靶向肽论文-柯莉,方登富,潘飞豹,赵磊

靶向肽论文-柯莉,方登富,潘飞豹,赵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靶向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靶向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阿尔茨海默症,血脑屏障

靶向肽论文文献综述

柯莉,方登富,潘飞豹,赵磊[1](2019)在《脑靶向肽修饰的BDNF对阿尔茨海默症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靶向肽修饰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阿尔茨海默症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使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一段脑靶向肽(TGN)与BDNF连接,诱导表达获取重组蛋白(TGN-BDNF),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B)鉴定重组蛋白。将重组蛋白腹腔注射至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脑组织中BDNF的含量。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BDNF组、TGN-BDNF组,Morris水迷宫试验测定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Elisa检测海马中Aβ、Tau蛋白和乙酰胆碱的含量,WB检测TrkB/Erk/CREB信号通路的表达。结果 BDNF和TGN-BDNF的分子质量分别为15.79kd和17.10kd,经SDS-PAGE与WB鉴定正确。与模型组和BDNF组相比较,TGN-BDNF组脑组织中BDNF的含量在注射后30min、1h和3h时升高(P<0.05),在注射后6h时无统计学差别(P>0.05)。与模型组和BDNF组相比较,TGN-BDNF组小鼠第5d的潜伏期下降,穿台次数上升(P<0.05);海马中Aβ和Tau蛋白含量下降,乙酰胆碱含量上升(P<0.05);海马中p-TrkB、p-Erk和p-CREB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脑靶向肽修饰的BDNF具有良好的脑靶向性,能够改善阿尔茨海默症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海马Aβ和Tau蛋白含量,增加乙酰胆碱含量,促进TrkB/Erk/CREB信号通路的活化,为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西部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立哲[2](2019)在《负载阿霉素的肿瘤靶向肽修饰的纳米凝胶对骨肉瘤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起源于原始成骨间质细胞。目前临床上通过“新辅助化疗+手术切除+辅助化疗”的方案治疗骨肉瘤,生存率可达到70%左右,但近30年未再有新的突破,尤其是对出现远处转移或复发的患者,即使增加化疗强度或改变方案进行“挽救性化疗”,治疗效果依然欠佳,因此亟待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改善骨肉瘤患者的预后。改进药物递送系统以增加药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因此,本研究主旨在于制备同时具有靶向性和还原响应性的纳米载体,通过对传统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负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性反应。目的:通过氨基酸NCA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两种含有二硫键的具备还原敏感性的纳米凝胶,其中一种纳米凝胶通过Michael加成反应连接靶向于波形蛋白的多肽STP。对这两种纳米凝胶的安全性、还原响应性、靶向性、体外释放及对骨肉瘤的治疗作用等进行研究,希望在实验中验证所制备纳米药物载体的功能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良好的还原响应性和靶向性;体外毒性和体内肿瘤抑制效果、组织分布、安全性。方法:(1)以mPEG-NH_2作为大分子引物,使用L-Cys NCA和L-Phe NCA通过开环聚合反应制备mPEG-P(Phe-co-Cys);同样的方法,以t-BOC-NH-PEG-NH_2作为大分子引发剂,使L-Cys NCA和L-Phe NCA通过开环聚合反应合成MI-PEG-P(Phe-co-Cys),最后利用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STP-PEG-P(Phe-co-Cys),并对其进行表征和生物相容性检测;(2)利用纳米沉淀法制备负载DOX的纳米凝胶,评价其载药量、载药效率和体外释放行为,并通过MTT法检测体外细胞毒性;(3)选用人类骨肉瘤细胞143B建立小鼠骨肉瘤原位种植模型,分为PBS对照组、游离DOX治疗组、NG/DOX治疗组和STP-NG/DOX治疗组。通过记录肿瘤体积与荷瘤鼠的体重变化趋势,观察离体荧光成像及药代动力学检测等方法评价药物在体内组织学分布和治疗有效性;并在治疗后获取肿瘤组织及各主要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及免疫荧光与半定量分析法测定,评估肿瘤坏死率、治疗对体内各主要脏器造成的损伤以及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1)mPEG-P(Phe-co-Cys)和STP-PEG-P(Phe-co-Cys)的粒径分别为61.6±34.8nm、61.0±33.6nm。两种纳米凝胶与143B骨肉瘤细胞共培养72h后的细胞存活率>90%,生物相容性良好。进一步负载DOX后,其载药量分别为8.95±0.07 wt.%、9.82±0.14wt.%。(2)MTT法检测NG/DOX组和STP-NG/DOX组的IC_(50)均较F-DOX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G/DOX组和STP-NG/DOX组的IC_(50)无明显差异。与GSH-组相比,GSH+组中的NG/DOX和STP-NG/DOX对143B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这一结果与CLSM和FCM的结果相一致。(3)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NG/DOX和STP-NG/DOX的平均半衰期(T_(1/2))分别为9.77和12.12小时,分别为F-DOX的1.34和1.66倍。(4)体内实验显示STP-NG/DOX抑制肿瘤增殖作用最强,较其它2个治疗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H&E染色可观察到肿瘤组织大量核固缩或核碎裂,并可见广泛的坏死区域,肿瘤坏死区面积分别为对照组(3.17±1.94%)、F-DOX组(16.35±5.15%)、NG/DOX组(40.26±2.62%)、STP-NG/DOX组(75.26±4.28%)。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STP-NG/DOX治疗组显示出最弱的Ki-67荧光信号,各组活性Caspase-3含量顺序为:STP-NG/DOX组>NG/DOX组>F-DOX组>PBS组。(5)在建立荷瘤模型后第30天,与其它3组比较,STP-NG/DOX组体重下降最少(*P<0.05);与PBS组比较,F-DOX组和NG/DOX组裸鼠体重下降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H&E染色观察各主要器官损伤情况,F-DOX治疗组的心脏、肝脏、肾脏、肺脏均呈现更为严重的损伤表现,而STP-NG/DOX组的损伤表现最轻。结论:负载阿霉素的肿瘤靶向肽修饰的纳米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血液循环中稳定,并具有良好的还原响应性和波形蛋白靶向性,可共同促进细胞毒药物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并减轻其毒副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简宇凡[3](2019)在《肿瘤血管靶向肽GX1修饰的紫杉醇纳米给药系统的设计及抗肿瘤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以中链甘油和甘油叁酸酯混合脂质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胃癌血管靶向肽GX1(CGNSNPKSC)修饰的紫杉醇纳米脂质载体(GX1-PTX-NLCs)和无修饰的紫杉醇纳米脂质载体(PTX-NLCs),并对二者制剂学性质、体外释放和稳定性进行考察,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药效学实验对其体内抗肿瘤活性进行了评价。方法将聚乙二醇2000(PEG_(2000))与硬脂酸(SA)连接生成中间体聚乙二醇单硬脂酸酯,后将羧基引入PEG末端,获得聚乙二醇单硬脂酸酯羧基衍生物。接着与N末端用氨基乙酸衍生化的GX1环肽连接,得到目标产物SA-PEG_(2000)-GX1。以紫杉醇(PTX)、中链甘油(MCT)、聚乙二醇硬脂酸酯(SA-PEG_(2000))、甘油叁酸酯(TRIG)、乳化剂的用量或浓度为考察因素,以纳米粒的Zeta电位、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筛选实验得到制备PTX-NLCs的最优处方。用等量SA-PEG_(2000)-GX1代替SA-PEG_(2000),制备GX1-PTX-NLCs。实验采用透射电子显微显微镜观察PTX-NLCs和GX1-PTX-NLCs的形态,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和8d内稳定性。通过CCK8法探究了不同浓度的PTX、PTX-NLCs、GX1-PTX-NLCs和GX1修饰的空白纳米脂质载体对Co-HUVEC和SGC7901细胞的抑制情况和对两种正常细胞(GES-1和HUVEC细胞)的毒性。此外,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性观察了纳米脂质载体的细胞摄取情况,并考察了不同浓度和时间对细胞摄取的影响。课题建立了荷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成瘤后每隔两天给药一次,连续给药5次,给药期间测量裸鼠的体重及瘤体积。14d后处死裸鼠病剥离肿瘤组织块、观察计算带瘤生长裸鼠的存活率。结果核磁共振氢谱(~1H-NMR)证明SA-PEG_(2000)和SA-PEG_(2000)羧基化衍生物成功合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结果(MALDI-TOF-MS)表明GX1-SA-PEG_(2000)成功合成。PTX-NLCs的平均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分别达到190.37±3.78nm、-11.69±0.40mV、0.45±0.017%,GX1-PTX-NLCs则分别达到222.41±2.02nm、-9.89±0.37mV、0.40±0.013%,二者的包封率均达到80%以上。透射电镜下两种纳米脂质载体呈球形,8d内PTX-NLCs和GX1-PTX-NLCs的稳定性良好,体外释放实验表明两种纳米脂质载体分散液相比原药缓释效果明显。细胞实验表明,78.2nmol/mL浓度下GX1-PTX-NLCs对Co-HUVEC细胞的抑制率最高(31.59±0.30%)、对GES-1细胞毒性最小(18.54±0.64%)。而在相同浓度下、摄取时间为3h时观测到GX1-PTX-NLCs在Co-HUVEC细胞中大量聚集,细胞摄取率最高(85.26±0.23%)。体内实验表明,相比于PTX和PTX-NLCs,GX1-PTX-NLCs对荷人胃癌裸鼠的肿瘤生长有显着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69.70±4.37%,同时PTX-NLCs和GX1-PTX-NLCs均延长了带瘤裸鼠的存活时间。H&E染色结果表明GX1-PTX-NLCs较PTX原药和PTX-NLCs对肿瘤组织损伤显着。结论本课题成功制备了胃癌血管靶向肽GX1修饰的紫杉醇纳米脂质载体(GX1-PTX-NLCs),包封率高、稳定性好,体内外抗肿瘤效果优异、毒副作用低,证明其是一种潜在的高效靶向给药系统。(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4-01)

胡洁琳,汪勒,庞良芳[4](2019)在《脑肿瘤靶向肽T7修饰的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和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制备载siRNA的脑肿瘤靶向肽T7修饰的纳米结构脂质载体(siRNA/T7-NLC)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通过T7与DSPE-PEG2000-Mal反应生成T7-PEG2000-DSPE;采用熔融-超声法制备NLC;以合成的T7-PEG2000-DSPE对NLC进行表面修饰,制得T7-NLC,与siRNA复合,制备siRNA/T7-NLC复合物。采用bEnd. 3/C6细胞共培养模型对T7-PEG2000-DSPE的用量进行筛选,并对优化后的siRNA/T7-NLC进行表征。结果:T7-PEG2000-DSPE在NLC中的用量为4%; siRNA/T7-NLC的粒径(112. 61±1. 85) nm;多聚分散度(PDI)为(0. 277±0. 016); Zeta电位为(9. 54±0. 86) m V;包封率为(80. 56±1. 13)%。在4~8℃条件下放置30 d,粒径、PDI和Zeta电位无明显变化; T7-NLC对siRNA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在血浆中24 h内仍能保持稳定。结论:选定和制备了具有良好体外理化性质和脑肿瘤靶向能力的T7-NLC递送siRNA。(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Jiang,Xin-peng,Xia,Shuang,He,Xin-miao[5](2018)在《靶向肽分子修饰:提高包涵体作为口服疫苗传递载体的免疫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组大肠杆菌表达蛋白形成的包涵体,是一种蛋白质或多肽的颗粒性聚集产物,曾一度被认为没有生物学活性。但其产生量大,纯化简单,结构稳定,易于存放等优点促使人们一直在尝试如何开发利用这种资源。近年来研究证实,利用包涵体作为口服疫苗传递载体,安全有效,但免疫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期发表在《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会志》(The FASEB Journal)上的一篇文章对如何提高包涵体口服免疫效果进行了探索。作者以产肠毒素大肠(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简宇凡,卜伟,楚建杰,窦芳,恽艳琴[6](2018)在《胃癌血管靶向肽GX1介导的载紫杉醇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胃癌血管靶向肽GX1介导的载紫杉醇靶向纳米脂质载体(GX1-PTX-NLCs),并对其制剂学性质、体外释放及稳定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纳米脂质载体,并以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载药量等评价指标筛选出最佳制备处方,通过透射电镜对纳米脂质载体进行形态学考察,在2~8℃条件下观察纳米粒8 d内的稳定性,并考察了其体外释放情况。结果:采用最佳制备处方得到的GX1-PTX-NLCs粒径小而均匀,平均粒径(198.6±3.13)nm,Zeta电位值为(-11.9±1.08)mV,包封率达到80%以上,载药量为(0.4±0.013)%;GX1-PTX-NLCs在透射电镜下呈球形,包载药物清晰可见;8 d内PTXNLCs与GX1-PTX-NLCs稳定性良好,包封率和载药量无显着变化;体外释放实验GX1-PTX-NLCs在16 h全部释放完毕,与原药相比缓释效果明显。结论:胃癌血管靶向肽GX1介导的载紫杉醇靶向纳米脂质载体包封率高,稳定性良好,是一种潜在的高效靶向制剂。(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8年18期)

逯晓青,赵量,贾昕,姚红,杨晓峰[7](2018)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膀胱癌靶向肽NYZL1的体外特异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膀胱癌靶向肽NYZL1的特异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1)采用固相化学合成法制备多肽及其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连接肽,噻唑蓝(MTT)鉴定其细胞毒性。(2)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FITC-NYZL1与人膀胱癌组织结合的特异性,以FITC-sv NYZL1作阴性对照。(3)应用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FITC-NYZL1与膀胱癌BIU-87、T24、E-J、5637细胞和肾癌KC细胞结合的特异性,以FITC-sv NYZL1作阴性对照。结果 (1)成功制备了实验所需的化学合成肽,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和质谱检测结果显示其纯度高达98%,MTT结果表明化学合成肽对BIU-87细胞的增殖无影响。(2)FITC-NYZL1标记的膀胱癌组织出现了荧光富集,而其他组织未见荧光富集,FITC-sv NYZL1标记的各组织均未见荧光富集。(3)与对照组相比,FITC-NYZL1在膀胱癌细胞上均有荧光富集,且不同膀胱癌细胞间平均荧光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肽NYZL1与膀胱癌组织、细胞均能特异结合,具有显着的结合特异性,为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8年09期)

邹秀兰,李丹丹,陈京霞,张春丽,俞永珍[8](2018)在《组织因子靶向肽对激光诱导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组织因子靶向肽(tissue factor targeting peptide,TF-TP)对激光诱导C57BL/6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清洁级C57BL/6雌性小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激光组和TF-TP给药组。激光光凝后第1天开始,TF-TP给药组每隔1 d应用5μL微量进样器给予小鼠玻璃体内注射1μL浓度为100 mg·L~(-1)的TF-TP,共3次。通过FFA评价各组小鼠CNV渗漏情况;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光凝后14 d各组小鼠CNV中央最大厚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视网膜脉络膜组织中CD34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小鼠RPE-脉络膜复合物中TF蛋白的表达。结果激光组小鼠在光凝后14 d,视网膜光斑处可见明显荧光渗漏点,造影晚期呈弥漫性荧光扩散,总渗漏率为69.79%。TF-TP给药组小鼠视网膜光斑处可见轻度荧光渗漏,造影晚期可见渗漏处高荧光点但无扩散,总渗漏率为55.21%。TF-TP给药组的渗漏率低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TF-TP给药组CNV中央最大厚度为(60.02±2.48)μm,明显低于激光组(115.89±5.0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TP给药组视网膜脉络膜组织中CD34表达的A值为0.09±0.03,明显低于激光组(0.16±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激光组、TF-TP给药组T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4±0.01、0.40±0.02、0.22±0.03。TF-TP给药组T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F-TP可以减小激光诱导的小鼠CNV厚度,降低视网膜脉络膜组织中CD34以及RPE脉络膜混合物中TF蛋白的表达,抑制小鼠CNV的形成。(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8年09期)

陈瑜丽,张晶晶,马艳,卢雪梅,刘文彬[9](2018)在《肝靶向肽-抗肿瘤肽CSP-MDA-7/IL-24融合基因原核表达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肝靶向肽-抗肿瘤肽(CSP-MDA-7/IL-24)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的相关条件。方法:通过考察CSP-MDA-7/IL-24重组菌生长曲线,选择合适的诱导时机,通过SDS-PAGE检测CSP-MDA-7/IL-24蛋白的表达量,单因素分析诱导时间、培养基p H值、诱导温度和诱导剂IPTG浓度,在此基础上各选取5个水平进行正交实验,摸索最佳诱导表达条件。结果:培养基p H7.0、IPTG浓度0.12 mmol/L、培养温度42℃、诱导表达4 h为重组蛋白的最佳表达条件。结论:为进一步制备重组蛋白CSP-MDA-7/IL-24及评价其生物活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讯》期刊2018年04期)

吴玮依[10](2018)在《乳腺癌脑转移细胞靶向肽BRBP1结合相关蛋白分子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癌(breast cancer)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与生命。乳腺癌转移至骨、脑、肺等器官增加了乳腺癌的治疗难度,也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乳腺癌脑转移(breast cancer brain metastases,BCBM)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短,确诊BCBM后一年内死亡率约为80%,即使很小的损伤也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病变,影响生活质量。研究乳腺癌脑转移的机制、寻找乳腺癌细胞膜表面与脑转移有关的靶蛋白,对乳腺癌脑转移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前期通过噬菌体展示肽库筛选技术(Phage display technology)进行全细胞消减筛选,获得能与人乳腺癌专一性脑转移细胞系231-BR结合的多肽,命名为BRBP1(专利号:ZL201210538671.4),体内体外实验均证明该肽与231-BR细胞呈特异性结合;临床乳腺癌病理切片结果也显示BRBP1肽与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标本特异性结合且倾向结合高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因此,寻找与BRBP1肽结合的靶蛋白,对探索乳腺癌脑转移的作用机制,深度认识及拓宽BRBP1肽的应用价值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前期真核表达BRBP1-Fc肽体,将BRBP1-Fc肽体与Protein G磁珠结合后,经免疫共沉淀技术获得231-BR细胞总蛋白中能与肽体相结合的蛋白;同时将BRBP1-BIOTIN与链霉亲和素磁珠相互作用,经免疫沉淀技术获得231-BR细胞膜蛋白中能与生物素肽(BRBP1-BIOTIN)相结合的蛋白。设立对照组,将两种方法获得的蛋白通过银染获得差异性条带,再通过串联质谱序列分析,BRBP1-Fc肽体与231-BR细胞总蛋白的免疫共沉淀获得14个候选蛋白分子,BRBP1-BIOTIN与231-BR细胞膜蛋白的免疫沉淀获得10个候选蛋白分子,本研究进一步深入分析与鉴定这些候选蛋白是否与BRBP1特异性结合。目的:检测可疑靶蛋白MVP、ERLIN2、RDX、AP2B1和SND1在人乳腺癌细胞系231-BR、MDA-MB-231和MCF-7中的表达,鉴定以上可疑靶蛋白能否与BRBP1肽相互作用。方法:(1)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VP、ERLIN2、RDX、AP2B1和SND1的mRNA在人乳腺癌细胞系231-BR、MDA-MB-231和MCF-7中的表达。(2)通过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检测MVP、ERLIN2、RDX和AP2B1蛋白在人乳腺癌细胞系231-BR、MDA-MB-231和MCF-7中的表达。(3)针对MVP、ERLIN2、AP2B1和SND1设计siRNA序列,将siRNA分别转染至231-BR细胞中干扰蛋白的表达。(4)通过western blot验证siRNA对靶蛋白的干扰效率,经流式细胞术验证分别干扰了MVP、ERLIN2、AP2B1和SND1表达的231-BR细胞与BRBP1肽的结合情况。结果:(1)MVP的mRNA和蛋白均在231-BR细胞高表达,在MDA-MB-231细胞低表达,在MCF-7细胞不表达;转染siRNA干扰MVP的表达后,BRBP1荧光肽与231-BR细胞的结合率升高。(2)ERLIN2的mRNA在231-BR细胞高表达,在MDA-MB-231和MCF-7细胞低表达,ERLIN2的蛋白在231-BR细胞膜蛋白中有表达,在MDA-MB-231和MCF-7细胞膜蛋白中几乎不表达;干扰ERLIN2的表达后BRBP1荧光肽与231-BR细胞的结合并无明显改变。(3)RDX的mRNA在231-BR细胞高表达,但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结果均显示其在MCF-7细胞的表达高于在231-BR和MDA-MB-231细胞的表达。(4)AP2B1的mRNA在231-BR细胞高表达,在MDA-MB-231细胞及MCF-7细胞低表达,其蛋白水平在叁种细胞中并无明显差异;但经PDB数据库和Pepsite 2平台分析BRBP1肽与AP2B1的结合程度,显示AP2B1存在1个能与BRBP1结合的结构域,干扰AP2B1的表达后BRBP1荧光肽与231-BR细胞的结合并无明显改变。(5)SND1的mRNA在231-BR、MDA-MB-231和MCF-7细胞中的表达不存在显着差异,但经PDB数据库和Pepsite 2平台分析BRBP1肽与SND1的结合程度,显示SND1存在6个能与BRBP1结合的结构域;干扰SND1的表达后BRBP1荧光肽与231-BR细胞的结合略有降低。结论:干扰ERLIN2和AP2B1的表达后,BRBP1肽与231-BR细胞的结合并没有发生改变,RDX在231-BR细胞表面的表达与BRBP1靶蛋白的表达情况不符,因此ERLIN2、AP2B1和RDX并不是能与BRBP1肽相结合的靶蛋白;干扰MVP的表达后,BRBP1肽与231-BR细胞的结合不降反升,MVP蛋白可能与BRBP1肽存在某种联系,需进一步验证;干扰SND1的表达后,BRBP1肽与231-BR细胞的结合略有下降,SND1与BRBP1肽的关系需进一步确认。(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28)

靶向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起源于原始成骨间质细胞。目前临床上通过“新辅助化疗+手术切除+辅助化疗”的方案治疗骨肉瘤,生存率可达到70%左右,但近30年未再有新的突破,尤其是对出现远处转移或复发的患者,即使增加化疗强度或改变方案进行“挽救性化疗”,治疗效果依然欠佳,因此亟待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改善骨肉瘤患者的预后。改进药物递送系统以增加药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因此,本研究主旨在于制备同时具有靶向性和还原响应性的纳米载体,通过对传统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负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性反应。目的:通过氨基酸NCA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两种含有二硫键的具备还原敏感性的纳米凝胶,其中一种纳米凝胶通过Michael加成反应连接靶向于波形蛋白的多肽STP。对这两种纳米凝胶的安全性、还原响应性、靶向性、体外释放及对骨肉瘤的治疗作用等进行研究,希望在实验中验证所制备纳米药物载体的功能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良好的还原响应性和靶向性;体外毒性和体内肿瘤抑制效果、组织分布、安全性。方法:(1)以mPEG-NH_2作为大分子引物,使用L-Cys NCA和L-Phe NCA通过开环聚合反应制备mPEG-P(Phe-co-Cys);同样的方法,以t-BOC-NH-PEG-NH_2作为大分子引发剂,使L-Cys NCA和L-Phe NCA通过开环聚合反应合成MI-PEG-P(Phe-co-Cys),最后利用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STP-PEG-P(Phe-co-Cys),并对其进行表征和生物相容性检测;(2)利用纳米沉淀法制备负载DOX的纳米凝胶,评价其载药量、载药效率和体外释放行为,并通过MTT法检测体外细胞毒性;(3)选用人类骨肉瘤细胞143B建立小鼠骨肉瘤原位种植模型,分为PBS对照组、游离DOX治疗组、NG/DOX治疗组和STP-NG/DOX治疗组。通过记录肿瘤体积与荷瘤鼠的体重变化趋势,观察离体荧光成像及药代动力学检测等方法评价药物在体内组织学分布和治疗有效性;并在治疗后获取肿瘤组织及各主要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及免疫荧光与半定量分析法测定,评估肿瘤坏死率、治疗对体内各主要脏器造成的损伤以及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1)mPEG-P(Phe-co-Cys)和STP-PEG-P(Phe-co-Cys)的粒径分别为61.6±34.8nm、61.0±33.6nm。两种纳米凝胶与143B骨肉瘤细胞共培养72h后的细胞存活率>90%,生物相容性良好。进一步负载DOX后,其载药量分别为8.95±0.07 wt.%、9.82±0.14wt.%。(2)MTT法检测NG/DOX组和STP-NG/DOX组的IC_(50)均较F-DOX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G/DOX组和STP-NG/DOX组的IC_(50)无明显差异。与GSH-组相比,GSH+组中的NG/DOX和STP-NG/DOX对143B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这一结果与CLSM和FCM的结果相一致。(3)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NG/DOX和STP-NG/DOX的平均半衰期(T_(1/2))分别为9.77和12.12小时,分别为F-DOX的1.34和1.66倍。(4)体内实验显示STP-NG/DOX抑制肿瘤增殖作用最强,较其它2个治疗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H&E染色可观察到肿瘤组织大量核固缩或核碎裂,并可见广泛的坏死区域,肿瘤坏死区面积分别为对照组(3.17±1.94%)、F-DOX组(16.35±5.15%)、NG/DOX组(40.26±2.62%)、STP-NG/DOX组(75.26±4.28%)。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STP-NG/DOX治疗组显示出最弱的Ki-67荧光信号,各组活性Caspase-3含量顺序为:STP-NG/DOX组>NG/DOX组>F-DOX组>PBS组。(5)在建立荷瘤模型后第30天,与其它3组比较,STP-NG/DOX组体重下降最少(*P<0.05);与PBS组比较,F-DOX组和NG/DOX组裸鼠体重下降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H&E染色观察各主要器官损伤情况,F-DOX治疗组的心脏、肝脏、肾脏、肺脏均呈现更为严重的损伤表现,而STP-NG/DOX组的损伤表现最轻。结论:负载阿霉素的肿瘤靶向肽修饰的纳米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血液循环中稳定,并具有良好的还原响应性和波形蛋白靶向性,可共同促进细胞毒药物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并减轻其毒副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靶向肽论文参考文献

[1].柯莉,方登富,潘飞豹,赵磊.脑靶向肽修饰的BDNF对阿尔茨海默症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J].西部医学.2019

[2].王立哲.负载阿霉素的肿瘤靶向肽修饰的纳米凝胶对骨肉瘤的治疗作用[D].吉林大学.2019

[3].简宇凡.肿瘤血管靶向肽GX1修饰的紫杉醇纳米给药系统的设计及抗肿瘤活性评价[D].陕西中医药大学.2019

[4].胡洁琳,汪勒,庞良芳.脑肿瘤靶向肽T7修饰的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和表征[J].中国新药杂志.2019

[5].Jiang,Xin-peng,Xia,Shuang,He,Xin-miao.靶向肽分子修饰:提高包涵体作为口服疫苗传递载体的免疫效果[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8

[6].简宇凡,卜伟,楚建杰,窦芳,恽艳琴.胃癌血管靶向肽GX1介导的载紫杉醇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及表征[J].中国新药杂志.2018

[7].逯晓青,赵量,贾昕,姚红,杨晓峰.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膀胱癌靶向肽NYZL1的体外特异性鉴定[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

[8].邹秀兰,李丹丹,陈京霞,张春丽,俞永珍.组织因子靶向肽对激光诱导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J].眼科新进展.2018

[9].陈瑜丽,张晶晶,马艳,卢雪梅,刘文彬.肝靶向肽-抗肿瘤肽CSP-MDA-7/IL-24融合基因原核表达条件优化[J].生物技术通讯.2018

[10].吴玮依.乳腺癌脑转移细胞靶向肽BRBP1结合相关蛋白分子的鉴定[D].东南大学.2018

标签:;  ;  ;  ;  

靶向肽论文-柯莉,方登富,潘飞豹,赵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