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界面论文_陈宏霞,刘霖,肖红洋,孙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液界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界面,活性,离子,液体,氢键,吸收光谱,细胞。

气液界面论文文献综述

陈宏霞,刘霖,肖红洋,孙源[1](2019)在《气液相变换热过程中界面腐蚀的基础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两相之间会不断转换,相变换热被称为复杂的传热传质过程,其过程中会引起相变腐蚀,如冷凝液滴腐蚀、气泡腐蚀以及多相流流动腐蚀等。目前对于气液相变腐蚀的研究集中在对腐蚀产物的表征、分析,忽略了相变过程中由于能量传递引起的界面变化对腐蚀的影响。本文从相变腐蚀机理、腐蚀防护两方面出发,系统地总结管道内外冷凝液滴腐蚀、气泡腐蚀与多相流流动腐蚀等气液相变腐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归纳了用于研究相变腐蚀过程的腐蚀预测模型,分析其应用场合以及各种模型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研究气液相变腐蚀监测与控制的学者提供参考,并指出气液相变换热过程中的气液两相界面腐蚀问题是未来相变腐蚀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12期)

胡玥,冯红敏,盛云华,夭建华,管莹[2](2019)在《雾化丙叁醇气液界面云暴露对人肺上皮细胞的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气液界面暴露方式考察丙叁醇气溶胶对肺腺癌细胞(A549)的毒性,为丙叁醇在吸入药物辅料和电子烟产品中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VITROCELL云暴露系统对气液界面培养的A549细胞进行暴露,利用荧光素钠验证系统的递送效率,获得输出速率、释放速率、沉积量和沉积系数等性能参数,并计算孔间差异及重复性误差。丙叁醇气溶胶气液界面暴露试验,设置阴性对照组(1%PBS),丙叁醇高、中、低剂量组(10%、6%、4%),考察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释放,以及促炎症因子白介素-6 (Interleukin-6,IL-6)的表达情况。结果:暴露系统递送剂量准确,能够将气溶胶有效递送至细胞表面。递送效率高,沉积率为53.4%,重复性(14.8%)和孔间差异(5.2%)等性能参数结果良好。丙叁醇气溶胶气液界面暴露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A549细胞的存活率、LDH释放量、IL-6的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靠且快速的体外呼吸道急性暴露模型,单次短时间暴露丙叁醇气溶胶对细胞存活率和细胞毒性以及炎症因子表达无显着性影响,为丙叁醇应用于吸入药物辅料及电子烟产品成分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5)

高宇坤,杨楠,卢思辰,殷鹏刚[3](2019)在《基于气液固叁相界面的原位监测表面等离激元光催化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激元光催化反应近年来在理论上和实验中得到了验证与研究。[1][2]本课题组在超疏水基底表面构造气液固叁相界面,并在界面处实时监测表面等离激元反应的发生过程,探索其反应机理。利用简单快捷的电化学沉积法在基底上沉积贵金属微纳米结构,经低表面能修饰后,形成表面超疏水性质。将被测物液滴直接滴在基底表面时,液滴呈现球形,与表面接触角大于150°,这是由于表面微纳米结构的存在,一部分空气被困在缝隙当中,形成气液固叁相界面的接触模式,如图1所示。我们将利用这种特殊现象,在气液固叁相界面处对对氨基苯硫酚(PATP)、对硝基苯硫酚(PNTP)等分子溶液进行原位表面等离激元催化反应的监测,观察其催化氧化成为二巯基偶氮苯(DMAB)的过程及变化情况。我们选用几种具有不同表面亲疏水性的基底作为对比实验,发现在超疏水表面基底上被测分子具有较高的反应程度,验证了氧气在整个催化反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了验证疏水表面的高催化效果,我们利用不同形貌基底进行了重复实验,均发现疏水基底上可以得到比亲水基底更高的反应程度。由此,本课题的进行在对表面等离激元催化反应的研究中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王亚魁,耿涛,姜亚洁,鞠洪斌,苏耿[4](2019)在《新型酰胺基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行为和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脂肪酸(R-COOH, R=C_(n-1)H_(2n-1), n=8、12、16)、N, N-二甲基-1, 3-丙二胺和氯丙醇为初始原料,一锅法成功合成系列新型酰胺基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ADQ-8、ADQ-12、ADQ-16),并对其气/液界面吸附行为、抗菌性能(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聚集行为和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疏水链的增长,临界胶束浓度(cmc)趋于降低,Krafft点逐渐升高;Г_(max)和A_(min)值没有明显变化,这可能是因为Г_(max)和A_(min)值由水化亲水基团尺寸和分子间典型斥力决定,而不是疏水链长度。动态表面吸附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大,达到平衡表面张力所需时间越短。相比于传统单链表面活性剂,ADQ-n达到平衡表面张力所需时间更长。ADQ-12相比ADQ-8和ADQ-1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更优异的抑菌活性。ADQ-n的7 d生物降解度≥98%,表现出优良的生物降解特性。(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品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于鹏亮,刘婷,彭良海[5](2019)在《一种氮气阻溶型盐穴地下储气库气液界面的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气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易于提取,价格低廉,安全环保,是建造盐穴储气库的理想阻溶材料。然而,由于氮气的可压缩性特性和腔颈的预测精度等问题,传统的模拟分段计算法计算过程复杂,经验要求高,并且费时费力,难以满足日常监测需要。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兼具可操作性和精确性的新算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9年17期)

杨德帅[6](2019)在《咪唑类离子液体在气液界面处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分子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ILs)因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绿色合成、催化、气体分子储存和分离等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相比于ILs的主体相,气液界面处ILs具有更多样的结构、更多的功能和性质。然而,当前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主体相中ILs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而对于界面处ILs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认识较少。因此,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采用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咪唑类ILs在气液界面处的结构、动力学和氢键性质。在第二章中,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咪唑类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_6]),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其在气液界面处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研究表明,相比于主体相,阳离子[Bmim]~+在界面处的优势取向为咪唑环垂直于气液界面且烷基链指向真空。研究发现,这种优势取向是疏水性相互作用和氢键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还发现[Bmim]~+的丁基链在界面处呈现两阶段的旋转行为:第一阶段是丁基链位于真空相;第二阶段是丁基链由真空相旋转进入液相。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丁基链在第一阶段的旋转行为是由气液界面处较弱的氢键相互作用主导,而第二阶段的旋转行为则由丁基链的疏水性相互作用主导。在第叁章中,我们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混合ILs 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Emim][BF_4])和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_4])在气液界面处的分层现象。研究结果表明,[Bmim]~+因具有更长烷基链,因此更容易分布在气液界面最外层,而[Emim]~+则更靠近液相分布。这使得这两种咪唑类离子液体在气液界面处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我们还发现,相比于纯ILs的气液界面,[Emim]~+在混合ILs界面处的氢键作用变强,其转动变慢;而[Bmim]~+阳离子在混合ILs界面处的氢键作用变弱,其旋转变快。本研究工作在分子水平上考察了咪唑类IL在气液界面处结构、旋转动力学、和氢键性质,丰富了ILs在界面处结构性质。同时,我们的研究工作对实验科学家理解IL在气液界面中的相关性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高振[7](2019)在《酸性有机磷类萃取剂与稀土离子的气—液界面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酸性有机磷类萃取剂因其优异的萃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稀土元素的萃取分离。萃取剂分子对不同稀土离子的分离选择性一般取决于其与目标离子的结合能力以及有机相中萃合物的性质差异。镨钕元素性质相近,体相中萃合物结构相同,常规方法萃取分离镨钕,分离系数一般在1.5左右。由于萃取是萃取剂分子与稀土离子的界面相互作用过程,从界面层次探究镨钕离子与萃取剂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差异,可以为分离镨钕元素新方法的研究奠定一定基础。萃取剂分子在体相中主要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但在界面处其存在状态会发生改变。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萃取剂分子界面存在状态改变引起其与稀土离子间相互作用变化的微观机制,本论文根据气-液界面具有类似液-液界面的特点,借助Langmuir膜技术,通过界面红外反射吸收光谱(IRRAS)和布儒斯特角显微镜(BAM),研究萃取剂分子界面存在状态变化对其与镨、钕离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将萃取剂P507铺展在纯水表面,研究P507分子的气-液界面行为。以极性溶剂二氯甲烷和非极性溶剂正己烷作铺展溶剂时,得到表面压-分子面积(π-A)等温线存在显着差异。通过IRRAS和BAM进一步表征,证实了铺展溶剂极性改变,会引起P507分子在气-液界面存在状态的变化,铺展溶剂极性增强,界面P507分子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而正己烷溶剂铺展的单分子膜中含有更多的P507分子聚集体。在纯水pH降低,单分子膜完全质子化时,正己烷铺展的P507单分子膜中更容易形成聚集体。该研究从气-液界面的角度,分析萃取剂分子在相界面上存在状态的变化规律,有助于理解实际萃取过程中萃取剂分子的油-水界面行为。在NdCl_3水溶液表面铺展P507单分子膜,分析P507分子极性端离子化状态和界面形态变化对其与Nd~(3+)离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P507分子结合Nd~(3+)离子后,π-A曲线出现“平台区”,而降低NdCl_3溶液pH,“平台区”会逐渐消失。BAM表征显示,“平台区”的P507单分子膜经历由二维结构向叁维结构转变的过程;“平台区”消失时,单分子膜内有萃合物聚集体形成。以二氯甲烷和正己烷溶剂改变P507分子界面存在状态,IRRAS表征显示,P507分子与Nd~(3+)离子结合的基团发生变化:界面P507主要以聚集体形态存在时,Nd~(3+)离子仅与P507分子的P-OH基团结合;P507分子主要以单体形态存在时,P-OH和P=O基团皆会与Nd~(3+)离子发生相互作用。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界面红外反射吸收光谱,对比分别在体相和气-液界面时镨钕离子与P507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差异。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显示,体相中镨钕离子与P507分子的作用相同。IRRAS光谱显示,气-液界面P507分子与镨钕离子相互作用的差异受铺展溶剂和溶液pH影响,二氯甲烷做铺展溶剂时,钕离子结合P507分子后,vas PO2-的峰位处于更低的波数,表明钕离子结合P507分子的能力强于镨离子;溶液pH降低,会增强镨离子与P507分子的配位能力。以正己烷作铺展溶剂,P507分子结合错离子出现vas PO2-吸收峰,说明镨离子与P=O基团的配位能力略强于钕离子。该研究发现P507分子界面聚集状态显着影响镨钕离子与P507分子的相互作用。这对从界面层次增大镨钕离子萃取行为差异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王学辉[8](2019)在《典型混合可燃液体气液相界面蒸发特性及池火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际使用的大多数燃料都为混合液体,混合液体是指含有两种以上组分的液体体系,混合液体中含有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各种组分,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得混合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呈现出与单组份燃料燃烧不同的特征,因此本文基于气液相平衡理论研究了典型混合可燃液体的池火特性,为油品的储存、运输安全提供理论支撑。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将气液相平衡理论引入到油池火的气液相界面蒸发传热研究中。多组分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征最终是由微观的分子热力学相互作用决定的,本文详细介绍了多组分液体在蒸发过程中的组分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并且将互溶的混合液体分为两类:共沸液体和近理想液体,并描述了两种液体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2)根据混合溶液的相平衡特征,配制了两种典型的混合燃料:正庚烷/二乙二醇二甲醚(DGM)混合物和正庚烷/乙醇混合物,并进行了两种典型的混合液体的池火燃烧特性实验,测试了两种混合燃料的池火特征参数,包括燃烧速率、油池温度变化、火焰辐射特征、火焰中心温度等。结果表明共沸液体的燃烧过程与单组份液体类似,燃烧过程中混合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挥发出的混合液体蒸汽组成也是恒定的,蒸汽中的组分等于共沸混合比例。近理想液体在燃烧过程中不能形成稳定的混合物,液相和气相组成一直在发生变化,因而混合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共沸机理和非共沸机理在混合液体对混合液的燃烧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对不同比例的共沸型的混合液体的典型燃烧过程进行了详细讨论,发现了叁种典型的燃烧模式,通过理论计算了叁个区域的边界值,提出了基于锥形量热仪数据的液相实时组分计算方法,验证了叁个区域的界定。(3)利用锥形量热仪研究了实际含氧混合燃料的燃烧特性和燃烧产物情况。利用锥形量热仪对含氧的混合燃料燃烧效率和燃烧产物情况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混合燃料燃烧效率的基础数据:一氧化碳产率、CO/CO2比率、能量转化率和碳转化率。通过各项数据对混合液体的燃烧效率表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的产率不能有效地表征液体的不完全燃烧情况,能量转化率和碳转化率数据才能有效地对燃烧的不完全性进行表征,这说明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主要是产生了碳烟。(4)基于锥形量热仪平台开展了含氧混合燃料油池在外界辐射条件下的点燃特性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含氧添加剂对混合燃料的点燃时间影响模式不同。航煤/DGM混合液体的点燃时间可以很好地用Janssens的0.55幂指数模型来拟合,而航煤/乙醇混合物的点燃时间不能用该模型来拟合,通过Janssens点燃模型推导的边界条件来讨论了该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混合燃料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情况。(5)基于二元混合液体燃烧过程的研究结论,发现了两种典型的油池火燃烧过程,并对每个过程的燃烧特点进行了描述。第一种为航空煤油/DGM混合燃料为代表,燃烧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二种以航空煤油/乙醇混合燃料为代表,其燃烧过程可以分为两个进程:进程A和进程B。进程A和进程B分别包括叁个燃烧阶段。对于航空煤油/乙醇混合燃料,根据不同燃烧时期的液体表面沸腾温度数据与混合液体的相平衡温度特征分析表明,其燃烧过程中两个燃烧进程分别受乙醇和航空煤油的燃烧主导,根据HRR数据计算了燃烧过程中每个组分的燃烧速率,结果与燃烧主导模式结论相符,燃烧产物数据C02/CO和碳转化率数据同样也具有相同的特征。当乙醇体积分数小于40%时,混合液体的初始沸点大约为120℃,当乙醇体积分数大于40%时,混合液体的初始沸点大约等于乙醇的沸点,而混合液体油池燃烧后期的沸点温度不受混合比例的影响,与纯航煤的沸程相近。(6)扩展了混合液体池火的研究范围,开展了盐离子混合溶液池火燃烧特性的研究,以几种典型的含六氟磷酸锂的锂离子电解液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油池火实验,根据气液相平衡理论,得到了电解液溶剂的T-X图,结合电解液池火实验结果,将电解液池火的燃烧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Ⅰ)低沸点组分控制阶段,(Ⅱ)中间过渡阶段,(Ⅲ)高沸点组分控制阶段。锂电池混合物油池燃烧在低沸点控制阶段中,锂盐通过焰色反应改变了初始火焰的焰色,但是火焰的辐射特性不受影响,盐主要在过渡阶段和高沸点组分控制阶段大量发生热解反应并释放出大量白色烟气。(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张一兵,陈建华,李玉琼,张培新[9](2019)在《起泡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结构的DFT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研究了起泡剂与气泡气液界面之间的吸附机理。在水相中,起泡剂分子的极性基团通过氢键与水分子连接,而非极性基团表现出疏水性并且排斥开其周围的水分子。水分子在单一起泡分子上的吸附现象表明,α-萜烯醇与7个水分子,MIBC与7个水分子,DF200与13个水分子的配合物分别达到了他们的稳定结构。水化层同时影响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DF200的液膜排液速率最慢,而α-萜烯醇和MIBC几乎相同。吸附在气–液界面处的起泡剂分子的吸附层显示α-萜烯醇分子排列整齐、分布更好,而DF200分子的排列比MIBC分子更加松散,这表明,与DF200和MIBC相比,α-萜烯醇分子层可以更好地阻止气体通过液膜扩散。模拟结果表明,α-松油醇的泡沫稳定性最好,其次是DF200和MIBC。(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3期)

安晓龙,吕云卓,覃作祥,陆兴[10](2019)在《同轴送粉激光3D打印光粉耦合作用以及熔池气液界面追踪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激光3D打印作为一种"无需工具"的数字化制造技术,摆脱了传统加工方式的约束,将有可能改变产品的生产模式,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利用层层堆积的精密加工模式,使得高精度复杂结构制造变为可能。这将极大简化产品设计环节,提高零部件的集成度,缩小产品的研发周期。相对于利用切削机床对毛坯进行加工的"减材制造",3D打印制造减少了原材料的使用量,降低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3D打印技术实际上是一个"逐点扫描-逐线搭接-逐层堆积"的循环往复过程,在长时间的加工过程中,零件的不同部位材料均经受着一系列短时变温、非稳态、强约束、循环固态相变的微热处理过程。这种微热处理的加热及冷却速度极快、相变持续时间极短,且每一微热处理的相变温度、加热及冷却速度和相变持续时间均随热循环次数的变化而变化,使得激光3D打印的金属构件显微组织结构独特,并表现出对加工工艺条件强烈的依赖性,进而影响成型零部件的综合力学性能。因此,实现对激光3D打印金属零部件显微组织结构、冶金缺陷的主动控制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中掌握同轴送粉金属激光3D打印加工过程中粉末流与激光束的耦合作用,以及熔池气-液自由界面的传质和扩展特征,是选择最优加工参数,获得综合力学性能优良的金属零件的关键。然而,采用试验分析途径难以精确并定量地揭示上述问题,但数值仿真模拟却能有效揭示其微观规律。例如在光-粉耦合作用方面,目前大部分研究学者从单个粉末颗粒到粉末流对激光束产生衰减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激光束与粉末相互作用的机理;另一方面其他研究人员从粉末颗粒对激光束吸收和散射的角度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米氏散射理论和朗伯-比尔定律仿真分析计算了粉末流与激光束的相互作用。而包含粉末流对激光束产生衰减以及粉末流吸收并反射、散射激光等多角度多因素的数值模型却鲜有报道,因此,这些方面是学者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同轴送粉金属激光3D打印仿真模拟的研究进展,并详细阐述了3D打印过程中的光-粉耦合作用、熔池气-液界面和固-液界面追踪等。(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01期)

气液界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气液界面暴露方式考察丙叁醇气溶胶对肺腺癌细胞(A549)的毒性,为丙叁醇在吸入药物辅料和电子烟产品中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VITROCELL云暴露系统对气液界面培养的A549细胞进行暴露,利用荧光素钠验证系统的递送效率,获得输出速率、释放速率、沉积量和沉积系数等性能参数,并计算孔间差异及重复性误差。丙叁醇气溶胶气液界面暴露试验,设置阴性对照组(1%PBS),丙叁醇高、中、低剂量组(10%、6%、4%),考察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释放,以及促炎症因子白介素-6 (Interleukin-6,IL-6)的表达情况。结果:暴露系统递送剂量准确,能够将气溶胶有效递送至细胞表面。递送效率高,沉积率为53.4%,重复性(14.8%)和孔间差异(5.2%)等性能参数结果良好。丙叁醇气溶胶气液界面暴露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A549细胞的存活率、LDH释放量、IL-6的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靠且快速的体外呼吸道急性暴露模型,单次短时间暴露丙叁醇气溶胶对细胞存活率和细胞毒性以及炎症因子表达无显着性影响,为丙叁醇应用于吸入药物辅料及电子烟产品成分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液界面论文参考文献

[1].陈宏霞,刘霖,肖红洋,孙源.气液相变换热过程中界面腐蚀的基础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9

[2].胡玥,冯红敏,盛云华,夭建华,管莹.雾化丙叁醇气液界面云暴露对人肺上皮细胞的毒性[C].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高宇坤,杨楠,卢思辰,殷鹏刚.基于气液固叁相界面的原位监测表面等离激元光催化反应的研究[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4].王亚魁,耿涛,姜亚洁,鞠洪斌,苏耿.新型酰胺基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行为和生物活性[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9

[5].于鹏亮,刘婷,彭良海.一种氮气阻溶型盐穴地下储气库气液界面的计算方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

[6].杨德帅.咪唑类离子液体在气液界面处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分子模拟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7].高振.酸性有机磷类萃取剂与稀土离子的气—液界面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9

[8].王学辉.典型混合可燃液体气液相界面蒸发特性及池火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9].张一兵,陈建华,李玉琼,张培新.起泡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结构的DFT研究(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10].安晓龙,吕云卓,覃作祥,陆兴.同轴送粉激光3D打印光粉耦合作用以及熔池气液界面追踪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9

论文知识图

装置示意图加入量为a)5wt%和b)10wt%情况下乳...叁种接触角模型示意图体系A1,A2,B1和B2在250K时不同原子沿...以氧化石墨烯为粘结剂组装得到石墨烯...理想状态下的毛细作用示意图(a)毛细管...

标签:;  ;  ;  ;  ;  ;  ;  

气液界面论文_陈宏霞,刘霖,肖红洋,孙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