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安德列耶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耶夫,安德列,文学,撒旦,福音书,表现主义,周作人。
安德列耶夫论文文献综述
饶雪[1](2019)在《论安德列耶夫《加略人犹大》对福音书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安德列耶夫(1871-1919)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创作了大量具有独特风格的中短篇小说和戏剧。《加略人犹大》是其创作高峰期的一部作品,取材于圣经四福音书,但他又不拘囿于福音书,而进行大胆的重构。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作家1919年逝世后,长期未能受到关注,直到近叁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才开始对安德列耶夫的创作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其中篇小说《加略人犹大》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但研究仍不够全面。基于这一考虑,本文从《加略人犹大》对福音书的重构出发,首先从作者对福音书情节的选择、安排和再现探讨安德列耶夫如何对福音书进行重构,然后通过耶稣、犹大、门徒及其他人物形象探讨作者重构了哪些内容,最后从反救赎主题、反抗主题、死亡主题探讨作者为什么进行这样的重构,在认识作家独特的创作手法之后,窥探作品中蕴含的作者对人、宗教、革命的理解。本论文分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绪论部分从安德列耶夫《加略人犹大》创作所处时代背景及作家个人遭遇、国内外对《加略人犹大》的研究现状、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犹大形象的流变几个部分来介绍本论文的研究基础。正文分叁章加以论述。第一章“《加略人犹大》对福音书情节的重构”主要对安德列耶夫如何对福音书进行重构做了全面的分析。《加略人犹大》以圣经四福音书中耶稣受难故事为主要情节构成,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重构,从情节选择方面来看,安德列耶夫对福音书情节做了精心的删减、增补及修改;从情节安排方面来看,作者通过视角的转换、叙事节奏、人物话语,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从情节再现方面来看,作者运用对比、隐喻、象征、突转、重复等创作手法,在营造真实感的同时让人产生荒诞感,场景极富戏剧性和感染力。第二章“《加略人犹大》对福音书人物形象的重构”主要选取在耶稣受难故事中起主要作用的人物:耶稣、犹大、其他十一门徒及耶稣的反对者本丢·彼拉多、大祭司该亚法、犹太民众,通过与福音书中人物所呈现的状态进行对比,探讨作者做了哪些重构。耶稣在福音书整个受难故事中主动受难,拥有话语权,他既是神子又是人子,具有神人二性,而在《加略人犹大》中耶稣却是一个沉默失语的丧失神性的普通人;犹大在福音书中是出卖耶稣的形象,对其出卖动机主要有叁种阐述,一是认为他贪财而背叛,二是认为他是上帝拯救计划中的一颗棋子,叁是认为他被魔鬼控制而背叛耶稣,安德列耶夫在叙事空白之处重构了犹大形象,对其背叛动机做了重新阐释,认为犹大是为了证明自己对耶稣的爱、揭示人类的恶而背叛耶稣,塑造了一个具有极端二重性的犹大,同时也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犹大;对于其他十一门徒,安德列耶夫更深一步展现耶稣受难时门徒四散逃离的丑态,塑造了一群软弱无能的门徒形象,暗含作者对背叛的新的理解;通过对反对者及犹太民众在面对无辜之耶稣被钉十字架而毫无同情悔悟之心的描写,展现人心的恶与冷漠。第叁章“重构所体现的新的主题思想”主要结合作者创作所处时代背景及其个人遭遇,通过对重构体现的新的主题与福音书主题的对比,探讨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重构。本文认为,《加略人犹大》体现出叁个不同于福音书的主题:反救赎主题、死亡主题、反抗主题,恰与福音书体现的救赎主题、复活主题、忍耐主题形成对照,体现出作者对人、宗教、革命的思考。耶稣受难在福音书中具有救赎的意义,而在《加略人犹大》中是人类的恶把耶稣送上了十字架,这是人所犯下的最大的罪,耶稣的受难是对人类恶的证明,人类因此背上最大的罪,而不是摆脱罪获得救赎;福音书中耶稣受难之后叁天复活,给人希望,而在《加略人犹大》中只有死亡没有复活,体现作者对基督教的怀疑;福音书中耶稣教导人事事要忍耐,而最大的忍耐无疑是耶稣自己被钉十字架,而在《加略人犹大》中犹大宣扬的却是一种拿起武器奋力反抗的斗争精神,希望人能够拿起武器反抗将耶稣钉死于十字架,但作者通过门徒之口揭示反抗力量的微弱,暗含作者对通过革命进行救国的失望。结论部分在总结作家重构目的的基础上,结合作家整体的创作倾向及创作手法,揭示研究《加略人犹大》对理解安德列耶夫其人其作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窥探俄罗斯白银时代这一特定历史转折期俄罗斯文学由现实主义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过度、由宗教文学向革命文学的转向,指出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与俄罗斯宗教、革命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宏微[2](2019)在《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红笑》的战争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安德列耶夫(ЛеонидНиколаевичАндреев,1871-1919)在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为白银时代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安德列耶夫在许多作品的创作中涉及到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纵观安德列耶夫多年的创作历程,创作主题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战争主题作为安德列耶夫创作题材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作家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索,颇具独特见解。小说《红笑》便是安德列耶夫战争主题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战争的阴影——随处可见的死亡、痛苦、鲜血和疯狂化成了“红笑”,使主人公时刻受到来自战争的痛苦折磨和心灵的质问。古往今来,战争主题贯穿于整个俄罗斯文学史。战争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性质、规模和手段不同,文学中所反映的战争主题也各有侧重。俄罗斯人民久经战争,在日俄战争之后,俄罗斯人民对待战争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这一改变在当代俄罗斯战争文学当中得到了充分反映。《红笑》创作于日俄战争期间。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学者多从“表现主义”、“死亡意识”等角度对《红笑》进行文本解读。本文以安德列耶夫小说《红笑》文本为例,将“战争主题”作为切入点,对《红笑》中战争主题的描写进行探究和分析。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构成。绪论对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重难点、研究方法等进行分析论述;本论文的正文分为叁章:第一章中对安德列耶夫创作主题的发展历程进行总体梳理;第二章分别通过对《红笑》中战争主题的具体表现,即“恐怖和疯狂”和“反人性”的内容进行分析,揭示出小说的主旨和作家的创作意图;第叁章从不同角度对《红笑》中战争主题的表现特点进行论述,并展现作家对“红笑”意象的象征化处理手段;通过本论文的分析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安德列耶夫淡化了参战双方的民族属性,没有按照传统的价值判断逻辑,对参战双方给予正义与否的道德评判;第二,安德列耶夫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审视战争,他指出,战争的本质是反人性的。无论战争正义与否,无论胜利还是失败,人类最终都将陷入战争的恐怖和疯狂里,难以自拔。本文将从安德列耶夫创作主题的发展历程入手,通过对安德列耶夫创作观念的总体把握,深入挖掘《红笑》中的战争主题的特质及其表现特点,从而掌握安德列耶夫独特的战争观。(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于淼[3](2018)在《从魔鬼形象看安德列耶夫的宗教哲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被评论界称为"边缘"作家的安德列耶夫,不但处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文学流派的边界,而且一生都在信仰的边界苦苦挣扎。借助魔鬼形象,作家阐释了自己对"善与恶"这一永恒主题的认识与理解。他的《善的法则》与《撒旦日记》均讲述了魔鬼化为人形来到地球的故事,前者从正面写善,后者从反面写恶,字里行间都表达着作者复杂的宗教哲学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作家和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处于信仰的破灭与探索之中,安德列耶夫及其创作是俄罗斯文学进程中一个必然而又关键的现象,对其作品哲学问题的解读为我们了解那一特定历史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思想提供了一种参考。有研究者将安德列耶夫称为"俄罗斯文学中的伊凡·卡拉马佐夫"。(本文来源于《西伯利亚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王英丽,王淼[4](2018)在《安德列耶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死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安德列耶夫的很多作品中,读者都可以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题。不可否认,安德列耶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继承者,例如他们都爱好病态心理,但两位作家又有其独特之处,如在死亡主题的表现中,陀氏的死亡观离不开主人公自我道德惩戒和在苦难中得到救赎,而安德列耶夫让主人公克服死亡的恐惧,帮助他找到了第叁种存在状态,即在生与死之间使冲突变得和谐。(本文来源于《俄语学习》期刊2018年04期)
梁艳[5](2017)在《周作人与安德列耶夫》一文中研究指出与鲁迅的"深好安特来夫"不同,周作人对这位俄国作家的态度似乎稍显冷淡。他一生中只翻译了一篇安德列耶夫的《齿痛》,并且能懂且喜欢的作品也仅有叁部。然而,通过考察《齿痛》的翻译过程及其附记的来源,却发现周作人对安德列耶夫了解得十分透彻。他从安德列耶夫作品中找到了"他者理解""人类爱"等人道主义思想,并从其文学"可以拭去一切的界限与距离"的思想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本文来源于《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期刊2017年00期)
梁艳[6](2016)在《周作人与安德列耶夫》一文中研究指出与鲁迅的"深好安特来夫"不同,周作人对这位俄国作家的态度似乎稍显冷淡。他一生中只翻译了一篇安德列耶夫的《齿痛》,并且能懂且喜欢的作品也仅有叁部。然而,通过考察《齿痛》的翻译过程及其附记的来源,却发现周作人对安德列耶夫了解得十分透彻。他从安德列耶夫作品中找到了"他者理解""人类爱"等人道主义思想,并从其文学"可以拭去一切的界限与距离"的思想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本文来源于《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大学日语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6)》期刊2016-05-14)
方鹏飞[7](2016)在《安德列耶夫的长篇小说《撒旦日记》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安德列耶夫(ЛеонидНиколаевичАндреев,1871--1919),作为白银时代一个具有独特艺术才能的作家,因在艺术创作上的丰富性和多向性,在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文学独树一帜。对于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学大家,研究者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及其戏剧创作上,对于《撒旦日记》这部在作家创作生涯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研究成果相对少一些。本文试从安德列耶夫的长篇小说《撒旦日记》(ДневникСатаны,1919)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叁方面分析这部作品的创作审美特征。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叁章。第一章主要论述小说中体现的作家思想。安德列耶夫生活于19-20世纪之交动荡不安的年代,亲身经历和目睹了当时的俄国在社会大转折时期的各种弊病。整个俄国处于善与恶斗争的世纪末图景中,作家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畸形的道德文化表达了强烈的憎恨和批判,对人类存在于荒诞世界的悲剧和人类未来的命运怀有浓厚的悲观情绪。第二章论述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撒旦颠覆了圣经中恶魔的原型,成为神圣的受难者--基督的形象,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安德列耶夫对现实、道德、哲学的思考。而拥有圣母容颜的玛利亚却是个没有灵魂、毫无廉耻的荡妇,这是对俄罗斯文化中的“永恒女性”价值的颠覆,也是人性泯灭的悲剧。福马·马格努斯这个梦想“引爆”人类的疯狂实验者,在恶的方面已经超越了撒旦。X·红衣主教是披着天主教的神圣外衣欺骗民众的灵魂堕落者,也是作家批判教会虚假本质的代言者。第叁章主要论述了小说的艺术特色。作家主要利用渗透一切的主观感受、变形和反讽叁个重要的表现主义手法渲染了小说荒诞、悲剧的氛围,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象征、对立的时空不仅是作家构建小说结构的基本要素,也是揭示小说主旨的重要手段。同时小说具有日记形式和戏剧性元素的综合性体裁特征。(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6-03-24)
梦桐疏影[8](2016)在《孤独的人性与隐伏的革命——简评安德列耶夫《走向迷蒙的远方》》一文中研究指出读俄国白银时代的作家,一定不可绕过安德列耶夫。他的出众才华曾得到列夫·托尔斯泰、柯罗连科、勃洛克等同时代名家的赞赏,也获得了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他的写作独具一格,在神秘幽深、细腻婉转的叙事中展现人性的复杂多样、现实的惨淡残酷,并浸透着深刻的哲理。安德列耶夫生活在一个动荡黑暗的社会,本身又是一位命运多舛的作家,有过叁次自杀经历,对人生的诸多情感有着刻刀般的体验。他敏感,纤细,善于发掘人心(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6年03期)
王英丽[9](2015)在《冥界的风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安德列耶夫(1871-1919)的创作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家以死亡视角观照存在,探索生命的价值,其作品中的死亡意识和死亡审美同西方和俄罗斯的各种关于死亡的观点紧密相连,并且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安德列耶夫的主人公总是摆脱不了命运的控制,命运就像《人的一生》中那个站在墙角,手执蜡烛的灰衣人。命运如同一双黑漆漆的眼睛时刻盯着芸芸众生,如影随形。安德列耶夫的主人公面对死亡或是无所畏惧,或是惊恐万分。作品中的死亡事件唤醒人的麻木情感,呼唤人性的回归,强调对肉体的超越,死亡是人对人生悲剧的沉思。按照作家的理解,人的自杀就是其对现实世界无法理解和他内心深处对孤独的深度体验。《沉默》中薇拉的自杀就是其反抗精神的最高体现,《大满贯》中主人公的突然死亡是对生活无常的有力表达。作品中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以不同方式体验死亡并不断死去,神甫的女儿薇拉死了(《沉默》),基督和叛教者犹大死了(《加略人犹大》),善良的农民死了(《瓦西利·菲韦斯基的一生》),省长死了(《省长》),部长和革命者也死了(《七个被绞死者的故事》)。本文运用存在主义、现象学、表现主义和时空理论来分析作家作品中的死亡意识和死亡审美。生存与死亡是密不可分的,研究死亡是为了探求生命的奥秘。本文通过研究安德列耶夫的作品,来揭示作家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从而发现作家具有表现主义倾向的艺术世界。(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5-03-16)
李哲,曹伊[10](2015)在《从戏剧《人的一生》透视安德列耶夫的哲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德列耶夫是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坛上独具风格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始终体现着深刻的哲理性。本文从安氏的戏剧代表作《人的一生》入手,深入解析他的悲观主义情怀、对生死的思考和人生意义的认知,揭示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即:"苦难"虽是不可逆转的宿命,但死亡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应当为现世生命奋斗,勇于向命运抗争,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彰显人性魅力。(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5年01期)
安德列耶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安德列耶夫(ЛеонидНиколаевичАндреев,1871-1919)在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为白银时代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安德列耶夫在许多作品的创作中涉及到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纵观安德列耶夫多年的创作历程,创作主题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战争主题作为安德列耶夫创作题材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作家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索,颇具独特见解。小说《红笑》便是安德列耶夫战争主题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战争的阴影——随处可见的死亡、痛苦、鲜血和疯狂化成了“红笑”,使主人公时刻受到来自战争的痛苦折磨和心灵的质问。古往今来,战争主题贯穿于整个俄罗斯文学史。战争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性质、规模和手段不同,文学中所反映的战争主题也各有侧重。俄罗斯人民久经战争,在日俄战争之后,俄罗斯人民对待战争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这一改变在当代俄罗斯战争文学当中得到了充分反映。《红笑》创作于日俄战争期间。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学者多从“表现主义”、“死亡意识”等角度对《红笑》进行文本解读。本文以安德列耶夫小说《红笑》文本为例,将“战争主题”作为切入点,对《红笑》中战争主题的描写进行探究和分析。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构成。绪论对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重难点、研究方法等进行分析论述;本论文的正文分为叁章:第一章中对安德列耶夫创作主题的发展历程进行总体梳理;第二章分别通过对《红笑》中战争主题的具体表现,即“恐怖和疯狂”和“反人性”的内容进行分析,揭示出小说的主旨和作家的创作意图;第叁章从不同角度对《红笑》中战争主题的表现特点进行论述,并展现作家对“红笑”意象的象征化处理手段;通过本论文的分析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安德列耶夫淡化了参战双方的民族属性,没有按照传统的价值判断逻辑,对参战双方给予正义与否的道德评判;第二,安德列耶夫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审视战争,他指出,战争的本质是反人性的。无论战争正义与否,无论胜利还是失败,人类最终都将陷入战争的恐怖和疯狂里,难以自拔。本文将从安德列耶夫创作主题的发展历程入手,通过对安德列耶夫创作观念的总体把握,深入挖掘《红笑》中的战争主题的特质及其表现特点,从而掌握安德列耶夫独特的战争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安德列耶夫论文参考文献
[1].饶雪.论安德列耶夫《加略人犹大》对福音书的重构[D].河南大学.2019
[2].李宏微.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红笑》的战争主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于淼.从魔鬼形象看安德列耶夫的宗教哲学思考[J].西伯利亚研究.2018
[4].王英丽,王淼.安德列耶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死对话[J].俄语学习.2018
[5].梁艳.周作人与安德列耶夫[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2017
[6].梁艳.周作人与安德列耶夫[C].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大学日语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6).2016
[7].方鹏飞.安德列耶夫的长篇小说《撒旦日记》创作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
[8].梦桐疏影.孤独的人性与隐伏的革命——简评安德列耶夫《走向迷蒙的远方》[J].牡丹.2016
[9].王英丽.冥界的风景[D].黑龙江大学.2015
[10].李哲,曹伊.从戏剧《人的一生》透视安德列耶夫的哲学思想[J].大舞台.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