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碰撞试验论文_季奕,马伟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正面碰撞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假人,结构,测试,乘员,刚度,工况,汽车。

正面碰撞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季奕,马伟杰[1](2019)在《叁种典型正面小重迭碰撞试验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NCAP以及碰撞安全技术法规的推动,汽车安全技术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乘员在多种碰撞形态中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然而统计数据表明:有一类小重迭率正面碰撞交通事故,仍会发生严重的乘员伤亡后果,究其原因在于这类碰撞事故中车辆不能发挥纵梁及车身结构的能量吸收作用,使得乘员舱发生严重变形,高的碰撞强度直接传递到乘员身上,从而导致乘员发生严重的伤害。鉴于国内外缺乏统一的小重迭碰撞测试评价方法的现状,首先对比分析了国外叁种典型的小重迭碰撞(车对车(Car to Car, C2C)碰撞、IIHS碰撞、NHTSA碰撞)测试评价方法的差异性,随后针对某一车型,基于以上3种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实车碰撞试验,并就碰撞试验中车身运动姿态、碰撞强度(车身加速度、VPI指数)、乘员伤害、车身变形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就车身运动姿态而言,NHTSA方法与C2C方法运动方向相同,且IIHS方法自身转动最为剧烈;在表征碰撞强度的车身加速度和VPI指数方面,NTHSA方法与C2C方法相似,IIHS强度最小;在假人伤害方面:NTHSA与C2C方法伤害曲线接近;在车身变形量方面,整体而言,叁者处于同一水平,C2C方法变形量相对较大,IIHS与NTHSA方法变形量基本相当。综合车身加速度、运动姿态、变形量、假人伤害因素,NTHSA方法相比IIHS方法与C2C方法更为接近。(本文来源于《汽车文摘》期刊2019年10期)

罗非白[2](2018)在《汽车正面碰撞试验B柱下端加速度传感器布置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正处于开发阶段的某车型的两次传感器方案一致的正面试验获得的数据,由于该车型处于研发阶段,对数据采集要求多,重点位置传感器都加了备份。本文收集了该试验B柱下端区域和B柱下端门槛梁区域所采集到的X向加速度波形,通过同一侧位置数据对比的方式,从数据波形的峰值以及相位比较了B柱下端相邻位置重复布置传感器所获得的数据。通过对比得出了同侧B柱下端区域与B柱下端门槛梁区域所采集到的X向加速度波形一致,从而提出了减少X向传感器在B柱下端布置的方案,探索了B柱下端传感器的布置方案的优化。(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国际汽车交通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11-15)

汪俊,李雪玲[3](2017)在《IIHS正面小偏置碰撞试验及发展趋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汽车正面小偏置碰撞交通事故中乘客座位人员伤亡依然严重,美国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IIHS)于2016年修订了小偏置试验规程,增加了乘员侧(右侧)碰撞试验内容。对IIHS左侧和右侧正面小偏置碰撞试验及评价方法进行研究,选取IIHS左侧和右侧小偏置碰撞试验车型,分别从车体结构、假人伤害、约束系统与假人运动叁个方面进行结果对比分析,并初步探讨应对左侧和右侧正面小偏置碰撞的措施。研究表明,约束系统在车辆碰撞过程中对保护假人及降低假人伤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强车辆结构的完整性可进一步降低驾乘人员的受伤风险。(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王力[4](2017)在《基于正面40%重迭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的汽车碰撞性能改进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C-NCAP轿车正面40%重迭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的试验方法与设计要求。针对某自主品牌车型研发阶段在正面40%重迭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中出现的前围板侵入量超标问题,结合结构薄弱区域工艺特点,提出了两种结构优化方案。建立试验对标有限元模型,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这两种结构改进措施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上海汽车》期刊2017年08期)

商恩义,刘卫国,周大永,韩刚[5](2017)在《正面碰撞试验中坐垫刚度均匀性对乘员伤害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汽车座椅坐垫的安全性,对坐垫刚度前后一致和前高后低的两款座椅进行了台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坐垫刚度前高后低将会造成乘员骨盆发生"二次碰撞",导致乘员的胸部加速度幅值和压缩变形量增高,颈部张力增大,同时带来安全气囊触底风险,最终造成乘员上半身的伤害相应加重。因此在选配座椅时,应尽可能选择坐垫前、后刚度接近的座椅。(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7年07期)

侯福震,栾鹏,李月明,韩刚[6](2016)在《某车型正面角度碰撞中未佩戴安全带情况下的假人伤害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某款乘用车进行了FMVSS 208正面角度碰撞不佩戴安全带试验,通过对前排乘员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该种碰撞形态下的各性能指标值特点,颈部、小腿受到的伤害较小,头部、胸部以及膝部会受到较大的伤害。所以,在现实事故中,若是乘用车以一定角度撞向建筑物或车辆,头部、胸部及膝部应是救治或检查过程中的重点关注部位。(本文来源于《工程与试验》期刊2016年04期)

韩芳,胡丽娟,乔鑫[7](2016)在《正面碰撞试验后排乘员约束系统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某车型正面碰撞滑台实验中后排乘员出现的下潜及颈部伤害值大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采用MADYMO仿真与ISIGHT DOE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后排乘员约束系统进行优化设计。通过仿真结果对比,确定约束系统最优配置参数,并进行滑台及实车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约束系统优化设计,碰撞过程中假人下潜行为得到消除,颈部、胸部伤害值有效减低。50km/h正面碰撞成绩由基础滑台实验的0.5分提升到1.98分,偏置碰撞实验得到满分2分,改善措施效果明显,大幅度提高了CNCAP评价成绩。(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6)

金益,黄岩岩,杨凌锋,徐曼[8](2016)在《汽车正面碰撞假人髋关节标定试验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假人髋关节标定试验法规的要求,设计开发了一套汽车正面碰撞假人髋关节标定试验台,包括机械结构设计和测量控制系统设计。该试验台可直接测量假人髋关节弯曲角度及弯曲所受扭矩,进而对假人髋关节进行准确标定。(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可展开空间结构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23)

何润华,王立星[9](2016)在《某商用车正面碰撞试验分析及结构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非承载式结构的商用车,车架是正面碰撞中的主要受力、传递路径,车架在整个碰撞过程中吸能缓冲效果直接决定了整车的碰撞成绩。在本文中对某商用车整个碰撞过程进行了分析及试验对标,研究车架结构对整个过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轻型汽车技术》期刊2016年08期)

陈可明,乐中耀,李雪玲[10](2016)在《国内车辆小偏置正面碰撞试验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展真实的车辆小偏置正面碰撞试验研究,开发了一种试验辅助设备,并通过对现有试验场地进行简单改造,成功地将原来需要垂直安装在移动刚体墙上的小偏置壁障水平安装在辅助设备上再连接到地面,同时利用试验对碰大厅的开阔场地避免了测试车辆的二次碰撞,不仅顺利进行了车辆小偏置碰撞试验,且试验结果符合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的标准要求,解决了我国不能进行小偏置正面碰撞试验的难题。(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6年05期)

正面碰撞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正处于开发阶段的某车型的两次传感器方案一致的正面试验获得的数据,由于该车型处于研发阶段,对数据采集要求多,重点位置传感器都加了备份。本文收集了该试验B柱下端区域和B柱下端门槛梁区域所采集到的X向加速度波形,通过同一侧位置数据对比的方式,从数据波形的峰值以及相位比较了B柱下端相邻位置重复布置传感器所获得的数据。通过对比得出了同侧B柱下端区域与B柱下端门槛梁区域所采集到的X向加速度波形一致,从而提出了减少X向传感器在B柱下端布置的方案,探索了B柱下端传感器的布置方案的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面碰撞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季奕,马伟杰.叁种典型正面小重迭碰撞试验对比分析[J].汽车文摘.2019

[2].罗非白.汽车正面碰撞试验B柱下端加速度传感器布置优化[C].第十五届国际汽车交通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3].汪俊,李雪玲.IIHS正面小偏置碰撞试验及发展趋势研究[J].汽车工程学报.2017

[4].王力.基于正面40%重迭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的汽车碰撞性能改进设计研究[J].上海汽车.2017

[5].商恩义,刘卫国,周大永,韩刚.正面碰撞试验中坐垫刚度均匀性对乘员伤害影响研究[J].汽车技术.2017

[6].侯福震,栾鹏,李月明,韩刚.某车型正面角度碰撞中未佩戴安全带情况下的假人伤害试验研究[J].工程与试验.2016

[7].韩芳,胡丽娟,乔鑫.正面碰撞试验后排乘员约束系统优化设计[C].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6

[8].金益,黄岩岩,杨凌锋,徐曼.汽车正面碰撞假人髋关节标定试验台设计[C].第二届可展开空间结构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9].何润华,王立星.某商用车正面碰撞试验分析及结构改进研究[J].轻型汽车技术.2016

[10].陈可明,乐中耀,李雪玲.国内车辆小偏置正面碰撞试验现状[J].汽车技术.2016

论文知识图

车身前纵梁结构正面碰撞试验结果4 正面碰撞试验示意图整车正面碰撞试验和仿真对比即将接受正面碰撞试验的消防车%正面碰撞试验与仿真车身变...

标签:;  ;  ;  ;  ;  ;  ;  

正面碰撞试验论文_季奕,马伟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