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野地论文-李云

融入野地论文-李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融入野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川河,《静静的顿河》,少年时代,布谷鸟

融入野地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1](2017)在《融入野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八十年代中期,我在临近县城上师范学校。像很多时髦青年一样喜欢文学,尤其喜爱俄罗斯文学。当时条件有限,能读到的书很少。学校旁边是西南交通大学,比我们学校大了不知多少倍,条件也好很多。里面有一个大型的新华书店,我和同学有事没事爱进去闲逛,一来想看看漂亮的女大学生,二来想沾点儿大学校园的书卷气。(本文来源于《雪莲》期刊2017年11期)

龙其林[2](2015)在《重寻荒野价值与融入野地情结——论《瓦尔登湖》与张炜生态散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炜生态散文中传达的重视荒野价值和野地情结,研究者一般将其归因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比较视野纳入张炜散文研究中,将美国文学经典《瓦尔登湖》与张炜生态散文进行对照阐释,可以发现梭罗及其着作对于张炜的重要影响。比较视野的运用,将突破以往张炜文学研究中的某种思维定势,为生态散文和生态文学研究开拓新的空间和思路。(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苏雨婷[3](2015)在《融入野地 走向高原》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炜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其作品对人的关注从个体出发,将个体的生存和精神的书写扎根于大地中。把人与生存的家园相联结,展现出生活家园的变化与人的生命态势。此外,张炜的作品对历史流变中个人与家族的关系,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精神的失落,权力与欲望的膨胀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思考。张炜在书写中不停跋涉,涉及知识分子的流浪经历、精神与坚守,形成了张炜小说独树一帜的人物图谱。张炜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寻找、流浪历程来展现他对人文精神的坚守,成为了当代文学中的一抹亮色。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主要概述张炜的创作文化背景和文学界对其小说的研究概况,并对90年“人文精神”讨论以及张炜对人文精神的态度作简明的介绍。第二部分为张炜小说的人物塑造与人文精神表现,从人物塑造的类型来看人文精神的表现。第叁部分为张炜小说主题意蕴与人文精神表现,通过对小说土地主题和家族主题的分析,来探讨人文精神在小说主题中的呈现方式。第四部分是张炜作为知识分子的写作立场和其作品的价值,从张炜对知识分子的思考和表现来分析张炜对人文精神的坚守。最后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一个概括,强调张炜对人文精神的坚守。(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5-05-01)

王雁翎[4](2014)在《融入野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7月18日下午6时,十八级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海南岛。我猫在十七楼的家中,听飓风轰然作响,看大片大片雨雾从水泥森林间呼啸而过。楼下的椰子树一律逆风猎猎飞扬,扛不住的只有"咔"的一声把自己放倒。天昏地暗,狂风骤雨,大自然的伟力正在上演一出摧枯拉朽的大戏。忽觉大楼微微摇晃,一秒,两秒,叁秒……难道海南岛这个摇篮也要被这滔天巨浪倾覆?(本文来源于《西部》期刊2014年10期)

何丽姣[5](2014)在《“融入野地”的绿色遥思》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来,地球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继续发展。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越来越多的作家们开始关注生态问题,他们自觉地将生态意识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当中,对现代文明带来的负面因素进行批判。在表达自己对于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省和忧思的同时,通过对美丽自然的积极描写和赞美,或是对人与自然的冲突中生态恶果的消极展示,唤起人性中向善向美的一面和人类生存的危机感,从而唤醒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良知。张炜就是中国当代生态作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本文纵观张炜叁十多年的创作历程,结合张炜的小说和散文创作,从生态视角切入,运用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方法,对张炜小说创作中的生态思想进行解读。根据我国生态批评文论家鲁枢元将生态学划分为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精神生态学的方法,本文第二、叁、四章通过对大自然的讴歌和赞美,对社会生态混乱和精神生态失衡的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反思,分别从自然、社会、精神叁个方面,对张炜在其作品中所构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伦理、由“故土情怀”和“家园忧患意识”构成的“地方意识”及通过“融入野地”的方式寻找真正的精神家园,最终达到人与自身生命的和谐的生态思想进行了分析与呈现。最后从“乌托邦”式的理想与生态文学的悲剧之维、对待“现代”与“传统”两种文明的态度两个方面,对张炜“回归乡土文明”的理想化自我救赎遭遇现实社会发展时所呈现出的不可避免的冲突进行了思考和论述。(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4-05-15)

文敏[6](2013)在《将心灵融入野地——作家张炜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认识张炜好多年了,除了几次电话里零打碎敲的采访,几乎还没有坐下来听他谈谈自己的创作。他的作品我读过许多,有的还读过多次,比如《外省书》、《刺猬歌》、《芳心似火》……最近常搁在手边的是安徽文艺出版社为他做的一套中短篇小说年编,书做得很漂亮,《狐狸和酒》、《秋雨洗葡萄》那些书名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寒风日夜在老椿树的枝条上怪叫。他躺在屋里,特别是深夜,真为它难受……他真想为它盖一座茅屋。不过哪有给一棵树盖茅屋的?再说那茅屋要搭多么高。冬天不是人过的日子,也不是树过的日子。那‘呜呜'的声音是风叫还是树哭?"这般充满痴想的文字无法不叫人着迷。(本文来源于《书城》期刊2013年05期)

吴培显[7](2012)在《“小村”的挽歌与“融入野地”的理性突破——关于张炜《九月寓言》的两点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九月寓言》中的"小村"是一个多层面矛盾因素的复合体,也是一个最终被否定的对象;作品为孕育着自由也滋生着毒素、充满活力也充满污垢的小村献上了一曲挽歌。"田园情结"和"融入野地",是张炜朴素的价值理想的文学呈示。直接的现实责任意识和抗拒式的道德崇尚意识,是张炜人文理想的个性特征。作家艺术思维的理性突破,成就了《九月寓言》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而叙事话语的"虚化"也使作品更易产生歧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马知遥[8](2012)在《灵魂融入野地的歌者——论徐俊国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本诗集在阅读中能找到一两首感动你的就不错,这是长期以来读诗歌的切身感受。然而当得到徐俊国的诗歌时,我一路看下来,发现那么多诗篇是在撩拨人心最为柔软的部分,而这样的撩拨不得不让你放慢阅读的速度,放弃喧嚣的窗外风景,进入一种类似痴情的境界。那样的文字是你阅读历史中一直等待的。如同灵魂融入野地,徐俊国的诗歌创作如此,读者得到的享受也如此。1、从自然中获得人性永恒的感动在他的诗歌中有很大部分是通过自然的书写表达的。但这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传统的借景抒情,而是在自然万物中客观呈现本来就存在的美。而那些美如此质朴地存在,本来就带有灵魂和呼(本文来源于《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7-01)

曹长英[9](2012)在《“融入野地”的生态理想——张炜小说中的生态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在对环境负责的精神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1)。生态的原意为生命体的生存状态。从人文视野出发,其内涵为:"人适应环境的方式,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处的生存状态,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等(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2年06期)

上官婉清[10](2012)在《从“融入野地”到“奔赴高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张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他孜孜不倦地坚持纯文学创作,对时代的变迁保持着一种锐利的思考,并以其执拗的精神姿态,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引人注目。《你在高原》作为张炜创作生涯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可以说是他对以往创作的一次全面的总结和回顾。本论文选取张炜的这部重要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以知识分子作为切入口,对知识分子概念、特质进行简要阐释,进而论析《你在高原》中的叁类知识分子形象:抗争型知识分子、溃败型知识分子和挣扎型知识分子,较为全面地剖析不同知识分子的性格内蕴和生存境况。与此同时,本论文还从创作主体的角度,立足于“融入野地”和“奔赴高原”所负载的哲学思考和美学内蕴,进一步探讨张炜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及其出路的思考。最后,本论文试图从主体情感的深度介入之角度,在叙事策略的层面上,论述《你在高原》中知识分子书写的艺术特质及其审美效果。(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2-05-04)

融入野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张炜生态散文中传达的重视荒野价值和野地情结,研究者一般将其归因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比较视野纳入张炜散文研究中,将美国文学经典《瓦尔登湖》与张炜生态散文进行对照阐释,可以发现梭罗及其着作对于张炜的重要影响。比较视野的运用,将突破以往张炜文学研究中的某种思维定势,为生态散文和生态文学研究开拓新的空间和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融入野地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云.融入野地[J].雪莲.2017

[2].龙其林.重寻荒野价值与融入野地情结——论《瓦尔登湖》与张炜生态散文[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3].苏雨婷.融入野地走向高原[D].云南大学.2015

[4].王雁翎.融入野地[J].西部.2014

[5].何丽姣.“融入野地”的绿色遥思[D].西南交通大学.2014

[6].文敏.将心灵融入野地——作家张炜访谈录[J].书城.2013

[7].吴培显.“小村”的挽歌与“融入野地”的理性突破——关于张炜《九月寓言》的两点辨析[J].中国文学研究.2012

[8].马知遥.灵魂融入野地的歌者——论徐俊国诗歌[C].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2012

[9].曹长英.“融入野地”的生态理想——张炜小说中的生态意识[J].文艺争鸣.2012

[10].上官婉清.从“融入野地”到“奔赴高原”[D].暨南大学.2012

标签:;  ;  ;  ;  

融入野地论文-李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