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长期以来,言语信息的阈下启动研究都局限于考察视觉通道的阈下启动效应而忽视了听觉通道的阈下启动效应。听觉言语信息阈下启动研究发现,听觉通道也存在显著的阈下启动效应,而且其与视觉阈下启动存在一定差异。对听觉言语信息阈下启动的影响因素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促进了对听觉言语信息无意识加工机制的认识。未来的听觉言语信息阈下启动研究应进一步考察其影响因素及认知神经机制。
关键词阈下启动 听觉言语 无意识加工 认知神经机制
1 引 言
阈下启动***是指阈下呈现的启动刺激对随后出现的与之相同或有语义关系的目标刺激在认知加工上的促进作用。在心理语言学研究领域,阈下启动研究促进了对言语信息的无意识加工及其对其他认知活动(例如对喜好判断)影响的了解(Newell & Shanks,2014;综述见Van den Bussche,Van den Noortgate,& Reynvoet,2009;李兵兵,郭春彦,2015;马利军,张积家,2011;水仁德,丁海杰,沈模卫,2003;王沛,霍鹏飞,王灵慧,2012;王沛,鲁春晓,2005;伍姗姗,谭金凤,王丽君,陈安涛,2013)。但长期以来,阈下启动研究大多局限于考察视觉阈下启动效应,很少有研究考察在语言加工和人际交流过程中同样起重要作用的听觉通道是否也存在阈下启动效应及其与视觉阈下启动效应是否存在差异(Kouider & Dupoux,2001)。听觉通道的信息加工方式与视觉通道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听觉通道对时间信息的分辨率比视觉通道更高(如Pasinski,McAuley,& Snyder,2016)。因此,视觉阈下启动的研究结论不能被用来解释听觉言语信息的无意识加工机制。将阈下启动研究从视觉通道扩展到听觉通道对于全面和深入了解言语信息的无意识加工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听觉阈下启动的研究范式、影响因素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未来研究应关注的方向。
2 听觉阈下启动效应
阈下启动研究通常需要解决两个首要问题:一是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降低启动刺激的强度以使对其加工达到阈下水平;二是选择合适的指标以确定对启动刺激的加工确实处于阈下水平。目前,听觉阈下启动主要采用阈下磁带、双耳分听、掩蔽以及阈下呈现刺激等实验范式来降低对启动刺激的觉察水平。阈下启动研究中确定被试对启动刺激觉察水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采用主观报告法,即让被试报告在实验中是否能意识到目标刺激前呈现的启动刺激。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被试的报告反映的是其在实验过程中对启动刺激的觉察水平,但缺点是其结果不够客观可靠,并且无法排除被试可能会忘记实验中曾觉察到过启动刺激的可能性。另一种方法是在阈下启动实验结束后,让被试完成独立的启动刺激探测实验,用探测实验的辨别力指数来反映被试对启动刺激的觉察水平。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结果比较客观可靠,但缺点是被试对启动刺激的觉察水平会因为进行的任务的不同而不同(如完成判断启动刺激知觉特征的任务的觉察水平要高于完成判断其语义特征的任务),并且启动刺激探测实验的流程和阈下启动实验的流程的差异使得启动刺激探测实验得到的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被试在完成阈下启动实验时对启动刺激的觉察水平。另外,也有研究结合两种方法来确定被试对启动刺激的觉察水平是否处于阈下。
2.1 听觉阈下启动范式
最早考察阈下听觉信息对认知活动影响的研究是考察阈下自助磁带(subliminal self-help tape)是否影响人的认知和行为的研究(如Greenwald,Spangenberg,Pratkanis,& Eskanazi,1991)。阈下自助磁带指的是(市场上出售的)包含据称可以增强认知能力(如记忆力)或改变行为(如戒烟)的阈下听觉信息(即声音强度较低,人们无法辨认磁带内容)的磁带。如果这些磁带确实可以影响人的认知或行为,就说明人们可以对阈下听觉信息进行有效的无意识加工。Greenwald等(1991)在研究中先测量被试的记忆和自尊水平,然后将标签上标明可以改善记忆力或提高自尊水平的阈下自助磁带随机分发给不同被试。一半被试收到的磁带的标签和内容是一致的,另一半被试收到的磁带的标签和内容是不一致的。他们让被试使用这些磁带5周后,再次测量被试的记忆和自尊水平,并要求被试报告其记忆和自尊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实验结果发现,虽然被试在后测中的记忆和自尊水平相比前测都有所提高,但这仅仅是一种由于参与实验而引起的安慰剂效应,与他们听的磁带内容没有关系。另外,被试报告的记忆或自尊水平的提高也是与磁带标签而不是其内容相关。这些结果说明,阈下听觉信息不能对人的认知活动产生影响,即人们可能无法对阈下听觉信息进行有效的无意识加工。因为这些研究与常见的启动研究在实验材料及实验流程上都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这些研究无法直接证明听觉阈下启动是否是显著的。但是,这些研究结果暗示,由于人们无法对阈下听觉信息进行有效的无意识加工,听觉阈下启动可能是不显著的。
科胡特曾说:“个体如果想要发展出健康、统合、连续的个体,关系背景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这个关系中婴儿的自体客体需要通过养育者的情感协调得以满足,个体才有可能发展出健康的自我。也正是因为如此,如果养育者给予婴儿的反应并不协调,个体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因小儿肺脏娇嫩,感冒之后,易兼夹痰证而出现咳嗽加剧、喉间有痰、舌苔厚腻,此时可口服肺力咳、百寿丹等。不过,出现这些症状时需要与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相鉴别,还请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与上述采用阈下自助磁带为实验材料的研究不同,Dupoux,Kouider和Mehler(2003)采用词语为实验材料并结合双耳分听范式考察了听觉阈下启动效应。他们采用单音节(辅音-元音-辅音结构(consonant-vowel-consonant[CVC]structure)和双音节(CV-CV结构)的法语真词和假词作为实验材料。在实验一中,他们在被试左右耳同时各呈现一个词语,让被试快速判断右耳听到的词语是真词还是假词,同时忽略左耳的词语。为降低被试对左耳词的觉察水平,他们将左耳词的持续时间压缩38%,强度减弱12dB。实验包含两种条件:启动条件下,左右耳的词是同一词语;非启动条件下,左右耳的词之间没有关联。实验一的结果发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即被试在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比非启动条件下的更短。但在实验结束后对被试的访问中,所有被试都报告听到了左耳的某些词语,并且觉得左右耳的词语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说明实验一中的启动效应可能是由于被试对左耳词偶尔的有意觉察引起的,因此它可能并不是真正的阈下启动效应。在实验二中,为了降低被试对左耳词的觉察水平,他们把左耳的词语嵌入句子中呈现,并保持其与右耳词同时呈现。在实验结束后对被试的访问中,被试都报告没有听到左耳的词语。但是,实验二并没有发现显著的启动效应。这些结果说明,听觉词语的启动效应依赖于被试对启动词的有意识觉察。因此,听觉阈下启动效应可能是不显著的。
Kouider和Dupoux(2005)认为这些早期研究没有发现显著的听觉阈下启动效应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实验范式对启动词的加工抑制过强以至于被试无法对其进行任何形式的加工导致的。为了达到既降低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水平,又使被试可以对启动词进行一定的无意识加工的目的,他们借鉴视觉阈下启动研究中常用的掩蔽启动范式设计出听觉掩蔽启动范式考察听觉阈下启动。他们采用法语真词和假词作为实验材料。前后掩蔽刺激都是某个倒放的启动词(掩蔽刺激的强度与同一试次中的启动刺激相同)。在听觉掩蔽启动范式中,他们先呈现一个前掩蔽刺激,然后呈现启动词,之后呈现目标词并同时连续呈现四个后掩蔽刺激。被试的感觉就像是在嘈杂的背景声音中听到一个目标词。被试的任务是快速且准确地判断目标词是真词还是假词。为降低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水平,他们压缩了启动词的持续时间(压缩为目标词持续时间的35%、40%、50%或70%)并减弱其强度(与目标词相差15dB)。启动条件共分四种:重复启动条件,即启动词和目标词是同一词;形态(morphological)启动条件,即启动词是阳性词(如cousin)而目标词是其对应的阴性词(如cousine);语音启动条件,即启动词和目标词发音只有一个因素有区别;语义启动条件,即启动词和目标词之间有语义关联。非启动条件下,启动词和目标词之间没有上述关系。实验结果发现,当启动词被压缩为目标词时长的35%和40%时,被试几乎觉察不到启动词。但是,他们在重复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比非启动条件更短,即听觉阈下重复启动效应是显著的。而且,与视觉阈下启动一样,只有真词才有显著的阈下重复启动效应。另外,他们还发现听觉阈下重复启动效应不受启动词与目标词是否由同一人发出的影响。这些结果说明,听觉阈下重复启动效应可能是由于对启动词进行的抽象的词形水平(abstract lexical form level)的加工引起的,而不是由于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知觉特征的相似性引起的。除听觉阈下重复启动效应外,实验中的听觉阈下语音启动效应、形态启动效应和语义启动效应都不显著。但是,视觉掩蔽启动范式的研究却发现了显著的形态和语义启动效应(如Crepaldi,Hemsworth,Davis,& Rastle,2016)。
听觉阈下启动研究的结果表明,听觉和视觉阈下启动效应的机制可能是不同的。目前,解释视觉阈下启动的假说主要有知觉加工说、激活扩散模型和反应加工说等(马利军,张积家,2011)。知觉加工说认为由于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之间的知觉相似性程度会影响视觉阈下启动效应的大小,视觉阈下启动应该出现在早期的知觉加工阶段。但听觉阈下启动研究发现,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间的知觉相似性不影响听觉阈下启动效应的大小(Kouider & Dupoux,2005)。这说明知觉加工说可能不适用于解释听觉阈下启动效应。激活扩散模型认为阈下启动刺激会自动激活扩散与其相关的语义网络。因此,启动刺激可以促进对随后出现的语义相关的刺激的加工(即阈下语义启动效应)。与视觉阈下启动一样,在某些条件下听觉阈下信息也可以通过激活扩散相关的语义网络来促进对目标刺激的加工(Daltrozzo et al,2011)。这说明激活扩散模型也可以解释听觉阈下启动效应。目前,听觉阈下启动的结果还无法说明反应加工说是否适用于解释听觉阈下启动效应。根据视觉和听觉阈下启动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视觉阈下启动可能出现在多个加工水平(如知觉、语义、反应加工等),而听觉阈下启动可能仅出现在高于知觉加工水平的抽象词汇水平或语义加工阶段(Kouider & Dupoux,2005)。
如无特别说明,本文后面提到的使用Kouider和Dupoux(2005)的听觉掩蔽启动范式的研究,除启动词的压缩率为35%外,其实验流程与Kouider和Dupoux(2005)基本一致。
2.2 对阈下启动词的加工水平
Kouider和Dupoux(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可以加工阈下启动词的词汇和词形信息,但无法加工其语义信息。Daltrozzo,Signoret,Tillmann和Perrin(2011)认为Kouider和Dupoux(2005)研究中阈下语义启动效应不显著是因为他们采用被压缩持续时间的词作为启动词这一操作减弱了被试对启动词做无意识语义加工的程度。这是因为被压缩时间的语音在生活中非常罕见,并且听觉言语刺激的加工时间一般要长于视觉。为了增加被试对启动词的无意识语义加工程度,他们没有采用听觉掩蔽启动范式,而是通过将启动词的强度降低为10dB以使被试几乎觉察不到启动词来降低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水平。他们使用2到7个字母长的单音节法语真词和假词作为实验材料。在实验中,他们先呈现启动词,然后呈现目标词(强度为45dB)。被试的任务也是快速判断目标词是真词还是假词。另外,他们还比较了反应速度快和慢的被试的阈下语义启动效应。实验结果发现,只有慢反应组的阈下语义启动效应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当阈下语音刺激的呈现时间没有被压缩时,对听觉阈下信息的无意识加工可以达到语义水平。但是,听觉阈下信息的语义加工程度受到被试反应速度的调节。
Bermeitinger等(2012)使用听觉掩蔽启动范式考察阈下语义启动效应发现,听觉阈下语义启动效应的方向(是正启动还是负启动)与被试对启动词的辨别力有关。他们使用4到7个字母词长的德语真词和假词作为实验材料。启动条件下,启动词是类别名称(如水果),目标词是该类别的某个范例(如苹果)。非启动条件下,启动词是类别名称(如水果),目标词是与启动词没有类别从属关系的名词(如蜜蜂)。与Kouider和Dupoux(2005)的实验不同的是,他们在实验中将启动词压缩为目标词时长的25%,将启动词和掩蔽刺激的强度降低为目标刺激的90%来降低被试对启动词的觉察水平。被试的任务也是判断目标词是真词还是假词。他们让被试在完成听觉掩蔽启动任务后,再完成启动刺激辨别任务。在启动刺激辨别任务中,刺激流程与听觉掩蔽启动范式一致(但不呈现目标词)。被试的任务是判断启动词是真词还是假词。他们发现被试对启动词的辨别力达到中等水平。这说明听觉掩蔽范式的实验中被试可能并不是完全不能识别启动刺激。实验结果发现,当不区分被试对启动刺激的辨别力对阈下语义启动效应进行分析时,阈下语义启动效应是不显著的。这与Kouider和Dupoux(2005)的研究没有发现显著的听觉阈下语义启动效应的结果是一致的。而当按照被试对启动词的辨别力把被试分为高辨别力组(辨别力位于所有被试的前40%)和低辨别力组(辨别力位于所有被试的后40%)对阈下语义启动效应进行分析时却发现,对于高辨别力组,被试在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比非启动条件下更短,即表现为正启动;而对于低辨别力组,被试在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比非启动条件更长,即变现为负启动。这些结果说明,在某些条件下,听觉掩蔽启动范式下的阈下语义启动效应也是显著的。但是,其方向受到被试对启动词辨别力的调节。另外,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Kouider和Dupoux(2005)的研究没有发现显著的听觉阈下语义启动效应。因为高辨别力组和低辨别力组的启动效应方向相反,所以整体的启动效应就变得不显著了。但两个研究在实验细节上存在许多差异(如启动词的压缩率),因此该假设是否成立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进行验证。
排除标准:研究中未表明受试者并发症、临床诊断不明或未对髋臼骨缺损进行Paprosky分型;文献中数据不足,导致无法提取数据;荟萃分析、系统分析、病例报道及动物实验;重复试验或不完全的研究。
如上所述,采用不同实验范式的听觉阈下启动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使用阈下磁带和双耳分听范式的研究都没有发现显著的听觉阈下启动效应。采用掩蔽启动范式的研究发现了显著的阈下重复启动效应,但是没有发现显著的阈下语音、形态和语义启动效应。采用阈下呈现启动刺激范式的研究却发现了显著的阈下语义启动效应。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和不同实验范式中对启动刺激强度的减弱程度不同有关。由于对启动刺激强度的减弱程度会影响听觉阈下启动实验的结果,未来听觉阈下启动研究应更严格地控制对启动刺激的觉察水平以确保观察到的结果是“真的”阈下启动效应。
Kouider和Dupoux(2005)的研究结果说明,与视觉通道一样,听觉通道在一定条件下也存在显著的阈下启动效应。他们研究中所设计的听觉掩蔽启动范式也成为听觉阈下启动研究最常用的实验范式
3 听觉阈下启动的影响因素
视觉阈下启动研究发现视觉阈下启动效应受到如实验任务、实验材料、启动刺激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研究促进了对视觉阈下启动心理机制的了解(如Van den Bussche et al,2009;伍姗姗等,2013)。因此,考察听觉阈下启动效应是否也受到类似因素的影响对于了解听觉阈下启动的心理机制以及比较视觉和听觉阈下启动的异同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了影响听觉阈下启动效应的某些因素,如被试的反应速度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研究考察了其他因素对听觉阈下启动的影响。这些研究促进了对听觉阈下启动心理机制的了解。
3.1 词语所属语系
早期听觉阈下启动研究多采用法语词语为实验材料。后来采用其他印欧语系词语为实验材料的研究也发现了显著的听觉阈下启动效应(如Bermeitinger et al.,2012;Davis,Kim,& Barbaro,2010;Kopeikina,Choroshich,Aleksandrov,& Ivanova,2015)。除印欧语系外,一些采用闪含语系词语为实验材料的研究也发现了显著的听觉阈下启动效应,而且其与采用印欧语系语言的研究存在一定差异。Schluter(2013)采用摩洛哥阿拉伯语的真词和假词为实验材料,使用Kouider和Dupoux(2005)中的听觉掩蔽启动范式考察听觉阈下启动效应发现,摩洛哥阿拉伯语真词的听觉阈下重复启动效应显著,而且其阈下形态启动效应也显著,即当启动词和目标词之间在形态学上相关时(如有共同的副词词根),被试对目标词的反应时要比两者无关时更短。Ussishkin,Dawson,Wedel和Schluter(2015)使用同属闪含语系的马耳他语也发现了显著的听觉阈下形态启动效应。而采用印欧语系语言的研究却没有发现显著的形态启动效应(如Kouider & Dupoux,2005)。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像英语、法语等印欧语系的语言词语的形态学结构要比闪含语系词语更复杂(Ussishkin et al,2015)。这些结果暗示听觉阈下启动效应可能会受到不同语系语言所特有特征的影响。但是,采用不同语系词语材料的研究之间在诸如实验材料类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谨慎对待基于比较这些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另外,目前还没有研究考察其他印欧语系语言(如英语)的听觉阈下形态启动效应是否显著,所以我们也无法确定印欧语系语言的听觉阈下形态启动是否真的不显著。因此,词语所属语系是否真的影响听觉阈下启动效应还需要更多的实验结果才能得到证实。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考察听觉和视觉阈下重复启动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在实验材料和实验流程上存在较大差异,而且目前还没有研究使用相似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流程直接对比视觉和听觉阈下重复启动的认知神经机制。因此,我们需要谨慎对待上面提到的视觉和听觉阈下重复启动认知神经机制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的结论。
3.2 语音家族大小
Davis等(2010)考察了词语的语音家族大小对听觉阈下启动的影响。语音家族是指和某个词发音仅有一个音素差异的词的集合。他们使用单音节、双音节或三音节的英语真词和假词作为实验材料,采用Kouider和Dupoux(2005)中的听觉掩蔽启动范式。与之前研究采用真人录音不同,他们使用的是电脑生成的仿真语音。他们的实验包含三种条件:重复启动(启动词和目标词相同)、词形启动(启动词和目标词在语音上相关)和非启动条件(启动词和目标词没有关系)。被试的任务也是尽快判断目标词是真词还是假词。实验结果发现,只有小语音家族真词的重复启动效应显著,大小语音家族真词的词形启动效应和假词的两种启动效应都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词语的语音家族大小会影响听觉阈下启动效应,即大语音家族词语的听觉阈下启动效应可能是不显著的。他们认为大语音家族词语作为启动词时激活的与之相似(或相同)的词语表征太多而降低了每个被激活的词语表征的强度。由于启动词的表征激活强度达不到影响对目标词的认知加工的程度,大语音家族词语的阈下启动效应才不显著。而视觉通道的研究却发现大语音家族的词语也有显著的阈下重复启动效应(如Crepaldi et al,2016)。这些研究结果也说明听觉和视觉阈下启动存在差异。该研究也启示我们在选择听觉阈下启动研究的实验材料时要考虑词语的语音家族大小这一因素。
3.3 启动和目标刺激间隔时间
Kopeikina等(2015)采用单音节、三个字母长的俄语真词和假词作为实验材料,使用Kouider和Dupoux(2005)中的听觉掩蔽启动范式和ERP技术考察了听觉阈下启动的时间进程。与Kouider和Dupoux(2005)不同的是,他们采用频率为1000Hz,时长30ms的短纯音作为掩蔽刺激。被试任务是判断他们听到的目标词与在听觉刺激呈现之前屏幕上出现的词语是否相同。他们在实验中设置了三种条件,即重复启动(启动词和目标词相同)、语音启动(启动词和目标词只有一个元音不同)和非启动条件(目标词前不呈现启动词)。实验结果发现,听觉阈下启动效应和刺激呈现后200ms的P200以及刺激呈现后400ms的N400相关。对于重复启动条件,真词和假词都诱发了显著的P200启动效应,表现为启动条件和非启动条件的ERPs极性相反;但只有真词诱发了显著的N400启动效应,表现为非启动条件N400波幅比启动条件更负。而对于语音启动条件,真词和假词都诱发了显著的P200启动效应,表现为启动条件和非启动条件的ERPs极性相反;真词的N400效应表现为非启动条件波幅比启动条件更负,而假词的N400效应表现为启动条件波幅比非启动条件更负。他们认为,P200启动效应可能反映了启动条件下对目标词的注意增强或期待,N400启动效应则反映了启动条件下对目标词语义加工的易化。采用视觉重复掩蔽启动范式和ERP技术的研究发现视觉重复掩蔽启动与N/P150、N250、P325和N400相关(综述见Grainger & Holcomb,2009)。Grainger和Holcomb(2009)认为,N/P150反映了对字母特征和位置的表征;N250反映了对亚词汇正字法和语音的表征(sublexical orthographic and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s);P325反映了对词形的表征;N400反映了词形和语义的交互加工(form-meaning interface processing)。通过对比视觉和听觉阈下重复启动的时间进程,我们发现两者相关的ERP成分及其反映的认知活动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视觉和听觉阈下重复启动在时间进程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3.4 对启动词的辨别力
Degner(2011)发现阈下启动词所包含的情绪信息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工。他使用正性和负性的双音节德语词语作为实验材料考察了视觉和听觉阈下情绪启动效应。他采用Kouider和Dupoux(2005)的听觉掩蔽启动范式考察听觉词语的阈下情绪启动。他在实验中将启动词的持续时间压缩为目标词的50%,将启动刺激和掩蔽刺激的强度相比目标刺激减弱10dB。他采用视觉掩蔽启动范式(如Meade,Grainger,Midgley,Emmorey,& Holcomb,2018)考察视觉词语的阈下情绪启动。他将前掩蔽刺激、后掩蔽刺激和启动词的持续时间分别设置为250ms、50ms和50ms。启动条件下,启动词和目标词效价相同。非启动条件下,启动词和目标词效价不同。实验任务是让被试快速判断目标词的效价是正性还是负性。实验结果发现,在听觉和视觉阈下启动实验中,被试在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都比非启动条件显著更短。而且,视觉和听觉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强度没有显著差异。在实验结束后对被试进行的访问中,所有被试都报告没有听到或看到被掩蔽的启动词。因此,掩蔽启动范式实验中的阈下启动效应可能是真正的阈下启动效应。这些结果说明,与视觉通道一样,听觉阈下启动词所蕴含的情绪信息也可以得到无意识加工。但是,视觉和听觉阈下启动实验的细节存在许多差异(例如刺激的呈现时间),因此该研究并不能确定视觉和听觉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内在机制是否是相同的。
4 听觉阈下启动的认知神经机制
虽然已经有大量研究考察了视觉阈下启动的认知神经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如Trumpp,Traub,Pulvermüller,& Kiefer,2014;侯友,白学军,2013),但是考察听觉阈下启动的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目前,仅有两个研究分别从听觉阈下启动的相关脑区和时间进程两个方面考察了听觉阈下重复启动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据我们所知,目前还没有研究考察听觉阈下语义启动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
Kouider,Gardelle,Dehaene,Dupoux和Pallier(2010)采用CVC结构单音节和CV-CV结构双音节法语真词和假词作为实验材料,使用Kouider和Dupoux(2005)中的听觉重复掩蔽启动范式和fMRI技术考察了听觉阈下重复启动相关的脑区。行为学结果与Kouider和Dupoux(2005)相同,即只有真词有显著的阈下重复启动效应。fMRI结果发现,真词和假词都有阈下重复启动效应,但是真词和假词的阈下重复启动效应与不同的脑区相关。对于真词,听觉阈下重复启动与左侧颞上回(left superior temporal gyrus)和中脑岛(mid-insula)的神经活动相关,表现为启动条件下这些脑区神经活动更弱。但是,这些脑区的神经活动减弱与行为学启动效应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虽然启动词和目标词是否由同一人发出对行为学启动效应没有显著影响,但却显著影响了神经水平的启动效应,即当启动词和目标词是同一人发出时,左侧颞上回的启动效应更强。对于假词,听觉阈下重复启动效应表现为启动条件下额中上回(medial superior frontal gyrus)和尾状核(caudate nucleus)的神经活动减弱以及颞上回神经活动的增强。这些脑区大多是和听觉词语早期加工有关,因此,他们推断听觉阈下重复启动是由于对阈下词语的早期词汇加工引起的。采用视觉重复掩蔽启动范式和fMRI技术的研究发现视觉词语阈下启动与早期视觉加工和词形加工相关的脑区活动减弱相关(综述见Kouider & Dehaene,2007)。Dehaene等(2001)发现视觉重复掩蔽启动与左侧梭状回(left fusiform gyrus)、左侧中央前回(left precentral gyrus)和右侧纹外区(right extrastriate regions)的激活减弱有关。通过对比视觉和听觉阈下重复启动相关的脑区,我们发现两者分别与视觉和听觉早期词汇加工相关的脑区相关。这说明视觉和听觉阈下重复启动可能和不同的脑区相关。
唐宪宗赐予的谥号“惠昭”属于复字谥,唐宋时期的谥法中,“惠”的释义有三:“爱民好与曰惠,柔质慈民曰惠,柔质受谏曰惠。”李宁在太子位上不足两年,文献中也没有他参与过重大政治事件记载,“惠”的释义与其生平几乎联系不到一块。“昭”的释义较多,大概只符合“容仪恭美”,注云“有仪可象,行恭可美。”在谥法中,“惠”和“昭”均属于上谥,“惠昭”二字与李宁的生平事迹相去甚远,唐宪宗赐予的谥号“惠昭”属于溢美之词,属于对爱子年少而亡的伤感之情的流露。
Dupoux,Gardelle和Kouider(2008)对比了听觉阈下和阈上重复启动效应与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间隔(inter stimulus interval,ISI)时间的关系。他们在阈下启动条件采用Kouider和Dupoux(2005)中的听觉掩蔽启动范式。在阈上启动条件,他们通过延迟掩蔽刺激某声道相比于另一声道的起始时间,使得被试觉得掩蔽刺激来源于体侧,而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来源于中央。这样,被试就可以有意识地觉察到启动刺激。他们共设置了8种ISI条件,即从0ms起依次递增152ms至1064ms。实验结果发现,阈下重复启动效应随ISI延长而减小,而且当ISI长于456ms时阈下重复启动效应变得不显著。但是,阈上启动效应却不受ISI变化的影响。这些结果说明,听觉阈下重复启动效应的持续时间较短,而且与阈上启动效应存在质的差异。视觉重复掩蔽启动研究也发现重复启动效应随ISI延长而减小,并在超过500ms时变得不显著(如Ferrand,1996)。这些结果说明,视觉和听觉阈下启动效应都是一种短暂的效应,而且其临界ISI可能比较接近。但目前没有研究直接比较视觉和听觉阈下启动效应的临界ISI是否存一致,所以该假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进行验证。
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需要满足经济性和可靠性两个条件,因此在进行备用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两方面的特性。文献[28-29]将系统容量分为正备用和负备用两个方面,对不同的场景分别进行概率分析,构建满足系统差额的概率密度函数,随后分别使用电量不足期望指标和风能浪费风险指标来指导正备用和负备用,通过改变权重系数的方法来平衡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该方法较为新颖,但较难理解,且权重系数取值的最优性及正确性仍有待考证。
一致性检验:λmax=(1.67×0.600)+(5×0.200)+(5×0.200)=3.002, CI1=0.001,则CR1=0.0017<0.1,表明该判断矩阵的计算结果通过一致性检验。
表1 听觉和视觉阈下启动的影响因素及认知神经机制对比表
词语所属语系语音家族大小启动和目标刺激间隔时间对启动词的辨别力相关ERP成分相关脑区听觉印欧语系词语的阈下形态启动效应不显著,而闪含语系词语的阈下形态启动效应显著(见3.1)大家族词语的阈下启动效应不显著,而小家族词语的阈下启动效应显著(如Davis et al,2010)阈下重复启动效应随启动与目标之间的ISI延长而减小(Dupoux et al,2008)高辨别力组的阈下语义启动为正启动,而低辨别力组为负启动(如Bermeitinger et al,2012)P200和N400(Kopeikina et al,2015)左侧颞上回和中脑岛(Kouider et al,2010)视觉印欧语系和闪含语系词语的阈下形态启动效应都显著(Ussishkin et al,2015)小家族词语的阈下启动效应大于大家族词语,但大家族词语的阈下启动效应也显著(如Crep-aldi et al,2016)阈下启动效应通常随启动与目标之间的ISI延长而减小(如Fer-rand,1996)高辨别力组的阈下语义启动为正启动,而低辨别力组为负启动(如Wentura & Frings,2005)N/P150、N250、P325和N400(如Grainger & Holcomb,2009)左侧梭状回、左侧中央前回和右侧纹外区(如De-haene et al,2001)
本试验主要进行了大豆主根长度的测量,对于侧根长度由于其数量与长度都有很强的随机性,可以采用如下经验公式求得
5 小结与展望
与视觉通道一样,听觉通道也存在显著的阈下启动效应。虽然听觉阈下启动和视觉阈下启动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两者也存在一些差异(见表1)。与视觉阈下启动研究相比,听觉阈下启动研究还相对较少。听觉阈下启动的影响因素及其认知神经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未来的听觉阈下启动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优化听觉阈下启动研究的实验范式。采用压缩启动刺激时间和掩蔽范式并不能保证启动刺激完全不被意识觉察,因此这些研究发现的听觉阈下启动效应并不一定是“真的”阈下启动效应。未来听觉阈下启动研究应探索更有效的降低启动刺激觉察水平的实验范式。例如可以借鉴视觉阈下启动研究采用的连续闪烁抑制和双眼竞争等实验范式来探索采用同时性的能量掩蔽和信息掩蔽的范式来抑制对启动刺激的觉察。
第二,进一步考察听觉阈下启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心理机制。现有研究已经考察了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对启动刺激的辨别力等因素对听觉阈下启动效应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考察词频、启动条件所占比例以及注意因素(包括时间注意、空间注意)、任务类型和加工水平(真假词判断,语义分类、词汇判断等)等已被证明影响视觉阈下启动的因素是否影响听觉阈下启动。另外,目前专门探索听觉阈下启动的心理机制的研究还比较少。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如知觉加工说、激活扩散模型、反应加工说等解释视觉阈下启动心理机制的假说是否也适用于听觉阈下启动以及探索听觉阈下启动是否有不同于视觉阈下启动的心理机制。
第三,考察汉语的听觉阈下启动效应。据我们所知,目前还没有研究考察汉语的听觉阈下启动效应。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与之前研究所采用的印欧语系或闪含语系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考察汉语言语材料的听觉阈下启动效应的特点对于了解听觉阈下启动的机制以及考察汉语与其他语系语言相比所特有的特征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四,进一步考察听觉阈下启动的认知神经机制。目前仅有两个研究采用ERP和fMRI技术考察了听觉阈下重复启动的认知神经机制。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其他分析方法考察听觉阈下重复启动的认知神经机制,如采用频率分析方法考察听觉阈下重复启动相关的脑电频率变化。另外,未来研究也应当考察听觉阈下语义启动的认知神经机制。
第五,当前研究大多是单独考察听觉或视觉阈下启动效应。不同感觉通道研究之间(如所用实验范式、刺激呈现时间等)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不同感觉通道的研究结果难以直接进行比较。未来研究应当在类似实验情境下(如采用视觉呈现的词语及其对应声音为实验材料)考察视觉和听觉阈下启动的异同。另外,未来研究还应考察阈下听觉信息对视觉通道加工影响的跨通道阈下启动效应以确定视觉和听觉无意识词汇加工机制是否相同以及视觉和听觉的词汇信息是否可以在无意识条件下彼此通达或整合(Dominique,Liad,& Deouell,2008)。
参考文献
侯友,白学军.(2013).词汇识别的双通道交互激活模型及ERP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04.doi:10.3724/SP.J.1042.2013.00626
李兵兵,郭春彦.(2015).流畅性对再认的影响:实验证据及理论解释.心理科学(1),68-74.
马利军,张积家.(2011).阈下启动信息加工的心理机制.心理科学(5),1040-1045.
水仁德,丁海杰,&沈模卫.(2003).阈下语义启动的任务分离研究模式及其理论模型.心理科学进展,11(1),28-34.
王沛,霍鹏飞,王灵慧.(2012).阈下知觉的加工水平及其发生条件—基于视觉掩蔽启动范式的视角.心理学报,44(9),1138-1148.doi:10.3724/SP.J.1041.2012.01138
王沛,鲁春晓.(2005).阈下启动的心理机制初探.心理科学,28(6),1344-1346.
伍姗姗,谭金凤,王丽君,陈安涛.(2013).阈下语义启动效应影响因素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1(4),626-636.doi:10.3724/SP.J.1042.2013.00626
Bermeitinger,C.,Wentura,D.,Koppermann,C.,Hauser,M.,Grass,B.,& Frings,C.(2012).The direction of masked auditory category priming correlates with participants’ prime discrimination ability.AdvancesinCognitivePsychology,8(3),210-217.doi:10.5709/acp-0116-y
Crepaldi,D.,Hemsworth,L.,Davis,C.J.,& Rastle,K.(2016).Masked suffix priming and morpheme positional constraints.TheQuarterly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69(1),113-128.doi:10.1080/17470218.2015.1027713
Daltrozzo,J.,Signoret,C.,Tillmann,B.,& Perrin,F.(2011).Subliminal semantic priming in speech.PloSone,6(5),e20273.doi:10.1371/journal.pone.0020273
Davis,C.,Kim,J.,& Barbaro,A.(2010).Masked speech priming:neighborhood size matters.TheJournaloftheAcousticalSocietyofAmerica,127(4),2110-2113.doi:10.1121/1.3353116
Degner,J.(2011).Affective priming with auditory speech stimuli.LanguageandCognitiveProcesses,26(10),1710-1735.doi:10.1080/01690965.2010.532625
Dehaene,S.,Naccache,L.,Cohen,L.,Le Bihan,D.,Mangin,J.-F.,Poline,J.-B.,& Rivière,D.(2001).Cerebral mechanisms of word masking and unconscious repetition priming.NatureNeuroscience,4(7),752-758.doi:10.1038/89551
Dominique,L.,Liad,M.,& Deouell,L.Y.(2008).Unconscious auditory information can prime visual word processing:A process-dissociation procedure study.Consciousness&Cognition,17(3),688-698.doi:10.1016/j.concog.2007.11.001
Dupoux,E.,De Gardelle,V.,& Kouider,S.(2008).Subliminal speech perception and auditory streaming.Cognition,109(2),267-273.doi:10.1016/j.cognition.2008.06.012
Dupoux,E.,Kouider,S.,& Mehler,J.(2003).Lexical Access Without Attention? Explorations Using Dichotic Priming.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Perception&Performance,29(1),172-184.doi:10.1037/0096-1523.29.1.172
Ferrand,L.(1996).The masked 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 dissipates when increasing the inter-stimulus interval:Evidence from word naming.ActaPsychologica,91(1),15-25.doi:10.1016/0001-6918(95)00010-0
Grainger,J.,& Holcomb,P.J.(2009).Watching the word go by:On the time-course of component processes in visual word recognition.LanguageandLinguisticsCompass,3(1),128-156.doi:10.1111/j.1749-818X.2008.00121.x
Greenwald,A.G.,Spangenberg,E.R.,Pratkanis,A.R.,& Eskanazi,J.(1991).Double-Blind Tests of Subliminal Self-Help Audiotapes.PsychologicalScience,2(2),119-122.doi:10.1111/j.1467-9280.1991.tb00112.x
Kopeikina,E.A.,Choroshich,V.V.,Aleksandrov,A.Y.,& Ivanova,V.Y.(2015).Effects of unconscious perception of acoustic stimuli o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parameters.HumanPhysiology,41(3),242-250.doi:10.1134/S0362119715020085
Kouider,S.,De Gardelle,V.,Dehaene,S.,Dupoux,E.,& Pallier,C.(2010).Cerebral bases of subliminal speech priming.Neuroimage,49(1),922-929.doi:10.1016/j.neuroimage.2009.08.043
Kouider,S.,& Dehaene,S.(2007).Levels of processing during non-conscious perception:A critical review of visual masking.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B:BiologicalSciences,362(1481),857-875.doi:10.1098/rstb.2007.2093
Kouider,S.,& Dupoux,E.(2001).A functional disconnection between spoken and visual word recognition:Evidence from unconscious priming.Cognition,82(1),B35-B49.doi:10.1016/S0010-0277(01)00152-4
Kouider,S.,& Dupoux,E.(2005).Subliminal speech priming.PsychologicalScience,16(8),617-625.doi:10.1111/j.1467-9280.2005.01584.x
Meade,G.,Grainger,J.,Midgley,K.J.,Emmorey,K.,& Holcomb,P.J.(2018).From sublexical facilitation to lexical competition:ERP effects of masked neighbor priming.BrainResearch,1685,29-41.doi:10.1016/j.brainres.2018.01.029
Newell,B.R.,& Shanks,D.R.(2014).Unconscious influences on decision making:A critical review.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37(01),1-19.doi:10.1017/S0140525X12003214
Pasinski,A.C.,McAuley,J.D.,& Snyder,J.S.(2016).How modality specific is processing of auditory and visual rhythms? Psychophysiology,53(2),198-208.doi:10.1111/psyp.12559
Schluter,K.T.(2013).HearingWordsWithoutStructure:SubliminalSpeechPrimingandtheOrganizationoftheMoroccanArabicLexicon.(PhD),University of Arizona,Tucson,AZ.
Trumpp,N.M.,Traub,F.,Pulvermüller,F.,& Kiefer,M.(2014).Unconscious automatic brain activation of acoustic and action-related conceptual features during masked repetition priming.JournalofCognitiveNeuroscience,26(2),352-364.doi:10.1162/jocn_a_00473
Ussishkin,A.,Dawson,C.R.,Wedel,A.,& Schluter,K.(2015).Auditory masked priming in Maltese spoken word recognition.Language,CognitionandNeuroscience,30(9),1-20.doi:10.1080/23273798.2015.1005635
Van den Bussche,E.,Van den Noortgate,W.,& Reynvoet,B.(2009).Mechanisms of masked priming:A meta-analysis.PsychologicalBulletin,135(3),452-477.doi:10.1037/a0015329
Wentura,D.,& Frings,C.(2005).repeated masked category primes interfere with related exemplars:new evidence for negative semantic priming.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31(1),108-120.doi:10.1037/0278-7393.31.1.108
SubliminalSpeechPrimingandItsCognitiveNeuralMechanism
LIBing-bing1WANHong-yuan1GUOChun-yan2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2.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Learning and Cognition,School of Psychology,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Abstract
Most previous studies on subliminal priming have focused on priming effects in the visual channel,and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subliminal priming in the auditory channel.The subliminal priming effect in the auditory channel has been demonstrated and proved to be different from the effect in the visual channel.Studies on the moderators and neural mechanisms of subliminal speech priming will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unconscious speech processing.Future studies should focus on other moderators and the cognitive neural mechanism of subliminal speech priming.
Keywords:subliminal priming,speech,unconscious processing,neural cognitive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020(2019)-03-0218-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00954)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70234)资助。
**通信作者:郭春彦,男,e-mail:guocy@cnu.edu.cn。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涉及视觉(或听觉)言语信息的阈下启动研究,但为行文方便仍将其称为视觉(或听觉)阈下启动。
标签:听觉论文; 效应论文; 掩蔽论文; 视觉论文; 范式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应用心理学》2019年第3期论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00954)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70234)资助论文;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论文; 北京市“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