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癣菌论文_邵锦,万喆,李若瑜,余进

导读:本文包含了皮肤癣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皮肤癣,闵行区,甲癣,氟康唑,鳞屑,蛋白酶,凝胶。

皮肤癣菌论文文献综述

邵锦,万喆,李若瑜,余进[1](2019)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在皮肤癣菌鉴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是近年来新兴的病原菌鉴定技术。本研究目的是评价MALDI-TOF MS鉴定皮肤癣菌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MALDI-TOF MS及布鲁克丝状真菌库v1.0鉴定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保藏的54株皮肤癣菌,鉴定结果与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序列鉴定结果进行比较,评价该数据库对皮肤癣菌的鉴定情况。选取另外27株皮肤癣菌(包括趾间毛癣菌、须癣毛癣菌、许兰毛癣菌、紫色毛癣菌、疣状毛癣菌、本海姆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石膏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作为参考菌株构建了PKU数据库,联合该数据库和布鲁克丝状真菌库v1.0再次鉴定54株皮肤癣菌。【结果】使用MALDI-TOF MS及布鲁克丝状真菌库v1.0鉴定54株皮肤癣菌,27(50.0%)株被正确鉴定到种水平,34株(63.0%)被正确鉴定到属水平,15株(27.8%)被鉴定错误。联合PKU数据库和布鲁克丝状真菌库v1.0进行鉴定,43株(79.6%)被正确鉴定到种水平,49株(90.7%)被正确鉴定到属水平。【结论】仅采用布鲁克丝状真菌库v1.0,MALDI-TOF MS对皮肤癣菌的鉴定性能不高,仅对红色毛癣菌鉴定性能较好,对本海姆毛癣菌和石膏小孢子菌的鉴定效果尚可,对趾间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的鉴定效果较差。补充构建数据库后,MALDI-TOF MS能够准确地鉴定临床常见的皮肤癣菌。某些皮肤癣菌复合体菌株蛋白指纹谱图相似度较高,会部分影响MALDI-TOF MS对这些菌株的正确鉴定。补充数据库可以进一步提高鉴定效能。(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徐娟,吴伟伟,郑文爱,赵飞,张玲[2](2019)在《基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的常见五种皮肤癣菌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皮肤癣菌是浅表真菌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常见致病菌种包括红色毛癣菌、趾间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犬小孢子菌和内弯小孢子菌。本研究基于实时荧光PCR的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以几丁质合成酶1为目标基因设计扩增引物,对经测序鉴定的上述5种皮肤癣菌进行熔解曲线分析,并在方法建立后,对已鉴定的临床菌株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上述5种皮肤癣菌均能扩增,并表现出不同的熔解曲线和熔解温度值,可有效区分;对其余对照菌及人基因均无法扩增,特异性为100%;临床菌株的熔解曲线分析结果与DNA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鉴别5种常见皮肤癣菌的方法,可为临床应用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丁春玲[3](2019)在《皮肤癣菌感染的临床诊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对皮肤癣菌感染的临床诊疗方法。方法结合临床病例以及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皮肤癣菌感染的常见类型、症状体征、诊断方法、预防方法、治疗措施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皮肤癣菌感染的疾病类型主要有头癣、须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等,进行诊断时应当与腐生菌或亲动物性真菌引起的感染相鉴别。疾病确诊之后,可结合患者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等使用咪唑类药物、丙烯胺类药物、叁唑类药物等进行局部治疗或是系统性治疗。结论对于皮肤癣菌感染,首先应当有较高的预防意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率、感染严重程度,对于发生感染的患者应当结合疾病类型、严重程度采取针对性的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49期)

于小峰[4](2019)在《特比萘芬联合角蛋白酶凝胶治疗皮肤癣菌感染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特比萘芬联合角蛋白酶凝胶治疗皮肤癣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10月收治的84例皮肤癣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特比萘芬治疗,研究组采用特比萘芬联合角蛋白酶凝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皮表部分红斑、斑秃、局灶性溃疡等病变症状改善时间、治愈率、真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皮表部分红斑、斑秃、局灶性溃疡等病变症状改善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治愈率、真菌清除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皮肤癣菌感染患者采用特比萘芬联合角蛋白酶凝胶治疗,不仅能快速改善患者病变症状,还能提高其疾病治愈率及真菌清除率,且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其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组合方案。(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9年10期)

姜伟伟[5](2019)在《常见皮肤癣菌感染LAMP-微流控高通量诊断芯片的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皮肤癣菌是临床常见的浅部真菌,它是一种丝状真菌,常侵入富含角蛋白的基质中生长,病变累及人的皮肤、毛发和指甲(趾甲)等。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癣菌分为3个属:毛癣菌属(Trichophyton spp.)、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 spp.)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 spp.),主要包括红色毛癣菌(T.rubrum)、须癣毛癣菌(T.mentagrophyte)、紫色毛癣菌(T.violaceum)、断发毛癣菌(T.tonsurans)、疣状毛癣菌(T.verrucosum)、许兰毛癣菌(T.schoenleinii)、犬小孢子菌(M.canis)、石膏样小孢子菌(M.gypseum)、铁锈色小孢子菌(M.ferrugineum)和絮状表皮癣菌(E.floccosum)等30余种致病菌种。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感染是最高发的浅部真菌病,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进入老龄化状态、临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的滥用,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目前,临床针对皮肤癣菌感染的诊断仍以镜检+培养为主,通过显微镜观察有无孢子或菌丝,培养之后主要依赖总菌落形态和分生孢子及其他菌丝结构的显微特征帮助鉴别,并辅之以交配实验和生化测试,如脲酶测试或营养测试等。但镜检阳性率低,且对技术人员操作要求较高,无法将真菌鉴定至种属水平。而培养耗时较长,一般要2周左右。组织病理检查对于浅部的皮肤癣菌感染无实际临床意义,患者主观上很难接受。临床皮肤癣菌感染的样本量巨大,急需一种既能快速诊断、又兼顾成本效益的早期诊断方法。为了更好的解决临床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需求,一系列针对病原真菌核酸、蛋白的分子诊断技术已进入实验研究阶段,其中部分技术在临床中已经获得一定的应用。分子诊断技术通过针对病原微生物自身蛋白、核酸等具有特异性成分或序列片段的分析鉴别到达准确诊断的目的,此类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从取材到报告整个流程耗时短,可在1天内,甚至数小时完成诊断。本研究将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与微流控芯片载体相结合,试图开发一套能实现早期快速诊断,同时高效、价廉的诊断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是一种可以在恒温条件下实现核酸高倍扩增的技术,该扩增技术消除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所需的温度循环,同时获得了类似的扩增产量。LAMP技术不仅特异性强、敏感度高,而且因其恒温扩增的原理对实验条件要求不高,便于临床推广。目前,LAMP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多种真菌、病毒、细菌以及分枝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诊断。而微流控芯片技术是使用微管道进行实验反应和样本检测等,具有微型化、集成化等特点。根据通道的设计,可以在芯片上产生所需的微环境条件,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实现短期内数十甚至上百例样本的同时鉴定。本研究是针对皮肤癣菌的叁个属分别设计对应的叁套属引物,引物的设计首先通过Pubmed将各属内的皮肤癣菌菌种rDNA(包括18S、ITS1、5.8S、ITS2和28S等)序列下载下来,经Geneious软件分析比对,寻找属内各菌种高度近似的目的靶基因,该靶基因片段要与其他属的菌种序列或者系统进化树上临近菌种的序列明显不同。然后利用LAMP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ExplorerV4设计引物(两个外引物,F3和B3;两个内引物,FIP和BIP,为缩短反应时间时可增加环引物LB和LF)。然后筛选引物,优化反应体系,并测试体系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接着将验证后的体系装入微流控芯片中进一步验证,最后利用搜集的临床标本进行临床验证。研究共用菌株113株,其中包括红色毛癣菌20株、须癣毛癣菌20株、紫色毛癣菌11株、断发毛癣菌4株、疣状毛癣菌3株、许兰毛癣菌8株、犬小孢子菌16株、铁锈色小孢子菌3株、絮状表皮癣菌6株,常见念珠菌5株,马拉色菌5株,曲霉4株,青霉2株,红酵母2株,细菌4株,和人DNA(sigma)1份。各属内菌种核酸为对应属引物的阳性样本,其他菌株核酸为对照样本。经研究发现LAMP技术对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内的常见皮肤癣菌鉴定特异性可以达到100%,在敏感性上可以达到1×10~2拷贝/μL左右。验证后反应体系在微流控芯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特异性与敏感性同LAMP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5-01)

姜伟伟,扈东营,侯晴,杜明威,李航[6](2019)在《1031例皮肤癣菌病及致病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本院皮肤癣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病原菌种的构成及分布等。方法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集在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培养结果为阳性的1031例皮肤癣菌感染病例进行病种及致病菌种分析。使用SPSS 2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结果 1031例皮肤癣菌病中,男性535例,女性496例,共分离出1033株皮肤癣菌,其中皮肤癣菌病的发病高峰为21~30岁、 31~40岁年龄段。皮肤癣菌病患者分离出1种或1种以上其他真菌(非皮肤癣菌真菌)有71例(6.89%),分离出两种皮肤癣菌的有2例(0.19%),分离出最多的其他真菌是红酵母。最常见的皮肤癣菌病为甲癣(n=344,33.37%),其次为股癣(n=200,19.40%),体癣(n=162,15.71%),足癣(n=138,13.39%),手癣(n=108,10.48%),面癣(n=45,4.36%)和头癣(n=34,3.30%),其中股癣、甲癣等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性别差异。在菌种分布上,构成比前叁依次为须癣毛癣菌(n=542,52.47%)、红色毛癣菌(n=397,38.43%)和犬小孢子菌(n=66,6.39%),其中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感染患者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院皮肤癣菌病以甲癣为主,主要致病菌为须癣毛癣菌,皮肤癣菌病及皮肤癣菌的分布特点和流行趋势与近年我国多数地区类似,但具备自身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真菌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王若珺,李若瑜,王爱平[7](2019)在《皮肤癣菌假足菌肿》一文中研究指出皮肤癣菌假足菌肿是一种罕见的深在型皮肤癣菌感染,至今国际上仅有十多例散发病例报道。该病主要由犬小孢子菌引起,组织病理特征性表现为真菌菌丝形成的假性颗粒结构。本文就皮肤癣菌假足菌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致病真菌和治疗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真菌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马忠国,何菊花,马成龙,马玉霞,李宏民[8](2019)在《母女与宠物猫同患皮肤癣菌病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报告患者女,69岁,因前臂起皮疹伴瘙痒3天就诊。患者诉3天前无明显诱因于双上肢靠近腕关节处出现两个黄豆大红斑,表面有少量鳞屑,瘙痒明显,未予治疗,后皮疹逐渐增大,鳞屑增多,瘙痒加重。追问病史,患者女儿也有类似皮损,先于患者发病。发病前在宠物市场购买宠物猫,该猫背部及耳后有多处(本文来源于《皮肤病与性病》期刊2019年02期)

刘亚玲[9](2019)在《氟康唑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皮肤癣菌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氟康唑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皮肤癣菌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皮肤癣菌病患者1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8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氟康唑+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真菌消除率、疾病复发率、不良反应及治疗满意度,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真菌消除率均高于对照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24%,与对照组的12.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SF-36评分大于对照组,治疗满意度为96.63%,高于对照组的8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康唑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应用于皮肤癣菌病患者治疗满意度高,不良反应少,可有效强化治疗效果,提高真菌消除率,减少疾病复发,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经济学》期刊2019年03期)

赵秋华,韩宏晓,陈美松,孙安帮,谈国良[10](2019)在《上海市闵行区宠物犬猫皮肤癣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宠物犬猫皮肤癣菌病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皮肤出现界限明显的脱毛圆斑、渗出及结痂等症状。为了解上海市闵行区宠物犬猫皮肤癣菌病情况,我们在闵行区选取15家宠物医院,对临床疑似病例进行系统分析和病原学检查确诊、流行病学统计分析,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该病的流行情况调查为后续防控犬猫皮肤癣菌病提供依据,进而有效保障闵行区市民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本文来源于《上海畜牧兽医通讯》期刊2019年01期)

皮肤癣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皮肤癣菌是浅表真菌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常见致病菌种包括红色毛癣菌、趾间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犬小孢子菌和内弯小孢子菌。本研究基于实时荧光PCR的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以几丁质合成酶1为目标基因设计扩增引物,对经测序鉴定的上述5种皮肤癣菌进行熔解曲线分析,并在方法建立后,对已鉴定的临床菌株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上述5种皮肤癣菌均能扩增,并表现出不同的熔解曲线和熔解温度值,可有效区分;对其余对照菌及人基因均无法扩增,特异性为100%;临床菌株的熔解曲线分析结果与DNA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鉴别5种常见皮肤癣菌的方法,可为临床应用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肤癣菌论文参考文献

[1].邵锦,万喆,李若瑜,余进.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在皮肤癣菌鉴定中的应用[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2].徐娟,吴伟伟,郑文爱,赵飞,张玲.基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的常见五种皮肤癣菌分子鉴定[J].菌物学报.2019

[3].丁春玲.皮肤癣菌感染的临床诊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于小峰.特比萘芬联合角蛋白酶凝胶治疗皮肤癣菌感染的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

[5].姜伟伟.常见皮肤癣菌感染LAMP-微流控高通量诊断芯片的研发[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6].姜伟伟,扈东营,侯晴,杜明威,李航.1031例皮肤癣菌病及致病菌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9

[7].王若珺,李若瑜,王爱平.皮肤癣菌假足菌肿[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9

[8].马忠国,何菊花,马成龙,马玉霞,李宏民.母女与宠物猫同患皮肤癣菌病报告[J].皮肤病与性病.2019

[9].刘亚玲.氟康唑联合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皮肤癣菌病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9

[10].赵秋华,韩宏晓,陈美松,孙安帮,谈国良.上海市闵行区宠物犬猫皮肤癣菌病流行病学调查[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9

论文知识图

叁种皮肤癣菌抑菌圈伊曲康唑对皮肤癣菌形态学影响...不同皮肤癣菌ITS区PCR-HinfI酶切...须癣毛癣菌性豚鼠皮肤癣菌病动物...常见皮肤癣菌金属蛋白酶1序列同源...豚鼠皮肤癣菌病皮损涂药第14d的...

标签:;  ;  ;  ;  ;  ;  ;  

皮肤癣菌论文_邵锦,万喆,李若瑜,余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