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功能型论文_丁献华,毕润成,张慧芳,闫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功能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功能型,植物,性状,策略,喀斯特,功能,霍山。

植物功能型论文文献综述

丁献华,毕润成,张慧芳,闫明[1](2019)在《山西霍山森林植物功能型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群落生态学的调查方法,在霍山七里峪设置80个样方并采集土壤样品.通过对霍山七里峪暖温带天然次生林不同功能型与土壤理化性质及环境因子关系的分析,得出结论:在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等针叶树种为优势种的功能型林下土壤PH值呈弱酸性,而以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 Blume、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等阔叶树种为优势种的功能型,其林下土壤则呈弱碱性.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和全氮的含量、全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均有随海拔的升高缓慢增加的趋势.与之相反的是,全钾的含量则随海拔的升高缓慢下降.有效磷含量随海拔的上升先升高而后又降低.(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何静文[2](2019)在《不同植物功能型木本植物水力性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孔和叶脉是叶片对水分供应和蒸腾损耗权衡的重要性状,植物的水力性状(比如:气孔密度和大小,次脉密度)沿环境梯度具有显着的变化,虽然前人对植物水力性状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但对不同植物功能型各个水力性状之间如何权衡来响应环境变化的研究目前较少。本研究沿太白山海拔梯度950~2656m测定了96个物种的气孔特性和叶脉特性,通过对比不同植物功能型(伴生灌木,伴生乔木和优势乔木)之间水力性状的差异,以及海拔模式来深入了解它们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策略差异,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植物功能型的气孔和叶脉特性有显着差异,其中优势乔木有较大的气孔密度(Stomatal density,SD)、次脉密度(Minor vein density,MVD)和节点密度(Node density,ND),以及较小的气孔长度(Stomatal length,SL),而伴生乔木和灌木的气孔特性与之相反;叶水平上优势乔木的总气孔数量(Sum stomatal number,SS),总次脉长度(Sum minor vein length,SMVL),总节点数(Sum node number,SNN)显着高于伴生乔木和伴生灌木。2.不同植物功能型SD和SL的海拔模式有显着差异。优势乔木的MVD沿海拔基本没有变化,但在叶水平上,优势乔木的SMVL沿海拔呈显着的降低趋势,这表明优势乔木在叶脉方面对环境的响应主要是通过改变LA而非MVD去适应环境的变化。我们还发现不同植物功能型水力性状的环境主导因子不同,因此认为植物受到不同的压力后导致各个水力性状的海拔模式有差异,最终展现出的生存策略是植物进行经济权衡后的结果。3.不同植物功能型中,各个水力性状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优势乔木与伴生乔木的SD和MVD之间没有相关关系,但在叶水平上SS和SMVL有显着的相关关系,而伴生灌木在SD和MVD与SS和SMVL之间的关系均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证明植物不仅可以协调SD和MVD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与叶大小组合,实现叶水平上水分需求和蒸腾消耗之间的平衡。另外我们发现次脉密度与节点密度(Node density,ND)有协同进化的关系,并且不同植物功能型总叶脉长度与总节点数(Sum node number,SNN)均有显着相关关系且差异不显着,可能植物节点与叶脉之间的关系有特定比例。我们的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型植物可以通过调节气孔与叶脉的密度适应海拔梯度上环境的变化。同时,气孔及叶脉特性之间的耦合关系使得不同功能型植物再叶片水平上达到水分供求的平衡。本研究为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以及预测对未来环境的响应提供了更多参考依据,也为水分平衡假说提供新的证据,丰富了对植物水力性状响应策略的理解。(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3-01)

司建朋,何跃军,汪玲,欧静,蒋长洪[3](2019)在《喀斯特生境不同功能型植物根系中AM侵染与氮磷含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高度异质的喀斯特生境中维持了丰富的植物物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在促进植物养分吸收及维持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喀斯特生境不同功能型植物根系中AM侵染与植物氮磷含量的关系对深入探索喀斯特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典型喀斯特生境植物群落为对象,按乔木型、灌木型、草本型和藤本型划分功能型,在半径为3m的样圆内选取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作为供体植物标记15 N同位素,测定了样圆内所有植物叶片δ15 N值及氮(N)与磷(P)的含量、根系AM侵染率、根际土壤孢子密度等。【结果】供体香樟中的15 N向样圆内所有植物转移,植物功能型差异和物种的差异明显影响了植株叶片的δ15 N值;乔木型植物的根际土壤孢子密度、叶片N含量及δ15 N值最高,香樟的根际土壤孢子密度和叶片δ15 N值最高,而女贞(Ligustrum lucidum)叶片N含量最高;灌木型植物叶片的N含量、P含量、N与P的含量比、δ15 N值以及根系AM侵染率、根际土壤孢子密度最低,其中烟管荚蒾(Viburnum utile)的根系AM侵染率和根际土壤孢子密度为0;草本型植物的根系AM侵染率和叶片P含量最高,其中丝叶薹草(Carex capilliformis)的叶片P含量和根系AM侵染率最高,但叶片N含量最低。【结论】喀斯特生境中不同功能型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氮转移量存在差异,不同植物的根系AM侵染率与根际土壤孢子密度、叶片P含量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叶片δ15 N值与叶片N含量、根际土壤孢子密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杨玉婷,曾鸿文,温仲明,王杨[4](2019)在《基于LHS策略的延河流域植物功能型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延河流域69个主要物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植株高(height,H)、种子干重(seed matter,SM)和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3个功能性状,探讨leaf-height-seed(LHS)策略在延河流域的适用性、主要植物的功能型划分及各功能型植物在延河流域的分布。结果表明:1)LHS策略能很好地适用于延河流域,且通过该策略将69个物种分成了5个植物功能型。功能型Ⅰ植物属于干扰型和竞争型,适合生长于高干扰、高竞争和低压力的环境中;功能型Ⅱ植物属于杂草型,适合生长于高干扰、低竞争和低压力环境;功能型Ⅲ植物属于耐胁迫型,适合生长在高胁迫和高竞争的环境中;功能型Ⅳ植物属于竞争型,适合生长于高竞争和低压力的环境中;功能型Ⅴ植物属于竞争型和杂草型,适合生长于低胁迫和高竞争环境。2)延河流域具有较明显的环境梯度变化,各个功能型植物在流域中表现出一定的分布特点,从南向北(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植物功能型依次分布为植物功能型Ⅳ(植物功能型Ⅰ为伴生种)→植物功能型Ⅲ和植物功能型Ⅳ(植物功能型Ⅰ、Ⅱ、Ⅴ为伴生种)→植物功能型Ⅲ(植物功能型Ⅰ为伴生种)。(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杨萌[5](2018)在《图们江下游湿地植物功能型组成及适应策略随恢复年限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分析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物功能型组成及适应策略随恢复年限的变化,有助于了解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分配利用和对环境的适应规律,对于研究植物对环境的响应与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区域气候变化及一带一路等重要战略的实施,该区域内经济活动、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的增长及旅游等资源的开发,都对图们江下游区域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与负担,该区域湿地面临面积萎缩、破碎化程度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采用时空代换的方法,在图们江下游选择不同恢复年限的退耕湿地和自然湿地,以退耕湿地中自然恢复且长势良好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图们江下游湿地植物叶片和细根功能性状为基础,根据C-S-R策略,采用数量分类的方法,将所调查的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物种划分为不同功能型,分别探讨各功能型间的性状和适应策略差异,并分析了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不同恢复阶段植物功能型组成和植物适应策略随恢复年限的变化规律。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环境变化本研究分别对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被的群落盖度、土壤水分及土壤养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被恢复过程中,除土壤水分、土壤PH以及土壤有机质以外,土壤总氮、土壤总磷、土壤速效氮及土壤速效磷,都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即植被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呈波动增加的趋势。(2)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分布规律及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对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的12个植物功能性状值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其中功能性状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的倍数最小差4倍,最大相差2868倍,说明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物物种水平上的12项植物功能性状值的均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即说明植物功能性状对植被恢复的变化过程的响应具有敏感性。因此,植物功能性状可以反映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主要生态过程。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对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物的12项植物功能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物的12项植物功能性状之间具有相关性。(3)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物功能型的划分及其适应策略根据聚类分析树状图以及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显示,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物可以分为4个不同功能型。根据C-S-R策略,PFTS1更倾向于“胁迫一干扰型”,PFTS2更倾向于“胁迫一竞争型”,PFTS3更倾向于“竞争型”,PFTS4更倾向于“胁迫一忍耐型”。(4)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不同功能型物种数量及适应策略随恢复年限的变化通过对图们江下游不同恢复年限湿地植物功能型物种数占群落总物种数的百分比的分析,以及利用逐步回归模型对图们江下游恢复湿地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优势物种植物功能性状值与土壤养分和水分进行分析表明,随着自然恢复时间的延长,虽然土壤养分含量有所增加,但湿地植物相互对资源的竞争逐渐激烈,图们江下游湿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发生了改变,PFT2“胁迫一竞争型”的物种由于忍耐力较差而被淘汰,PFT1“胁迫一干扰型”的部分防御力较差的物种也被淘汰,但是防御力强和耐胁迫的物种继续占据优势地位,此时出现了对养分和水分吸收率较高的竞争力十分强大的PFT3“竞争型”物种和耐胁迫较强的PFT4“胁迫一忍耐型”的物种,但是随着退耕湿地自然恢复时间的延长,土壤中的氮磷含量有限,在竞争中PFT4“胁迫一忍耐型”的物种在资源和养分上争夺不过PFT1“胁迫一干扰型”与PFT3“竞争型”的物种,最终由于磷的胁迫而逐渐淘汰,图们江下游湿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倾向于选择能够高效利用资源竞争力较强的物种,以及高效利用资源且抗胁迫能力强的物种代替防御力较差且资源竞争力较差的物种。(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8-06-05)

张毅[6](2017)在《神农架地区植物功能型景观特征及其地学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化和环境变迁是第四纪地质研究的重要问题。作为生态系统重要成分部分的植被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区域尺度植被变化与环境关系探讨有助于增进对全球植被变化机制及区域敏感性的理解,是解译大尺度植被与全球变化关系的基础。植物功能型是基于IGBP的核心计划GCTE提出来的。植物功能型的划分可以有效地将小尺度的植物响应环境变化的性状及功能参数引入到植被模型、生物地理模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等模型中,用以研究不同尺度下植被响应环境的定量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全球变化下的植被响应及其反馈机制。虽然植物功能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全球尺度上尚无一套统一的表征区域植物性状或功能性状系统,仍需加强对区域植物性状或功能性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神农架地区地处大巴山前陆构造带东段,印支运动至燕山运动孕育了本区地貌骨架,后受第四纪气候环境影响,区域地貌复杂。神农架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是研究地质、地貌、生物、环境的理想场所,也为局域尺度上研究植物功能性状提供了良好条件。文献分析表明,神农架地区植物功能型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植物功能型的环境背景基础及植物功能型相关特征与环境关系展开。侧重点是植物相关特征与环境关系、生态保护方面的研究以及探讨神农架地区环境变迁、气候变化及其综合效应。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孢粉分析所揭示的古气候与植被演化的关系、气候变化的石笋记录分析、冰期和冰川地貌的研究及区域影响、土壤及与植物的关系及其他相关研究。景观视角的神农架地区植物功能型特征及其地学响应研究目前尚不多见,而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是具有较大科学价值和实际价值的。这种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复杂地形下可较为细致地探讨植物群落与群丛层次植物性状和植物功能性状对生态环境的指示作用,揭示区域植被格局变化中环境的作用意义,强化对植被变化过程机制的理解,为更好地了解全球变化对植被作用奠定基础。二是本研究旨在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神农架地区植物功能型格局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推进第四纪全球变化的研究。神农架地区地处扬子板块北缘和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东段的扬子与秦岭两大块体碰撞拼合区,大地构造运动、第四纪冰川地貌等因素对神农架地区植物功能型具有较大影响,本研究可以丰富全球变化、环境变迁、植被格局等领域研究的内容。叁是在复杂地质构造与地形保护下,本区植被受第四纪冰川影响较小,植物功能型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地学效应的探讨,将有助于解译研究区复杂地形对植被保护作用提供的屏障机制。同时,本研究深入研究神农架地区植物功能型景观特征、探寻与环境的关系,有利于提出有效的保护植物景观与植物资源利用措施,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地质公园发展及国家公园制度建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研究神农架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与演化的特征上,探讨了植物功能型景观格局特征;采用生态梯度与因子分析法,研究了环境因子对研究区植物功能型格局的控制作用,为定量分析地形与地质因素对植物功能型格局影响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为前提,在分析区域林地植被生长时空分异的基础上,以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文献与野外调研,划分了一套适合分析复杂环境与植被关系的林地植物功能型,运用文献法、景观生态学法、RS/GIS技术空间分析法、生态梯度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神农架地区植物功能型景观特征及其与立地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统计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地形因子与地质因子对植物功能型格局影响,旨在为解译研究区复杂地形对植被在第四纪冰期中的保护作用提供一点帮助。文章立足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视角,揭示神农架地区植物功能型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在阐述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框架;科学界定了研究区范围并揭示了其区域特征;通过文献分析,厘清了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从整体上分析了神农架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景观的变化,揭示了在这一背景下植被景观的变化特点;通过研究植物生长空间分异特征与规律为植物功能型的划分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划分研究区的植物功能型;在前述工作基础上,基于景观视角分别从景观格局特征和物候动态变化特征两个方面揭示神农架地区植物功能型景观特征;进一步分析地质地貌与植物功能型景观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重点分析了神农架地区植物功能型景观特征的地学响应。通过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林地是研究区主要景观要素,土地类型空间分布有明显的自身环境特色,二十年来土地类型主要表现为耕地大量流转为林、草地、建设用地。林地占研究区总面积80%。林地在海拔上面积百分比随海拔增高呈一单峰曲线,中海拔区分布比例最大;耕地与人工表面在海拔、坡度、坡向上面积百分比与林地呈负相关;湿地与人工表面相对集中在海拔600米以下地区,湿地面积百分比随海拔增高而减少,集中于低坡度无坡向地区。土地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环境约束性。上世纪最后十年耕地大量流转为林、草地、建设用地;本世纪初五年耕地大量流转为林、湿地、草与建设用地,其他用地转耕地、其他用地转林地与湿地;本世纪初后五年耕地大量流转为林、建设用地、草地与湿地。转变与全国范围内耕地增减及林地增减时间不一致,源于研究区山高坡陡,生态脆弱,地处汉水与长江分水岭,为丹江口水库与叁峡水库的库区的生态屏障,库区生态建设是土地类型流转的主要驱动力。第二,植物功能型景观指数在空间上具有明显分异特征,与环境要素分布差异有空间耦合性;植物功能型景观具有连通性强、优势种明显、同类互邻性强但又呈分散分布的特征,斑块形态具有显着类型间差异。斑块尺度上,植物功能型斑块指数高低值在空间分异现象明显,与地形、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有一定的耦合性。类型尺度上,斑块形态具类型分化,分布具有较均衡,分离度强的特点;景观尺度上,植物功能型斑块空间分布具有显着分异现象,具有斑块形态较复杂、同类斑块结点比例大,连接性强,分散度强,空间分配较均衡的特点。相似邻接比例与散布与并列指数、分离度指数整体高,说明景观具有同类斑块相互衔接而不并列相邻的现象,表现出较好的廊道作用与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效能。第叁,植物功能型生长变化有增加趋势,物候生长开始与结束时间具有提前、生长期缩短、年生长最大值变小的变化趋势,变化速率有显着地类型差异,物候变化格局具有多种变化趋势并存的现象,变化格局及植物功能型分布格局在环境因子变化梯度上呈相互分离分布。植被年生长具有显着的周期性波动现象,年间变化具有增大趋势。其中,稀疏乔木林增长速率最大,落叶针叶林最小,仅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针叶灌丛、草丛、稀疏乔木林四种增大在99%置信区内。年变化速率在空间上具有减小、不变与增大叁种变化趋势并存的现象,但变化面积很小;模拟的物候生长季开始时间、生长季结束时间变化都具有提前,生长季变短,生长季最大值变小的趋势,生长季长度变化主要受生长季结束时间决定;生长季结束时间提前现象,与其他区域表现不一致。在空间上,物候的变化具有显着性提前、不变与推后及无显着性变化多种趋势并存的现象,以没显着性变化为主。植物功能型物候变化的空间差异,显着地受环境因子分布差异影响。对物候变化格局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土壤碎石体积百分比、土层质地、土壤溶质化学性质,他们可能是通过土壤剖面构型上下层物理化学性质影响排水状况来作用植物功能型在空间上分布的。地形可能是影响空间上水热组合类型与土壤母质类型,导致土壤剖面构型变化来调节植物分布与生长变化的。植物功能型空间分布显着地受海拔高度、坡度、坡向、降雨量、最低极端气温、积温、土壤土壤剖面构型分层与其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影响。第四,研究区气候要素对植物功能型格局形成与发育有明显地调控作用,植被与气候间建立了稳定的双向反馈关系。第四纪以来,研究区气候经过了多次冷暖变化旋回,植被组成成分与格局随着气候冷暖变化而发生变化。全新世大暖期以来,本地植被分布格局基本形成。在地质地形与气候长期作用下,区域气候与植物功能型格局导致植被对气候变化具有反向作用的能。体现在植物与气侯间具有长期、稳定动态变化关系。降雨量与温度增加会导致植被生长变化,生物量开始升高或下降,后却下降或升高,至恢复到原水平为止。可能是气候变化产生的植被生长引起区域蒸发与蒸腾作用增加,土壤水分散失,云量增加,辐射强度减弱,气温下降导致植被生长受到抑制。第五,地形高程、坡度、坡向与植物功能型景观指数有显着地相关性,体现了地形差异对植物分布具有显着地控制作用。高程与斑块面积、斑块周长、形状指数、分维数、相关外接圆、邻近指数值的大小呈正相关,与面积周长比率值呈负相关,与植物功能型的景观总面积、相似邻接比例、散布与并列、Shannon's多样性、Shannon's均匀度值呈正相关,而与斑块密度、分维度、景观分离度、斑块丰富度密度的变化呈负相关。与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在海拔高度上分布相反。坡度与形状指数、分维数、相关外接圆、邻近指数值呈正相关,与斑块面积的关系则较为复杂,存在21?阈值;大于21?坡度上,土壤受侵蚀加大,砾石化程度增加,斑块密度、景观分离度增大,斑块破碎化增加,景观总面积、相似邻接比例将会减少,分维数加大,景观异质性增强。受坡度与高程共同影响,高海拔区,相关外接圆、邻近指数值增大,植被沿山环带状分布加强。低海拔高程区,连通性变差,破碎化程度增大,与人类活动有关。地形起伏度与斑块分维数、相关外接圆、邻近指数值呈正相关,与植物功能型的景观总面积、相似邻接比例、景观分离度、散布与并列、Shannon's多样性、Shannon's均匀度呈负相关,与分维度、斑块丰富度密度呈正相关。与对景观指数作用是一致的。因城口-房县断裂,本区北为褶皱冲断带,南为滑脱褶皱带的弧形构造带。受神农架、黄陵隆起影响构造带呈弧形向南凸出,发育-套下古生界、中新元古界的浅变质岩系。数字模拟地形图揭示了存在青-襄断裂北侧向南逆冲推覆与南部以褶皱作用。山体阴影、高程、坡度反映坡度高程与断裂的关系。有些出露地层在不同地形上的面积分配具有显着地差异性,可能是因岩性的抗风化程度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地形。说明地质作用是通过区域地形的控制作用来实现对植被分布格局影响的。本文以植物功能型为分类单位而不是植物种、植被群系或植被型为研究对象,有别于以往研究。这种研究不仅为大尺度植物功能型与环境的关系提供参考,还可以为一直有争议的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范围与交错带边界的划定提供依据。研究成果表明,本研究划分的植物功能型生长与物候参数不仅在年内、年间变化速率有类型间分化,从宏观分布格局上也能反映植物在环境梯度上的分布差异与联系,说明构建的植物功能型体系为从宏观上理解与解释微观样方上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与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提供依据。当然,植物功能型及其景观特征可以从多学科多角度揭示,本文主要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从植物功能型特征与环境(地学)之间的内在关系视角做了分析,还有待于运用综合比较研究方法和范式做进一步研究。从内在机理而言,植物功能型及其景观特征的地学响应应该是一个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的耦合过程,逻辑关系非常清晰,但内在机理复杂,对这种规律的认识和揭示还有待深入。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的耦合过程的研究和规律的揭示及人类活动的作用和影响以及神农架地区与神农架林区的比较研究等问题都是下一步需要加强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7-11-01)

韩雁明,熊福全,储富祥[7](2017)在《植物基多元醇与植物基功能型纳米填料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面对国家环保的高压政策,胶粘剂行业已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绿色粘接技术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受到广泛关注。木质素属于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是一种储量巨大而且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木质素分子中含有大量的酚羟基和醇羟基等官能团,经改性处理制备的木质素基多元醇,羟值为400mgKOH/g,粘度5000mPa·s,固化反应表观活化能34.12kJ/mol,可以替代石油基多元醇进行聚合反应,用于高分子基体树脂。同时,术质素由于具有独特的分予结构,可以在纳米尺度实现中空包载结构的可控构筑,制备木质素基纳米填料,直径为200-300nm,并具有增强、紫外防护、功能负载等特性。源于木质素等天然可再生资源的植物基多元醇以及植物基功能型纳米填料,可促进绿色粘接技术及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京津冀粘接技术研讨会暨北京粘接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0-27)

张中瑞[8](2017)在《氮—水复合干扰下不同功能型植物幼苗资源权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将有限的可利用资源分配至构建不同功能性状的资源优化配置形式被称为植物资源权衡策略。研究氮-水复合干扰下不同功能型植物资源权衡策略,对于探索资源环境变化条件下植物如何调整生态策略适应环境,植物不同器官之间资源权衡关系,不同功能型植物资源权衡策略间的区别与联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针叶树种马尾松(Pinusmassoniana)、落叶阔叶树种翅荚木(Zenia insignis)、常绿阔叶树种刨花楠(Machilus pauhoi)为代表,通过盆栽受控试验,人工设置不同梯度氮添加、干旱胁迫处理,应用形态学观测、生理生化实验、植物解剖结构显微、稳定同位素等技术手段测定叶、茎、根及全株功能性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状况,并对其在氮-水复合干扰下的响应状况进行系统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氮添加对叁种植物生长速率的显着影响只存在于0-4周,水分调控对生长速率的影响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增加而出现一定的适应性。(2)由于叶片构型、输导水系统结构、根系吸收效率等生物学特性差异,不同功能型植物各器官性状对氮-水复合干扰的响应方式是不同的,但核心功能性状的相关性趋于一致。(3)氮-水复合干扰下,不同功能型植物器官之间核心功能性状收敛于同一条排序轴,显示出器官之间资源权衡策略的高度趋同性。(4)经历干旱胁迫时,叁种植物资源权衡策略均倾向于向“缓慢投资-收益”型转化,外源氮添加作用时,其资源权衡策略则倾向于向“快速投资-收益”型转化,资源不平衡配置状态,马尾松倾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速生长,刨花楠倾向降低资源获取以保证安全,翅荚木则不易受到影响。(5)氮-水复合干扰下,不同功能型植物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与植物根功能性状相互关联,但与地上部分性状则相关性不显着。(6)氮、水资源不仅能通过自身利用过程对生长产生直接效应,也能通过植物的碳同化过程间接影响植物生长。研究结果显示,氮-水复合干扰下不同功能型植物各器官及全株植物功能权衡策略显示出高度趋同性。在氮-水资源不平衡配置下,不同植物表现出具有自身特点的资源权衡策略,该研究结果可为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多种功能型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7-06-30)

赵文忠[9](2017)在《消落带植物功能型与水淹条件对狗牙根生长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库消落带区域生长的植物在水库生态环境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于防治水库水体污染、保护水库水质、防治水土流失多方面环境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消落带受限于水库水位多变性的影响而极不稳定,在水库水位频繁干扰下,环境因子改变剧烈,导致植被频繁发生演替,体现出消落带生态系统生态脆弱性。人工水库的修建改变了自然状态下河流水位的变化规律以及水动力学规律,从而对消落带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种子的分布、运移及沉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水位逆季节性的频繁变化对消落带植物的生长发育也产生显着影响,进而影响水库的水质状况以及水库持续运行的能力。为揭示丹江口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中植物自然重建的内在潜力,依据植物不同月份不同土层,植物种子在丹江口水库消落带上的分布情况,选取10个采样区域,57个采样点,按水位变化情况分别在4月和6月采样。将丹江口水库不同地区全部覆盖,使用典范对应分析的方法(CCA)分析不同月份植物种子的分布规律与土壤容重,土壤水、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p H值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揭示消落带的水文胁迫对消落带典型植物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设置11组水分胁迫实验(水淹深度0-50cm,间隔5cm,每组21个处理,共231个培养容器),观测丹江口水库消落带典型草本植物狗牙根光合效率、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叁个生理指标及其变化趋势,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回归方程,建立各项生理指标与光合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典型植物狗牙根在不同水淹深度下的生长状况来判断人工水库水位的最优值的目的。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CCA二维排序的方法,分析土壤中植物种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选取相关系数大于0.5的环境因子,其中4月份a层土壤中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轴1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和-0.51,砂粒含量与轴2的相关系数为-0.52;b层土壤中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轴1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62、0.60,砂粒含量与轴2的相关系数为0.51,4月份制约种子在土壤中出现的主要环境因子可能为土壤水份含量,此时消落带水位刚刚下降,水份仍为影响消落带环境的主要影响因子。在6月a层土壤中,砂粒含量、粉粒含量与轴1的相关系数为-0.60、0.54,b层土壤中土壤饱和持水量、有机质与轴2的相关系数为0.52、0.51,6月份主要制约植物种子在土壤中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的机械组成。(2)通过研究水淹对狗牙根光合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淹第4天,水淹深度为0cm时的狗牙根的光合效率为2.54μmol CO_2 m~(-2) s~(-1),水淹深度5cm时的狗牙根光合效率为3.5μmol CO_2 m~(-2) s~(-1),水淹深度10cm的狗牙根光合效率为4.16μmol CO2 m~(-2) s~(-1),分别增长了37.8%、18.7%,其中水淹深度10cm时的狗牙根光合效率较水淹深度0cm的狗牙根光合效率增长了63.8%;在水淹第8天时,水淹深度0cm狗牙根的光合效率为5.45μmol CO_2 m~(-2) s~(-1),水淹深度5cm狗牙根的光合效率为6.3μmol CO_2 m~(-2) s~(-1),增幅为15.6%,这表明在水淹初期,水分的适量增加对于狗牙根的光合效率具有促进作用。(3)在水淹时间不超过12天,11个处理组共77个样本的狗牙根的光合效率随水淹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变化规律相同,符合二项分布,R~2为0.579,表明短期水淹深度的增加对于狗牙根光合效率的影响较小;当水淹时间为12天到20天时,狗牙根的光合效率与水淹时间的变化规律,水淹深度0和5cm处理组变化趋势相同,水淹深度15到45cm之间的处理组的变化趋势相同,狗牙根的光合效率与水淹时间的变化的R~2分别为0.680、0.460;当水淹时间为20到30天时,水淹深度0到10cm处理组之间、15到25cm处理组之间、30到35cm处理组之间、40到45cm处理组之间的变化趋势分别相同,狗牙根的光合效率与水淹时间的变化的R~2分别为0.599、0.442、0.783、0.558。说明在一定范围的水淹深度下,水淹深度的改变并不影响狗牙根的光合效率的变化趋势;随着水淹时间的增加,不同水淹深度下狗牙根光合效率的变化趋势的改变愈加频繁。(4)狗牙根叶绿素含量随水淹时间的变化过程中在水淹时间第25天,狗牙根的叶绿素含量大于水淹12天、16天、20天以及30天,在水淹末期,狗牙根为最大限度维系正常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增加,在15到25天狗牙根的叶绿素含量随水淹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25到30天狗牙根的叶绿素含量下降,这也与狗牙根的光效率的变化趋势一致,狗牙根生长受到水份严重的抑制。(5)在水淹条件下,狗牙根的比叶重与水淹深度的相关系数,只有在水淹第四天的时候,p为0.026<0.05,其余时间,狗牙根的比叶重与水淹深度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05,相关性不强,在水淹初期植物为适应水淹环境,叶片生长以适应水下光照较少,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的等不利因素以维持正常的光合效率,随着水淹深度的增加,狗牙根叶片的比叶重也随之发生改变;当水淹时间过长时,狗牙根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我们假设狗牙根对水淹条件的抵抗能力减弱。通过探究一种消落带典型植物狗牙根的在水分胁迫作用下的生长规律,来为消落带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在后续研究中,应开展多种群落水平的水份胁迫下生长状况的对比实验,设立野外定点观测消落带区域内水文流动规律,泥沙含量等指标测定,力求更加系统完善的阐明消落带生态环境在水分频繁干扰下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宋彦君[10](2017)在《浙东森林群落木本植物的形态和功能型谱》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型配置是植物对环境的形态外貌适应。大量研究表明,随着水热和光线环境的变化,植物会表现出不同的构型策略,从而形成全球尺度上的植物形态和功能型谱。在局域森林群落中,处于不同垂直层次的树木也具有构型配置模式的差异,其中,光资源获取和水分运输特征可能是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但是,当前缺乏对这一群落形态和构型配置现象的生理学解释,因而无法检验是否在群落尺度上也存在树木的形态和功能型谱。本研究以浙江天童木荷群落(2个20×20 m2)和普陀山枫香群落(2个20×20m2)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样地内每木个体的构型性状(株高、树冠面积、树冠厚度、水平枝比例、垂直枝比例等)、光线利用性状(最大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气孔密度等)、水分利用性状(导管直径、干材密度、导水率、边材比导率、蒸腾速率等)、叶经济性状(比叶面积、叶氮含量、叶干物质含量),以及树干温度。首先采用线性模型分析了株高和其它构型性状之间的关系;其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光线利用性状和水分利用性状对株高的影响程度,并验证枝叶空间搭配方式是否是树木对光水利用性状的一种补偿机制,从而间接影响株高;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揭示了水分运输和利用性状、光线利用性状、叶经济性状、树干日温差及构型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群落尺度的树木形态结构与功能型谱。主要结果如下:(1)两类群落植物构型特征随垂直层梯度的变化出现显着分化。垂直枝比例、树冠面积、树冠厚度以及木质部导管直径均随着株高的增大而增大,而0级和1级枝数量随株高的增大而减少(p<0.05)。该结果说明株高越高,植物的空间体积越大,外貌特征结构更为紧凑,但解剖构型更为疏松。此外,木荷群落中株高较大的个体配置有更长的叶柄长度及直径、更大的单叶面积,并且当年生叶片数较多,说明这些性状的特征有利于植物垂直高度的生长。(2)结构方程分析表明,光线利用性状和水分利用性状均对株高产生显着影响。其中,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导管直径、叶干物质含量、蒸腾速率以及液流通量对株高有显着正影响(p<0.05)。其次,植物可以通过构型的调整而补偿植物水分运输性状以及光线利用性状的投入消耗,当垂直枝比例较大、叶片聚集分布以及当年生叶片较少时,可以确保植物具有较大的蒸腾拉力和导管直径,并且对光资源的利用较为充分,从而有利于水分运输到较大高度以及具备较强的光合作用,有利于株高的生长。相反地,水平枝较多、叶片分散分布以及当年生叶片较多时,水分运输阻力较大,而蒸腾合力较小,并且对光线利用能力较弱,从而不利于植物生长到较大高度。(3)综合考虑光线利用性状和水分利用性状对株高的影响,两类群落树木高度的生理学机制存在差异。木荷群落光线利用性状对株高影响的效应大于水分利用性状,而枫香群落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说明木荷群落株高主要受光资源的限制,而枫香群落植物高度主要受水资源的限制。(4)基于两种群落类型构建的形态与功能型谱,存在以株高、叶片分散度、水平枝比例为主的形态与功能型谱,代表了植物构型对温度变幅以及光水利用的一种补偿机制。在树干日温差-株高这一维度的功能型谱中,树干日温差变化较小的个体集中分布于株高较大的一端,但树干日温差变化较大的个体集中分布于株高较矮的一端。在木荷群落中,主要存在液流通量-光饱和点-最大光合速率-叶片分散度和叶氮含量-气孔导度-水平枝比例这两个维度上的植物形态与功能型谱,表征植物水分运输和光合作用强的性状集中于叶片聚集分布以及垂直枝比例大的一端,而表征水分运输和光合作用弱的性状集中于叶片分散分布以及水平枝比例大的一端;而在枫香群落中,基于叶片分散度和水平枝比例这两个维度上,仅存在围绕构型为主的植物水分利用能力的功能型谱。(5)综合两类群落整株植物的经济型谱,在局域尺度范围内不存在叶经济型谱,但存在以株高为主的"保守策略"与"奢侈策略"的功能型谱。奢侈型植物具有大的株高、树冠和较强的光线利用和水分利用能力;反之,保守型植物株高和树冠较小,具有较弱的光线利用和水分利用能力。此外,还存在四个维度的植物形态与功能型谱,即:叶片水势-叶柄胡伯尔值-叶比导率(叶片水力经济型谱)、导水率-气孔导度-叶片分散度(基于叶片分散度的碳水耦合功能型谱)、叶氮含量-枝条胡伯尔值-叶干物质含量-水平枝比例(基于水平枝比例的碳水耦合功能型谱)以及叶柄胡伯尔值-干材密度(基于干材密度的水分利用功能型谱)。(6)不同生活型群落以及不同高度层植物,分别沿着叶片水力经济型谱以及株高经济型谱出现明显分化,常绿木荷群落相对落叶枫香群落植物叶片具有更大的水分利用能力,高个体植物倾向于"奢侈型策略"的一端,而矮个体出现在"保守型策略"的一端。综上,本研究通过对两种群落类型的光线利用性状和水分利用性状与基于垂直层次构型性状之间关系的研究,在分析群落垂直层层片配置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证明了树木构型是对水分和光线利用能力的一种补偿策略,从光水利用特征功能性状的角度揭示了浙东森林群落植物垂直梯度株高变化的生理学机制,建立了基于植物高度为主的局域群落树木形态结构与功能型谱,为深入理解群落植物构型配置提供了研究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植物功能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气孔和叶脉是叶片对水分供应和蒸腾损耗权衡的重要性状,植物的水力性状(比如:气孔密度和大小,次脉密度)沿环境梯度具有显着的变化,虽然前人对植物水力性状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但对不同植物功能型各个水力性状之间如何权衡来响应环境变化的研究目前较少。本研究沿太白山海拔梯度950~2656m测定了96个物种的气孔特性和叶脉特性,通过对比不同植物功能型(伴生灌木,伴生乔木和优势乔木)之间水力性状的差异,以及海拔模式来深入了解它们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策略差异,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植物功能型的气孔和叶脉特性有显着差异,其中优势乔木有较大的气孔密度(Stomatal density,SD)、次脉密度(Minor vein density,MVD)和节点密度(Node density,ND),以及较小的气孔长度(Stomatal length,SL),而伴生乔木和灌木的气孔特性与之相反;叶水平上优势乔木的总气孔数量(Sum stomatal number,SS),总次脉长度(Sum minor vein length,SMVL),总节点数(Sum node number,SNN)显着高于伴生乔木和伴生灌木。2.不同植物功能型SD和SL的海拔模式有显着差异。优势乔木的MVD沿海拔基本没有变化,但在叶水平上,优势乔木的SMVL沿海拔呈显着的降低趋势,这表明优势乔木在叶脉方面对环境的响应主要是通过改变LA而非MVD去适应环境的变化。我们还发现不同植物功能型水力性状的环境主导因子不同,因此认为植物受到不同的压力后导致各个水力性状的海拔模式有差异,最终展现出的生存策略是植物进行经济权衡后的结果。3.不同植物功能型中,各个水力性状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优势乔木与伴生乔木的SD和MVD之间没有相关关系,但在叶水平上SS和SMVL有显着的相关关系,而伴生灌木在SD和MVD与SS和SMVL之间的关系均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证明植物不仅可以协调SD和MVD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与叶大小组合,实现叶水平上水分需求和蒸腾消耗之间的平衡。另外我们发现次脉密度与节点密度(Node density,ND)有协同进化的关系,并且不同植物功能型总叶脉长度与总节点数(Sum node number,SNN)均有显着相关关系且差异不显着,可能植物节点与叶脉之间的关系有特定比例。我们的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型植物可以通过调节气孔与叶脉的密度适应海拔梯度上环境的变化。同时,气孔及叶脉特性之间的耦合关系使得不同功能型植物再叶片水平上达到水分供求的平衡。本研究为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以及预测对未来环境的响应提供了更多参考依据,也为水分平衡假说提供新的证据,丰富了对植物水力性状响应策略的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功能型论文参考文献

[1].丁献华,毕润成,张慧芳,闫明.山西霍山森林植物功能型土壤理化性质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何静文.不同植物功能型木本植物水力性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D].西北大学.2019

[3].司建朋,何跃军,汪玲,欧静,蒋长洪.喀斯特生境不同功能型植物根系中AM侵染与氮磷含量的关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杨玉婷,曾鸿文,温仲明,王杨.基于LHS策略的延河流域植物功能型划分[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5].杨萌.图们江下游湿地植物功能型组成及适应策略随恢复年限的变化[D].延边大学.2018

[6].张毅.神农架地区植物功能型景观特征及其地学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

[7].韩雁明,熊福全,储富祥.植物基多元醇与植物基功能型纳米填料的制备与性能[C].京津冀粘接技术研讨会暨北京粘接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8].张中瑞.氮—水复合干扰下不同功能型植物幼苗资源权衡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9].赵文忠.消落带植物功能型与水淹条件对狗牙根生长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7

[10].宋彦君.浙东森林群落木本植物的形态和功能型谱[D].华东师范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阿拉善荒漠植物植物功能型调查...阿拉善荒漠植物功能型DCA排序植物功能型植被分布与环境要素...山西植物功能型Figure4.3Plant...十二种植被植物功能型生长季开...中国植物功能型。

标签:;  ;  ;  ;  ;  ;  ;  

植物功能型论文_丁献华,毕润成,张慧芳,闫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