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然气输送管道的节能降耗(论文文献综述)
潘腾,韩晓飞,安迪,王浩宇,何佳忆,黄杉[1](2021)在《基于燃驱机组输气的天然气管道站场综合能耗测试》文中提出选取某典型输气管道站场开展节能测试及分析,对燃气轮机驱动离心式压缩机组、空气压缩机组、变压器等设备同时开展节能监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站场整体能量利用率较高,燃气轮机驱动离心式压缩机组、空气压缩机组等设备运行效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但变压器为非经济运行状态。可对配电变压器运行台数进行合理规划,有效提升站场综合能源利用率。
李大光[2](2021)在《天然气长输管道的节能降耗技术措施》文中提出近年来,天然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天然气本身特性的存在,依靠管道运输的方式进行输送,导致天然气管道行业迅速发展,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供气系统。利用管道进行天然气输送时需要提高天然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够确保对天然气用户实现连续稳定供气;另外,天然气在运输过程中损耗较大,因此天然气运输过程中采用节能降耗措施非常重要。
张华[3](2021)在《天然气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措施》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气生产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到诸多环节,面对可持续发展要求,推动天然气产业发展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具有积极意义。在天然气生产中,需求度不断增加,由于生产工艺复杂,涉及到气井产气、集气站和后期输气环节,为了最大程度上节能降耗,则需要积极寻求有效的措施优化生产流程,提升天然气生产环保性。本文就天然气生产过程节能降耗相关内容展开分析,契合实际情况寻求合理有效的技术手段,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目标,推动天然气产业高层次发展。
苏学瑞[4](2020)在《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研究 ——以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对能源的依赖与需求量逐渐增大,同时国家对能源保障的需求亦有所增加。在能源结构中,石油天然气能源构成其中的重要内容。虽然我国以勘探油气资源较丰富,但囿于国内快速增长的油气需求,我国自1993年起已从传统的油气自给国成为油气净进口国,如何通过工程建设满足和保障国内油气安全成为一个现实命题。工程项目管理在长输管道工程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直接影响建设企业能否保质保量完成既定建设目标。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是管道建设与运营公司在市场中占据有利竞争地位的催化剂,也是保证长输管道工程建设取得应有成效的关键。因而,在日益增长的油气资源需求和趋难的管道工程项目建设约束下,研究富有创新性的管道工程项目管理十分重要。据此,本文对代表性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展开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描述法、案例分析法及实证分析法。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长输管道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战线广、工艺复杂、风险系数高等特点。(2)当前长输管道施工管理中应优化项目管理中存在工作管理风险无法均摊的问题;应急需解决目前技术无法满足运输管道管径升级带来的制钢、制管、低温管材应用等方面技术保障的问题;应解决因管道管径升级、壁厚变大、钢级变高,人为不稳定因素导致焊接、检测、防腐的质量风险;应解决特种交叉作业及生态环保带来的HSE风险;应解决施工工艺工法起步阶段的进度效率;应解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下的资金管控;应解决智能化建设在长输管道的应用及建设。(3)通过G公司承建的A项目对创新思路进行实践应用,采用“IPMT+监理+E+P+C+运营单位”的管理模式,实现风险层级分化,构建建管一体化;科研攻克D1422、X80钢管、56寸大球阀制造,形成管材管件技术规程及-45℃用管材、管件技术条件等19项标准规范支撑技术管理;攻克并全面推行新工艺下全自动化焊接、全自动化超声波检测、全机械化防腐技术,提供质量保障;制定141项体系文件,改变以往管理制度的乱、散、偏的状况,细化安全风险管控,环保初设着手,细化制度;以竞赛促进度,联动管理、计划单线图预警保进度;资金进度层级审批月结算,全过程细化管理,多方监管,严控超付;智能工地应用于长输管道建设,有助于风险管控、提升效率,提高关键数据可追溯性,解决人不可控因素。(4)随着天然气需求量的不断提升,OD1422管径也将会被更大管径所替代,如何提前攻克管材管件制造业技术,如何提升工艺工法效率,如何将手动式全自动设备焊接转化为全过程全自动焊接,如何实现长输管道智能化建设,数字孪生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管道、科技管道,目前研究起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李泓霏[5](2020)在《天然气加气站能耗评价与技术经济分析》文中指出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发现天然气可作为替代燃料以缓解车用汽油、柴油供应紧张的问题。我国经过近五十年的探索和推进,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已得到广泛应用。天然气加气站作为天然气燃料推广的基础设施之一,已在我国大量建成。然而在加气站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加气站能耗也在大幅增长。因此,需要对加气站用能进行研究,对耗能设备进行能耗测试和能效水平分析,以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和管理方法,降低加气站运行成本,提高效益。本文在掌握各类加气站工艺流程与耗能环节的基础上,确定了加气站能耗分析总体方案,建立了涵盖CNG、LNG、L-CNG三大类共9项指标的加气站能耗指标体系,并重点对CNG加气站压缩机组效率这一关键能耗指标进行研究。本文应用用能系统能量平衡原理,首次提出基于热力学开口系统能量方程的加气站压缩机组效率数学模型;同时研究确定了加气站能耗指标体系中其他8项指标的计算方法。这项研究填补了加气站能耗测试计算方面的空白。在确定各项能耗指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统计学原理,结合加气站现场实际情况,明确了加气站现场测试要求与测试方法。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对全国范围内126台加气站的增压设备进行现场测试。测试过程及分析结果表明:加气站能耗指标测试和计算方法切实可行;降低槽车余压、增大槽车水容积可有效降低加气站能耗;得到目前我国加气母站与常规站单位加气量电耗的节能参考值;相关部门或企业可应用本文提出的加气站能耗指标测试和计算方法,按需结合抽样方法对加气站能耗进行测试以获得天然气加气站能耗指标的能效限定值和节能评价值,从而加快推进加气站的节能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加气站建设运行技术经济分析。将现场测试数据的计算与统计结果应用于加气站生产成本的估算,并给出各类场站的单位加气量成本的计算方法以指导加气站建站方案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Matlab编程,综合考虑5种影响因素,对常用天然气运输车类型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了加气站压缩机组的选型原则,推荐液压活塞式压缩机组作为加气子站的增压设备。
王雨新[6](2020)在《基于(?)经济学的FZ原油集输系统供热方式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增长,能源的消耗量也在日益增加。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随着各大油田逐渐进入开发后期,产量逐年降低。而如何降低开发运输成本,增加运行效率已经成为现今人们研究的主要问题。传统节能降耗问题多采用能量分析法,虽然操作简单,计算容易,但其只注重了能的数量,往往忽视了其质量。(?)分析法得出的结论虽注重能质却仅具有指导性,可否获得工程上的应用,需要与经济分析、社会效益相结合才能获得决策。而以上缺点采用(?)经济学分析法即可合理解决。传统(?)经济学成本模式的主要思想为在全系统范围内,用统一单位的成本支付系统内部(?)耗散和外部(?)损失。而(?)经济学矩阵模式通过分析事件矩阵,即可了解系统内部物理流与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这一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热力学分析方法,其不但可以描述产出的(?)成本沿生产过程的变化情况,又可以综合考虑系统的热力性能和经济性能。本文建立(?)分析模型,根据其工艺流程对转油站系统中各耗能设备进行分类,确定各组元之间的(?)流分布走向。采用(?)平衡方程对集输系统全年十二个月份各股(?)流值进行具体计算,确定集输系统中主要耗能设备为加热炉。在此基础上建立矩阵模式(?)经济学模型,并划分其集成度,通过定义系统单、双线流的方式引入辅助方程。结合非能量费用得出具体各股(?)流(?)单价,确定集输系统(?)价最高环节为加热炉子系统。选用双源式热泵代替加热炉的方式进行节能改进,改进后对其进行成本分析,并对改进前后有效(?)损失进行对比,发现改进后采出液单位(?)成本从改进前的1.617降至1.435,有效(?)效率由51.5%升至76.3%,对比说明采用双源式热泵代替加热炉的方式无论从能耗角度出发还是从经济角度出发均存在较大的现实意义。
孙云峰[7](2020)在《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优化及标准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节能优先、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背景下,天然气依然是我国实现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改善大气环境最现实的能源。松辽盆地的徐深气田作为中国天然气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4年试采建设以来,特别在大庆油田“以气补油”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地处高寒地区、储层品味较差、天然气中CO2含量较高等特征使得该产区的开发难度和开发效益更具挑战性,地面集输过程中易于形成水合物、集输设施易于发生腐蚀、集输系统设计缺乏标准化,破解降投资、控成本方面的技术难题是实现气田持续有效发展的关键。作为气田开发的配套工艺技术,地面集输环节是气田安全、平稳、高效开发的保障。因此,实现集输工艺的优化、集输系统的简化,构建集输工艺模式的标准化,是降本增效、保证高寒地区徐深气田有效开发的重要支撑。开展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优化设计可以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针对研究对象徐深气田产区具有村屯、沼泽等不可穿跨越障碍的特点,建立了障碍多边形逼近表征方法和管道绕障路由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考虑障碍对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的影响,以集输站场和管道建设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以管网结构特征、站场及管道布局可行性、站场处理气量等为约束条件,建立含障碍的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优化数学模型。针对模型的层次结构和求解难点,优势融合混合蛙跳算法和烟花算法,分别提出改进的爆炸算子、改进的变异算子和镜像搜索算子,构建了混合蛙跳-烟花新型智能优化算法(SFL-FW)。根据收敛性定理证明其SFL-FW算法能够以概率1收敛于全局最优解,且数值对比实验显示SFL-FW算法相较于同类群智能优化算法优化性能更好、更全面。对于徐深气田某区块的应用实例表明优化后管网建设总投资减少320.81万元,节约投资比例14.17%,验证了所提出优化模型和求解算法的有效性。从气田集输管道选型偏大、管道伴热功率过高的矿场实际出发,以管道建设总投资最小和管道伴热运行费用最低为目标,以运行工艺、流动安全、取值范围等限制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多目标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数学模型。考虑模型多目标、多约束、多决策变量及高度非线性的求解难点,融合Max Min策略、拥挤距离策略和约束可行性准则提出混合多样性排序策略,构建了多目标混合蛙跳-烟花智能优化算法(MSFL-FW),应用于徐深气田集输管道的优化实例表明,可以节约投资643.44万元,减资比例20.3%,验证了所提优化模型和求解算法具有良好的优化性能。针对采气管道的水合物防治及系统运行,本文考虑气质、温度、压力及产液因素,研究了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及甲醇加注量对水合物分解的影响,并综合单井投资和运行能耗,对比了电热工艺与注醇工艺在保障高寒地区集气管道平稳、高效运行中的优势及潜力,结果表明,在温度高于17℃后,压力升高时,水合物生成温度变化率逐渐减小,在恒定温度、压力下,水合物的生成时间与生成量成线性增长特征,总体生成时间分布在80~100min,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相关于天然气组分,同一温度下,天然气密度越大,丙烷、异丁烷含量越多,生成水合物的压力越低;注醇防冻工艺是电伴热集气工艺的接替技术,该工艺单井投资较电伴热能降低65.56%,单井运行成本还能降低16.45%,且注醇防冻工艺适用于管线长度较大,水量相对较小的气井。构建了井间轮换计量、多井加热炉换热的集气系统简化工艺技术,确定了一套轮换计量工艺应不超过10口气井,气量比不超过1:10,单井计量时间宜选择在8h~24h。同时,研究揭示了集气管道的腐蚀行为及成因,认为2205双相不锈钢是最好的耐CO2腐蚀和氯离子应力腐蚀的管道材料,虽然316L不锈钢耐CO2腐蚀能力强,但是对含氯离子介质应力腐蚀非常敏感,所形成防腐技术在含二氧化碳徐深气田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腐蚀隐患,杜绝了腐蚀穿孔泄漏事故的发生。在上述对集输工艺及其运行优化的基础上,从优化工艺流程、井站平面布置、设备选型和管阀配件安装形式相结合出发,并与电力、自控、土建、防腐等辅助专业相互配套,按照在高寒地区实现季节性模块化预制、统一建设标准、立足基本工况实现系列化的思路,划分井站的典型工况,依据递进补充完善的思想,形成了适合于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标准化设计方法,突破工程建设规划、设计与施工的传统模式,构建了深层气田地面集输工艺标准化模式,并应用于徐深3区块的工程设计中,使设计周期同比缩短20%以上,建设工期同比缩短10%以上。综合研究及工程应用实践认为,结合气田井站布局、集输运行参数、管道防冻、计量分离及防腐进一步优化集输系统,并针对高寒地区地面建设周期受限的事实,进行标准化技术研究,对实现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张梦华[8](2020)在《基于能耗分析的原油外输系统经济运行改造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是油田一直以来持续开展的系统性工作。特别是连日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更需要在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同时,加大力度开源节流、做好降本增效工作,积极应对国际油价下跌带来的危机和挑战。原油外输系统在整个油田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外输管道由起点首站,途径增压站、加热站等,终点输至油库。整个系统运行成本、维护费用极其高昂。随着开发时间的变化,油田将进入高含水期采油阶段,产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递减,此时原油外输的管道工艺计算就是要妥善解决管道沿线能量消耗和能量供应这两个主要矛盾,来达到既安全又经济地完成原油输送任务,为降低原油外输系统的运行成本提供依据。本文主要针对大庆油田S原油外输系统,开展外输系统能耗分析,利用PipePhase软件模拟计算,对外输系统优化运行经济界限进行研究,并针对不同季节流程不同这一特性进行现场试验,采集相关运行参数,通过产量递减规律,按照该采油厂产量预测,对该外输系统中间增压站停运时间点提供数据支持,计算出该外输系统的最低输量,并提供外输系统经济运行的改造方案。
王宁[9](2019)在《长距离输气管道运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气作为一种比较环保的一次能源,逐渐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天然的产地与使用地之间通常距离比较遥远,因此如何实现长距离的天然气运输是天然气大规模使用的前提。本文将涩宁兰天然气管道及其联络线兰银线,这一长距离天然气输气管道作为研究对象。目前涩宁兰管道由涩宁兰一线、涩宁兰复线组成,双线并联,伴行铺设,共用工艺场站。涩宁兰天然气管道最大的特点就是所经地区的平均海拔为3000米,最高3760米,最低1670米。涩宁兰一线、涩宁兰复线的管径都是660mm。兰银线是指兰州至银川输气管道。通过兰银管道的河口压气站与涩宁兰管道相连,就可以实现互补。夏季时,可以将青海气田的天然气通过兰银管道河口站外输,而在冬季时,青海气田的天然气不够涩宁兰沿线用户的使用时,就可以使用由西气东输的天然气,经由兰银管道河口站为涩宁兰管道供气。由于涩宁兰输气管道沿线的分输点比较分散,以及在不同分输点的燃气用户的用气性质各不相同,使得涩宁兰输气管道的设计能力与实际运行能力有所偏差,从而导致了输气管道在实际运行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例如夏季,管存量较大,造成管道内压力的加大,而在冬季,涩宁兰沿线用户的用气需求比较大,而涩北气田的供气能力又有限,故要从河口站进行反输。即为供需不匹配的季节矛盾。另外,当涩宁兰输气管道的输量为高输量时,即在1400万方/天1600万方/天时,此时的管道能耗较高而效率偏低。通过分析涩宁兰输气管道的实际运行情况,应用模拟软件SPS9.5,对涩宁兰输气管道建立模型。管道模型依据实际管道的里程和高程进行建模,管道规格数据与实际数据一致。其他基础边界条件根据经验取值。使用模拟软件建立的模型与输气管道在实际工况下的运行参数进行模型校对。模拟结果显示,基于SPS仿真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数据吻合度高,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能耗计算误差可控制在3%左右。因此使用SPS9.5建立的涩宁兰管道仿真模型的可靠性较好,后期借助此模型展开涩宁兰管道的优化运行分析及事故工况研究,从而为优化方案的提供基础。后续根据软件模拟计算,按照最低运行能耗择优选择不同数量下的运行方案,并得出了9条具体运行建议和意见。
周平,程浩然,喻体卫,郭建辉,王诗语,陈建润[10](2019)在《天然气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措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天然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环保性能比较突出,在生态环境问题不断严重的今天,对其使用量也不断增加,各种天然气采气工程越来越多。天然气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实际的生产流程相对比较复杂,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操作,如气井产气、集气站生产和后期的输气。针对其传统生产过程中能耗比较高的特点,应该及时采取一些针对性的节能降耗措施,不断降低能耗,在提高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提升生产的环保性。为此,我将要在本文中对天然气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措施进行分析,希望对促进我国天然气事业的进步,可以起到有利的作用。
二、天然气输送管道的节能降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气输送管道的节能降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燃驱机组输气的天然气管道站场综合能耗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站场概况 |
2 节能测试情况 |
2.1 设备运行情况 |
2.2 测试及评价标准 |
2.3 测试仪器及精度等级 |
2.4 测试方法 |
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3.1 天然气压缩机组 |
3.2 空气压缩机组 |
3.3 变压器 |
3.4 站场综合能耗 |
4 结语 |
(2)天然气长输管道的节能降耗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运输过程中的能耗 |
2 天然气长输管道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 天然气长输管道的节能降耗技术 |
3.1 加强管道的防腐处理措施 |
3.2 不需要加热的油气低耗能运输技术 |
3.3 选择合理的压缩机类型 |
4 结语 |
(3)天然气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气生产概述 |
2 天然气生产工艺优化 |
3 天然气生产过程的节能降耗措施 |
3.1 天然气井节能技术 |
3.2 集输过程节能降耗 |
3.3 天然气输送降耗技术 |
4 结论 |
(4)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研究 ——以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长输管道施工管理研究 |
1.2.2 国内长输管道施工管理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 |
1.4.2 不足 |
第2章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理论分析 |
2.1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施工理论 |
2.1.1 长输管道及分类 |
2.1.2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施工流程 |
2.2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理论 |
2.2.1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主要内容 |
2.2.2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评价方法 |
第3章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问题及创新思路 |
3.1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现状 |
3.1.1 油气长输管道项目建设状况及特点 |
3.1.2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主要问题 |
3.2 |
3.2.1 探索“IPMT+”的项目管理新模式 |
3.2.2 着眼新材料与新工艺创新技术管理 |
3.2.3 打造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控 |
3.2.4 推动安全、环境为关键的HSE管理 |
3.2.5 以完善和控制进度计划促进度管理 |
3.2.6 兼顾效率与效果创资金管理新局面 |
3.2.7 由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的信息管理 |
3.3 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评价方法选择 |
第4章 G公司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案例分析 |
4.1 项目概况 |
4.1.1 建设背景 |
4.1.2 工程简介 |
4.1.3 建设特征 |
4.2 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创新措施 |
4.2.1 G公司项目施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2 G公司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措施 |
4.3 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评价 |
4.3.1 评价模型设定 |
4.3.2 指标、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3.3 因子分析 |
4.3.4 结构方程分析 |
4.3.5 项目管理创新评价结果 |
第5章 G公司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优化策略 |
5.1 G公司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施工管理创新推广 |
5.1.1 项目管理模式借鉴推广 |
5.1.2 施工管理借鉴推广 |
5.2 G公司油气长输管道建设施工管理创新改进 |
5.2.1 自动焊接一流工艺操作的技术管理改进 |
5.2.2 从关键过程到全程覆盖的质量管理改进 |
5.2.3 由智能工地到智能管控的信息管理改进 |
第6章 研究启示及展望 |
6.1 研究启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G公司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调查问卷 |
(5)天然气加气站能耗评价与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气源概况 |
1.2.1 天然气 |
1.2.2 压缩天然气 |
1.2.3 液化天然气 |
1.3 加气站的工艺流程与耗能环节 |
1.3.1 CNG加气母站 |
1.3.2 CNG常规加气站 |
1.3.3 CNG加气子站 |
1.3.4 LNG加气站 |
1.3.5 L-CNG加气站 |
1.4 研究现状 |
1.4.1 加气站的设计建设 |
1.4.2 加气站的安全管理 |
1.4.3 加气站的节能降耗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加气站能耗指标分析方法研究 |
2.1 加气站能耗分析总体方案 |
2.1.1 加气站能耗指标体系的建立 |
2.1.2 总体思路及框架设计 |
2.2 CNG加气站压缩机组效率数学模型 |
2.2.1 加气站能量平衡分析 |
2.2.2 加气站压缩机组的理论效率 |
2.2.3 加气站压缩机组的平均效率 |
2.2.3.1 加气站压缩机组测试阶段内新增气量 |
2.2.3.2 天然气比内能与比焓值 |
2.2.3.3 加气结束时储气设施内气体温度 |
2.3 CNG加气站压缩机组单位加气量电耗 |
2.4 液压平推子站液压系统效率 |
2.5 LNG与 L-CNG加气站能耗指标 |
2.5.1 LNG加气站能耗指标 |
2.5.1.1 潜液电泵的单位加液量电耗 |
2.5.1.2 潜液电泵机组效率 |
2.5.2 L-CNG加气站能耗指标 |
2.5.2.1 柱塞泵的单位加气量电耗 |
2.5.2.2 柱塞泵机组效率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加气站能耗指标测试方法研究 |
3.1 参数收集与测试仪器要求 |
3.2 测试方法 |
3.2.1 测试抽样理论分析 |
3.2.1.1 样本统计与分析 |
3.2.1.2 抽样方法与抽样误差 |
3.2.2 测试要求与测试方法 |
3.2.2.1 测试要求 |
3.2.2.2 测试方法 |
3.3 现场测试与分析 |
3.3.1 加气母站压缩机组现场测试分析 |
3.3.1.1 测试方案 |
3.3.1.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2 国内部分CNG加气站能耗测试统计分析 |
3.3.2.1 测试方案 |
3.3.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3 LNG加气站现场测试与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气站建设运行技术经济分析 |
4.1 加气站建站方案研究 |
4.1.1 单位加气量成本计算方法 |
4.1.2 计算方法应用案例 |
4.2 天然气运输车选择方案研究 |
4.2.1 天然气运输车概况 |
4.2.2 层次分析法概述 |
4.2.3 应用层次分析法选择运输车 |
4.3 加气站压缩机组设备选型 |
4.3.1 加气母站与常规加气站 |
4.3.2 加气子站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附录1 |
(6)基于(?)经济学的FZ原油集输系统供热方式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能量系统(?)经济学分析理论 |
1.3 (?)经济学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经济学国外发展现状 |
1.3.2 (?)经济学国内发展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经济学分析基础 |
2.1 (?)经济学分析方法 |
2.2 工程(?)经济分析中的基本概念 |
2.2.1 经济效益 |
2.2.2 投资 |
2.2.3 成本 |
2.3 矩阵模式(?)经济学基础 |
2.3.1 (?)成本构成 |
2.3.2 矩阵模式(?)经济学基本步骤 |
2.3.3 矩阵模式(?)成本基础 |
2.4 (?)经济学成本计算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原油集输系统(?)分析模型与用能薄弱环节分析 |
3.1 集输系统简介 |
3.2 集输系统(?)分析灰箱模型 |
3.3 各子系统(?)分析模型 |
3.3.1 加热炉子系统 |
3.3.2 泵子系统 |
3.3.3 管道子系统 |
3.4 集输系统(?)分析计算 |
3.4.1 集输系统各子系统基础运行数据 |
3.4.2 集输系统各子系统(?)分析计算结果 |
3.4.3 集输系统(?)值计算结果 |
3.5 集输系统用能薄弱环节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Z 原油集输系统(?)经济学成本分析 |
4.1 矩阵模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 |
4.1.1 (?)流分布与集成度划分 |
4.1.2 矩阵分析式建立 |
4.2 集输系统不同集成度单位(?)成本计算 |
4.2.1 (?)成本计算的补充方程 |
4.2.2 成本计算基本参数 |
4.2.3 不同集成度下单位(?)成本计算结果 |
4.2.4 (?)经济学成本计算结果 |
4.3 集输系统热力性能评价指标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源式热泵系统(?)经济学成本分析 |
5.1 热泵系统模型建立 |
5.1.1 双源式热泵系统工作流程 |
5.1.2 热泵系统工作模式 |
5.1.3 热泵系统主要设备参数计算 |
5.1.4 热泵系统主要设备选型及非能量费用估算 |
5.2 改进后转油站成本计算 |
5.2.1 改进后转油站模型建立 |
5.2.2 改进后转油站(?)值计算 |
5.2.3 矩阵分析式建立 |
5.2.4 改进后集输系统(?)成本计算结果 |
5.3 改进后(?)成本结果对比 |
5.4 改进后集输系统热力性能评价指标对比 |
5.5 集输系统不可逆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7)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优化及标准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天然气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
1.2.2 天然气集输技术及管网建设 |
1.2.3 高含CO_2气井集气系统的腐蚀与防护 |
1.2.4 天然气集输站场工艺优化及标准化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障碍条件下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优化 |
2.1 障碍表征及绕障路由优化 |
2.1.1 障碍表征 |
2.1.2 点与多边形的关系判定 |
2.1.3 绕障最短路优化 |
2.2 障碍条件下集气管网拓扑布局优化模型建立 |
2.2.1 集气流程和拓扑结构基本概况 |
2.2.2 含障碍拓扑布局优化目标函数构建 |
2.2.3 含障碍拓扑布局优化约束条件建立 |
2.2.4 完整数学模型 |
2.3 拓扑布局优化数学模型的全局优化求解 |
2.3.1 基本烟花算法和混合蛙跳算法 |
2.3.2 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原理及主要算子 |
2.3.3 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
2.3.4 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求解性能分析 |
2.3.5 基于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模型求解 |
2.4 拓扑布局优化技术应用 |
2.4.1 布局区域基础信息 |
2.4.2 含障碍集气管网拓扑布局优化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 |
3.1 多目标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模型构建 |
3.1.1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目标函数建立 |
3.1.2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约束条件建立 |
3.1.3 完整优化模型 |
3.2 基于多目标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模型求解 |
3.2.1 多目标混合蛙跳-烟花算法构建 |
3.2.2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模型求解 |
3.3 规划方案优化辅助平台开发 |
3.3.1 软件总体框架 |
3.3.2 软件运行环境 |
3.3.3 数据库构建 |
3.3.4 软件功能模块 |
3.4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技术应用 |
3.4.1 气田集输管网基础信息 |
3.4.2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集气站工艺优化简化技术研究 |
4.1 井间轮换分离计量技术原理 |
4.2 多井加热炉换热技术原理 |
4.3 升一集气站工艺优化简化运行试验 |
4.3.1 计量分离工艺优化简化研究 |
4.3.2 多井加热炉换热工艺研究 |
4.3.3 井间轮换计量试验 |
4.3.4 优化简化运行试验效果 |
4.4 集气站工艺优化简化技术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采气管道天然气水合物防治技术研究 |
5.1 天然气水合物生成规律研究 |
5.1.1 实验装置 |
5.1.2 实验方法 |
5.1.3 实验介质 |
5.1.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 电热集气工艺试验 |
5.2.1 技术原理 |
5.2.2 试验内容 |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注醇集气工艺试验 |
5.3.1 试验内容 |
5.3.2 试验效果 |
5.3.3 运行成本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集气管道腐蚀行为及防腐效果评价研究 |
6.1 腐蚀行为及成因 |
6.1.1 气井腐蚀影响因素与腐蚀速率关系 |
6.1.2 地面工艺腐蚀影响因素 |
6.1.3 腐蚀影响因素界限范围确定 |
6.2 防腐对策研究与评价 |
6.2.1 缓蚀剂加注 |
6.2.2 防腐材质 |
6.3 防腐涂层评价和优选 |
6.4 防腐技术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徐深气田集输工艺标准化设计模式研究 |
7.1 标准化设计的必要性 |
7.1.1 减轻劳动强度,保证设计质量 |
7.1.2 加快材料和设备采办进度 |
7.1.3 可提高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
7.1.4 奠定预制化制造、组装化施工的基础 |
7.2 标准化设计的现状 |
7.2.1 国外标准化设计现状 |
7.2.2 国内标准化设计现状 |
7.3 标准化设计基本思路 |
7.3.1 在高寒地区实现季节性模块化预制需要标准化设计 |
7.3.2 标准化设计需要采用的先进工艺技术 |
7.3.3 标准化设计需要制定规范统一的建设标准 |
7.3.4 标准化设计需要立足工况实现系列化 |
7.4 深层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研究 |
7.4.1 深层气田井场标准化设计 |
7.4.2 深层气田站场标准化设计 |
7.5 深层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应用与评价 |
7.5.1 徐深3井区产能建设工程概况 |
7.5.2 标准化设计的应用及评价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附录 |
(8)基于能耗分析的原油外输系统经济运行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庆油田S外输系统能耗调研 |
2.1 外输系统简介 |
2.2 外输系统能耗调研 |
2.2.1 首站外输泵能耗 |
2.2.2 首站外输炉能耗 |
2.2.3 增压站增压泵能耗 |
2.3 外输系统主要存在问题 |
第三章 输油管道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分析 |
3.1 输油管道运行的能耗分类 |
3.2 外输管道运行过程的热能消耗 |
3.3 外输管道运行过程的压能消耗 |
3.4 PipePhase软件在油田管道计算中的应用 |
第四章 停运增压站经济界限研究 |
4.1 中间增压站建站背景 |
4.2 停运增压站理论计算 |
4.2.1 管道内径校核 |
4.2.2 运行增压站管道热力、水力计算 |
4.2.3 停运增压站管道热力、水力计算 |
4.2.4 停运增压站临界输量计算 |
4.3 停运增压站现场试验 |
4.4 判断增压站停运时间 |
第五章 外输系统达到最低输量时的经济运行改造方案 |
5.1 外输系统最低输量计算 |
5.2 达到最低输量时的改造方案 |
5.2.1 管道加降凝剂可行性分析 |
5.2.2 建设中间加热站可行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9)长距离输气管道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2 长距离天然气管道配送综述 |
2.1 天然气采集输送系统组成 |
2.2 长输天然气管道系统的关键技术 |
2.3 主要设备及其功能 |
3 用户特性研究 |
3.1 涩宁兰管道用户特点 |
3.2 用户的用气规律 |
3.3 分输量预测 |
3.3.1 预测背景及意义 |
3.3.2 预测方法 |
4 基础参数选取与模型建立和验证 |
4.1 基础参数选取 |
4.1.1 涩宁兰管道沿线里程高程 |
4.1.2 压缩机特性曲线 |
4.1.3 确定基础边界条件 |
4.2 搭建数学模型 |
4.2.1 输气管道稳态工况数学模型 |
4.2.2 输气管道瞬态工况数学模型 |
4.3 输气工艺计算 |
4.3.1 水力计算公式 |
4.3.2 计算模型示意图 |
4.4 管道模型 |
4.4.1 SPS软件简介 |
4.4.2 搭建模型 |
4.4.3 稳态INTRAN文件 |
4.4.4 稳态计算算例 |
4.5 检验模型 |
4.5.1 春秋季管输1350×10~4Nm~3/d工况检验 |
4.5.2 冬季管输1800×10~4Nm~3/d工况检验 |
4.6 小结 |
5 系统运行方案分析 |
5.1 运行方案设定 |
5.1.1 运行方案的设定方式 |
5.1.2 运行工况统计 |
5.2 运行方案结果分析 |
5.2.1 夏季最大输量分析 |
5.2.2 春秋季最大输量分析 |
5.2.3 冬季最大输量分析 |
5.2.4 不同季节最大输量的对比 |
5.3 小结 |
6 优化方案确定 |
6.1 常规运行工况下各输量的优化方案 |
6.2 涩宁兰输气管道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
6.2.1 夏季管存多运行压力高 |
6.2.2 冬季气源供气不足 |
6.2.3 高输量的优化运行方案 |
6.2.4 乌兰压气站越站的可行性 |
6.2.5 首站回流阀常开的解决方案 |
6.3 实现最优方案的运行工艺要求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10)天然气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天然气生产的基本概述 |
2 对天然气生产和输送工艺进行有效的优化 |
3 天然气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措施分析 |
4 结语 |
四、天然气输送管道的节能降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燃驱机组输气的天然气管道站场综合能耗测试[J]. 潘腾,韩晓飞,安迪,王浩宇,何佳忆,黄杉. 节能, 2021(11)
- [2]天然气长输管道的节能降耗技术措施[J]. 李大光. 清洗世界, 2021(06)
- [3]天然气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措施[J]. 张华.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1(07)
- [4]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研究 ——以G公司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为例[D]. 苏学瑞. 吉林大学, 2020(04)
- [5]天然气加气站能耗评价与技术经济分析[D]. 李泓霏.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6]基于(?)经济学的FZ原油集输系统供热方式改进[D]. 王雨新.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7]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优化及标准化技术研究[D]. 孙云峰.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8]基于能耗分析的原油外输系统经济运行改造方案研究[D]. 张梦华.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2)
- [9]长距离输气管道运行优化研究[D]. 王宁.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10]天然气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措施分析[J]. 周平,程浩然,喻体卫,郭建辉,王诗语,陈建润.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