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浪漫主义理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浪漫主义,理想,拜伦,雨果,儒家,人格,抒情诗。
浪漫主义理想论文文献综述
刘泽惠[1](2018)在《田园、机器与美国理想: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城市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浪漫主义的发展适逢工业革命的兴起,美利坚在进行着技术革命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思想和生活的革命,有关“花园”和“机器”的论争贯穿始终。新英格兰独立之时,乡村田园仍旧被视作国家根本,形成了粗犷、自由的美式浪漫主义田园理想。但在十九世纪初工业化启动后,机器的快速发展促使城市数量迅速增加、规模逐渐扩大,空间结构也随之改变,农业社会逐渐开始转变为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同时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并最终成为美国内战的导火索。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浪漫主义作家们敏锐地感受到了工业对传统自然生活的冲击,并及时在作品中反映了这一冲击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变革,开始思考并书写美国的城市意象。以城市为背景、反映田园与城市斗争、探索社会转型期心态、文化变化的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本文将从浪漫主义经典作家们着手,梳理从欧文至惠特曼等七位经典作家有关田园和城市的描写,探究作家们对田园和城市的态度流变。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机器吞噬乡村、城市侵蚀田园,在社会剧变中,作家的矛盾与挣扎成为最好的创作来源,他们对于城市的看法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从最先开始充满希望的空间,逐渐过渡为被无情批判的对象。与此同时,作家们也由追求现实田园转而寻求精神田园的寄托。滥觞于古典时期的田园理想,在欧洲大陆经历了两千年的发展之后,经由英国带到了美洲,并在美国本土与《圣经》源流融合,经过工业革命的影响,最终成为一种道德体系和精神象征,在自然中与城市遥遥对立。作家们具有共通性的探索与思考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浪漫主义风格,并促成了美国精神的独立和美国文学的建立。传统的田园理想逐渐式微,演变为大众化的精神理想;而城市和平民阶层逐渐崛起,使得美国浪漫主义呈现出平民化、实用化、功利化的特色,推动了美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刘小微[2](2017)在《论电视剧《琅琊榜》的浪漫主义主观理想色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认定电视剧《琅琊榜》为浪漫主义艺术类型的基础上,理解和分析其所呈现的具体艺术特色,认为其核心特征表现为强烈的主观理想色彩。分别从故事风格的传奇性、人物塑造的夸张性、叙事风格的抒情性以及民族文化呈现的诗意性等方面来具体分析。(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高丹荣[3](2017)在《法国作家雨果浪漫主义小说作品中的理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雨果不仅是法国,而且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文学家。从其创作生涯来看,他的很多作品都代表了浪漫主义的风格,浪漫主义的因素在雨果的作品中表露无遗,从这一点上来说,必须从雨果对浪漫主义的认识,以及在浪漫主义因素的影响之下所展开的文学创作进行认识。毋庸置疑,对雨果的创作风格因素的分析应当建立在雨果文学创作过程中深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的基础之上,以及这些因素对其浪漫主义创作中的影响因素具有哪些作用。这是我们认识雨果的作品的路径。(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32期)
李志娟[4](2017)在《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之美——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浪漫主义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傲慢与偏见》蕴含着浓厚的浪漫主义美学气息,其中的情节设置、形象塑造、文本语言都浸润着唯美与浪漫。文中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为叙事的重点,并将女性内心理想、美好的爱情观展现得淋漓尽致,运用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期待视野",可证《傲慢与偏见》所蕴含的浪漫主义美学摒弃了伤感,崇尚理性化。(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黄倩[5](2014)在《浪漫主义视野中的理想乌托邦——拜伦与雪莱之东方题材诗歌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浪漫主义时期,追逐东方异域情调成为了一种英国社会时尚。由于对东方在社会文化认知和个体心理诉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拜伦和雪莱东方题材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了不同的书写策略——拜伦擅长采集和利用东方元素,而雪莱则倾向于想象和虚构东方场景。东方,作为诗人寻求情感寄托和投射政治主张的理想乌托邦,也因此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4年30期)
简澈[6](2014)在《论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构建理想精神生活的差异及其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从未止步,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理想的精神生活各具特质。浪漫主义文学是中西方文学史上极具个性的文学类型,它集中体现了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精神领域里呈现的特点,从而展示出审美的差异性。探究其根源,对丰富和发展新时代的中国文学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于璐[7](2014)在《“浪漫主义的文艺复兴”——解析李长之的民族文化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李长之的文化理想,希望在西方文化视野中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再认识,发现中国文化的"内生之光"。他在批评实践中秉承主观历史观的理念创造性地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将部分传统浪漫化,以期发掘理想的中国文化应有的浪漫主义精神。对李长之文化理想的考察将有助于重审近年来一系列"文艺复兴"规划的真正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王焕彩[8](2013)在《李白的浪漫主义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整个诗坛。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以及天才手笔,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李白集儒家"入世"精神与道家"出世"思想于一身,在他的血液中,儒家经邦济世与道家适性逍遥两种血型不是互补而是对撞,不是中和而是冲突。儒道二元价值冲突使李白不能关注在一点上:或高居庙堂之上做个辅弼君主的贤臣,或深潜山林之中做个梅菊为邻的隐士。如果专注于某一个方面,论其(本文来源于《快乐阅读》期刊2013年11期)
郝书翠[9](201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构离不开浪漫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大意义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共识。问题在于,理想自身包含意愿、情感、信仰等非理性的因素,因而,理想总是与浪漫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构中,非理性因素同样无法回避。但是,由于中国已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浪漫主义曾经一枝独秀,并导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受挫,它也因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构中的一个旁观者。本文试图说明,完全离开浪漫主义的视野,理想就会干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建构,必须借助浪漫主义的滋养。(本文来源于《泰山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吴笛[10](2012)在《个性的“放情”与理想的“诗教”——评汪静之抒情诗的浪漫主义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汪静之先生所住的曙光新村,在植物园的竹园,在西子湖畔的"湖畔诗社纪念馆",我多次聆听过先生的教诲。几十年过去了,在今天纪念汪老先生诞生110周年的时候,每每回想起他平凡朴素的话语,觉得其中蕴含着对人生、对社会的真知灼见,以及对诗歌艺术的独特感悟。结合他的诗歌创作,(本文来源于《上海鲁迅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浪漫主义理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认定电视剧《琅琊榜》为浪漫主义艺术类型的基础上,理解和分析其所呈现的具体艺术特色,认为其核心特征表现为强烈的主观理想色彩。分别从故事风格的传奇性、人物塑造的夸张性、叙事风格的抒情性以及民族文化呈现的诗意性等方面来具体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浪漫主义理想论文参考文献
[1].刘泽惠.田园、机器与美国理想: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城市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8
[2].刘小微.论电视剧《琅琊榜》的浪漫主义主观理想色彩[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
[3].高丹荣.法国作家雨果浪漫主义小说作品中的理想因素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7
[4].李志娟.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之美——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浪漫主义美学[J].黑河学院学报.2017
[5].黄倩.浪漫主义视野中的理想乌托邦——拜伦与雪莱之东方题材诗歌比较[J].名作欣赏.2014
[6].简澈.论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构建理想精神生活的差异及其根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7].于璐.“浪漫主义的文艺复兴”——解析李长之的民族文化理想[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
[8].王焕彩.李白的浪漫主义理想[J].快乐阅读.2013
[9].郝书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构离不开浪漫主义[J].泰山学院学报.2013
[10].吴笛.个性的“放情”与理想的“诗教”——评汪静之抒情诗的浪漫主义特质[J].上海鲁迅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