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共行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行政,政府,理论,基层,民主,理性,合法性。
公共行政论文文献综述
叶林,王兆丁,彭显耿[1](2019)在《面向公共行政事实本身:批判继承、回归现象与逻辑准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公共行政理论的耗散演进中,各理论模块的核心思想之间都存在相当程度的批判性继承关系。聚焦于官僚制,阐述对于以官僚组织行为为代表的公共行政现象的认知及其呈现的复杂乃至矛盾的图景,将有助于发现在现实的国家与社会生活中观察公共行政迫切需要批判的视角。逻辑分析法的应用亦有助于澄清以往理解诸公共行政命题所存在的形式问题,转向以"什么是公共行政"的形式提问,以更开放的方式构造公共行政知识。(本文来源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升平[2](2019)在《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形态与逻辑探析——以公共行政主流理论的交融与转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西方行政学的引进、吸收与借鉴,是改革开放以来本土行政学理论发展的助推因素之一。但本土行政学对西方理论的引鉴,并非只是进行理论的简单复制,而是针对一些概念、理论、实践、方法等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本土性转化,这种转化,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等主流理论形态中,都有鲜明表现。总体来看,西方行政理论的本土转化,遵循着实践性逻辑、价值相合逻辑、创造性转化逻辑,对这叁重逻辑的遵循,使本土行政学对西方理论的借鉴既做到了符合行政实践发展的需要、又规避了价值上的冲突,并促进了行政学理论的知识增量。本土行政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重视对传统行政资源的挖掘、对现实行政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与创新、对西方理论的转化叁重视角。在对西方理论的转化上,要坚持辅助性原则、直接与间接相结合原则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原则,以规避理论引鉴中的风险。(本文来源于《治理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梁日成[3](2019)在《基于公共行政背景下公共管理革新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行政管理理念的问世可追溯到19世纪,它来源于西方古典行政组织理论,在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这一漫长过程后逐渐传入中国并沿用至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延续和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进行的"新公共管理"行政改革运动中应运而生。近年来,国内相关学者就公共行政的大背景对公共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机构和人员利用公共管理进行了社会实践,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同时公共管理的弊端也日益显现,人情关系、贪污腐败、各自为政等不良风气盛行,加之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监管力度不够、相关机制未得到完善,群众对公共管理的评价褒贬不一,公民迫切需要一次全新的变革来一改现状。总体上来看,公共管理对于我们还是一个新课题,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公共管理革新任重而道远。(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9年33期)
张敏[4](2019)在《从面向政府到面向社会:西方公共行政学发展的一个基本分期——兼论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史是公共行政学的基础性知识构成。以公共行政的中心及其转移为依据,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可以分为面向政府的公共行政和面向社会的公共行政两个基本时期。面向政府的公共行政以政府为公共行政中心并追求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和效率化;面向社会的公共行政以社会为公共行政中心,以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为旨归。这一学术分期虽然宏观和简略,却揭示了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内在逻辑进程,体现了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整体性与连贯性,避免陷入碎片化、割裂化以及简单的阶段迭加的危险,也为公共行政之公共性的发现提供了一个知识背景。(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国虹[5](2019)在《“最多跑一次”改革: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行政创新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我国"放管服"改革的一大创新,但是其在公共行政领域的价值并没有被充分认知。步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政府改革的指导原则。在公共行政实践创新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了公共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向沟通,表征了政府对人民服务效能的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承诺,克服了政府本身的"索取"欲望。在公共行政理论创新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试图融合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长期争论,兼顾政治与行政、公平与效率、私利与公利的二元价值。要巩固和升华改革成果,让"中国话语"在公共行政领域落地生根,仍需探索"以人民为中心"与"以领导为中心"、依法治理与柔性治理、简政放权与加强监管之间恰当的平衡点。(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利文[6](2019)在《软性公共行政任务的硬性操作——基层治理中痕迹主义兴起的一个解释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痕迹主义是近年来党政机关兴起的一种新形式主义,其脱胎于形式主义却又不同于形式主义,两者都可能造成贻误核心工作、疏离干群关系、败坏社会风气、腐化干部队伍和浪费人力物力等负面影响,但两者在主要目的、行为属性、内在动力和发生场域上都存在明显区别。从公共行政任务完成的发生学角度进行考察,发现以排名管理为核心的硬性公共行政任务的落实体现为一种标尺竞争的横向逻辑,而以痕迹管理为核心的软性公共行政任务的落实体现为一种日常应对的纵向逻辑。横向逻辑主导下的竞争排名容易诱发形式主义,而纵向逻辑主导下的日常应对容易引起痕迹主义。而且,软性公共行政任务的硬性操作通过指标化、排名化和证据化叁种机制正在加剧痕迹主义的蔓延和发展。针对当代基层治理中痕迹主义加剧问题,应该重点从排名适度化、指标严谨化和检查精简化叁方面进行化解。(本文来源于《中国行政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肖涵[7](2019)在《西方公共行政治理角色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公共行政通过在政府的治理分工中逐渐承担合理性(管理主义)角色,中立有效地执行决策和提供公共服务,确立了自身的学科合法性地位。在20世纪后期西方的私有化、市场化运动和企业型政府改革中,市场逐渐替换了公共行政的合理性 (管理主义)角色,进而否定了政府的治(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1-01)
张海柱[8](2019)在《科学不确定性背景下的公共行政合法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它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并通过“技术治理”范式为现代公共行政提供合法性,然而与此同时各种“副作用”也在不断暴露出来。因此,我们需要思考这种“副作用”或科学不确定性对公共行政合法性带来的影响。科学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1-01)
何艳玲,张雪帆[9](2019)在《危机即新纪元:基于本体论反思的公共行政理论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公共行政学的知识本体特点及其危机切入,可以对学科本体论在中国的所指与所不能指进行深入分析,并由此论证中国场景对公共行政理论重构的影响。政府作为公共行政学不断变化的最大公约数,在对象上框定了公共行政研究的变与不变;而在千变万化的议题之中,"公共特质"成为公共行政议题的重要锚定点,也即一旦所研究议题与公共特质无关,则其必然也不再是公共行政学议题。公共行政理论的重构本质上是政府理论的重构(重建场景、理性和秩序),重构的关键是公共行政学如何更好地回应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此而言,危机即为新纪元。(本文来源于《政治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艾军,刘俊生[10](2019)在《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与我国公共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话语"为主题的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产生于西方后工业文明社会,不能不加筛选地将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放在中国语境下进行分析和谈论,但对于正处于当代工业文明社会的中国,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对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还是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意义。从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所强调的参与者的真诚、切合情境的意向性、自主参与和具有实质意义的参与四个正当性依据出发,结合其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公共政策发展,提升我国公共政策民主化水平,以及推动公共政策对公共利益诉求的满足进行理论评析。(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公共行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西方行政学的引进、吸收与借鉴,是改革开放以来本土行政学理论发展的助推因素之一。但本土行政学对西方理论的引鉴,并非只是进行理论的简单复制,而是针对一些概念、理论、实践、方法等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本土性转化,这种转化,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等主流理论形态中,都有鲜明表现。总体来看,西方行政理论的本土转化,遵循着实践性逻辑、价值相合逻辑、创造性转化逻辑,对这叁重逻辑的遵循,使本土行政学对西方理论的借鉴既做到了符合行政实践发展的需要、又规避了价值上的冲突,并促进了行政学理论的知识增量。本土行政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重视对传统行政资源的挖掘、对现实行政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与创新、对西方理论的转化叁重视角。在对西方理论的转化上,要坚持辅助性原则、直接与间接相结合原则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原则,以规避理论引鉴中的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共行政论文参考文献
[1].叶林,王兆丁,彭显耿.面向公共行政事实本身:批判继承、回归现象与逻辑准备[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9
[2].王升平.西方行政理论本土化的形态与逻辑探析——以公共行政主流理论的交融与转化为例[J].治理研究.2019
[3].梁日成.基于公共行政背景下公共管理革新的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9
[4].张敏.从面向政府到面向社会:西方公共行政学发展的一个基本分期——兼论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发现[J].江海学刊.2019
[5].国虹.“最多跑一次”改革: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行政创新运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李利文.软性公共行政任务的硬性操作——基层治理中痕迹主义兴起的一个解释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9
[7].肖涵.西方公共行政治理角色的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8].张海柱.科学不确定性背景下的公共行政合法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9].何艳玲,张雪帆.危机即新纪元:基于本体论反思的公共行政理论重构[J].政治学研究.2019
[10].艾军,刘俊生.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与我国公共政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