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罪意识论文_谢慧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罪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罪,意识,儒家,方舟,主义,百年孤独,荷兰。

原罪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谢慧英[1](2019)在《从“多余的人”到“知识是赃物”——论瞿秋白的原罪意识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革命文艺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领袖,瞿秋白的身份、形象与其临终遗文《多余的话》中的自我剖白及其所呈露的精神样貌之间存在巨大的错位和分裂。这源于俄国文学的深刻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阶级论的训诫,不断深化着瞿秋白独有的"叁重原罪意识"。瞿秋白的精神轨迹和心理根源,充分呈现了一个致力于革命事业的知识分子在个体生命吁求与革命意志所指向的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冲突和紧张关系,其悲剧性结局预示了革命文学发展逻辑中潜在的危险和挑战,对于观照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和精神困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禄萍[2](2018)在《论福克纳小说中的原罪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福克纳(1897~1962),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影响力极为深远,成为继莎士比亚后被研究最多的英语作家,而其经典作品《喧哗与骚动》更是享誉世界。过去学者将眼光放在女性主义、生态伦理、种族主义等方面对其作品进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注意到福克纳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西方神学理论也为我们研究其作品提供了新的视域。本文选取了基督教文化中的基本概念“原罪”,以《喧哗与骚动》为主,兼论其他作品,从不同角度探究福克纳在文本中呈现出的原罪意识背后,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独特的救赎观。本文主要分叁个层次展开,综述如下:一、首先从福克纳的宗背景入手介绍了他的原罪意识及其在众多小说中的体现,在其中概述了原罪概念所涉及的理论背景和发展脉络。二、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奥古斯丁的原罪论和加尔文对原罪的定义,以小说《喧哗与骚动》为主,从个人罪恶、家庭罪恶、社会罪恶叁种不同的层次探讨福克纳的原罪意识。叁、解析福克纳多层次的救赎观。分析设置班吉这一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文本救赎;分析小说与圣经框架对应的平行模式,揭示福克纳企图为迷途的现代人找寻希望与出路的深层救赎意识。最后得出结论,福克纳在文本中体现出的原罪意识和救赎观念,照亮了人们的生存现状,对“罪”的洞察和反省背后隐藏着更深的生的希望。(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6)

李瞳[3](2018)在《社会之子的沉重因袭——浅论《野草》中的原罪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在其一众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对自我、民族乃至人类的原罪进行反思,《野草》作为鲁迅哲学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原罪意识反映更加明显。鲁迅所反思的原罪大体可归纳为两种,一是个体作为社会之子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所相互纠缠、不可分割的原罪,这种原罪更多地源于社会因素;另一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这种原罪则更多地源于人性的本来面目和难以捉摸的宿命。本文将就前者,即社会层面的原罪,对《野草》中的《死火》、《复仇(其二)》、《颓败线的颤动》等相关典型文本进行解读,从鲁迅对自我内心世界的罪感剖析和鲁迅对庸众的怀疑和审视角度进行研究,意在使读者对《野草》、对鲁迅的精神世界加深理解。(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03期)

杨文超[4](2017)在《小说《朗读者》的原罪意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朗读者》以基督教的原罪意识,揭示了纳粹罪恶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伤害,通过对纳粹倒台后的社会实况的深度剖析,揭示出纳粹罪恶的真相:纳粹罪恶不只是个别现象,还是一个时代的罪恶、社会的罪恶。既然人人都有罪过,就要为之付出代价,接受《圣经》对灵魂的洗礼,方可成为正常的人。原罪源于《圣经·创世记》中人类始祖偷吃了禁果的故事。"智慧果"虽然好吃,但代价却是巨大的。《圣经》喻示,他们的后人也因为他们所犯的罪而不(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7年11期)

梁琚雯[5](2016)在《《喧哗与骚动》与《古船》原罪意识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喧哗与骚动》与《古船》分别是美国着名作家福克纳与中国作家张炜的两部代表性长篇小说。两部作品都围绕着"原罪—救赎"这一主题,通过对个人心灵深处"原罪"的忏悔和挣扎,传达出对人性、对历史、对道义的深刻思索。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作家对于原罪意识的不同理解,使得其人物命运呈现出"生存"与"毁灭"的极大差异。"原罪"一词源自奥古斯丁,原罪论是他对《圣经》、教父神学以及"沦落"与"罪"问题的扩展延(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6年35期)

唐超[6](2016)在《寻找失落的精神“伊甸园”——基督教文化视域下《百年孤独》的原罪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体现出深重的原罪思想。这部旷世之作不仅表现了原罪的多种存在方式及产生原因,也向我们传达了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的主旨。在《百年孤独》中,基督教文化的原罪不仅具有全家族性而且还是整个马贡多社会的缩影,无论是人自身还是社会整体,"原罪",都是难逃的宿命。而人与社会怎样超越原罪的纠缠,并选择灵魂的重生是这部小说所要传达的主题。(本文来源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桑瑞雪[7](2015)在《《牧师黑面纱》的原罪意识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被称作是美利坚民族第一位伟大的小说家。霍桑因其《红字》而蜚声内外,实际上他的短篇小说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论文将就他的短篇小说《牧师黑面纱》中所体现出的原罪意识展开分析。首先,家庭环境和成长道路使霍桑深受加尔文清教主义观念的浸润。在霍桑看来,人与生俱来的“原罪”导致了人类社会诸多罪行的产生,因此,“原罪”是恶之本。其次,霍桑对人性本质的思考显示出其思想意识的双重性。一方面,清教主义思想早已在霍桑心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霍桑却又陷入了对清教主义怀疑批判的泥沼中。他在恶与善、惩罚与宽恕之间徘徊,肯定人性之恶对善的启示作用。这种矛盾其实是霍桑原罪意识的主要思想根源之间冲突融合的产物。作为霍桑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牧师黑面纱》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阐释空间。本论文拟尝试以一种新的角度进行分析,重塑作品中关于原罪和救赎问题的探究。论文试图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首先,从霍桑原罪意识的成因、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及这一思想的影响展开对霍桑作品所阐释的原罪意识的分析;其次,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与霍桑的人性恶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厘清以往评论界对霍桑的误解,揭示倡导人与世界之间统一和谐的超验主义恰恰是霍桑为其作品中背负着人性罪恶的角色们寻求的一条出路。本论文由叁部分组成:导论、正文和结论。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综述霍桑的文学成就、国内外学界对霍桑作品的研究现状,同时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视角,创新之处及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共分叁章。第一章分析霍桑原罪意识形成的时代背景。霍桑创作小说的20年间,也是美国经历深刻变革的时代,面对种种社会问题,霍桑回归原罪思想寻求解决之方。霍桑的原罪意识是一种辩证的思想,霍桑承认犯罪是人类的天性,但他否认人类的永远堕落,并认为通过赎罪人类可以远离罪恶,重拾人性。本章以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为切入点,分析霍桑原罪意识的思想来源。首先,清教主义无可辩驳的成为霍桑原罪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清教主义是霍桑思想的根源也是其小说创作的灵感源泉。其次,霍桑的创作思想与当时盛行的超验主义运动息息相关。霍桑曾在超验主义者的试验地布鲁克农场生活了一段时间,在与超验主义者的接触过程中,其思想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章着重分析原罪意识在《牧师黑面纱》中的具体体现。论文将小说中胡珀牧师与村民的态度进行对比,更加直观地论述霍桑的原罪意识。主人公胡珀牧师和村民在对待罪恶的态度上截然相反。胡珀勇敢大胆地去直面罪恶,而村民却选择了逃避。胡珀牧师佩戴的黑面纱无疑在向世人宣告自己的罪人身份,同时也在提醒世人远离罪恶。然而胡珀牧师的这种行为却没有带来正面的积极影响,最终导致其悲剧的人生。本论文在对这两种态度的分析评价后,更进一步地剖析霍桑关于原罪的创作思想。第叁章论述霍桑原罪意识的影响。结合本篇小说论述霍桑原罪意识对美国文学、美国社会及现代人类的影响。对于整个美国文学史而言,霍桑作品中所体现的原罪意识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处于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之下,霍桑的探索和其对人类灵魂的审视,是其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直接体现。霍桑对人类灵魂的深刻探索及其作品中体现的原罪意识其警世作用至今仍经久不衰。第叁部分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本部分在对霍桑原罪意识全面评析后得出如下结论:作为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原罪意识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济世色彩。霍桑对人类的爱持一种坚定的信仰,并认为爱是拯救人类的最终力量。霍桑提出的解救之方虽有其局限性但其积极意义却打破了时代的局限,为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某些弊病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之路。(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5-05-01)

林静,邵瑾[8](2015)在《云南少数民族叙事文本中的洪水神话、“方舟”与原罪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少数民族叙事文本中有很多关于洪水的神话、"方舟"与原罪意识的描述,这些描述和基督教《圣经》中关于洪水的描述与诺亚方舟的传说有着重迭的内容。通过对不同民族叙事文本中对以上内容的分析和归纳,对比《圣经》中的相似文本,可以看到云南原始宗教的起源。(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5年04期)

石艳霞[9](2015)在《论曹禺早期剧作中的原罪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罪意识是从基督教的教义中幻化出来的一种罪恶观念。为了探究西方基督文化和原罪意识对曹禺的影响,可以从其早期话剧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入手。曹禺从小便受基督教和圣经文化的熏染,成为其原罪意识的渊源和基础。曹禺对原罪的进一步思考:既然惩罚报应是原罪的必然后果,那么要想从某种意义上摆脱原罪的束缚,复活是唯一的出路。要想复活,必须内心充满罪感和忏悔;要想复活,必须身经或自我赎罪或耶稣救赎。(本文来源于《吕梁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王露露[10](2014)在《背着十字架度日:原罪意识在欧美》一文中研究指出记得数年前读过一篇美国学者的文章,他是这样解释中国为什么人口如此众多的:中国妇女分娩不太疼,所以不怕生孩子。如果这只是无名小辈的胡言乱语也就罢了,但话出美国学者之口,令我大跌眼镜,更令我费解。但随着在荷兰生活工作时间的增长,我开始理解那美国学者为什么这样说。就拿美国文化的主要源头欧洲来说吧。基督教在此盛行了两千年,虽然如今荷兰和比利时每周日去教堂做礼拜的人占国家人口总数大概只有百分之五,但是宗教在欧洲人的思维模(本文来源于《世界知识》期刊2014年06期)

原罪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威廉·福克纳(1897~1962),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影响力极为深远,成为继莎士比亚后被研究最多的英语作家,而其经典作品《喧哗与骚动》更是享誉世界。过去学者将眼光放在女性主义、生态伦理、种族主义等方面对其作品进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注意到福克纳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西方神学理论也为我们研究其作品提供了新的视域。本文选取了基督教文化中的基本概念“原罪”,以《喧哗与骚动》为主,兼论其他作品,从不同角度探究福克纳在文本中呈现出的原罪意识背后,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独特的救赎观。本文主要分叁个层次展开,综述如下:一、首先从福克纳的宗背景入手介绍了他的原罪意识及其在众多小说中的体现,在其中概述了原罪概念所涉及的理论背景和发展脉络。二、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奥古斯丁的原罪论和加尔文对原罪的定义,以小说《喧哗与骚动》为主,从个人罪恶、家庭罪恶、社会罪恶叁种不同的层次探讨福克纳的原罪意识。叁、解析福克纳多层次的救赎观。分析设置班吉这一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文本救赎;分析小说与圣经框架对应的平行模式,揭示福克纳企图为迷途的现代人找寻希望与出路的深层救赎意识。最后得出结论,福克纳在文本中体现出的原罪意识和救赎观念,照亮了人们的生存现状,对“罪”的洞察和反省背后隐藏着更深的生的希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罪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谢慧英.从“多余的人”到“知识是赃物”——论瞿秋白的原罪意识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J].中国文学研究.2019

[2].王禄萍.论福克纳小说中的原罪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8

[3].李瞳.社会之子的沉重因袭——浅论《野草》中的原罪意识[J].北方文学.2018

[4].杨文超.小说《朗读者》的原罪意识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7

[5].梁琚雯.《喧哗与骚动》与《古船》原罪意识比较[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

[6].唐超.寻找失落的精神“伊甸园”——基督教文化视域下《百年孤独》的原罪意识[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6

[7].桑瑞雪.《牧师黑面纱》的原罪意识解析[D].辽宁大学.2015

[8].林静,邵瑾.云南少数民族叙事文本中的洪水神话、“方舟”与原罪意识[J].语文学刊.2015

[9].石艳霞.论曹禺早期剧作中的原罪意识[J].吕梁学院学报.2015

[10].王露露.背着十字架度日:原罪意识在欧美[J].世界知识.2014

论文知识图

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18 《献脑》 1993 年 图 19前文已经论述,以理想人格元素为诉求...《哪吒闹海》哪吒自刎来换取百姓的平安

标签:;  ;  ;  ;  ;  ;  ;  

原罪意识论文_谢慧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