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论文_林春颖,李丽娟,梁策

导读:本文包含了余华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鲁迅,小说,质量,现代派,本书,主体性,韩国。

余华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林春颖,李丽娟,梁策[1](2019)在《管窥当代韩国读者的文学审美——以余华小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余华小说为切入点,从读者的审美参与——小说的可读性与可写性、读者的审美惯性——隐性文本结构、读者的阅读倾向——中国近现代史及当下中国民众的生活等叁方面考察当代韩国读者的文学审美。(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5期)

陈少华[2](2019)在《进退维艰的底层写作——余华小说创作心理的整体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余华底层书写初始冷峻继而温润,至晚近两者的混搭,越过关于冷暖的线性描述,实则统摄于作家"实际上没什么变化"的心理底色以及喜剧性的审美心理。写作的驱力与依赖、死而复活的宣泄方式、作为症候所表征被抑制的羞愧,整体揭示出余华的底层创作心理的意蕴,不妨用斯宾诺莎的名言加以概括:"毋憎恶,毋嘲笑,毋惋惜,唯求理解"。(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婧妍[3](2019)在《主体性的建构与消解——余华与鲁迅小说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从人作为生存主体和发展主体两个层面构筑起了其独特的主体性体系,并在作品中主要清算了两个影响其独立性的因素:群体对个体存在的压制以及旧道德对个体思想的压制。而作为当代先锋派的余华在对个体存在的指认上呈现着某种对主体消解的倾向,这种消解的过程同样是基于以上两个层面展开的,由此可见鲁迅对其的影响。从鲁迅和余华对主体存在的指认、主体发展的展望的不同解读,来对比鲁迅与余华小说的异同,到以主体性的视域来分析这种差异让人感到,首先,余华作为对鲁迅作品的接受者,何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对鲁迅思想的超越,以及自身的再创造。其次,余华作为创作者,是如何实现超常性、超前性以及超我性的。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分析可以呈现出余华对鲁迅的接受,以及其自身思想的独特性和局限性。(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胡海霞[4](2019)在《处于苦难的精神超越——浅析长篇小说余华《活着》》一文中研究指出余华的《活着》深度表达了人活着的常态以及它所追寻的意义,在亲人的离去和生活苦难的超脱之下,福贵依旧能够坚强地活下去。他秉着生下来活下去的信念倔强地活着,历经父母的先后离去、妻子的重病而亡、儿女的死亡,更有甚者,连唯一的血脉传承者"苦根"也因多吃豆子撑死。在这样一系列的悲痛过后,主人公福贵没有选择离开这个世界,而是以(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32期)

高梦瑶,张欧荻[5](2019)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人物语言英译中的研究——以余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佑模式"分析和评估AndrewF.Jones对余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死》的英译,从而对其译文质量作出评价。通过分析和评估,笔者认为,《一个地主的死》人物语言的英译是显性翻译,虽然包含少量显性和隐性错误,但不影响文本的主要功能。总体来说,原文和译文高度相符,译文的质量很高。(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20期)

左世荣[6](2019)在《中职生阅读方式探究——以余华小说《活着》整本书阅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探讨中职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首先,教师在为中职学生推荐书目时,要从中职学生的学科特征和年龄特征两个方面入手。其次,本文重点要探究的关于中职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几种具体方式:一是引导学生制作图表;二是师生共同探究所提出的的议题;叁是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相信通过这些方式的应用,中职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和技巧、探究思辨能力、语文综合素养都将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并会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教育》期刊2019年43期)

原帅[7](2019)在《从卡夫卡到鲁迅——论余华小说的“非经验”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人的成长经历影响了余华观察历史的方式。从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余华摆脱了生活经验的不足,形成了自己的先锋文学观念和写作风格。他的写作依赖的是"阅读经验"而非"生活经验",他的小说与历史始终保持着"距离感"。进入90年代,余华不断强调卡夫卡的现实感,不断遗憾阅读鲁迅太迟了,阅读资源的变化和他的写作调整密切相关。《活着》《许叁观卖血记》虽然增强了故事性、具象化了哲学思考,但小说的内核依然是先锋文学,余华与历史依然保持着"距离感"。《兄弟》《第七天》取消了"距离感",反而丧失了成熟风格和文本魅力。(本文来源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谢香子[8](2019)在《超越“非虚构写作”——论余华小说《第七天》》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写作"专栏以来,"非虚构写作"一度成为写作热点,大批作家投入其中,创造出大量的非虚构文本,其中部分作品更是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关注度。但无论是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还是李娟的"羊道系列"、王树增的《解放战争》等,都具有较大的争议性,尚未得到普遍的广泛的认可。其中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这些作品大多只在非虚构文学界获得盛誉,一旦进入传统文学领域其价值就遭受明显的质疑。部分作家甚至直(本文来源于《新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薛忠文[9](2019)在《内植沃土 外汲精华——余华小说漫谈》一文中研究指出余华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受域外作家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他的文学观念以及创作手法既植根于传统土壤,又受到世界文学精神的滋养。和同时代的作家相比,他令人眼花缭乱的自由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小说观念上,对感受的表现、对细部的刻画、对自由形式的追求,一直贯穿于余华的创作,并成为其内在的观念;在小说叙述上,余华不拘泥于旧有传统,他超脱于客观世界,摆脱感情羁绊,让内心叙述与外部状态叙述紧密结合,具有明显的叙述循环和叙述重复的特点。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早期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没有自己的名字、性格与形象,而只是一堆符号。但是他们整体上代表的意义、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却是典型的、明确的、具有更高的概括性。余华小说中的"故事"常与日常生活相悖,不符合日常生活逻辑,明显带有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卡夫卡、罗伯·格里耶的痕迹。在中国当代文坛中,余华的创作是独树一帜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论衡》期刊2019年01期)

崔开远[10](2019)在《余华小说中“超现实”描写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就像是现实的影子,放大、缩小或者被完全控制的覆盖、隐藏,但却都是对现实的反应。小说从现实中来,又回归现实。而小说中的血腥、暴力;怪诞同样也因现实的冷酷、扭曲而起,在这些"超现实"的表象背后是对人性丑态和社会弊病的揭示与思考,同时也包含了作者的绝望与希望。80年代的余华是冰冷的,在他的短篇中满是鲜血淋漓、让人久久战栗的场景。他试图通过血腥来控诉现实和人性的扭曲。不管是血腥还是荒诞,这都只是文学的表象,透过这些"超现实"描写,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历史与人性。一、暴力、血腥——隐匿的现实(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1期)

余华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余华底层书写初始冷峻继而温润,至晚近两者的混搭,越过关于冷暖的线性描述,实则统摄于作家"实际上没什么变化"的心理底色以及喜剧性的审美心理。写作的驱力与依赖、死而复活的宣泄方式、作为症候所表征被抑制的羞愧,整体揭示出余华的底层创作心理的意蕴,不妨用斯宾诺莎的名言加以概括:"毋憎恶,毋嘲笑,毋惋惜,唯求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余华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林春颖,李丽娟,梁策.管窥当代韩国读者的文学审美——以余华小说为例[J].名作欣赏.2019

[2].陈少华.进退维艰的底层写作——余华小说创作心理的整体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李婧妍.主体性的建构与消解——余华与鲁迅小说比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胡海霞.处于苦难的精神超越——浅析长篇小说余华《活着》[J].牡丹.2019

[5].高梦瑶,张欧荻.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人物语言英译中的研究——以余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死》为例[J].汉字文化.2019

[6].左世荣.中职生阅读方式探究——以余华小说《活着》整本书阅读为例[J].教育.2019

[7].原帅.从卡夫卡到鲁迅——论余华小说的“非经验”写作[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9

[8].谢香子.超越“非虚构写作”——论余华小说《第七天》[J].新文学评论.2019

[9].薛忠文.内植沃土外汲精华——余华小说漫谈[J].中国文化论衡.2019

[10].崔开远.余华小说中“超现实”描写探析[J].北方文学.2019

论文知识图

4.8格非与余华小说的破碎度比...格非与余华小说标点符号使用情...4.9格非于余华小说实词使用情...4.1格非与余华小说的平均词长...格非与余华小说的聚类度比较4.5格非与余华小说词丨独特性...

标签:;  ;  ;  ;  ;  ;  ;  

余华小说论文_林春颖,李丽娟,梁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