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浅谈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一、浅谈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汤晓宇[1](2021)在《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藻溪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现阶段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对小城镇绿地的重要性意识缺乏,在土地利用规划上同样也缺乏合理性。这些都需要预先进行有效、科学的建设规划,才能有效完善小城镇绿地体系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运用可以有效地进行优先规划。因此本文立足于我国小城镇绿地发展的现实背景,以苍南县藻溪镇为例,对目前绿地系统规划方法进行多层次的地深入研究。试图解决藻溪镇在绿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期为同类具有山地平原地貌特征的小城镇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指出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未来趋势,其中融合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绿地规划前景广阔。对藻溪镇绿地建设现状以及小城镇现状绿地系统规划局限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城镇绿地分类、绿地布局和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2)根据藻溪镇2018年卫星影像等资料,对藻溪镇绿地现状进行景观格局研究,分析藻溪镇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并提出空间要素优化建议,提出了优化“连接通道”建设,加强构建生态林网络构建的方法。(3)选择藻溪镇面积不小于0.5hm2的公园绿地,利用GIS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出行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并结合藻溪镇人口分布特点,综合评价小城镇公园绿地空间布局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化建议。提出通过新建公园绿地等措施来消除公园绿地服务盲区和优化藻溪镇绿地布局方法。(4)根据藻溪镇现状条件,结合景观格局、绿地可达性及绿地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对策,确定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藻溪镇绿地系统规划目标,并针对镇域“中心控制区”、“连接通道”和“节点”提出具体的绿色空间优化方案。

丁攀[2](2020)在《“双修”理念在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开展,小城镇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一环,其规划发展问题逐渐被人们重视。小城镇在经历了扩张式的发展之后,遗留了一系列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在小城镇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解决这些遗留问题有待思考。城市双修是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用更新织补的理念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和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该理念也为转型期的小城镇规划对策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本文立足于此,主要研究目的是从分析小城镇规划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将“双修”理念与小城镇规划相结合,为转型期的小城镇规划发展提供新的方向,着力打造绿色城镇,提升小城镇人居环境,最终达到小城镇长远健康发展的目标。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跨学科研究法和系统分析法全面收集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并逐步开展分析研究。通过研究解释了“双修”理念发展情况及发展内涵,同时对现状小城镇规划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找到“双修”理念与小城镇规划的契合点以及侧重点,归纳总结出“双修”理念下小城镇规划对策。研究重点是在“双修”理念的指导下小城镇规划方法构建,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及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小城镇现状存在生态破坏、公共设施短缺、文化肌理断裂、历史风貌缺失、交通系统不完善等问题,这也反应出小城镇在规划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缺少对整体风貌的规划、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历史文化保护观念淡薄、缺乏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思想等。通过对小城镇规划现状问题的研究,提出“双修”理念引导下小城镇规划方法:包括构建生态网络、构建海绵城镇系统和借助城市设计改善城镇空间,为提出“双修”理念下小城镇规划对策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双修”理念下小城镇规划对策,对策从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两方面构建。首先通过修补空间特色、完善设施网络、延展文化网络、织补交通网络来实现小城镇功能的修补,其次通过修复绿地系统、修复生态河道及建设海绵城市来实现小城镇生态的修复。希望能够通过以上研究,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有所帮助。

尹钰博[3](2020)在《基于GIS与空间句法的吉林省小城镇绿地规划实施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工作的开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策的提出,国家城镇建设的政策导向逐步向小城镇靠拢,小城镇的绿地建设水平也逐步成为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吉林省围绕建设绿色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全面开展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工作。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绿地服务水平,通过GIS与空间句法软件对小城镇绿地规划实施开展评估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以吉林省小城镇为研究对象,结合GIS与空间句法等技术平台,以小城镇绿地规划实施评价体系构建的创新性为目的,根据吉林省各城镇的绿地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选取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GIS技术和空间句法理论与传统的规划评估手段相结合。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空间形态的的小城镇进行规划目标与现状实施情况的对比分析。绿地建设方面,通过构建小城镇绿地规划实施评估体系模型,对相关绿地规划实施评估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服务效益方面,运用GIS对建成区进行栅格化处理,通过栅格距离成本模型量化绿地的可达性,再运用空间句法提取道路轴线,对绿地服务公平性进行分析;公众参与方面,对绿地建设居民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征集民意。为吉林省小城镇绿地规划实施评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吉林省小城镇绿地规划实施评估对城市绿地建设进行量化分析,提出小城镇绿地规划实施情况的影响因素与实施效果动力机制,为吉林省小城镇绿地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和数据指导,同时也为东北地区绿地规划实施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更好的为政府和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撑。

贺礼[4](2020)在《“公园城市”视野下的山地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重庆统景镇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山地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大规模开发建设,我国山地小城镇的环境出现一系列问题。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阐明了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即“集约、智能、绿色、低碳”,这对山地小城镇的景观建设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公园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它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要求,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因此也指导着山地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模式的转变。本文研究了山地小城镇的景观特性,分析了传统山地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公园城市理论的相关内容,探讨公园城市的内涵演变、建设现状,总结了公园城市四大基本特征。将公园城市相关理论用于指导山地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促进山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的统景镇,地处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内,镇内景观资源丰富,但在其景观规划设计中对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资源等的把握不足,导致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自然文化风貌被蚕食,地域文化缺乏等问题,城镇难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本文运用公园城市观指导统景镇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解决统景镇景观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带动重庆渝北区山地小城镇的健康有序发展,也对未来其他山地小城镇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论文提出了公园城市视野下山地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的三个目标:第一,生态为韵,打造自然山地小镇;第二,文化为魂,打造乡土文化风情小镇;第三,以人为本,打造宜居宜游旅游小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提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在宏观层面提出构建完整生态系统,实现区域整体性;延续城市绿道网络,增加景观连接性的策略。在中观层面提出统筹绿地空间功能结构;构建城绿融合景观格局;保护生态环境敏感区;优化各类型绿地布局;加强生态廊道的建设的策略。在微观层面提出打造有特色的节点空间;通过建筑延续城镇文脉;植物配置体现景观地域性;基础设施提升人居品质的策略。通过三个层面的策略应用,将统景镇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山地小城镇。

张驰[5](2020)在《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北票市绿地布局结构研究》文中提出自然资源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国土是生存之本、发展之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场所和主阵地,协调人地关系是国土空间治理的核心问题。面对快速城镇化、资源型城镇的生态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和不利影响,如何化解城镇、生态、人类之间的矛盾,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健康国土空间,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以下简称GI)通过“枢纽中心-连接通道-小型场地”组成的综合网络系统,可作为一种整体理论对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构建城市发展与土地保护的基础性空间框架、引导城镇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缓解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北票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是辽宁省半干旱地区,同时也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其生态环境基础、城镇发展面临的生态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文期望提出其生态绿地的总体格局、多层次的绿地网络空间以及生态问题的缓解之道,为我国相类似城镇的国土生态安全的维系、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营建带来一定的启发。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收集、理论分析法解析GI理论,通过实地调查法研究区域的现状,通过Arc GIS10.2、Conefor软件分析法构建GI网络空间格局,进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推演出北票市国土绿地空间的布局结构。第一章为研究的缘起与立足: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重点在于对有关概念的界定;第二章是理论与案例研究,即研究什么是GI——“What”:主要包括理论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相关案例的实践及启示;第三章为研究对象的现状认知,得出进行GI理论下的绿地规划的必要性——“Why”:主要包括北票市绿地空间格局的现状、其它影响因素以及绿地空间格局面临的问题,明确了GI导向下对绿地格局构建的积极意义;第四章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应用,即研究区域的GI要素空间分布——“Where”:首先搭载GIS等软件平台评价了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其次研究了GI要素的识别与等级构建,最后得出多层级的GI网络,本章重点论述了GI要素的识别与等级构建的过程、结果;第五章是在第四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在GI空间格局下进行绿地布局结构的优化——“How”:首先论述了GI理论下的绿地布局结构的总体原则,提出绿地空间格局的整合与秩序的重组,在多角度修正的基础上推演出北票市绿地布局结构在不同空间尺度、时间次序下的优化方案,最后在GI优先级导向下提出了优化绿地布局结构的实施策略。

万立营[6](2020)在《民族文化特色视角下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特色乡镇的研究是国家“十三五”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扬各民族文化与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发展要求。国内外有关特色乡镇的研究很多,但针对中国东北地区特色乡镇的研究相对有限,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关研究就更加有限。阿拉坦额莫勒镇位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中心地带,是新巴尔虎右旗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中心,阿拉坦额莫勒镇于1958年建立,自建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稳定良好,并不断积累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形成了彰显蒙古民族文化特色的城镇风貌。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主要分析了国内外早城镇规划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方法。其次进行了民族文化特色与小城镇规划的基础研究,主要分为相关概念、相关理论以及案例研究三个部分,通过对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特色等相关概念的辨析,以及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文化产业应用理论、民族认同理论等理论和相关案例的研究。然后,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划、微观层面分别对交通区位、自然资源、人口结构、文化特色、目标定位进行了国内外优秀案例的解析,同时从民族文化特色视角下对相关理论和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了民族文化视角下小城镇规划的经验。再次,对阿拉坦额莫勒镇进行现状调研分析,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质量以及各类用地几方面梳理分析,明确了阿拉坦额莫勒镇的特色与现存问题。目前阿拉坦额莫勒镇主要存在城镇现状用地布局混乱,蒙古族文化发展传承难度较大,蒙古族文化产业开发利用方式单一,蒙古族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最后,在民族文化特色视角下,提出了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设计,从民族文化特色与小城镇规划的关系入手,遵循特色性、保护性、整体性和持续性的原则,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提出优化城镇总体结构布局与功能分区,加强蒙古族民族文化宣传力度,多样化蒙古族文化特色产业结构,多维度蒙古族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等民族文化发展策略。新巴尔虎右旗阿拉坦额莫勒镇是东北地区内,具有内蒙古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小城镇,本研究以民族文化特色为视角,通过研究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为东北地区内其他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黎芳[7](2019)在《基于地域特色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与研究 ——以青神县为例》文中认为我们的时代在迅速发展,“全球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给小城镇原有的地域特色和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放眼现在国内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发现其绿地系统、绿地景观风貌、绿色街道、重要地段绿地规划设计引导等过分雷同,所谓的特色小镇都是一样的,可参观性和审美感弱,没有形成独特的城市名片,留不住旅行者。地域性特色是小城镇的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我们在营造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同时,应该把地域特色放在首位,突出地域文化效应,避免平庸、大同小异,形成特色突出、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城市绿地系统格局。本文通过理论资料研究、实例分析、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立足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基础,从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等相关理论知识出发,以青神县的地域特色作为重要着力点进行研究,立足于青神县的地域特色,展开了对青神县小城镇绿地系统的规划研究。深入分析了青神县城自然地理概况,城市历史文化资料、人工环境特色以及青神县现有绿地系统地域特色的塑造,甄别总结出青神县城绿化建设的概况以及所面临的的问题,以地域特色为基础,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人工环境特色的角度研究了青神县绿化现状以及绿地建设情况,并针对青神县地域特色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体现提出了塑造的原则;对骨干、基调树种与县树县花进行了推荐,对古树名木的保护设计了方案;从重要地段街道绿地规划特色的塑造与文化景观节点人文要素的挖掘这两方面对青神人工环境地域特色的塑造进行了研究。研究突出青神“半城山水半城竹”的景观风貌特色,突出青神“蚕丛故里,机械之都,东坡初恋地,竹编艺术之乡”的城市定位,完善了城市的基本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了市民的生活需求,还提升了城市的人文内涵与竞争力,为形成青神县特有城市名片和青神县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黄雯[8](2019)在《山地小城镇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评价研究 ——以青川县城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城镇作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构成,是链接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纽带,也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力量,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储备,都能够通过小城镇发展体现出来,其可持续性发展及安全性在整个国家和区域发展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山地小城镇多位于我国地势条件较恶劣的地区,地质构造结构复杂且易发生自然灾害,特别是随着山地地区小城镇规模的扩大,防灾避险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以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小城镇的防灾避险功能建设较为滞后,防灾避险相关体制不健全,整体规划设计不到位,建设资金短缺以及民众意识不足等问题。因此,对山地小城镇绿地系统防灾避险问题展开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结合山地小城镇自身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成果,从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安全环境、功能格局、绿地布局、应急措施及应急能力出发,对青川县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能力进行分析。具体研究重点内容如下:首先,根据国家相关行业标准和政策,构建山地小城镇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评价体系,运用Vague集理论筛选出可信性较高的最终评价指标模型。其次,利用COWA-G1进行赋权计算,并结合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评价指标模型的各层指标权重。最后,经过赋权和序关系计算,得出样本对象的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能力的评价结果,青川县在整体环境和绿地布局方面得分相对较高,应急能力方面得分最低。根据定性与定量分析,探讨青川县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为青川县以及更多山地小城镇提高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提供参考和帮助。

程晨[9](2019)在《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研究 ——以安徽省黄口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的规模迅速扩大,城镇的发展也产生了快速的现代化建设与人文环境、生态资源等问题之间的矛盾。部分城镇景观风貌的规划设计工作与实际操作相脱节,长久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与控制指导而导致城镇景观风貌趋同,产生了特色缺失、盲目模仿,千城一面、过度开发、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小城镇景观风貌的健康协调发展。由于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背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各个城镇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因此,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提升小城镇整体形象风貌与居民的生活环境水平,创造理想的小城镇生态环境。论文基于当代小城镇景观风貌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的方法体系。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理论方面论文构建了小城镇景观风貌塑造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规划设计框架体系,将规划设计工作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面以小城镇总体规划及相关上位规划为指导,对于小城镇整体景观风貌进行总体定位布局;中观层面在于承接总体规划的内容,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于景观风貌的具体设计进行指导与控制;最后,根据宏观定位与中观控制,在微观层面上对小城镇重要景观进行详细方案设计。论文实践方面,以安徽省黄口镇为例,通过基于黄口镇景观要素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对现存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运用论文构建的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方法体系从各个层面对黄口镇景观风貌提出相应的规划思路与详细的设计方案。

张茜[10](2019)在《陕西省眉县首善镇休闲健身绿地系统构建与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在城镇化建设、特色小镇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大多数小城镇没有将绿地系统构建视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导致小城镇绿地系统的构建与设计存在诸多隐患问题。但是伴随着小城镇居民的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休闲健身,绿色健康生活”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遗留的一系列问题与人的休闲健身需求之间有了供不应求的矛盾,所以对小城镇休闲健身绿地系统的构建与设计研究显得迫切和十足重要。本研究通过小城镇发展建设的了解、小城镇休闲健身绿地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实践案例的综合性分析研究,总结出了休闲健身绿地系统的构建思路和设计手法。在上述理论基础之上,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首善镇为例展开了实践研究,科学地分析总结了首善镇休闲健身绿地现状与居民需求,结合调研数据及问卷信息提出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线、面”相结合的蛛网式休闲健身绿地系统构建策略。并结合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融入上述研究相关理论与设计手法,选取了代表性的“点、线、面”休闲健身绿地进行了详细设计实践。文章最后对眉县首善镇休闲健身绿地系统构建与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自己对项目的认知、理解与创新,希望通过此次的研究,为以后小城镇的绿地系统构建与设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1)小城镇大多数都是依山傍水,相较于城市而言,自然环境更加良好且具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因此休闲健身绿地的景观形式更加多样化。(2)蛛网式绿地系统构建法,更加适合居住布局散乱的小城镇居住模式。(3)通过“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点、线、面相结合的蛛网式构建策略与设计首善镇休闲健身绿地系统,可以有效解决首善镇休闲健身绿地系统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且还能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加便利的、生态的公共活动空间,提升城镇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4)首善镇休闲健身绿地系统的构建与设计应该突出首善镇独特的山水格局风貌,突出地域文化,减少对外来景观的抄袭与效仿。

二、浅谈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藻溪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困境
        1.1.2 温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构建“1650”新格局
        1.1.3 苍南县“大花园”建设的积极推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绿色基础设施
        2.1.2 小城镇
        2.1.3 小城镇绿地
        2.1.4 小城镇绿地系统
        2.1.5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2.1.6 景观生态学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2.1 国外研究动态
        2.2.1.1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发展历程
        2.2.1.2 国外城镇发展历程
        2.2.1.3 国外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发展现状
        2.2.2 国内研究动态
        2.2.2.1 国内绿色基础设施发展历程
        2.2.2.2 国内城镇发展历程
        2.2.2.3 国内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发展现状
    2.3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与绿地系统规划
        2.3.1 绿色基础设施的内容及构成
        2.3.2 绿色基础设施的基本特征
        2.3.3 绿色基础设施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
        2.3.4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绿地系统规划基本步骤
        2.3.5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绿地系统规划的优势
        2.3.6 小结
3 藻溪镇概况分析
    3.1 地理区位
    3.2 自然条件
        3.2.1 地形地貌
        3.2.2 土壤条件
        3.2.3 河流水系
        3.2.4 气候条件
        3.2.5 森林植被
    3.3 社会经济条件
        3.3.1 行政区划与人口
        3.3.2 国民经济现状
        3.3.3 交通现状
    3.4 历史人文
        3.4.1 历史发展沿革
        3.4.2 旅游资源
    3.5 藻溪镇绿地建设现状
        3.5.1 镇域范围绿化现状
        3.5.2 建成区范围绿化现状
        3.5.3 优势因素评价
        3.5.4 劣势因素评价
4 景观格局分析研究
    4.1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4.1.1 研究数据来源
        4.1.2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与计算
        4.1.2.1 指数选取及生态意义
        4.1.2.2 指数的软件处理
        4.1.3 景观格局斑块分类
    4.2 景观格局分析
        4.2.1 景观斑块数据库的建立
        4.2.1.1 数据预处理
        4.2.1.2 数据库的建立
        4.2.2 斑块构成分析
        4.2.3 空间特征分析
        4.2.4 多样性分析
    4.3 景观格局分析总结评价
    4.4 景观格局优化建议
5 可达性分析研究
    5.1 可达性分析方法
    5.2 可达性分析
        5.2.1 建立数据库
        5.2.1.1 道路数据库
        5.2.1.2 公园绿地数据库
        5.2.1.3 人口数据库
        5.2.2 网络分析模型构建
        5.2.2.1 构建道路网络数据集
        5.2.2.2 构建公园绿地服务区
        5.2.2.3 不同出行方式对可达性分析的影响
        5.2.2.4 等时面数据分析
        5.2.3 人口密度分析
        5.2.3.1 构建人口密度分布图
        5.2.3.2 地形及人口对可达性分析的影响
        5.2.4 识别服务盲区
    5.3 可达性分析总结评价
    5.4 可达性优化建议
6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藻溪镇绿地系统规划
    6.1 规划范围
    6.2 规划分析
        6.2.1 藻溪镇景观格局分析
        6.2.2 藻溪镇可达性分析
        6.2.3 藻溪镇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6.2.3.1 绿地系统规划局限性分析
        6.2.3.2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绿地系统规划优化内容
    6.3 规划目标与规划原则
        6.3.1 规划目标
        6.3.2 规划原则
    6.4 规划布局结构
    6.5 中心控制区规划
        6.5.1 生态林建设规划
        6.5.2 森林防护规划
        6.5.2.1 有害生物防治
        6.5.2.2 森林防火
        6.5.2.3 森林资源监测
        6.5.3 特色产业规划
        6.5.4 湿地公园规划
    6.6 连接通道规划
        6.6.1 绿色通道规划
        6.6.1.1 镇域绿色通道建设规划
        6.6.1.2 建成区绿色通道建设规划
        6.6.2 生态水网建设
    6.7 节点规划
        6.7.1 森林村庄建设规划
        6.7.2 古树名木保护
        6.7.3 公园建设
    6.8 树种规划
        6.8.1 树种选择原则
        6.8.2 树种选择及分类规划
        6.8.2.1 公园绿地树种选择规划
        6.8.2.2 道路林网树种选择规划
        6.8.2.3 水系林网树种选择规划
        6.8.2.4 农田林网树种选择规划
        6.8.2.5 附属绿地树种选择规划
        6.8.2.6 景观林树种选择规划
        6.8.2.7 湿地树种选择规划
        6.8.2.8 荒地树种选择规划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表索引
个人简介
致谢

(2)“双修”理念在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发展理念的转变
        1.1.2 “双修”理念的提出
        1.1.3 提升人居环境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对“双修”理念的研究
        1.3.2 对小城镇规划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双修
        2.1.2 小城镇
        2.1.3 小城镇规划
    2.2 “双修”相关理论研究
        2.2.1 生态城市理论
        2.2.2 拼贴城市理论
        2.2.3 海绵城市理论
        2.2.4 城市触媒理论
    2.3 小城镇规划相关理论研究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有机更新理论
        2.3.3 健康城市理论
        2.3.4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3 小城镇现状分析
    3.1 小城镇现状存在问题
        3.1.1 生态破坏严重
        3.1.2 公共设施短缺
        3.1.3 文化肌理断裂
        3.1.4 历史风貌缺失
        3.1.5 交通系统不完善
    3.2 问题及现状分析引发的思考
        3.2.1 缺少对整体风貌的规划
        3.2.2 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
        3.2.3 历史文化保护观念淡薄
        3.2.4 缺乏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思想
    3.3 小结
4 “双修”理念下小城镇规划的特征
    4.1 “双修”理念在小城镇规划中的侧重点
    4.2 小城镇规划的特性
        4.2.1 政策性
        4.2.2 综合性
        4.2.3 长期性
        4.2.4 前瞻性
    4.3 小城镇规划基本原则
        4.3.1 生态性原则
        4.3.2 整体性原则
        4.3.3 渐进性原则
        4.3.4 传承性原则
    4.4 小城镇规划目标
        4.4.1 修复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城镇
        4.4.2 完善城镇功能,提升人居环境
        4.4.3 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地域特色
    4.5 “双修”理念下小城镇规划思维转变
        4.5.1 更加注重生态思维
        4.5.2 更加注重系统整体
        4.5.3 更加注重民生取向
        4.5.4 更加注重地方特色
    4.6 小结
5 “双修”理念下小城镇规划对策探索
    5.1 “双修”引领下的小城镇规划方法
        5.1.1 构建生态网络系统
        5.1.2 构建海绵城镇系统
        5.1.3 借助城市设计改善城镇空间
    5.2 城市修补对策
        5.2.1 修补空间特色
        5.2.2 完善设施网络
        5.2.3 延展文化网络
        5.2.4 织补交通网络
    5.3 生态修复对策
        5.3.1 修复绿地系统
        5.3.2 修复生态河道
        5.3.3 建设海绵城市
    5.4 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3)基于GIS与空间句法的吉林省小城镇绿地规划实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价值
    1.5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小城镇绿地规划实施评估研究概述
    2.1 相关概念解释
        2.1.1 小城镇
        2.1.2 规划评估
        2.1.3 城市规划实施评估
        2.1.4 绿地规划实施评估
    2.2 相关理论
        2.2.1 范式演进理论
        2.2.2 环境价值评价理论
    2.3 相关研究方法
        2.3.1 主要研究方法
        2.3.2 辅助研究方法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2.4.1 国外规划实施评估理论的相关研究
        2.4.2 国内规划实施评估理论的相关研究
    2.5 小城镇绿地研究现状与不足
        2.5.1 绿地系统构成混乱
        2.5.2 绿地规划编制环节缺失
        2.5.3 绿地规划缺乏合理性
        2.5.4 管理执行水平有待提升
    2.6 小城镇绿地规划实施评估研究现状与不足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城镇绿地规划实施评估体系构建
    3.1 小城镇绿地规划实施评估
        3.1.1 评估目的
        3.1.2 评估原则
        3.1.3 评估体系构建的步骤
    3.2 绿地建设评估指标
        3.2.1 主要评估指标修正
        3.2.2 吉林省小城镇绿地规划概要
        3.2.3 主要评估指标确定
    3.3 服务效益评估指标
        3.3.1 可达性评估
        3.3.2 公平性评估
    3.4 社会效益评估指标
    3.5 评估体系构建初步结论
        3.5.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3.5.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3.5.3 指标权重系数计算
        3.5.4 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吉林省小城镇绿地规划实施评估体系应用
    4.1 评估对象选取与分类
        4.1.1 吉林省小城镇人口现状
        4.1.2 吉林省小城镇用地现状
        4.1.3 评估对象选定
    4.2 吉林省小城镇绿地建设指标(B_1)
        4.2.1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C_(11))
        4.2.2 建成区绿地率(C_(12))
        4.2.3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C_(13))
        4.2.4 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C_(14))
        4.2.5 公园规模(C_(15))
        4.2.6 公园类型及数量(C_(16))
    4.3 吉林省小城镇绿地服务效益指标(B_2)
        4.3.1 绿地可达性(C_(21))
        4.3.2 绿地公平性(C_(22))
    4.4 吉林省小城镇绿地社会效益指标(B_3)
    4.5 吉林省小城镇绿地规划实施综合评估
    4.6 吉林省小城镇绿地规划实施效果动力机制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公园城市”视野下的山地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重庆统景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给山地小城镇发展创造机遇
        1.1.2 我国小城镇景观建设面临困境
        1.1.3 公园城市的提出指导小城镇景观规划模式的转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公园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1.3.2 国内外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1.3.3 国内外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
2 山地小城镇景观的认识与解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山地
        2.1.2 小城镇
        2.1.3 景观
    2.2 山地小城镇景观的特性
        2.2.1 景观资源丰富,原生性较好
        2.2.2 景观格局破碎度大,景观系统效率低
        2.2.3 多维叠加的复合景观
        2.2.4 景观更新和维护能力弱
    2.3 山地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3.1 景观规划设计缺乏正确的定位
        2.3.2 景观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杂乱无序
        2.3.3 盲目照搬平原城镇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2.4 小结
3 公园城市基础研究
    3.1 公园城市研究现状
        3.1.1 理论研究方面
        3.1.2 实践探索方面
    3.2 公园城市内涵
        3.2.1 专家学者对“公园城市”内涵的阐释
        3.2.2 笔者对“公园城市”的理解
    3.3 公园城市的特征总结
4 “公园城市”视野下的山地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4.1 设计原则
        4.1.1 整体统一原则
        4.1.2 生态优先原则
        4.1.3 文化为核原则
        4.1.4 以人为本原则
        4.1.5 特色塑造原则
    4.2 宏观层面——镇域层面建设
        4.2.1 构建完整生态系统,实现区域整体性
        4.2.2 延续城市绿道网络,增加景观连接性
    4.3 中观层面——镇区层面建设
        4.3.1 统筹绿地空间功能结构
        4.3.2 构建城绿融合景观格局
        4.3.3 保护生态环境敏感区
        4.3.4 优化各类型绿地布局
        4.3.5 加强生态廊道的建设
    4.4 微观层面——景观要素层面建设
        4.4.1 打造有特色的节点空间
        4.4.2 通过建筑延续城镇文脉
        4.4.3 植物配置体现景观地域性
        4.4.4 基础设施提升人居品质
    4.5 小结
5 “公园城市”视野下的山地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运用研究——统景镇为例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交通
        5.1.2 自然条件
        5.1.3 历史人文
    5.2 统景镇现状调研
        5.2.1 自然资源方面
        5.2.2 景观系统方面
        5.2.3 历史人文方面
    5.3 景观规划设计目标及理念
        5.3.1 设计目标
        5.3.2 设计理念
    5.4 “公园城市”视野下的统景镇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体现
        5.4.1 宏观层面——镇域层面建设
        5.4.2 中观层面——镇区层面建设
        5.4.3 微观层面——景观要素层面建设
    5.5 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5)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北票市绿地布局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土空间规划方式:“全要素、大综合、长周期”
        1.1.2 .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山水田林湖草本是“生命共同体”
        1.1.3 .小城镇绿色建设的必要性:“绿水青山”的主要空间单元
        1.1.4 .北票市绿地建设的问题与需求
    1.2 .概念的界定
        1.2.1 .GI(Green Infrastructure,绿色基础设施)
        1.2.2 .绿地
        1.2.3 .绿地布局结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数据的来源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数据的来源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
    2.1 .GI理论
        2.1.1 .GI的发展历史
        2.1.2 .GI的空间结构
        2.1.3 .GI的核心特征
        2.1.4 .相关概念的辨析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GI研究进展
        2.2.2 .城镇绿地布局结构的研究进展
    2.3 .其它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
        2.3.1 .景观生态学
        2.3.2 .人居环境绿地系统理论
    2.4 .应用GI理论对城镇绿地规划的案例研究
        2.4.1 .GI规划流程与多要素的考量:英国马斯顿莫雷特恩镇规划实践
        2.4.2 .GI优先等级的构建:美国纽约州维克多村镇规划实践
        2.4.3 .案例研究的启示
    2.5 .本章小结
3 北票市绿地现状的解析
    3.1 .北票市基本情况
        3.1.1 .区位分析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与地质
    3.2 .北票市绿地空间格局的基础分析
        3.2.1 .主要基质空间
        3.2.2 .主要斑块空间
        3.2.3 .主要廊道空间
    3.3 .影响市域绿地布局结构的其它因素
        3.3.1 .城镇空间结构
        3.3.2 .市域旅游发展
        3.3.3 .历史文化条件
        3.3.4 .道路交通条件
    3.4 .绿地空间格局面临的困境
        3.4.1 .生态空间萎缩,绿地功能下降
        3.4.2 .山水格局被割裂,山体生境破碎化
        3.4.3 .绿地连通性不佳,结构不连贯
    3.5 .构建GI导向下绿地空间格局的积极意义
        3.5.1 .GI的发展战略预先——重塑自然生命保障系统的绿地格局
        3.5.2 .GI网络连通与生态系统服务——发挥绿地系统的综合功效
        3.5.3 .GI优先级设置——建立绿地结构要素的等级
    3.6 .本章小结
4 北票市GI空间格局构建
    4.1 .基础数据的预处理
        4.1.1 .解译卫星遥感数据
        4.1.2 .采集土地利用信息
    4.2 .北票市生态敏感性评价
        4.2.1 .生态敏感性单因子的选择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3 .单因子生态敏感性与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的处理方法
        4.2.4 .结果与分析
    4.3 .GI要素的识别
        4.3.1 .枢纽中心的识别
        4.3.2 .连接通道的识别
        4.3.3 .小型场地的识别
    4.4 .GI主要网络要素的等级构建
        4.4.1 .枢纽中心的等级
        4.4.2 .连接通道的等级
        4.4.3 .多层级GI网络的构建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北票市绿地布局结构的优化
    5.1 .绿地布局结构的总体思路
        5.1.1 .绿地布局结构的原则
        5.1.2 .GI对绿地空间格局的整合
        5.1.3 .GI对绿地空间秩序的重组
    5.2 .多角度下绿地布局结构的修正
        5.2.1 .生物保护视角
        5.2.2 .农林生产与防护视角
        5.2.3 .历史文化景观游憩视角
    5.3 .空间尺度的绿地布局结构
        5.3.1 .市域尺度
        5.3.2 .市区尺度
    5.4 .时间次序的绿地布局结构
        5.4.1 .一级绿地布局结构
        5.4.2 .二级绿地布局结构
        5.4.3 .三级绿地布局结构
    5.5 .GI优先级导向的绿地布局结构实施策略
        5.5.1 .绿地枢纽空间
        5.5.2 .绿地通道空间
        5.5.3 .绿地基质空间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民族文化特色视角下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简析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小城镇
        2.1.2 民族文化
        2.1.3 蒙古文化与内蒙古文化
    2.2 小城镇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
        2.2.1 小城镇规划
        2.2.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2.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2.4 生态环境修复理论
    2.3 国内外案例分析
        2.3.1 稻城亚丁香格里拉乡
        2.3.2 马尔康卓克基镇
        2.3.3 海螺沟磨西新兴镇
        2.3.4 法国普罗旺斯小镇
        2.3.5 瑞士达沃斯小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阿拉坦额莫勒镇现状调研分析
    3.1 阿拉坦额莫勒镇现状概况
        3.1.1 自然环境概况
        3.1.2 社会经济状况
        3.1.3 环境质量状况
        3.1.4 各类用地现状
    3.2 阿拉坦额莫勒镇民族文化特色
        3.2.1 蒙古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3.2.2 蒙古族文化的核心
        3.2.3 蒙古族建筑文化
        3.2.4 蒙古族城镇空间结构特色
    3.3 阿拉坦额莫勒镇现状问题分析
        3.3.1 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混乱
        3.3.2 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受限
        3.3.3 城镇景观风貌缺乏特色
        3.3.4 自然与文化特色资源保护力度不足
        3.3.5 城镇规划控制实施落实不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设计策略
    4.1 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设计原则
        4.1.1 继承和发扬蒙古族文化
        4.1.2 打造蒙古族文化特色名镇
        4.1.3 充分发挥民族特色文化
        4.1.4 突显民族特色文化内涵
    4.2 优化城镇总体空间布局结构
        4.2.1 总体结构规划
        4.2.2 土地利用规划
    4.3 发展有民族特色的多层次产业结构
        4.3.1 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4.3.2 完善产业结构
        4.3.3 丰富民族文化产业类型
    4.4 打造突显蒙古族特色的景观风貌
        4.4.1 城镇景观风貌规划目标
        4.4.2 城镇景观风貌格局规划
        4.4.3 城镇特色景观要素规划设计
        4.4.4 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4.5 加强地方特色资源保护与利用
        4.5.1 城镇资源保护与利用
        4.5.2 生物多样性保护
        4.5.3 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4.6 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实施与管理
        4.6.1 法制保障措施
        4.6.2 行政管理措施
        4.6.3 规划体系措施
        4.6.4 资金保障措施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地域特色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与研究 ——以青神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小城镇
        2.1.2 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1.3 小城镇绿地系统
        2.1.4 地域特色
    2.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2.1.国外研究的概况
        2.2.2.国内研究的概况
3.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特色创造
    3.1 小城镇绿地系统的功能与特征
        3.1.1 小城镇绿地系统的主要功能
        3.1.2 小城镇绿地系统的特征
    3.2 小城镇特色与风貌的塑造
        3.2.1 地域特色塑造的主要影响因素
        3.2.2 地域特色塑造的途径和方法
4.青神县地域特色研究
    4.1 青神概况
        4.1.1 青神县区位概况
        4.1.2 历史沿革及社会条件
    4.2 青神县地域特色总结
        4.2.1 自然资源
        4.2.2 人文历史资源
        4.2.3 人工环境特色
5.青神县绿地系统规划的地域性特色研究
    5.1 上位规划解读
        5.1.1 青神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
        5.1.2 眉山绿地系统规划
    5.2 青神县绿地系统现状调查总结
        5.2.1 县域绿地现状
        5.2.2 中心城区建成区现状绿地概况
        5.2.3 青神县城各类绿地现状调查分析
        5.2.4 绿地建设情况分析
        5.2.5 规划范围
        5.2.6 地域特色性塑造原则
    5.3 依托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县域与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
        5.3.1 县域绿地保护规划
        5.3.2 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
    5.4 体现空间特色和地域文化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5.4.1 以自然地理空间格局为导向构建的绿地系统
        5.4.2 青神县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5.4.3 将地域性文化融入中心城区的特色公共空间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1
附图 2
附图 3
附图 4
附图 5
附图 6
附图 7

(8)山地小城镇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评价研究 ——以青川县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防灾避险问题受到多方广泛关注
        1.1.2 我国城市绿地防灾避险体系研究不断完善
        1.1.3 防灾避险问题严重影响山地小城镇稳定发展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补充绿地防灾避险理论体系的内容
        1.2.2 有利于丰富山地小城镇绿地防灾避险研究内容与方法
        1.2.3 有利于构建山地小城镇绿地防灾避险评估模型
        1.2.4 有利于青川县绿地防灾避险的实践工作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1 概念诠释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5.1 研究对象的创新
        1.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2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概况
    2.1 基础理论
        2.1.1 城市灾害学
        2.1.2 环境行为学
        2.1.3 系统论
    2.2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2.2.1 欧洲
        2.2.2 美国
        2.2.3 日本
    2.3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2.3.1 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评价主要方法
        2.3.2 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评价关键指标
        2.3.3 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评价实践案例
        2.3.4 绿地系统防灾避险法规及规范标准
    2.4 小结
        2.4.1 可借鉴经验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对本文启示
第3章 山地小城镇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评价方法研究
    3.1 山地小城镇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影响因素确定
        3.1.1 功能评价影响因素的公众调研
        3.1.2 功能评价影响因素的主要特点
    3.2 山地小城镇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影响要素分析
        3.2.1 防灾避险安全环境
        3.2.2 防灾避险功能格局
        3.2.3 防灾避险绿地布局
        3.2.4 防灾避险应急措施
        3.2.5 防灾避险应急能力
    3.3 山地小城镇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评价方法适用性分析
        3.3.1 Vague集理论
        3.3.2 COWA-G1 赋权算法
        3.3.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3.4 小结
第4章 山地小城镇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评价体系研究
    4.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1 综合协调原则
        4.1.2 以人为本原则
        4.1.3 系统性原则
        4.1.4 平灾结合原则
        4.1.5 其他原则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1 结合多方信息建立初步评价指标
        4.2.2 基于Vague集理论筛选核心指标
        4.2.3 确定最终评价指标模型体系
    4.3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3.1 COWA-G1 组合赋权计算过程
        4.3.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实施步骤
    4.4 小结
第5章 青川县城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实证分析与改进措施
    5.1 青川县灾后绿地系统基本情况
        5.1.1 青川县域发展概况
        5.1.2 青川县城灾后重建规划及实施情况
    5.2 灾后青川县城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存在的问题
        5.2.1 相关规划缺失且预防考虑不足
        5.2.2 避难场所选址无序且安全系数低
        5.2.3 建筑布局不合理且施工质量差
    5.3 灾后青川县城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综合评价
        5.3.1 基于COWA算子确定权重
        5.3.2 基于G1 法计算
        5.3.3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
    5.4 灾后青川县城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评价结果分析
        5.4.1 总体评价结果
        5.4.2 取得的成绩
        5.4.3 存在的问题
    5.5 青川县城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改进措施
        5.5.1 改进依据
        5.5.2 改进原则
        5.5.3 具体措施
    5.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9)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研究 ——以安徽省黄口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城镇建设
        1.1.2 小城镇景观风貌建设现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线与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小城镇
        2.1.2 小城镇规划
        2.1.3 景观
        2.1.4 风貌
        2.1.5 景观风貌构成要素
        2.1.6 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2.2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2.2.1 国外相关理论综述
        2.2.2 国外相关实践
    2.3 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
        2.3.1 国内相关理论综述
        2.3.2 国内相关实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框架体系构建
    3.1 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原则
        3.1.1 生态优先原则
        3.1.2 整体规划原则
        3.1.3 文化特色性原则
        3.1.4 艺术构成原则
        3.1.5 以人为本原则
    3.2 小城镇景观风貌要素的设计要点
        3.2.1 自然景观要素体现地域特色
        3.2.2 人工景观要素展现城镇风貌
        3.2.3 人文景观要素塑造精神风貌
    3.3 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步骤
    3.4 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体系构建
        3.4.1 宏观角度下小城镇景观风貌总体布局
        3.4.2 中观角度下小城镇景观风貌系统控制
        3.4.3 微观角度下小城镇景观风貌具体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实践——黄口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4.1 黄口镇景观要素现状概况
        4.1.1 自然景观要素
        4.1.2 人文景观要素
        4.1.3 人工景观要素
    4.2 黄口镇景观风貌存在问题
        4.2.1 缺少系统景观规划
        4.2.2 可识别性较低
        4.2.3 街巷景观效果差
        4.2.4 公共绿地缺失
    4.3 黄口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目标
    4.4 宏观角度下小城镇景观风貌总体布局
        4.4.1 规划设计原则
        4.4.2 景观风貌定位
        4.4.3 景观风貌分区
        4.4.4 景观风貌结构
    4.5 中观角度下小城镇景观风貌系统控制
        4.5.1 景观风貌总体控制引导
        4.5.2 景观风貌分区引导
    4.6 微观角度下小城镇景观风貌具体设计
        4.6.1 点——景观节点设计
        4.6.2 线——线性景观设计
        4.6.3 面——公共空间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总结
    5.1 研究成果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陕西省眉县首善镇休闲健身绿地系统构建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难点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休闲健身绿地系统构建与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2.1 概念阐述
        2.1.1 小城镇
        2.1.2 绿地系统
        2.1.3 休闲健身绿地系统
    2.2 休闲健身绿地系统构建相关理论研究
        2.2.1 城乡规划理论
        2.2.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4 慢行系统
        2.2.5 环境行为心理学理论
        2.2.6 五感体验
    2.3 休闲健身绿地系统的功能
        2.3.1 提供户外活动场所,满足休闲健身的需求
        2.3.2 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寓教于乐
        2.3.3 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镇整体形象
        2.3.4 防灾避难
    2.4 休闲健身绿地系统的特征
        2.4.1 公共性
        2.4.2 生态性
        2.4.3 时代性
    2.5 休闲健身绿地系统的设计原则
        2.5.1 地方性原则
        2.5.2 文化性原则
        2.5.3 人性化原则
        2.5.4 生态优先原则
        2.5.5 美学原则
        2.5.6 经济实用原则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休闲健身绿地系统构建与设计方法研究
    3.1 绿地系统构建方法
        3.1.1 生态布局法
        3.1.2 生态分析法
        3.1.3 阶层布局法
    3.2 国外休闲健身绿地系统建设历程与案例分析研究
        3.2.1 国外休闲健身绿地系统建设历程
        3.2.2 国外案例分析
        3.2.3 启示
    3.3 国内休闲健身绿地系统建设历程与案例分析研究
        3.3.1 国内休闲健身绿地系统建设历程
        3.3.2 国内案例分析
        3.3.3 启示
    3.4 国内外休闲健身绿地系统构建与设计方法比较
        3.4.1 差异之处
        3.4.2 相同之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眉县首善镇休闲健身绿地系统调研研究
    4.1 调研内容、方法及目的
        4.1.1 调研内容
        4.1.2 调研方法及目的
    4.2 眉县首善镇概况
        4.2.1 区域位置
        4.2.2 发展沿革及性质
        4.2.3 自然资源分析
    4.3 镇域休闲健身绿地现状统计分析与评价
        4.3.1 镇域休闲健身绿地现状概况
        4.3.2 镇域休闲健身绿地类型
        4.3.3 居民休闲健身行为调查
    4.4 居民休闲健身行为总结
    4.5 镇域休闲健身绿地存在的问题
        4.5.1 设施陈旧,日常维护管理不佳
        4.5.2 植物搭配不当
        4.5.3 缺少人性化服务设施
        4.5.4 功能区域划分不清
        4.5.5 存在安全隐患
    4.6 构建休闲健身绿地系统的优势及劣势
        4.6.1 构建休闲健身绿地系统的优势
        4.6.2 构建休闲健身绿地系统的劣势
    4.7 小结
第五章 眉县首善镇休闲健身绿地系统构建与设计实践应用
    5.1 构建目标及构建策略
        5.1.1 构建目标
        5.1.2 构建策略
    5.2 规划思路与基本构架
        5.2.1 规划依据
        5.2.2 规划目标
        5.2.3 规划要点
        5.2.4 规划结构和布局
        5.2.5 规划措施
    5.3 眉县首善镇休闲健身绿地“点”设计——街头广场
        5.3.1 基地概况
        5.3.2 设计愿景
        5.3.3 设计思路
        5.3.4 详细设计
    5.4 眉县首善镇休闲健身绿地“线”设计
        5.4.1 现状分析
        5.4.2 设计愿景
        5.4.3 详细设计
    5.5 眉县首善镇休闲健身绿地“面”设计——渭河休闲健身公园
        5.5.1 项目概况
        5.5.2 设计理念及愿景
        5.5.3 渭河休闲健身公园景观格局
        5.5.4 渭河休闲健身公园分区设计
        5.5.5 渭河休闲健身公园植物配置
        5.5.6 渭河休闲健身公园专项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浅谈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藻溪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汤晓宇.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2]“双修”理念在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 丁攀.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GIS与空间句法的吉林省小城镇绿地规划实施评估研究[D]. 尹钰博.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7)
  • [4]“公园城市”视野下的山地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重庆统景镇为例[D]. 贺礼. 西南大学, 2020(01)
  • [5]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北票市绿地布局结构研究[D]. 张驰.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5)
  • [6]民族文化特色视角下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研究[D]. 万立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基于地域特色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与研究 ——以青神县为例[D]. 黎芳.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8]山地小城镇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评价研究 ——以青川县城为例[D]. 黄雯.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9]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研究 ——以安徽省黄口镇为例[D]. 程晨.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10]陕西省眉县首善镇休闲健身绿地系统构建与设计研究[D]. 张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浅谈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