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体动力本构模型论文_阮璠,薄景山,齐文浩,沈园园,李煜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体动力本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阻尼,应力,动力,物态,砂土,动力学。

土体动力本构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阮璠,薄景山,齐文浩,沈园园,李煜东[1](2014)在《对UE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的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力本构模型UE模型具有可以描述非对称循环荷载、记忆量小、模型参数物理意义明确、表达式简单等优点。但其描述等幅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土体滞回圈时,存在非对称性,并且无法较好地拟合土体动阻尼比随应变产生的变化规律。通过在UE模型的骨架曲线中引入两个瞬变参数,利用"massing二倍法"构造滞回曲线,使模型同时满足各个应变下的剪切模量及阻尼比,确定瞬变参数的表达式,将瞬变参数表达式带入滞回曲线方程中,即得到最终的滞回曲线表达式,并定义各个滞回圈顶点的连线为此修正模型的实际骨架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该修正模型能够克服UE模型存在的不足,且更符合实际。(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鲁丽雪[2](2013)在《Bouc-Wen土体动力本构模型及其阈值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体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是土动力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分析土动力反应等一系列工程问题的重要基础。土体的动力特性主要表现出非线性、滞后性、变形累积以及强度与刚度退化特性。到目前为止,所提出土体动力模型大多不能令人满意。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既包含非线性阻尼,又包含非线性刚度,可通过合理选择参数得到不同形状的滞回圈,用以描述土体在动力荷载作用下非线性、滞后性、变形积累等特性。Bouc-Wen模型还无需处理加载拐点,方便编程,具有良好的通用性。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也能很好地反映刚度和阻尼随剪应变的变化,适于描述多种类型土的循环动力特性。本文在介绍典型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修正的Bouc-Wen退化模型,分析了Bouc-Wen模型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对滞回圈的影响,探讨了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的适用条件。结合常规动态试验得到的土的动剪切模量及等效阻尼比与循环剪应变之间的关系曲线,采用遗传算法对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进行参数辨识,得到了几种不同坝料的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参数随动剪应变的变化规律。通过将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的微分表达式线性化,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直接通过动力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进行参数辨识,可以得到Bouc-Wen模型的参数初始值。对参数进行优化后,得到的模型曲线与试验点总体上较好吻合。从热力学基本定律出发,克服Hardin-Drnevich模型及Ramberg-Osgood模型未考虑实际阻尼比随剪应变变化的局限,结合模量退化和阻尼增长给出基于Bouc-Wen微分模型的增量耗散函数,研究了筑坝土石料的动力耗散特征及动力变形机理,得到筑坝土石料的阈值应变。其中第2阈值应变与传统试验方法得到的门槛应变相当。(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陈学良,金星,陶夏新,李宏宇[3](2009)在《土体动力“广义阻尼比退化系数”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土动力试验中土体反向卸载(或加载)曲线形状有时表现为先变化平缓后变化剧烈这一特征,基于原来的"阻尼比退化系数"本构模型和土体实验结果G/Gmax-γ和λ-γ曲线,给出了不规则荷载作用下曲线形状可调的"广义阻尼比退化系数"本构模型,并阐述了第二种"阻尼比退化系数"模型、"广义阻尼比退化系数"模型的函数表达式及实现过程。通过对试验阻尼比的模拟表明,所建立的加卸载准则尤其能准确拟合试验阻尼值,是对广义Masing准则的一种简化及实用化。由于调制因子Ad的可变性,它较原模型有更强地模拟试验本构曲线形状的能力。针对台湾LotungDHB钻井台阵试验场地,"阻尼比退化系数"模型和"广义阻尼比退化系数"模型分别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并将结果与强震观测记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广义阻尼比退化系数"模型计算的复合加速度地震动的峰值大小、波形大小相对关系及后续波形,与实际地震记录较相一致,说明了模型的合理性以及实际工程应用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计算力学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齐文浩,薄景山[4](2009)在《一种新的土体动力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指数函数的有界性、函数曲线形状和构造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的一般原则,把函数y=ex在(-∞,0]区间上的图像进行翻转、平移、放缩,从而构造出土体的动力本构模型的骨架曲线。在卸载和反向加载时,采用与骨架曲线相同的函数形式,并以前一次卸载开始点作为起点,以土体的极限应力水平作为渐近线,构造出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的滞回曲线。在此基础上构造出适用于非对称循环荷载的指数形式土体动力本构模型(UE模型)。并用共振柱实验的结果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UE模型具有四个特点:第一,适用于非对称循环荷载;第二,记忆量小;第叁,卸载再加载滞回曲线自动满足Masing准则;第四,模型参数少,物理意义明确,可用常规试验确定。(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09年01期)

陈学良,金星,陶夏新,韦永祥[5](2008)在《考虑试验阻尼效应的一种土体动力双型抛物线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土动力试验中土体反向卸载(或加载)曲线形状有时表现为先变化平缓后变化剧烈这一特征,基于土体实验结果的G/Gmax-γ和λ-γ曲线,建立了不规则荷载作用下可调的双型抛物线形式的本构曲线规则,阐述了A型和B型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及实现过程。采用9种方法对试验阻尼比的模拟对比,表明所建立的加卸载准则尤其能准确拟合试验阻尼值,是对广义Masing准则的一种简化及实用化。由于调制因子Ad的可变性,它具有更强地模拟试验本构曲线形状的能力。针对台湾Lotung DHB钻井台阵试验场地,以等效线性化方法SHAKE91、LSSRLI-1,时域非线性方法DESRA-2、Pyke方法、非Masing准则模型1、"隐式应力阻尼等效"模型、"阻尼比退化系数"模型和非Masing准则模型2以及双型抛物线本构模型等9种方法(或模型)分别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并将结果与强震观测记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双型抛物线本构模型计算的复合加速度地震动的峰值大小、波形大小相对关系及后续波形,与实际地震记录较相一致,说明了模型的合理性以及实际工程应用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8年08期)

李宏儒,胡再强,陈存礼,谢定义[6](2008)在《基于物态本构模型的土体动力反应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现有土体动力反应分析方法的分析,提出了新的有效应力物态地震反应分析方法。首先,建立了能够全面反应饱和土体的应力应变非线性、硬化性、剪切胀缩性和压密回胀性、应力路径相关性以及球应力和偏应力与变形的耦合性等主要特征的有效应力物态动本构关系。其次,以动力固结理论和瞬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将该本构关系引入到以动力反应与动力固结相耦合、静应力和动应力变化相耦合,孔压产生、扩散和消散相耦合、能够较全面反映动力作用下土体应力应变反应的真实过程为特点的叁维瞬态动力方程组,形成了饱和砂土体有效应力物态地震反应分析的完整理论体系。最后,开发了新的动力固结叁维有限元分析程序,通过对一个饱和路基的计算和分析,不仅得到了合理的土体动力性状,而且验证了该分析方法与程序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李宏儒,郭增玉,陈存礼,谢定义[7](2008)在《饱和砂土体有效应力物态动力本构模型及应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通过对现有土体动力反应分析方法的系统分析,在动叁轴仪上对饱和砂土进行大量等q往返球应力p、等p往返偏应力q以及往返p,q叁类固结排水动力试验,揭示往返球应力和往返偏应力作用下饱和砂土的应力–应变特性。在继承饱和砂土瞬态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完善由状态边界面、相态转换面及应力历史边界面构成的静动有效全应力空间特性域,建立新的有效应力物态本构模型。由于该模型是建立在球应力–体应变、球应力–偏应变和偏应力–偏应变关系的基础上,因此能够全面反映饱和砂土的应力–应变非线性、硬化性、剪切胀缩性和压密回胀性、应力路径相关性以及球应力–偏应力–变形的耦合性等主要特征。其次,以动力固结理论和瞬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将该本构关系引入到以动力反应–动力固结相耦合、静应力–动应力变化相耦合以及孔隙水压力产生–扩散–消散相耦合,能较全面地反映动力作用下土体应力–应变反应的真实过程为特点的叁维瞬态动力方程组,形成饱和砂土体有效应力物态地震反应分析的完整理论体系。(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庄海洋,陈国兴,朱定华[8](2006)在《土体动力粘塑性记忆型嵌套面本构模型及其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软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很小剪应变幅值发生时就会使土体产生塑性变形,因此采用粘塑性模型模拟软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更合理。本文针对软土在动荷载下的变形特点,采用等向硬化和随动硬化相结合的硬化模量场理论,基于土体的广义塑性理论,建立了一个总应力增量形式的土体粘塑性动力本构模型。该模型通过记忆任一时刻的加载反向面、破坏面和与加载反向面内切的初始加载面来确定屈服面变化规则,模型参数容易确定。在ABAQUS软件平台上实现了该模型的算法,通过土样动叁轴试验的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同时,对南京某含有较厚软土层的典型软弱地基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符合软弱地基非线性地震反应的一般规律。因此,该模型为软土非线性地震反应和土-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提供了一个较为实用的土体本构模型。(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10期)

李亮,赵成刚[9](2005)在《基于SMP破坏准则的土体弹塑性动力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土体的塑性流动理论,提出了用于描述饱和砂土动力反应性质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土体总的变形由叁部分组成:即弹性应变、与体积屈服机制相关的塑性应变和与剪切屈服机制相关的塑性应变。土体在初始加载与卸载和重新加载阶段性质的差别通过采用不同的模型参数加以反映。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饱和砂土在单调加载和循环加载条件下的反应性质。(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05年03期)

李亮,赵成刚[10](2004)在《饱和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饱和土体的动力本构模型对于土体的动力反应计算分析和岩土工程初边值问题的求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饱和砂土和饱和粘土动力本构模型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并对其未来发展的一些方向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作了介绍。(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04年01期)

土体动力本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体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是土动力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分析土动力反应等一系列工程问题的重要基础。土体的动力特性主要表现出非线性、滞后性、变形累积以及强度与刚度退化特性。到目前为止,所提出土体动力模型大多不能令人满意。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既包含非线性阻尼,又包含非线性刚度,可通过合理选择参数得到不同形状的滞回圈,用以描述土体在动力荷载作用下非线性、滞后性、变形积累等特性。Bouc-Wen模型还无需处理加载拐点,方便编程,具有良好的通用性。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也能很好地反映刚度和阻尼随剪应变的变化,适于描述多种类型土的循环动力特性。本文在介绍典型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修正的Bouc-Wen退化模型,分析了Bouc-Wen模型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对滞回圈的影响,探讨了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的适用条件。结合常规动态试验得到的土的动剪切模量及等效阻尼比与循环剪应变之间的关系曲线,采用遗传算法对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进行参数辨识,得到了几种不同坝料的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参数随动剪应变的变化规律。通过将Bouc-Wen土体动力模型的微分表达式线性化,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直接通过动力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进行参数辨识,可以得到Bouc-Wen模型的参数初始值。对参数进行优化后,得到的模型曲线与试验点总体上较好吻合。从热力学基本定律出发,克服Hardin-Drnevich模型及Ramberg-Osgood模型未考虑实际阻尼比随剪应变变化的局限,结合模量退化和阻尼增长给出基于Bouc-Wen微分模型的增量耗散函数,研究了筑坝土石料的动力耗散特征及动力变形机理,得到筑坝土石料的阈值应变。其中第2阈值应变与传统试验方法得到的门槛应变相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体动力本构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阮璠,薄景山,齐文浩,沈园园,李煜东.对UE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的修正[J].地震工程学报.2014

[2].鲁丽雪.Bouc-Wen土体动力本构模型及其阈值应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3].陈学良,金星,陶夏新,李宏宇.土体动力“广义阻尼比退化系数”本构模型[J].计算力学学报.2009

[4].齐文浩,薄景山.一种新的土体动力本构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

[5].陈学良,金星,陶夏新,韦永祥.考虑试验阻尼效应的一种土体动力双型抛物线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08

[6].李宏儒,胡再强,陈存礼,谢定义.基于物态本构模型的土体动力反应分析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08

[7].李宏儒,郭增玉,陈存礼,谢定义.饱和砂土体有效应力物态动力本构模型及应用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

[8].庄海洋,陈国兴,朱定华.土体动力粘塑性记忆型嵌套面本构模型及其验证[J].岩土工程学报.2006

[9].李亮,赵成刚.基于SMP破坏准则的土体弹塑性动力本构模型[J].工程力学.2005

[10].李亮,赵成刚.饱和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研究进展[J].世界地震工程.2004

论文知识图

分段指数函数示意图等效粘弹性计算(a)和物态本构模型(b)...地表应力应变关系典型有限元一无限元模型网格划分模拟振动台试验的地基土-车站结构的二...骨架曲线

标签:;  ;  ;  ;  ;  ;  ;  

土体动力本构模型论文_阮璠,薄景山,齐文浩,沈园园,李煜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