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次表层水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印度洋,海温,太平洋,南海,表层,水温,旱涝。
次表层水温论文文献综述
李广敏,李远芳,王文娟,冯伟忠,俞胜宾[1](2012)在《2009年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对气候灾害的影响,用实测资料分析了2009年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SOTA,)与中国气候灾害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2008年12月~2009年2月)西太平洋暖池SOTA偏暖,2009年4~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2009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偏强;影响南海的台风偏早,登陆台风偏多;2009年3月开始,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暖水往东太平洋移动,2009年5月开始的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在东太平洋热带洋域发生,热带太平洋低层低压加强,夏季和秋季高层高压也加强。2009年8~12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南,青藏高压和赤道高压异常偏强连成一片,导致中国降水偏少,西南部分地区发生特大干旱。2009年中国发生的干旱灾害,与西太平洋暖池SOTA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2年01期)
吴迪生,俞胜宾,冯伟忠,周水华,张娟[2](2012)在《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对广东旱涝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次表层水温对广东旱涝的影响,用Argo剖面浮标等实测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简称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对广东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时,可能引起Walker环流加强(减弱),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弱(强),位置偏北(南),直接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晚),有利(不利)于西南部暖湿海洋水汽向广东输送,导致广东降水偏多(少)。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翌年广东降水偏多(少),出现涝年(旱年)是主要现象。(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吴迪生,俞胜宾,冯伟忠,周水华,张娟[3](2010)在《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广东旱涝》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次表层水温对广东旱涝影响,用Argo剖面浮标等实测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文中简称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对广东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时,可能引起Walker环流加强(减弱),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弱(强),位置偏北(南),直接导致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晚),有(不)利于西南部暖湿海洋水汽向广东输送,导致广东降水偏多(少)。结论: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翌年广东降水偏多(少),出现涝年(旱年)是主要现象。(本文来源于《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10-10-21)
吴迪生,张娟,刘增宏,俞胜宾,周水华[4](2010)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热带气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与热带气旋的关系,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和南海SOTA实测资料,对TC的影响做了统计分析。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OTA与同步西太平洋TC个数不存在线性相关;赤道西太平洋暖池1月SOTA滞后5~7个月影响西太平洋的TC;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1月的SOTA出现正(负)距平值时,当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TC生成时间比常年提早(推迟)是主要现象,极值年份尤其明显,当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强),位置偏北(南),西太平洋暖池区上空对流加强(减弱),对台风生成有(不)利,台风生成平均位置偏西(东),TC的个数偏多(少)、偏强(弱),易于出现西行(东北转向)路径为主;南海中北部2月SOTA出现偏暖(冷)年,当年南海TC生成日期偏早(晚)、数量偏多(少)、偏强(弱)是主要现象。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OTA对TC影响明显,时间滞后。(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吴迪生,周水华,张娟,俞胜宾,冯伟忠[5](2009)在《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海域次表层水温对南海季风的影响,用Argo剖面浮标等实测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时,翌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晚)是主要现象。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可能引起Walker环流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中心位置偏北偏东,南海和西太平洋上空对流层下层有气旋性距平环流出现,有利于低空西到西南气流的加强,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冷,可能引起Walker环流东移并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中心位置偏南偏西,南海和西太平洋上空对流层下层有反旋性距平环流出现,不利于低空西到西南气流的加强,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结论: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翌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晚)是主要现象。(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09年04期)
吴迪生,张娟,刘增宏,俞胜宾,周水华[6](2009)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热带气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与热带气旋的关系,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和南海SOTA实测资料,对TC的影响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OTA与同步西太平洋TC个数不存在线性相关;赤道西太平洋暖池1月SOTA滞后5-7个月影响西太平洋的TC;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1月的SOTA出现正(负)距平值时,当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TC生成时间比常年提早(推迟)是主要现象,极值年份尤其明显,当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强),位置偏北(南),西太平洋暖池区上空对流加强(减弱),对台风生成有(不)利,台风生成平均位置偏西(东),TC的个数偏多(少)、偏强(弱),易于出现西行(东北转向)路径为主;南海中北部2月SOTA出现偏暖(冷)年,当年南海TC生成日期偏早(晚)、数量偏多(少)、偏强(弱)是主要现象。结论: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OTA对TC影响明显,时间滞后。(本文来源于《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热带气旋科学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9-10-14)
吴迪生,许建平,周水华,俞胜宾,张文静[7](2009)在《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次表层水温对南海季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西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域次表层水温异常(简称SOTA 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对南海季风的影响,用Argo剖面浮标等实测资料,分析了它们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西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域SOTA偏暖(冷)时,翌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晚)是主要现象。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域SOTA<正>为探索西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域次表层水温异常(简称SOTA 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对南海季风的影响,用Argo剖面浮标等实测资料,分析了它们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西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域SOTA偏暖(冷)时,翌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晚)是主要现象。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域SOTA(本文来源于《“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4-29)
吴迪生,许建平,周水华,张娟,俞胜宾[8](2008)在《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南海夏季风》一文中研究指出用Argo剖面浮标等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Subsurfac OceanTemperature Anomaly,文中简称SOTA)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结果表明:1月,太平洋-印度洋暖池SOTA偏暖(冷)时,当年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强(弱),爆发时间偏早(晚)是主要现象;前期冬季,西太平洋暖池与热带东印度洋上层海洋水温出现不同变化现象时,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及强度也出现变化。结论:前期冬季,太平洋-印度洋暖池SOTA偏暖(冷),南海夏季风偏强(弱)、爆发时间偏早(晚)。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海温异常,可能是通过影响热带地区Walker环流的建立和加强,进而南海夏季风建立的迟早。(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预测研究与预测方法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8-11-01)
吴迪生,魏建苏,周水华,杨会,杨凡[9](2007)在《南海中北部次表层水温与南海夏季风和广东旱涝》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南海与季风的相互作用,用实测资料分析了南海中北部次表层水温与南海夏季风和广东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中北部次表层水温在2月偏暖(冷)时,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晚)是主要现象;南海中北部次表层水温在8月偏暖(冷)时,南海夏季风结束偏晚(早)是主要现象。西沙平均水温时间系列的距平值自1978年1~3月开始有上升趋势,年平均水温距平值上升趋势出现在1979年。结论:南海中北部在2月次表层水温持续编暖(冷)时,夏季风爆发偏早(晚)、广东出现洪涝(干旱)灾害是主要现象。(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刘强,马寨璞,赵建华[10](2007)在《白洋淀次表层水温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洋淀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淡水湖泊,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利用开发的数字化软件对白洋淀进行数字化,计算出了3—9月白洋淀内次表层水温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从而为白洋淀的管理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结果表明,白洋淀次表层水温变化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3月份次表层开始出现温度差异,温差为3℃;4—7月,随着气温的回升,水温也逐渐上升;次表层水温的年最高值出现在8月,其值为14℃;9月份温度开始回落,温差也减小到2℃.(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次表层水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次表层水温对广东旱涝的影响,用Argo剖面浮标等实测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简称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异常对广东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时,可能引起Walker环流加强(减弱),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弱(强),位置偏北(南),直接导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晚),有利(不利)于西南部暖湿海洋水汽向广东输送,导致广东降水偏多(少)。冬季,太-印暖池次表层水温偏暖(冷),翌年广东降水偏多(少),出现涝年(旱年)是主要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次表层水温论文参考文献
[1].李广敏,李远芳,王文娟,冯伟忠,俞胜宾.2009年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J].广东气象.2012
[2].吴迪生,俞胜宾,冯伟忠,周水华,张娟.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对广东旱涝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12
[3].吴迪生,俞胜宾,冯伟忠,周水华,张娟.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广东旱涝[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2010
[4].吴迪生,张娟,刘增宏,俞胜宾,周水华.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热带气旋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2010
[5].吴迪生,周水华,张娟,俞胜宾,冯伟忠.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南海夏季风爆发[J].海洋预报.2009
[6].吴迪生,张娟,刘增宏,俞胜宾,周水华.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热带气旋的关系[C].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热带气旋科学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2009
[7].吴迪生,许建平,周水华,俞胜宾,张文静.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次表层水温对南海季风的影响[C].“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9
[8].吴迪生,许建平,周水华,张娟,俞胜宾.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南海夏季风[C].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预测研究与预测方法分会场论文集.2008
[9].吴迪生,魏建苏,周水华,杨会,杨凡.南海中北部次表层水温与南海夏季风和广东旱涝[J].热带气象学报.2007
[10].刘强,马寨璞,赵建华.白洋淀次表层水温分布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