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想-IBM PC并购关键词(论文文献综述)
范凯凯[1](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电子制造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以熊猫电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邹长江[2](2020)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文化整合模式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跨国治理视角的比较案例分析》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经济的增长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尤其是香港回归祖国后,大量资金从内地流向香港或通过香港离岸金融市场流向海外。为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发展,1999年政府开始鼓励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试行了“走出去”政策(Hu et al.,2016)。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以寻求资源、拓展市场、提高技术、寻求战略资产。根据《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8)》,跨国并购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在全球并购规模持续下降的情势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依然活跃,作为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来源国,保持着全球第三大投资者的地位(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5),已成为推动全球企业并购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张金杰,2016)。跨国并购是母公司向海外子公司取得部分或全部股份,对其经营管理活动取得部分或全部控制权的一种投资行为。当前,全球已经迎来第六次跨国并购浪潮,和前五次跨国并购浪潮相比,中国企业并购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发展中国家,而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并存。“七七定律”告诉我们,在跨国并购过程中,文化整合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也是并购成败的关键。文化整合的核心是解决由于双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冲突,那么,影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后进行文化整合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有效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以提高并购后文化整合的成功率?这便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文化整合是指对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不同的文化倾向或文化因素有效整顿,相互吸收、融化,提炼其中核心价值观的精髓,逐步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最后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不是双方文化的简单叠加或否定,而是并购双方互相吸收对方文化的优秀成分,使并购后的企业文化更加完善。文化整合的内容包括企业的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员工行为准则与道德等。为探索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了联想和明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案例对比分析相对于单案例分析具有优越性,本文采用该方法对案例企业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两家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模式差异以及在何种情况下采取何种文化整合模式切实可行,以及由此为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提出针对性建议。通过对两家企业采取的文化整合模式动态演进分析其影响因素。本论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其框架及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目的以及对研究框架,阐述为什么要研究该问题;第二章是相关领域文献综述。在研读了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跨国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并提出文献述评;第三章是理论基础;第四章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文化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因文化整合导致并购失败的原因;第五章是研究设计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讨论案例研究方法、案例选择的三大原则等;第六章为案例分析部分。介绍联想、明基文化整合模式的差异,以及分析这些整合模式是否可行,并从中归纳在何种情况下应采取何种文化整合模式;第七章结论与建议。在经过前面六个部分的分析之后,得出论文的基本结论,并且更进一步为并购企业文化整合提出针对性建议。最后总结本文在撰写上面的创新点与不足地方。
马红伟[3](2017)在《企业转型中的高管团队角色变迁及其对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联想、IBM和惠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企业创新在国家经济转型中担负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受国内外复杂发展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近年来进入平台整理阶段,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将担负关键角色。因而,剖析典型、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总结适合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某些规律,指导中国后发企业转型升级显得非常迫切和有意义。从创业到现在,联想生命周期相对完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转型升级的烙印比较明显,而且它成功地实现了国际化,圆满地完成了高管团队接续计划,将其与同行业的IBM、惠普等进行比较能够凸显中国企业管理的某些特色。鉴于此,本文认为其创新发展经验可供其他企业管理者学习、借鉴。高管团队角色在企业创新发展中的影响效应成为关注的重点。相关研究发现,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者的认知和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明确管理者在特定时期的角色定位,研究角色所表现出的行为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作用是解析企业创新发展机制的一个重要视角。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下,“经理人”组成的高管团队因其成员在年龄、性别、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互补性使其通过互动交流后所做出的集体决策更具科学性,高管团队角色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联想的柳传志、杨元庆,海尔的张瑞敏、杨绵绵,华为的任正非、孙亚芳,阿里的马云、蔡崇信等核心团队,对高管团队角色展开研究极具价值。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析现象背后的复杂机制。本文采用多案例分析法,以高管团队角色为逻辑起点,综合过往企业创新研究领域的各视角构建起企业转型发展的机制模型,提出相关研究命题,基于联想的发展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构建因果图梳理企业事件发展脉络,并将联想高管团队角色的影响作用与IBM和惠普作对比。发现联想在整个转型历程中高管团队角色类型经历了领导者、联络者、规划师、资源分配者、救火队员、企业家、谈判者、发言人等的变迁,外部动态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通过高管团队认知影响高管团队对动态环境信息的筛选、加工,进而影响高管团队角色行为的展现。高管团队通过内部互动后会表现出相对一致的集体行为,管理行为推动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和落实,诱发企业生产方式、营销模式、盈利模式和运作模式等的调整,推动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实现方式的变革,实现企业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创新发展之间又保持着良性的耦合互动。高管团队角色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可有益地指导企业管理实践。在高管团队的构建方面,高管团队成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明确特定时期的角色定位,明晰职能角色规范,把握关键角色;高管团队成员的遴选要注重团队整体角色的互补,兼顾内部提升和外部选拔两种途径;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搭建层次鲜明的人才梯队,稳步推进企业高管团队接续计划。在高管团队的运作方面,高管团队要善于将动态环境下的企业事件转化成熟知的战略管理问题,通过团队领导行为推动战略决策的制定与落实;高管团队要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在企业转型中的作用,积极营造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创新耦合互动的有利条件。
夏赟[4](2017)在《企业双元能力、并购战略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研究 ——以中国科技企业为例》文中提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虽然跨国并购成功率并不是很高,但是,交易规模以及数量却是跨国并购历史中不常见的。在对全球先进国家技术追赶的过程中,中国科技企业首当其冲,屡创佳绩。科技企业通过跨国并购不仅获取了发展所需的技术知识,还增强了国际化竞争的能力。“如何有效的发挥跨国并购获取技术资源的优势提升科技企业的跨国并购绩效?”不仅是跨国并购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战略以及国际商务研究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国际化理论认为,企业资源优势以及能力优势是成功跨国并购的前提条件,但是,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多数并不具有明显的资源以及能力优势。尤其是中国科技企业在技术资源并不具有优势的情况下的“蛇吞象”跨国并购现象更是引起了学术界的重点关注,产生较多争议。有学者坚持按照传统国际化理论对中国科技企业跨国并购行为进行解释,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发展本土化研究,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理论,开创国际化理论的新纪元。针对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本研究从资源基础观以及能力基础观切入,研究中国科技企业资源使用的双元能力、跨国并购战略、并购经验、跨国并购绩效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回答中国科技企业如何有效发挥获取的优势资源才能取得到更好的并购绩效,同时也回答中国科技企业“蛇吞象”跨国并购成功背后存在的机理。依据逻辑演绎,本研究的具体问题为:1.中国科技企业资源使用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之间存在何种关系?2.中国科技企业并购经验对企业资源使用的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存在何种影响?3.中国科技企业选择的并购战略对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具有何种影响?针对本研究的问题,在文献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资源基础观与能力基础观为依据提出企业双元能力、并购经验、并购战略以及并购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推理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并提出相应的3组8个研究假设。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2005-2013年间从事跨国并购的115个中国科技企业的样本进行相关以及回归分析。通过对相关数据回归结果的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2.跨国并购经验对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国内并购经验对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不具有正向调节作用。3.相关并购战略在企业利用资源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但无关并购战略在企业探索资源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之间不具有中介作用。立足于资源基础观与能力基础观对中国科技企业双元能力、并购战略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进行研究,也具有新的理论尝试,主要理论贡献包括:1.丰富了双元能力的研究范围。将并购双方企业之间技术差距的变化作为企业双元能力变化的参考,动态研究了企业双元能力的演变,体现了企业双元能力的动态性,丰富了双元能力研究的范围。2.丰富了企业跨国并购研究的内容。受并购双方技术距离的影响,科技企业跨国并购整合具有阶段性,对其进行动态分析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3.拓展了资源基础观研究的深度。传统资源基础观主要研究企业拥有资源产生的竞争优势,而本研究提出企业资源双元使用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企业不同资源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发展的作用。4.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科技企业跨国并购双元能力进行研究,增加了双元能力二手数据实证研究的内容。另外,本研究的结果对中国科技企业跨国并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中国科技企业跨国并购活动的不同阶段,需要企业建立有差别的双元能力。明确企业自身双元能力的优势所在,选择与双元能力相匹配的并购战略,才能较好的发挥企业的双元能力,取得较好的跨国并购绩效。现阶段,中国科技企业在技术追赶不同阶段进行有侧重的双元能力的建立和培养,提升跨国并购的绩效,在充分利用国内巨大消费市场的前提下,拓展企业的海外市场业务,提升企业国际化竞争力。
李文潇[5](2016)在《中国企业并购美国企业的文化整合研究 ——以联想集团并购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跨国并购逐渐成为我国许多企业增强自身实力,迎接国际市场挑战的首选。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企业文化研究的源头国之一,一直是中国主要的外资来源国和主要市场,近年来更是中国对外投资的头号目标国。但是中美双方由于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差异较大,在中美企业并购整合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文化的碰撞和冲突,而忽视并购双方企业文化的差异、没有妥善解决文化冲突、未能进行有效的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本文运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定性研究,在研究中美文化差异和中美文化冲突的理论基础上,站在中国企业的角度分析中美双方文化整合中的民族和企业文化差异和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并通过对联想集团的并购案例(包括对IBM PC业务和x86服务器两次跨国并购)进行深入剖析,分析联想和IBM在并购前后的企业文化及其背后的民族文化背景,总结联想案例中的文化整合措施和先进管理经验,为正在或即将进行中美并购的中国企业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中国企业对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的重视程度,建立专门文化整合团队;(2)分析自身民族文化优势和美国文化优势,并根据双方企业文化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整合模式;(3)注重跨文化人才的培养,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4)尽快建立并推行可以使双方企业员工都认可的新企业共同价值观。
王嵩[6](2016)在《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中竞争情报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企业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主体,在互联网经济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互联网企业的战略行为是互联网企业应对动态、复杂的竞争环境变化而采取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的过程,战略行为的成败将直接影响互联网企业的战略绩效,甚至攸关企业的发展与存亡。传统的企业战略行为注重从产业结构、情景因素、企业自身特征以及企业战略管理者等角度展开研究,却忽视了竞争情报在企业战略行为中的作用,而竞争情报是企业战略行为的基础,本文的选题:“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中竞争情报作用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来的。本研究综合运用了竞争情报、战略管理、信息融合、管理学及组织行为学等学科领域的交叉方法,力图从竞争情报视角出发,厘清互联企业竞争情报的特性;从竞争情报视角分析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对竞争情报需求,及竞争情报对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的作用,以探索两者之间的作用因素与作用关系。力求通过竞争情报对竞争环境的综合分析,来解析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在新的互联网竞争环境下的影响因素与特性,以完善企业战略行为研究,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多学科领域的交叉方法提供有益的探索。本文遵循“归纳-演绎”的研究路径,始自理论基础研究与影响因素归纳,从需求分析、作用因素、作用实现等多角度,系统性地进行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中的竞争情报作用研究。本文除第1章引言和第7章全文总结与展望外,其余核心部分包括如下五章:第2章,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本研究的问题来源和理论定位。首先对互联网企业分类及界定,明确本研究基本对象;进一步阐述了竞争情报的内涵、作用和分析方法;论述了当前企业战略行为的研究视角,以及企业战略管理与战略行为的异同:互联网企业的独特属性,决定了竞争情报活动要注重人际竞争情报,及竞争情报组织协同,以提升竞争情报活动的质量与效率;竞争情报对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的最终作用是通过决策支持来实现,而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决策支持产品是建立在对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源的多源信息融合的基础上。第3章,企业战略行为与竞争情报作用关系研究,分析了竞争情报过程、战略行为过程,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相互关系。阐述了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的特性和作用环节;战略生态下企业战略行为和竞争情报活动分别在战略生态和信息生态下进行着非互动状态的各自独立优化,但实际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交集:竞争情报是企业战略行为制定的基础、企业战略行为则是竞争情报需求的导向。第4章,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中的竞争情报需求研究,主要目的是明确企业战略行为过程中,影响企业战略行为的理性因素对竞争情报需求的内容和特征分析,以及融合战略行为过程与影响因素的竞争情报需求驱动路径。梳理了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的理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①产业组织结构、②企业资源构造与能力、③情景环境、④技术创新、⑤关系网络效应、⑥用户行为;从战略决策主体开展战略行为对竞争情报需求的视角,分析企业战略行为发展过程中对竞争情报的需求,以及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理性影响因素对竞争情报需求的差异。第5章,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中的竞争情报作用因素分析。从竞争情报价值链角度出发,考察理性因素影响下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的竞争情报作用机制,明确了理性影响因素、竞争情报及战略行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信息流传播形态,以及信息链中信息干扰及危害;利用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价值链的增值效应,将竞争情报作用分解为环境监测、危机预警和决策支持三个部分;通过构建基于理性因素的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作用模型,并借助问卷调查检验后显示,竞争情报的三个作用对技术创新、关系网络效应及用户行为的感知能力较强,即,体现竞争情报对于具有互联网特性的理性影响因素能够做出有效应对。第6章,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中的竞争情报作用实现研究,主要目的是从竞争情报的环境监测、危机预警和决策支持作用对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的实现模式进行系统设计。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环境监测,是依据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目标的规划和需求,针对竞争对手、用户行为、网络舆情、技术专利、政策法规等情报源实施监测,构建了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环境监测MDP模型,并面向大数据环境分别设置有监控子模型、识别子模型和预测子模型;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危机预警C+C架构,是建立在云计算平台实现对预警信号进行实施处理的机制;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决策支持实质,是将来自不同层次上的多源情报进行有效融合,通过构建基于JDL模型的面向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竞争情报决策支持融合模型来实现竞争情报多源信息融合。
万青松[7](2016)在《基于悖论视角的后发企业国际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后发企业通常面临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劣势,产生了同时应对合作技术与独立市场的冲突,而这种冲突成为悖论的来源,且持续贯穿后发企业整个国际化过程。因此,后发企业需要重复应对独立市场和合作技术之间的冲突使双方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进而使技术和市场达到整体的平衡。但后发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如何使技术和市场达到平衡以及平衡的过程是怎样的,现有研究还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基于悖论的视角,通过选取三家典型的新兴市场后发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路径的分析方法,将所获取的全部纵向过程事件,在对事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描绘出反映后发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独立和合作获取技术与市场的事件变化趋势,通过过程分析、命题讨论并得出以下结论: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劣势下,(1)后发企业与国外企业技术合作的同时也独立地开发海外市场,而独立技术与合作市场起到了缓冲作用。这是后发企业对国外企业间相互依存的应对,也使后发企业获得了战略柔性。(2)后发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合作市场对合作技术和独立市场之间的缓冲作用是先逐渐加强后趋于平稳的过程,而独立技术是一个逐渐加强的过程。这是后发企业逐渐释放组织自主能力的过程,实现了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目的。(3)后发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技术与市场领域的分离逐渐走向融合实现对技术与市场的平衡,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本研究发现,技术或市场领域的合作与独立既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以时间分隔的方式而顺序出现,但后发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动态调整资源获取方式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总体平衡。后发企业在管理组织悖论的过程中给自身带来了灵活性和柔性,也是后发企业在面临不同目标时所作出的权衡决策,进一步说明了组织悖论对后发企业不仅是独特的,而且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国际化真正培养起了后发企业的动态能力。随后,本文根据前面的过程分析,提炼出了后发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平衡路径。最后,本文给出了理论启示和实践启示。
李婷婷[8](2016)在《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规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双增长的成绩。事实证明,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与经济危机深度恢复的机遇和挑战中,我国已经跻身资本输入输出大国的行列。同时拥有投资东道国与投资母国的双重身份,对我国的外资立法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美BIT谈判尚未结束,我国外资法的改革也还在进行。其中,商务部明确说明:将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纳入外国投资法并进一步完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起草原则之一。本文旨在对构成外商直接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基础法律条款进行研究,以完善该制度的法律规则设计。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通过对近五年国内外文献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总结了该制度在规则设计方面达成的共识与存在的部分争议。正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外商直接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的定义入手,分析了国家安全审查立法的行政许可的性质,概述了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总体规则设计,并通过探讨国际上现存的国家安全审查的立法体例和三种不同的立法理念,结合我国国家安全审查的立法沿革,思考我国应作出的选择。正文的二、三、四部分以中、美的国家安全审查规范为主(包括但不限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试行办法》《Foreign Investment and National Security Act of 2007》),分别对外商直接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的“审查范围”条款、“审查内容”条款以及“审查程序”条款进行对比分析,反思我国国家安全审查制度设计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寻对国外现有的审查规则的弥补和创新。正文的第五部分分别针对前四个部分发现的问题,提出进行专项立法、明确审查范围、审慎设置安审因素、平衡权力配置的对策。结语部分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并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进一步完善。
张茜[9](2014)在《我国制造业跨国并购动因识别》文中提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业通过逐步实现跨国并购走向经济全球化.因此,跨国并购是我国制造业实现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但从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可知,目前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公司的数量并不高,且制造业整体的并购质量及水平偏低。当然,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进出口顺差数额加大带来的我国外汇储备量的激增,这种现象为我国制造业跨国并购提供了资产支持。本文先简要回顾了西方跨国并购理论及相关的跨国并购动因理论,又根据相关的案例及数据,对我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在结合我国制造业跨国并购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五部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分别从我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内部动因及外部因素进行详细解析。外部动因的分析方法是,运用1994-2012年间我国制造业跨国并购额、人均GDP、外汇储备额以及出口额的宏观经济数据,绘制趋势分析图。从趋势图的走势分析可知,人均GDP、外汇储备以及出口规模都与中国制造业进行跨国并购额都具有正相关的关系。从企业层面进行分析,是本文对我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内部动因分析法。先结合西方现有的跨国并购动因理论,对企业获得国外资源、学习先进技术、实现多元化经营、规避贸易壁垒等自身内部动因进行阐述,接着分析联想集团并购IBM案例,对我国制造业跨国并购内部动因的分析提供了案例支持。最后,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在我国制造业跨国并购内、外部动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文提出的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现存的主要问题,分别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如政府金融支持、国家技术援助和企业人才的培养等各个方面。
谢莉莎[10](2014)在《非竞争因素在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体化趋势的加速和全球资本流动的普遍化,以企业合并、收购、兼并为代表的经营者集中成为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经营者集中能较快实现不同经营者之间的资金、物质、人员、技术、销售渠道的互补与集中,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加强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经营者集中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到经营者本身、经营者的雇员、竞争对手、消费者、监管者,还会对市场结构、产业组织,乃至国家、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因此,系统、全面分析经营者集中行为就尤为重要了。而对经营者集中行为的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需要考量的因素既包括了竞争因素,也包括了经济、政治、管理成本、文化传统、社会利益等非竞争因素,涉外的经营者集中行为甚至需要考虑外交、军事等国家安全方面的因素。笔者通过对经营者集中的定义、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的目的和主要因素作进行分析,说明出于《反垄断法》多元的立法目的和这也是国际的通行做法的双重原因,非竞争因素纳入反垄断审查中是十分必要性的。基于相关法律规定与案例说明,将非竞争因素的概念界定为:在反垄断审查中,处于竞争评估体系以外,但服务于反垄断立法目的价值,影响审查决定的事项、缘由。并将非竞争因素分为社会公共利益因素、国家安全因素以及政治因素三类。最后通过对我国经营者集中控制中非竞争因素的规整,找出了非竞争因素在实体法上的规定过于简单、审查机构缺乏对非竞争因素全面稳定的分析框架等问题,并提出了明确经营者集中审查中的非竞争因素、提高非竞争因素审查的公众可参与性与透明性等完善非竞争因素在经营者集中审查中的对策。
二、联想-IBM PC并购关键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想-IBM PC并购关键词(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文化整合模式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跨国治理视角的比较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框架 |
2.文献综述 |
2.1 跨国并购与绩效相关研究 |
2.2 跨国并购绩效与文化整合研究 |
2.3 文化整合模式研究 |
2.4 文化整合模式影响因素研究 |
2.5 文献评述 |
3.理论基础 |
3.1 Berry文化适应理论 |
3.2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 |
4.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文化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
4.1 企业领导者对文化整合重视不足 |
4.2 文化整合措施不全面,且组织保障不力 |
4.3 文化整合模式不合理或整合方式单一 |
5.研究设计 |
5.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5.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5.3 数据来源 |
6.案例分析 |
6.1 案例简介 |
6.1.1 联想并购IBMPC业务 |
6.1.2 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 |
6.2 联想与IBM、明基与西门子文化差异及整合比较分析 |
6.2.1 联想、IBM企业文化差异 |
6.2.2 明基、西门子企业文化差异 |
6.2.3 联想文化整合 |
6.2.4 明基文化整合 |
6.3 跨国治理视角下整合模式影响因素研究 |
6.3.1 明基、联想并购初期的文化整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6.3.2 联想成功实现“文化保护式——文化融合式”过渡的影响因素 |
7.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2.1 企业领导者应高度重视文化审查和文化整合工作 |
7.2.2 加强企业文化整合组织保障力度 |
7.2.3 选择合适的文化整合模式 |
7.2.4 企业文化整合不应一步到位,而应创造性吸收、创新性转化、提炼并购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结合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建立新的企业文化 |
7.2.5 加强复合型人才建设,提高跨文化管理能力,为跨国并购做准备 |
7.3 可能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3)企业转型中的高管团队角色变迁及其对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联想、IBM和惠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重难点与可能创新之处 |
第四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回顾 |
第二节 高管团队角色的相关研究回顾 |
第三节 企业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回顾 |
第三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命题 |
第一节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研究命题的提出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
第二节 关键构念的界定 |
第三节 数据分析方法 |
第四节 信度与效度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企业简介 |
第二节 案例企业转型路径分析 |
第六章 案例讨论 |
第一节 企业转型发展中高管团队角色的形成与演化分析 |
第二节 企业转型发展中高管团队角色对创新的影响分析 |
第三节 联想高管团队角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与IBM、惠普对比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与管理启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企业双元能力、并购战略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研究 ——以中国科技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对象以及关键概念 |
1.3.1 研究对象界定 |
1.3.2 关键概念 |
1.4 研究内容、意义以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流程以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跨国并购理论基础 |
2.1.1 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 |
2.1.2 企业双元能力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
2.2 企业并购资源的相关研究 |
2.3 跨国并购战略的研究 |
2.3.1 并购战略的相关研究 |
2.3.2 并购战略与并购绩效的相关研究 |
2.4 并购经验的研究 |
2.4.1 并购经验与并购绩效的关系 |
2.4.2 国内并购经验与跨国并购经验 |
2.5 跨国并购绩效的研究 |
2.5.1 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 |
2.5.2 跨国并购绩效的相关研究 |
2.6 研究评述与研究的创新点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研究问题及理论基础 |
3.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3.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内容 |
3.2.2 数据收集 |
3.3 案例介绍 |
3.3.1 联想集团发展状况简介 |
3.3.2 联想跨国并购交易 |
3.4 案例分析与发现 |
3.4.1 并购过渡期:通过业务及管理团队培养企业双元能力 |
3.4.2 并购融合期:通过技术和市场增强企业的双元能力 |
3.4.3 并购稳定期:通过相匹配的战略提升企业的双元能力 |
3.5 案例结果讨论 |
3.5.1 并购过渡期:利用资源能力为主的双元能力 |
3.5.2 并购融合期:探索资源能力为主的双元能力 |
3.5.3 并购稳定期:二者并重的双元能力 |
3.5.4 并购经验:提升企业的双元能力 |
3.5.5 并购战略:增强企业的双元能力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概念模型以及研究假设 |
4.1 概念模型的提出 |
4.2 研究假设 |
4.2.1 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的关系 |
4.2.2 并购经验的调节作用 |
4.2.3 跨国并购相关性的中介作用 |
4.3 研究假设内容以及研究框架图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5.1 样本选取以及数据来源 |
5.1.1 样本选取 |
5.1.2 数据来源 |
5.2 变量测量 |
5.2.1 因变量 |
5.2.2 自变量 |
5.2.3 中介变量 |
5.2.4 调节变量 |
5.2.5 控制变量 |
5.3 数据分析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6.1 样本特征 |
6.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
6.2.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2 变量的相关性 |
6.3 回归分析以及假设检验 |
6.3.1 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 |
6.3.2 跨国并购经验对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的调节 |
6.3.3 国内并购经验对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的调节 |
6.3.4 跨国并购战略在企业利用资源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
6.3.5 跨国并购战略在企业探索资源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
6.3.6 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7.1 总结假设检验的结果 |
7.2 研究结果讨论 |
7.2.1 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 |
7.2.2 并购经验对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
7.2.3 并购战略对企业双元能力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 |
7.3 研究结果的启示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中国企业并购美国企业的文化整合研究 ——以联想集团并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结构框架 |
1.2.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对中美企业文化的研究 |
2.1.2 对并购中文化整合的研究 |
2.1.3 对企业文化整合对并购绩效影响的研究 |
2.1.4 对并购中文化冲突的研究 |
2.1.5 综合评述 |
2.2 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 |
2.2.1 跨国并购的含义 |
2.2.2 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
2.2.3 文化整合的定义和内容 |
2.2.4 文化整合的模式 |
第3章 中美跨国并购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文化冲突 |
3.1 中美跨国并购的现状 |
3.2 中美民族文化比较 |
3.3 中美企业文化比较 |
3.3.1 企业文化 7S理论 |
3.3.2 中美企业核心价值观差异分析 |
3.4 中美跨国并购中的典型文化冲突 |
3.4.1 战略文化冲突 |
3.4.2 消费文化冲突 |
3.4.3 法规文化冲突 |
3.4.4 政治文化冲突 |
第4章 联想集团两次并购IBM的文化整合分析 |
4.1 联想集团与IBM的公司背景及并购前双方的企业文化 |
4.1.1 联想集团概况及其企业文化 |
4.1.2 IBM个人电脑(PC)业务部概况及其企业文化 |
4.2 联想并购IBM PC业务部的文化整合内容 |
4.2.1 联想集团并购IBM PC业务部的动因 |
4.2.2 具体并购过程 |
4.2.3 并购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
4.2.4 文化整合措施 |
4.2.5 并购IBM PC业务部的文化整合结果 |
4.3 联想收购X86服务器的文化整合分析 |
4.3.1 联想收购IBM X86服务器的概况 |
4.3.2 并购中的文化整合措施 |
4.3.3 文化整合结果 |
第5章 对联想集团并购文化整合的研究结果 |
5.1 并购中文化冲突的根源分析结果 |
5.1.1 中美民族文化对双方企业文化的影响 |
5.1.2 中美企业管理方式上的差异 |
5.2 文化整合的成功经验 |
5.2.1 注重文化整合和文化带给企业的力量 |
5.2.2 推动管理层以身作则进行改革 |
5.2.3 积极推广文化多元化 |
5.2.4 注重细节改变 |
5.2.5 审时度势和必要的妥协与退让 |
5.3 联想集团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案例对其他中国企业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中竞争情报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竞争情报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企业战略行为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竞争情报与典型战略行为的研究 |
1.2.4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与思路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互联网企业 |
2.2 竞争情报理论 |
2.2.1 竞争情报的内涵 |
2.2.2 竞争情报的作用 |
2.2.3 竞争情报分析方法 |
2.3 战略管理理论 |
2.3.1 战略管理基本理论 |
2.3.2 企业战略行为相关概念 |
2.3.3 企业战略管理与企业战略行为 |
2.3.4 企业战略行为影响因素 |
2.4 组织行为学理论 |
2.4.1 竞争情报与组织行为学 |
2.4.2 战略行为与组织行为学 |
2.5 多源信息融合理论 |
2.5.1 多源信息融合的融合层次 |
2.5.2 多源信息融合的系统功能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与竞争情报作用关系分析 |
3.1 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 |
3.1.1 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及其特性 |
3.1.2 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流程 |
3.2 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阶段与发展特点 |
3.2.1 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主要阶段 |
3.2.2 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发展特点 |
3.3 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和竞争情报的自我优化 |
3.3.1 战略生态下企业战略行为的自我优化 |
3.3.2 信息生态下竞争情报的自我优化 |
3.4 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中的竞争情报作用关系 |
3.4.1 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制定基础 |
3.4.2 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需求导向 |
3.4.3 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中的竞争情报作用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4 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中的竞争情报需求分析 |
4.1 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的竞争情报需求分析途径 |
4.2 基于战略行为过程的竞争情报需求分析 |
4.2.1 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周期的竞争情报需求分析 |
4.2.2 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过程中竞争情报需求内容和特点 |
4.3 基于战略行为影响因素的竞争情报需求分析 |
4.3.1 环境演化与企业战略行为应对 |
4.3.2 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的理性影响因素分析 |
4.3.3 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理性影响因素的竞争情报需求 |
4.4 融合战略行为过程与影响因素的竞争情报需求驱动路径 |
4.5 本章小结 |
5 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中的竞争情报作用因素分析 |
5.1 竞争情报信息流及噪音分析 |
5.1.1 信息流概述 |
5.1.2 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信息流 |
5.1.3 信息链中长尾效应与信息失真 |
5.2 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作用力 |
5.3 基于理性因素的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作用模型 |
5.3.1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5.3.2 示例性问卷设计与样本收集 |
5.3.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3.4 假设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中的竞争情报作用实现 |
6.1 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中竞争情报环境监测作用实现 |
6.1.1 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环境监测内涵 |
6.1.2 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环境监测MDP模型 |
6.1.3 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环境监测降噪机制分析 |
6.2 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中竞争情报危机预警作用实现 |
6.2.1 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危机预警内涵及意义 |
6.2.2 面向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的竞争情报危机预警基本流程 |
6.2.3 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危机预警要素分析 |
6.2.4 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危机预警C+C架构 |
6.3 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中竞争情报决策支持作用实现 |
6.3.1 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决策支持的实质 |
6.3.2 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融合对象 |
6.3.3 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融合功能模型 |
6.4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成果情况 |
(7)基于悖论视角的后发企业国际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提出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章节安排与论文框架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悖论理论(视角) |
2.1.1 悖论的起源、内涵和发展 |
2.1.2 悖论视角下的后发企业国际化研究 |
2.2 企业国际化路径 |
2.2.1 Uppsala式渐进路径 |
2.2.2 跳板式激进路径 |
2.2.3 小结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设计思路 |
3.2 企业选择 |
3.2.1 企业选择原则 |
3.2.2 企业背景 |
3.3 数据收集 |
3.4 数据分析方法 |
3.4.1 事件路径分析 |
3.4.2 过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后发企业国际化路径研究 |
4.1 国际化行为识别与阶段划分 |
4.1.1 国际化行为矩阵结构 |
4.1.2 阶段划分 |
4.1.3 事件分布特征 |
4.2 基于过程分析的后发企业国际化路径研究 |
4.2.1 第一阶段(“走出去”) |
4.2.2 第一阶段讨论 |
4.2.3 第二阶段(国际化) |
4.2.4 第二阶段讨论 |
4.2.5 第三阶段(全球化) |
4.2.6 第三阶段讨论 |
4.2.7 命题讨论 |
4.2.8 后发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平衡路径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理论启示 |
5.3.1 对悖论的启示 |
5.3.2 对新兴市场后发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启示 |
5.4 实践启示 |
5.5 研究局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外商直接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的立法概述 |
(一)外商直接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立法的定性及规则设计 |
(二)外商直接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的立法体例选择 |
(三)外商直接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的立法理念探索 |
二、外商直接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法律规则之一:“审查范围”条款分析 |
(一)外国投资的界定 |
(二)“控制”的定义 |
三、外商直接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法律规则之二:“审查内容”条款分析 |
(一)国家安全的定义 |
(二)“安审因素”分析 |
四、外商直接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法律规则之三:“审查程序”条款分析 |
(一)审查机构 |
(二)审查程序 |
五、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立法的完善建议 |
(一)我国应进行专项立法 |
(二)明确安全审查范围 |
(三)审慎设置“安审因素” |
(四)规则设计中的权力平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制造业跨国并购动因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主要创新和不足 |
1.4 课题所涉及的概念的界定 |
1.4.1 中国制造业的定义及分类 |
1.4.2 跨国并购的定义及分类 |
第2章 跨国并购的相关理论 |
2.1 跨国并购的基本理论 |
2.1.1 垄断优势理论 |
2.1.2 内部化理论 |
2.2 跨国并购动因理论 |
2.2.1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
2.2.2 非生产性规模经济理论 |
2.2.3 市场势力理论 |
2.2.4 交易费用理论 |
第3章 现阶段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3.1.1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历程 |
3.1.2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
3.2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并购的特征分析 |
3.2.1 并购主体繁多且民营力量凸显 |
3.2.2 并购目的明确 |
3.2.3 逆向并购,并购目标多为发达国家企业 |
3.2.4 并购的业多集中于第二、第三产业 |
第4章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外部动因分析 |
4.1 跨国并购背景 |
4.1.1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4.1.2 东道国政府逐渐放松管制 |
4.1.3 东道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 |
4.2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外部动因 |
4.2.1 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 |
4.2.2 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 |
4.2.3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
4.3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外部动因的综合分析 |
第5章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内部动因分析 |
5.1 中国制造业跨国并购的内部动因 |
5.1.1 获取先进科学技术 |
5.1.2 获取战略性自然资源 |
5.1.3 多元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 |
5.1.4 拓展海外市场 |
5.1.5 规避贸易壁垒 |
5.2 内部动因典型案例分析—联想并购IBM |
5.2.1 公司简介 |
5.2.2 并购背景 |
5.2.3 并购动因 |
5.2.4 经验总结 |
第6章 关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建议对策 |
6.1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6.1.1 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并购战略 |
6.1.2 集政府和中介的力量实现风险的规避 |
6.1.3 重视并加大跨国并购人才的培养 |
6.1.4 注重整合问题,积极推进整合 |
6.2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6.2.1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
6.2.2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
6.2.3 加强金融政策扶持 |
6.2.4 重视与东道国的外交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非竞争因素在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现有研究不足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非竞争因素纳入经营者集中审查的依据 |
2.1 经营者集中的定义 |
2.2 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的目的以及核心因素 |
2.2.1 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的作用 |
2.2.2 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的核心因素——竞争因素 |
2.3 非竞争因素纳入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的必要性 |
2.3.1 《反垄断法》多元的立法目的 |
2.3.2 国际的通行做法 |
第3章 非竞争因素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
3.1 非竞争因素的概念界定 |
3.2 非竞争因素的分类 |
3.2.1 社会公共利益因素 |
3.2.2 国家安全因素 |
3.2.3 政治因素 |
第4章 明确非竞争因素在经营者集中审查中的作用的建议 |
4.1 非竞争因素在经营者集中审查中存在的问题 |
4.1.1 非竞争因素在实体法上的规定过于简单 |
4.1.2 审查机构缺乏对非竞争因素全面稳定的分析框架 |
4.2 完善非竞争因素在经营者集中审查中的对策 |
4.2.1 明确经营者集中审查中的非竞争因素 |
4.2.2 提高非竞争因素审查的公众可参与性与透明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联想-IBM PC并购关键词(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电子制造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以熊猫电子为例[D]. 范凯凯. 东南大学, 2020
- [2]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文化整合模式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跨国治理视角的比较案例分析[D]. 邹长江.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3]企业转型中的高管团队角色变迁及其对创新的影响研究 ——以联想、IBM和惠普为例[D]. 马红伟. 南京工业大学, 2017(07)
- [4]企业双元能力、并购战略与跨国并购绩效关系研究 ——以中国科技企业为例[D]. 夏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10)
- [5]中国企业并购美国企业的文化整合研究 ——以联想集团并购为例[D]. 李文潇.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6]互联网企业战略行为中竞争情报作用研究[D]. 王嵩. 武汉大学, 2016(08)
- [7]基于悖论视角的后发企业国际化路径研究[D]. 万青松.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8]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法律规则研究[D]. 李婷婷.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2)
- [9]我国制造业跨国并购动因识别[D]. 张茜. 天津财经大学, 2014(08)
- [10]非竞争因素在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中的作用研究[D]. 谢莉莎. 湖南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