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无毒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稻瘟病,分子,水稻,多样性,晚疫病,频率。
无毒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廖静静,谢华,王殿东,何霞红[1](2019)在《云南省元阳县籼/粳型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a、Avr-Pita1和Avr-Pii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云南省元阳县籼/粳型稻瘟病菌中无毒基因的多样性及差异,采用接种鉴别品种方法和PCR技术对9株粳型菌株和21株籼型菌株中无毒基因Avr-Pia、Avr-Pita1和Avr-Pii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0株稻瘟病菌菌株中无毒基因Avr-Pia、Avr-Pita1和Avr-Pii的平均出现频率分别为33.3%、76.7%和0,Avr-Pia、Avr-Pita1在籼型菌株和粳型菌株中的出现频率分别为4.8%和100.0%、66.7%和100.0%。Avr-Pia主要为存在/缺失的多样性,籼/粳型菌株对水稻品种Achiasahi(Pia)的致病率分别为100.0%和11.1%;Avr-Pita1可划分为3个类群,除菌株CH1195属于PO类群外,籼型菌株均属于J1类群,粳型菌株则属于J2/J3类群;籼/粳型菌株对水稻品种K1(Pita)的致病率分别为100.0%和0,且籼/粳型菌株Avr-Pita1蛋白序列在第83位和第192位氨基酸差异明显。Avr-Pii在30株稻瘟病菌菌株中均未检出,籼/粳型菌株对水稻品种Fujisaka No. 5(Pii)的致病率分别为100.0%和0。表明Avr-Pia和Avr-Pita1在粳型菌株中的出现频率高于籼型菌株且变异程度低,粳型菌株中可能存在其它无毒基因使其不能侵染Fujisaka No. 5。(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贺雄,丁朝辉,周瑚,朱华珺,李俊俊[2](2019)在《湖南桃江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无毒基因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明确湖南桃江地区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和无毒基因的组成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8对SSR引物对2017年从湖南桃江病圃多个晚稻品种上分离纯化的29个稻瘟病单孢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18个已知抗瘟基因的水稻近等基因系(NILs)对其中的19个特异性稻瘟病菌株进行无毒基因鉴定。[结果]在相似系数0.70,差异系数0.30水平下,29个供试菌株可划分为7个宗谱,优势宗谱I有12个菌株,占参测菌数的41.3%,宗谱V有7个菌株,占总菌数的24.1%,其余5个宗谱分别有1~3个菌株,占总菌数的34.6%;通过无毒基因鉴定18个菌株致病频率(致病频率=感病水稻数/所有测试水稻品种数×100%)在35%~75%。强致病力菌株(致病频率≥70%)3株,占总菌数的15.7%;较强致病力菌株(70%>致病频率≥50%)7株,占总菌数36.8%;中等致病力菌株(50%>致病频率≥20%)9株,占总菌数的47.5%;供试菌株平均致病频率为49.86%。19个菌株对NILs水稻品系毒力频率(毒力频率=对测试水稻品系有毒力的菌株数/所有菌株数×100%)超过70%的抗性基因为Pi-k~s、Pi-z~t、Pi-ta,属强毒力菌株;毒力频率介于50%~70%的抗性基因为Pi-k~p、Pi-z~5、Pi-t、Pi-sh、Pi-5,属于中等毒力菌株;对其余抗性基因的毒力频率低于50%。[结论]湖南桃江稻瘟病菌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存在复杂的致病性分化;抗性基因Pi-3、Pi-i、Pi-11、Pi-19、Pi-12对桃江地区稻瘟病菌抗性优良,可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志勇,白辉,任世龙,全建章,董志平[3](2019)在《谷瘟病菌无毒基因PWL家族分布及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谷瘟病是由灰梨孢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是谷子生产中重要流行性病害之一,严重时可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抗性品种的选育与推广种植是防治谷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谷瘟病菌的无毒基因与谷子抗病基因互作与稻瘟病菌和水稻抗病基因互作相同,都遵循基因对基因假说。田间谷瘟菌株无毒基因的变化常常使寄主抗病性丧失,因此鉴定各地区谷瘟病菌群体包含的无毒基因类型,了解谷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分布及变异情况,可为深入研究谷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及其无毒基因变异机制奠定基础。PWL基因家族作为寄主特异性无毒基因,是谷瘟病菌无毒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关于我国谷瘟病菌中PWL无毒基因家族分布和变异未见报道。为了解无毒基因PWL家族在谷瘟病菌群体中的分布和变异情况,本研究利用5对特异性引物对252株谷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扩增及测序分析。以252株谷瘟病菌单孢菌株DNA为模板,利用设计的5对PWL无毒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表明:PWL基因家族在谷瘟病菌中存在变异,变异的形式主要为基因的缺失和插入。谷瘟病菌未能扩增出PWL1基因的特异性目的片段,说明谷瘟病菌菌株均不含有PWL1基因。共65个谷瘟病菌菌株扩增出无毒基因PWL2的特异性目的片段,扩增率为25.8%。而无毒基因PWL4和PWL3扩增率均为100%,但谷瘟病菌与稻瘟病菌相比PWL3基因均存849bp碱基的插入。利用谷瘟病菌与稻瘟病菌PWL3基因的差异可通过PCR技术快速区分谷瘟病菌与稻瘟病菌。PWL2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变异,共划分为14个单倍型,单倍型P1为绝对优势单倍型。谷瘟病菌无毒基因PWL家族成员分布及变异分析对于深入研究谷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及谷瘟病菌与寄主谷子之间的互作机制开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胡孜进,李燕,樊晶,黄衍焱,王文明[4](2019)在《四川盆地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布频率与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重大病害之一,每年都造成水稻产量的严重损失。四川盆地寡日照、小温差及高湿度的气候特点,使得稻瘟病常年多发,成为制约水稻安全生产的瓶颈问题。为明确四川盆地无毒基因的分布及变异情况,以采自四川盆地东北部营山、通江和大竹地区的共238个稻瘟菌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5个无毒基因(AVR-Pik,AVR-Pi9,AVRPii,AVR-Pib,AVR-Pi54)的特异引物进行PCR检测及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这5个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8.32%,34.03%,100%和100%。其中通江和大竹菌株的AVR-Pik基因型均为含有AVR-Pik-A和AVR-Pik-D两个拷贝的混合型,而营山的菌株主要由AVR-Pik-E组成。对AVR-Pib基因PCR产物测序分析显示,有135个菌株在启动子区域存在转座子Pot3的插入;而检测出的AVR-Pii,AVR-Pi9和AVR-Pi54的PCR产物测序分析暂未发现插入、缺失及单碱基变异等。后续将对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的无毒基因分布及变异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对水稻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周弋力[5](2019)在《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抗瘟性评价及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瘟病是威胁黑龙江省水稻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目前防治稻瘟病最有效的措施,但由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繁多且容易发生变异,水稻品种推广3-5年后抗性逐渐“丧失”,本研究通过苗期接种对部分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进行抗性评价,并结合稻瘟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检测结果,筛选出优质抗性基因组合,为培育抗稻瘟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携带无毒基因型进行检测分析,为水稻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34个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采用苗期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其进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龙粳53的抗性频率最高,为94.3%,龙粳46的抗性频率最低,为25.4%。抗性评价为抗病(R)的品种占供试材料的29.4%;抗性评价为中抗(MR)的品种占供试材料的64.7%;抗性评价为中感(MS)和感病(S)的品种各一个,均占供试材料的2.9%。此结果说明黑龙江省种质资源中存在优质的抗源材料。2.利用6个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功能标记Pita、Pib、Pikm、Pi9、Pii和Pid3,对供试的34份水稻品种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Pi9的分布频率最高,其次是Pita和Pikm,Pib和Pii的分布频率较低,Pid3的分布频率最低。供试的34份水稻品种中,同一品种被检测出最多含有5个抗性基因,而最少只含有1个抗性基因,含有2个抗性基因的品种所占比例最大,龙粳40、龙粳42不含有待检测基因。抗性基因检测结果结合品种抗性表现来看,含有基因组合Pita、Pib和Pita、Pi9、Pikm的水稻品种抗性表现较好。3.试验利用2013年、2015年、2017年在黑龙江省6个地区采集的穗颈瘟标样,从中分离出的299个稻瘟病菌株,对其进行5个无毒基因的检测,明确无毒基因分布情况及年际变化趋势,并选择部分菌株测序分析变异情况。结果表明,Avr-pik的出现频率最高,Avr-pia的出现频率最低,两个无毒基因年际间出现频率无明显变化。AvrPiz-t和Avr-pib是在黑龙江省分布较广泛的无毒基因型,AvrPiz-t出现频率年际间呈上升趋势,Avr-pib呈先上升后基本持平状态。Avr-pi9的分布频率稍低,年际间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间供试菌株无毒基因分布也存在差异。通过对测序结果分析发现黑龙江省出现无毒基因Avr-pib的叁种变异类型、Avr-pi9的两种变异类型和AvrPiz-t的叁种变异类型。Avr-pia为最稳定无毒基因类型,试验年份中无变异出现;Avr-pik的等位基因类型最丰富,试验检测出6种变异类型,其中Avr-pik-B、-C、-D居多。本研究新发现一种变异类型Avr-pik-K,其有四处碱基发生突变,136(C/A)、139(C/G)、143(G/A)和233(T/A),在2017年黑龙江省通河县、庆安县和汤原县存在。对变异类型之一的转座子插入情况进行检测发现,黑龙江省无毒基因AvrPiz-t存在转座子(Pot3)的插入,可见黑龙江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变异类型十分丰富。(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9-06-01)
周小龙,符策纠,李冰,丁晓雯,林晋军[6](2019)在《稻瘟菌无毒基因AvrPii编码蛋白分子特性及转基因水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稻瘟菌无毒基因AvrPii在水稻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诱导的免疫反应(PTI)抗病分子信号调控中的功能,对AvrPii基因编码蛋白的分子结构特性进行分析,构建了AvrPii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幵进行遗传转化。结果表明:AvrPii蛋白由70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 500,等电点为6.0,总平均亲水性值为–0.159;AvrPii蛋白包含1个信号肽、1个跨膜结构域和2个基序为LxAR和CxxCxxxxxxxxxxxH的保守结构域;利用农杆菌侵染转化法,获得AvrPii基因全长序列和不含信号肽AvrPiinsp的转基因株系13个,PCR扩增和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结果表明,AvrPii和AvrPiinsp基因已成功转入受体品种日本晴幵得到稳定表达。(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杨德卫,王莫,韩利波,唐定中,李生平[7](2019)在《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克隆、育种利用及稻瘟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瘟病是世界上影响水稻(Oryza sativa)粮食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和核心。随着寄主水稻和病原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基因组测序和基因注释的完成,水稻和稻瘟病菌的互作体系成为研究植物与真菌互作的模式系统。该文对稻瘟病抗病基因的遗传、定位、克隆及育种利用进行概述,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讨了水稻全基因组中NBS-LRR类抗病基因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同时对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鉴定及无毒蛋白与抗病蛋白的互作进行初步分析。最后对稻瘟病抗病基因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发展和抗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娇[8](2019)在《晚疫病菌非寄主无毒基因的鉴定和马铃薯抗病基因的分子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致病疫霉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培育抗晚疫病品种成为马铃薯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致病疫霉是目前已知基因组最大的卵菌,编码超过500个RXLR类效应分子,它们通过抑制寄主的多重防卫反应,或劫持植物感病因子,为入侵和增殖创造合适的环境。本研究针对RXLR效应分子在非寄主植物龙葵上的识别和马铃薯抗病基因的体外修饰,开展了两部分工作,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以晚疫病菌A1融合群黑龙江分离菌株(HLJ)为模板,合作构建包含251个RXLR效应分子的基因库。通过瞬时表达系统,筛选到叁个特异性引起龙葵(SN022)过敏性坏死反应(HR)的候选无毒基因并开展了功能研究:(1)PITG_16245.2。PITG_16245.2在致病疫霉侵染马铃薯活体营养阶段被显着上调表达,在马铃薯和本氏烟中超量表达该基因能够下调寄主的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寄主的正常生长并促进感病;PITG_16245.2在11个致病疫霉菌株中均有同源序列,其中6个同源序列丧失在SN022上激发HR能力,结合基因定点突变分析发现,其第53、66、70和78位的氨基酸是决定HR发生的关键位点,这些位点的变化并不影响其在马铃薯内促进感病的功能;筛选马铃薯接种致病疫霉HLJ的酵母cDNA文库,鉴定StPR4b能够与PITG_16245.2~(HLJ)互作,并作为植物免疫的正调控因子;StPR4b和PITG_16245.2~(HLJ)共表达能够引导StPR4b由细胞质向细胞膜聚集,并阻止PITG_16245.2~(HLJ)进入寄主细胞核,提高寄主对致病疫霉的抗性。(2)PITG_20301.2。其属于Avrblb2家族,在侵染龙葵时被下调表达;PITG_20301.2在14个卵菌菌株中均存在同源基因,氨基酸一致性超过90%;共鉴定出6个序列特异性的同源序列,其中有2个在龙葵上不能激发HR,结合回复突变发现,第42位的氨基酸是在龙葵上激发HR的关键位点;在马铃薯和本氏烟中超量表达PITG_20301.2也下调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感病并影响本氏烟的正常生长;PITG_20301.2抑制寄主的PTI和ETI,在本氏烟上抑制NIP、Avh238和Avh241激起的HR。(3)PITG_04194.1。14个卵菌菌株中存在四种同源序列,均能在龙葵上激发HR;PITG_04194.1也能够抑制寄主的PTI和ETI,在本氏烟上抑制BAX,NIP,Avh238和Avh241激起的HR,在马铃薯中下调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致病疫霉的定殖。2.为探索PR4b如何影响龙葵对候选无毒基因的识别,分析龙葵与马铃薯中该基因的序列差异,发现SnPR4b与StPR4b高度同源,只存在一个氨基酸位点的差异,均能和无毒基因互作。研究还揭示,PITG_16245.2~(HLJ)、PTIG_04194.1~(HLJ)和PTIG_20301.2~(HLJ)均能够与SnPR4b直接互作。利用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在龙葵SN022上沉默SnPR4b能够抑制上述叁个无毒基因激发的HR,表明SnPR4b是一个非寄主识别效应分子的关键基因。龙葵SN008不能识别叁个候选无毒基因,检测发现SnPR4b在SN022和SN008中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但SnPR4b在SN022和SN008中亚细胞定位显着不同,并且在SN022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在SN008中,这可能是SnPR4b识别候选效应分子的关键机理。3.鉴定了SnPR4b与SnLRR1的相互互作,在SN022中沉默SnLRR1基因能够降低PITG_16245.2在龙葵中激发的HR,而不影响PITG_20301.2和PITG_04194.1激发的HR。将叁个候选无毒基因与SnPR4b和SnLRR1在本氏烟上共表达,发现只有含PITG_16245.2的组合能激发HR。说明SnLRR1参与龙葵识别候选无毒基因的路径,是SnPR4b的下游基因之一。SnLRR1在SN022和SN008中只有两个氨基酸位点的差异,这些差异不影响SnLRR1~(SN008)与SnPR4b的互作。但SnLRR1在SN022中的表达量要显着高于SN008。4.特异性识别RXLR类效应分子的抗病基因是抗晚疫病品种培育的关键。目前,抗病基因多通过传统的基因克隆方法,费时耗力,且多识别1-2个RXLR效应分子,介导对部分菌株的抗性,抗病谱窄且容易被病原菌的进化所克服。基于上述SnPR4b和SnLRR1通过适量增强转录表达改变抗性识别的机制,我们尝试改变已克隆抗病基因表达的策略,改造新抗病基因并研究其抗性。利用前期克隆的一个只对少数马铃薯晚疫病菌株具有弱抗性基因Rpi-mcq1.2,通过分子改造将Rpi-mcq1.2与另一个基因Rpi-Vnt1.1启动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马铃薯晚疫病抗病基因Rpi-OM1.2。转Rpi-OM1.2基因的马铃薯植株相对于内源启动子驱动表达的Rpi-mcq1.2,表达量有1.2倍左右的提高且不影响其它农艺性状。并且,Rpi-OM1.2转基因马铃薯对晚疫病抗性显着增强,抗病谱显着拓宽。为探索抗病机理,利用共表达策略筛选前文RXLR基因库,在本氏烟上共筛选到6个效应分子能够与Rpi-OM1.2识别引起HR,而Rpi-mcq1.2只能识别其中2个候选无毒基因。其中,六个候选效应分子间没有明显的同源性,说明改造的抗病基因Rpi-OM1.2能够同时监测多个效应分子,这可能是其广谱抗病性的基础。综上所述,本研究鉴定了3个在非寄主龙葵上激发HR的RXLR效应分子,并解析了PITG_16245.2-SnPR4b-SnLRR1的互作识别机理,为RXLR效应分子的新应用提供了方向。同时,通过提高弱抗病基因表达量的遗传改造,成功创制新的抗性强、抗谱广且无不良影响的新基因,为晚疫病的防控和抗病品种的培育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01)
沈乐融,齐中强,杜艳,于俊杰,俞咪娜[9](2019)在《江苏省稻瘟病菌致病力分化及无毒基因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2013-2017年从江苏省采集标样并分离得到的共计621个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Hebert)Barr]单孢菌株,利用10对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CE1、PWL1、Avr-Pita、Avr1-CO39、Avr-Pizt、Avr-Pib、Avr-Pia、Avr-Pii、Avr-Pik、Avr-Pi9)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分析江苏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分布及频率。结果表明:上述10个无毒基因在江苏省均有分布,但出现频率不同,其中平均扩增频率最高的为Avr-Pib,达到74. 56%,最低的是Avr-Pia,只有9. 34%。Avr-Pib、Avr-Pik、Avr-Pizt连续5年扩增频率较高且稳定遗传。此外,采用日本清泽鉴别品种对稻瘟病菌供试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Pi-zt、Pi-z、Pi-ta、Pi-ta2、Pi-i表现为弱毒力。综上所述,江苏省稻瘟病菌群体组成较为复杂,且存在较大易变性;无毒基因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且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梁静思,王伟伟,单慧,杨洋,李灿辉[10](2019)在《马铃薯晚疫病菌有性生殖发生对无毒基因Avr-blb1多样性及菌株毒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马铃薯重要病害病原,前期研究表明,有性生殖的发生是群体结构变异的重要手段。【方法】在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采集晚疫病菌,分离纯化19株,其中A2交配型15株,是优势群体,A1A2交配型2株,A1交配型1株,自育型(SF) 1株;对来自不同寄主品种、不同交配型的4株菌株进行有性生殖诱导,以及对有性后代进行毒性测定。【结果】确定了3对卵孢子产生较多的亲本组合;采用改良的卵孢子萌发诱导方法得到的卵孢子有性后代菌株30株,卵孢子萌发率达6%。在有性后代群体中Avr-blb1无毒基因序列发生了多态性分离,其中亲本组合1、组合2和组合3的有性生殖后代序列多态性系数分别为0. 013,0. 010和0. 002;通过对马铃薯栽培品种合作88的毒性验证,发现组合1和组合3后代均有毒性分离现象。【结论】上述结果表明了有性生殖发生导致的无毒基因序列多样性对病原菌的毒性变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无毒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明确湖南桃江地区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和无毒基因的组成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8对SSR引物对2017年从湖南桃江病圃多个晚稻品种上分离纯化的29个稻瘟病单孢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18个已知抗瘟基因的水稻近等基因系(NILs)对其中的19个特异性稻瘟病菌株进行无毒基因鉴定。[结果]在相似系数0.70,差异系数0.30水平下,29个供试菌株可划分为7个宗谱,优势宗谱I有12个菌株,占参测菌数的41.3%,宗谱V有7个菌株,占总菌数的24.1%,其余5个宗谱分别有1~3个菌株,占总菌数的34.6%;通过无毒基因鉴定18个菌株致病频率(致病频率=感病水稻数/所有测试水稻品种数×100%)在35%~75%。强致病力菌株(致病频率≥70%)3株,占总菌数的15.7%;较强致病力菌株(70%>致病频率≥50%)7株,占总菌数36.8%;中等致病力菌株(50%>致病频率≥20%)9株,占总菌数的47.5%;供试菌株平均致病频率为49.86%。19个菌株对NILs水稻品系毒力频率(毒力频率=对测试水稻品系有毒力的菌株数/所有菌株数×100%)超过70%的抗性基因为Pi-k~s、Pi-z~t、Pi-ta,属强毒力菌株;毒力频率介于50%~70%的抗性基因为Pi-k~p、Pi-z~5、Pi-t、Pi-sh、Pi-5,属于中等毒力菌株;对其余抗性基因的毒力频率低于50%。[结论]湖南桃江稻瘟病菌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存在复杂的致病性分化;抗性基因Pi-3、Pi-i、Pi-11、Pi-19、Pi-12对桃江地区稻瘟病菌抗性优良,可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毒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廖静静,谢华,王殿东,何霞红.云南省元阳县籼/粳型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a、Avr-Pita1和Avr-Pii多样性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9
[2].贺雄,丁朝辉,周瑚,朱华珺,李俊俊.湖南桃江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无毒基因的鉴定[J].西南农业学报.2019
[3].李志勇,白辉,任世龙,全建章,董志平.谷瘟病菌无毒基因PWL家族分布及变异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胡孜进,李燕,樊晶,黄衍焱,王文明.四川盆地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布频率与变异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周弋力.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抗瘟性评价及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析[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
[6].周小龙,符策纠,李冰,丁晓雯,林晋军.稻瘟菌无毒基因AvrPii编码蛋白分子特性及转基因水稻的构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杨德卫,王莫,韩利波,唐定中,李生平.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克隆、育种利用及稻瘟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J].植物学报.2019
[8].王娇.晚疫病菌非寄主无毒基因的鉴定和马铃薯抗病基因的分子改造[D].山东农业大学.2019
[9].沈乐融,齐中强,杜艳,于俊杰,俞咪娜.江苏省稻瘟病菌致病力分化及无毒基因组成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9
[10].梁静思,王伟伟,单慧,杨洋,李灿辉.马铃薯晚疫病菌有性生殖发生对无毒基因Avr-blb1多样性及菌株毒性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