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研究
摘 要:住房在婚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90后步入成年和适婚年龄,其婚房观是否发生变化,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对此展开了探讨。分析发现:在90后大学生中,有68.5%认同“无房不婚”,拥有自己的住房是结婚的前提条件;有31.5%认可“无房可婚”,没有自己的住房也可以结婚。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婚房观受生活城市、家庭经济条件以及个体因素的交错影响而存在多元的趋势。对此,相关政策设计应给予关注,提前做好政策储备应对这种可能变化的到来。
关键词:青年问题;婚房观;90后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近年来,随着90后成年和步入适婚年龄,开始成为住房“刚性需求”的主体。然而,有调查指出90后有可能成为不买房的一代,在90后大学毕业生中只有1/3表示为了买房愿意降低生活质量,超过一半表示如果因为买房而背上沉重的房贷,宁愿不买房[1]。上述现象引发社会的热议和研究者关注。对此,有研究指出90后不愿意为攒钱买房而降低生活品质和牺牲个人爱好[2]。还有研究指出除了经济压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全球化导致的90后乡土情结弱化,地域观念淡薄,而购房限制人身自由;传统婚恋模式在弱化,以往女性繁衍后代和男性养家的组合方式走向瓦解,新的婚恋模式对于住房的需求程度弱化;其他迅速获得财富增值的方式兴起,包括创业、互联网等,房产并非绝对是90后希望获得和瓜分的财富方式;90后父母普遍有房,可以与父母合住以后直接继承[3]。
(2)冷冻机压缩机故障,冷冻机2#压缩机无法启动,3#压缩机只能满负荷启动。当冷冻水温度高过设定温度而1#压缩机满负荷运行时,3#压缩机自启动,降低冷冻水温度;当冷冻水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3#压缩机自动停止运行,1#压缩机自动调整负荷来冷却水。3#压缩机的频繁启停导致冷冻水温度波动增大,空冷塔出口空气温度波动增大,造成后续整体工况波动增大。
90后不愿意因为买房背上沉重房贷,影响生活质量,但是在面对婚姻中的住房“刚性需求”时,他们的婚房观是否依然如此呢?通常来看,住房在婚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在婚前或婚后拥有自己的住房是基本的“刚性需求”。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心理因素上看,住房作为家庭成员“安身立命”的场所,能够提高家庭成员尤其是女性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4];二是从婚姻质量来看,住房质量会显著提高婚姻质量[5];三是从婚姻竞争来看,在婚姻缔结过程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男方通过住房投资传达自身“质量”的信号,女性则可以依据住房档次作为择偶的重要依据,房产作为身份标识有助于女性大致判断男性社会经济地位,拥有房产意味着在婚姻市场中会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6][7][8]。
在城市,婚姻中的住房需求在1998年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前,主要通过国家主导下的住房分配制度解决,而在此后则主要通过市场购买解决[9]。这一政策变化对不同代际群体有着重要的影响—70后及之前的城市代际群体的住房需求大多通过福利分配制度得到了解决,而从80后开始则主要通过市场购买商品房解决。对此,以往调查表明,在80后的婚姻中住房占据重要的位置,婚前买房是80后的普遍选择[10][11]。甚至有观点指出随着80后进入婚龄期,大规模的买房结婚是导致2004年以来城市房价持续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12]。还有调查表明,高达八成的女方家庭表示“没房不嫁女”,只有近两成的女方家庭面对高企的房价表示愿意接受租房的女婿[13],这种所谓的“丈母娘推高房价”现象也集中发生在80后群体身上。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城市房价的快速上涨,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动辄数万元一平米的房价令绝大多数青年可望而不可即;即使在中小城市甚至是县城,房价超出当地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也令众多青年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90后为了生活质量不愿意买房,但是面对婚姻中的住房“刚性需求”时,他们的婚房观是延续80后结婚须有房的观念,还是发生松动呈现多元选择?如果呈现多元选择,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对此,本文拟基于全国性的调查数据展开实证研究。
平顶山学院王小鹤在《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的价值追求与实现》中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发展需要优质师资;儿童的全面发展需要高素质教师;本科层次的教师培养应追求卓越化;教师职业发展的动态性要求职前培养为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使用的数据是2017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anel Study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PSCUS)。PSCUS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组织的全国性调查,自2012年开始面向全国约20所不同类型高校,根据分层抽样对在校大学生和当年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追踪调查。2017年共调查了14410名在校大学生,本文选择其中14007名90后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样本人口学统计为男性占47.4%,女性占52.6%;平均年龄21.3岁,年龄标准差为1.9岁;非农业户籍占42.2%,农业户籍占57.8%;专科生占35.6%,本科及研究生占64.6%。
进一步比较不同城市90后大学生婚房观影响因素(如表3所示)。主要发现如下。
基于复杂网络的虚拟品牌社区意见领袖识别研究——以魅族Flyme社区为例 魏思敏,张宪华,张祯,孟庆春,张夏然(11-26)
2.分析框架
在房价高企的情况下,青年购房须要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这往往离不开家庭的经济援助,而经济援助程度与家庭条件密切相关。同时,由于不同城市房价悬殊,超大城市由于房价高企导致购房成本最高,极有可能超大城市90后婚房观最弱,更倾向于认同结婚时不必要有自己的住房;特大城市房价较之超大城市相对要低,90后婚房观应强于超大城市;而在房价相对要低的其他城市,90后婚房观理应最强,最倾向于认同结婚时应有自己的房子。据此,本文拟从90后家庭条件以及生活城市考察其婚房观状况,同时考虑性别、年龄、户籍和学历层次的影响,据此建构综合分析框架。
3.变量
第二,家庭条件的影响。在模型2中,在控制个体因素变量的影响下,家庭条件中的父亲职业地位与父亲学历均无显著影响,仅有家庭经济条件即有无购房能力表现出显著的影响。整体来看,家庭条件的影响有限,在高企的房价面前即使是家庭条件较好的90后大学生也普遍感受到了压力,从而使得90后大学生婚房观整体上较少受到家庭条件的影响而呈现出去差异化的特征。
4.分析方法与策略
本文分析方法与策略如下。首先,描述统计分析90后大学生婚房观状况,并基于F检验分析其群体间差异;其次,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90后大学生婚房观的影响因素;再次,比较分析不同城市和家庭条件90后大学生婚房观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上述发现进行研究总结。
三、数据分析
1.描述统计
2017年PSCUS从多个维度调查了大学生住房观念。综合来看,90后大学生在购房意愿上呈现出不愿意因为购房而影响生活质量和增加家庭负担的特征。其中,有64.7%表示不愿意为了买房而降低生活质量,有55.5%表示如果要背上沉重的房贷宁愿不买房,有63%表示如果用父母的钱宁愿不买房。但是,与此同时,面对婚姻中的住房“刚性需求”,有68.5%的大学生表示“无房不婚”,拥有自己的住房是结婚的前提条件;有31.5%的大学生表示“无房可婚”,没有自己的住房也可以结婚。
从表2来看,不同90后大学生群体的婚房观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包含变量间的相互干扰,对此进一步基于回归方程分析90后大学生婚房观影响因素。表2基于嵌套模型的建模策略,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了90后大学生婚房观影响因素。其中,模型1是基准模型,解释变量是作为控制变量的个体因素;模型2在模型1基础上增加家庭变量,用以检验家庭条件对90后大学生婚房观的影响;模型3继续加入生活城市变量,用以估计生活城市变量对90后大学生婚房观的影响。主要发现如下。
首先,超大城市90后大学生婚房观主要受年龄与户籍的显著影响(模型4)。在控制其他变量影响后,年龄的增加和非农业户籍导致认同“无房不婚”的发生概率上升。其他变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尤其是家庭条件的3个变量均无显著影响,这表明面对高企的房价,家庭条件好坏对超大城市90后大学生的婚房观没有太多的作用,不同家庭条件的90后大学生普遍感受到房价的压力。
从制作最初始的量角器到尝试度量角的大小碰到量角的不方便,基于量角的需求,到最后完整量角器的诞生,学生一直在探索,这样的学习充分激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不但体会到一种新的度量工具产生的全过程,还在矛盾冲突中学会了灵活量角的方法。
表1:90后大学生不同群体婚房观描述统计及F检验
群体 均值 标准差 F检验性别 女 0.694 0.460 6.895**男 0.673 0.468户籍 农业 0.686 0.463 0.394非农业 0.681 0.465专科生 0.742 0.437学历层次67.646****本科及研究生 0.628 0.483中低 0.688 0.463 4.769*高 0.665 0.471父亲学历 非大学 0.690 0.462 13.406****大学 0.656 0.474父亲职业地位
续表
群体 均值 标准差 F检验经济条件 无购房能力 0.693 0.464 3.478**有购房能力 0.674 0.464一般城市 0.719 0.449生活城市75.701****特大城市 0.601 0.489超大城市 0.652 0.476
2.90后大学生婚房观影响因素分析
从群体差异来看(如表1所示),在性别方面,女性更认同拥有自己的住房是结婚的必备条件,而男性认同比例低于女性;在户籍方面,农业户籍与非农业户籍群体差异不显著;在学历层次方面,专科生婚房观强于本科及研究生;在父亲职业地位方面,父亲职业地位中低的群体的婚房观相对较强;在父亲学历方面,父亲学历低的90后大学生的婚房观相对较强;在家庭经济条件方面,无购房能力的90后大学生婚房观相对较强;在生活城市方面,特大城市90后大学生婚房观最弱,其他城市则最强,超大城市婚房观居中。
表2:90后大学生婚房观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注:*P<0.05,**P<0.01,***P<0.005,*****P<0.001。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B Exp自变量(B) B Exp(B) B Exp(B)性别(男=1) -0.063*0.939-0.059*0.943-0.055 0.947年龄 0.059****1.060 0.057****1.059 0.062****1.064户籍(非农业=1) 0.139****1.149 .150****1.162 0.148***1.160学历(本科及研究生=1)-0.560****0.571-0.556****0.573-0.238****0.789父亲职业地位(高=1) ————0.044 1.045 0.078 1.081父亲学历(大学=1) ————-0.063 0.939 0.014 1.014经济条件(有购房能力=1)————-0.039*0.962-0.060**0.942城市(参照组=其他城市)特大城市 ————————-0.499****0.607超大城市 ————————-0.370****0.691 x2 144.63 1**** 142.84 1**** 238.6 79-2LL 17478.227 17000.042 16237.641 N 14124 13698 13084
第一,个体因素的影响。模型1在控制其他变量影响后,性别对90后大学生婚房观有显著影响,男性认同“无房不婚”的发生概率较之女性低6.1%[EXP(B)=0.939-1],这与男性在婚房问题上承担更多责任和压力有关。年龄每增加1岁认同“无房不婚”的发生概率上升6%[EXP(B)=1.060-1]。在学历方面,本科及研究生群体认同“无房不婚”的发生概率比专科生要低42.9%[EXP(B)=0571-1]。一般来看,随着学历的提高人们的优先价值观从物质主义转向非物质主义,即从对生活与安全的重视转向对自我实现与信念的追求[14],90后大学生学历层次越高婚房观越弱与优先价值观转变趋势相一致。另外,非农业户籍者认同“无房不婚”的发生概率比农业户籍者高出14.9%[EXP(B)=1.149-1],可能解释是农业户籍90后大学生经济支付能力有限或受其家庭拥有宅基地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均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或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聚焦90后大学生的婚房观。2017年PSCUS调查了大学生是否认同“拥有自己的房子是结婚的必要条件”的观点,本文选择这一问题作为因变量,认同赋值为1,不认同赋值为0,处理为01变量。本研究自变量有2个,分别是90后家庭条件和生活城市。第一,家庭条件包括3个变量:父亲职业地位、父亲学历和家庭经济条件。其中,父亲职业地位是将父亲职业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企业中高层、专业技术人员等精英职业定义为职业地位高者,其他职业定义为职业地位中下者,处理为01变量;父亲学历则是根据父亲是否接受大学教育处理为01变量;在家庭经济条件方面,PSCUS调查了90后大学生在上学城市有无购房能力,这与家庭经济条件密切相关,选取这一变量作为测量指标并处理为01变量。第二,生活城市主要依据大学生上学所在城市进行测量,根据房价高低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其他城市,处理为定类变量。另外,本文将90后个体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和学历层次。
扩展版NIHSS对NIHSS评分0分延髓梗死的评估价值 … ……………………… 季蕾,蒋颖,岳春贤,等 418
第三,生活城市的影响。在模型3中,在控制个体因素和家庭条件影响后,生活城市显示出对90后大学生婚房观的显著影响。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群体认同“无房不婚”的发生概率要比其他城市群体分别低39.3%[EXP(B)=0.607-1]和30.9%[1 EXP(B)=0.691-1]。主要原因是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高企的房价让90后大学生普遍感受到经济压力,因此认同“无房不婚”的发生概率显著下降。但是,超大城市90后大学生的婚房观要强于特大城市,更倾向于认同“无房不婚”,这主要是因为超大城市房价虽然比特大城市贵,但是超大城市租房成本更高,同时由于租房市场发育不成熟,管理不规范,租房生活质量可能更低,反衬出拥有住房的价值,导致超大城市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认同“无房不婚”。
3.不同城市90后大学生婚房观影响因素比较
美国体育课程评价高校与中小学差别很大,高校对体育课考核没有统一要求,国家也没有统一规定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重视考核学生的体验与实践过程。主要关注学生在活动方面的改进幅度和所取得的成就:学生的运动参与是否积极和对运动技能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评价。考试成绩的评定只有“合格”与“不及格”,相对来说比较松散。但是对学生的出勤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表3:不同城市90后大学生婚房观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注: 超大城市没有调查大专生,无法进行专科生与本科及研究生比较。*P<0.05,**P<0.01,***P<0.005,*****P<0.001
模型4(超大城市)自变量模型5(特大城市)(B) B Exp(B)性别(男=1) 0.119 1.126 0.231***1.259-0.269****0.764模型6(其他城市)B Exp(B) B Exp年龄 0.140****1.150 0.081***1.085 0.054***1.056户籍(非农业=1)0.229*1.257 0.022 1.023 0.169* 1.184学历(本科及研究生=1)———-0.811 0.444-0.176***0.839父亲职业地位(高=1)0.204 1.227-0.013 0.987 0.022 1.022父亲学历(大学=1) 0.044 1.045 0.060 1.062 -0.111 0.895经济条件(有购房能力=1)0.097 1.102 0.033 1.034-0.238****0.788 x2144.522****136.387****157.827****-2LL 3829.205 3974.423 8225.498 N 3036 3015 6887
《“一带一路”沿线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特征分析》采用信息融合和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的人文和自然等多源数据进行处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特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该书夯实了该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基础,同时为“一带一路”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支撑.但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数据是基础,但还需要完备的政策指导和合理的规划设计,更依赖于自下而上的有效参与.单纯的数据并不能高效的支撑“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工作,接下来应基于多源数据,集成数据库,建立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以便可以更高效快速的为“一带一路”相关工作的实施提供服务.
其次,特大城市90后大学生的婚房观受到性别、年龄、户籍的显著影响(模型5)。其中,男性婚房观强于女性,这与超大城市和其他城市有着明显的不同—超大城市男女婚房观无显著差异,而其他城市则是女性婚房观强于男性。家庭因素中的3个变量均无显著影响,表明家庭条件对特大城市90后大学生婚房观的影响同样存在去差异化的现象。
再次,其他城市90后大学生的婚房观受性别、年龄、户籍和学历的显著影响(模型6)。在控制其他变量影响后,男性认同“无房不婚”的发生概率低于女性,年龄的增长导致认同“无房不婚”的发生概率上升,非农业户籍与高学历均导致认同“无房不婚”的发生概率高于参照组。在家庭因素方面,父亲职业地位与父亲学历无显著影响,但是家庭经济条件有显著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好的群体认同“无房不婚”的发生概率低于参照组。
比较来看,超大城市90后大学生的婚房观较少受到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去同质化的特征;在特大城市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有所增多;而在房价相对较低的其他城市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则相对要多。这使得超大城市90后大学生婚房观影响机制相对单一,而在其他城市影响机制则相对多元。这表明,不同城市的房价高低不同导致影响机制作用空间大小不同。
4.不同家庭条件90后大学生婚房观影响因素比较
表4考察了不同家庭条件90后大学生婚房观的影响因素。主要发现如下。
一方面,无购房能力的90后大学生的婚房观受到年龄、户籍、所在城市的影响(模型7)。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后,年龄的增长导致认同“无房不婚”的发生概率上升;非农业户籍群体认同“无房不婚”的发生概率高于农业户籍群体;生活城市对于无购房能力的90后大学生婚房观有着显著的影响,表现为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群体认同“无房不婚”的发生概率低于其他城市群体。父亲职业地位与父亲学历无显著影响。
另一方面,有购房能力的90后大学生婚房观受年龄、性别、所在城市的影响(模型8)。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后,年龄的增长导致认同“无房不婚”的发生概率上升;男性认同“无房不婚”的发生概率高于女性;生活城市的影响仅限于特大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前者认同“无房不婚”的发生概率低于后者;父亲职业地位与父亲学历无显著影响。
表4:不同家庭条件90后婚房观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自变量模型7(无购房能力)模型8(有购房能力)B Exp(B) B Exp(B)性别(男=1) 0.049 1.050 -0.214**** 0.807年龄 104**** 1.109 .086****1.090
续表
注:*P<0.05,**P<0.01,***P<0.005,*****P<0.001。
所在城市(参照组=其他)特大城市 -0.717**** 0.488 -0.375**** 0.687超大城市 -0.543**** 0.581 -0.163 0.849父亲职业地位(高=1) 0.075 1.078 0.037 1.038父亲学历(大学=1) 0.013 1.013 -0.073 0.929 x2 344.7 19**** 187.4 36****-2LL 10151.868 5662.108 N 82 99 45 87
整体来看,个体因素中年龄对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群体的婚房观均有显著影响,而户籍仅对家庭条件差的群体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在家庭条件差的群体中户籍进一步造成婚房观上的内部分化;性别则仅对家庭条件好的群体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塑造着群体内部差异。从生活城市影响来看,在家庭条件好的群体内部,较少受生活城市的影响;而在家庭条件差的群体内部,生活城市的影响更为明显。这极有可能导致家庭条件差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更倾向于选择其他城市生活和工作。
四、研究总结
本文基于2017年PSCUS数据,对90后大学生婚房观展开了探讨。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第一,虽然90后大学生不愿意因买房而当“房奴”降低生活质量,但是面对婚姻中的住房“刚性需求”,约2/3的90后大学生依然持有主流态度即“无房不婚”,约1/3则表示“无房可婚”,没有自己的住房也可以结婚。这一结果和以往针对80后婚房观调查结果相比,可以看出90后还是受主流婚房观的影响倾向于结婚买房,不过这种主流婚房观有所趋弱并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第二,家庭条件对90后大学生婚房观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家庭经济条件。有购房能力的90后大学生的婚房观相对偏弱,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家庭条件好的90后大学生其父母普遍拥有住房,甚至是拥有多套住房,他们相对没有后顾之忧,进而影响其婚房观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家庭条件好的90后,生活相对优越,对自我表达与生活质量有着更高的追求,因此婚房问题变得相对不太重要。
第三,生活城市对90后大学生婚房观有着显著的影响。对于生活在房价高企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群体而言,其婚房观明显偏弱;而就房价相对要低的其他城市群体来看,婚房观相对要强,更倾向于认同拥有自己的住房是结婚的前提条件。这种城市间的差异无疑与经济能力密切相关,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房价动辄数万元一平方米让90后普遍感受到购房压力,以至于家庭条件好坏对这两类城市90后婚房观的影响变得均不显著。另外,本文研究发现超大城市90后婚房观强于特大城市。原因主要是超大城市房价比特大城市更贵,但是超大城市租房成本更高,同时由于租房市场发育不成熟,管理不规范,租住生活质量可能更低,导致超大城市90后更倾向于结婚要有自己的房子。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文认为在有关住房保障政策的供给上,应重视90后婚房观的上述特征。有理由相信,90后婚房观存在进一步多元价值取向的变化可能,对此住房保障政策应超前预判,做好相关政策储备。尤其是房价高企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住房保障政策应充分考虑90后的婚房观特征,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在买不起房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租房生活质量,需要监管的跟进。同时,在政策性保障住房供给上需要着力。近年来,诸如北京等超大城市积极探索,不断出台新的政策,虽然这些政策的成效还需假以时日,但是本文研究结论支持这种政策的努力方向,值得在这一方向上进一步推进。
参考文献:
[1]田丰.2014年90后大学生生活的压力报告[A].李培林等.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80-195.
[2]李春玲.静悄悄的革命是否临近?—从80后和90后的价值观转变看年轻一代的先行性[J].河北学刊,2015(3):100-104.
[3]海文.搅乱房市的90后[J].今日工程机械,2014(3):64-65.
[4]方丽,田传浩.筑好巢才能引好凤:农村住房投资与婚姻缔结[J].经济学(季刊),2016(2):571-596.
[5]陈变珍,姜晓刚,唐晓雪.住房消费对高校教师婚姻质量的影响探讨[J].高教论坛,2018(7):61-64.
[6]李斌,蒋娟娟,张所地.丈母娘经济:婚姻匹配竞争对住房市场的非线性冲击[J].现代财经,2018(12):72-81.
[7]Fang L,Tian C H.Housing and Marital Matching:A Signaling Perspective[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8(47):27-46.
[8]廉思,赵金艳.结婚是否一定要买房—青年住房对婚姻的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7):61-67.
[9]吴宾,杨彩宁.住房制度、住有所居与历年调控:1978~2017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观察[J].改革,2018(1):74-85.
[10]肖小平.婚房大势—深圳婚房置业调查[J].中国地产市场,2013(8):40-41.
[11]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80后夹心层患“婚房焦虑症”[J].市场研究,2013(1):15-16.
[12]刘学良,吴璟,邓永恒.人口冲击、婚姻和住房市场[J].南开经济研究,2016(1):58-76.
[13]周雪松.“丈母娘推高房价”基本属实,调查结果显示能接受“租房女婿”的丈母娘不足两成[N].中国经济时报,2010-03-08(002).
[14]罗纳德·英格尔哈特.静悄悄的革命—西方民众变动中的价值与政治方式[M].叶娟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5-9.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重点项目“中国公众价值观变化及趋势研究”(项目编号:SZ201810005002)的阶段性成果]
胡建国: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教授,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
李伟: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杨守建
标签:城市论文; 大学生论文; 家庭论文; 住房论文; 条件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6期论文;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重点项目“中国公众价值观变化及趋势研究”(项目编号:SZ201810005002)论文;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论文;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论文; 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