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阳虚模型大鼠论文-韩博宇

脾肾阳虚模型大鼠论文-韩博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脾肾阳虚模型大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脾肾阳虚证,生物学基础

脾肾阳虚模型大鼠论文文献综述

韩博宇[1](2019)在《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的建立与生物学基础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之一。本病根据患者的大便性状可分为4个亚型,分别是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和不确定型(IBS-U)。本病具有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的特点。IBS-D是IBS常见的亚型,约占所有IBS的23.4%~40%。脾肾阳虚证为IBS-D中医的主要证型之一。国内刘建平团队所做的文献综述显示:IBS-D的主要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胃虚弱证57.5%(23/40)>脾肾阳虚证52.5%(21/40)=肝郁脾虚证52.5%(21/40)>寒热错杂证29.6%(11/40)>脾气虚证22.5%(9/40)。脾肾阳虚证同时也是2017年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IBS-D的一个主要证型。团队前期临床研究发现,采用温肾健脾法治疗IBS-D具有疗效高、复发率低的临床优势,总有效率为92.24%,而安慰剂对照组仅为42.5%。前期实验研究发现,温肾健脾法通过改变IBS-D的肽类激素,影响结肠黏膜及回盲部肥大细胞脱颗粒,而发挥治疗作用。IBS具体发病机制不清,中医药治疗IBS具有优势,其取得疗效的基础是辨证论治。证候动物模型对中医病因病机学和证候演变规律研究、评价中药方剂疗效和阐释药理机制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已经建立了肝郁脾虚证IBS-D大鼠模型,但作为临床上十分常见的脾肾阳虚证IBS-D的大鼠模型仍没有建立和进行系统评价。基于以上背景,为了更好的评估中药复方疗效,脾肾阳虚型IBS-D病证结合大鼠模型亟需建立。研究目的:通过番泻叶灌胃构建中医脾肾阳虚证,迭加IBS疾病公认的造模方法,构建出公认的脾肾阳虚证IBS-D的病证结合模型,并探索模型的生物学基础。为中药单体、复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基础。研究方法1.实验一构建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番泻叶灌胃剂量和周期的探索采用母子分离法建立IBS疾病模型。以高、中、低番泻叶浓度(1.0g/ml、0.5g/ml、0.25g/ml)灌胃,分别对应10g/kg·d、5g/kg·d和2.5g/kg·d的灌胃剂量,探索构建脾肾阳虚证所需的剂量和周期。高、中、低剂量灌胃以探索成模的最佳剂量。分别在灌胃的2、4、6周后进行取材,以探索成模最佳的灌胃周期。实验大鼠共计13组,每组10只,共计130只。分为母子分离+番泻叶高、中、低剂量组(灌胃的2、4、6周),共9组;正常组(灌胃的2、4、6周)共3组和复合组1组。复合组造模方法:每日疲劳游泳至力竭,灌服番泻叶5g/kg·d,并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10mg/kg,1次/天,连续2周。观察大鼠皮毛变化,肛周情况,活动度和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综合体重、饮食、腹泻情况、肛温、握力、负重游泳、腹壁撤退反射、D-木糖、尿-17羟、ACTH、CORT和病理以共同评价动物模型。2.实验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从代谢组学角度观察实验一模型构建过程中的尿液代谢轮廓和轨迹变化,筛出差异代谢物,找出代谢通路,对模型的生物学基础进行探索3.实验叁基于16S rRNA测序,从肠道微生态角度探索实验一模型组和正常组的菌群差异4.实验四比较叁种IBS造模方法(母子分离、直肠扩张、避水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构建的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优化出最佳的动物模型根据实验一结果,番泻叶灌胃可以构建出脾肾阳虚证。在番泻叶灌胃基础上,分别迭加母子分离、避水应激、直肠扩张叁种常用的IBS疾病造模方法,通过比较,优化出最佳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实验动物共计210只。分为母子分离组+番泻叶高、中、低剂量(灌胃的2、4、6周),共9组;直肠扩张+番泻叶高、中、低剂量(灌胃的2、4、6周),共9组;避水应激+番泻叶高、中、低剂量(灌胃的2、4、6周),共9组;正常组(灌胃的2、4、6周),共3组。一共30组,每组7只。模型评价指标:大鼠的一般状态、行为学改变、理化指标和病理。研究结果1.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番泻叶灌胃剂量和周期的探索高、中剂量番泻叶灌胃2~3天即可出现腹泻,番泻叶灌胃2周后,可明显出现粪便粒数和Bristol分型增加,低剂量组粪便粒数无明显增加。高、中剂量番泻叶灌胃出现大鼠体重增长减缓、进食减少、握力降低和负重游泳时间减少等变化。从灌胃剂量看,高剂量组此种变化更显着。对于握力和负重游泳,组间出现明显差异至少需要灌胃4周,提示达到阳虚需要更长时间灌胃。肛温随灌胃时间的延长呈现降低的趋势,但在6周才出现明显的差异。从血清和尿液激素水平看,高剂量番泻叶灌胃4周可引起尿-17羟和CORT的降低,ACTH虽有降低,但未得出统计学差异。肛温的显着差异也发生在高剂量番泻叶灌胃6周,由此可见,高剂量灌胃4周可以引起部分脾肾阳虚的改变,但高剂量番泻叶灌胃6周更能充分表现出脾肾阳虚。且灌胃6周,未引起肠组织明显的病理变化。复合因素造模虽可使大鼠出现腹泻,体重降低和握力、负重游泳等自主活动能力明显降低,但出现了大鼠的明显死亡和肠道局部组织粘连现象。造模方法有悖于中医的病因理论,也不符合IBS-D的功能性肠病的特点。而且操作复杂,不利于模型的重复。综合以上分析,高剂量番泻叶灌胃6周迭加母子分离法是构建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较为合适的造模方法。2.基于代谢组学角度探索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的生物学基础从大鼠尿液代谢轮廓分析可见,番泻叶灌胃前,母子分离组和正常组的尿液代谢轮廓即显现出差异,提示母子分离法具有诱导IBS疾病模型的作用。番泻叶灌胃2、4、6周后,从灌胃的剂量来看,均是高剂量组的代谢改变最为明显。进一步进行高剂量2、4、6周的对比,发现高剂量灌胃6周的代谢改变最为明显。高剂量番泻叶灌胃6周联合母子分离法应为构建脾肾阳虚证IBS-D最佳的造模剂量和时间。在造模的过程中,上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有:肌酸、尿囊素、马尿酸盐、丙酸盐、牛磺酸及3-吲哚硫酸酯6个,下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有:乙醇、酮戊二酸、顺乌头酸、N-乙酰天冬氨酸及甲酸盐5个。具体涉及的代谢通路包括: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柠檬酸循环。这些通路和机体能量代谢、应激相关代谢、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密切相关。3.基于肠道微生态角度探索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的生物学基础和正常组大鼠粪便菌群相比,母子分离联合高剂量番泻叶灌胃6周构建的脾肾阳虚证IBS-D模型有如下特征:从菌群的相对丰度来看,可见模型组和正常组前叁位的菌群均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但模型组呈现厚壁菌门增加,拟杆菌门减少趋势。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值增高与稀便呈正相关。物种多样性曲线可见,正常组和模型组的菌群多样性差异不大,模型组物种多样性无明显改变,这也符合IBS-D属于功能性疾病的特点。基于OTU的Venn图可得,模型组和正常组共有的OTU有725个,模型组特有的OTU有25个,正常组特有的OTU有24个。也从侧面反映了正常组和模型组的多样性差异不大。差异物种分析可见,T-test:在科(family)水平上看,正常组瘤胃球菌高于模型组。在属(genus)水平看,正常组未确定的瘤胃球菌属、Dubosiella菌属高于模型组。模型组颤螺菌属、Papillibacter菌属水平高于正常组。LefSe:正常组瘤胃球菌、未确定的瘤胃球菌高于模型组。模型组罗伊氏乳杆菌高于正常组。4.(母子分离、直肠扩张、避水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构建脾肾阳虚证IBS-D的比较基于内脏高敏感、腹泻和脾肾阳虚证(行为学和理化指标)叁个方面对构建的大鼠模型进行评价,根据对大鼠的AWR测定,叁种IBS疾病造模方法都能较好的复制大鼠的内脏高敏感。番泻叶灌胃的浓度可能和AWR评分呈正相关。腹泻的程度和番泻叶灌胃呈现明显的剂量相关性,即高剂量组的大鼠腹泻最为明显。对于脾肾阳虚的证候指标的评价:行为学指标包括体重增长减缓、进食减少、握力降低、肛温降低和负重游泳时间减少;理化指标包括血清D-木糖和激素水平。实验发现,出现握力降低和负重游泳时间减少,番泻叶灌胃时间至少需要4周。高、中剂量灌胃4周可出现一些脾肾阳虚的行为学变化,但较6周相比,阳虚指标随着灌胃时间的延长呈现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另外,从造模因素反推来看,番泻叶灌胃只要可以持续的引起腹泻,就会久泻伤阳,导致阳虚逐渐加重。直肠扩张和母子分离联合高剂量番泻叶灌胃6周均能稳定的构建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但两者从数值比较,直肠扩张组更为明显。故6周高剂量番泻叶灌胃迭加直肠扩张为最佳的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研究结论1.研究一采用单味中药番泻叶“苦寒泻下,日久伤阳”构建脾肾阳虚证,造模方法相对简单,探索了构建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需要番泻叶灌胃的剂量和周期,即最佳剂量为高剂量组,最佳灌胃周期为6周。2.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动态观察构建出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造模过程中的尿液代谢变化及其随时间的尿液代谢变化轨迹。模型组和正常组相比,在能量代谢、应激相关代谢、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发生了代谢信息改变,有利于对动物模型进行客观评价。基于肠道微生态,有利于发现差异物种,联合应用其他系统生物学技术,对于研究病证结合模型,深化疾病和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对叁种造模方法(母子分离、直肠扩张、避水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构建脾肾阳虚证IBS-D进行比较,高剂量组番泻叶灌胃6周联合直肠扩张组复制的病证结合模型最好(从实验数值来看),其次是母子分离,避水应激成模相对较差。(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爱华,何兰娟,朱向东[2](2019)在《四神丸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组织Toll样受体4及其负性调控因子IRAK-M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Toll样受体4(TLR4)及其负性调控因子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M(IRAK-M)在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中的表达,并探讨四神丸干预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即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嘧啶组(0. 36 g·kg~(-1)),四神丸低、中、高剂量组(2. 5,5,10 g·kg~(-1)),每组15只。以叁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法制备UC大鼠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游离叁碘甲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免疫球蛋白(Ig) E,白细胞介素(IL)-2的含量;采用黄嘌呤氧化法测定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比色法测定大鼠血清丙二醛(MDA)的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TLR4,IRAK-M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黏膜损伤评分显着增高(P <0. 01),大鼠血清Ig E,MDA含量显着升高(P <0. 01),FT3,FT4,IL-2,SOD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 <0. 01),TLR4 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 <0. 01),IRAK-M 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 <0. 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鼠肠黏膜损伤评分均显着降低(P <0. 01),Ig E,MDA含量明显下降(P <0. 05,P <0. 01),FT3,FT4,IL-2,SOD水平明显升高(P <0. 05,P <0. 01),TLR4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 <0. 05,P <0. 01),IRAK-M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 <0. 01)。结论:UC的发病机制与TLR4及其负性调控因子IRAK-M的表达失衡有关,且四神丸可能通过抑制TLR4mRNA和蛋白的表达,促进其负性调控因子IRAK-M的表达,起到有效治疗UC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9年14期)

李能莲,高建平,李兰珍,朱向东,王迪[3](2018)在《四神丸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Th1/Th2免疫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四神丸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大鼠Th1/Th2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四神丸高剂量组、四神丸中剂量组和四神丸低剂量组,每组各15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制备脾肾阳虚证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则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以柳氮磺胺嘧啶水溶液0. 5 g·kg-1灌胃,四神丸低剂量组以四神丸药液13 g·kg-1灌胃,四神丸中剂量组以四神丸药液26g·kg-1灌胃,四神丸高剂量组以四神丸药液52 g·kg-1灌胃,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共21 d。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水平,并计算IL-1β/IL-4;取胸腺组织称质量并计算大鼠胸腺指数; 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损伤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黏膜IL-13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胸腺指数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模型组比较,四神丸中剂量组、四神丸高剂量组胸腺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清IL-1β含量、IL-1β/IL-4比值显着增高,IL-4含量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模型组比较,四神丸中剂量组、四神丸高剂量组大鼠IL-1β含量、IL-1β/IL-4比值显着降低,其中以四神丸中剂量组降低明显; IL-4含量显着升高,其中以四神丸中剂量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3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模型组比较,四神丸中剂量组、四神丸高剂量组大鼠结肠组织IL-13蛋白表达增高,其中以四神丸高剂量组表达升高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四神丸可提高UC大鼠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h1/Th2免疫平衡有关。(本文来源于《河南中医》期刊2018年10期)

王建军,汤永全,海妮,冯居秦,吕凌[4](2018)在《复方药艾条对脾肾阳虚型肥胖症大鼠模型血脂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复方药艾条对脾肾阳虚型肥胖症大鼠模型血脂的影响。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药艾组(25只)和清艾组(25只)。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药艾组与清艾组采用中西医混合饲料喂养,时间均为2周。肥胖症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不予治疗,药艾组用复方药艾条灸,清艾组用清艾条灸,灸4周,观察并比较组间疗效。结果:治疗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体重、体长、Lee's指数、总胆固醇及甘油叁酯含量上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大鼠一般状态变化较为明显,表明脾肾阳虚型肥胖症模型成功。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药艾组在体重、体长、Lee's指数、总胆固醇及甘油叁酯含量方面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艾组相关指标变化较小。结论:复方药艾条对脾肾阳虚型肥胖症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8年08期)

朱佳杰[5](2018)在《脾肾阳虚型IBS-D大鼠模型探索及温肾健脾方干预CRF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痛、排便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功能性疾病,且症状缺乏可解释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在其亚型中腹泻型(IBS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最为常见。由于其较高的发病率和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内脏敏感性的改变是IBS公认的机制之一,大部分IBS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内脏高敏感,且与应激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促肾上腺激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CRF)信号通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中医药治疗IBS-D从整体观念出发,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诊治有系统而独特的见解,通过辨证论治,可以缓解和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本病的复发,显示了良好的前景,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系统评价,均显示中医药是治疗IBS-D的有效手段。团队前期的临床研究亦表明,以四神丸为基础的温肾健脾方临床疗效显着,总体有效率达92.24%,中医证候有效率为90.52%,复发率15.79%,明显优于安慰剂。温肾健脾方的作用机制是否涉及CRF信号通路尚不得为知。此外,在动物模型上,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更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它有助于中药、方剂作用机制的研究,对在更深层次探讨研究中西医理论的内在联系有重要意义。虽然近年来广大学者开展了众多关于IBS病证结合的研究,但尚无脾肾阳虚型IBS-D模型研究的报道。因此,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病证结合脾肾阳虚型IBS-D模型有着迫切的需求。研究目的以番泻叶灌胃联合慢性应激,探索病证结合脾肾阳虚型IBS-D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并以温肾健脾方对模型大鼠进行干预,观察其对CRF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及系统评价通过国内外文献分析,综述中西医对本病认识与治疗的最新进展。同时采用meta分析对中医药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纳入随机、双盲、安慰剂临床研究,对纳入文献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质量,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实验研究以高、中、低3种剂量(1.0g/mL,0.5g/mL,0.25g/mL)番泻叶灌胃4周,并观察各组大鼠腹泻、体重、饮食、肛温、握力、负重游泳、尿-17羟、血清激素及D-木糖含量等指标,探索番泻叶灌胃法建立脾肾阳虚型腹泻模型的剂量与周期。对比观察母婴分离、避水应激及直肠扩张分别联合番泻叶灌胃建立病证结合脾肾阳虚型IBS-D大鼠模型,并从宏观体征、生物标志物、造模因素反推及药物反证四个维度对其进行评价,筛选出可靠的模型。以建立的脾肾阳虚型IBS-D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温肾健脾方高、中、低3种剂量予以治疗,评价其疗效,并观察结肠、下丘脑CRF及其受体的表达情况,评价温肾健脾方的干预作用。研究结果1.文献综述IBS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其患病率在5.8~17.5%之间。其发病机制复杂繁多,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功能性胃肠病”的定义将受到挑战。在治疗方面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解痉剂、动力调节剂、抗精神类药物等。中医药从IBS-D的整体症状入手,依据辨证论治,将本病分为肝郁脾虚、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脾胃湿热、寒热错杂证等,并结合针灸、穴位贴敷等特色外治疗法,疗效确切。2.中医药治疗IBS-D的meta分析最终纳入17篇文献(1667患者),合并结果显示:①总体症状缓解率:中药治疗显着优于安慰剂(RR=1.62;95%CI1.31,2.00;P<0.00001);②IBS-SSS 积分:中药治疗组较安慰剂组 IBS-SSS 积分更低 SMD=-1.05;95%CI-1.65,-0.45;Z=3.42,P=0.0006);③腹痛改善率:中药显着优于安慰剂(RR=1.95;95%CI1.61,2.35;Z=6.92,P<0.00001);④腹泻改善率:中药显着优于安慰剂(RR=1.87;95%CI 1.60,2.20;Z=7.72,P<0.00001);⑤疼痛阈值:中药能提高疼痛阈值(MD=54.53;95%CI 38.76,70.30;Z=6.78,P<0.00001);⑥排便阈值:中药与安慰剂无明显差异(MD=17.59;95%CI-4.60,39.77;Z=1.55,P=0.12);⑦生存质量:中药与安慰剂无明显差异(SMD=1.92;95%CI-10.46,14.31;Z=0.30,P=0.76)。3.脾肾阳虚型腹泻模型探索灌胃4周后:①3种剂量番泻叶均可延缓大鼠体重增加,增加排便频次、Bristol评分、饮水量,降低进食量;②中、高剂量可降低大鼠肛温、负重游泳时间、握力、血清ACTH及D-木糖含量;③仅高剂量可降低大鼠尿-17羟、血清Cortisone含量。4.脾肾阳虚型IBS-D模型探索番泻叶灌胃联合分别慢性应激(母婴分离、避水应激和直肠扩张)造模,均可增加腹泻频次、Bristol评分、饮水量,延缓体重增长,降低进食量、肛温、握力、负重游泳时间和尿17-OHCS含量,但仅番泻叶灌胃联合母婴分离(或避水应激)法可增加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及结肠CRF表达,而番泻叶灌胃联合直肠扩张无明显变化。5.温肾健脾方对脾肾阳虚型IBS-D模型大鼠CRF系统的干预作用温肾健脾方中、高剂量可减少模型大鼠排便数、增加进食量、减少饮水量,高剂量可改善内脏敏感性,高、中、低3种剂量可剂量依赖性的增加大鼠体重,因此高剂量疗效最佳。造模后脾肾阳虚型IBS-D大鼠:①结肠CRF、CRF-R1表达上调,CRF-R2表达下调;②结肠CRF、CRF-R1 mRNA表达上调,CRF-R2 mRNA表达下调;③下丘脑CRF、CRF-R1表达上调,CRF-R2表达下调。经治疗发现,中药温肾健脾方:①高、中、低剂量可剂量依赖性的下调结肠CRF、CRF-R1的表达,上调CRF-R2表达;②高、中、低剂量可下调结肠CRF mRNA表达,中、高剂量可剂量依赖性的下调结肠CRF-R1 mRNA的表达,上调CRF-R2mRNA表达;③高剂量可下调下丘脑CRF、CRF-R1的表达,高、中剂量可一定程度的上调下丘脑CRF-R2的表达。研究结论1.文献综述及meta分析显示,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对IBS-D具有独到的认识,中医药治疗IBS-D,在改善总体症状、腹痛、腹泻症状以及内脏敏感性等方面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2.本研究以“苦寒泻下伤阳”的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番泻叶灌胃法(10g/kg·d,4周)建立脾肾阳虚型腹泻模型;在此基础上,联合母婴分离、避水应激,建立病证结合脾肾阳虚型IBS-D大鼠模型,并初步建立了“宏观体征-生物标志物-药物反证-造模因素反推”模型的四维评价体系。3.脾肾阳虚型IBS-D大鼠模型结肠、下丘脑CRF、CRF-R1表达上调,CRF-R2表达下调,存在CRF-R1—CRF-R2失衡状态,从而导致了内脏高敏和肠道紊乱;而中药温肾健脾方可调整CRF系统的失衡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李依洁,苏晓兰,杨晨,郭宇,朱佳杰[6](2017)在《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4周龄雄性SD大鼠3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4只和温肾健脾方组14只,采用物理化学刺激共同作用的方法,即全周期(4周)番泻叶灌胃联合2周冰醋酸灌肠+固定器束缚、2周球囊直肠刺激+夹尾刺激制备大鼠模型,造模后温肾健脾方组以13.98 g/(kg·d)温肾健脾方灌胃给药2周,模型组同期予等容量蒸馏水灌胃,正常组无干预。观察大鼠形态学表现和体重;比较排便粒数、粪便含水量、Bristol分型,评估肠道敏感性、肠道动力,并观察肠道黏膜病理组织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精神萎靡,易激惹,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排便粒数明显增多(P<0.05),粪便含水量增加(P<0.05),Bristol分型中5、6、7型明显增多,肠道敏感性、肠道动力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温肾健脾方组动作较灵活,偶见烦躁,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排便粒数下降(P<0.05),粪便含水量减少(P<0.05),Bristol分型向4型转化,肠道敏感性、肠道动力下降(P<0.05)。各组大鼠肠道黏膜病理组织学表现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本物理化学刺激共同作用的造模方法可作为制备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较理想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7年08期)

刘香玉[7](2017)在《久泻灵颗粒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MyD88、IRAK1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久泻灵颗粒在脾肾阳虚型UC模型大鼠的治疗过程中,对结肠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IL-2、IL-4、IL-10炎症因子及TL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蛋白质MyD88、IRAK1表达的影响,解释服用久泻灵颗粒治疗UC的治疗效果、作用机理及相关治疗靶点。方法SPF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空白、模型组,采用大黄水煎液灌胃+肌注氢化可的松+TNBS/乙醇灌肠法建立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随机分为脾肾阳虚型UC模型组、久泻灵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取材后对结肠组织进行肉眼形态观察及HE染色后镜下观察进行评分,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2、IL-4、IL-10的含量、RT-q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MyD88、IRAK1基因的表达、免疫组化法及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MyD88、IRAK1蛋白质表达。结果1.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2、IL-4、IL-10的含量:相比空白组,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2、IL-4、IL-10的含量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比模型组,各治疗组大鼠的血清中IL-2、IL-4、IL-10的含量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最为显着的是久泻灵颗粒高剂量组(P<0.01)。2.RT-q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MyD88、IRAK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相比模型组,空白组大鼠结肠中MyD88、IRAK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明显,差异显着(P<0.01);相比模型组,各治疗组大鼠的结肠组织中MyD88、IRAK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也不同程度降低(P<0.01),且高剂量组的降低最着;相比久泻灵颗粒高剂量组,久泻灵颗粒中剂量、低剂量、SASP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MyD88、IRAK1蛋白质表达:空白组镜下观察大鼠结肠中MyD88、IRAK1表达为阴性。相比空白组,模型组大鼠的结肠中MyD88、IRAK1阳性表达明显,强于空白组,平均光密度值升高明显(P<0.01),差异显着;相比模型组,各治疗组大鼠的结肠中MyD88、IRAK1呈弱阳性表达或中等强度表达,仍强于空白组,平均光密度值下降(P<0.01),下降最为明显的是高剂量组,差异显着,胜于SASP组;相比久泻灵颗粒高剂量组,久泻灵颗粒中剂量、低剂量、SASP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MyD88、IRAK1蛋白质表达:相比空白组,模型组大鼠的结肠组织中MyD88、IRAK1蛋白质表达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相比模型组,各治疗组大鼠的结肠组织中MyD88、IRAK1蛋白质表达下降明显(P<0.01),其中高剂量组尤其显着;相比久泻灵颗粒高剂量组,久泻灵颗粒中剂量、低剂量、SASP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久泻灵颗粒的IL-2、IL-4、IL-10的含量有上调作用,抑炎因子可抑制炎细胞发展浸润、减轻黏膜炎症、使组织损伤得到好转,促进结肠黏膜的修复。2.脾肾阳虚型UC疾病与MyD88、IRAK1基因与蛋白质的水平有一定联系,说明MyD88、IRAK1表达的强弱可可作为评价指标,判断UC疾病的严重程度。3.久泻灵颗粒在治疗UC疾病中的作用可能与MyD88、IRAK1基因和蛋白质的下调相关,从而炎症反应,修复炎证损伤的肠黏膜,可作为临床治疗UC效果的评估指标。(本文来源于《甘肃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3-01)

何兰娟,朱向东,王燕,郭婷婷,王迪[8](2017)在《相关炎性因子在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的动态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L)-1β、IL-4、干扰素-γ(IFN-γ)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复合方法建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3 d组、模型7 d组、模型14 d组和模型21 d组,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IL-1β、IL-4、IFN-γ及TGF-β1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各模型组大鼠IL-1β、IFN-γ含量明显升高,IL-4、TGF-β1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其中模型7 d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促炎因子IL-1β、IFN-γ和抑炎因子IL-4、TGF-β1在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朱佳杰,苏晓兰,刘珊,杨晨[9](2016)在《病证结合复制大鼠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病证结合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和评价方法。认为可采用较为公认的母婴分离、直肠扩张、避水应激等方法建立疾病模型,同时以饮食不节、苦寒泻下结合劳倦过度、惊恐伤肾的复合因素复制中医脾肾阳虚证模型;模型评价可从宏观体征、个别理化指标、药物反证和造模因素反推4个维度进行,使得相关模型更符合中医理论。(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杂志》期刊2016年09期)

蔺晓源,邓娜,李霞,刘富林[10](2016)在《四神丸对脾肾阳虚泄泻模型大鼠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四神丸对脾肾阳虚泄泻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得舒特组和四神丸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灌服大黄水煎液和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复制脾肾阳虚泄泻大鼠模型,灌胃14 d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腹泻指数和脏器指数。结果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减轻,腹泻指数增加,胸腺、脾、肾、睾丸各脏器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或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四神丸组大鼠的体质量增加、腹泻指数降低,各脏器指数也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但四神丸组上述指标与得舒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神丸能有效缓解脾肾阳虚泄泻模型大鼠症状,具有良好的止泻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16年05期)

脾肾阳虚模型大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Toll样受体4(TLR4)及其负性调控因子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M(IRAK-M)在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中的表达,并探讨四神丸干预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即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嘧啶组(0. 36 g·kg~(-1)),四神丸低、中、高剂量组(2. 5,5,10 g·kg~(-1)),每组15只。以叁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法制备UC大鼠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游离叁碘甲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免疫球蛋白(Ig) E,白细胞介素(IL)-2的含量;采用黄嘌呤氧化法测定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比色法测定大鼠血清丙二醛(MDA)的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TLR4,IRAK-M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黏膜损伤评分显着增高(P <0. 01),大鼠血清Ig E,MDA含量显着升高(P <0. 01),FT3,FT4,IL-2,SOD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 <0. 01),TLR4 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 <0. 01),IRAK-M 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 <0. 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鼠肠黏膜损伤评分均显着降低(P <0. 01),Ig E,MDA含量明显下降(P <0. 05,P <0. 01),FT3,FT4,IL-2,SOD水平明显升高(P <0. 05,P <0. 01),TLR4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 <0. 05,P <0. 01),IRAK-M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 <0. 01)。结论:UC的发病机制与TLR4及其负性调控因子IRAK-M的表达失衡有关,且四神丸可能通过抑制TLR4mRNA和蛋白的表达,促进其负性调控因子IRAK-M的表达,起到有效治疗UC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脾肾阳虚模型大鼠论文参考文献

[1].韩博宇.脾肾阳虚证IBS-D大鼠模型的建立与生物学基础的探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2].王爱华,何兰娟,朱向东.四神丸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组织Toll样受体4及其负性调控因子IRAK-M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

[3].李能莲,高建平,李兰珍,朱向东,王迪.四神丸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Th1/Th2免疫平衡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8

[4].王建军,汤永全,海妮,冯居秦,吕凌.复方药艾条对脾肾阳虚型肥胖症大鼠模型血脂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8

[5].朱佳杰.脾肾阳虚型IBS-D大鼠模型探索及温肾健脾方干预CRF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6].李依洁,苏晓兰,杨晨,郭宇,朱佳杰.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

[7].刘香玉.久泻灵颗粒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MyD88、IRAK1及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7

[8].何兰娟,朱向东,王燕,郭婷婷,王迪.相关炎性因子在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的动态表达[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

[9].朱佳杰,苏晓兰,刘珊,杨晨.病证结合复制大鼠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的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

[10].蔺晓源,邓娜,李霞,刘富林.四神丸对脾肾阳虚泄泻模型大鼠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6

标签:;  ;  ;  ;  

脾肾阳虚模型大鼠论文-韩博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