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费县地形测绘项目通过验收(论文文献综述)
王力平[1](2021)在《无人机航测技术在泰沂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监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索无人机航测应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监测的技术与效果问题。本文选择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的3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和泰安新泰市的3个水土保持造林地,以实施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航测技术,结合基础资料搜集和现场样地调查,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进行监测研究。研究目的:1)建立不同分辨率影像下水土保持措施解译标志;2)明确不同分辨率影像对水土保持措施辨识效果;3)分析不同飞行拍照模式与飞行高度下航测效率。主要结果与结论:1、研究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研究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包括坡地梯田(土坎梯田和石坎梯田)、蓄水池、沉砂池、排水沟以及沟道堰坝和拦砂坝等;植物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经果林),水土保持林树种有侧柏、黑松和刺槐,经果林树种有板栗和桃树。2、不同分辨率影像下水土保持措施解译标志(1)航测影像:获取项目区无人机在2种拍摄模式(悬停、等时间隔)和3种飞行高度下(100m、150m和200m)的正射影像,100m、150m和200m下无人机影像分辨率分别为2.7-2.9cm、4.2-4.4cm和5.5-5.8cm。(2)解译标志:建立3种飞行高度影像下不同项目区和造林地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解译标志,明确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解译标志的纹理、色彩、形态、轮廓等影像特征。3、不同分辨率影像对水土保持措施辨识效果(1)工程措施:在200m飞行高度(分辨率5.5-5.8cm)影像下,便可判别各种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并获得其形状、尺寸等工程平面参数。因此,无人机航测用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识别的飞行高度可采用200m。(2)植物措施:辨识效果因影像分辨率以及树种类型、树体(冠幅)大小而异,在100m飞行高度(分辨率2.7-2.9cm)影像下,可判别冠幅直径大于40cm的植株种类别(针叶类、阔叶类)和植株轮廓,可判别冠幅大于160cm落叶树具体树种,难以判别针叶树具体树种。在150m飞行高度(分辨率4.2-4.4cm)影像下,只能判别冠幅大于70cm的针叶树(侧柏、黑松)植株轮廓。200m飞行高度(分辨率5.5-5.8cm)全部无法判别。据上结果,无人机航测用于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识别的飞行高度应低于100m。4、不同飞行拍照模式与飞行高度下航测效率在无人机悬停拍照模式时,飞行高度100m、150m和200m下的航测效率约为0.0075km2/min、0.0202km2/min和0.0394km2/min;在等时间隔拍照模式时,飞行高度100m、150m和200m下的航测效率约为0.0103km2/min、0.0225km2/min和0.054km2/min。说明无人机航测效率与拍摄高度成正相关,等时间隔拍摄模式的航测效率高于悬停拍摄模式。
侯刚栋[2](2021)在《怀来县村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对改善性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住房、土地利用的管控和规划,尤其是对农村土地的规划和居民住房的合理统筹与设计。而使用传统方式对地籍信息进行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地籍管理工作的需求,因而国家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地籍的自动化管理。地籍管理是国家为获得地籍资料而采取的一系列的地政措施。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更科学、全面的管理土地信息服务。本文围绕河北省怀来县农村宅基地的外业测量、数据处理、图形绘制和数据库建设,首先是通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具体项目,描述在建设怀来县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时所采用的方式与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针对一些问题所进行的创新尝试。在本项目外业测量中,使用了全站仪与RTK相结合使用的方式。其次,针对怀来县的地形、地理状况,制成了与该县相对应的入库软件即河北省村镇地籍数据库建库系统。再基于CASS工具汇总所有地籍信息与数据制成地籍图,并利用所成地籍图制成宗地电子信息表、索引图、分幅图和公示图。本文主要工作是在制成电子表格后,由于公示图需要增加宗地面积与建筑面积的面积单位,且不同宗地、不同房屋面积不同,只能在需要修改的文字注记内容中进行修改。故利用Python语言编写程序,自动添加面积单位,提高了作业效率。而对于地籍区与地籍子区代码的变动,重新制成表格有些费时、费力,所以利用Python语言基于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将地籍区与地籍子区编码进行了改动,节省了手动打开每一个地籍图,挨家挨户修改编码的时间,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俞国强[3](2020)在《江山如此多娇》文中认为行走在仿若仙境的山山水水之间,心牧四野,无拘无束。畅快淋漓,那份自在、逍遥让心飘忽悠然。尽情山水,墨随心泼洒,以达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浩[4](2020)在《无人机航摄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发展,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以其实时性高、机动灵活、数据获取精度高的优势逐渐成为现代测绘技术的重要手段,在测绘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方案的设计主要依赖人工,未通过系统设备进行辅助完成,自动化程度较低,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方案的技术方法。在无人机航摄之前根据航区设计结果及相关航摄参数制定一份方案设计书,航摄人员可依据任务书的相应设计开展航空摄影测量工作,同时也方便工作人员对无人机飞行作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理论验证,为开展摄影测量工作提供技术和安全保障。本文对传统航空摄影测量在高山、丘陵等地形高程起伏变化较大地区执行任务的局限性作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优化,实现了依据航区地物高程差异进行航摄区域分区,保证了航摄工作的精度。同时,本文结合地理数据及无人机的具体航摄参数(包括无人机飞行高度、测图比例尺、航线间距、重叠度等),建立了一套精细化、规范化、统一的无人机航摄方案设计书模板,研发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航摄方案的软件系统,基本实现了精细化、规范化的航空摄影测量方案的设计及输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摄影测量的基础理论、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的基本概念、工作流程进行阐述,归纳总结航摄标准及相关航摄参数的计算与应用。(2)研究顾及航摄区域内地形地貌高程起伏变化的航区自动分区的方法。根据航区内地物高程统计比较的结果,实现对航摄区域的分区;在航区分区的基础上,对航区内的航线进行规划,完成无人机航摄任务区域的设计。(3)建立航空摄影测量任务实施方案的表达模型。依据所设计的航区,结合相关参数,建立一套精细化、规范化的无人机航摄方案设计书模板并能实现设计书的输出。(4)利用C#语言结合Arc GIS Engine 10.2等开源组件搭建人机交互平台,严格依据相关航摄规范的要求进行系统开发,将航摄方案设计书模板内置于系统中,实现无人机航摄方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输出。基于以上研究内容研发无人机航摄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设计了规范的、统一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方案设计书模板,并以云南省某区域为实例应用区域,严格按照航摄要求进行了规范化的航摄方案设计。验证结论为:本系统能够严格按照《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等行业标准的要求完成航摄方案的设计,基本满足航空摄影测量方案设计的功能需求,所生成的航摄方案设计书基本满足实际航摄工作的需求,可极大地提高无人机航摄方案设计的自动化过程,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钟婷婷[5](2020)在《渭源县方言地名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名词是语言词汇的组成部分,从形式上看,包括内部形态和外部形态,内部形态即构词方法,外部形态即语音特点;从意义上看,涵盖了对地理实体的特征描述和命名理据。方言地名词则是以方言读音为外在形式,传递地名信息的专有名词,蕴含着当地的历史、地理、语言、民俗文化等内容。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搜集了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的3652条地名词(以下简称为“渭源地名”),综合运用调查法、描写法、统计法、比较法对地名词条进行了整理,并从语音、用字和构词三方面研究了渭源地名的命名理据和文化内涵。此次研究记录和保存了方言地名词,有助于挖掘该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等信息,同时,能使更多人产生保护地名的意识,另外,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还可为地名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渭源县方言地名词的语音特征方面,主要结合方言来分析渭源县地名词的读音规律。首先,对渭源县方言的声韵调进行归纳:渭源方言共有25个声母,34个韵母,3个单字调。其次,归纳出渭源县方言地名词读音中的连读变调、儿化等语流音变现象。渭源方言的两字调组合有9种,连调模式有18种。连读调有13、51、44、31、21、24六个,其中新调有31、21、24三个。渭源地名中共有178个词条具有儿化色彩,占总地名的4.9%。渭源县方言地名词的通名及专名方面,主要讨论渭源地名通名的使用频率和专名的结构形式。渭源方言地名词中共有75个地名通名,其中自然地理实体通名共有39个,占通名总个数的52%,共构成2232个地名;人工建筑地物通名共有24个,占通名总个数的32%;聚落通名共有9个,占渭源通名总个数的12%;最后还有4个通名是由专名转化而来的,在地名词条中表示方位、高低或远近,占通名总个数的5.3%。单纯词专名中共有261个地名是单音节词作专名,38个地名是双音节词作专名。合成词专名包括复合式和附加式,复合式地名词分为偏正、联合、动宾三种结构,附加式地名词还分为前加和后加两种形式。渭源县地名的命名理据方面,主要基于渭源县地名的实际含义来进行探讨。渭源地名的命名理据包括因自然要素命名和因人文要素命名两大类。自然要素分为以山为名、以水为名、以方位为名三部分,人文要素包括姓氏、史实传说以及美好愿景。其中,以姓氏命名的地名数量最多,共有1318个,占渭源地名总数的36.1%。除此之外,整理出的藏语地名多为汉藏合音地名,如“拉扎湾”“结卜湾”,只有少数纯藏语地名,如“干乍”“色尼”。在渭源县方言地名词的用字方面,主要从用字现象和用字读音两方面来考察。渭源地名中共出现了用俗字、通用字和方言字三种情况,例如“窎川”“腰岘”“善家屲”。在地名用字的读音方面,文中指出“堡”有三种读法,意为“军事上的防御建筑”时,读作[214];意为“有城墙的村镇”时,读作[214];意为“驿站或古驿道边上的地名”时,读为[51]。总的来看,渭源地名的用字现象有两种,“一名多用”和“多个地名异体字”。针对渭源地名的用字现象和读音现象,本文提出了三点规范化建议,分别是:地名用字应体现当地文化特色、保留地名的方言读音以及加大宣传地名文化的力度。通过对渭源县方言地名词的研究,可以看到渭源地名在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出的多样性,以及汉、藏两民族不同文化交流融合所体现的接触性,同时渭源地名也凸显了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貌起伏大的地域特征,以上特质都反映出了渭源厚重的语言文化和精神文明。
李依憬[6](2020)在《宕昌县方言地名词研究》文中提出地名词承载着地名信息,属于专有名词的一种,是语言词汇的组成部分。方言地名词属于方言词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形式和意义方面独具特色。形式即方言地名词的语音形式、书写形式和构词形式。意义包括理性意义和理据意义两方面,理性意义即地名所表称的地理实体的特征,理据意义即地名的命名理据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本文以宕昌县的2757个方言地名词为研究对象,以普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调查法、描写法、比较法、统计法等方法,对宕昌县方言地名词的形式和意义进行归纳和分析,为语言学的相关研究做出一定贡献,为历史学、文化学、地理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当地的地名规范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宕昌县方言地名词的语音特征方面,主要结合方言来分析宕昌县地名词的读音规律。首先,归纳出宕昌县方言有25个声母、32个韵母以及4个单字调,并对宕昌县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及音韵特点进行了简单说明,为分析地名的语音称说与文字转写不一致的现象提供理论支撑。其次,考察归纳出宕昌县方言地名词读音中的连读变调、儿化、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语流音变现象。最后,对宕昌县方言地名词的音节构成和平仄搭配予以分析:三音节地名占优势;地名用字以平声为主,平仄相间的地名较多。宕昌县方言地名词的通名及专名方面,主要讨论宕昌县方言地名词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宕昌县方言地名词中共有108种通名,其中自然实体类通名58种,人文实体类通名50种。通名“沟”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为“山(子)”和“梁”。专名大多为合成词,少数为单纯词,合成词专名可分为复合式、附加式以及重叠式三大类。其中,复合式又可以分为主谓型、联合型、偏正型、动宾型四种类型,附加式又可分为前加式和后加式两种类型。宕昌县方言地名词的专名以偏正型为主。宕昌县地名的命名理据方面,主要基于宕昌县地名的实际含义来进行探讨。宕昌县地名的命名理据主要为因自然要素命名和因人文要素命名两大类。自然要素包括山岭、地貌,水,自然资源,方位等,其中以山岭、地貌命名的地名数量最多,充分展示了宕昌县的多样地形地貌;人文要素包括姓氏,人物,人文建筑,交通,工商业,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佳言美愿命名等,其中以姓氏命名的地名数量最多,达435个,占调查地名总数的15.78%。此外,一些地名是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如“阿坞((?))、别竜((?))、各竜((?))”等。在宕昌县方言地名词的用字方面,主要从用字现象和用字读音两方面来考察。方言读音往往会影响地名用字的选择,如受方言读音的影响,“三家山”被写为“山夹山”;而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宕昌县方言地名词中存在一些读音与普通话读音差异较大的地名用字,如“哈”读为[k‘a53],“奤”读为[sa33]等。据此,我们对宕昌县地名规范化工作提出一些建议。通过对宕昌县方言地名词的研究,我们总结概括出宕昌县方言地名词具有以下特点:表现在地名的外在形式上,更蕴含在地名的内在情感中的传承性,体现宕昌县这一方水土、一地风俗的地域性,以及展示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接触性。
关晓昀[7](2020)在《岩溶地区燃气发电工程勘测项目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大力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及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建设,华南区域项目陆续立项和开工建设。由于华南地区岩溶地质分布广泛,对项目影响较大,科学开展岩溶勘测工作十分必要。经调查发现针对岩溶地区的工程勘测项目管理体系还不完善,难以指导相关工作开展,因此通过项目管理与岩溶地区勘测工作的融合,探索岩溶地区勘测项目管理标准化研究。本文通过对项目管理理论、工程勘测项目管理、岩溶地区燃气发电项目管理等研究综述,确定“岩溶地区的燃气发电项目工程勘测项目管理”为研究对象,以为岩溶地区开展勘测项目管理提供参考建议为目的,通过分析岩溶地区燃气发电项目勘测项目管理的工作重点及流程体系,确定勘测工作WBS、流程设计与措施以及勘测设计工作融合为研究的三个切入点,形成对本课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与总结”的研究方案。通过分析岩溶地质对燃气发电项目的影响,研究勘测项目管理的具体工作实施方法以及重要勘测成果的保障和应用分析。通过结合燃气发电项目勘测任务、开展要求以及重点工作,完成工作结构分解和工作任务分工表,对岩溶地区勘测项目管理具体内容进行流程设计,明确工作流程、责任人、信息输入输出,并分析具体实施要点提出工作建议,为具体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最后以岩溶地区某燃机发电项目为例,以建设单位及设计管理对勘测工作任务书为实施依据,对该项目勘测项目管理各阶段项目管理的实施进行研究分析,最终形成勘测成果,并就勘测成果中岩溶报告与设计管理的融合性成果进行分析,对勘测工作推进和成果应用具有指导作用,可在今后岩溶勘测项目的管理中借鉴实施。
裴石诚[8](2019)在《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文中提出本文选取长治市为研究区域,基于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长治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调整方案及统计年鉴等数据,运用GIS技术辅助分析了2005年至2015年长治市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土地耕建系数及土地压力情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从经济发展、产业调整、人口发展、城镇化进程、政策等方面对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1)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为-10.33%,其中草地动态度为-9.71%,变化最为强烈。长治市近十年林地面积增幅最大,增长23.19%;建设用地增幅次之,增长16.24%。草地面积减幅最大,减少97.15%;园地减幅次之,减少40.92%。土地综合指数分析显示近十年长治市的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加深。全市耕建系数方面潞州区最低,表明其城镇建设水平全市最高;沁源县最高,城镇建设滞后。全市各县区耕地压力指数均低于1,耕地面积富裕满足中长期规划需求;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指数均高于1,表明全市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发展还需进一步专项强化发展;长治市土地综合压力指数在空间上呈现东北高西部、南部低的分异特征。(2)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治市2005年至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因素等成为了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对长治市城乡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口增长及城市化因素是长治市建设用地拓展的直接原因。结合政策因素的影响,其对长治市城市的格局和发展趋势起重要的推动作用。(3)结合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结果和统计年鉴分析,长治市土地利用方面存在四个突出的问题:1、耕地变化趋势缓和,人地矛盾仍较为突出;2、土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不高;3、用地模式粗放,土地生态脆弱;4、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针对这四个问题,文中从落实保护耕地制度控制耕地减少规模,优化建设用地节约土地资源,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段小江[9](2019)在《基于Model Builder的地理国情监测数据采集更新方法研究与应用 ——以德钦县地理国情监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地理国情是指与地理相关的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从地理空间角度反映一个区域人文、经济、自然状况。从地理的角度,利用空间化的方法,针对国情相关要素进行不间断的观测,同时对监测结果进行采集、处理、统计分析的过程就是地理国情监测[1]。自2016年以来,由于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发展的自身需要,各省按照国务院关于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开展每年度的常态化监测。在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之上,内容体系保持与2015年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相一致,保证覆盖全国的覆盖度,面向通用目标,同时综合考虑各行各业的需求来进行年度常态化监测,继续按需提供专业的地理国情信息支撑。持续深入常态化监测服务,做深,做强,做精。本课题是在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生产实施阶段各作业流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及改善措施。目前国情监测任务主要为:专题资料收集与整理利用、变化信息识别采集、数据监测更新、外业的调查与核查、内业数据编辑与整理、监测成果检查与验收、成果数据入库前检查及相关预处理、成果汇总等。起至关重要的环节主要体现在:多源数据收集与整合、变化区域监测数据采集、解译样本合理利用、成果数据采集正确性检查等。各环节处理的好坏影响着监测工作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也影响着监测成果的质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通过以德钦县地理国情监测为例,利用Arc GIS等地理信息平台探究各重点环节的处理方法,细化完善地理国情监测批处理方法以达到降低因人为因素导致错误出现的几率。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认真总结国内外地理国情监测开展现状,分析我国的国情监测发展现状,对比国内外地理国情监测优缺点以及未来监测发展的趋势;详细介绍德钦县境内的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交通状况、气候和自然资源。具体研究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德钦县2015年至2019年各年度地表覆盖及地理国情要素监测变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如随着国家如火如荼的开展“脱贫攻坚”相关工作,自2016年以来德钦县乡村道路明显增多,随之增多的还有异地搬迁项目,德钦县的地理国情监测项目数据分析就会发现:地表覆盖中路面面积的增多,人工堆掘地的增多,以及废弃房屋的增多;地理国情要素中道路中心线的新增或延长,单位院落的空间位置改变等。通过必要的总结有利于后续德钦县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开展,抓得住重点,要点,起到相应的指导性作用。详细阐述地理国情监测相应工序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探究相应的解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数据出错的概率,人为因素产生的错误可以有效降低,地理国情监测项目数据整体质量也可以得到显着提高。同时,细化完善德钦县地理国情监测的适用方法,指导生产实践。总的来说,在现有配套处理软件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基于Arc GIS可视化Model Builder原理和技术,结合Python脚本编程语言完成相应批处理工具功能设计和相应脚本的初步编程开发,初步实现地理国情监测在数据分发、变化信息识别采集、数据接边、数据检查、解译样本数据处理等各阶段的批处理功能。应用于实际的生产实践中,验证相关批处理工具的可用性,可以作为国家以及省级提供的专业生产质检软件的补充,可以为开展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实施提供科学的技术细化和优化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可以作为后续德钦县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
付孟泽[10](2019)在《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研究 ——以浙北地区为例》文中认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人地关系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一切互动关系的总和,乡村聚落空间的形态及其演变反映了农村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人地关系发展,探究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动力和原因,梳理演变过程和特征,揭示演变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对指导乡村的规划实践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首先构建了人地关系驱动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化的理论架构。定义了人地关系的基本概念、人地关系影响因素和乡村人地关系特征,以及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宏、中、微观上的界定与特征,从人地关系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诱发、推动和塑造这三个维度,构建了人地关系驱动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尺度研究分析人地关系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的研究架构。基于土地的私有、公有属性,分两个阶段对浙北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开展研究。第一阶段,沿时间轴从原始、传统农业到近代化,研究了人地关系从初始到不断发展与变迁的过程,梳理了从聚点到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演化路径,对近代以来浙北地区的村镇发展提出了“指向性”城市-市镇-村空间体系的概念。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公社化、改革开放及快速城镇化阶段,研究了土改、土地集体化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人地关系的变迁特征及其对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重点考察了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人地关系变化特征,总结了浙北地区初步形成的现代村镇空间形态的特点,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对当前长兴县村镇空间形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实证研究。基于GIS平台构建了县域中微观空间尺度的研究方法。提出斑块空间聚集度的概念,分村域对村庄建设斑块进行空间聚集度分析;提出基于生产作用特征、人地承载特征和空间利用特征的乡村人地关系识别指数,实现了县域乡村人地关系的定量化和可视化分析。定量分析了全县域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特征,包括中心城区、县域村镇空间形态、8个典型村落空间形态的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为村镇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提供了定量化研究手段。最后对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发展进行了展望。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举措,梳理了浙江在现代化村镇建设中的经验,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按照“指向性”空间体系概念,对浙北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的研究工作形成以下创新点:(1)构建了人地关系驱动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化的理论架构,从人地关系的视角为村镇空间形态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在宏观空间尺度提出了“指向性”城市-市镇-村空间体系概念,并以此概念诠释了近代浙北地区人地关系的发展和村镇空间形态的演变,展望了乡村振兴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3)提出县域层面中微观空间尺度定量实证研究的方法,综合分析了长兴县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特征,为村镇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提供了定量化研究手段。
二、费县地形测绘项目通过验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费县地形测绘项目通过验收(论文提纲范文)
(1)无人机航测技术在泰沂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依据与目的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目的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1.2.1 无人机遥感系统应用现状 |
1.2.2 无人机监测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
1.2.3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 |
1.3 研究区概况 |
1.3.1 沂水县 |
1.3.2 新泰市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项目区选择 |
2.1.1 沂水县项目区 |
2.1.2 新泰市造林地 |
2.2 研究内容 |
2.2.1 项目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体系 |
2.2.2 不同分辨率影像下水土保持措施解译标志 |
2.2.3 不同分辨率影像对水土保持措施解译效果 |
2.2.4 不同拍摄模式与飞行高度下飞行作业效率 |
2.3 技术路线 |
2.4 研究方法 |
2.4.1 资料收集分析 |
2.4.2 无人机航测设计 |
2.4.3 解译标志建立方法 |
2.4.4 小流域治理措施调查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体系 |
3.1.1 工程措施 |
3.1.2 植物措施 |
3.2 不同飞行高度影像解译效果 |
3.2.1 工程措施 |
3.2.2 植物措施 |
3.3 不同飞行模式及航测高度的作业效率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研究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体系 |
4.1.2 不同分辨率影像下水土保持措施解译标志 |
4.1.3 不同分辨率影像对水土保持措施辨识效果 |
4.1.4 不同飞行模式及高度作业效率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2)怀来县村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 |
2 怀来县地籍测量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测量的方式和方法 |
2.2.1 测量的方式 |
2.2.2 测量的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2.4 本章小结 |
3 怀来县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3.1 已有系统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系统功能设计 |
3.2.2 系统结构设计 |
3.3 数据库设计与维护 |
3.3.1 数据库设计依据 |
3.3.2 数学基础 |
3.3.3 要素分类与编码 |
3.3.4 空间数据库设计 |
3.3.5 空间要素属性结构设计 |
3.3.6 数据库维护 |
3.4 本章小结 |
4 数据入库与系统实现 |
4.1 数据入库的操作流程 |
4.1.1 资料预处理与数据导入 |
4.1.2 数据检查 |
4.1.3 数据编辑处理 |
4.1.4 成果提交 |
4.2 数据入库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
4.3 系统的二次开发 |
4.4 数据质量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无人机航摄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人机航空摄影技术研究 |
1.2.2 无人机航摄方案设计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理论 |
2.1 摄影测量方法简介 |
2.2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简介 |
2.3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要求 |
2.4 无人机航摄参数计算 |
2.5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人机航摄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1.1 需求分析 |
3.1.2 功能设计 |
3.1.3 系统框架 |
3.1.4 模块设计 |
3.1.5 流程设计 |
3.2 航区分区设计 |
3.2.1 航区范围采集 |
3.2.2 分区方法阐述 |
3.3 航线规划设计 |
3.4 航摄方案设计书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开发及实例应用 |
4.1 系统开发环境 |
4.1.1 系统硬件环境 |
4.1.2 系统软件环境 |
4.1.3 系统相关技术 |
4.2 系统功能实现 |
4.2.1 地理数据加载 |
4.2.2 系统用户界面 |
4.2.3 系统操作介绍 |
4.3 实例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实例应用所得航摄方案设计书) |
附录B(系统部分代码) |
附录C(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渭源县方言地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渭源县概况 |
1.1.1 自然地理环境 |
1.1.2 人文地理环境 |
1.1.3 历史沿革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甘肃省地名研究现状 |
1.2.2 渭源县地名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目的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对象、材料来源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 |
2 渭源县方言地名词的语音分析 |
2.1 渭源方言语音特点 |
2.1.1 方言声韵调 |
2.1.2 方言与普通话的声韵调比较 |
2.1.3 方言音韵特点 |
2.2 渭源县地名方言读音中的语流音变 |
2.2.1 渭源地名中的连读变调 |
2.2.2 渭源地名的儿化 |
2.3 音节结构和平仄搭配 |
2.3.1 渭源地名的音节结构 |
2.3.2 渭源地名的平仄搭配 |
3 渭源县方言地名词的通名专名研究 |
3.1 渭源地名中的通名 |
3.1.1 渭源地名通名用字考察 |
3.1.2 渭源县常用通名用字分析 |
3.2 渭源地名中的专名 |
3.2.1 单纯词专名 |
3.2.2 合成词专名 |
4 渭源县地名的命名理据 |
4.1 因自然要素命名 |
4.2 因人文要素命名 |
4.3 少数民族音译地名 |
5 渭源方言地名词的用字 |
5.1 地名用字现象 |
5.2 地名用字读音 |
5.3 渭源县地名规范化建议 |
5.3.1 地名现象 |
5.3.2 规范化建议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渭源县方言地名词记音表 |
(6)宕昌县方言地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宕昌县概况 |
1.1.1 宕昌县的地理位置 |
1.1.2 宕昌县人口状况 |
1.1.3 宕昌县历史沿革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中国地名学研究概况 |
1.2.2 甘肃省地名研究现状 |
1.2.3 宕昌县地名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对象及材料来源 |
1.4.1 研究对象 |
1.4.2 材料来源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1.5.2 创新之处 |
2 宕昌县方言地名词的语音分析 |
2.1 宕昌县方言的语音特点 |
2.1.1 宕昌县方言的声韵调 |
2.1.2 宕昌县方言与普通话的声韵调比较 |
2.1.3 宕昌县方言的音韵特点 |
2.2 宕昌县方言地名词中的的语流音变 |
2.2.1 宕昌县方言地名词中的连读变调 |
2.2.2 宕昌县方言地名词中的儿化 |
2.2.3 宕昌县方言地名词中的其他音变现象 |
2.3 宕昌县方言地名词的音节构成及平仄搭配 |
2.3.1 宕昌县方言地名词的音节构成 |
2.3.2 宕昌县方言地名词的平仄搭配 |
3 宕昌县方言地名词的通名和专名研究 |
3.1 宕昌县方言地名词的通名 |
3.1.1 通名统计分析 |
3.1.2 通名分类 |
3.2 宕昌县方言地名词的专名 |
3.2.1 单纯词作专名 |
3.2.2 合成词作专名 |
3.2.3 少数民族语言词语作专名 |
4 宕昌县地名的命名理据 |
4.1 因自然要素命名 |
4.1.1 以山岭、地貌命名 |
4.1.2 以水命名 |
4.1.3 以自然资源命名 |
4.1.4 以方位命名 |
4.2 因人文要素命名 |
4.2.1 以姓氏命名 |
4.2.2 以人物命名 |
4.2.3 以人文建筑命名 |
4.2.4 以交通命名 |
4.2.5 以工商业命名 |
4.2.6 以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命名 |
4.2.7 以嘉言美愿命名 |
4.3 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 |
5 宕昌县方言地名词的用字 |
5.1 宕昌县地名的用字现象 |
5.2 宕昌县地名用字的读音 |
5.3 宕昌县地名规范化建议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宕昌县方言地名词记音表 |
附录二 宕昌县各乡镇地名通名分布情况表 |
(7)岩溶地区燃气发电工程勘测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项目管理的文献综述 |
1.2.2 工程勘测项目管理研究 |
1.2.3 关于燃气发电项目概述及其发展 |
1.2.4 岩溶地区勘测项目管理的研究综述 |
1.2.5 关于岩溶地区燃气发电项目勘测项目管理研究综述 |
1.3 研究问题与方法 |
1.4 研究路线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燃气发电项目工程勘测项目管理基本理论分析 |
2.1 理论分析 |
2.1.1 勘测项目管理的目的及应用 |
2.1.2 工程与勘测项目管理的关系分析 |
2.1.3 勘察项目管理与设计管理工作的关系分析 |
2.2 工程勘测项目管理研究 |
2.2.1 工程勘测组织结构分析 |
2.2.2 工作分解结构(WBS)及重点工作分析 |
2.2.3 基本工作流程 |
2.3 工程勘测项目管理与技术应用结合性分析 |
2.3.1 燃气发电项目工程勘察技术 |
2.3.2 勘测技术与勘测项目管理的关系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岩溶地区基本地质情况分析及对燃气电厂勘测项目管理要点分析 |
3.1 岩溶地区对燃气发电项目的影响性分析 |
3.2 岩溶地区燃气发电项目勘测工作任务及成果技术要求 |
3.2.1 燃气发电项目勘测任务及成果技术要求 |
3.2.2 燃气发电项目勘测与常规工程勘测要求差异分析 |
3.3 岩溶地区燃气发电项目勘测项目管理工作组织及开展工作重点分析 |
3.3.1 岩溶地区燃气发电项目管理勘测工作组织分析 |
3.3.2 重点工作分析 |
3.4 岩溶地区燃气发电项目勘测工作重点工作流程设计及实施分析 |
3.4.1 岩溶地区燃气发电项目工程勘测重点工作分析及流程设计 |
3.4.2 工程勘测项目管理与设计、施工管理融合 |
3.4.3 岩溶地区燃气发电项目工程勘测项目管理重点维度及其措施分析 |
3.5 岩溶地区燃气发电勘测项目管理常见问题及应对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岩溶地区某燃气发电项目勘测项目管理分析 |
4.1 项目概况及勘察工作任务书 |
4.2 勘测工作实施策划分析 |
4.3 勘测项目管理实施阶段工作分析 |
4.3.1 勘测作业实施 |
4.3.2 岩溶物探实施与成果分析 |
4.4 勘测设计成果 |
4.4.1 厂址区域地质条件 |
4.4.2 厂址地质情况及岩土参数 |
4.4.3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
4.5 勘测项目管理效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综述 |
1.2.2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数据来源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2 长治市概况 |
2.1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
2.2 人口及经济形势 |
2.3 研究区范围 |
3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3.1 长治市土地利用现状 |
3.1.1 农用地 |
3.1.2 建设用地 |
3.1.3 未利用地 |
3.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3.2.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 |
3.2.2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 |
3.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
3.4 土地耕建系数分析研究 |
3.5 土地利用变化压力分析研究 |
3.5.1 数据处理 |
3.5.2 土地利用变化压力分析方法 |
3.5.3 长治市土地压力状态分析 |
3.5.4 长治市土地压力指数空间分异及成因 |
4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
4.1 主成分分析方法 |
4.2 驱动力因素分析 |
4.2.1 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
4.2.2 产业结构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
4.2.3 人口与城市化因素 |
4.2.4 政策法规因素 |
5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5.1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5.1.1 耕地变化趋势缓和人地矛盾仍突出 |
5.1.2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
5.1.3 用地模式粗放土地生态脆弱 |
5.1.4 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
5.2 土地利用建议 |
5.2.1 严格落实保护耕地制度 |
5.2.2 优化建设用地节约土地资源 |
5.2.3 土地生态文明建设 |
6 结论 |
6.1 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结论 |
6.1.1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
6.1.2 土地耕建系数分析 |
6.1.3 土地利用压力变化 |
6.2 长治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
6.3 长治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9)基于Model Builder的地理国情监测数据采集更新方法研究与应用 ——以德钦县地理国情监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方法 |
2.1 地理国情监测的理论 |
2.2 地理国情监测总体方法及技术流程 |
2.3 地理国情监测主要环节 |
2.3.1 收集资料整合 |
2.3.2 变化信息识别与采集 |
2.3.3 外业调查核查 |
2.3.4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采集 |
2.3.5 内业编辑整理 |
2.3.6 监测成果数据检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rcGIS可视化Model Builder介绍 |
3.1 ArcGIS二次开发平台 |
3.1.1 ArcGis平台简介 |
3.1.2 ArcGIS支持的数据类型 |
3.2 ArcGIS的二次开发 |
3.2.1 COM组件 |
3.2.2 可视化Model builder |
3.2.3 脚本语言开发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德钦县地理国情监测项目综合分析 |
4.1 德钦县区域概况 |
4.1.1 自然地理条件 |
4.1.2 地形地貌 |
4.1.3 水文 |
4.1.4 气候和自然资源 |
4.1.5 旅游资源 |
4.2 德钦县地理国情监测开展情况 |
4.3 2019年德钦县地表覆盖现状分析 |
4.4 德钦县地表覆盖变化分析 |
4.5 德钦县地表覆盖变化特点 |
4.6 德钦县地理国情要素变化特点 |
4.7 监测过程中特殊问题处理方式 |
4.7.1 德钦县地表覆盖特殊问题解决方法 |
4.7.2 德钦县地理国情要素特殊问题解决方法 |
4.7.3 德钦县外业调查特殊问题解决方法 |
4.8 地表覆盖及地理国情要素变化原因分析 |
4.8.1 地形因子分析 |
4.8.2 经济发展因子分析 |
4.8.3 政策导向因子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德钦县Model Builder批处理工具实现 |
5.1 批处理工具实现方法 |
5.2 批处理工具实现功能 |
5.3 Python辅助批处理工具内容 |
5.4 德钦县批处理工具的应用 |
5.4.1 任务的分发与合并 |
5.4.2 变化图斑属性精度检查及修改 |
5.4.3 任务区接边检查及修改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研究 ——以浙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时代背景 |
1.1.2 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转型与发展的重要关注点 |
1.1.3 人地关系构成了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核心推动力 |
1.1.4 研究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二战后欧、亚部分国家的乡村振兴计划与启示 |
1.2.2 国际上由聚落地理学缘起的乡村及空间演变研究 |
1.2.3 国内关于乡村空间形态演变及规划建设的研究 |
1.2.4 乡村空间演化推动力的研究——由环境决定论到人地协调论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区域选择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人地关系及其推动下的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架构 |
2.1 人地关系的定义以及乡村人地关系的特征 |
2.1.1 人地关系的概念内涵 |
2.1.2 人地关系的决定因素 |
2.1.3 乡村人地关系的特征与考察视角 |
2.2 乡村聚落及空间形态的概念与定义 |
2.2.1 由乡村聚落到现代村镇的概念阐释 |
2.2.2 乡村空间及形态的物质性概念意义 |
2.2.3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征与考察视角 |
2.3 人地关系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机理 |
2.3.1 人地关系诱发了乡村聚落的出现 |
2.3.2 人地关系推动了乡村聚落的演化 |
2.3.3 人地关系塑造了乡村聚落的多样 |
2.3.4 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机制 |
2.4 人地关系下乡村聚落考察的空间尺度 |
2.4.1 乡村聚落的宏观空间尺度 |
2.4.2 乡村聚落的中微观空间尺度 |
2.5 人地关系下乡村聚落考察的时间尺度 |
2.5.1 人地关系的阶段划分与时间尺度的关系 |
2.5.2 本研究所取的时间尺度及其考虑 |
2.6 人地关系下乡村聚落考察的技术框架 |
2.7 本章小节 |
第3章 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
3.1 从“采集渔猎”到原始农业——临时聚点到聚落雏形 |
3.1.1 “采集渔猎”下的临时聚点 |
3.1.2 原始农业与聚落空间形态雏形 |
3.2 传统农业社会浙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的发育发展 |
3.2.1 传统农业社会人地关系演化的历史环境 |
3.2.2 传统农业社会浙北地区的乡村人地关系特征 |
3.2.3 传统农业人地关系推动下的浙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 |
3.3 近代浙北地区的人地关系及村镇空间的演变和发展 |
3.3.1 近代浙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化的历史环境 |
3.3.2 近代浙北地区的乡村人地关系特征 |
3.3.3 近代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演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人地关系变迁与村镇空间多元发展 |
4.1 建设初期人地关系变迁及乡村空间形态 |
4.1.1 以土地改革为序幕的人地关系演化历史环境 |
4.1.2 建设初期的人地关系特征 |
4.1.3 建设初期浙北村镇空间形态的演变 |
4.2 改革开放后人地关系及村镇空间形态的变化 |
4.2.1 从家庭联产承包到乡镇工业的人地关系演化的历史环境 |
4.2.2 乡镇工业推动下的乡村人地关系特征 |
4.2.3 改革开放后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的变化 |
4.3 快速城镇化时期人地关系及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 |
4.3.1 快速城镇化时期人地关系演化的背景环境 |
4.3.2 快速城镇化推动下的人地关系特征 |
4.3.3 快速城镇化推动下浙北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当前人地关系特征下浙北县域村镇空间中微观形态研究 |
5.1 长兴县的典型性、概况及定量实证研究方法 |
5.1.1 长兴县的典型性及概况 |
5.1.2 县域层面中微观尺度定量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5.2 长兴县当前乡村人地关系特征的分析及发展驱动力评估 |
5.2.1 长兴县乡村生产作用特征 |
5.2.2 长兴县乡村人地承载特征 |
5.2.3 长兴县乡村生产生活组织特征 |
5.2.4 长兴县当前村镇空间发展驱动力类型及评估 |
5.3 长兴县村镇空间中微观形态的发展研究 |
5.3.1 中心城区(县城)的空间演变特征 |
5.3.2 县域村镇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
5.3.3 典型乡村空间形态的构成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乡村振兴下浙北人地关系与村镇空间形态发展展望 |
6.1 浙江省在村镇现代化建设中的探索和启示 |
6.1.1 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及启示 |
6.1.2 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
6.2 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展望 |
6.2.1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 |
6.2.2 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人地关系特点分析 |
6.2.3 浙北乡村地区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展望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与创新点 |
7.1.1 研究主要工作、相关结论 |
7.1.2 研究创新点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发表 |
致谢 |
四、费县地形测绘项目通过验收(论文参考文献)
- [1]无人机航测技术在泰沂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监测中的应用[D]. 王力平.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怀来县村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应用研究[D]. 侯刚栋.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3]江山如此多娇[J]. 俞国强. 浙江国土资源, 2020(10)
- [4]无人机航摄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D]. 王浩.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5]渭源县方言地名词研究[D]. 钟婷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宕昌县方言地名词研究[D]. 李依憬.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岩溶地区燃气发电工程勘测项目管理研究[D]. 关晓昀.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长治市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 裴石诚.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6)
- [9]基于Model Builder的地理国情监测数据采集更新方法研究与应用 ——以德钦县地理国情监测为例[D]. 段小江.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10]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研究 ——以浙北地区为例[D]. 付孟泽. 天津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