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建设成就进行提纲挈领地回顾与展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四川哲学学科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峥嵘岁月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四川特点的奋斗之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哲学学科经历了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前进阶段,自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末的繁荣发展阶段,从21世纪以来直到目前的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新时期这三个历史阶段。在新时代里,四川哲学学科还将紧随国家学术热点,扎根巴蜀、放眼世界,立足传统优势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宗教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四川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宗教学;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发展历程;学科建设
引言
201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年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习近平在文章中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1]因此,对与新中国一起走过70年峥嵘岁月的四川哲学学科发展进行回顾与展望,对进一步促进四川哲学学科发展创新、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文化自信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未来的二十年,印刷业会随着提高效率、稳定品质、降低成本这几个软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也是爱克发希望跟中国的印刷企业一起去做的事情。
下面一以ODIS-E工程师软件为例,详细介绍对“44-动力转向”进行手动编码的具体步骤。使用ODIS诊断系统同理,操作基本一致。
对于四川哲学学科的发展情况,前辈学者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也做过一些梳理。如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四川省志·哲学社会科学志》对截至1985年的四川哲学学科发展情况作出了系统梳理[2]。新中国成立40周年之际,郑青、刘平斋主编的《四川省社会科学手册》中,对截至1988年的四川哲学学科发展历程的各个方面也作出了全面回顾[3]。成都是四川哲学学科的学术中心,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主编的《成都市志·哲学社会科学志》对截至2000年的成都市哲学学科发展情况作出了全面梳理与介绍[4]。此后,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王均、梁守勋、唐永进等主编的《与改革开放同行——四川哲学社会科学三十年》一书,对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哲学学科的发展情况也作了新的说明[5]。
本研究显示,瘤体大小影响栓塞疗效,直径较大的血管瘤多数为多支动脉供血,部分供血动脉在造影时不易被发现,且巨大肝血管瘤栓塞累及范围较广,过度栓塞可能会导致肝功能异常或严重并发症,因此可以采用反复多次栓塞的方式,先栓塞其主要供血动脉后,再栓塞其他供血动脉,不能能够缩小肿瘤坏死,还能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对肝功能的损伤。在透视下,导管超进行栓塞剂的缓慢注注入,防止正常肝组织血管内出现栓塞剂的返流,是促进疗效提升、降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11,12]。
在前贤研究基础之上,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时间节点,我们拟提纲挈领地总结70年来四川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建设成就,反映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哲学学科走过的峥嵘岁月。因力求在有限篇幅内概括四川哲学学科70年来的光辉岁月,难免挂一漏万,敬请方家指正。
一、学科发展历程概述
四川作为文化大省,哲学学科学脉悠久、大师辈出、成果丰硕、特点鲜明。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几代四川学人的不懈努力,产生了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学术界具有重大影响的优秀学术成果,主办了大量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国际性学术活动,在推动我国哲学学科繁荣发展的方方面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个有上进心的员工,必然会希望自己为企业带来更高的价值,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谋求更高的待遇。如果企业不能够给员工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势必会消耗殆尽。例如酒店餐饮部,员工从一线服务员做起,然后是主管、领班、西餐厅经理,餐饮部经理。如果五星级酒店的领导职位没有空缺,就缺少升职的空间,酒店中基层员工的需求量很大,但管理层相对来说流动率较低。因此,许多员工在基层岗位积累足够多的经验,如果没有升职的机会就会选择跳槽。
概括来讲,四川哲学学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中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前进阶段,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末的繁荣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的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新时期。在这70年里,四川哲学学科在学科建设、学术成果、学术活动、学科人才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与新中国整体社会环境的发展变迁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段时间内,四川哲学学科经历了一段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广大哲学工作者普遍接受并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及与研究成为这一阶段的学术主题。在学科建设上,这一时期的四川哲学经历了两件大事:一是1958年,四川社科院的前身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二是1959年,四川大学哲学系复系,成为当时我国西南地区的第一个哲学系。这两大学术机构的建立,对于培育中青年学术人才,推动四川哲学学科建设有着重大意义。这一时期的学术活动,也围绕学习、普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展开。如1955年3月,四川省委根据中央精神,同时在成渝两地举办“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专题讲座。出版的《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一书,是这一时期四川哲学界的代表性学术成果。
但在50年代后期,整个社会“左”倾思想错误倾向日益严重;“文化大革命”期间,我省哲学学科科研教学活动基本停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哲学学科建设才进入到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的哲学教学和科研活动被迫停止,正常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陷入停滞状态。“十年动乱”结束,四川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和省哲学学会分别成立,高校和党校教学科研正常秩序逐渐恢复,我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省的中国哲学研究与其它学科一样,进入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新时期。1959年,四川大学哲学系复系,建立了中国哲学史教研室,还开设了中国哲学原著选读课程,培养了一批从事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中青年教学和科研人才,推动了我省中国哲学研究工作的开展。但在这一时期,虽较解放前的中国哲学研究在方法上有了极大进步,但在学理上却存在片面强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理论缺陷,忽视了中国哲学自身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因此,这一时期我省中国哲学的研究虽然是有成效的,但成就并不显著。“文化大革命”期间,我省中国哲学学科建设一度陷入停滞。直到改革开放后,我省的中国哲学学科才又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川哲学学科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中,四川哲学学科下各个二级学科的建设工作全面展开,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不断成立,高水平学术人才、有分量的学术成果、有影响的学术活动不断涌现。
另外,应推行征地拆迁承包制度,将相关工作交给当地政府开展,以提高相关土地征用、拆迁效率,并对工程项目资金进行模块化管理,确保各工程环节都在相关预算范围内,加强对子项目的资金使用监督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严格执行项目资金支付制度,加强相关资金使用管理。依托银行对项目资金进行管理,对工程项目资金支付、取款等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对此,项目单位、银行、施工单位三者间必须建立起资金管理协议,通过规范化操作杜绝资金使用中的不良现象。
这一时期,在杨超、贾顺先、卿希泰等先生的带领下,几代四川学人不懈努力,在这一时期推出了《毛泽东思想史》(四卷本)、《邓小平理论史》(四卷本)、《宋明理学新探》、《中国道教史》(四卷本)等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著作。同时,依托众多新成立的科研机构与学术团体,四川哲学界在这一时期主办了大量全国性、国际性的大型学术活动,促进了四川哲学与海内外哲学界的学术交流,发出了四川哲学的声音。
总的来说,在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这一段时间里,我省哲学各学科都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哲学、宗教学等学科逐步发展为我省的特色优势学科,在全国哲学界都有巨大影响。
面向5G承载的网络切片架构与关键技术………………………………………………王强,陈捷,廖国庆 24-1-58
这一时期四川哲学学科发展的突出表现,便是学院化、基地化的新的综合性哲学学科研究机构的成立。例如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新世纪以来四川省社科院与省内各高校陆续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中国哲学领域,2009年四川大学与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合作,共同组建了“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 在宗教学领域,1999年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获教育部批准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更名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04年,在“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中,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成了承担“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建设任务的主干机构。
依托各单位合作、整合,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优势,四川哲学在这一时期推出了许多有国际影响的大型学术成果。如《儒藏》、《巴蜀全书》、《中国道教思想史》(四卷本)等等。同时,四川哲学界积极举办了更多有国际影响的大型学术活动。四川哲学界在新时期还积极向海外推广优秀学术成果,加强国际优秀人才培养和优秀教师访学交流,推进孔子学院建设,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中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四川哲学学科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峥嵘岁月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走过了一条有中国特色、四川特点的奋斗之路。
二、学科建设成就述要
(一)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前进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四川哲学学科建设与祖国的其它事业一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各个学科在这一时期学科建设的具体情况。
1.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研究
上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就已传入我省。上世纪20年代,四川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先驱王右木、萧楚女、恽代英、吴玉章、杨闇公、袁诗荛等人通过多种形式,在四川各地努力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四川迅速传播开来。
最后,新世纪以来,四川哲学学科走向了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新时期。1999年,教育部相继在全国66所高校设立15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四川省教育厅正式启动实施我省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建设。2004年,国家又提出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这一系列重要举措,四川哲学界都参与其中,这表示四川哲学学科已经走向了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立足传统优势学科,在学科整合中孕育催生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四川也掀起了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热潮。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哲学界在学习研究马列经典著作和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的基础上,展开了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批判。当时,中共四川省委组织编写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宣传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起了重要作用。1950年,张静虚发表《辩证唯物主义讲授提纲》,这是四川省50年代以来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材。同时,为配合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省内各高等院校纷纷建立起政治课教研室。1953年,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七中级党校首先组建了哲学教研室,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1955年,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学院等高校也陆续组建哲学教研室。为适应全省学习唯物主义思想的需要,四川省委成立“哲学编写组”,成员有萧萐父、卿希泰、戴伯行、倪受禧、蒲寄宵五人,编成《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一书,这是四川省最早集体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之一,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普及与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1958年,四川社科院的前身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1959年,四川大学建立起西南第一个哲学系,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教研室,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一起,从多个方面推动了四川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
总的来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四川哲学学科的学术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为主,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为辅,逻辑学、美学、宗教学等学科也有所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思想研究是我省的优势学科之一,研究起步较早。杨超同志在延安时就是毛泽东亲自领导和主持的“两论”学习组的六位成员之一。早在50年代,中共中央西南局党校和省、市级党校,就把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列为主要课程。1959年四川大学哲学系建立后,便陆续开设了毛泽东哲学著作和毛泽东哲学思想专题课,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也随之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初步奠定了我省哲学学科的学科优势。
2.中国哲学
然而,近年来国产陶瓷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保持着数量上(我国日用陶瓷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5%~70%)的大国地位,但从总体水平上看是大而不强(出口日用陶瓷平均单件换汇仅为0.21 美元,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单件出口价格1 美元以上的水平,为英国、日本的 1/7,法国的 1/3),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提高,人们对高档有品质的日用陶瓷产品的需求也大大地提高了,这无疑给我过日用陶瓷产品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契机,同时也对我国日用陶瓷产品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新更高的要求。
3.外国哲学
上世纪20年代,外国哲学学科就已在四川出现。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四川大学、华西协和大学、成都女子师范学校等校,都先后开设过西洋哲学史、黑格尔哲学等课程。1936年,张颐回川执教;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大学,武汉大学等校内迁四川,方东美、宗白华、陈康、牟宗三、何兆清、熊伟等教授都在川任教。高校内迁和专家学者在川执教都进一步促进了外国哲学学科在我省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全国性的院校调整,外国哲学的教学和科研在我省中断了一段时期。1959年,四川大学成立哲学系,招收了第一届本科学生,开设外国哲学史、外国哲学专题选修课和原著选读课,为我省外国哲学学科的科研教学工作储备了人才,并建立了张遂五领衔的我省第一个外国哲学史教研室。此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西方哲学史、东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和西方哲学专题研究等课程,相继在四川大学和省内其它院校开设,初步形成了一支教学科研队伍,使外国哲学学科建设工作得以开展起来。在“十年动乱”中,我省外国哲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又被迫中断,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迎来转机。
4.逻辑学、美学、宗教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研究
美学方面,1962年,四川大学中文系和哲学系,开始在高年级开设美学选修课。四川省文艺理论和哲学工作者也进行了一些美学研究,美学学科在四川初步建设了起来。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美学学科的学科建设工作陷入停滞状态。
宗教学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时期,四川学界并没有产生专门的宗教学研究机构,宗教学研究只是在哲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其它学科的零散研究成果中有所涉及,宗教学学科建设有一定进展,但并没有建设起独立的专门科研机构与完善的人才队伍。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我省宗教学研究也陷入停滞。直到改革开放后,我省才建立起专门的宗教学研究机构,系统开始了宗教学学科建设,宗教学学科也逐步发展为我省的优势学科。
(二)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末的繁荣发展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四川哲学学科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这一段时间里,我省哲学各学科都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哲学、宗教学等学科逐步发展为我省的特色优势学科,在全国哲学界都有重要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学院、西南政法学院等院校,相继建立了专门的逻辑教研室,开设了形式逻辑课。随着教学的发展,研究工作也随之开展起来。1956年到1963年,全国主要报刊上开展了逻辑问题大讨论,也有不少川籍学者发出了有分量的声音。但到了“十年动乱”期间,逻辑学也与其它学科一样,教学和科研工作陷入停滞状态,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普遍恢复,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四川省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学科建设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1978年8月,四川社科院成立哲学研究室;1980年,改为哲学研究所;1987年9月,扩建为哲学与文化研究所。1984年12月,四川社科院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以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为重点。四川大学等高校也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室。1987年12月6日,在成都成立了四川省毛泽东思想学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方面的学术机构的陆续成立,极大地推进了我省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研究学科的学科建设步伐。
1978年,四川省组成了一个杨超领衔的“《实践论》《矛盾论》学习小组”,成员有张伟民、彭泽农、林圃、毕剑横、卢志清、包旭定、刘茂才、查有梁、李学明、范咀华10人,这一学习小组的成员此后也大都成为四川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骨干力量。同时,我省哲学界在杨超同志的倡导和支持下,创办了全国唯一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大型学术刊物,极大地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研究在我省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末的历史时期内,在杨超同志等几代学人的不断努力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逐步发展为我省的优势学科,《毛泽东思想史》(四卷本)、《邓小平理论史》(四卷本)等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四川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其它领域也有所拓展和深化,全面推进了我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2.中国哲学
不同类型的骨科手术DVT发生的高峰时间段也不一致,如全髋关节置换在术后1~4 d内,而全膝关节置换最易发生在术后24 h内[16]。因此,术后要对患肢进行密切监护,注意有无DVT的发生,并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
其中A0((u,B),(v, s))=a1(u,v)+a2(B,s),A1((u,B),(u,B),(v,s))=c1(u,u,v)-c2(B,B,v)+c2(s,B,u),a1(u,v)=Re-1(u,v),a2(B,s)=Sc Rm-1[(×B,×s)+(·B,·s)(u·)v,u),c2(B,B,v)=Sc(×B×B,v),b((v,s),p)=(p,·v),(F,(v,s))=(f,v) + (g,s)。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中国哲学学科建设也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不仅四川大学恢复了中国哲学史的课程,四川师范大学、南充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学院和成都中医学院等院校,都陆续开设了中国哲学史课程。1980年3月,四川省中国哲学史学会成立。1981年,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所建立了中国哲学史教研室。这些新机构、新团体的成立对于四川中国哲学学科的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省先后组织过宋明理学与四川哲学家、杨升庵学术思想、唐甄哲学思想等学术讨论会,广泛进行学术交流,活跃了学术思想。
(4)企业文化培训,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的凝聚力,能够增强驾驶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将企业作为自己的家。
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该所致力于儒学文献与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极大推动了我省中国哲学学科的学科建设,产生了以“《儒藏》”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在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的历史时期内,经过李耀仙、贾顺先、陈德述、舒大刚、蔡方鹿、黄开国等蜀中学人的不断努力,中国哲学已经成为我省哲学学科的优势学科之一,在全国学术界都具有重要影响。
3.外国哲学
改革开放后,我省的外国哲学学科建设同样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以来,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南充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学院、四川省委党校和成都市委党校等院校,陆续开设了欧洲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等课程,撰写出版了一些研究性的论文、专著和教材,从事外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队伍不断壮大。1980年3月,四川省哲学学会外国哲学史分会和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四川分会在成都成立。此后,四川外国哲学界以四川大学哲学系为依托,积极组织了各种学术研讨活动,极大推动了四川外国哲学学科建设。经过张遂五、任厚奎、王仲士、冉昌光、徐开来等几代学人的持续努力,一支学科建置完备,具有科研人才梯队、拥有硕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西方现代哲学等为研究重点的优秀科研教学队伍逐步形成。
4.逻辑学、伦理学、美学
在逻辑学学科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我省各高等院校普遍恢复或增设了逻辑学课程,四川大学和西南师范学院还开始招收逻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普遍开展并日趋活跃。1979年11月,四川省逻辑学会成立,1984年,四川省逻辑与语言研究会成立,对推动我省逻辑学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后的发展历程中,我省逻辑学研究涉及逻辑学的各个方面,尤以形式逻辑和应用逻辑为研究重点。在这期间,以邓生庆的逻辑学研究影响较大。
(3)岩性油藏精细勘探是针对砂岩透镜体油藏富集区的一个全新的勘探思路,在精细地质解剖明确油藏发育特征基础上,采用整体部署、分批实施、动态调整的方式对目标区块进行一次性部署与钻探,从而达到缩短勘探周期、节约勘探投资、尽快建成产能阵地的目的。
我省伦理学学科建设方面,在改革开放后也取得了一定进展。1980年以后,随着各高等院校德育或伦理学课程的普遍开设,我省逐渐形成了一支从事德育和伦理学教学科研方面的学术队伍。1984年11月,全国伦理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促进了我省论理学研究工作的开展。1985年1月成立的四川省伦理学研究会,对我省伦理学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肖雪慧、唐能赋、谢洪恩、肖平等人为代表的四川伦理学界的学术成果涉及了伦理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改革开放后,四川省美学学科也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1980年11月10日,四川省美学学会成立,挂靠单位为四川大学文艺美学教研室;同年,还成立了四川高校美学学会。自此以后,四川省开始有了专门的美学组织,有组织地开展一些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四川省以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为中心,以皮朝纲、王世德、潘显一等学者为代表,在禅宗美学、文艺美学、道教美学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产生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极大推动了我省美学学科的学科建设事业。美学研究,也成为了我省比较有特色的代表学科之一。
5.宗教学
二是潜力调查方式比较滞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过去一些了解掌握潜力资源所采用的有效调查方式,正在逐步失去优势,越来越滞后于潜力建设发展需要。比如,在人力资源动员潜力统计方面,仍采取按行政区划方式进行调查了解,显然与近年来人力资源高度流动的现状不相符合;在物资器材类潜力资源统计方面,目前采取的在产品生产环节进行调查的方式,客观上只偏重于产能、库存等静态信息,脱离了大量资源分布在流通环节的实际,难以精确掌握动员潜力特别是一些新质动员潜力状况,与新时代动员潜力建设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1980年,四川大学成立了宗教学研究所,后更名为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社科院、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单位也都设有相应机构与人员从事宗教学研究。我省宗教学研究科研实力雄厚。在全国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有:在卿希泰先生、王家祐先生的带领下,陈麟书教授的宗教学理论研究;赵宗诚、丁培仁教授的道教文献研究;曾召南、丁贻庄、石衍丰等教授的道教历史研究;李刚教授的道教哲学研究;詹石窗教授的道教易学、道教文学研究;盖建民教授的道教医学、道教南宗研究;潘显一教授的道教美学思想研究;唐大潮教授的三教关系史研究;李远国研究员、甘绍成教授、黄海德教授等的道教历史与文化研究;陈兵先生的佛教心理学、佛教禅学思想研究;段玉明教授等的佛教社会文化史研究;钱安靖、张泽洪等教授的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等。在几代蜀中学人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的宗教学研究尤其是道教研究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影响的优势学科。
改革开放后,我省以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为代表的宗教学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1980年9月,教育部批准创建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该所是中国高校系统第一个宗教学的专业研究机构;1999年,教育部批准该所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更名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该所首任所长为卿希泰先生,继任所长为李刚教授,现任所长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盖建民教授。该所现有中国道教、中国佛教、宗教学理论、西南少数民族宗教、基督教五个专业方向,学科设置齐全,以道教史研究、道教思想史研究为主要特色。1979—1999年间,该所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四卷本),被誉为道教研究中“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科研上,该所承担了一系列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如:“六五”至“八五”的国家重点项目“中国道教史”,“七五”国家重点项目“中国原始宗教研究及资料丛编”,“八五”国家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无神论研究”,“九五”至“十一五”的国家重点项目“中国道教思想史”。这一时期,该所还取得了以下成绩:1982年,成为我国高校第一个宗教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成为我国高校第一个宗教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2年,成为我国高校第一个宗教学省级重点学科;1999年,成为我国高校第一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982年至今,拥有我国高校唯一的一份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宗教学学术核心刊物《宗教学研究》,入选CSSCI,2013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是目前国内宗教学三大刊中唯一获此资助的期刊。在改革开放后,以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为核心,在卿希泰先生的带领下,宗教学学科已经成为我省的优势学科,在全国乃至世界学术界都有着重要影响。
6.科学技术哲学
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名称改为科学技术哲学,将该学科列为哲学二级学科。在1992年以前,我省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方面的进展,即是我省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在这一时期的学科建设历程。
在改革开放后,我省自然辩证法方面的学科建设工作真正获得突破性进展。1979年4月,在杨超同志的积极倡导和亲自主持下,四川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正式成立,次年又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建立了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学研究所的前身)。1982年,他又倡导创办了《大自然探索》杂志,自然辩证法方面的研究是该刊的重要内容之一。
1992年后,我省四川社科院、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都有科学技术哲学的相应科研机构和学者,在各个方面推进着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我省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设也取得了可观的进展,尤其是四川社科院查有梁研究员在自然辩证法、巴蜀科技史等领域常年辛勤耕耘,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中心,刘俊哲、杨翰卿教授等为代表,我省哲学学科在具有四川特色的少数民族哲学,尤其是藏、彝族哲学研究、少数民族哲学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性学术成果,建设起了一支高水平科研队伍,在全国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21世纪以来走向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新时期
1999年,为进一步深入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教育部相继在全国66所高校设立15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的历史文化资源、学科建设情况、科研机构分布情况,立足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四川省教育厅制定下发了《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正式启动实施我省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建设。2004年,在“985工程”二期的建设工作中,国家尤其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又提出了设立特点在于跨学科并具有开放性,能够围绕国家、区域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而组织主攻方向并进行联合攻关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世纪之交的这一系列重要举措,四川哲学界都参与其中,这也表示四川哲学学科已经走向了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立足传统优势学科,在学科整合中孕育催生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表现,便是学院化、基地化的新的综合性哲学学科研究机构的成立。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新世纪以来,四川社科院、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在整合原有科研机构和学科人才的基础上,陆续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有力加强了我省马克思主义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使我省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走向更深、更广。
其次,在我省的传统优势学科中国哲学、宗教学的学科建设方面,也成立了新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在儒家哲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是2009年10月,四川大学与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合作,共同组建了“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2011年,该院被四川省社科联批准为哲学社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7年,四川省委宣传部在该院设立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杨慎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以川大古籍所为依托,整合全校文、史、哲等学科相关研究力量,集儒学研究、儒学教育和儒学普及诸功能于一体,形成了一个跨院系跨校际的学术研究和儒学普及平台,陆续推出了以《儒藏》《巴蜀全书》为代表的大型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
结合对双载式多层穿梭车立体仓库联合进出库流程的分析,设单次入库两个货物分别为i和j,货架的列方向为x,层方向为y,目标货位分别为(xi,yi)和(xj,yj);出库两个货物分别为m和n,所在货位分别为(xm,ym)和(xn,yn);I/O位置用o点表示。按照进出库货物是否在同一层,单次联合进出库分为以下4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道家哲学研究领域中,2009年3月11日,在老子诞辰2580周年之际,老子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院长为四川大学詹石窗教授。至今,该院已成立十年。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是国内乃至国际上第一家老子研究院。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的成立,对于整合凝聚我省乃至全国的相关学术力量,加强四川中国哲学学科建设,深入挖掘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学思想精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意义[6]。
宗教学领域,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在四川大学历任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级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卿希泰先生的带领下,经过几代学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创下了我国高校宗教学学科的八个第一:1982年,成为我国高校第一个宗教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成为我国高校第一个宗教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2年,成为我国高校第一个宗教学省级重点学科;1999年,成为我国高校第一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成为我国高校唯一的宗教学国家重点学科点;2004年,成为我国高校宗教学专业唯一的哲学博士后流动站;1982年至今,拥有我国高校唯一的一份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宗教学学术核心刊物《宗教学研究》,入选CSSCI,2013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是目前国内宗教学三大刊中唯一获此资助的期刊;1991年至今,该所是国内高校培养宗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最多的研究所。2004年,在“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中,国家提出了建立“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经过评审,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成了承担“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建设任务的主干机构。在此基础上,还整合了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和藏学研究所两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专门史、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与宗教学有关的科研力量,并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级研究人员来参与建设,共同开展研究工作,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研究集体[7]。新世纪以来,该基地在卿希泰先生的带领下,陆续推出了《中国道教思想史》(四卷本)、《中国道教通史》(五卷本,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等有重大影响的大型学术成果。同时,自1999年起,由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卿希泰先生主编的“儒释道博士论文丛书”已连续出版20批共180余本,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深得学界同仁的赞许和好评。该“丛书”常年遴选儒释道研究领域优秀博士论文出版,解决了大量优秀青年学者的博士论文难以出版的问题,有利于中青年学者的成长与学术梯队建设,极大地推进了儒释道研究,促进了学术交流,对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推动我省与儒释道相关的中国哲学、宗教学等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作为主要牵头单位承担了国家“十三五规划”文化重大工程——《中华续道藏》编纂出版工程(四川大学杰出教授詹石窗任首席专家),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宗教学学科建设工作。
最后,近年来在我省还有许多其它哲学学科的研究基地陆续成立,进一步深化了我省哲学学科建设工作。如2013年10月四川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由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批准,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中国西部地区美学与美育研究领域的第一个省级重点基地。该基地在学术带头人皮朝纲先生、钟仕伦教授的带领下,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中国古典美学、禅宗美学等领域内推出了不少高水平研究成果。再如,2015年成立了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下辖哲学与历史研究所,也在伦理学、中国哲学、宗教学等领域推进了相关学科建设工作。
总的来看,新世纪以来,我省哲学学科立足优势学科,在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上深入发展,建立了一批有特色的新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推出了新成果、产生了新气象,有力地推进了21世纪以来的我省哲学学科建设工作。
结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哲学学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四川特点的奋斗之路。在70年峥嵘岁月中,四川哲学学科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前进阶段,自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末的繁荣发展阶段,从21世纪以来的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新时期这三个历史阶段。在四川哲学学科70年的学科建设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宗教学、蜀学、希腊古典哲学、中国古典美学、少数民族哲学等学科逐渐发展为我省的特色优势学科,在全国乃至世界学术界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哲学界发出了独特的“四川声音”。
新时代,新征程,四川哲学学科还将紧随国家学术热点,扎根巴蜀、放眼世界,立足传统优势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J].求是,2019(8):4-8.
[2]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哲学社会科学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 郑青,刘平斋.四川省社会科学手册[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4] 成都市社科院.成都市志·哲学社会科学志[M].成都:巴蜀书社,2006.
[5] 王均,梁守勋,唐永进.与改革开放同行——四川哲学社会科学三十年[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6] 葛朴子.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成立典礼暨卿希泰学术基金会2008年度奖学金颁奖仪式隆重举行[J].宗教学研究,2009(1):3.
[7] 卿希泰.国家“985工程”二期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丛书总序[M]//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3.
Researchon70YearsDevelopmentofPhilosophy(andReligion)inSichuan
GAI Jian-ming LIU Xue-tao
(InstituteofTaoismandReligiousCulture,Sichuan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5,China)
Abstract: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make an outline of the developing process and achievements of philosophy in Sichuan for seventy years,at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ichuan Philosophy has breathed with the motherland and shared her destiny,and has embarked on a road of struggle with Sichuan characteristics and Chinese style during these seventy years.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ichuan philosophy has experienced three developing stages: 1)tortuous developing stage: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2)prosperous developing stage: from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3)interdisciplinary,infiltration,and integration stage: from the 21 century up to now.In the new era,Sichuan philosophy will follow the national academic hotspot,take root in Bashu and have the whole world in view.And based on traditional dominant disciplines,Sichuan philosophy will actively develop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s,and make its own contributions in strengthen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religion discipline and academic system,and enhanc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Keyword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Sichuan; philosophy; religion;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velopment histor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B26;B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19)05-0014-09
doi:10.19642/j.issn.1672-8505.2019.05.002
收稿日期:2019-07-05
基金项目:2019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四川省哲学(含宗教学)学科70年发展研究”(SC19ZD16)。
第一作者:盖建民(1964—),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道教南宗历史与文献、道教医学、道教科技。
引用格式:盖建民,刘雪涛.四川省哲学学科(含宗教学)70年发展历程与学科建设成就[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8(5):14-22.
[责任编辑李秀燕]
标签:哲学论文; 学科论文; 宗教学论文; 道教论文; 我省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现代哲学(1919年~)论文;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论文; 2019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四川省哲学(含宗教学)学科70年发展研究”(SC19ZD16)论文;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