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膜自动排废料生产线论文和设计-杨雪龙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胶膜自动排废料生产线,包括上料装置、模切装置和排废装置,上料装置位于模切装置的上游,模切装置位于排废装置的上游;上料装置按生产流程依次包括底材放料辊、贴边带放料辊、第一压带机构、第二压带机构和第三压带机构;第二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基材放卷机构,第三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识别带放料辊;排废装置按生产流程依次包括第四、第五和第六压带机构,第四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排废料机构,第五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去胶机构,第六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第二离型膜放料辊,第五压带机构和第六压带机构之间设有收卷识别膜的识别带收料辊。本实用新型提高基材膜的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便于观察孔型废料是否被裁切,便于自动化生产。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胶膜自动排废料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装置(1)、模切装置(2)和排废装置(3),所述上料装置位于所述模切装置的上游,所述模切装置位于所述排废装置的上游;所述上料装置按生产流程依次包括底材放料辊(11)、贴边带放料辊(12)、第一压带机构(13)、第二压带机构(14)和第三压带机构(15);所述第二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基材放卷机构(17),所述第三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识别带放料辊(18);所述排废装置按生产流程依次包括第四压带机构(31)、第五压带机构(32)和第六压带机构(33),所述第四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排废料机构(34),所述第五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去胶机构(35),所述第六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第二离型膜放料辊(36),所述第五压带机构和所述第六压带机构之间设有收卷识别膜的识别带收料辊(37);所述底材放料辊套有底材膜(111),所述贴边带放料辊套有两卷贴边带(121),两卷所述贴边带之间的间距等于基材膜的宽度,两条贴边带穿过第一压带机构贴于底材膜的上表面两侧;所述第一压带机构、所述第二压带机构、所述第三压带机构、第四压带机构、第五压带机构和第六压带机构皆包括上压辊(151)和下压辊(152),所述底材膜被压于所述上压辊和所述下压辊之间;所述基材放卷机构包括基材放料辊(171)和用于收卷基材膜的第一离型膜(1731)的第一离型膜收料辊(72),所述基材放料辊套有基材膜(173),所述基材膜穿过所述第二压带机构贴于底材膜,所述基材膜的第一离型膜穿过所述第二压带机构与第一离型膜收料辊连接;所述识别带放料辊套有所述识别膜(181),所述识别膜穿过所述第三压带机构贴于基材膜;所述排废料机构包括排废放料辊(341)和排废收料辊(342),所述排废放料辊套有排废胶带(3411),所述排废胶带穿过所述第四压带机构与所述排废收料辊连接以将模切装置裁切的孔型废料(4)去除;所述去胶机构包括去胶放料辊(351)和去胶收料辊(352),所述去胶放料辊套有去胶胶带(3511),所述去胶胶带穿过所述第五压带机构与所述去胶收料辊连接以将孔型废料处底材膜上的胶去除;所述第二离型膜放料辊套有第二离型膜(361),所述第二离型膜穿过所述第六压带机构贴于所述基材膜。

设计方案

1.一种胶膜自动排废料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装置(1)、模切装置(2)和排废装置(3),所述上料装置位于所述模切装置的上游,所述模切装置位于所述排废装置的上游;

所述上料装置按生产流程依次包括底材放料辊(11)、贴边带放料辊(12)、第一压带机构(13)、第二压带机构(14)和第三压带机构(15);

所述第二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基材放卷机构(17),所述第三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识别带放料辊(18);

所述排废装置按生产流程依次包括第四压带机构(31)、第五压带机构(32)和第六压带机构(33),所述第四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排废料机构(34),所述第五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去胶机构(35),所述第六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第二离型膜放料辊(36),所述第五压带机构和所述第六压带机构之间设有收卷识别膜的识别带收料辊(37);

所述底材放料辊套有底材膜(111),所述贴边带放料辊套有两卷贴边带(121),两卷所述贴边带之间的间距等于基材膜的宽度,两条贴边带穿过第一压带机构贴于底材膜的上表面两侧;

所述第一压带机构、所述第二压带机构、所述第三压带机构、第四压带机构、第五压带机构和第六压带机构皆包括上压辊(151)和下压辊(152),所述底材膜被压于所述上压辊和所述下压辊之间;

所述基材放卷机构包括基材放料辊(171)和用于收卷基材膜的第一离型膜(1731)的第一离型膜收料辊(72),所述基材放料辊套有基材膜(173),所述基材膜穿过所述第二压带机构贴于底材膜,所述基材膜的第一离型膜穿过所述第二压带机构与第一离型膜收料辊连接;

所述识别带放料辊套有所述识别膜(181),所述识别膜穿过所述第三压带机构贴于基材膜;

所述排废料机构包括排废放料辊(341)和排废收料辊(342),所述排废放料辊套有排废胶带(3411),所述排废胶带穿过所述第四压带机构与所述排废收料辊连接以将模切装置裁切的孔型废料(4)去除;

所述去胶机构包括去胶放料辊(351)和去胶收料辊(352),所述去胶放料辊套有去胶胶带(3511),所述去胶胶带穿过所述第五压带机构与所述去胶收料辊连接以将孔型废料处底材膜上的胶去除;

所述第二离型膜放料辊套有第二离型膜(361),所述第二离型膜穿过所述第六压带机构贴于所述基材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膜自动排废料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装置还包括保护膜收料辊(19),所述底材膜的保护膜(1111)穿过贴边带放料辊与保护膜收料辊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膜自动排废料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切装置包括上安装座(21)和下安装座(22),所述下安装座的上表面安装有下模具(23),所述下模具的上表面设有两块用于定位胶膜的卡块(231),所述上安装座的下表面安装有上模具(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胶膜自动排废料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的下表面设有小孔模具刀(24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胶膜自动排废料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设有定位针(242),所述下模具设有与所述定位针相对应的定位孔(232)。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胶膜自动排废料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设有与所述卡块对应的让位槽(24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胶膜自动排废料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针与所述贴边带相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胶膜自动排废料生产线,其特征在于:两块所述卡块之间的间距等于底材膜的宽度。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胶膜自动排废料生产线。

背景技术

胶膜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视机等相关家用电器行业。市面上的胶膜主要是根据所需要的长度对胶膜原材进行裁切而成的产品。使用模切装置裁切胶膜时,需要对胶膜原材进行间隔式切断,再把裁切后的半成品收卷,最后通过人工将裁切出来的废料去掉再收卷。

现有的胶膜在裁切过程中,无法观察废料是否被裁切,而且胶膜两侧的料经过模切装置的定位针打孔后无法使用,材料的利用率低,一定程度的增加了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胶膜自动排废料生产线,提高基材膜的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便于观察孔型废料是否被裁切,便于自动化生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胶膜自动排废料生产线,包括上料装置、模切装置和排废装置,所述上料装置位于所述模切装置的上游,所述模切装置位于所述排废装置的上游;

所述上料装置按生产流程依次包括底材放料辊、贴边带放料辊、第一压带机构、第二压带机构和第三压带机构;

所述第二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基材放卷机构,所述第三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识别带放料辊;

所述排废装置按生产流程依次包括第四压带机构、第五压带机构和第六压带机构,所述第四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排废料机构,所述第五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去胶机构,所述第六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第二离型膜放料辊,所述第五压带机构和所述第六压带机构之间设有收卷识别膜的识别带收料辊;

所述底材放料辊套有底材膜,所述贴边带放料辊套有两卷贴边带,两卷所述贴边带之间的间距等于基材膜的宽度,两条贴边带穿过第一压带机构贴于底材膜的上表面两侧;

所述第一压带机构、所述第二压带机构、所述第三压带机构、第四压带机构、第五压带机构和第六压带机构皆包括上压辊和下压辊,所述底材膜被压于所述上压辊和所述下压辊之间;

所述基材放卷机构包括基材放料辊和用于收卷基材膜的第一离型膜的第一离型膜收料辊,所述基材放料辊套有基材膜,所述基材膜穿过所述第二压带机构贴于底材膜,所述基材膜的第一离型膜穿过所述第二压带机构与第一离型膜收料辊连接;

所述识别带放料辊套有所述识别膜,所述识别膜穿过所述第三压带机构贴于基材膜;

所述排废料机构包括排废放料辊和排废收料辊,所述排废放料辊套有排废胶带,所述排废胶带穿过所述第四压带机构与所述排废收料辊连接以将模切装置裁切的孔型废料去除;

所述去胶机构包括去胶放料辊和去胶收料辊,所述去胶放料辊套有去胶胶带,所述去胶胶带穿过所述第五压带机构与所述去胶收料辊连接以将孔型废料处底材膜上的胶去除;

所述第二离型膜放料辊套有第二离型膜,所述第二离型膜穿过所述第六压带机构贴于所述基材膜。

进一步地说,所述上料装置还包括保护膜收料辊,所述底材膜的保护膜穿过贴边带放料辊与保护膜收料辊连接。

进一步地说,所述模切装置包括上安装座和下安装座,所述下安装座的上表面安装有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上表面设有两块用于定位胶膜的卡块,所述上安装座的下表面安装有上模具。

进一步地说,所述上模具的下表面设有小孔模具刀。

进一步地说,所述上模具设有定位针,所述下模具设有与所述定位针相对应的定位孔。

进一步地说,所述上模具设有与所述卡块对应的让位槽。

进一步地说,所述定位针与所述贴边带相对应。

进一步地说,两块所述卡块之间的间距等于底材膜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具有以下几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料装置包括贴边带放料辊,贴边带放料辊套有两卷贴边带,两卷贴边带之间的间距等于基材膜的宽度,两条贴边带穿过第一压带机构贴于底材膜的上表面两侧,通过贴边带贴于底材膜上表面的粘性面,使底材膜的两侧不具粘性,便于模切装置的定位针进行打孔,提高基材膜的利用率,节约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上料装置的识别带放料辊套有识别膜,识别膜穿过第三压带机构贴于基材膜,便于观察经过模切装置裁切后,孔型废料是否被裁切;

本实用新型的排废装置的第四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排废料机构,第五压带机构的上方设有去胶机构,从而将小孔模具刀裁切的孔型废料及位于孔型废料处底材膜上的残胶去除,便于自动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排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贴边带放料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经过模切装置后的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分标记如下:

上料装置1、底材放料辊11、底材膜111、保护膜1111、贴边带放料辊12、贴边带121、第一压带机构13、第二压带机构14、第三压带机构15、上压辊151、下压辊152、基材放卷机构17、基材放料辊171、第一离型膜收料辊172、基材膜173、第一离型膜1731、识别带放料辊18、识别膜181、保护膜收料辊19、模切装置2、上安装座21、下安装座22、下模具23、卡块231、定位孔232、上模具24、小孔模具刀241、定位针242、让位槽243、排废装置3、第四压带机构31、第五压带机构32、第六压带机构33、排废料机构34、排废放料辊341、排废胶带3411、排废收料辊342、去胶机构35、去胶放料辊351、去胶胶带3511、去胶收料辊352、第二离型膜放料辊36、第二离型膜361、识别带收料辊37和孔型废料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实施例:一种胶膜自动排废料生产线,如图1-图7所示,包括上料装置1、模切装置2和排废装置3,所述上料装置1位于所述模切装置2的上游,所述模切装置2位于所述排废装置3的上游;

所述上料装置1按生产流程依次包括底材放料辊11、贴边带放料辊12、第一压带机构13、第二压带机构14和第三压带机构15;

所述第二压带机构14的上方设有基材放卷机构17,所述第三压带机构15的上方设有识别带放料辊18;

所述排废装置3按生产流程依次包括第四压带机构31、第五压带机构32和第六压带机构33,所述第四压带机构31的上方设有排废料机构34,所述第五压带机构32的上方设有去胶机构35,所述第六压带机构33的上方设有第二离型膜放料辊36,所述第五压带机构32和所述第六压带机构33之间设有收卷识别膜181的识别带收料辊37;

所述底材放料辊11套有底材膜111,所述贴边带放料辊12套有两卷贴边带121,两卷所述贴边带121之间的间距等于基材膜173的宽度,两条贴边带121穿过第一压带机构13贴于底材膜111的上表面两侧;

所述第一压带机构13、所述第二压带机构14、所述第三压带机构15、第四压带机构31、第五压带机构32和第六压带机构33皆包括上压辊151和下压辊152,所述底材膜111被压于所述上压辊151和所述下压辊152之间;

所述基材放卷机构17包括基材放料辊171和用于收卷基材膜173的第一离型膜1731的第一离型膜收料辊72,所述基材放料辊171套有基材膜173,所述基材膜173穿过所述第二压带机构14贴于底材膜111,所述基材膜173的第一离型膜1731穿过所述第二压带机构14与第一离型膜收料辊172连接;

所述识别带放料辊18套有所述识别膜181,所述识别膜181穿过所述第三压带机构15贴于基材膜173;

所述排废料机构34包括排废放料辊341和排废收料辊342,所述排废放料辊341套有排废胶带3411,所述排废胶带3411穿过所述第四压带机构31与所述排废收料辊342连接以将模切装置2裁切的孔型废料4去除;

所述去胶机构35包括去胶放料辊351和去胶收料辊352,所述去胶放料辊351套有去胶胶带3511,所述去胶胶带3511穿过所述第五压带机构与所述去胶收料辊352连接以将孔型废料4处底材膜111上的胶去除;

所述第二离型膜放料辊36套有第二离型膜361,所述第二离型膜361穿过所述第六压带机构33贴于所述基材膜173。

所述上料装置1还包括保护膜收料辊19,所述底材膜111的保护膜1111穿过贴边带放料辊12与保护膜收料辊19连接。

所述模切装置2包括上安装座21和下安装座22,所述下安装座22的上表面安装有下模具23,所述下模具23的上表面设有两块用于定位胶膜的卡块231,所述上安装座21的下表面安装有上模具24。

所述上模具24的下表面设有小孔模具刀241。

所述上模具24设有定位针242,所述下模具23设有与所述定位针242相对应的定位孔232。

所述上模具24设有与所述卡块231对应的让位槽243。

所述定位针242与所述贴边带121相对应。

两块所述卡块231之间的间距等于底材膜111的宽度。

具体实施时,所述识别膜181是颜色区别于基材膜173的识别膜181,所述基材膜173为透明基材膜,所述识别膜181为红色识别膜。

通过模切装置2后的产品包括底材膜111、基材膜173、识别膜181和贴边带121,所述基材膜173和所述贴边带121位于所述底材膜111的上方,两条所述贴边带121分别位于所述基材膜173的两侧,所述识别膜181位于所述基材膜173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底材膜经过保护膜收料辊将底材膜的保护膜去除后将两条贴边带贴于底材膜的上表面两侧,再将基材膜的离型膜去除后贴于底材膜,将识别膜贴于基材膜后通过模切装置进行模切,最后通过排废胶带和去胶胶带将小孔模具刀裁切的孔型废料及位于孔型废料处底材膜上的残胶去除,便于自动化生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胶膜自动排废料生产线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3013.9

申请日:2019-01-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141096U

授权时间:20190723

主分类号:B26F 1/40

专利分类号:B26F1/40;B26D7/18;B26D7/00

范畴分类:26C;

申请人:昆山域之光电子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昆山域之光电子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发区郭泽路528号2号房

发明人:杨雪龙

第一发明人:杨雪龙

当前权利人:昆山域之光电子有限公司

代理人:周雅卿

代理机构:32312

代理机构编号:苏州周智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胶膜自动排废料生产线论文和设计-杨雪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