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谨:刘少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论文

黄小谨:刘少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论文

摘 要:刘少奇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我们仅从生态治理、生态规划、生态发展的角度作一些探讨。这些生态思想具有辩证性、超前性、系统性的特征。研究刘少奇的生态思想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刘少奇;生态环境;资源规划;综合平衡

刘少奇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对生态文明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的理论。我们仅从刘少奇关于生态治理、生态规划、生态发展为视角作一些探讨。

(1)德城区城市建设面积从1997—2017年扩大了1.77倍,尤其是2005—2010年间,建成区扩展强度指数最大,扩展面积最多,增加了29.24 km2,年均增加4.87 km2.

周三(2018年10月31日),森科尔能源公司公布第三季油砂产量最新数据为47.61万桶/天,主要受强劲的作业可靠性和现场生产记录推动。

一、生态环境治理

刘少奇关注环境治理问题,认识到生态环境治理是一种直接关系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要的人类活动。中国共产党人一向重视植树造林、水利建设,刘少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植树造林,青山永绿

刘少奇看到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关注自然的发展,尤其重视林业问题。1950年初,刘少奇代理中央主席时发现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立即把相关的林业负责人交由中央人民监察委员会决议处分,以儆效尤。同年8月,在起草《中央转发华东局关于禁止盲目开荒及乱伐山林指示的通知》时,提出各地林区尤其要注意保护森林资源,植树造林,不能盲目开荒,乱砍乱伐。刘少奇非常重视森林资源对环境治理的作用,因此,非常关注林业的发展建设。1961年,刘少奇在大小兴安岭林区实地考察期间,对大小兴安岭林业资源潜伏下的生态危机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发出植树造林,给后代子孙留下青山永绿的呼声。在他看来,全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平衡并且很少的情况下,就得在林业的更新上动手,动员群众植树造林以更好地发展林业。为此,少奇同志明确地指出:“从全国的发展来说,要植树造林啊。”[1]115

早在1953年8月,政务院就意识到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指示中央卫生部去帮助群众节育,缓解人口压力,并且同意了中央卫生部关于避孕技术的使用以及人工流产办法。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会议上,刘少奇提出,最近毛泽东主席和中央书记处其他几位同志一起讨论了关于节育的问题,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在现在的社会情况下,需要节制生育,以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1954年12月,刘少奇就意识到人口增长过快问题,为此作了题为《提倡节育》的讲话,指出:“中国是全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每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如果放任人口无节制的增长,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许多困难……因此,应当赞成节育,不应反对。反对的理由都不能成立,节育符合人道主义也符合实际问题。”[2]329在节育问题的宣传上,刘少奇认为不必公开宣传,可以在一些党刊上发表有关思想。同时,要适当地传播节育技术常识。他提议中央卫生部可以以卫生常识的名义去编写一些节育技术指导的小册子;在卫生机关和医院,对医务人员讲清楚节育的重要性,以避免一些误会,澄清思想。为满足群众需要,刘少奇不仅注重节育技术指导,也注重避孕药具的供应,为人民群众提供避孕技术服务。指出“避孕药品与器具的供应是人民需要的问题,不能仅从商业角度思考。” “商业部门和生产部门要努力供应,力求满足人民的需求,尽量做好这项工作。”[5]172可见,党内当时还是赞成“节制生育”。1955年2月,刘少奇节制生育的讲话精神被中央卫生部所采用,写出了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3月1日,党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

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来实现人与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

在20世纪60年代,大多人还没有生态危机意识,而刘少奇能够重视森林资源的后续发展,联系了林业的眼前和长远发展说明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主张人们去植树造林,实质上就是要求人们去保护生态。

(二)兴修水利,治理水患

刘少奇本着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都抱着高度的热情,倾注着大量的心血,他的水利建设思想是对中国江河治理的科学总结,要求我们客观地认识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森林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具有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生态价值。建国后,我国的林业资源的产量一直跟不上社会的消耗量。而在各省林业考察中,刘少奇发现林业资源浪费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鉴于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都需要木材,刘少奇提出,要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各方面需要。但是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不是说我们可以去乱砍乱伐,而是要根据我们的需求去采伐。在同炭子冲农民的谈话中时他就曾说过:“保护森林,要确定一些措施。像现在这样砍下去是不行的,以后不准生产队随便砍树。”[5]3311961年7月12日,在听取东北三省的工作人员汇报林业工作时,指出,我国的森林资源很少,要学会综合利用,砍了的树要快点栽种起来,并且尽量栽种得比原来的多。又说“林业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规划,资源一旦破坏了就难以恢复,如果因此贻害了子孙,破坏了子孙的利益,那我们就是罪人,当然采伐方法也需要研究。”[2]531为此,刘少奇发出“惜木如金”[1]159的号召,强调林业工作要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也要减轻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压力。针对民用木材的问题, 他指出,过去群众用材是靠房屋前后的一些零星树木,现在这些树基本上没有了。今后,发动群众在房屋前后和道路两旁植树,是解决民用木材的根本出路。

如图4所示算法包括两个主要步骤.步骤1,我们允许延迟缓冲器的延迟下限自由变化.因为在(3)中ri的限制是未知的.例如,每一次采样中,我们最小化所需要的延迟缓冲器的数量并把可调整的值向0逼近.压缩这些可调整值以缩小缓冲器延迟的范围.最终选择包括最多延迟调整的范围以决定可配置延迟缓冲器的下界.

2.5 精神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不良刺激的影响,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内脏反应使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引起食欲减退[14]。良好的神经心理发育有利于饮食行为的学习和饮食习惯的建立。学龄儿童的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缺陷、攻击行为越重,其饮食行为问题越多;孤独症儿童的食物接受性更差,食物选择范围更窄,表现出轻微的自我用餐能力缺乏,以及对食物的逃避和病理性恐惧行为[15]。

兴修水利对防洪防旱,配合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是治国安邦和发展国家经济的大事。毛泽东也曾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始终把水利建设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

二、资源合理规划

刘少奇认为限制人类经济发展的根源是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资源有限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决不能采取耗竭资源、增加环境压力的方式去发展经济,而应节约资源,合理规划资源,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一)惜木如金,节约林业资源

刘少奇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非常重视水利设施的建设。1958年3月,刘少奇到四川省灌县视察都江堰。在视察期间他询问都江堰每年修的情况,认真听着干部群众的详细汇报,在告别时,他一再叮嘱大家:“要把灌县建设好。”同年5月25日,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周恩来、朱德到北京十三陵水库视察,并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刘少奇还为十三陵水库题词:“劳动万岁。”1960年5月,他还去三斗坪考察三峡工程坝址的地址结构,进行艰苦的实地调查。1961年5月9日,刘少奇前往湖南宁乡黄材水库建设工地视察。期间,他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详细询问水库工作人员相关的问题:比如工程设计是谁负责?大坝的工程量有多大?水库高度是多少?水库建成后的受益面积有大?工程需要花费多少资金?资金哪里来等等。更强调工作人员“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他指出;“千里金堤,溃于一穴,要特别保证水库建设的工程质量,同时也要注意施工安全,认真修好这个工程,为人民造福,为子孙后代造福。”[2]521此后,刘少奇还视察了三河闸、汾河水库、官厅水库、响水坝水库、荆江水利工程。这些水利设施为防御自然灾害,为工农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面对我国森林资源的有限性,对于林业资源的利用我们要做到物尽其用,树立节约意识。在林区调查中,刘少奇就教育林区的工作人员要爱惜林区草木,树立节约意识。还进一步指出,森林资源跟煤矿资源一样,浪费得很,要合理地综合利用。对于节约森林资源,如何做到综合利用,他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刘少奇认为要尽可能的用好每一寸木材,不要浪费,合理分配和利用木材,对木材划分规格,能尽量用小木材代替的就用小木材,树立“大材大用,小材小用,物尽其用”的思想。对于有用的木材要从山里运出去,比如一些废弃的树墩可以用于制作家具或工具。看到林区随处可见的树丫,他认为扔在山上太可惜了,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呢?建议人们运出去当柴烧。而在伐木作业问题上,他认为向根部多伐一公分,就可以多生产许多木材。还建议人们在采伐时要注意保护小树和幼苗,在林区调查过程中就有这样的一个小细节:刘少奇看到工人集材时把一棵小树碰倒,他就亲自把那棵小树扶正,然后对周围的同志说,“要注意保护幼树,一棵树长成材,需要几十年,要惜木如金啊!”[5]375

(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在刘少奇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给了他重要的影响。刘少奇的家族有着代代勤俭持家、勤俭立业的传统。家族制定了严格的家训、家规,其中“崇节俭”便是家训10条的其中之一。刘少奇从小生活在勤俭节约的家庭环境中,使他从小养成了山区农家子弟吃苦耐劳、勤劳朴实的品性。

生态保护不能仅靠人民的环保行动,更要有制度来保驾护航。刘少奇通过培养人民的生态责任意识,建立科学的生态管理制度,达到两者的协调统一,以更好地为我国的生态事业贡献力量。

刘少奇认为每个党员都应该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1956年,刘少奇在《对今后干部工作和组织工作的几点建议》上指出:“共产党员待遇太高了,就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的局面,也不利于团结人民群众,对大家都没有好处。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应该多提倡艰苦朴素,多为人民群众着想。”[6]而对于领导干部特殊化的问题上,他认为:“所有共产党员,不论职位高低,都没有任何特权,都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都是一名普通的劳务者,都必须关心群众生活,和群众同甘共苦。”[5]459-460国家领导人员的生活水平不能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过分悬殊。

系统的实施方案是必要的全局性文件。但是在团队实施先期中,须以顺畅达意为原则,不要过分拘泥于还未稳定、有待商榷、须和服务对象沟通的部分,留出后续更新的空间,以短小精悍的操作文档,确保各流程快速动转,力争使得BIM成果保持最佳时效。

刘少奇教育青少年坚持勤俭节约。1957年,他在省市视察时指出:“党中央和毛主席已经向我们提出了勤俭建国,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学校、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口号,那么,学生们身体力行,参加课余劳动,勤俭学习,就正是用最实际的方式来响应这个口号,锻炼自己艰苦奋斗,勤俭学习的思想作风。”[5]312当然,刘少奇他自己也一直以身作则,过着非常节俭,朴素的生活。在吃穿住行方面,都是极其简单节俭。刘少奇平时在家里就穿着朴素的布衣和布鞋,衣服洗褪了颜色,穿到无法再补了才会换新的。他的一条床单一用就是十几年,还有一条围巾整整用了16年,一个上海牌的手表坏了修,用到直至逝世。在他看来,必要的物质需求应满足,不必要的铺张浪费要摒弃。根据刘澜涛回忆:“他经常告诫我们:在党内,在人民中,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他是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他身为领导,却一直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注意节约,反对浪费。”[7]

(三)节制生育,控制人口数量

新中国对人口工作的重视,起源于对生育问题的认识。1953年,为了弄清全国人口底数,有关部门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现总人口已经超过6亿,解放后三年人口增加了2亿。人口增长过快,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也会增加资源的承载力,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栽树造林是一个长期的大工程,是培育森林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需要财力物力人力,更要注重方法和技术。1961年7月31日,刘少奇在接见出席林业工作会议的有关干部时指出:“我们应当重视关于植树造林和森林更新的问题,在造林问题上,许多领导同志只顾砍树去了,而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2]534植树造林,是改造自然的基本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最有效的手段。因此,他认为,在植树造林方面要提高认识,不能靠天吃饭,老天爷不会给你更理想的东西。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让人民群众都动起来,自觉去植树造林。当然,植树造林必须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为地改造自然,比如,在栽种过程中,一些可以靠森林的天然更新,另一些就要靠我们人工的栽种更新了。1961年夏季,刘少奇到东北小兴安岭凉水林场看了一块最早栽种的红松人工林,听着林场人员介绍其培育情况,高兴地说:“这一片红松林栽种不容易,要积极地进行人工更新,又要充分利用天然更新,这样就能多快好省地完成森林更新的任务。”[3]1962年10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汇报会上,在听取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汇报林业问题时插话:“要大搞封山育林,积极搞人造林,大面积的森林还是要靠天然更新。”[2]562同年11月,召集东北三省区林业工作负责人座谈林业问题时,他就指出:“面对森林资源紧缺的状况,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去解决我国大面积的造林问题,一是靠森林天然更新;二是人工促进森林更新,人工栽种;三是通过养育树苗来移栽。”[2]565在关系到森林资源的发展问题上,刘少奇认为要“两手抓”,不仅仅要依靠森林的自我生长,还要通过人工的植树造林。另外,他还指出,植树造林必须要掌握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定胜天。1965年2月,刘少奇批示:“请余秋里同志注意在长期计划中应列入森林工业和森林资源这一个项目,不要忘了扩大森林资源的工作。”[4]

当然,党之所以赞成节育,也是因为老百姓希望节育。在那时,城乡群众都有节制生育的需求。“据说上海生过三胎的妇女想要结扎,却没有医生肯干。”“农村的情况更惨,他们不知如何节育,所以生下来就被溺死的婴儿时有发生。”[5]172-173对于人民群众中蕴含的节制生育的需求,刘少奇敏锐地感觉到了并率先领导全党同志去保护和引导人民群众这种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积极性。

三、综合平衡发展

建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许多的矛盾和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刘少奇注重讲究综合平衡发展,认为要统筹兼顾,注重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制度建设、农村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两手抓”。

(一)统筹兼顾,注重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制度建设

生态责任意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中占有重要意义。刘少奇注重培养人民的生态责任意识。在工业上,1950年初,刘少奇经李立三视察天津工厂报告后知道工厂卫生环境差,工人生病人数多的这一情况,立即于第二天用消息等的形式揭露工厂的卫生问题,《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这极大地引起了人民的关注,也提高了人民的卫生意识。1958年,视察太原钢铁厂时,针对工厂工人劳动条件差的问题,刘少奇提出:“工作场所和宿舍应制定定期的清扫日期,及时处理垃圾和污水,清除杂草,防止蚊虫产生。”“排水沟渠不应露天,定期进行清理。”[2]417对于工厂饮用水也指出要把其与其它用水分开进行水质检验,饮用水要消毒和过滤。而在工厂食堂卫生上,他指出要加强食堂职工的卫生教育,食用餐具要热水消毒,并养成勤洗勤打扫的习惯。这一系列的措施培养了人民的环境卫生和生态责任意识,让人民更加自觉地为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林业方面,他强调林业发展时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增加生态压力。建国后,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林业生产基本上是处于大规模的开采森林资源的状况。无限制的开采,使得森林资源急速下降,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发现我国林业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以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刘少奇指出林业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走促进木材生产和生态建设并重的道路。针对一些林业部门人员只顾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的做法,他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他指出:“林业生产要首先考虑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从现在起必须狠抓这个问题,要把林业生产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兼顾经济、生态效益的发展道路上去。”[2]534刘少奇明确要求人们要提高生态意识,增强生态责任,去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的发展。

在深入了解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状况后,刘少奇认为要改善我国生态的诸多问题单靠培养人民的生态责任意识是不行的,还有必要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注重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制度建设两方面的发展,做到统筹兼顾。

在林业建设问题上,针对森林资源恢复慢,所需时间长,他建议走依靠群众进行人工种植,人工更新的道路。为此他提出:一是必须改革所有制,要运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种所有制形式,采取“林场工段、工组、家属来包载、包活、包抚育、包成林”[1]130的多样化途径,比如,“包一块,给多少钱;等几年后,活一棵、一百棵、一千棵给多少钱;又或者先给一半钱,过几年成活了再给一半。这样,会更有把握些”[2]531的方式,解决森林资源的恢复和保护工作。还有建立由国家支持、以集体和个人所有制相结合,以营林(包栽、包管、包护)为主要目的“营林村”。二是要恢复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1961年7月,在伊春市领导干部会议上,刘少奇认为解决林业问题,改善生态环境,有些制度要修改,有些制度要恢复,有些制度要建立。“过去订的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没有经过上级批准,也没有说废除,就不执行了。这不行!”“今后决不能再发生这种情况,没有经过请示批准,规章制度决不能随便废除。”[2]535在林区的采伐问题上,刘少奇建议应该恢复森林伐区的拨交与验收、检尺员由上级委任等制度。关于林业部规定直径八厘米以下的树木不准砍的这个规定也要修改;针对工人提出关于冬、夏季采伐定额不合理的这个问题,他向工人们保证国家会修改相关的制度规定。三是提出设立育林基金的建议。刘少奇指出:“造林不给钱怎么行?”“林业津贴要合理分配,多劳多得,多的不光是人民币,而且要多得实物。”[8]通过使用育林基金,调动人民群众造林、护林和育林的积极性。

刘少奇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视为中华民族的本质特性与优良传统,他一生注重劳动,爱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反对特殊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各项建设都需要资金,所以,必须提倡节俭,反对一切浪费现象。在1956年的“八大”政治报告中刘少奇强调:“浪费无论在何时都是妨碍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的障碍,无论何时我们都必须提倡勤俭节约,克服浪费。勤俭建国、勤俭办合作社、勤俭办企业、勤俭办一切事业,是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久之计。”[5]304-3051963年10月23日,在听取薄一波汇报工业情况时的谈话中也谈到:“节约是我们国家长期坚持的方针,节约下来的点点滴滴并不是‘小气’而是国家的兴旺之气。”[2]582把勤俭节约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方针,对我国的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两手抓”

生态文明是遵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刘少奇注重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体现在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上。

1961年初,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农村发展缓慢,存在着许多问题。刘少奇为了能够对农村的发展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4月12日,来到了湖南省的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进行缜密的调查。经过走访、座谈,深入了解农村生活和生产出现的问题及其实际情况后,就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问题他提出了“十个一”思想。即:“一栋好房屋;一套好用具;一栏好猪;一群好家畜;一园好蔬菜;一塘好鱼;一块好山;一天三餐好饭菜;一人有几套好衣服;房前屋后有一片好风景林。”[2]523刘少奇提出的“十个一”思想是当时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生活的规划,展现了他对新农村生活的期待。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农村进行整改中既注意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又注重农村的文化建设。

茶具是当代新式生活下基本的日用瓷,就像电脑是当代所有公司的基础设施,茶具就是我们当下生活的必需品,茶具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心情,好的设计带来精致的生活。

在经济建设方面,刘少奇认为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而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逐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此他指出,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前提是要保证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增加收入。温饱得到基本保障,从而解决了农民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决心。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刘少奇召集大伙就粮食征购和粮食分配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在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之后,刘少奇制定了“定产分成、超产有奖”、“劳、粮、肥三结合”等一系列的奖励性经济政策。另外,就大田作业、农村自留山、自留地等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只有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农民每人有一间房子,一套生活用具,一天三餐有饭菜,一人有几套好衣服的美好生活。

对于转基因产品标识阂值的确定应该以我国现有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标准和水平的现状为基础,综合国内技术水平以及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态度,同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进行综合的考虑[7]。目前国际中各个国家和地区对阀值的规定不同,欧盟设定的阀值为0.9%,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设定的阀值为1%,马来西亚、韩国等设置为3%,中国香港、泰国、日本等设置为5%。笔者认为,我国实行的是分类管理,对于转基因农产品方面,综合各种情况,建议在相关法律法规正文中规定阀值为1%,而对于转基因产品方面,可以适当放宽阀值,参考中国香港和日本泰国的做法,规定阀值为5%。

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刘少奇认为必须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加强农村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耕地质量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等方面。就耕地质量建设来说,他提出,全面开展耕地质量调查,对耕地污染的情况进行改造。同时为了提高耕地质量,要科学使用化肥,适当使用有机肥,改造土壤成分,提高土壤肥沃力。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加快发展节水灌溉,要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满足农田灌溉需要。同时也要搞好水库建设,修建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护水质。为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利用农闲时间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2]425对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刘少奇十分注重搞好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问题。面对全国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塘、耕地污染,影响村民居住环境,威胁农民健康的情况下,刘少奇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村环境进行整治规划,比如,通过解决农民居住所与家畜家禽圈舍混杂、垃圾焚烧造成空气污染等问题去引导和帮助农民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由此可见,刘少奇在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解决好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他的“十个一”思想。

从刘少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生态问题具有独特的见解:

一是生态建设的辩证性。他在谈到生态问题时,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人与人的关系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分析各地的不同因素,提出全面的,又结合实际的意见。二是生态意识的超前性。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问题“十个一”思想,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制度建设,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三是生态思想的系统性。生态治理—生态规划—生态发展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刘少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党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哲学和认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刘少奇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刘崇文,陈绍畴.刘少奇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3]李新芝,谭晓萍.刘少奇珍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92.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 第十二册[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11.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652.

[7]李新芝,谭晓萍.刘少奇传奇[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71-372.

[8]董守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著作大辞典:中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1092.

Liu Shaoqi's Explor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UANG Xiao-jin1,Zhang Hong-hua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514015, China;2.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chool of Software and Software,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990, China)

Abstract: In the long period of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Liu Shaoqi made many beneficial explorations and incisive discour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formed a very rich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We only discuss from the Angle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These ecological thoughts are dialectical, advanced and systematic.Studying Liu Shaoqi's ecological though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 constru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ety.

Key words: liu shao-qi;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 planning; overall balance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2X(2019)02-0041-06

收稿日期:2019-02-28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 13XZZ02);2018年广东客家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协同育人中心招标课题(GDKJ1807);嘉应学院第十五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YJG20180105)。

作者简介:黄小谨(1964-),男,广东大埔人,副教授、硕士,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张洪华( 1981- ),男,广东茂名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陈火祥

标签:;  ;  ;  ;  ;  ;  ;  ;  ;  ;  ;  ;  ;  ;  

黄小谨:刘少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