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桁架机器人用框架,包括立柱本体及横梁和底板,底板下方设有地脚板,底板与地脚板之间通过调节组件连接,底板和地脚板上分别设有多组相对的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调节组件包括螺钉、螺帽及中心设有通孔一的螺柱,螺柱上端设有正多边形受力面,螺柱依次旋拧在螺帽和第一螺孔内并调节底板的水平度,之后将螺钉穿过通孔一旋拧在第二螺孔内将底板和地脚板固定连接。该桁架机器人用框架结构设计合理简单,通过涉资调节组件方便调节立柱本体的水平度,且随‑时调整,方便实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桁架机器人用框架,包括立柱本体(1)及分别位于立柱本体(1)上下端的横梁(2)和底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下方设有地脚板(30),底板(3)与地脚板(30)之间通过调节组件(4)连接,底板(3)和地脚板(30)上分别设有多组相对的第一螺孔(31)和第二螺孔(32),所述调节组件(4)包括螺钉(41)、螺帽(42)及中心设有通孔一(431)的螺柱(43),所述螺柱(43)上端设有正多边形受力面(432),螺柱(43)依次旋拧在螺帽(42)和第一螺孔(31)内并调节底板(3)的水平度,之后将螺钉(41)穿过通孔一(431)旋拧在第二螺孔(32)内将底板(3)和地脚板(30)固定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桁架机器人用框架,包括立柱本体(1)及分别位于立柱本体(1)上下端的横梁(2)和底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下方设有地脚板(30),底板(3)与地脚板(30)之间通过调节组件(4)连接,底板(3)和地脚板(30)上分别设有多组相对的第一螺孔(31)和第二螺孔(32),所述调节组件(4)包括螺钉(41)、螺帽(42)及中心设有通孔一(431)的螺柱(43),所述螺柱(43)上端设有正多边形受力面(432),螺柱(43)依次旋拧在螺帽(42)和第一螺孔(31)内并调节底板(3)的水平度,之后将螺钉(41)穿过通孔一(431)旋拧在第二螺孔(32)内将底板(3)和地脚板(30)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桁架机器人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本体(1)与底板(3)之间设有加强筋(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桁架机器人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钉(41)与螺柱(43)之间设有垫片(4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桁架机器人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本体(1)与横梁(2)之间设有过桥接梁(5),所述过桥接梁包括上板(51)、下板(52)位于上下板之间的两侧板(53),两侧板(53)平行设置,且两者之间设有连接块(10),所述上板(51)及两侧板(53)上均设有减重孔(6),两侧板(53)的两侧边向内凹的弧面(531)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桁架机器人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51)与横梁(2)之间设有垫板(7),所述垫板(7)至少设置两片,其中两片分别位于上板(51)上表面的两端,垫板(7)上设有螺孔A(71),上板(51)与垫板(7)对应的位置处设有螺孔B(510)及与螺孔A(71)对应的通孔二(511),通孔二(511)内穿设有螺钉A(8),螺钉A(8)从上板(51)下方穿过通孔(511)旋拧在垫板(7)上,螺孔B(510)内旋拧有顶螺钉(9)。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桁架机器人用框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越来越高,很多人工工作逐渐被机械代替,不仅节省人工成本,又能避免人工受伤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同时还提高了生产质量和效率。桁架机器人是一种智能机械手,其主要由立柱框架和纵横移动的组件以及工装夹具组成,桁架机器人一般用于工件的取放,通常因固定安装的水平度不够而导致桁架机器人对工件取放位置的准确度产生影响,甚至无法使用,而水平度又很难调整;同时桁架机器人在作业时,其纵横组件在立柱框架上来回移动,再加上工装夹具夹持工件的重量,长时间容易出现立柱框架支撑力不够而损坏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桁架机器人用框架,并且克服了以上缺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桁架机器人用框架,包括立柱本体及分别位于立柱本体上下端的横梁和底板,所述底板下方设有地脚板,底板与地脚板之间通过调节组件连接,底板和地脚板上分别设有多组相对的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螺钉、螺帽及中心设有通孔一的螺柱,所述螺柱上端设有正多边形受力面,螺柱依次旋拧在螺帽和第一螺孔内并调节底板的水平度,之后将螺钉穿过通孔一旋拧在第二螺孔内将底板和地脚板固定连接。
所述立柱本体与底板之间设有加强筋。
所述螺钉与螺柱之间设有垫片。
所述立柱本体与横梁之间设有过桥接梁,所述过桥接梁包括上板、下板位于上下板之间的两侧板,两侧板平行设置,且两者之间设有连接块,所述上板及两侧板上均设有减重孔,两侧板的两侧边向内凹的弧面设置。
所述上板与横梁之间设有垫板,所述垫板至少设置两片,其中两片分别位于上板上表面的两端,垫板上设有螺孔A,上板与垫板对应的位置处设有螺孔B及与螺孔A对应的通孔二,通孔二内穿设有螺钉A,螺钉A从上板下方穿过通孔二旋拧在垫板上,螺孔B内旋拧有顶螺钉。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有效的改善了现有的桁架机器人安装水平度难以调整以及立柱框架强度不够的问题,该桁架机器人用框架结构设计合理简单,通过涉资调节组件方便调节立柱本体的水平度,且随时调整,方便实用;通过设置过桥接梁,加强横梁与立柱本体之间的稳定性,固定牢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拆分结构示意图Ⅰ。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调节组件4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拆分结构示意图Ⅱ。
图6为图5的A方向局部拆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6可知,本实用新型:一种桁架机器人用框架,包括立柱本体1及分别位于立柱本体1上下端的横梁2和底板3,所述底板3下方设有地脚板30,底板3与地脚板30之间通过调节组件4连接,底板3和地脚板30上分别设有多组相对的第一螺孔31和第二螺孔32,所述调节组件4包括螺钉41、螺帽42及中心设有通孔一431的螺柱43,所述螺柱43上端设有正多边形受力面432,螺柱43依次旋拧在螺帽42和第一螺孔31内并调节底板3的水平度,之后将螺钉41穿过通孔一431旋拧在第二螺孔32内将底板3和地脚板30固定连接。
所述立柱本体1与底板3之间设有加强筋11。加强筋11圆周分布,加强立柱本体1与底板3之间的连接。
所述螺钉41与螺柱43之间设有垫片40。
附图5所示,所述立柱本体1与横梁2之间设有过桥接梁5,所述过桥接梁包括上板51、下板52位于上下板之间的两侧板53,两侧板53平行设置,且两者之间设有连接块10,所述上板51及两侧板53上均设有减重孔6,两侧板53的两侧边向内凹的弧面531设置,呈拱桥状。连接块10加强两侧板53之间的稳固定,防止受力形变;所述减重孔6整体上减轻过桥接梁5的重量;两侧板53的两侧边向内凹的弧面531采用拱桥原理加强过桥接梁5的承受力,延长立柱框架的使用寿命。
所述上板51与横梁2之间设有垫板7,所述垫板7至少设置两片,且其中两片分别位于上板51上表面的两端,如附图6所示,垫板7上设有螺孔A71,上板51与垫板7对应的位置处设有螺孔B510及与螺孔A71对应的通孔二511,通孔二511内穿设有螺钉A8,安装时,首先螺钉A8从上板51下方穿过通孔二511旋拧在垫板7上的螺孔A71内;其次,顶螺钉9从上板51下方旋拧至螺孔B510内,并使顶螺钉9顶端顶置在垫板7上,所述螺孔A71设置有四个,通过调整四个螺孔A71内顶螺钉9相对上板51旋出的高度,即通过调整垫板7的高度进而调节横梁2的水平度;最后,垫板7水平调整完毕,将螺钉A8旋死,将垫板7固定在上板51上。一则通过螺钉A8和顶螺钉9配合对垫板7同时实施拉和推的力使垫板7与上板51之间连接更加牢固避免松动或相对晃动,二则当固定在垫板7上的横梁2需要调水平式时,通过相对旋出螺钉A8在螺孔A71内的距离,同时更多的旋入顶螺钉9,使顶螺钉9将垫板7相对顶出远离上板51,从而实现了垫板7相对上板5高度可微调。
如附图1、附图3和附图4所示,在固定桁架机器人立柱时,首先将地脚板30固定在地面或固定面上;其次将底板3放置在地脚板30上,并且使第一螺孔31一一第二螺孔32相对,在此过程中,先将旋拧有螺帽42的螺柱43从底板3上部旋拧进入第一螺孔31,旋拧过程中正多边形受力面432为扳手旋拧的着力面,螺柱43旋拧出底板3的一端顶置在地脚板30上表面,通过调整螺柱43旋拧出底板3的一端的长度来调整底板3的水平度,优选地,至少设有三组一一对应的第一螺孔31和第二螺孔32,本实用新型中选用八组,通过调整八组螺柱43旋出底板3的长度调整底板3的水平度,调整完毕,将螺帽42相对螺柱43旋拧至下端面紧贴底板3上表面;然后将套置有垫片40的螺钉41穿设过旋拧在底板3上螺柱43的通孔一431旋拧在地脚板30上的第二螺孔32,将底板3和地脚板30连接固定。优选地,为了使第一螺孔31一一与第二螺孔32相对,在调节水平之前先将调节组件4的个部件按照以上连接方式预设在各螺孔或通孔内,再进行调水平操作,最后将螺钉41拧紧将底板3和地脚板30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有效的改善了现有的桁架机器人安装水平度难以调整以及立柱框架强度不够的问题,该桁架机器人用框架结构设计合理简单,通过涉资调节组件4方便调节立柱本体1的水平度,且随时调整,方便实用;通过设置过桥接梁5,加强横梁2与立柱本体1之间的稳定性,固定牢固。
各位技术人员须知:虽然本实用新型已按照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做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思想并不仅限于此实用新型,任何运用本发明思想的改装,都将纳入本专利专利权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3867.7
申请日:2019-01-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717705U
授权时间:20191203
主分类号:B25J9/00
专利分类号:B25J9/00
范畴分类:40E;
申请人:浙江勃展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浙江勃展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塘下镇霞林村创新路
发明人:陈征平
第一发明人:陈征平
当前权利人:浙江勃展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