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要留有的“空白”

物理教学中要留有的“空白”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新河华侨中学266717

“空白”是书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一幅字画,如果一点空白也不留,成不了好的艺术作品。

物理教学也是一样,如果一味地追求讲深、讲透、讲细、讲全,把学生的思路完全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一点空白,将要讲授的新知识一下子都全盘托出,接着一个接一个地讲解知识点,这样的教学看似很生动,很紧凑,无漏洞,容量大,但由其造成的实际效果是“学生上课听得懂,课下不会自己解决问题”。原因是学生的思维时空被老师占用,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不能真正理解知识和将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所以在教学中,恰当地留给学生思维的时空,延迟判断,让学生思、让学生说、让学生做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在引入新课时创设“空白”,传授知识时创设“空白”,解题时创设“空白”,在思维障碍处创设“空白”,挖掘隐含条件时创设”空白”,探索规律时创设“空白”……总之,要变讲深、讲透为教师吃深、吃透,让学生悟深、悟透。

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创设“空白”呢?

现将本人在物理探究教学中的偶有所撷介绍给大家:

首先,要在时间上留有“空白”,即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质疑的余地,让学生做思维的主人。

现在有些教师上课存在这样的现象:“将课堂上的一个大问题拆成一个个的小问题,按部就班,像疏通一节竹子那样,一节一节来。上课挺好的,学生听的也明白,但是让学生自己来就不行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在现实的课堂上很多老师不放心学生,总以为学生不能通过独立思考得到正确的结论,于是在备课时以老师自己对课本、题目的理解思路来设计课堂,把一个问题拆成一个个小问题,“手把手地教”,以过度的分析、提问来引导学生按老师设计的方案一步步走向结果。这就是教师讲得太多太精,没有给学生留有“空白”,学生缺少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所以教师上课时不要把全部时间占满,即少讲授多实践,少陈述多暴露。教师应给学生进行思维和实践活动必要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地充分暴露其思维和实践活动的过程。教师宁可少讲一点,也要让学生多想一会儿。与其讲了十个问题而学生只会在题海中照猫画虎,倒不如让学生把某一个问题研究透彻。

例如,在探索“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教师演示创设三种情景:一是一节干电池,2.5V小灯泡发光的情况;二是两节干电池,2.5V小灯泡发光情况;三是两节干电池,3.8V小灯泡的发光情况。这就足够了,剩下的时间就是学生的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尽情地讨论交流,不要怕浪费时间,使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发现小灯泡亮度发生变化与干电池的节数有关,从而进一步发掘电流大小与电压高低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不要把话说尽,要留下一定的“空白”,使学生有探索、思考、质疑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艺术在于关键时刻给予引导、点拨,决不是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在课堂上老师总是不放心学生把话说得太多,往往老师提出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就让学生回答,甚至直接说出答案。实际上很多时候不是学生想不到,而是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教师过密的启发打断了学生的思维,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老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有“空白”,会起到“润物细无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实际上学生并不喜欢上课话多的教师,学生不动脑子,容易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就差;而有的老师话较少,大多数时间是学生在思考,长期下来学生的成绩也会很好,这样的老师更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激励者,应是高质量的问题情境的设计者。

例如,在上面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学生讨论提出了问题后,教师只要简单地进行如下点拨:“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电流、电压、电阻这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如同话说了一半就停下了,剩下的时间就让学生自己进一步猜想、思考、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总之,在现在的探究式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空白”,也就是留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此期间,教师不要袖手旁观,而是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引导时要达到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境地。也就是说,引导只是表现为一种启迪,如同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同时,引导也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代独立的、富有探索精神的创造者和建设者。

标签:;  ;  ;  

物理教学中要留有的“空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