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本论文_李昊邈

导读:本文包含了英译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英译,策略,古诗,桐城,东门,落花生,文本。

英译本论文文献综述

李昊邈[1](2019)在《“目的论”视角下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策略——以达斡尔族乌钦体民间叙事诗《少郎和岱夫》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译过程中,为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译员们需要采取多样的策略进行技巧性地翻译。现以达斡尔族乌钦体民间叙事诗《少郎和岱夫》英译本为例,谈谈在"目的论"的叁原则下如何对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使其既能精准传达原着的文学性,亦可体现其叙事性。一、"目的论"叁原则"目的论"(Skopos theory)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以赖斯、弗米尔、曼塔莉和诺德为主要代表的德(本文来源于《百科知识》期刊2019年36期)

刘桂杰[2](2019)在《《高兴》英译本发行背景下韩斌翻译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兴》英文版的全球发行无疑提供了对译者韩斌翻译思想展开研究的契机。从双语版本的对比来看,翻译过程的文化交互性架构了文字表述中译者对文本及其潜含其中的文化的体验与感受,彰显了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思想。从文本选择、翻译语境和文化建构的视角,分析译者韩斌在乡土文学翻译实践中对文化身份和跨域接受的精准把握,以及自我与他者文化之间博弈过程中译者的选择考量,即本域接受是译者首先的观照。(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冰霜[3](2019)在《从张培之的英译本《背影》谈英汉两种语言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属于文化的载体,在社会发展和改革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形成了各自的语言习惯及特点,其中有交融,也有矛盾。在实现两种语言相互转变的过程中,要能够满足各自语种表达习惯及行文特点需求。基于此,以张培之的《背影》英译本为例,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动态和静态的处理、连接词衔接关系转化和翻译处理、英汉互译策略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来源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黄蓓蕾[4](2019)在《功能对等视角下的《落花生》英译本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篇优秀的翻译不应是对原文内容的生搬硬套,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两种语言间自然的转换。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作品皆能被称为优秀的翻译,原文内容呈现自然。张先生的译作流露出与原作几近相同的情感,这也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应重视读者心理反应"的观点不谋而合。本文欲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张培基先生翻译的散文《落花生》译本进行分析,试证明传递原文内容信息和注重读者的心理反应同样重要。(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50期)

张文鹤,文军[5](2019)在《《驱车上东门》英译本策略的描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的里程碑,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其英译本也广泛被收录于国内外出版的诗歌选集中。本文基于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从译诗语言易化策略、译诗形式多样化策略、译诗词语转换策略、附翻译扩展策略四个层面对《驱车上东门》的四种译文进行多维描写研究,借此对不同译者的译诗策略进行整体性探究。(本文来源于《翻译研究与教学》期刊2019年01期)

操萍[6](2019)在《桐城派文章学视角下《狱中杂记》英译本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最重要的散文流派,不仅以特色鲜明、题材多样的作品丰富了中国古典艺术散文,也以自觉明确、不断完善的文章学理论影响了近现代文学创作。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包括"义法"说、"雅洁"说、"神气音节"说等,既关注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强调文章的结构形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文章风格等。以文章翻译学为基础,从桐城派文章学理论出发,考察该散文流派代表作品《狱中杂记》的卜立德(David Pollard)英译本,认为译作从遣词、谋篇到立意均忠实契合桐城派文章学理论,运用这一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中国古典散文翻译批评研究。(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陈绪凯[7](2019)在《“化境”论与《叁字经》马礼逊英译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典籍外译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外译过程中,对文化典籍现有译本的评价与研究必不可少。本文试结合钱锺书所提出的"化境"论角度,对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的《叁字经》英译本——尤其其中的"讹"成分展开定性研究。经分析得出,该译本尽可能做到了保留与展现中国文化,是起到文化"居间"作用的"欠化"译本,值得我们在典籍外译中借鉴。(本文来源于《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曾文斯[8](2019)在《《红楼梦》中颜色词“青”的英译研究——基于杨、霍英译本的译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的《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也享有极高的荣誉。而其中的颜色词营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因此如何巧妙翻译颜色词、进而在西方读者中创造对等的意境极为重要。本文基于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霍克斯及其女婿闵福德两个译本,对《红楼梦》中颜色词"青"的翻译策略及其影响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3期)

杨倩[9](2019)在《《天净沙·秋思》英译本的生态语言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的生态因素和语言与生态的关系,解释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天净沙·秋思》叁个英译本进行生态语言学研究,对比其中的生态取向,探究译语中的生态因素,确定其生态话语(语篇)属性,实现原语和译语之间的生态平衡,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亚芬[10](2019)在《《牡丹亭》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牡丹亭》享誉国内外,汤显祖也被赞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本文以美国学者白之、国内学者汪榕培的全译本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的文化专有项,比读译本并探寻造成两人翻译策略不同的制约因素。(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48期)

英译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兴》英文版的全球发行无疑提供了对译者韩斌翻译思想展开研究的契机。从双语版本的对比来看,翻译过程的文化交互性架构了文字表述中译者对文本及其潜含其中的文化的体验与感受,彰显了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思想。从文本选择、翻译语境和文化建构的视角,分析译者韩斌在乡土文学翻译实践中对文化身份和跨域接受的精准把握,以及自我与他者文化之间博弈过程中译者的选择考量,即本域接受是译者首先的观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英译本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昊邈.“目的论”视角下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策略——以达斡尔族乌钦体民间叙事诗《少郎和岱夫》英译本为例[J].百科知识.2019

[2].刘桂杰.《高兴》英译本发行背景下韩斌翻译思想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王冰霜.从张培之的英译本《背影》谈英汉两种语言异同[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4].黄蓓蕾.功能对等视角下的《落花生》英译本赏析[J].校园英语.2019

[5].张文鹤,文军.《驱车上东门》英译本策略的描写研究[J].翻译研究与教学.2019

[6].操萍.桐城派文章学视角下《狱中杂记》英译本解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7].陈绪凯.“化境”论与《叁字经》马礼逊英译本研究[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19

[8].曾文斯.《红楼梦》中颜色词“青”的英译研究——基于杨、霍英译本的译例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9

[9].杨倩.《天净沙·秋思》英译本的生态语言学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

[10].李亚芬.《牡丹亭》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比较研究[J].校园英语.2019

论文知识图

年理雅各四书英译本理雅各...:外文局图书对外推广机制)对齐界面“道:”在一对四平行语料库中的检索...词块“letitbetoldnowof”的平行语料...汉英语句对齐类型频率

标签:;  ;  ;  ;  ;  ;  ;  

英译本论文_李昊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