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宜昌两个电网之乱:三峡电力如何营销(论文文献综述)
程杉,黄悦华,王凌云,王灿[1](2021)在《IIP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建设信息通信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融合的智能电网是现代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智能电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高校要根据产业需求导向和工程教育模式的变革,积极培养产业所需的具有知识与思维融合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文以三峡大学的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为基础,系统介绍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经验。首先,阐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大背景下,作为地方院校培养智能电网产业人才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其次,提出在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的理念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最后,重点介绍构建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做法,阐述基于多主体协同和"四个导向"的"工程师课堂"与"综合作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跨学科科研育人,以期为我国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何黎君,程杉,陈梓铭[2](2020)在《考虑交互功率控制和双边竞价交易的多微电网双层优化调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微电网的协调优化与控制是保证多微电网系统高可靠运行的有效途径。提出一种考虑交互功率控制和双边竞价交易策略的多微电网双层优化调度模型。上层以微电网与配电网交互功率和交互功率波动最小化为目标。下层以多微电网系统的综合成本最低为目标,并采取双边竞价交易策略协调多个微电网之间的公平交易和功率分配。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该优化模型能够降低多微电网系统与配电网交互功率和交互功率的波动,所设计的交易策略能降低多微电网系统综合成本。
田粤[3](2020)在《长阳麻池35kV输变电工程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组成中的重要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充当着关键角色。对于电网企业来说,通过建设以及完善输变电工程项目,才能保证电力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输变电工程的质量与电力供应能力有着直接关联,输变电工程即通过多次转换电压,来保证远程电力供应,为企业以及居民提供生产或生活中所需的电能。如何在达到项目质量目标的基础之上,使项目建设成本最低化是电力基建项目亟待解决的问题。输变电工程项目综合评价即由整体角度入手,对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评估,综合评价为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项目后评价是指在项目建设完成之后,对该项目的执行过程以及效益等进行分析、总结与评价,以此对项目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反馈、改进等工作的进行提供重要依据,并将从中获取的经验与教训灵活应用于之后项目的投资决策以及项目管理之中。以长阳麻池35千伏输变电工程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由经济、社会以及技术三个角度入手对该输变电工程项目进行评价,将分析、评价得到的结果作为电网企业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以及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的重要理论基础。首先,本文对本次研究的背景以及意义进行了明确;总结、梳理在项目后评价方面,国内外目前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成果。对项目后评价这一技术经济活动的原理、内容以及方法进行阐述。在对该工程项目的现状进行全面了解之后,结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建原则,得到针对于该项目的评价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含了全过程指标以及效益、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得到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的明确,以此保证最终的分析结果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反映项目的真实状况。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本次采用的一级指标完成该项目的分析以及评价,对所有三级指标的隶属度进行明确,以该结果以及三级指标权重为依据,进而对所有二级指标的隶属度以及权重进行明确,再以该结果为依据,对所有一级指标的隶属度进行明确,最终分析后获得评价结论。对评价结论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该工程项目的各个层面都符合项目建设的基本要求,此外,本次研究后还发现,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有效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从而能够对该项目有全面、系统性的认识以及评价,这些结果也能成为有效的决策依据。本文中所得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除了能够在输变电工程项目中应用之外,还能够作为其他行业项目评估工作的指导方法与依据。
邹子豪[4](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配电网薄弱点分析与辅助决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配电网的快速发展,对配电网稳定运行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但是,由于设备复杂度高、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多,导致配电网故障时有发生。而配电网故障通常发生在各类设备的薄弱点处,因此为了判断薄弱点的薄弱程度,文中提出了薄弱度的概念来量化分析薄弱点,并将配电网薄弱度设置为FP-Growth算法中支持度的数值,从而使得数据挖掘与薄弱点分析有效的结合起来。最后采用库尔钦斯基(Kulczynski)度量与不平衡比配合使用的方式,验证发现的关联规则是否有意义以及是否属于强关联规则。通过算例及实际运行情况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算法对薄弱点的查准率较高,能为供电公司对配电网运行薄弱点的分析检测提供支持。与此同时,配电网信息交互目前处于并不完善的状态,出现了大量信息孤岛,为解决配电网信息孤岛的问题,对配电自动化系统、配网生产抢修指挥平台和95598客服系统进行信息融合,从而消除信息孤岛。文中对现有的公共信息模型中的故障停电模型进行扩展,首先设计带有物理隔离装置的信息交换总线模块,实现模型接口的统一,其次引入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模块便于故障信息存储与交互,最后通过宜昌供电公司某10k V线路中的工程实践验证了该模型具有高效信息交互的能力。该模型对未来配电网信息交互的推广和应用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整合上述的内容,文中设计了一套配电网辅助决策系统,可以利用该系统实时存储、查询、整理配电网的海量故障信息,便于后续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随后通过对信息传递的接口统一化升级,能够实现配电网故障信息的无障碍交互;并将数据挖掘软件整合至该辅助决策系统中,提高配电网故障处理的工作效率。
谢宇思[5](2019)在《宜昌供电公司基于人岗匹配机制企业人力资源市场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大型国有企业的人资管理部门正在努力探索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方面的工作,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电力相关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与管理已经开启了研究的大门,但是目前正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应用尚待完善与统筹。如何运用结合实际的内部人力市场管理理论用于平衡供电企业人才供需平衡,优化企业人资配置效率,是需要一套完善且科学的理论支撑的,但是通过对目前的管理效果以及经验分析,供电企业尚未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同时,市面上针对其他大型国有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与建设理论与方式也不能够完全照搬照套至供电企业这类处于自然垄断地位的企业中。为此,研究一套属于供电公司的人岗匹配机制的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建设方案迫在眉睫。基于此,论文首先针对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与管理的理论进行分析梳理,并充分应用调研、文献分析、实证研究、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深入了解当前宜昌供电公司人力资源供需与配置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国家电网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理论来佐证宜昌供电公司关于人岗匹配机制的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方式的有效性,通过该方法实现公司的人资供需平衡,根据不同员工的发展与个性、特长与优势、技术和理论进行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发挥人才专项技术优势,实现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的晋升梯度发展,实现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目的,进而实现企业更深层次的发展需求。
张一龙[6](2018)在《中国特高压(上)——来自山西的追寻与眺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你是谁?一块乌黑的煤炭,还是一朵雪白的浪花?一缕金色的阳光,还是一阵浑黄的狂风,抑或一股琥珀般的油液?这些都不重要,你终究是一道激射的电流,仿佛锃亮的钢鞭截断黑暗,从此百川归海,千万里追寻澄澈初心。——题记第一章决战前后持续多日的攻击之后,终于迎来决战时刻。一轮冷月高挂空中,寒风凛冽。附近村庄的百
邓曦东[7](2008)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上个世纪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过多地承担着社会职能和社会责任,从而使其背负沉重的“包袱”而难以“轻装上阵”实现发展。随着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企业经营理念等迅速为广大企业和社会广泛接受。企业盈利意识的觉醒、提升和强化,在谋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刺激下企业的确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企业的相关利益者权益意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等却并未相应提升反而明显淡化,企业自身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和改善的同时,企业利益相关者权益受损、社会负效应增加、环境和生态损失增加,许多企业都陷入了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与困扰之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企业制度改革中单纯强调“股东中心论”、突出“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因此,必须改变由传统的“股东中心论”主导的企业发展战略及企业管理思想,重塑企业发展理念和创新企业发展战略。为此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构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方法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框架,从某种意义而言是对传统企业理论主导下的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管理理论的挑战,属于新的研究尝试。本文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方法,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方法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实施战略目标的战略措施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长江三峡开发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规划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中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帮助企业走出传统企业发展战略及企业战略管理误区,变革战略管理理念及战略管理方法,找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路径,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构建与发展。首先,本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最新发展进行了理论综述,在对“股东中心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主导下的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揭示其区别和分歧,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及其战略制定和研究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本文将“利益相关者分析法”运用于企业战略环境分析,指出传统战略管理理论在企业战略环境分析方法(PEST分析法、核心要素分析法、GREP分析法、SWOT分析法)的局限性,建立了企业战略环境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及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组合分析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中国三峡开发总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进行实证研究。本文还针对传统企业理论主导下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缺陷,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系,建立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利益相关者模型,指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不仅与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意识的强弱高度相关,还受制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或财务绩效。提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应当是集企业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企业股东利益和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于一体的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企业加强社会责任管理的最根本动力和最终目标,主要是来自于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只有切实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基业常青。本文还运用所建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对三峡开发总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从“技术创新”、“企业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运用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的基本理念对三峡开发总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制度创新”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治理体制,通过“企业文化创新”重塑以“利益相关者权益”理念为出发点的企业文化环境和范围。本文认为,作为大型水电开发企业,中国三峡丌发总公司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整体最优,确保企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关注企业“利益相关者权益”、兼顾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兼顾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实施战略的具体措施,并通过技术创新以及优化产业结构,搭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平台、通过企业制度创新,完善企业治理结构、通过文化创新,保障企业“利益相关者权益”,才能促进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和生态的“和谐”与“共生”。本文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说明,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只有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企业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才有保障。
徐新桥[8](2006)在《湖北电能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湖北一系列严重的事关未来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电能结构问题,本文顺着以下脉络展开研究:首先,从剖析湖北能源及电力特性入手,着重用数字和事实揭示湖北能源尤其是电能结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能源消费人均数量少、综合效率低、供需结构脆弱、电价结构极不合理且监管失控等。对有关电能优势和潜能也做了探讨,如水能资源、可再生电能及核电开发潜能等。对湖北电能需求与结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采用了发展经济学、产业结构理论、新型工业化政策,以及笔者在电价和电力体制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成果。然后,就优化湖北电能结构提出了10个原则,预测了湖北中长期能源和电能需求。假设经济发展速度高、中、低3种情景,运用灰色模型、最小二乘法等模型方法,就关乎能源供需平衡的资源保障程度和节能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加大区外来电既迎合了电力体制改革打破省际壁垒、构建区域市场、加大资源优化配置的步伐,也破解了湖北已经开始出现的资源性缺电和缺能的难题。接着,对湖北电源装机、结构及电力负荷平衡作了优化安排。并对这种安排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包括湖北电能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湖北电能供应可靠性、保障性优化,湖北电能生产效率、销售价格优化,湖北电能环境效应优化。在对湖北权重最大的影响因素工业用电的预测优化中,建立二次多项式模型,在权重推判、指数平滑系数的取值上,提出一种简单适宜的试算方法。对电源项目的优化排序和优选,设计出一种“两步5要素”方法,第1步直接安排“优先机组”,第2步按造价水平、负荷中心等核心要素评分,优化排序并择优安排“非优先机组”。本文借鉴国外成功的商业应用,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利用应城盐穴建设压气蓄能电站(CAES)的全新概念项目。另外也探讨了油气商业和战略储备,以及企业主导、政府资助的兼有煤炭配送和储备功能的新方式。最后,本文从战略高度提出6大保障措施。内容包括合理布局优质电源,创新规制电价结构,加大跨区优质廉价水电调入,电能供需两侧联动管理,完善电力组织结构并推行大用电户直购,以节电为中心的能源全面节约,优化发展环保电力,促进电源企业公平竞争,加强电力可靠性管理等。其中对可再生电能的发展给予特别支持,吸收国际上行之有效、我国尚未起步或刚刚研究试点的7个方面,包括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绿色证书、自愿认购、竞争性招标等。特别地,通过总结国际上电力垄断体制部分环节业已打破的普遍现象,本文从电力体制变革的实证分析,通过现代信息和传统体制的功效比较,得出了“信息优于体制”的结论,描述出电力行业一个明显的现代组织结构变化特征与机制运行规律。运用此规律,对电力发展的“神经中枢”——电价其结构深刻剖析,提出诸如输电环节“阳光成本”、电网垄断企业管理者收入公示等切实建议。
毕亚雄[9](2005)在《水电开发竞争战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幅增长,社会不断进步,进入新世纪后,这种势头更是迅猛,以至于能源支撑问题构成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2003年以来,全国二十多个省区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凸现了电力工业滞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我国的能源构成特点是多煤、少油、缺气,水能资源丰富。过去乃至未来相对长时期,煤电仍然是电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有害气体的排放与控制也是一对突出矛盾,而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还相当大,并且水电还有许多煤电不可比拟的经济运行优势和技术优势。无论是从国情出发,还是借鉴发达国家能源建设的经验;无论是从国家能源战略角度,还是从环境保护角度,大力发展水电,充分开发和综合利用水能都应该是优先选择。然而,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尤其是建设大型水利枢纽,不仅投资大,周期长,而且技术难度高,涉及移民和环保,以及土地、农林、交通、地质等关系复杂,企业运作的难度也很高。正由于此,迄今为止开发利用率很低,不仅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开发利用率,甚至低于世界平均开发利用率。因此,研究我国水电开发竞争战略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出并论证了中国水电企业的新商业经营模式——直供电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直供电商业经营模式是中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长江电力公司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在理论和实践也是切实可行的;直供电商业模式不局限于定向“电力公司”——电网购电客户,也应可约定直接向大用户(终端用户),这样可以使低成本的水电公司有机会掌握部分终端客户,这除了可以打破当前实质上的单一主体的垄断购电体制外,还可以为直接利用当地水能资源、(引进)发展大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尤其是安置移民、进而创造相当的政策性优势,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还将有利于促进本企业与有关企业合作,发展相关多元化产业;由于直供电商业经营模式可以让低成本的水电公司掌握部分终端客户,所以对低成本的水电公司是一个巨大的机遇。(2) 提出并论证了中国水电企业开发与运行的新模式——梯级开发与统一调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梯级开发与统一调度模式适合于中国电力企业开发和运行模式;是与中国电力资源结构和电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有助于快速开发中国的水电资源和增加全国的电力供应,进而有利于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保障;单一水电站运行的调节有限与均衡差异等技术劣势在电力市场也表现出竞争力不足,流域梯级多电站联合运行可以互补这些技术特性,从而随即转换成
王新祝[10](2004)在《水电旅游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人类大规模、高水平的水能开发活动,水电旅游城悄然兴起。建设水电旅游城,是城市发展实践中的一个崭新课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水电旅游城这类特色城市缺乏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科学研究,导致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并进而制约到水电旅游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因此,对水电旅游城这类特色城市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是城市发展理论和实践共同而迫切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对水电旅游城的典型特征及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是水电旅游城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重要环节,科学把握其本质特征是研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水电旅游城及其形成过程的特点出发,依据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学、大坝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流域经济学、水库移民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对水电旅游城进行了全面阐释,在揭示其典型特征、把握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水电旅游城的产业发展模式、经济区发展模式、移民管理模式和文化建设模式。本文分析研究了水电旅游城的起源,对水电旅游城的内涵、形成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阐释,揭示了水电旅游城的典型特征。水电旅游城是以水能开发为契机,以水电产业、旅游产业和它们的相关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城市。水电旅游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对水能开发形成了迫切需要和充分可能的产物,是水电要素高度密集和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社会有机体,是所在区域的中心,与区域的联系十分紧密。水电旅游城既具有一般城市的共性,更具有独特而丰富的个性特征。本文研究了水电旅游城的产业发展模式。揭示了水电旅游城产业具有密集性、朝阳性、可持续性、先导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和优势;揭示了水电旅游城产业发展的四大特殊规律:水电旅游经济政府主导开发规律、产业的非均衡协调发展规律、主导产业的开放性成长规律和水电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规律;研究了水电旅游城产业结构的调控原则、政策方向和发展重点,提出了水电旅游城产业发展模式,即优先发展水电产业、水电配套产业、载电体工业、电器制造业以及水电工程旅游、生态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旅游商品和文化产业开发等特色产业;研究提出了水电旅游城的产业发展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实现水电旅游城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具体措施。 I<WP=4>本文研究了水电旅游城经济区发展模式。分析研究了水电旅游城经济区的基本内涵,水电旅游城经济区是由水电旅游城和与它联系紧密的地理上相连接、经济形态上相趋近、文化传统上相承接的地区共同构成的城市经济区;提出并论证了水电旅游城经济区具有流域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和独特性的典型特征和功能定位;分析总结了水电旅游城中心城市的形成条件,提出了水电旅游城经济区区划模型并揭示了其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并提出了水电旅游城经济区的发展模式、政策取向和发展趋势;以三峡经济区为个案,分析论证了水电旅游城经济区的重要作用。本文研究并提出了水电旅游城的移民管理模式。分析总结了水电工程移民具有强迫性、系统性、风险性和建设性的基本特征;在分析研究开发性移民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并研究了水电旅游城移民管理模式及政策取向;研究并论证了移民管理在水电旅游城建设中的动力作用;提出了水电工程移民对水电旅游城建设具有基础作用、推动作用、桥梁作用和整合作用的观点。本文研究并提出了水电旅游城的文化建设模式。揭示了水电旅游城文化品牌的独特性、城市形象的鲜明性和精神动力的多样性等特征,进而提出了水电旅游城文化建设模式的具体内容: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塑造鲜明的城市形象和创造强大的精神动力;引入“文化品牌”构建了水电旅游城文化品牌的基本模型,分析研究了水电旅游城文化品牌打造的内容和途径;研究了水电旅游城形象设计的一般问题,提出了水电旅游城形象的基本模式和主要特征,探讨了水电旅游城形象设计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分析研究了水电旅游城精神动力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水电旅游城精神动力模型构建的途径和方法。
二、宜昌两个电网之乱:三峡电力如何营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宜昌两个电网之乱:三峡电力如何营销(论文提纲范文)
(1)IIP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实现的目标 |
1)突破地方高校办学资源及地域局限性。 |
2)实现“融合创新”的新的工程教育范式。 |
3)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 |
2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 |
1)发挥学科群优势,突出交叉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
2)瞄准面向电力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
3)构建体现融合、注重创新的实践教育体系。 |
3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措施 |
3.1 完善、制定多学科交叉和多主体参与为特征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
3.2 建立多学科交叉复合的课程体系 |
1)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 |
2)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 |
3)综合作业。 |
4)学科竞赛。 |
3.3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基于“四结合”的创新性人才培养 |
3.4 组建广义工程教育模式下跨学科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 |
4 结论 |
(3)长阳麻池35kV输变电工程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基本理论概述 |
2.1 项目后评价基本理论概述 |
2.2 项目后评价常用方法 |
2.3 输变电工程特点及其后评价主要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3 长阳麻池35kV输变电工程项目概况 |
3.1 工程概况 |
3.2 建设概况 |
3.3 项目运行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4 麻池35kV麻池输变电工程综合后评价指标与模型的建立 |
4.1 后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
4.2 输变电工程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4.4 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后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长阳麻池35kV输变电工程综合后评价分析 |
5.1 评价指标分析 |
5.2 确定评价指标 |
5.3 确定指标权重 |
5.4 模糊综合评价 |
5.5 评价结论 |
5.6 建议措施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4)基于数据挖掘的配电网薄弱点分析与辅助决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薄弱点分析技术概述 |
1.2 辅助决策系统概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数据挖掘与辅助决策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
2.1 数据挖掘算法的原理 |
2.2 数据挖掘算法的选择 |
2.3 数据挖掘算法的应用 |
2.4 辅助决策系统的编程语言选择 |
2.5 辅助决策系统的功能与实现 |
2.6 本章小结 |
3 配电网薄弱点的数据挖掘及其应用 |
3.1 配电网薄弱点的类型 |
3.2 配电网薄弱点的识别方法 |
3.3 配电网薄弱点的建模与分析 |
3.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配电网辅助决策系统及其应用 |
4.1 辅助决策系统的功能 |
4.2 辅助决策系统的界面设计 |
4.3 案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Ⅰ: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附录 Ⅱ:配电网辅助决策系统程序代码 |
(5)宜昌供电公司基于人岗匹配机制企业人力资源市场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
1 绪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2 论文研究理论与概念 |
2.1 人力资源市场化与优化配置概述 |
2.2 人岗匹配机制 |
2.3 内部人力资源市场 |
3 宜昌供电公司背景概述 |
3.1 背景介绍 |
3.2 宜昌供电公司内部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
3.3 公司人资配备问题分析 |
3.4 问题存在原因分析 |
4 推进宜昌供电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对策 |
4.1 构建内部市场运行体系 |
4.2 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
4.3 切入流程,创建基于流程要素的PPE岗位价值评估模型 |
4.4 注重平台支撑,搭建人才培养在线管理系统 |
4.5 注重共同参与,健全沟通反馈常态运行机制 |
4.6 注重过程管控,强化培养结果的深度应用 |
5 实施效益或实施效果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缘由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结构 |
1.4 本文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2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股东中心论:分歧与差异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 |
3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 |
3.1 股东中心论主导下的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的一般分析方法 |
3.2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法 |
3.3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的组合分析 |
3.4 三峡开发总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4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
4.1 主流企业理论主导下企业战略目标的缺陷 |
4.2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
4.3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绩效的相关性 |
4.4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
4.5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利益相关者模型 |
4.6 三峡开发总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
5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
5.1 企业技术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
5.2 企业治理创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
5.3 企业文化创新——建立关注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企业文化 |
5.4 三峡开发总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8)湖北电能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
绪论 1.1 |
湖北电能结构优化研究的必要性 1.2 |
相关领域研究与发展综述 1.3 |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描述 1.4 |
本章小结 2 |
湖北能源结构特性分析 2.1 |
湖北能源结构概况 2.2 |
水能是湖北能源资源的突出优势 2.3 |
煤油气资源匮乏产能有限 2.4 |
能源消费强度不合理 2.5 |
电能结构脆弱 2.6 |
电价结构失调且监管失控 2.7 |
可再生电能及核电开发具备潜能 2.8 |
本章小结 3 |
湖北电能需求结构影响因素 3.1 |
引言 3.2 |
工业用电 3.3 |
居民生活用电 3.4 |
电煤及国际油价 3.5 |
区际电能资源配置 3.6 |
电力信息与节能 3.7 |
本章小结 4 |
湖北电能结构优化模型 4.1 |
能源需求总量及结构预测模型 4.2 |
湖北电能需求结构优化 4.3 |
湖北电能供应结构优化 4.4 |
湖北电能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优化 4.5 |
湖北电能供应可靠性与保障性优化 4.6 |
湖北电能生产供应效率及销售价格优化 4.7 |
湖北电能环境效应优化 4.8 |
湖北电能结构优化远景展望 4.9 |
本章小结 5 |
湖北电能结构优化对策 5.1 |
合理布局电源并建立起电煤保障稳价机制 5.2 |
创新规制电价结构 5.3 |
积极吸纳区外水电并谨慎接纳外来煤电 5.4 |
电能供需两侧联动管理 5.5 |
完善电力组织结构 5.6 |
对可再生电能的发展给予特别支持 5.7 |
本章小结 6 |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
全文总结 6.2 |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2 |
节能公式的推导 |
(9)水电开发竞争战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角度和理论框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体系结构 |
1.5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 公用事业的管制与放松管制 |
2.2 电力体制改革理论及进程综述 |
2.3 外部性及外部性纠正 |
2.4 战略管理理论评述 |
3 水电企业的新商业经营模式——直供电研究 |
3.1 直供电商业模式的国际经验 |
3.2 直供电经营模式的理论探讨 |
3.2.1 大用户直供电模式选择 |
3.2.2 大用户直供电合同 |
3.2.3 直供电输电费的计算 |
3.3 向三峡库区直供电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 |
3.4 三峡供电区的电力市场和未来电力需求预测 |
3.4.1 影响电力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
3.4.2 全国电力需求预测 |
3.4.3 三峡供电区未来供需情况分析 |
3.5 三峡供电区未来电价预测 |
3.5.1 模型确定 |
3.5.2 预测方程系数的确定 |
3.5.3 三峡供电区电价预测走势图 |
3.6 长江电力的基本情况及直供电经营模式 |
3.6.1 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历史沿革 |
3.6.2 公司主要股东 |
3.6.3 长江电力公司成立之初的主要业务 |
3.6.4 长江电力公司存在的价值及经营情况 |
3.6.5 公司的下属电厂 |
3.6.6 长江电力在国内电力行业的地位与实力 |
3.6.7 长江电力在中国能源发展中的地位 |
3.6.8 长江电力电力板块中的地位 |
3.6.9 长江电力公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
3.6.10 长江电力公司实行直供电经营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7 本章小结 |
4 水电企业开发与运行的新模式—梯级开发与统一调度研究 |
4.1 流域梯级滚动开发的理论依据——自然垄断理论 |
4.1.1 自然垄断的传统理论 |
4.1.2 自然垄断的现代理论 |
4.2 流域梯级滚动开发的成功经验——美国田纳西流域开发经验 |
4.3 流域梯级滚动开发的经济效率特性 |
4.3.1 从系统观点考察流域梯级滚动开发的经济效率特性 |
4.3.2 从区域经济观点考察流域梯级滚动开发的经济效率特性 |
4.4 中国水电企业开发和运行的新模式——梯级开发和统一调度 |
4.4.1 我国水能资源及开发现状 |
4.4.2 西部水能资源开发现状和潜能 |
4.4.3 输电保障 |
4.4.4 全国电网基本情况 |
4.4.5 全国主要电网发展规划思路 |
4.4.6 三峡总公司在西部水电开发中的作用 |
4.4.7 中国水电企业开发的融资工具分析 |
4.4.8 中国水电企业采用梯级开发和统一调度模式进行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4.5 本章小结 |
5 水电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
5.1 水电企业战略定位理论模型介绍 |
5.1.1 外部环境评价模型 |
5.1.2 内部资源评价模型——VRIO 模型 |
5.1.3 战略选择模型——SWOT 模型 |
5.2 水电企业竞争力理论分析 |
5.3 长江电力公司的主要资源优势分析 |
5.3.1 长江电力公司的财务资源优势 |
5.3.2 长江电力公司的成本资源优势 |
5.3.3 长江电力公司关于三峡工程建设总投资分摊的初步测算优势 |
5.3.4 长江电力公司成本优势的持续性探讨 |
5.4 长江电力公司发展分战略分析 |
5.5 长江电力总战略的提出和发展态势及分析 |
5.5.1 长江电力总机会、总威胁、总优势和总劣势的定性比较 |
5.5.2 长江电力战略类型方位的计算 |
5.5.3 长江电力战略强度系数ρ的确定 |
5.5.4 长江电力战略向量的构成和战略的选择 |
5.5.5 长江电力发展态势及产业定位 |
5.6 总战略的实施---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
5.6.1 竞争力的界定 |
5.6.2 长江电力的竞争力分析 |
5.6.3 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局限性 |
6.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本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10)水电旅游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水电旅游城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水电旅游城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述评 |
1.3 水电旅游城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2 水电旅游城概述 |
2.1 水电旅游城及其典型特征 |
2.2 水电旅游城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前景 |
2.3 本章小结 |
3 水电旅游城产业发展模式 |
3.1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与水电旅游城主导产业选择 |
3.2 水电旅游城产业发展规律及产业结构调控 |
3.3 水电旅游城主导产业发展模式 |
3.4 水电旅游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3.5 本章小结 |
4 水电旅游城经济区发展模式 |
4.1 水电旅游城经济区内涵及功能定位 |
4.2 水电旅游城经济区划模型 |
4.3 水电旅游城经济区的发展模式 |
4.4 三峡经济区的重要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5 水电旅游城移民管理模式 |
5.1 水电工程移民的概念及特征 |
5.2 开发性移民理念与移民管理新模式 |
5.3 水电旅游城移民管理的动力作用 |
5.4 本章小结 |
6 水电旅游城文化建设模式 |
6.1 水电旅游城文化特征及建设模式 |
6.2 水电旅游城文化品牌打造 |
6.3 水电旅游城形象设计 |
6.4 构建水电旅游城精神动力模型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及完成的科研课题 |
四、宜昌两个电网之乱:三峡电力如何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 [1]IIP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程杉,黄悦华,王凌云,王灿.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1
- [2]考虑交互功率控制和双边竞价交易的多微电网双层优化调度[J]. 何黎君,程杉,陈梓铭.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0(11)
- [3]长阳麻池35kV输变电工程后评价研究[D]. 田粤. 三峡大学, 2020(06)
- [4]基于数据挖掘的配电网薄弱点分析与辅助决策系统研究[D]. 邹子豪. 三峡大学, 2019(06)
- [5]宜昌供电公司基于人岗匹配机制企业人力资源市场构建研究[D]. 谢宇思. 三峡大学, 2019(06)
- [6]中国特高压(上)——来自山西的追寻与眺望[J]. 张一龙. 黄河, 2018(01)
- [7]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为例[D]. 邓曦东.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8]湖北电能结构优化研究[D]. 徐新桥.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4)
- [9]水电开发竞争战略模式研究[D]. 毕亚雄. 重庆大学, 2005(01)
- [10]水电旅游城发展模式研究[D]. 王新祝.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