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沸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核桃壳,木质素,水热预处理,高沸醇
高沸醇论文文献综述
常森林,李宏强,徐建[1](2017)在《水热预处理耦合高沸醇从核桃壳提取高品质木质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沸醇提取木质素工艺流程简单、不引入新杂质,并且得到的木质素分散性好、纯度高、基团活性强,但是木质素产品仍含有6%~8%半纤维素。水热预处理可以去除原料中的半纤维素,同时一定程度破坏原料原有复杂结构,有利于木质素提取在更为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将水热预处理和高沸醇提取木质素两种绿色工艺相结合,从木质素提取的工艺参数(预处理强度、温度、时间、固液比和1,4-丁二醇浓度)设计正交试验,用以研究各参数对木质素提取率、木质素纯度的影响,从而得到更为适宜的木质素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在水热预处理强度4.22、温度160℃、时间4 h、固液比1∶8(g/m L)、1,4-丁二醇浓度40%的条件下,将会获得品质最佳的木质素。(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7年04期)
刘世锋[2](2017)在《甘蔗渣高沸醇浆与硫酸盐浆的漂白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甘蔗渣高沸醇浆和硫酸盐浆分别采用叁种不同的工艺进行漂白。结果表明,漂白后的高沸醇浆相比漂白后的硫酸盐浆具有更低的卡伯值、更高的白度、更高的浆得率和更低的返黄值,评价了高沸醇浆和硫酸盐浆不同漂序下浆料的机械性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造纸》期刊2017年01期)
吴强林,丁运生,方红霞,崔朋[3](2014)在《高沸醇木质素热化学酚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酚为液化试剂,对高沸醇木质素分别在加热和热酸催化条件下进行酚化,制备得到100%液化效率和很好流动性的高沸醇木质素液化产物。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热重分析方法对液化前后木质素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液化后的高沸醇木质素羟值和反应活性显着提高;木质素分子在酚化条件下发生降解并通过酚化产生了新的具有不同取代基的苯环结构。(本文来源于《黄山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张亮华[4](2013)在《绿竹主要组分在高沸醇处理过程中的溶出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沸醇溶剂处理具有压力小、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等优点,高沸醇溶剂处理技术可以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生物质组分分离技术,开发高沸醇溶剂处理技术,可为溶解浆制备和生物质精炼提供一条技术方案,为高沸醇有机溶剂处理技术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绿竹为原料,高沸醇1,4-丁二醇为处理药液,探索竹材高沸醇溶剂处理工艺;研究利用紫外多波长法同步快速测定绿竹高沸醇处理液中的木素、糠醛和羟甲基糠醛浓度的方法,探讨高沸醇对绿竹组分分离的作用效率,建立高沸醇处理木素和半纤维素溶出动力学方程。以绿竹为原料,研究高沸醇处理液中木素、糠醛和羟甲基糠醛浓度快速测定方法。采用紫外光谱法,选择测量波长325nm,建立高沸醇木素浓度与其对应吸光度值得标准曲线,排除糠醛、羟甲基糠醛和乙酰丙酸对木素测定的干扰,实现高沸醇处理液中木素的快速测定。以高沸醇为处理药液,研究高沸醇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固液比及酸等工艺参数对处理过程中绿竹组分移除效率的影响,开发出高效移除半纤维素和木素但纤维素少降解的处理技术。竹材高沸醇处理的适宜条件:1,4-丁二醇溶剂浓度为40%(v/v),处理温度为190℃,处理时间为45min,固液比为1:7(m/v)。探讨酸催化剂对高沸醇处理过程中绿竹组分移除效率的影响,分析酸催化剂对木素和半纤维素脱出速率的影响。酸催化剂能够显着地降低处理温度,缩短反应时间。竹材酸催化高沸醇处理的适宜条件:硫酸量为0.05mol/L,1,4-丁二醇溶剂浓度为40%(v/v),处理温度为170℃,处理时间为45min,固液比为1:7(m/v)。研究木素和半纤维素溶出及降解动力学,探讨传统的假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高沸醇处理过程中木素和半纤维素溶出规律的预测;在传统假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中,引入“潜在移除度”方法,可准确地对木素和半纤维素的移除率进行预测。木素及半纤维素溶出率修正模型的表达式为R d(1A0exp(Ea/RT)[HBS]tLLe)100,R_X=d_X(1exp(k_1t)100,经最小二乘法及多元一次线性回归对模型参数进行拟合,可知两个模型中指前因子和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7.5×10~(11)、2.01×10~(14)和105000.0J/mole、128817.1J/mole,且木素和半纤维素的潜在溶出度dL与高沸醇处理的工艺条件有关;分析模型预测值和实验值,发现两者相关系数的平方可达98%,说明上述模型可较好地预测绿竹高沸醇处理过程中木素和半纤维素的溶出率。综合可知,本论文探索利用高沸醇处理来实现绿竹组分的高效分离,经单因素优化后,建立清洁化溶解浆制备工艺,开发出分离竹材中木素、半纤维素等组分并分别进行综合利用的生物质炼制模式。动力学研究可初步揭示竹子高沸醇处理的反应规律及其作用机制:为生物质炼制模式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为竹子等非木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可供选择的途径。(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3-04-01)
郑永杰,马林,寇霄腾,张锐[5](2012)在《高沸醇溶剂法提取烟梗中木质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4-丁二醇水溶液为溶剂,采用高沸醇溶剂法从烟梗中提取木质素.其最佳提取条件为:烟梗原料50 g(干质量),采用1,4-丁二醇水溶液(V(醇)∶V(水)=9∶1),固液比(g∶mL)为1∶10,加入少量浓H2SO4作为催化剂,在220℃下对烟梗进行蒸煮2 h,木质素收率最高.采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高沸醇溶剂法提取的烟梗木质素具有木质素类化合物的典型结构特征.(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贾俊[6](2012)在《高沸醇溶剂法分离松子壳木质素及Lignin-PEG-PAPI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化石类能源的日渐匮乏,开发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获得各类化学品的研究日益升温。此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转化半纤维素和纤维素方面,但关于木质素方面的研究较少。木质素是自然界中唯一能从可再生资源中获取的芳香族天然高分子物质,被认为是石油资源潜在的有效替代品,因此对木质素的研究利用具有重大的意义。本论文研究了高沸醇溶剂法分离松子壳木质素的工艺,确定了最佳的分离工艺条件。然后测定了所得高沸醇木质素的化学成分,并利用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核磁氢谱及热失重分析仪研究了高沸醇木质素的结构变化和热性能。最后以高沸醇木质素、聚乙二醇和PAPI为原料,合成了高沸醇木质素基聚氨酯。分析了高沸醇木质素含量对聚氨酯试样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该条件下合成的聚氨酯试样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单因素确定最佳分离条件为:反应温度200℃,固液比为1:12(g:mL),催化剂用量为6%,反应时间为2h,醇浓度为90%,木质素的提取率最高可达70%。(2)由FTIR、1HNMR、GPC和TG的表征结果可知,所得松子壳木质素纯度高,属愈创木基-紫丁香基木质素,其数均与重均分子量在~5000。(3)高沸醇木质素的羟值为197.2mgKOH/g,羟值大小在聚氨酯工业常用多元醇羟值范围之内,可直接用于聚氨酯的合成。高沸醇木质素用量的增加会提高聚氨酯的拉伸强度和耐溶剂性能,断裂伸长率则有所降低,因此利用高沸醇木质素可以设计制备不同类型的聚氨酯,根据不同的需求,制成具有机械性能可以调节的聚氨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2-03-01)
刘冬莲[7](2011)在《响应面法优化花生壳中高沸醇木质素提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沸点溶剂1,4-丁二醇水溶液为萃取剂,以粉碎的花生壳为原料,经煮沸提取木质素,并以固液比、提取时间和醇水体积比为考察因素,采用RSA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木质素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即固液比1∶11,提取时间4 h,醇水体积比95∶5,在此优化工艺下木质素提取率为23.8%。(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1年11期)
路祺,朱明华,祖元刚,张莹,张晓南[8](2011)在《高沸醇有机木质素微粉制备及抗氧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制药生产提取的刺五加根茎剩余物作为原料,采用超临界反溶剂法(SAS)对高沸醇溶剂法所提取的木质素进行纳米化以及抗氧化活性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正交优化实验条件:沉淀反应釜温度35℃,沉淀反应釜压力30MPa,温度差+10℃,木质素溶液浓度0.5mg/mL。通过重复性验证实验,最终得到粒径(0.144±0.03)μm纳米级有机木质素。纳米和未纳米有机木质素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EC50值)分别为(0.884±0.02)mg/mL、(0.563±0.02)mg/mL,表明纳米有机木质素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比未纳米有机木质素有大幅提高。(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路祺,刘文俊,祖元刚,杨磊,祖柏实[9](2011)在《刺五加根茎高沸醇木质素的分离及抗氧化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制药生产提取的刺五加根茎剩余物作为原料,采用高沸醇溶剂法提取木质素,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料液比、乙酸浓度、高沸醇浓度等工艺条件对木质素得率和木质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确定了优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木质素抗氧化性质的影响差异很大,反应温度因素对高沸醇木质素抗氧化性能影响最显着,其次是反应时间因素;在相同木质素浓度下,高沸醇法木质素抗氧化活性比常规碱法木质素抗氧化活性高,但低于商业合成抗氧化剂BHA。(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王景全,赵红,胡湛波,刘世锋,胡会超[10](2011)在《甘蔗渣高沸醇预处理过程中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的溶出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甘蔗渣在1,4-丁二醇溶剂预处理过程中木质素、碳水化合物随保温温度和时间的溶出规律及其溶出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适合甘蔗渣1,4-丁二醇预处理的溶剂浓度为60%;在此条件下,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的溶出反应均可分为大量溶出和残余溶出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木质素溶出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98.6 kJ/mol和152.3 kJ/mol,碳水化合物溶出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117.4 kJ/mol和125.9 kJ/mol。当残余木质素量降至约为3.2%后,纤维素将发生严重降解。(本文来源于《中国造纸》期刊2011年05期)
高沸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甘蔗渣高沸醇浆和硫酸盐浆分别采用叁种不同的工艺进行漂白。结果表明,漂白后的高沸醇浆相比漂白后的硫酸盐浆具有更低的卡伯值、更高的白度、更高的浆得率和更低的返黄值,评价了高沸醇浆和硫酸盐浆不同漂序下浆料的机械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沸醇论文参考文献
[1].常森林,李宏强,徐建.水热预处理耦合高沸醇从核桃壳提取高品质木质素[J].食品工业.2017
[2].刘世锋.甘蔗渣高沸醇浆与硫酸盐浆的漂白性能研究[J].黑龙江造纸.2017
[3].吴强林,丁运生,方红霞,崔朋.高沸醇木质素热化学酚化的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4
[4].张亮华.绿竹主要组分在高沸醇处理过程中的溶出机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5].郑永杰,马林,寇霄腾,张锐.高沸醇溶剂法提取烟梗中木质素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6].贾俊.高沸醇溶剂法分离松子壳木质素及Lignin-PEG-PAPI的制备[D].长春工业大学.2012
[7].刘冬莲.响应面法优化花生壳中高沸醇木质素提取工艺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1
[8].路祺,朱明华,祖元刚,张莹,张晓南.高沸醇有机木质素微粉制备及抗氧化性能[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
[9].路祺,刘文俊,祖元刚,杨磊,祖柏实.刺五加根茎高沸醇木质素的分离及抗氧化活性[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
[10].王景全,赵红,胡湛波,刘世锋,胡会超.甘蔗渣高沸醇预处理过程中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的溶出规律[J].中国造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