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懿
(辽宁省丹东市传染病医院电诊科118000)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对9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肾脏进行彩超检查,旨在提高超声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观察90例患者病程中各期肾脏的超声显像。结果:发热期、恢复期肾脏声像图基本正常,少尿期、多尿期肾脏声像图明显异常,病情越重,肾脏损害越明显。结论:病程各期肾脏损害程度有明显规律性,能准确反映出血热病程的变化。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彩色多普勒超声肾脏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3-0132-01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在我国广泛流行、发病率较高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在农村发病率较高,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可导致多种器官损伤,尤以肾脏受累显著。本文通过对90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肾脏进行彩超检查,旨在探讨超声对本病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0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男64例,女26例,年龄17-79岁,平均48岁。临床症状均为发热、腰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血小板有不同程度下降,尿蛋白(+++)~(++++),血清IgM为阳性。所有病例首次彩超检查为病程的第2~8d,平均为第5d。
1.2方法:使用PILIPS非凡、SUNUY380型彩超仪,探头频率3.5MHz,患者俯卧位暴露两侧肾区,采用超声探查双肾区,观察肾脏的形态、大小、皮髓质及集合系统的变化及肾包膜有无异常回声,并多切面扫查,观察肾内彩色血流情况及阻力指数。
2结果
2.1发热期:21例患者,肾脏的二维声像图无明显异常改变,少数患者双肾略增大,实质回声略强。CDFI可显示主肾动脉、段动脉及少许叶间动脉流速基本正常,RI为0.6,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
2.2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58例患者,二维图像:(1).双侧肾脏不同程度增大,以前后径增大显著,形态饱满,一侧肾脏最大约14.0x6.9x5.7cm;(2).肾皮质变薄,回声弥漫性增强,皮髓质混浊,肾锥体肿大,回声减低,呈卵圆形或等腰三角形并围绕在集合系统周围呈放射状排列;(3).集合系统受压变窄,重症患者集合系统小于肾脏厚度的1/2;(4).肾周-肾脂肪囊可见条带状液性暗区,甚至可包绕整个肾脏。(5)重者合并少量腹水。CDFI显示肾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流速减慢,呈低速高阻型,阻力指数增大RI:>0.7。
2.3多尿期:11例患者,二维图像:肾皮质回声逐渐减低,肾椎体回声仍减低,肾体积逐渐缩小,肾窦回声逐渐增强,CDFI:肾内血流信号逐渐增多,血流量增多,阻力指数下降,RI:接近0.7。
2.4恢复期:肾形态及内部结构基本恢复正常,CDFI:肾内各级动脉血流频谱逐渐恢复正常。
3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病理是由于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全身性、广泛性小血管损伤,对肾脏肾小球损伤最严重。由于病毒及毒素直接损害肾脏血管,发生广泛性小血管变性和坏死,以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肾血流量不足,管腔内微血栓形成,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急性肾衰竭等一系列病理损伤。肾大体解剖见肾脏增大,切面见皮质苍白,髓质暗红,极度充血、出血、水肿,并有缺血坏死区,鉴于些表现,肾脏声像图表现为双肾肿大,肾皮质回声增强、增厚,肾锥体肿大,回声减低,集合系统变窄,肾周出现带状液性区。
流行性出血热肾脏声像图改变与患者临床症状相关,临床症状越重,其肾脏声像图改变越明显,发热期肾脏的二维声像图无明显异常改变,CDFI可显示肾动脉流速基本正常,RI为0.6,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少尿期二维图像双侧肾脏不同程度增大,肾皮质变薄,回声增强,肾锥体肿大,回声减低,集合系统受压变窄,肾周可见条带状液性暗区。CDFI显示肾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流速减慢,阻力指数增大RI:>0.7,呈低速高阻型。多尿期和恢复期时,二维图像肾形态逐渐接近正常,肾体积逐渐缩小,皮质回声逐渐减低,直至基本恢复正常。CDFI肾动脉血流及RI逐渐恢复正常。
通过彩超对9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肾脏声像图的观察,肾脏超声图像的改变能准确的反映出血热肾脏的病理改变及病情轻重程度,因此,彩超对出血热肾脏损害程度的观察,一方面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及评价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对预测疾病的转归可提供可靠地客观指标。
参考文献
[1]唐德风,林尔昕,刘怡,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流行性出血热病程中的肾动脉动态观察.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4,3(3):70-72.
[2]彭文伟.传染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9-85.
[3]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