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鲁迅杂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鲁迅,杂文,批评,社会,论文,杂感,异同。
鲁迅杂文论文文献综述
任正[1](2019)在《鲁迅杂文中的社会意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作为近现代的文学代表性人物,其一生中创造了大量杂文,在鲁迅的杂文中,社会意象十分常见,鲁迅在杂文与小说中也十分热衷通过社会意象描写进行一些社会现实的反映,并进行社会与文化上的批判。鲁迅杂文相关研究中,社会意象一直都是研究中的热点,但想要对鲁迅杂文中的社会意象进行系统分析与解读并不简单。本文将对鲁迅杂文中的社会意象描写事宜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的社会意象进行具体研究。(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2期)
马彩凤[2](2019)在《品读鲁迅“匕首投枪”文字的战斗力——以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为了记念死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暴行中的"左联"五烈士而创作的一篇杂文,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杂文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鲁迅先生创作时所用手法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与人文关怀是在这篇课文的品读赏析之中需要注意的叁个主要部分,也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30期)
陈粉霞[3](2019)在《简论鲁迅两篇杂文写法上的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纪念刘和珍君》通过对烈士刘和珍君的沉痛悼念,痛斥了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政府的凶残本质。《为了忘却的纪念》通过对烈士履历的回忆,赞美他们的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精神。文章阐述两篇作品在记叙、议论、抒情方面的完美结合的共性写作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二者具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后剖析其中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成才之路》期刊2019年28期)
张洁宇[4](2019)在《“是你们教了我鲁迅的杂文”——穆旦诗学思想与鲁迅杂文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穆旦曾在诗中提及"鲁迅的杂文"对他有所影响,本文借此展开"穆旦诗学思想与鲁迅杂文精神"的讨论。杂文精神体现着对于文学与政治、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的新认识,穆旦诗学中有关"新的抒情"的主张与实践同样对此高度强调。"新的抒情"结合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语境,反省了新诗前20年的抒情方式,提出了个人积极介入历史、与时代"大谐和"的主张,并肯定综合的、"深沉明晰"的审美风格,体现了杂文般的包容性、现实性和政治性。(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施辉[5](2019)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二)】 鲁迅杂文去留之辩》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情境与任务】对鲁迅的杂文,历来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冯雪峰曾说:"他的杂感,将不仅在中国文学史和文苑里为独特的奇花,也为世界文学再少有的宝贵的奇花。"但也有人认为鲁迅的杂文已经过时了。近几年来,甚至有一些专家建议让鲁迅的作品尤其是杂文逐渐退出中学教材。(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期刊2019年Z1期)
赵京华[6](2019)在《略论鲁迅杂文的激进性与稳健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27年定居上海为界,鲁迅的杂文写作可以分为北京、上海前后两个时期。如果说,前期杂文侧重的是文明批评,即蕴含着高度政治化的总体性批判,并表现出激进色彩,那么后期杂文侧重的则是社会批评,即针对以半殖民地上海为典型的20世纪中国不完整现代性所做出的种种实践性剖析,并表现出与前期杂文不同的稳健风格。鲁迅前期杂文的文明批评对应的是其民族解放和世界主义立场,而后期的社会批评则基于阶级解放和国际主义精神。鲁迅杂文的成熟和不朽业绩表现在后期创作中,它深度融合了文明批评的总体批判和社会批评的具体剖析,从而达到了政治性和社会性高度结合的完美境界。(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黄奕丹[7](2019)在《鲁迅杂文语境中的多维度“撕裂”》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的杂文是探求鲁迅中国文化观的文本主战场。本文将立足于鲁迅的杂文语境,具体论析鲁迅在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渣滓泛起的时代背景下,艰难探索出的一条"鲁迅式撕裂"之路——"自我撕裂""社会撕裂""文化撕裂",试图挖掘鲁迅对于被误读、被遮蔽、被利用的传统文化的真实文化心理,明确其对于传统文化足以禁得起撕裂,以及唯有在撕裂后方能显露出其本真样态的"不抱希望地去爱"的热切希望。(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7期)
蒋永国[8](2019)在《论鲁迅杂文中的“纯白人”》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在留日时期提出了"纯白人"的观念,在他后来的杂文创作中又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这一现象没有在鲁迅研究界引起关注。就鲁迅登上文坛以后的众多杂文而言,"纯白人"观念主要以"幼者本位""青年勇直"和其他的变异类型表现出来。鲁迅的"纯白人"观念是他思考中国人现代化的根基,探究这一问题对中国人的教育和现代化有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河池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樊卓[9](2019)在《鲁迅杂文的古代文化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一生着作颇丰,他的作品中杂文占了很大比重。他以杂文为武器,或直言或讽刺,揭露弊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进行了一次大的重新审视。虽然鲁迅批判中国古已有之的文化,但他却生于斯,长于斯,从小接受的古代文化教育已经融入他的血脉,表现在了他的杂文结构和内容思想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鲁迅对古代文化的心态是微妙的:一方面,他的部分武器来源于古代文化,另一方面,他的部分敌人衍生于古代文化。所以,鲁迅对古代文化的批判的性质是中国文化对自身的审视与调整。当下,我们要把握好中国文化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进而与各国文化交流碰撞,如此才能更好地完成这场自上世纪初开始的中国文化对自身的审视与调整。(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1期)
张斐然[10](2019)在《论文-杂感-杂文:鲁迅杂文的文体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鲁迅研究中,杂文写作因其"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的定位而常被作为鲁迅思想的参照材料进行处理,但"杂文"作为文体一种的意义层面不应被忽视。鲁迅一直在探索"言之有物"的写作方式,在"论文"的基础上走向"杂感",在"杂感"的基础上产生"杂文"。杂文文体概念的不断更新与重新厘定反映的是鲁迅对自己不同时期的文学写作形式的总结,这种自我总结也是鲁迅走向"杂文的自觉"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鲁迅杂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为了记念死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暴行中的"左联"五烈士而创作的一篇杂文,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杂文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鲁迅先生创作时所用手法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与人文关怀是在这篇课文的品读赏析之中需要注意的叁个主要部分,也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鲁迅杂文论文参考文献
[1].任正.鲁迅杂文中的社会意象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9
[2].马彩凤.品读鲁迅“匕首投枪”文字的战斗力——以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
[3].陈粉霞.简论鲁迅两篇杂文写法上的异同[J].成才之路.2019
[4].张洁宇.“是你们教了我鲁迅的杂文”——穆旦诗学思想与鲁迅杂文精神[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施辉.【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二)】鲁迅杂文去留之辩[J].语文教学通讯.2019
[6].赵京华.略论鲁迅杂文的激进性与稳健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黄奕丹.鲁迅杂文语境中的多维度“撕裂”[J].青年文学家.2019
[8].蒋永国.论鲁迅杂文中的“纯白人”[J].河池学院学报.2019
[9].樊卓.鲁迅杂文的古代文化渊源[J].汉字文化.2019
[10].张斐然.论文-杂感-杂文:鲁迅杂文的文体意识[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