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移相器的非线性L_2增益扰动抑制控制

静态移相器的非线性L_2增益扰动抑制控制

一、静止移相器的非线性L_2增益干扰抑制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江[1](2020)在《基于LADRC的LCL型并网逆变器电流环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为主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网逆变系统作为分布式发电装置与电网之间的接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控制性能直接决定了并网电流质量的好坏。为解决传统单电感L型滤波器带来的成本和体积问题,通常采用高频抑制能力相对更强的LCL型滤波器作为电网和逆变器之间的谐波过滤装置。然而,传统的依赖模型的控制算法难以解决LCL滤波器在dq坐标系下耦合复杂且具有谐振特性的缺点,限制了LCL型并网逆变器性能的提升。鉴于线性自抗扰控制器(LADRC)模型依赖度低,能够同时解决耦合及谐振问题,且不增加系统硬件成本的优点,本文对基于LADRC的LCL型并网逆变系统电流环控制策略展开研究。本文首先从LCL型三相PWM并网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出发,通过机理法建立了LCL型并网逆变器在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的耦合特性和谐振特性进行了分析,为引入线性自抗扰控制技术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建立LCL滤波器在并网模式下的谐波模型,研究了LCL滤波器参数与谐波抑制效果之间的关系,并结合LCL的参数设计约束,设计出了样机LCL滤波器参数,同时进行了仿真验证。随后,详细介绍了LADRC技术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以电网电流闭环的三阶LADRC控制器,通过求取电流环的等效传递函数,对LADRC控制器的各项性能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仿真分析,证明了三阶LADRC控制策略的可行性。针对三阶LADRC控制器结构复杂,参数整定和性能分析不便的问题,在对比分析了电网电流反馈和逆变器侧电流反馈两种控制方式后,对电流环控制策略进行改进和简化,结合复阻抗前馈策略,设计了基于逆变器侧电流反馈的一阶LADRC控制器,解决了电流环控制器结构复杂且参数整定不便的问题,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改进简化后的控制策略的优越性。最后,为了验证LADRC在LCL并网逆变器系统电流环中的控制性能,以DSP+CPLD为控制核心设计了实验平台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采用的LADRC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凌毓畅[2](2018)在《基于自抗扰的虚拟谐波电阻型光伏逆变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应对化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光伏发电发展迅速,并且正逐渐从独立系统朝大规模并网方向发展。并网光伏逆变器作为能量变换的接口,作用十分重要。LCL型光伏逆变器因有着诸多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但对控制的要求也更高。传统的控制策略面临电流解耦困难,抗扰动能力差等问题,而且也难以满足现代对逆变器在并网发电的同时主动参与电网谐波治理的需求。因此改进LCL型光伏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对提高整个光伏发电的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深入地研究了LCL型光伏逆变器的并网发电控制以及谐波抑制控制策略,并将自抗扰技术应用于其中,获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1、建立基于同步旋转d-q坐标系下LCL逆变器的数学模型,推导基于传统比例-积分控制的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矩阵,并分析dq轴耦合对电流动态性能的影响。2、提出用自抗扰对LCL型光伏逆变器dq轴电流控制进行解耦,实现光伏并网发电。首先介绍自抗扰的基本原理,再利用LCL型光伏逆变器的“相对阶”设计二阶自抗扰控制器。其次,分析自抗扰控制器的参数对电流解耦效果和抗扰特性的影响,并给出了参数整定方法。通过仿真和实验,对比传统比例-积分控制,验证自抗扰控制能够有效地对LCL型光伏逆变器的dq轴电流进行解耦,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3、针对现有的具有谐波补偿功能的光伏逆变器只能就近补偿本地非线性负载的谐波而无法参与电网谐波治理及谐波治理贡献难以衡量的问题,提出一种虚拟谐波电阻控制策略,并用自抗扰控制器解决谐波dq轴电流耦合。首先分析电阻对PCC谐波电压的抑制作用,基于此提出一种“虚拟谐波电阻”型逆变器,对于基波相当于电源,输送来自光伏的功率,对于谐波相当于“虚拟谐波电阻”,从电网吸收谐波功率,抑制PCC谐波电压。其次,阐述虚拟谐波电阻型光伏逆变器吸收谐波功率最大化的必要性,分析最佳阻值的取值条件,提出用扰动观察法自动调节虚拟谐波电阻值,最大化吸收的谐波功率,并以此量化用户的谐波治理贡献。再次,提出基于自抗扰的虚拟谐波电阻型光伏逆变器控制方法,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实现对各次谐波的独立控制,并通过自抗扰控制器实现谐波dq轴电流的解耦控制,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进一步地,综合光伏并网发电控制、虚拟谐波电阻阻值的自动调节以及虚拟谐波电阻控制三者,给出总体控制策略,并深入地分析其稳定性。最后用仿真和实验验证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田红星[3](2018)在《基于平方和方法的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设计》文中提出电力系统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至关重要的基础资源,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以及经济运行的神经中枢、动力之源,人们也对电力系统能否可持续、安全高效和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技发展,现代电力系统的结构以及组成呈现多样和复杂,如何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成为科研者的研究重点。近年来,随着清洁能源并网等建设,现代电力系统迫切要求先进的控制方法来有效增强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以及改进电力系统的暂态性能。本文针对单机无穷大电力系统,运用平方和方法以及策略迭代等技术设计励磁控制器,并针对电力系统在不确定干扰信号下,研究系统稳定性。具体工作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意义以及励磁控制和平方和方法等预备知识,并对电力系统以及平方和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介绍,以及本文主要工作内容。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同步发电机的单机无穷大电力系统数学模型以及平方和方面基础定义、定理等内容。第三章:以单机无穷大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无干扰信号的条件下,分别设计状态反馈励磁控制器以及输出反馈励磁控制器以实现局部稳定性。其中,我们通过扩大内点法,以迭代的方式解决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双线性问题,同时,利用优化目标b保证每一次迭代都最大程度扩大了系统吸引域。第四章:针对带有不确定干扰项的单机无穷大电力系统进行H∞最优励磁控制器设计。首先,通过Taylor原理进行了展开,并同时考虑无穷小项,然后通过策略迭代设计了H∞最优励磁控制器。第五章:对本文进行总结,并讨论了在电力系统以及平方和方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西姆[4](2017)在《贫预混燃烧振荡的自抗扰控制》文中指出不稳定燃烧是燃气轮机遇到的一种问题,其特点是扰动频繁,本质非线性,工况特性差异大,这些都给控制器设计带来了挑战。同时由于火焰的精确数学模型很难建立,导致模型依赖度较高的控制方法难以应用,因此有必要研究模型依赖度低,简单易行的控制方案。本文以低阶自抗扰控制(ADRC)在不稳定燃烧抑制中的应用为主线,通过机理分析,动态建模,仿真研究和燃烧控制试验,针对不同的工况,进行低阶自抗扰控制器的设计。首先,为解决低阶ADRC控制器存在的参数初值获取的问题,利用其与二自由度PID控制系统在结构上的相似性,提出了基于频率特性的低阶ADRC系统设计方法。通过分析等效二自由度系统的组成及对应的ADRC参数组合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到了基于滤波器设计和PID构建的等效二自由度内环控制系统,并由此得到严格对应的自抗扰控制系统的初始参数。通过分析扩张状态观测器参数和控制器参数对系统的影响,给出参数整定的方法。其次,通过二自由度PID等效闭环系统响应特性和鲁棒稳定性的分析方法,获得了对应的低阶ADRC闭环控制鲁棒稳定性的分析方法以及等效ADRC系统参数稳定域的计算方法。仿真算例验证了本文低阶ADRC控制器设计方法在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再次,针对实际燃气轮机燃烧过程均为回路扰动频繁、耦合大的多输入多输出过程的特点,以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低阶ADRC控制器设计为出发点,为多变量系统设计了低阶ADRC分散控制器,给出控制器整定流程,通过仿真研究验证了其有效性。最后,针对火焰自激燃烧振荡问题,分析振荡原因,并分别在黎开管和燃烧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冷态和热态的频率响应测量,获得了火焰的频率响应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火焰传递函数。测量了火焰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建立了非线性行为的数学模型。在辨识得到的燃烧振荡模型上设计了ADRC的扰动抑制系统,仿真实验证实了使用ADRC控制器进行燃烧振荡抑制的可行性。分别在黎开管和燃烧实验平台上,在多个工况下,设计了低阶ADRC控制系统及参数调节方法,实验结果证实了ADRC在燃烧振荡控制中的有效性。

陈佳旗[5](2017)在《多机系统的自适应分散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电力系统的镇定控制至关重要,是维持电力网络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通过改进的控制方法来改善电力系统的性能,是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研究电力系统控制器设计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多机电力系统是一类庞大而复杂的动力学系统,具有高非线性、强耦合、运行工况复杂多变、以及网络结构和元件参数难以精确获得等特性。上述特性使得传统的控制方案难以保证电力系统在出现较大的参数摄动和运行工况变化下稳定地运行。本论文针对多机系统,开展自适应分散控制研究,旨在探索具有良好的暂态过程、在参数不确定和运行方式多变的条件下均能保证系统稳定的完全分散式控制策略。为达此目标,具体研究了如下内容:1.针对由多机励磁控制系统和汽门控制系统抽象出的一类具有不确定性的互联非线性系统,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分散式跟踪控制方法。所提出的控制方案具有完全分散式控制结构,可确保闭环系统的所有信号全局一致有界,并能使系统输出跟踪期望的轨迹。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具有良好的输出跟踪性能和鲁棒性;2.针对多机系统,提出了一种保证闭环系统全局稳定的自适应分散励磁控制方案。通过引入两个光滑函数,抵消了子系统间的未知非线性耦合的影响,进而实现了完全的分散式控制结构。对多机系统模型进行了多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案改善了系统的暂态响应和提高了暂态稳定性;3.针对多机系统,提出了一种保证闭环系统全局稳定的自适应分散式汽门控制方案。对多机系统模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在参数不确定和故障作用下能保证多机系统稳定地运行,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王喆[6](2015)在《自抗扰控制理论研究及其在冷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冷轧生产过程具有多个相互独立与相互关联的控制系统,这些系统都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并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此研究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对实现冷轧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非线性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针对不同的非线性系统,已提出的不同控制方法往往基于系统具体的数学模型,限制了此类算法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自抗扰控制技术是一种实用的非线性控制方法,不依赖于被控系统的内部机理和外扰规律,能够对系统中不确定非线性进行实时估计并给予主动补偿,算法简单可行易于在工程中实现。本文研究了一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自抗扰控制问题,结合奇异扰动理论给出了非线性自抗扰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并将自抗扰控制方法应用于冷轧生产过程控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为:1)针对一类可简化为积分串联型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自抗扰控制问题,通过构建具有奇异扰动特性的闭环系统,基于奇异扰动理论给出了非线性自抗扰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及理论证明。2)针对统一混沌系统,设计自抗扰控制方法,实现了对混沌系统的有效控制,并分析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给出了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通过仿真研究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为探索自抗扰控制抑制轧制过程中混沌现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3)针对用于具有输出噪声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分析了输出噪声对扩张状态观测器性能及增益选取的影响,设计了可变增益扩张状态观测器,使扩张状态观测器在高增益时能够对系统状态及不确定非线性进行实时估计,并在低增益时降低对高频噪声的敏感性,最后给出了可变增益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收敛性分析。4)将自抗扰控制方法应用于轧机液压伺服系统中,设计自抗扰控制器实现对液压伺服系统的有效控制,并设计自抗扰同步控制系统实现轧机两侧液压伺服系统的快速同步,通过频域分析、数值仿真以及现场实验验证了自抗扰控制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5)以自抗扰控制技术为手段,探索轧机存在轧辊偏心扰动以及垂直振动情形下的板带厚度控制问题。首先基于厚度计式厚度控制系统设计自抗扰重复控制器,在无需偏心信号幅值、相位等特征条件下实现对轧辊偏心扰动的有效补偿,减小板带出口厚度波动;其次考虑轧机垂直振动情况下的板厚问题,建立由液压伺服系统、辊系动态系统以及轧制过程模型构成的轧机板厚系统模型,并基于此模型设计自抗扰串级控制系统,提高板带厚度的控制精度。最后通过仿真研究验证了自抗扰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高磊[7](2014)在《多FACTS阻尼控制交互作用及协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柔性交流输电装置(Flexible AC Transmission System, FACTS)在提升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运行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柔性交流输电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多个FACTS控制器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协调问题成为与实际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研究热点。研究多个FACTS装置间交互作用的原因和机理,以及协调控制问题,提出系统的、可行的协调控制策略,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论文以电力系统动态稳定问题为工程背景,在电力系统多FACTS交互作用分析及协调阻尼控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讨,提出利用多变量频域控制理论、协同专家控制理论和广域协调控制理论相结合的思想解决复杂电力系统中的多FACTS交互作用分析与协调阻尼控制问题,并借助于数模混合仿真实验室验证了论文所提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针对当前多FACTS协调控制与交互作用领域存在的多FACTS交互作用机理研究缺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采用选择模式分析(Selective Modal Analysis,SMA)和多变量频域控制理论进行多FACTS交互作用机理研究的方法。具体为首先通过SMA法对大规模电力系统的线性化微分-代数方程降阶,得到仅包含与FACTS控制器强相关状态变量的缩略状态空间模型,而后在此缩略状态空间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多变量频域控制理论推导出了多FACTS间交互作用的关系和发生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多FACTS间交互作用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处于多机系统同一电力区域中的多台FACTS阻尼控制器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当控制器参数满足负交互条件时会发生比较明显的负交互作用,严重时甚至威胁系统的安全运行,当控制器参数满足协调运行条件时才能保证多FACTS间的协调运行与控制。通过典型四机两区域系统和某实际电网的时域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所提出的多FACTS负交互作用判据在判定多FACTS间是否存在负交互作用的正确性。2)针对现有研究中多FACTS阻尼控制交互作用量化分析方法缺乏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变量系统等效开环过程(Effective Open-loop Process, EOP)理论和多变量Nyquist推广定理的多FCATS阻尼控制器交互作用量化分析方法。推导了电力系统阻尼控制框架下的EOP,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用于多FACTS阻尼控制器分析的阻尼控制等效开环过程(Damping Control Effective Open-loop Process, DCEOP).提出了基于DCEOP谱半径和多变量Nyquist推广定理的多FACTS阻尼控制器交互作用分析方法,可以判断系统中是否存在多FACTS阻尼控制器的负交互作用。进一步推导并提出了基于DCEOP的多FACTS交互风险因子和交互作用因子,实现了多FACTS阻尼控制器协调控制及交互作用的量化分析。算例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以及在实际电网中应用的可行性。3)针对实际大规模电力系统多FACTS阻尼控制器参数难以协调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网格自适应直接搜索(Mesh Adaptive Direct Search,MADS)算法整定多FACTS阻尼控制器的方法,该方法使用频域设计思想保证了控制器多运行方式下的鲁棒性,同时使用MADS算法保证多控制器的协调运行能力,最终实现多台FACTS阻尼控制器的协调运行与控制。实际电网中的仿真结果验证了采用MADS方法所整定的多FACTS阻尼控制器参数在提高电力系统阻尼与消除多FACTS负交互作用方面的有效性。4)针对现有多FACTS参数协调控制方法采用离线仿真校核,只能实现有限数量工况下的协调控制,所整定的控制器参数无法适应运行工况多变的实际电力系统的缺陷,论文将专家控制理论与广域控制理论相融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广域协同专家控制理论的多FACTS协调阻尼实时控制新方法。基于多FACTS协调控制专家的先进经验实时监控电网运行状态和多FACTS交互作用程度,实现多FACTS协调有效特征量的实时提取;通过协同专家子系统自动推理生成区域实时协调控制决策,实现区域电网的多FACTS实时协调控制;通过协同专家总系统在线自动生成实时协同控制决策,进而实现全网多FACTS控制器的实时协调控制,从而为复杂系统下的多FACTS协调控制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某实际电网的仿真及数模混合实时仿真试验验证了所提出的多FACTS实时协调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李萍[8](2012)在《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的零相位鲁棒跟踪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0805098)为研究背景,研究对象为当代高档数控机床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PMLSM)伺服系统,为满足伺服系统跟踪性能和鲁棒性的双重要求,研究了系统时滞扰动、负载质量参数变化及外部扰动等因素对PMLSM伺服系统性能的影响,采用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ZPETC)以及L2鲁棒控制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满足伺服系统的高精度加工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研究内容:当数控机床在进行高速加工时,针对输入信号通过进给传动机构后其幅值和相位会发生衰减和滞后的问题,采用ZPETC的方法消除闭环系统的相位误差。针对ZPETC对系统建模误差、参数变化以及扰动等非常敏感的缺点,设计了一种改进型ZPETC方法,该方法通过信号估计器将估计的跟踪误差和系统实时误差作为ZPETC的输入信号,控制器针对系统的跟踪误差进行实时补偿。该方法有效的克服了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器受系统参数变化以及扰动影响的缺点。对于非最小相位系统,ZPETC虽然补偿了系统的相位误差,但由不稳定零点引起的系统增益误差仍然存在。为此,设计了基于比较系数法的ZPETC设计方案,该方法在ZPETC的基础上,增加了前置增益补偿滤波器,通过对滤波器相同阶次系数的比较得出滤波器的最优参数。该方法不需要对零点多项式因式分解,计算量小,参数容易确定,对提高系统的增益性能有一定的作用。为了使系统既能满足快速跟踪要求,又能达到较强的扰动抑制效果,采用ZPETC和L2鲁棒控制相结合的鲁棒跟踪控制策略。ZPETC作为前馈控制器可以消除系统的动态滞后,使系统实现快速准确跟踪;为了提高系统的鲁棒性能,反馈控制器采用L2鲁棒控制可以在ZPETC的基础上,消除扰动等不确定性因素对系统的影响。

曾建[9](2011)在《两类典型热工对象的自抗扰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力系统具有明显的强耦合、大延迟、时变和严重的非线性等复杂特性,且难以建立可靠的系统动态过程数学模型,导致传统的控制方法难以获得期望的控制要求。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s Rejection Control,ADRC)结构简单,且具有扰动估计补偿能力,可以有效地抑制扰动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克服对数学模型的依赖性,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能。本文研究了核电站蒸汽发生器(SG)水位和火电机组制粉系统两类典型的热工过程的自抗扰控制问题。SG水位控制对象不仅具有明显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而且还存在明显的“虚假水位”现象。本文针对SG水位控制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种SG水位ADRC系统。基于SG水位变动过程分析,构造了SG水位控制对象的广义状态方程结构,并以该广义状态方程为基础,建立了SG水位的二阶ADRC系统。该控制系统利用扩张状态观测器对系统的“内扰”和“外扰”实时估计,通过前馈方式给予补偿;同时,通过非线性状态反馈改善控制系统的快速性和稳定性。在水位自身扰动、给水流量扰动和蒸汽流量扰动以及系统负荷大幅度变动等工况下,对SG水位自抗扰控制系统进行了对比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SG水位ADRC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品质,并能够有效地抑制蒸汽流量扰动引起的“虚假水位”现象。球磨机制粉系统是火电厂的重要设备和主要耗能设备之一。球磨机制粉系统具有多变量、强耦合、时变性,以及难以建立有效的动态过程数学模型等特点,常规的控制方法在制粉系统中难以得到有效的应用。本文基于球磨机制粉系统的对象结构分析,将球磨机制粉系统看作是由温度回路与负压回路两个单回路组成,并将回路之间的动态耦合看作为每个单回路系统的外部扰动;以每个单回路作为独立的控制对象,设计了对应的自抗扰控制器,建立了球磨机制粉自抗扰解耦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利用自抗扰控制器的扰动估计能力估计回路间的动态耦合,并以前馈形式给予补偿,实现球磨机制粉系统的解耦控制。文中通过仿真试验考察了上述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并与常规的PID解耦控制系统进行了比较,证实了所设计的制粉自抗扰解耦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本文将自抗扰控制技术应用于复杂热工过程控制中,可以有效地抑制扰动对控制效果的影响,明显降低控制系统对于对象模型的依赖性,为设计热工过程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孙丽颖[10](2009)在《基于backstepping方法的电力系统非线性鲁棒自适应控制设计》文中认为电力系统是一个强非线性、多维、动态大系统。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电力系统单机容量不断地增加,电网结构日益复杂和庞大,使得稳定性问题极为突出。因而,设计先进的控制系统,在提高电网传输能力的同时保证足够的稳定裕度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针对电力系统的非线性模型,基于backstepping方法,研究了电力系统励磁、汽门以及各种FACTS控制等一系列稳定控制问题。具体工作归纳如下:第一章简要地介绍了电力系统的主要控制对象和基本的控制问题、电力系统稳定及其进展、非线性控制方法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现状以及本文的主要工作。第二章,研究了含有内部参数不确定性及外部扰动的TCSC单机无穷大系统的鲁棒H∞控制问题。应用自适应backstepping方法和Lyapunov方法,构造出系统的存储函数,同时设计了H∞控制器及参数替换律,保证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第三章,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backstepping方法,并应用于FACTS的鲁棒控制问题中。由于控制器的递推设计过程中引入了κ类函数,改善了电力系统的暂态性能,长期来看又不会增加控制器增益。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将改进自适应backstepping方法与滑模控制方法相结合,汲取了滑模控制鲁棒性强的优点。研究了具有内部参数不确定及外部扰动的单机无穷大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问题。第五章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backstepping方法,避免了传统自适应backstepping方法由于反复的微分运算而产生的系数膨胀问题,同时也不必为每个子系统构造Lyapunov函数,使得设计过程更加简单。应用该方法设计了发电机主汽门非线性鲁棒控制器。第六章应用协调无源性方法研究了具有发电机励磁和TCSC协调控制的单机无穷大系统的暂态稳定性问题。在控制器的设计过程中,同时考虑了发电机阻尼系数不易精确测量和TCSC含有未建模动态两种类型的不确定性。第七章,研究了考虑输入控制量幅值约束的汽轮机调速系统的暂态稳定性问题。通过引入切换机制,解决了输入控制量幅值约束问题。论文的第八章是结论与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二、静止移相器的非线性L_2增益干扰抑制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止移相器的非线性L_2增益干扰抑制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ADRC的LCL型并网逆变器电流环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关键技术问题及研究现状
        1.2.1 LCL滤波器的参数设计问题
        1.2.2 LCL滤波器的谐振抑制技术
        1.2.3 LCL型并网逆变器的电流控制技术
        1.2.4 LCL型并网逆变器的参数鲁棒性问题
    1.3 并网逆变器的自抗扰控制技术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LCL型三相PWM并网逆变器数学模型及特性分析
    2.1 LCL型三相PWM整流的数学模型
        2.1.1 系统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模型建立
        2.1.2 系统在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1.3 系统在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2 LCL型并网逆变器特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CL滤波器设计
    3.1 LCL滤波器并网模式下的谐波模型
    3.2 LCL滤波器的特性分析
    3.3 LCL滤波器设计约束
    3.4 样机滤波器参数设计及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三阶LADRC的逆变器电流环控制技术
    4.1 线性自抗扰技术的基本原理
    4.2 三阶LADRC的并网电流控制器设计
        4.2.1 整体结构
        4.2.2 LESO设计
        4.2.3 LSEF设计
    4.3 基于三阶LADRC的电流环控制性能分析
        4.3.1 解耦效果分析
        4.3.2 基于LADRC的电流环等效闭环传递函数
        4.3.3 电流环稳定性分析
        4.3.4 电流环抗扰性分析
    4.4 MATLAB仿真验证
        4.4.1 稳态性能仿真分析
        4.4.2 动态性能仿真分析
        4.4.3 抗扰性能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ADRC电流控制器的改进与简化
    5.1 电流控制回路反馈量的选择与分析
        5.1.1 网侧电流闭环控制
        5.1.2 逆变器侧电流闭环控制
        5.1.3 两种策略控制特性对比分析
    5.2 基于控制复阻抗前馈策略的参考电流计算
    5.3 基于逆变器侧电流反馈的一阶LADRC控制器设计
        5.3.1 控制器的整体结构
        5.3.2 一阶LADRC控制器设计
        5.3.3 性能分析及参数整定
    5.4 MATLAB仿真验证
        5.4.1 稳态性能仿真分析
        5.4.2 动态性能仿真分析
        5.4.3 扰动仿真实验
        5.4.4 仿真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LCL型并网逆变器系统实验平台设计及实验验证
    6.1 LCL并网逆变器系统硬件设计
        6.1.1 硬件系统整体方案
        6.1.2 主电路设计
        6.1.3 控制电路设计
    6.2 LCL并网逆变器系统软件设计
        6.2.1 DSP软件设计
        6.2.2 CPLD软件设计
        6.2.3 上位机设计
    6.3 LCL型并网逆变系统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6.3.1 电流环稳态实验分析
        6.3.2 电流环阶跃响应实验分析
        6.3.3 电流环抗扰实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基于自抗扰的虚拟谐波电阻型光伏逆变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光伏发电发展概况
        1.1.2 光伏逆变器的电流解耦控制
        1.1.3 光伏逆变器的第二功能开发
    1.2 光伏逆变器电流解耦控制的研究现状
    1.3 具备谐波治理功能的光伏逆变器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LCL型并网光伏逆变器数学模型
    2.1 三相LCL型并网光伏逆变器结构
    2.2 LCL型光伏逆变器数学建模
        2.2.1 静止α-β坐标系下的逆变器模型
        2.2.2 同步旋转d-q坐标系下的逆变器模型
    2.3 传统比例-积分控制下dq轴耦合对电流动态响应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自抗扰的光伏并网发电控制方法
    3.1 线性自抗扰的基本原理
        3.1.1 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
        3.1.2 扰动补偿
        3.1.3 线性误差反馈控制率
    3.2 基于线性自抗扰的电流解耦控制设计
        3.2.1 被控对象的相对阶
        3.2.2 LCL型并网光伏逆变器的LADRC的设计
    3.3 线性自抗扰参数对解耦效果及抗扰效果的影响
        3.3.1 线性自抗扰的解耦效果分析
        3.3.2 线性自抗扰的抗扰效果分析
    3.4 线性自抗扰控制参数整定及整定效果分析
    3.5 仿真结果
        3.5.1 解耦效果对比分析
        3.5.2 抗扰效果对比分析
        3.5.3 鲁棒性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自抗扰的虚拟谐波电阻控制策略
    4.1 虚拟谐波电阻型光伏逆变器总体构架
    4.2 电阻对并网点谐波电压的抑制作用分析
    4.3 虚拟谐波电阻型光伏逆变器吸收谐波功率最大化研究
        4.3.1 虚拟谐波电阻最佳阻值的取值条件分析
        4.3.2 基于扰动观察法的虚拟谐波电阻阻值的自动调节方法
    4.4 虚拟谐波电阻型逆变器的控制策略研究
        4.4.1 基于自抗扰的分次虚拟谐波电阻控制方法
        4.4.2 虚拟谐波电阻型逆变器总体控制策略
        4.4.3 虚拟谐波电阻控制的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
    4.5 仿真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研究
    5.1 硬件系统设计
    5.2 控制系统设计
        5.2.1 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资源配置
        5.2.2 程序时序设计
        5.2.3 程序流程图
    5.3 实验结果
        5.3.1 基于自抗扰的光伏并网发电控制
        5.3.2 基于自抗扰的虚拟谐波电阻控制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通过FFT提取正负序dq轴分量原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基于平方和方法的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力系统稳定性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定义与分类
        1.1.2 电力系统的主要控制对象
    1.2 非线性控制理论在励磁系统中的应用
        1.2.1 鲁棒励磁控制方法
        1.2.2 反演励磁控制方法
        1.2.3 精确线性化方法
        1.2.4 自适应控制
        1.2.5 动态面控制
    1.3 平方和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多项式非线性系统
        1.3.2 平方和方法及其应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2章 单机无穷大系统数学模型和预备知识
    2.1 引言
    2.2 单机无穷大电力系统模型
        2.2.1 同步发电机转子运动方程
        2.2.2 电力系统输出功率方程
        2.2.3 单机无穷大励磁控制系统建模
    2.3 预备知识
        2.3.1 非线性控制理论基本概念
        2.3.2 线性矩阵不等式
        2.3.3 半定规划
        2.3.4 SOS分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平方和方法的局部稳定励磁控制器设计
    3.1 引言
    3.2 重塑电力系统数学模型
    3.3 Positivstellensatz定理
    3.4 SOS控制方法
    3.5 算法设计
    3.6 励磁控制器设计及仿真实验
        3.6.1 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
        3.6.2 输出反馈励磁控制器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方和方法的H_∞优励磁控制
    4.1 引言
    4.2 H_∞最优控制方法
        4.2.1 松弛的L_2增益问题
        4.2.2 H_∞最优控制方法
    4.3 H_∞最优励磁控制设计及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贫预混燃烧振荡的自抗扰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燃烧振荡控制
    1.3 PID控制
    1.4 多变量控制
    1.5 自抗扰控制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二自由度的自抗扰控制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ADRC等效二自由度控制结构
        2.2.1 线性自抗扰控制系统
        2.2.2 二自由度控制结构
        2.2.3 ADRC等效二自由度控制系统
    2.3 等效一阶ADRC控制系统设计
        2.3.1 等效二自由度PID参数关系
        2.3.2 内环控制器设计
        2.3.3 前置控制器设计
    2.4 等效二阶ADRC控制系统设计
        2.4.1 等效二自由度PID参数关系
        2.4.2 内环控制器设计
        2.4.3 二阶ADRC系统前置控制器设计
    2.5 鲁棒稳定性分析
        2.5.1 Kharitonov定理
        2.5.2 区间对象的稳定性
        2.5.3 等效内环系统的稳定域
    2.6 仿真算例
        2.6.1 一阶ADRC仿真算例
        2.6.2 二阶ADRC仿真算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角占优MIMO系统的ADRC控制
    3.1 问题描述
    3.2 多变量ADRC控制器设计
        3.2.1 Gershgorin法判断对角优势
        3.2.2 极限点的获取
        3.2.3 预补偿器的设计
    3.3 控制系统设计
    3.4 改进算法的仿真实例
        3.4.1 2×2模型
        3.4.2 3×3模型
        3.4.3 4×4模型
        3.4.4 8×8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燃烧振荡仿真研究
    4.1 引言
        4.1.1 燃烧振荡背景
        4.1.2 燃烧振荡控制研究
        4.1.3 辨识类燃烧振荡模型
    4.2 燃烧振荡频率特性测量
        4.2.1 Rijke管燃烧特性测量
        4.2.2 燃烧平台燃烧振荡频率特性测量
    4.3 控制器频率特性及整定方法
        4.3.1 ADRC控制器频率特性
        4.3.2 一阶ADRC参数整定方法
    4.4 燃烧平台模型
        4.4.1 燃烧振荡的机理模型
        4.4.2 燃烧振荡的控制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黎开管火焰振荡控制研究
    5.1 引言
    5.2 系统结构及硬件配置
        5.2.1 控制系统结构
        5.2.2 控制方案设计及实现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四工况实验情况
        5.3.2 实验结果的频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燃烧实验平台振荡抑制试验
    6.1 实验平台结构
    6.2 一阶ADRC控制实验
        6.2.1 实验工况及控制器参数
        6.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2.3 实验结果的频域分析
        6.2.4 结论
    6.3 二阶ADRC控制实验
        6.3.1 参数调节方法
        6.3.2 控制系统设计
        6.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6.3.4 实验结果频域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二自由度PID内环参数计算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多机系统的自适应分散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力系统稳定性
    1.3 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方法
        1.3.1 基于反馈线性化的微分几何理论
        1.3.2 直接反馈线性化
        1.3.3 逆系统方法
        1.3.4 变结构方法
        1.3.5 自适应方法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一类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分散控制研究
    2.1 引言
    2.2 问题描述
    2.3 自适应分散控制器设计
    2.4 稳定性分析
    2.5 仿真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机系统的自适应分散励磁控制研究
    3.1 引言
    3.2 多机励磁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3.3 励磁控制器设计
    3.4 稳定性分析
    3.5 实例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机系统的自适应分散汽门控制研究
    4.1 引言
    4.2 多机汽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4.3 汽门控制器设计
    4.4 稳定性分析
    4.5 实例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自抗扰控制理论研究及其在冷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非线性系统控制综述
        1.2.1 非线性系统分析方法
        1.2.2 非线性系统设计方法
    1.3 自抗扰控制技术综述
        1.3.1 传统PID控制的优缺点
        1.3.2 自抗扰控制技术发展历史
        1.3.3 自抗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 冷轧厚度控制综述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6 论文结构
2 非线性自抗扰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研究
    2.1 奇异扰动理论基础
    2.2 SISO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自抗扰控制
        2.2.1 问题描述
        2.2.2 控制算法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2.2.3 数值仿真
        2.2.4 小结
    2.3 MIMO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自抗扰控制
        2.3.1 问题描述
        2.3.2 控制算法设计
        2.3.3 数值仿真
        2.3.4 小结
    2.4 统一混沌系统的自抗扰控制
        2.4.1 问题描述
        2.4.2 控制算法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2.4.3 数值仿真
        2.4.4 小结
    2.5 本章小结
3 用于具有输出噪声系统的可变增益扩张状态观测器
    3.1 问题描述
    3.2 可变增益扩张状态观测器及其收敛性分析
        3.2.1 可变增益扩张状态观测器
        3.2.2 收敛性分析
    3.3 数值仿真
    3.4 本章小结
4 轧机液压伺服系统自抗扰控制
    4.1 轧机液压伺服系统自抗扰控制
        4.1.1 问题描述
        4.1.2 控制算法设计及分析
        4.1.3 仿真研究
        4.1.4 小结
    4.2 轧机两侧液压伺服系统自抗扰同步控制
        4.2.1 问题描述
        4.2.2 控制算法设计
        4.2.3 仿真和实验研究
        4.2.4 小结
    4.3 本章小结
5 冷轧机板厚系统自抗扰控制
    5.1 轧辊偏心自抗扰重复补偿控制
        5.1.1 GM-AGC系统中轧辊偏心补偿控制
        5.1.2 自抗扰重复补偿控制器设计
        5.1.3 仿真研究
        5.1.4 小结
    5.2 轧机振动下板厚系统动态模型及自抗扰控制
        5.2.1 轧机振动下板厚系统动态模型
        5.2.2 轧机振动下板厚系统自抗扰控制
        5.2.3 仿真研究
        5.2.4 小结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有待继续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多FACTS阻尼控制交互作用及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FACTS技术研究现状
    1.3 多FACTS交互作用及协调控制研究进展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多FACTS阻尼控制交互作用机理
    2.1 引言
    2.2 变量频域控制理论简介
    2.3 多FACTS阻尼控制交互作用机理分析
        2.3.1 基于SMA的系统建模
        2.3.2 基于多变量频域控制理论的多FACTS交互作用机理
    2.4 算例分析
        2.4.1 四机系统
        2.4.2 实际系统
    2.5 小结
第3章 多FACTS阻尼控制交互作用分析
    3.1 引言
    3.2 EOP理论简介
    3.3 基于DCEOP的多FACTS协调控制及交互作用分析
        3.3.1 DCEOP建立
        3.3.2 基于DCEOP谱半径的多控制器协调控制及交互作用分析
        3.3.3 基于DCEOP的协调控制及交互作用指标
    3.4 算例分析
        3.4.1 两机系统
        3.4.2 实际系统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MADS算法的多FACTS协调阻尼控制
    4.1 引言
    4.2 MADS算法基本理论
    4.3 基于MADS算法的多FACTS协调阻尼控制
        4.3.1 设计原理
        4.3.2 多运行方式协调控制
        4.3.3 多控制器协调控制
    4.4 算例分析
        4.4.1 四机系统
        4.4.2 实际系统
    4.5 小结
第5章 基于广域协同专家控制理论的多FACTS实时协调阻尼控制
    5.1 引言
    5.2 广域协同专家控制理论简介
        5.2.1 专家控制系统
        5.2.2 广域协同专家控制
    5.3 基于广域协同控制的多FACTS协调控制机理
        5.3.1 多FACTS协调问题
        5.3.2 多FACTS的广域协同专家控制机理
    5.4 基于广域协同专家控制的多FACTS协调控制系统设计
        5.4.1 系统总体设计
        5.4.2 协同主系统设计
        5.4.3 子专家控制系统设计
    5.5 算例分析
        5.5.1 四机系统
        5.5.2 实际系统
        5.5.3 实验室验证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的零相位鲁棒跟踪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3 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的控制方法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2.3 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
    3.1 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原理
    3.2 改进型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
        3.2.1 采用误差估计补偿的改进型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
        3.2.2 基于比较系数法的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器设计
    3.3 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3.3.1 采用误差估计补偿方法的系统仿真
        3.3.2 基于比较系数法的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系统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的零相位误差跟踪L2鲁棒控制
    4.1 L2增益鲁棒控制器设计问题
        4.1.1 L2标准设计问题
        4.1.2 耗散性与L2增益
    4.2 零相位误差跟踪L2鲁棒控制系统设计
        4.2.1 零相位L2鲁棒控制系统
        4.2.2 零相位误差跟踪控制器设计
        4.2.3 L_2鲁棒控制器的设计
    4.3 零相位误差跟踪L_2鲁棒控制系统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两类典型热工对象的自抗扰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自抗扰控制器
        1.2.1 自抗扰控制器的提出
        1.2.2 自抗扰控制器的发展及问题
        1.2.3 自抗扰控制器的应用
    1.3 热工过程的动态特性及控制现状
        1.3.1 热工过程的动态特性
        1.3.2 热工过程的控制方法
        1.3.3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1.4 热工过程自抗扰控制
    1.5 本文的工作
2 自抗扰控制基础
    2.1 跟踪微分器(TD)
        2.1.1 经典微分器
        2.1.2 非线性跟踪微分器
        2.1.3 非线性PID 控制器(LNPID)
    2.2 扩张状态观测器(ESO)
        2.2.1 线性状态观测器
        2.2.2 扩张状态观测器
        2.2.3 动态补偿线性化
    2.3 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律(NLSEF)
        2.3.1 线性反馈和非线性状态反馈
        2.3.2 非光滑反馈
        2.3.3 非线性函数
    2.4 ADRC 在两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4.1 并联系统自抗扰控制
        2.4.2 多变量系统自抗扰控制
    2.5 小结
3 蒸汽发生器水位的自抗扰控制
    3.1 引言
    3.2 SG 水位的动态特性
        3.2.1 蒸汽流量扰动下的水位动态特性
        3.2.2 给水流量扰动下的水位动态特性
        3.2.3 SG 水位动态过程模型
    3.3 SG 水位的常规控制系统
        3.3.1 前馈-反馈控制系统
        3.3.2 单级三冲量水位控制系统
        3.3.3 前馈-串级水位控制系统
    3.4 SG 水位的ADRC 控制
        3.4.1 SG 水位的广义对象结构
        3.4.2 SG 水位的ADRC 控制设计
        3.4.3 SG 水位ADRC 控制系统参数取值
    3.5 SG 水位控制过程仿真试验
        3.5.1 水位阶跃仿真试验
        3.5.2 给水流量扰动仿真试验
        3.5.3 蒸汽流量扰动仿真试验
        3.5.4 水位控制系统适应性仿真试验
    3.6 小结
4 制粉系统的自抗扰控制
    4.1 引言
    4.2 球磨机制粉系统的对象特性
        4.2.1 球磨机的运行特性
        4.2.2 球磨机制粉系统的动态特性
    4.3 解耦控制方法
        4.3.1 串联解耦控制方法
        4.3.2 前补偿解耦控制方法
    4.4 制粉系统自抗扰解耦控制
        4.4.1 制粉系统对象结构
        4.4.2 温度回路的ADRC1 设计
        4.4.3 负压回路的ADRC2 设计
    4.5 制粉控制系统仿真试验
        4.5.1 定值阶跃仿真试验
        4.5.2 解耦仿真试验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基于backstepping方法的电力系统非线性鲁棒自适应控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力系统控制概述
        1.1.1 电力系统发电单元的主要控制部件
        1.1.2 电力系统基本控制问题
    1.2 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1.2.1 电力系统稳定性概述
        1.2.2 电力系统稳定性控制发展概况
    1.3 非线性控制理论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TCSC的自适应鲁棒H_∞控制
    2.1 引言
    2.2 TCSC的H_∞控制器设计
        2.2.1 系统模型的建立和控制目标
        2.2.2 控制器设计
    2.3 仿真研究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改进自适应backstepping设计的FACTS鲁棒控制
    3.1 引言
    3.2 改进自适应backstepping设计方法
        3.2.1 问题描述
        3.2.2 严参数反馈非线性不确定系统的鲁棒控制器设计
        3.2.3 主要结果
    3.3 静止无功补偿器的非线性鲁棒控制
        3.3.1 系统模型和控制目标
        3.3.2 非线性鲁棒控制器设计
        3.3.3 仿真研究
    3.4 STATCOM的非线性鲁棒H_∞控制
        3.4.1 系统模型的建立和控制目标
        3.4.2 非线性鲁棒H_∞控制器设计
        3.4.3 仿真结果
    3.5 结论
第四章 电力系统的自适应backstepping滑模控制设计
    4.1 引言
    4.2 自适应backstepping滑模设计方法
        4.2.1 问题描述
        4.2.2 严参数反馈非线性不确定系统的鲁棒控制器设计
        4.2.3 主要结果
    4.3 TCSC的自适应鲁棒控制
        4.3.1 系统描述
        4.3.2 非线性鲁棒控制器设计
        4.3.3 仿真结果
    4.4 发电机励磁系统的非线性鲁棒H_∞控制
        4.4.1 系统模型的建立
        4.4.2 非线性鲁棒H_∞控制器设计
        4.4.3 仿真结果
    4.5 结论
第五章 发电机汽门新的自适应backstepping镇定设计
    5.1 引言
    5.2 新的自适应backstepping设计方法
        5.2.1 问题描述
        5.2.2 参数严格反馈型非线性系统的镇定设计
        5.2.3 主要结果
    5.3 汽轮发电机主汽门开度非线性鲁棒控制
        5.3.1 系统描述
        5.3.2 控制器设计
        5.3.3 仿真结果
    5.4 结论
第六章 发电机励磁与TCSC系统的自适应协调无源性控制
    6.1 引言
    6.2 协调无源性方法
        6.2.1 无源性基本概念
        6.2.2 协调无源性
    6.3 自适应协调无源性控制器设计
        6.3.1 系统模型的建立
        6.3.2 控制器设计
        6.3.3 仿真研究
    6.4 结论
第七章 考虑输入约束的发电机汽门非线性自适应切换控制
    7.1 引言
    7.2 切换系统模型的建立
    7.3 发电机汽门非线性自适应切换控制
        7.3.1 控制器和参数替换律的设计
        7.3.2 稳定性分析
        7.3.3 切换律设计
    7.4 仿真结果
    7.5 结论
第八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主要工作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论文有关数据统计

四、静止移相器的非线性L_2增益干扰抑制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ADRC的LCL型并网逆变器电流环控制研究[D]. 王子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基于自抗扰的虚拟谐波电阻型光伏逆变器研究[D]. 凌毓畅.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3]基于平方和方法的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设计[D]. 田红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4]贫预混燃烧振荡的自抗扰控制[D]. 马克西姆. 清华大学, 2017(02)
  • [5]多机系统的自适应分散控制研究[D]. 陈佳旗.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3)
  • [6]自抗扰控制理论研究及其在冷轧中的应用[D]. 王喆.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6)
  • [7]多FACTS阻尼控制交互作用及协调研究[D]. 高磊. 山东大学, 2014(04)
  • [8]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的零相位鲁棒跟踪控制研究[D]. 李萍. 沈阳工业大学, 2012(07)
  • [9]两类典型热工对象的自抗扰控制[D]. 曾建. 重庆大学, 2011(01)
  • [10]基于backstepping方法的电力系统非线性鲁棒自适应控制设计[D]. 孙丽颖. 东北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静态移相器的非线性L_2增益扰动抑制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