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市报新闻图片如何出新?(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莉[1](2020)在《基于资产剥离进行战略转型的动因及效果分析 ——以浙报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企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适时转换经营策略,制定出更加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战略,才能顺应市场大潮走稳可持续发展道路。然而部分企业过分关注短期利益,战略调整不主动、不及时,在由于部分资产经营不善陷入经营困境时不敢、不愿意进行资产实行收缩性的资产重组,导致出现严重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倒闭的后果。此外还存在着一些公司仅把资产剥离当做保壳摘帽、粉饰报表手段的不良行径。这些公司在出现经营困境时盲目将资产剥离而忽视了与企业长期战略的匹配,对资产剥离的意义及作用没有科学的认识。本文研究的是资产剥离在战略转型中的应用,即把资产剥离作为战略转型的一种手段,阐述了资产剥离对企业产生的积极意义以及资产剥离与战略转型之间的关系,旨在提高企业对资产剥离的正确认识,为企业更好的实施资产剥离和战略转型提供借鉴。本文采用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理论上对基于资产剥离进行战略转型的合理性做了概述,然后深入分析了浙报数字文化集团基于资产剥离进行战略转型的动因,从财务绩效、资本市场反应、治理机构等方面对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企业只有及时调整战略才能取得长远发展,而且资产剥离也并不只是面对经营困境的一种无奈之举,结合当前的行业趋势将不具有发展前景的资产及时剥离出去,有利于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优化治理结构、树立资本市场形象,是一种行之有效战略调整的方式。文章的最后针对资产剥离的实施方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提出了相关建议,如要制定合适得资产剥离方案、重视人才储备等。
周瑞[2](2019)在《视频化转向:媒介融合背景下《新京报》的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移动互联网阶段,传统媒体面临着媒介融合趋势带来的压力,与广播电视相比,报业所受压力更甚。在转型过程中,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短视频新闻、直播平台等都是传统纸媒正在践行或尝试的典型路径。例如在新京报整个全媒体转型过程中,将视频化转向作为重要战略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则是纸媒转型的典范和代表。2014年,新京报开始尝试视频报道,2015年便成立了国内首家“动新闻工作室”将新闻优势与动画创意结合;到2016年,新京报与腾讯新闻合作孵化了“我们视频”品牌,在短视频新闻及新闻直播领域获得了出乎意料的高流量份额。放眼当下,新京报己经逐渐覆盖3D视频、二维动画、新闻直播、短视频新闻等各种传播端口,实现了“不再只是一张报纸”的转型目标,视频化优先的举措成为报社转型的引擎,极大的增强了其品牌影响力。按照新京报集团规划,未来视频化内容将占到总体内容生产的50%以上。新京报的转型战略及其视频化转向对于纸媒转型而言是否具有示范性和复制性?这是本论文希望探究的问题。本文将从新京报的转型背景、转型战略、视频化转向路径与特色,视频产品运营模式与分发渠道等层面出发,梳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京报的转型战略以及以视频化转向为重点转型方向的发展过程,通过对纸媒从业者访谈来探索纸媒的转型之路,并试图回答在全媒体生态环境下纸媒的视频化转向是否是普遍化选择?纸媒视频化转型的特点何在?在视频化之外纸媒转型还有无其他可能性?论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媒介生态的变化和纸媒进行媒介融合探索的现状做了综述,其中包括纸媒视频化的转型趋势和新京报的相关研究等;第一章主要从我国纸媒转型的四个阶段,当下纸媒转型所处的媒介生态及转型模式等三个方面来梳理阐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的报业生态;第二、三章是本研究的重点章节,具体分析了新京报的视频化转型布局和实践路径的方方面面,与其视频化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适当提出了相关对策,最后一章则立足纸媒整体的视频化转型,探讨纸媒视频化转型的有利条件和将面临的挑战所在。本文研究结论是,新京报为纸媒进行视频化探索做出了专业化的榜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其目前尚未探索出一条明朗的商业化模式,因此,于其他纸媒而言,对新京报的视频化之路进行复制或套用还尚处于观望或只借鉴部分实践经验的层面,且由于各类报纸的背景和资金实力参差不齐,还有技术人员条件及宣传方向的限制等,纸媒的移动视频化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今,虽然网络时代媒介更迭速度日益加快,技术也不断将新闻变换成各种形态送到用户面前,但新京报的视频化发展之路在现阶段而言,依然是对各传统纸媒的转型和其新媒体的发展等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汤潇潇[3](2018)在《报业集团战略转型研究 ——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范围内信息环境的巨大变革,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已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内驱力。文化作用的提高,必然促进整体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文化事业改革不断推进,各地纸质媒介积极改变经营方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报业集团。然而,报业集团的改革尚未结束,世界领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又如疾风迅雷般到来,为传统媒体带来创新机遇的同时,手机媒体、网络电视、OTT业务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也为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带来强烈的冲击。传统媒体的用户发生了转移,话语权受到挑战,发行和广告收入大幅下滑,报业经营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如何变革求生,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摆在各大传媒集团面前的首要问题。国内外各大传媒集团都有各自转型的探索实践。而本文的研究对象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是全国省家媒体经营性资产借壳上市的省级党报集团,多年来,在文化娱乐产业和大数据产业布局方面大动作频频,引领了媒体的互联网转型,既有成功经验,也有问题困难,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首先对浙报集团战略转型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其次,深刻总结浙报集团多年来在重要的转型窗口期所采取的经营战略、经营模式,利用企业战略与决策的相关理论,充分运用PEST分析法对浙报集团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等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同时针对当下浙报面临的内外经营困境,分析其近年来在经营战略转型上的尝试和突破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以浙报集团为核心案例,结合定量战略计划矩阵等算法,制定浙报集团的战略使命、目标、定位,科学、系统地架构总体发展战略、业务单元战略、职能战略以及战略实施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战略体系。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用文化产业基金深度构架娱乐新业态的竞争战略和一系列付费项目的营销发展战略等,助力浙报向真正的新型互联网传媒集团转型,同时为我国传媒集团的创新发展献计献策。
马阳阳[4](2017)在《沛县日报全媒体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门户网站、手机移动媒体、微信等新媒体逐渐兴起,它不仅给大众提供了一个获得信息的新渠道,也因其便捷、互动、实用的特点受到用户的喜爱。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这些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以报纸为首的传统媒体受到严重威胁,如报纸发行量大幅下降、广告收入逐渐萎缩、生存空间受到挤压。面对这一现状,报媒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成为眼下最重要的事情。为此,不少报媒纷纷尝试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试图寻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转型之路。目前,国内一些报业集团正根据自身情况,通过设立新媒体、调整内部结构、创新盈利模式等方法探寻全媒体转型之路。有关报业全媒体转型的相关理论、应用也在学术界和业界引起热论。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沛县日报为例,希望通过对传统报业生存环境以及传媒行业发展状况的分析,指出沛县日报转型的必然性;同时,对沛县日报全媒体转型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不断提升沛县日报的核心竞争力及传播力。通过这一案例分析,不仅推动沛县日报全媒体顺利转型、丰富县(市)报全媒体转型个案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也为其它县(市)报的全媒体转型提供了实践参考。整篇论文共七章。除了第一章的导论和最后一章的总结外,第二章至第六章是本论文的主题部分。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媒介融合理论以及全媒体的概念与传播特点,阐述了报业全媒体转型的相关理论,如产业转型理论、新核心竞争力理论;第三章,首先分析了我国报业全媒体转型的各种必然与可行性因素,以此论述报业全媒体转型的重要性。同时,对烟台日报集团、南方报业集团、浙江日报集团的全媒体运营模式进行简单概述,并概括出国内报业全媒体的发展趋势以及实践经验,以期为下文分析沛县日报的全媒体转型起到借鉴作用;第四章,重点对沛县日报的全媒体运营实践进行阐述和剖析,为下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好铺垫;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沛县日报全媒体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从体制改革、核心竞争力、组织架构、人才等方面提出具体解决对策。通过整篇论文写作,笔者真切感受到在这个传媒变革的大环境下,报业正面临着各种困难与机遇,然而困难总有解决办法,为此沛县日报要顺应潮流,抓住转型机遇,寻找新的载体,在转型中谋求新发展。还有就是,由于全媒体转型也受到不少现实条件的限制,沛县日报在转型中必须认清自己的现实基础,对自身有个正确定位,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跟风,否则会以失败告终。另外,因笔者能力和资料有限,本文并未具体论述如何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这也是本文的缺憾之处。
王烟霞[5](2017)在《地方党报两会报道研究 ——以2013-2017年《重庆日报》地方两会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每年一度的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因为两个会议的时间基本重合或紧密连接,因此人们常将其统称为“两会”。“两会”将决定今后一段时期的政府工作计划,不仅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关乎着每一个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备受社会重视。地方党报身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两会”更是其报道的重点。一般而言,地方“两会”举行的时间早于全国“两会”,地方党报受限于地域、资金等条件,对全国“两会”的报道多是转载《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除此之外大多是对本地代表团的报道,不能完整地体现地方党报的“两会”报道特色。同时,因地方党报的特殊性质,其对地方“两会”的报道是最权威、最可信、最全面的,因此本文将以地方党报对地方“两会”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重庆日报》作为中共重庆市委机关报,历年地方“两会”报道都是重中之重,常有头条、专版等浓墨重彩的策划,本文将以2013——2017五年间,《重庆日报》对于地方“两会”的报道作为切入点,探讨其特色及不足。通过对五年地方“两会”报道的分析,统计其报道类型、报道形式、报道数量、栏目设置、图片数量等,进而从中分析出《重庆日报》地方“两会”报道的特色,探讨《重庆日报》如何既发挥自身的地方优势,比如以来自各行各业的委员、代表们凸显“两会”体制优势,关注委员、代表出彩的提案,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从而贴近民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又如何对政府报告和文件进行深入解读,彰显主流媒体的权威,高屋建瓴。但同时,《重庆日报》在地方“两会”报道的过程中,同样存在会议进程报道较多、报道形式固定、版面设计单一、栏目设置一成不变、缺乏读者反馈渠道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重庆日报》的深入分析,本文得出结论,《重庆日报》在地方“两会”报道中,需要兼顾“新闻性”,始终关注民生新闻,始终做到以读者为本,才能赢得影响力和公信力,更好地发挥党报的耳目喉舌作用,搭建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这同样也是对地方党报的“两会”报道和以后的发展方向、报道形式等提供改进的建议和启示。
胡高进,顾国庆[6](2015)在《《永康日报》85%的自费订量怎么来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纸媒前景依然很好,《永康日报》作为一张县市报,在今年上半年报业经营下滑,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广告收入仍然取得9%的增长,其他各项事业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些,主要得益于《永康日报》稳定的发行量。作为一张县市报,4万份的发行中,85%为市民自费订阅。本文认为,发行市场化运作,"他"视角办报和多活动提升影响力是保证85%自费订阅率的三大法宝。
蔡健[7](2015)在《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我国特有的出版规制。它在降低交易成本、抑制机会主义、保护受众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报刊出版规制与组织出版自由权利相互博弈的产物。规制设计的初衷是:面向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规制与面向组织传播媒介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形成互补,调整所有具有连续性出版物特征的出版物,共同构建无缝对接的连续性出版物规制体系。然而,由于运行规制、规制客体法律属性存在局限性,这个初衷未能兑现。规制局限性即规制失灵。规制失灵影响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社会福利损失。本文运用现代出版理论、政府规制理论、日常生活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理论,采用抽样、比较、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论述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成因、特征和功能,梳理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的内容构成、认识演变和社会关联,选取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出版现状、存在问题及规制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规制创新提供参考借鉴。源自《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是静态出版安全观的产物。它以消除负外部性为基点,以控制数量增长为重点,以强化实施进入规制、运行规制并漠视规制客体客观本质属性、客观经济属性为手段,旨在确保出版不出事。这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出版规制。与此相反,动态出版安全观以鼓励正外部性为基点,以尊重出版自由权利为重点,以在强化内容规制、质量规制、激励性规制的同时放松进入规制、运行规制为手段,旨在实现文化影响力。这是一种脱胎于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规制变迁的内因是规制失灵,规制变迁的外因是规制对象的客观需求和制度环境的发展变化。1997年1月至今,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规制类型、规制体系均发生变迁。就规制类型来说,经济性规制经历了由不断强化到不断放松的变迁,社会性规制经历了由相对放松到不断强化的变迁,呈现“双拐点”现象。“双拐点”现象的表面原因是认识的变化,本质原因是出版安全观的变迁。就规制体系来说,规制变迁呈现“分界线”现象。“分界线”现象的动因也是出版安全观的变迁。意识形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集中反映和高度凝结。“双拐点”现象和“分界线”现象表明,出版安全观作为核心意识形态是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重要外因。2008年11月,江苏省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市属)审批权限下放到各省辖市。审批实践中,绝大多数省辖市依法执行进入规制,但也有个别省辖市擅自增加许可条件。这种情形同样存在于全国15个副省级市及其所在的11个省。另外,从《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市属)审批权限是否下放以及下放程度来看,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上述情况说明,出版安全观作为核心意识形态是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方向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意识形态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等特点,静态出版安全观与动态出版安全观的博弈将会是一个长期过程。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经济性规制不断放松的进程,其主要内容是以审批权限下放为代表的进入规制放松,与此同时,运行规制没有放松,规制客体客观本质属性、客观经济属性没有回归。现实生活中,“县市报”、“公关刊”、“理事会”、“数字化”等一直在挑战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运行规制。上述情况说明,规制变迁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国家规制主体应该发挥规制变迁的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在借鉴参考江苏省及其他地区规制变迁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必须与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持一致。规制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宏观上坚持动态出版安全观,中观上促使规制客体法律属性归位客观属性,微观上实现放松经济性规制、强化社会性规制与确保规制执行力有机统一,调整并不断优化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特点的市场经济出版规制。总之,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必须融入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规制创新相融合、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相结合、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相配合的基本路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新闻出版行政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钱毓蓓[8](2015)在《新媒体时代县域报媒的转型研究 ——以《吴江日报》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几何式增长,唱衰传统报媒的声音不绝于耳,以都市报为首的市场化报媒在广告经营方面出现大幅度下滑。然而,与此同时县域报媒却发展迅猛,在我国媒介市场中占据稳固地位的同时进行市场化改革,县域报社的发展战略、新闻理念、经营方式、人事管理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转变。作为一家县(区)级报媒,《吴江日报》在做好本地新闻宣传工作、服务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经营利润逐年上升,形成县域报媒中的“吴江现象”。本文以实地考察为基础,深入论文研究样本——吴江日报社,通过近一年的跟踪调研,以专题访谈、文献研究等形式,对县域报媒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型之路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吴江样本,旨在阐述吴江日报社在新媒体转型时期的突围经验,并由此为我国县域报媒转型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甘恬[9](2012)在《县市报打造视觉盛宴的“秘诀”——余姚日报新闻摄影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三年两次获得浙江新闻奖新闻摄影一等奖,六年来摄影专版在中国地市报年度优秀摄影版面评比中获3金1银2铜,近年来在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摄影作品评选中获得13个金奖……作为一家立足基层、新闻摄影资源相对薄弱的县市报,余姚日报近年来在新闻摄影方面交出的成绩单不仅在省内县市报中名列前茅,甚至与一些地市级报纸相比也毫不逊色。
陶志峰[10](2004)在《中国报业规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发展文化产业非常重要。在发达国家,报纸产业是重要的文化产业,地位显着。例如在美国,报纸广告长期超过电视广告,占据主导地位,约占全部广告的两成。《纽约时报》售价 1 美元,平均每份报纸能带来 443 美元的收入。中国的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极其落后,2000 年仅仅一张《纽约时报》的广告收入接近于该年中国所有报纸广告收入的总和。中国报纸人均拥有量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报纸拥有量的最低标准相距甚远。在中国,报业和电视业并驾齐驱成为传媒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传媒业是中国文化产业中最主要的盈利产业。中国报业的落后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造成了社会层面的其他一些问题。 中国报业的规制(管制)制度是造成中国报业产业层面和社会层面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严重落后的中国报业,在网络经济时代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意义,中国报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同时报纸产业的很多问题也是中国广播、电视等其他媒体产业和文化产业所共同存在的。从这个意义讲,对报业的研究超越了发展报纸产业本身,其研究成果对这些相关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由于长期以来对中国报业宣传事业的定性,使报业成为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空白点。本论文第一次将(规制)经济学方法引入对报业的研究,分析中国报业规制问题,提出重建规制制度、发展中国报业的政策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论文的思路如下:开始两章对报纸、报业,规制等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阐述和交代;第三章分析中国报业的规制问题;第四章探寻造成中国报业规制问题的历史原因,从中得出一些结论,为最后一章作准备;第五章介绍国外报业规制的历史和目前规制的一些制度,洋为中用,为最后一章作准备;第六章进一步阐明重建中国报业规制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并在前面几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重建中国报业规制的目标、政策思路。 论文的主要创新体现在:1、论文第一次用规制经济学的方法,对属于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报业的规制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系统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对报纸等媒体新闻信息产品社会性规制的一条原则,丰富了规制经济学中的社会性规制理论。2、提出了重建规制、发展中国报纸产业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二、县市报新闻图片如何出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县市报新闻图片如何出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资产剥离进行战略转型的动因及效果分析 ——以浙报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战略转型相关文献综述 |
1.2.2 资产剥离相关文献综述 |
1.2.3 基于资产剥离进行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
1.2.4 文献综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重难点和创新点 |
2 基于资产剥离进行战略转型的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战略转型 |
2.1.2 资产剥离 |
2.2 战略转型的途径 |
2.2.1 延伸产业链 |
2.2.2 聚焦单一业务 |
2.2.3 产品升级 |
2.2.4 多元化经营 |
2.3 基于资产剥离进行战略转型的理论基础 |
2.3.1 归核化理论 |
2.3.2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2.3.3 效率理论 |
3 浙数文化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
3.1 浙数文化战略转型前的基本情况 |
3.2 战略转型前的行业情况及趋势 |
3.3 转型前的战略分析 |
3.3.1 多元经营战略 |
3.3.2 行业领先战略 |
3.4 战略转型必要性分析 |
3.4.1 外部原因 |
3.4.2 内部原因 |
4 基于资产剥离进行战略转型的动因及效果分析 |
4.1 浙数文化资产剥离实施情况 |
4.1.1 资产剥离方案 |
4.1.2 具体进程 |
4.2 基于资产剥离进行战略转型的动因分析 |
4.2.1 新闻传媒板块失去发展空间 |
4.2.2 规避关联交易 |
4.2.3 非新闻传媒类资产足以支撑后续发展 |
4.2.4 非相关业务多元化降低经营效率 |
4.2.5 筹措资本 |
4.3 基于资产剥离进行战略转型的效果分析 |
4.3.1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化主营业务 |
4.3.2 优化治理机构 |
4.3.3 优化人才队伍 |
4.3.4 改善财务绩效 |
4.3.5 树立资本市场形象 |
5 结论及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2.1 战略转型要果断明确 |
5.2.2 正确认识资产剥离 |
5.2.3 资产剥离要制定合适的实施方案 |
5.2.4 重视人才储备 |
5.2.5 传统报业集团应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视频化转向:媒介融合背景下《新京报》的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媒介生态的变化 |
二、媒介融合的探索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思路 |
二、创新之处 |
三、研究不足 |
第一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的报业生态 |
第一节 我国纸媒转型的四个阶段 |
一、纸媒触网转向数字化 |
二、纸媒定制手机报谋求转型 |
三、“两微一端”成为转型标配 |
四、全媒体转型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当下纸媒转型所处媒介环境的变化 |
一、移动媒体终端大面积普及 |
二、新媒介涌现重建传播格局 |
三、传媒市场竞争态势己升级 |
第三节 纸媒转型探索的多种模式 |
一、全媒体转型 |
二、视频化转向 |
三、商业化模式重构 |
第二章 新京报转型的视频化探索 |
第一节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京报的视频化布局 |
一、新京报的全媒体转型战略革新趋势 |
二、新京报视频化转型的动因 |
三、新京报旗下视频产品概况 |
第二节 新京报的视频化突围路径探析 |
一、渠道融合:多元化合作模式 |
二、内容融合:多种形式力争原创 |
三、栏目创新:品牌形象立体化 |
四、特色团队助力视频化转型 |
五、精细化运营促进用户增长 |
第三章 新京报视频化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
第一节 新京报视频化中的问题 |
一、平台依赖严重 |
二、商业变现困难 |
三、专业人才缺失 |
四、新闻直播受限 |
第二节 新京报视频化发展策略 |
一、合理运作平台重视用户互动 |
二、坚持专业媒体定位 |
三、改善人才接纳与培养标准 |
四、利用品牌力量持续创新 |
第四章 纸媒视频化转型的可能性与挑战 |
第一节 纸媒视频化转型的有利条件 |
一、机遇所在,形势所迫 |
二、视频化转型已成常态 |
三、技术手段推动多元化视频报道 |
四、抓住风口扩大影响力 |
第二节 纸媒视频化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
一、内容挖掘和产出能力较低 |
二、视频报道栏目缺乏特色 |
三、与用户的互动频率不够 |
四、盈利模式尚在混沌状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报业集团战略转型研究 ——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同类研究综述 |
1.3.2 国内同类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发展趋势 |
1.4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1 研究难点 |
1.5.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经营战略 |
2.1.2 核心竞争力 |
2.1.3 多元化战略 |
2.1.4 产业链 |
2.2 相关定义 |
2.2.1 战略转型 |
2.2.2 报业经济 |
2.2.3 企业结构 |
2.2.4 品牌战略 |
2.2.5 资本经营战略 |
2.2.6 集团战略 |
2.2.7 融媒体 |
3 浙报集团战略转型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同类化竞争加剧 |
3.2.2 新媒体拦截受众群 |
3.2.3 市场需求发生急剧变化 |
3.3 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评估 |
3.3.1 浙报集团的组织资源 |
3.3.2 浙报集团的经营能力 |
4 浙报集团战略转型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4.1 浙报集团的基本概况 |
4.2 浙报集团战略转型发展现状与绩效分析 |
4.2.1 浙报集团战略转型的突破尝试 |
4.2.2 浙报集团战略转型的发展成效评估 |
4.3 浙报集团战略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分析 |
4.3.1 传统主营报纸业务发行量不断下降 |
4.3.2 核心广告业务增长缺乏,收入下滑 |
4.3.3 新型战略业务盈利模式不够清晰 |
4.3.4 战略转型发展的专业人才支持力度不够 |
4.3.5 战略转型发展的运营管理能力有待增强 |
5 浙报集团转型战略优化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
5.1 浙报集团战略目标与定位 |
5.1.1 浙报集团愿景与使命 |
5.1.2 浙报集团发展目标 |
5.1.3 浙报集团战略定位 |
5.2 浙报集团战略选择与设计 |
5.2.1 总体发展战略——拓展型增长战略 |
5.2.2 业务单元战略——多元化业务布局 |
5.2.3 竞争战略——以资本运营重塑竞争力 |
5.3 浙报集团职能战略设计 |
5.3.1 营销发展战略 |
5.3.2 技术研发战略 |
5.3.3 人力资源战略 |
5.4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5.4.1 构建浙报集团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体系 |
5.4.2 加大“走出去”途径,强化市场边界的拓展 |
5.4.3 推进浙报集团经营机制和体制的改革 |
6 结论、不足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学术成果 |
(4)沛县日报全媒体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传统报业全媒体转型理论概述 |
2.1 媒介融合理论——全媒体概念智慧之源 |
2.1.1 有关媒介融合概念的探讨 |
2.1.2 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 |
2.2 全媒体概念与传播特征 |
2.2.1 全媒体概念 |
2.2.2 全媒体的传播特征 |
2.3 报业全媒体转型的理论分析 |
2.3.1 产业转型理论 |
2.3.2 新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三章 国内报业向全媒体传播形态的变革 |
3.1 国内报业全媒体转型的必然与可能性分析 |
3.1.1 报业全媒体转型的现实背景——必然性 |
3.1.2 报业全媒体转型的推动因素——可能性 |
3.2 国内报业全媒体转型发展案例 |
3.2.1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设立报业“全媒体新闻中心” |
3.2.2 南方报业集团:南都全媒体集群战略 |
3.2.3 浙江日报集团:启动“传媒梦工场” |
3.3 国内报业全媒体道路的发展趋势 |
3.3.1 将以“网络+移动媒体”为核心 |
3.3.2 数字视频发展前景广阔 |
3.3.3 媒介融合由浅入深 |
3.3.4 各种媒介形态、终端及其生产更加专业、更加细化 |
3.3.5 注重内容生产,强化品牌建设 |
3.4 国内报业全媒体转型经验启示 |
第四章 沛县日报全媒体转型现状 |
4.1 沛县日报的产生与发展 |
4.2 沛县日报新闻生产运营方式 |
4.3 沛县日报全媒体转型优势 |
4.3.1 政治优势 |
4.3.2 区域优势 |
4.3.3 品牌优势 |
4.4 沛县日报全媒体转型目标 |
4.5 沛县日报全媒体转型实践 |
4.5.1 创办新闻门户网站 |
4.5.2 开办数字报 |
4.5.3 开通官方微博、微信 |
4.5.4 向其他传统媒体渗透 |
第五章 沛县日报全媒体转型存在的问题分析 |
5.1 全媒体运营理念薄弱 |
5.2 体制机制弊端制约着全媒体转型 |
5.3 存在技术、人才、资金壁垒 |
5.4 内部组织制度不适应,媒体运营能力较弱 |
5.5 盈利模式不清晰 |
第六章 沛县日报全媒体转型对策建议 |
6.1 转变运营理念,树立全媒体发展思维 |
6.2 创新体制机制,调整组织架构以适应全媒体发展 |
6.2.1 创新体制机制 |
6.2.2 推行扁平制组织结构 |
6.3 采编流程再造,促进新闻资源合理配置 |
6.3.1 再造新闻采编流程,促进全媒体融合生产 |
6.3.2 加强各媒介的分工与协作,实现新闻资源的合理配置 |
6.4 重视技术发展,打造全媒体人才队伍 |
6.5 强化报业核心竞争力 |
6.5.1 立足地方,提升新闻品质 |
6.5.2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媒体运营力 |
6.6 创新盈利模式,扩大盈利空间 |
6.6.1 做“精品内容”营销 |
6.6.2 实现广告深度融合 |
6.6.3 跨界经营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地方党报两会报道研究 ——以2013-2017年《重庆日报》地方两会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对象 |
1.1.4 研究思路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会议新闻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党报时政报道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
1.4.1 研究理论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重庆日报与重庆两会报道 |
2.1 重庆日报的两会报道 |
2.2 两会报道的会议报道定位 |
2.2.1 报道主题 |
2.2.2 报道议程 |
2.2.3 报道体裁 |
2.3 两会报道的内容与类型 |
2.3.1 会议动态 |
2.3.2 发展成果报道 |
2.3.3 提案、议案报道 |
2.3.4 代表、委员专访报道 |
2.3.5 特别策划与专栏 |
2.4 两会报道的媒介方式 |
2.4.1 媒介融合:新媒体报道加速流行 |
2.4.2 报网互动:报纸推荐网络“两会”报道 |
2.4.3 网络调查:关注不在场民意 |
第3章 重庆日报地方两会报道特点分析 |
3.1 报道规模趋于稳定,委员代表新闻占比最大 |
3.2 栏目设置五年来变化较少 |
3.3 常规体裁居多,硬新闻占头条 |
3.4 政情、民生成为焦点 |
3.4.1 经济、民生议题最多 |
3.4.2 新闻可读性提升 |
3.4.3 舆论引导力增强 |
第4章 地方两会报道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4.1 地方两会报道存在的问题 |
4.1.1 写作程式化,话语方式创新不足 |
4.1.2 着重展示宏观成就,具体生动不足 |
4.1.3 硬新闻版面雷同重复 |
4.1.4 缺乏与读者沟通渠道 |
4.2 地方两会报道改进建议 |
4.2.1 多用细节说话,减少空话套话 |
4.2.2 做好新闻报道策划,强化编采能力 |
4.2.3 版面设计创新,营造有冲击力的视觉环境 |
4.2.4 以读者为中心,拓展互动渠道 |
4.2.5 互联网时代应与新媒体融合交互报道 |
4.2.6 深入解读大政方针,树立主流媒体权威 |
4.2.7 牢记把关人意识,强化内容质量 |
第5章 结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相关对策及建议 |
5.3 未来研究值得注意的地方及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永康日报》85%的自费订量怎么来的?(论文提纲范文)
走市场之路发行密度达到每千人70多份 |
做本土新闻所有版面都深深刻上“永康”两字 |
办社会活动了解读者需求,提升报纸的黏性 |
(7)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范围 |
1.3.1 基本概念 |
1.3.2 概念辨析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1.5 理论基础 |
1.5.1 现代出版理论 |
1.5.2 政府规制理论 |
1.5.3 日常生活理论 |
1.5.4 公共产品理论 |
1.6 研究方法 |
第2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概述 |
2.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法律渊源 |
2.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成因分析 |
2.2.1 基于组织行为视角的分析 |
2.2.2 基于组织传播视角的分析 |
2.2.3 基于组织生活视角的分析 |
2.3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基本特征 |
2.3.1 互动性 |
2.3.2 依附性 |
2.3.3 针对性 |
2.3.4 互益性 |
2.3.5 思想性 |
2.4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主要功能 |
2.4.1 工作指导 |
2.4.2 信息沟通 |
2.4.3 形象塑造 |
2.4.4 资料留存 |
2.4.5 文化娱乐 |
2.5 小结 |
第3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及其变迁 |
3.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及制度 |
3.1.1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 |
3.1.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制度 |
3.2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历时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
3.2.1 社会性规制变迁 |
3.2.2 经济性规制变迁 |
3.3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的共时性研究——以江苏省省辖市为例 |
3.3.1 社会性规制抽样分析 |
3.3.2 经济性规制抽样分析 |
3.4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变迁分析 |
3.4.1 规制变迁原因分析 |
3.4.2 规制变迁方式分析 |
3.4.3 规制变迁特征分析 |
3.4.4 规制变迁局限性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规制视角下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出版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发展阶段 |
4.1.1 过渡期(1997年1月—2001年12月) |
4.1.2 紧缩期(2002年1月—2008年8月) |
4.1.3 壮大期(2008年9月至今) |
4.2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现状分析 |
4.2.1 总体状况分析 |
4.2.2 典型案例描述分析 |
4.3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抽样分析 |
4.3.1 出版形式 |
4.3.2 经费来源 |
4.3.3 从业人员 |
4.3.4 出版质量 |
4.3.5 数字化 |
4.3.6 发展建议 |
4.4 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问题分析 |
4.4.1 影响出版发展的静态问题 |
4.4.2 挑战现行规制的动态问题 |
4.5 小结 |
第5章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创新 |
5.1 规制创新目标 |
5.1.1 维护和保障社会组织的基本政治权利 |
5.1.2 肯定和发挥资源配置的市场决定作用 |
5.1.3 涵养和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实力 |
5.1.4 保护和实现内部资料的日常生活价值 |
5.2 规制创新原则 |
5.2.1 职权法定原则 |
5.2.2 公开透明原则 |
5.2.3 属性归位原则 |
5.2.4 宽严相济原则 |
5.3 规制创新思路 |
5.3.1 在宏观上创新规制理念定位 |
5.3.2 在中观上创新规制客体认识 |
5.3.3 在微观上创新规制内容调整 |
第6章 结束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8)新媒体时代县域报媒的转型研究 ——以《吴江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综述 |
二、相关概念阐释 |
1、县市报 |
2 、县市报改革 |
三、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 、访谈法 |
3 、个案研究法 |
五、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纸媒困境:吴江日报社面临多重挑战 |
第一节 县域报媒的掣肘颇多 |
一、官报模式的历史包袱 |
二、双轨体制的制度瓶颈 |
三、刊号问题的现实影响 |
四、人才匮乏的消极作用 |
第二节 同质媒体的激烈竞争 |
一、我国报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
二、报业集团介入县域报媒市场 |
第三节 广电媒体的不断挤压 |
一、广电媒体的发展历程 |
二、广电媒体的强势基因 |
三、广电媒体的传播优势 |
第四节 新兴媒体的全面替代 |
一、新闻内容提供商的尴尬处境 |
二、被新媒体全面替代的媒介功能 |
三、盲目进行全媒体转型的误区 |
四、全媒体转型成功案例的特殊性 |
第二章 敢为人先:吴江日报社的突围经验 |
第一节 做大做强新闻主业 |
一、革新办报理念 |
二、坚持策划创新 |
三、加强专副刊服务 |
四、发挥深度报道优势 |
五、重视言论力量 |
第二节 重塑经营理念 |
一、构建传媒产业链 |
二、创新广告经营 |
三、县域报业蓝海经营 |
第三节 加速企业化改革 |
一、吴报企业化发展背景 |
二、吴报企业化发展中的人才建设 |
三、吴报企业化发展中的制度建设 |
第三章 吴报经验:县域报业的发展思路 |
第一节 做好县域新闻主业 |
一、亲近性的新闻理念 |
二、多样化的新闻产品 |
三、培养本地年轻读者 |
四、本地负面新闻的处理 |
第二节 把握好地域细分市场 |
一、针对目标市场,制定适合的市场营销策略 |
二、不断发掘市场机会,开拓新市场需求 |
三、集中人力、物力投入目标市场 |
第三节 规避县域报业数字化陷阱 |
一、顺应传媒分化发展的趋势 |
二、媒介融合发展的危险性 |
第四节 区分好影响力与盈利平台 |
一、网络平台再造 |
二、全媒体发展的误区 |
三、县域报媒的特殊性 |
第五节 贯彻传媒企业化改革 |
一、员工团队的人才结构问题 |
二、企业制度的建立与执行 |
三、领导力突出的企业文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报业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论文的背景和目的 |
0.1.1 研究背景 |
0.1.2 本领域研究的现状、水平和问题 |
0.1.3 主要研究目的 |
0.2 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0.2.1 理论意义 |
0.2.2 现实价值 |
0.3 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论文内容的结构 |
0.3.1 研究方法 |
0.3.2 研究思路 |
0.3.3 论文内容的结构 |
0.4 论文的研究成果、结论、创新点 |
0.4.1 论文的研究成果 |
0.4.2 论文的结论 |
0.4.3 论文的创新点 |
0.5 对本文“规制”概念和其他几个概念的说明 |
0.6 论文不足之处 |
1 报业界定及报业的发展前景 |
1.1 报纸与报业 |
1.1.1 什么是报纸 |
1.1.2 什么是报业 |
1.1.3 报纸的产业化 |
1.1.4 中国报纸的产业化及中国报业的特殊性 |
1.2 报业的归属与分类 |
1.2.1 报业的归属与界定 |
1.2.2 报业的分类 |
1.3 发展报业的意义与报业的前景 |
1.3.1 发展报业的意义 |
1.3.2 报业的发展前景 |
2 规制理论与实践综述及报业规制的理论依据 |
2.1 规制理论综述、本文规制概念的界定及立足点 |
2.1.1 政府规制的经济分析 |
2.1.2 与其他概念比较及规制概念立足点的再次说明 |
2.2 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 |
2.2.1 经济性规制 |
2.2.2 社会性规制 |
2.3 政府规制的主要问题 |
2.3.1 规制失败与放松规制 |
2.3.2 我国政府规制存在的问题 |
2.4 规制改革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2.4.1 美国的规制改革 |
2.4.2 我国规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
2.5 报业规制的理论依据 |
2.5.1 报业的外部性 |
2.5.2 报纸的准公共品特征 |
2.5.3 报业的信息不对称 |
2.5.4 报业规制的政治经济学依据--报纸的上层建筑属性 |
3 中国报业规制问题分析 |
3.1 中国报业产业规模及规制模式介绍 |
3.1.1 报纸产业规模过小 |
3.1.2 规制概念的再次说明 |
3.1.3 中国报业的规制模式和规制问题简介 |
3.2 中国报业规制问题详解 |
3.2.1 严厉的报业进入规制造成竞争不足、效率低下 |
3.2.2 规制主体多重,规制行为政企不分、法律依据缺乏 |
3.2.3 规制机构的设置模式造成条块分割、地方保护、过度竞争 |
3.2.4 对报业发行量的信息不对称缺乏必要的规制 |
3.2.5 对内容过度规制造成正外部性的新闻信息产品供给不足 |
3.2.6 对负外部性的内容规制不够造成该类新闻信息过度供给 |
3.2.7 严厉规制使得中国报业在国际舆论上的正外部性太小 |
3.3 进一步的实证说明-广州报业和上海报业比较分析案例 |
3.4 总结 |
4 中国报业规制问题的历史溯源 |
4.1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及其压制制度(封建社会末期-1949 年) |
4.1.1 传教士和外商开创了中国近代报业 |
4.1.2 政党报纸高度发达 |
4.1.3 商业报纸发育不良 |
4.1.4 极其严厉的近代报业压制制度 |
4.2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报业及其规制制度(1949-1978) |
4.2.1 政党报模式的延续 |
4.2.2 规制制度体系 |
4.2.3 短暂的“企业化经营” |
4.2.4 报业改革下报纸零售市场的短暂出现和快速夭折 |
4.3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报业及其规制制度(1978 至今) |
4.3.1 规制的放松--报业市场化、产业化的逐步推进 |
4.3.2 1978 年以来报业规制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因 |
4.3.3 规制制度变迁的边缘突破性制约了报业的进一步发展。 |
4.4 总结 |
5 国外报业规制制度的形成、现状及借鉴意义 |
5.1 国外报业规制形成的历史过程:封建规制-规制缺失-重建规制 |
5.1.1 封建社会晚期的严厉规制 |
5.1.2 古典经济学思想影响“新闻自由”思潮导致报业规制缺失 |
5.1.3 规制缺失引发规制重建阶段 |
5.2 目前国外报业规制模式介绍 |
5.2.1 国外报业发展状况简介 |
5.2.2 国外报业规制模式 |
5.3 总结和理论探索 |
5.3.1 总结:国外报业规制制度值得借鉴 |
5.3.2 报纸相对独立性规制原则的理论解释 |
6 重建规制,发展中国报业 |
6.1 规制重建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
6.1.1 规制重建的理论依据 |
6.1.2 规制重建的现实依据 |
6.2 规制制度重建的目标 |
6.2.1 使中国报业真正走上产业化道路 |
6.2.2 重塑报业公信力,充分发挥报业正外部性 |
6.2.3 发挥报业对其他产业的正外部性 |
6.2.4 提升中国报业在国际上的影响 |
6.3 重建报业规制的政策思路 |
6.3.1 放松进入规制,进行报业产权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
6.3.2 建立健全亏损报社的退出机制 |
6.3.3 放松对正外部性报道内容的规制 |
6.3.4 加强对负外部性报道内容的规制 |
6.3.5 以法律为规制的依据和保障 |
6.3.6 政府引导加强行业协会对发行量等方面的规制 |
6.3.7 政府引导建立作为政府规制重要补充的自我规制 |
6.3.8 报业规制重建可行的起步措施:一报多制、分类管理 |
6.3.9 实行规制体系变革 |
6.3.10 放松规制后的中国报业海外扩张战略 |
6.4 规制制度重建的路径选择 |
参考文献 |
附录数据 |
1 、美国各种媒体所占广告份额 |
2 、美国报业年度广告收入 |
3 、美国报业年度发行收入 |
4 、美国报纸发行情况: |
5 、美国报业雇员数: |
6 、亚洲国家(地区)新闻纸消费量/千人消费量: |
后记 |
四、县市报新闻图片如何出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资产剥离进行战略转型的动因及效果分析 ——以浙报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为例[D]. 王雪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2]视频化转向:媒介融合背景下《新京报》的转型研究[D]. 周瑞.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2)
- [3]报业集团战略转型研究 ——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为例[D]. 汤潇潇.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7)
- [4]沛县日报全媒体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马阳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5]地方党报两会报道研究 ——以2013-2017年《重庆日报》地方两会报道为例[D]. 王烟霞. 重庆工商大学, 2017(03)
- [6]《永康日报》85%的自费订量怎么来的?[J]. 胡高进,顾国庆. 中国记者, 2015(08)
- [7]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规制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蔡健. 南京大学, 2015(01)
- [8]新媒体时代县域报媒的转型研究 ——以《吴江日报》为例[D]. 钱毓蓓. 苏州大学, 2015(07)
- [9]县市报打造视觉盛宴的“秘诀”——余姚日报新闻摄影的探索与实践[J]. 甘恬. 新闻实践, 2012(06)
- [10]中国报业规制问题研究[D]. 陶志峰. 复旦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