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内切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限制性,内切,核酸,基因,磁性,纳米,可编程。
人工内切酶论文文献综述
李青青[1](2018)在《由单条sgRNA介导的可编程酶CRISPR-Cpf1作为人工限制性内切酶在DNA装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CRISPR-Cas是原核生物中一种可编程的具有免疫记忆的适应性(获得性)免疫系统,外源基因以间隔序列的形式存储并插入到CRISPR阵列中,然后通过RNA引导的核酸酶效应物来介导破坏任何入侵的移动遗传元件DNA。CRISPR-Cas系统根据蛋白效应物的不同分成两个类别,第1类为多亚基效应复合物,而2类为单一蛋白效应物。基于不同的效应蛋白家族,第2类系统又分为Ⅱ、Ⅴ、Ⅵ叁类和九个亚型。其中Ⅱ型CRISPR效应核酸酶Cas9和V型Cpf1是“通用”DNA核酸内切酶,其通过适当的crRNA或sgRNA链以在预选位置切割几乎任何DNA双链体(仅由短的PAM限制)来进行编程。因此,CRISPR-Cas系统不仅可以被用作病毒防御机制,也可以用于减少流动性遗传因子的传播。该免疫系统在过去几年已经变成了强大的基因组编辑工具和极大地成为了广泛生物体的分子工具箱。Cpf1是CRISPR-Cas RNA可编程内切核酸酶的新型2类家族,也称为Cas12a,具有缺乏tracrRNA的单一RNA引导的核酸内切酶独特的特征,利用富含T的PAM识别并切割与crRNA指导互补且远离PAM的双链DNA靶标,产生交错的DNA双链,即突出5nt的粘性末端。本研究是以可编程内切核酸酶Cpf1可对基因进行编辑为背景,利用的Cpf1是来源于Francisellatularensisnovicida的U112菌株(FnCpf1),其基因序列号:MF193599,基因编码序列长为3903 bp,编码1301个氨基酸。我们成功构建了融合MBP标签的FnCpf1酶的异源表达质粒,实现了其在E.coliBL21(DE3)表达系统中的高效可溶性表达和较高酶切活性。另外我们不仅体外成功转录出单链引导RNA,建立了一套FnCpf1高效酶切体系,还通过一系列地大胆设想和实验探索成功完成了仅由单条sgRNA介导的可编程酶CRISPR-FnCpf1可作为人工限制性内切酶使目标片段在质粒间的转移和多基因装配的应用。相比较于传统的二型限制性内切酶该方法有更多的优势,如突出的粘性末端更长,无需受目标片段内部酶切位点和序列本身的限制,可充当多种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使其成为用于基因组工程的非常有吸引力的替代或补充。近些年来从小片段DNA组装成大型构建体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成为推动合成生物学领域发展的关键技术。虽然现有的基因装配方法种类繁多,但是各自都具有不同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通常是实行几项技术联合使用的策略。本研究建立的一种由可编程核酸内切酶CRISPR/Cpf1介导的体外DNA组装的新方法,可作为对传统的基因克隆装配方法的有力补充。利用FnCpf1酶切成功完成了目标片段在质粒间的转移等实验;接着,本实验还开创性地提出“简并sgRNA”的构想并完成可行性验证,发现简并sgRNA引导FnCpf1也可以对靶DNA进行限制性酶切;最后,我们又大胆地提出利用末端6nt与靶DNA对应区域不匹配sgRNA来引导FnCpf1酶切,幸运地发现末端6nt不匹配sgRNA引导的FnCpf1同样有明显的酶切效果。该方法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其可以容易地用于代替常规用于分子克隆的限制酶,还让体外无缝装配变得更简洁。更重要的是仅由单条sgRNA引导的异源表达可编程酶FnCpf1与T5核酸核酸外切酶连用可大大地提高多片段装配的效率。(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4-10)
肖安,张博[2](2015)在《人工核酸内切酶介导的新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基因组特定位置进行针对性修饰的实验方法称为基因组编辑技术。近年出现的ZFN、TALEN、CRISPR/Cas等一系列人工核酸内切酶逐渐形成了新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基因组靶向修饰技术的发展,并在基因功能研究、基因治疗等领域开始发挥巨大作用。文中对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和应用方式进行了简要总结。(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常亮[3](2008)在《识别DNA甲基化位点人工内切酶的构建、表达和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DNA甲基化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DNA甲基化位点、甲基化程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研究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一个能够识别DNA甲基化位点的人工内切酶基因,将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进一步纯化目的蛋白后对该酶的活性进行分析。在分析限制性内切酶BmrⅠ的催化区域和DNA CpG甲基化修复蛋白MBD4结合区域序列的基础上,通过PCR技术分别合成BmrⅠ-linker和linker-MBD4重组片断,采用重迭拼接技术构建BmrⅠ-MBD4重组基因,基因大小为834bp;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1b(+)中,转化大肠杆菌ER2984,通过蓝白斑及限制性内切酶NdeⅠ和BamHⅠ双酶切筛选、DNA双脱氧测序,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阳性克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ER2566(DE3),分别在16℃、30℃、37℃下诱导表达5h,SDS-PAGE检测表明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但是降低培养温度,延长诱导表达时间,可提高可溶性重组蛋白的表达量。37℃诱导培养5h后,表达的包涵体目的蛋白采用尿素变性、透析复性,复性酶液通过SP阳离子交换层析,得到进一步纯化,重组蛋白分子量为30213.91Da;分别以来源于大肠杆菌ER2925细胞的pACYC-EagⅠM、pAIT2-CpG M、pUC19质粒为底物进行酶切,琼脂糖电泳显示目的蛋白BmrⅠ-MBD4可降解pAIT2-CpG M和pACYC-EagⅠM质粒,或对两种质粒切口(Nicking),也可能造成质粒聚合;对puC19质粒也显示较低的类似活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8-05-25)
王锋[4](2006)在《磁性纳米人工内切酶的研制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人工核酸定位切断试剂对DNA的切断在DNA序列测定、染色体分析、基因治疗以及DNA重组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因此进行人工合成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随着纳米技术向生命科学领域的不断渗透,利用纳米技术研究和解决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正成为当前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本论文在这两者的交叉领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以下几个有意义的结果。 (1)一般人工核酸定位切断试剂由识别和切割系统两个系统构成。本文中,我们采用PNA作为识别系统,Ce(Ⅳ)配合物切割系统,合成了PNA-Ce(Ⅳ)配合物人工核酸定位切断试剂(人工核酸酶),并用MALDI-TOF质谱对其进行了表征,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该识别系统PNA与其部分互补的靶标26 mers单链DNA(ssDNA)的杂交,用PNA-Ce(Ⅳ)配合物人工核酸酶在生理条件下对靶标26 mers ssDNA进行了定位切断,并用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反应产物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试剂对靶标ssDNA的定位切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其后,我们通过共价键合的方法将将PNA探针连接到磁性纳米粒子表面(MNPs),并将其与靶标DNA进行了杂交。同时,建立了一种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对PNA在磁性纳米粒子表面的键合及其与靶标DNA的杂交过程进行检测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是有效的;PNA探针已成功地键合到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并且仍然有很好的生物活性。 (3)将以寡聚核苷酸(ODN)为识别系统的人工核酸定位切断试剂共价键合到磁性纳米的表面,得到了基于磁性纳米粒子的ODN人工核酸切割试剂(即ODN磁性纳米人工内切酶),其后我们利用其对靶标DNA进行了定位切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ODN磁性纳米人工内切酶在合适的条件下,能够迅速有效的对靶标DNA进行切断,且切断位点与理论预期的一致。随后,我们尝试以类似的方法将PNA核酸定位切割试剂连接到磁性纳米粒子上,制成了基于磁性纳米粒子的PNA人工核酸切割试剂(即PNA磁性纳米人工内切酶),并对其初步进行了定位切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PNA磁性纳米人工内切酶能够对靶标DNA进行定位切断,切割后产物是预期的产物。(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肖亚梅,罗琛[5](2004)在《人工雌核发育草鱼近交F_1代线粒体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差速离心法、饱和酚/氯仿/异戊醇抽提等技术,提取并纯化了雌核发育草鱼近交F1代的线粒体DNA(mtDNA).用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mtDNA酶切分析.结果表明:雌核发育草鱼近交F1代mtDNA分子大小为16.77kb,除无sall酶切位点外,其余7种酶EcoRI、BalI、XbaI、BamHI、PstI、XhoI各产生4、4、3、3、3、2、2个切点,与已报道的普通草鱼一致,雌核发育草鱼近交F1代与普通草鱼间未检测出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差异.这表明,雌核发育草鱼F1代与普通草鱼mtDNA遗传结构具有同一性.(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04年03期)
李俊,范文哲,门田重利,义祥辉[6](2004)在《人工种植高山红景天中抑制脯酰肽内切酶的化学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人工种植高山红景天中具有较强的脯酰肽内切酶 (prolylendopeptidase,PEP)抑制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 人工种植高山红景天用甲醇提取 ,不同极性溶剂分级萃取 ,分别用硅胶和SephadexLH 2 0柱色谱分离 ,测定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人工种植高山红景天甲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 8个单体化合物 :没食子酸 (Ⅰ )、红景天苷 (Ⅱ )、7 O β D 葡萄糖 3,4′,5 ,8 四羟基黄酮 (Ⅲ )、红景天黄酮苷 (Ⅳ )、表儿茶素 (Ⅴ )、表儿茶素没食子酸 (Ⅵ )、红景天氰苷A(Ⅶ )、β D 葡萄糖 3,7 二甲基 4 羟基 2 ,6 辛二烯 (Ⅷ )。结论 首次从人工种植红景天分离出显示较强的PEP抑制活性组份中分离出 8个单体化合物。(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04年08期)
杨永桃[7](2004)在《以PNA为识别系统的人工内切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人工核酸定位切断试剂对DNA的切断在DNA序列测定、染色体分析、基因治疗以及DNA重组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因此进行人工合成核酸定位切断试剂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随着纳米技术向生命科学领域的不断渗透,利用纳米技术研究和解决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正成为当前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本论文在上述两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以下几个有意义的结果。 (1)研制人工核酸定位切断试剂首先应研究其识别系统能否很好地对其靶向DNA进行识别。本文用荧光光谱探针ST(碱性藏红T)方法检测了本论文所用的识别系统PNA与靶向DNA的杂交并对其解链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NA-DNA能够在pH为7,室温的条件下杂交形成双链,而且在85℃才解链,完全能够在生理条件下进行定位切断实验的研究。 (2)研制人工核酸定位切断试剂还必须对其切割系统进行研究,本文运用循环伏安法和紫外光谱法对铈离子与不同氨基酸形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在中性、室温的条件下铈配合物能够很好地形成;同时我们还合成了叁核铜配合物[Cu_3(L)_2](ClO_4)_2,并用之对pBR322质粒DNA进行了作用,电泳实验研究表明该配合物能够将pBR322 DNA从超螺旋构型切割为开环型和线型,并用光谱法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合成了PNA-Ce(Ⅳ)配合物人工核酸定位切断试剂,并用MALDI-TOF质谱对其进行了表征,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该识别系统PNA与其部分互补的26 mers ssDNA的杂交,用PNA-Ce(Ⅳ)配合物人工核酸酶在生理条件下对26 mers ssDNA进行了定位切断,电泳实验结果表明该试剂对其靶向DNA的定位切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此外,我们试图将人工核酸酶和纳米粒子进行连接制成人工核酸酶,进行了纳米粒子和OligoDNA的连接和PCR的初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刘娟,刘威,李艳军[8](2004)在《一种人工限制性内切酶的设计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Cys2-His2型锌指结构域可以识别结合靶DNA序列,通过融合其它的功能结构域使其在目的DNA上行使相应的功能,因此用设计的多锌指可以构建融合蛋白作为转录激活因子、转录抑制因子、或限制性内切酶。其中,人工限制性内切酶是人为设计的一种对特异性的DNA序列有识别和切割作用的核酸酶。它的获得通常是把DNA识别、结合结构域与限制性内切酶Fok I的切割结构域(FN)相连而成的融合蛋白。设计了一种人工限制性内切酶,包括两个结构域,一个是识别结构域,由3个锌指构成,特异性结合HIV-1 5′端前导序列中的一段保守序列,即5′-CTGTGTTTG-3′序列,另一个是来自限制性内切酶FokI的切割结构域,两个结构域之间通过(Gly4-Ser)3连接区相连接。化学合成基因,用pET-22b(+)构建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经纯化后进行活性鉴定,表明在体外可以特异性地切割靶序列。(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4-05-01)
谢建生,龙桂芳,唐智宁,蒋南华,林伟雄[9](1995)在《用错配引物介导人工Hha I内切酶酶切位点检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cDNA95(A→G)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错配引物介导人工HhaI内切酶酶切位点检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cDNA95(A→G)突变谢建生,龙桂芳,唐智宁,蒋南华,林伟雄,李卫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是人类最常见的酶缺陷病,可导致蚕豆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药...(本文来源于《中华血液学杂志》期刊1995年08期)
克为[10](1984)在《联五-N-甲基吡咯甲酰胺乙二胺四乙酸铁(Ⅱ)——人工限制性内切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DNA重组、序列测定、基因离析及结构和功能研究、染色体分析等方面必需的限制性内切酶都是从生物体中提取的。比如从白色链霉菌中提取限制性内切酶Sal Ⅰ,收率很低,工艺复杂,是遗传工程工(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1984年05期)
人工内切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基因组特定位置进行针对性修饰的实验方法称为基因组编辑技术。近年出现的ZFN、TALEN、CRISPR/Cas等一系列人工核酸内切酶逐渐形成了新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基因组靶向修饰技术的发展,并在基因功能研究、基因治疗等领域开始发挥巨大作用。文中对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和应用方式进行了简要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内切酶论文参考文献
[1].李青青.由单条sgRNA介导的可编程酶CRISPR-Cpf1作为人工限制性内切酶在DNA装配中的应用[D].湖北大学.2018
[2].肖安,张博.人工核酸内切酶介导的新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5
[3].常亮.识别DNA甲基化位点人工内切酶的构建、表达和活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
[4].王锋.磁性纳米人工内切酶的研制和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6
[5].肖亚梅,罗琛.人工雌核发育草鱼近交F_1代线粒体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J].生命科学研究.2004
[6].李俊,范文哲,门田重利,义祥辉.人工种植高山红景天中抑制脯酰肽内切酶的化学成分[J].中草药.2004
[7].杨永桃.以PNA为识别系统的人工内切酶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
[8].刘娟,刘威,李艳军.一种人工限制性内切酶的设计与表达[C].第七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4
[9].谢建生,龙桂芳,唐智宁,蒋南华,林伟雄.用错配引物介导人工Hha I内切酶酶切位点检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cDNA95(A→G)突变[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5
[10].克为.联五-N-甲基吡咯甲酰胺乙二胺四乙酸铁(Ⅱ)——人工限制性内切酶[J].化学试剂.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