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四川内江641200)
【摘要】目的:探讨疏肝消痤方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效果及对心理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8月158例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数字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6例。对照组予以丹参酮胶囊,观察组予以疏肝消痤方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情绪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消痤方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效果显著,可缓解不良情绪,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疏肝消痤方;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心理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4-0117-02
青春期后痤疮也称迟发型性痤疮,在女性群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通过雌激素、抗雄激素类药物、红霉素等药物治疗并无较为理想效果,极易复发。中医学中,痤疮因“热毒血瘀”、“肝气郁结”等而导致,采用疏肝解郁法具有明显效果。本文选取158例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探讨疏肝消痤方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8月158例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均符合迟发型痤疮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年龄25岁以上;在近半个月内未口服避孕药等对内分泌产生影响的药物;患者均知情同意。数字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6例。对照组的患者年龄25~38岁,平均年龄(30.63±2.36)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2.65±0.46)年。观察组患者年龄25~37岁,平均年龄(30.51±2.40)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2.48±0.51)年。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符合伦理学要求。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丹参酮胶囊(河北兴隆希力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3020110,规格0.25g*36粒)治疗,4粒/次,3次/d,连用4周。
观察组采用疏肝消痤方治疗,药方:柴胡10g,桑白皮15g,黄芩10g,薏苡仁30g,生白术10g,金银花15g,栀子10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连翘15g,夏枯草15g,益母草15g。若湿热重则加入黄连、茵陈、苍术;若冲任不调则加入香附、当归;若肝肾阴虚则加入沙参、女贞子、旱莲草、玄参;若脓疱显著则加入紫花地丁、野菊花;若结节显著则加入浙贝母、生牡蛎;若大便干则加入大黄、枳壳、全栝楼。将药物煎煮为400ml,分成2次服用。连用4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观察患者不良情绪,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调查评估,分数越高说明其焦虑、抑郁越严重。
1.4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疗效指数评定治疗效果,采用国际改良痤疮分级法对皮损积分进行评估,分为0~4分,分值越高说明皮损越严重,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治愈:疗效指数90%~100%;显效:疗效指数51%~89%;好转:疗效指数20%~50%;无效:疗效指数<2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n×100%[1]。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通过SPSS20.0软件实施数据的录入分析,计数资料通过χ2予以验证,计量资料通过t予以验证,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4%,显著高于对照组70.89%,组间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n(%)]
3.讨论
在中医学中,青春期后痤疮为“粉刺”,现代医学认为,此疾病多与患者心理因素、性激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其治疗时,在中医学中需遵循滋养肝肾、调气行血、疏肝清热的原则,且将化痰消肿,凉血解毒作为辅助[2]。
经研究可知,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疏肝消痤方对于患者具有显著效果,与采用西药治疗具有更为明显优势。柴胡可疏肝解郁,桑白皮具有清肺热作用,黄芩、栀子可发挥清热凉血效果,金银花、蒲公英配白花蛇舌草、连翘可达到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目的,夏枯草具有清肝热、散郁结的作用,生白、薏苡仁可发挥健脾祛湿的作用,益母草具有活血调经、利水消痈的效果。诸药合用可达到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健脾祛湿、散结消肿的治疗目的。而且柴胡可经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发挥抗抑郁效果,由此可知,疏肝消痤方在达到消除痤疮目的的同时,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情绪。疏肝消痤方可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从根本上消除痤疮病因,达到根除目的。
总之,疏肝消痤方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具有明显的效果,可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情绪,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玉梅,耿立东.疏肝消痤饮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7):48.
[2]顾炜,张小卿,吴景东.从中医病因病机与常用药探讨痤疮的中医治疗特色[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4):739-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