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申连:论描述心理学的质性精神论文

王申连:论描述心理学的质性精神论文

摘要描述心理学作为科学心理学初创时期产生的重要学科形态,孕育并彰显出浓厚而澄明的质性精神,且这种质性精神的实质是科学视阈下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在本体论上反对自然科学导向的物化实在论而坚持人文科学导向的意义实在论,在认识论上反对主客彼此分离的二元论立场而坚持主客视域融合的主体间性立场,在方法论上反对实证主义的客观研究范式而坚持现象学或解释学的主观探究策略,在价值论上反对研究者可保持绝对中立的观念无涉态度而坚持研究者个人意愿会对研究过程施加影响的观念涉入态度。描述心理学的质性精神在当代的质性心理学中得到了延续、弘扬和发展,甚至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思想源泉和精神预示,而后者是前者的当代传承和新生存在,两者在基本精神上根本一致。

关键词描述心理学; 质性精神; 人文主义; 质性心理学

一、引言

科学心理学自19世纪70年代中期创建以来,长期存在着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两种模式相对但势力不等的研究取向。前者以自然科学所追求的数量化、控制化和标准化以及客观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为榜样,期望获得可推广的普适性研究结果,彰显的是科学主义精神,在心理学舞台上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与之相反,后者以人文科学所追求的质性化、生态化和多样化以及主观性、意义性和可理解性等特征为榜样,尊重心理的整体性、复杂性、动态性和文化性,期望获得真实独特、寓意深刻和内容丰富的研究结果,彰显的是人文主义精神,在心理学舞台上处于被边缘化的弱势地位。心理学中这种不平衡的格局到了当代也并未根本改变,但随着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迅速转型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心理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质性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心理学中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很快于21世纪初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体系,即质性心理学。或者说,人们心理生活的“新的非了然性”①催生了当代的质性心理学,而先从理论模型中推导出研究问题和假设,再通过严格实验、准实验、相关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数量化方法加以检验的传统演绎式研究模式,已遭到越来越多心理学家的批评。

心理学质性研究在当代的兴起或质性心理学在当代的产生,也是心理学史上众多偏好质性研究的心理学家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沃兹指出:质性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一直存在,它们主要存在于冯特、詹姆斯、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科尔伯格、奥尔波特、马斯洛和罗杰斯以及西蒙和卡尼曼等心理学家的创造性工作中,其中冯特、弗洛伊德和詹姆斯在对心理学质性研究的创造性探索中想当然地赋予它们以科学地位。②然而,作为学科形态的心理学质性研究即质性心理学,其最重要、最根本的学科思想之源最早要追溯到描述心理学家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中。

描述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初创时期由布伦塔诺和狄尔泰共同开创的一门抵制科学主义霸权而彰显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学科形态,主张通过现象学的描述或解释学的理解方法如实呈现人的心理生活的全貌。它沿循严格科学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两条路径发展,前者由布伦塔诺开创并通过斯顿夫和胡塞尔等传承和发展,后者由狄尔泰开创并通过斯普兰格和斯特恩等传承和发展,两者在科学心理学早期通过描述心理学框架结成了反对心理学自然科学化的强力同盟。③描述心理学作为极大地影响了科学心理学特别是人文科学心理学历史发展进程的早期学科形态或理论派别,自诞生之日起便孕育并彰显出浓厚而澄明的质性精神,抑或说其本身就是在反对过分追求数量化的自然科学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这种质性精神并非仅在表面上与追求数量化的研究精神相对,而是表现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根本不同,其深层实质是科学视阈下的人文主义精神。描述心理学以人文科学精神为根基所孕育并彰显的质性精神,百余年来遭受占据心理学舞台主导地位的数量化精神的压抑和排挤,但经过心理学史上众多质性研究者“薪火相传”的不懈努力,最终“不屈不挠”地在当代的质性心理学中得到了凝聚、发挥和兴盛。

二、意义实在而非物化实在的本体论精神

人类心理世界的本质属性、存在样态和运作规律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回答便是心理学的本体论,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类心理世界的“本真性”和“真实性”问题的理论阐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两种不同范式,对日常生活中人类心理世界的“本真性”和“真实性”的假定,则有着明显不同的主张。量的研究借用自然科学的“物化”思维来看待人的心理世界,认为人的心理是一种客观稳定、可以像纯粹自然物那样分割开来进行数量化计数和比较的物化实在,它具有天然可以量化甚至易于量化的维度,研究者可据此考察其真实而且永恒不变的本质以及可以重复发生的普适性规律。与之相对,质的研究运用人文科学的“意义”思维来看待和理解人的心理世界,认为人的心理是一种主观易变、难以切割式地操控和量化而只可整体地去感受和理解的质性化的意义实在,社会、历史和文化通过人的主观价值过滤和意识经验建构赋予它丰富而独特的意义内涵,这便从根本上消解了它的存在的绝对客观性和规律的绝对普适性,而增加了它的相对主观性和复杂多样性。因此,甚至可以极端地说,在人的心理领域,没有一个“真正事实的存有”(really real reality)“老老实实”地等候着我们,而只存在“个人信以为真的,真的就会发生”④。

在心理学的本体论层面,描述心理学孕育并彰显出浓厚而澄明的质性精神。它反对从元素主义和联想主义出发把人的心理本体看作类似于自然化合物的外部客观实在,认为心理实在是内在于经验主体、由完整鲜活的主观经验构成而且难以数量化测量的复杂精神现象,源于现实生活的丰富意义性是其相较于客观机械的物理实在的最为典型的特征。人类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心理现象和行为都是充满意义的活动,而且这种独特而鲜活的意义性是人类主体在与周围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描述心理学主张以自然主义的“实事求是”态度,回归人类心理世界的真实状态,而非过分人为地对之加以干预、扭曲、强加和杜撰。因此,在人类心理世界的“本真性”和“真实性”问题上,它反对自然科学导向的物化实在论,而坚持人文科学导向的意义实在论。描述心理学家们从自身所致力于的理论焦点⑤出发,对人类心理实在的意义性给予了各具特色的诠释和论证。

严格科学传统的描述心理学家着重从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视角诠释了心理实在的意义性本质。这正如高新民教授所指出:“意义问题追到最根本处就是意向性问题。”⑥第一,布伦塔诺通过其意动学说强调人类心理的活动性、整体性和意向性,从而诠释了心理实在的意义性。他所谓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心理或意识的活动,“包含经历的体验和行动的体验、意识的状态和单纯的瞬间过程”⑦,而非静止的心理内容,且无意识不在承认范围之内。尽管心理现象多重而复杂,由多种终极心理成分以不同方式相关联⑧,但总是以一个统一整体的面貌呈现于我们的内部知觉中,而物理现象则单个地呈现于我们的外部知觉中。以活动形式呈现的完整心理现象一旦发生,总有其内在的对象显现于心中。它无法脱离对象和内容而独立存在,必须指向某个对象和涉及某种内容,总是意向性地包含一个对象于自身之中。正如布伦塔诺所指出:“心理现象是那种在自身之中以意向的方式涉及对象的现象。”⑨意向性是心理现象区别于物理现象的根本标志,物理现象作为自足的客观存在决不包含别的事物于其内。布伦塔诺通过意向性回答了心理如何在现实情境中活动的问题,认为心理与对象有关联,不仅指向对象而且将对象包容于自身之中,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心灵之外必然存在实物。也就是说,心理不是一个封闭的存在,而是与现实世界互动,它相对于物化实在的独特意义性便通过这种互动方式得以塑造和赋予。

突然,响起的拉锯的声音尖锐刺耳,高河从回忆中醒转过来,这拉锯的声音高河很熟悉:这一定是二表哥在造跑火船的木筏了。

第二,斯顿夫认为人的心理主要表现为心理机能,即心理的作用、状态和体验等活动或过程,如知觉活动、理解活动、领会活动、意志活动和欲望活动等,并且承认无意识活动。在他看来,发生在人身上的每个心理事件都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单元,而非心理元素的机械组合,或者说,在心理机能领域同时发生的意识和理智状态与情绪活动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被知觉到的。那么,心理机能是如何实现与现实生活环境的关联从而赋予人的心理以意义的呢?斯顿夫认为,每种心理机能都是关于特定内容或客观相关物⑩的心理活动,都有某种指向物并呈现于内心,两者既不可分而又各自独立存在于经验之中。这实际上类似于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由此赋予人的心理以意义。

第三,胡塞尔主张人的心理生活是完整而有意义的,并且推进了布伦塔诺的意向结构模型,对心理现象的意向性本质进行了重新考察,认为意识活动(如对音乐的听)和实项的内容部分(如听到的音乐)应归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意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如听所指向的音乐)应归属于物理现象的范畴。意向性仍然是胡塞尔赋予心理以意义的根本出发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无论其中的事物是什么,只要向我们显现出来就是意义统一体。正如胡塞尔所说:“意识正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其本质正在于自身中隐含着作为(可以说)‘灵魂’‘精神’‘理性’之要素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心理的“真实实在”之外还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观念之物”,它是由意识活动和内容构成的心理现象的本质种属和复合形式,其中意向关系构成了意识活动的本质种属,而实物意象的观念内涵构成了意识的内容本质。这就对人的心理世界的意义性给予了更深刻、更抽象层次的诠释。

浪漫主义传统的描述心理学家着重从生命/生活和文化的视角诠释了心理实在的意义性本质,尽管他们也强调意向性。第一,狄尔泰立足于人的心理生命体验,认为心理生命不是由诸多部分相互作用建构和发展起来的机械复合物,而是一个具有结构完整性、内容丰富性、文化内嵌性和目的发展性的综合意义系统,我们可直接体验到这种鲜活意义的存在。心理生命具有结构完整性,是一个由认知、情感和意志组成且主次有序的内部连贯和统一的状态组织,这为它的意义性提供了功能保障;心理生命具有内容丰富性,不仅具有诸如遗忘曲线那样的形式和过程规律,而且具有诸如我们实际在遗忘或记住什么的丰富内容,这为它的意义性提供了载体保障,内容依赖于意义结构而意义正是通过内容形成;心理生命具有文化内嵌性,始终处于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即“文化关联”之中,深受人类共同体文化精神的影响和制约,个体与周围文化环境的互动为心理生命的意义性提供了机制保障;心理生命具有目的发展性,趋向本能满足的目的性使它在追求目的实现的过程中,获得了自身独特的成长与发展,这为它的意义的日益丰满提供了动力保障。总之,在狄尔泰看来,人创造文化并寓于文化之中深受其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富有文化意义和生活意义的精神生命,而心理生命则构成了人类精神生命中最为鲜活和灵动的部分。

第二,斯普兰格认为,人的心理生命寓于特定的文化关系之中,通过与所内嵌于的文化情境的密切互动,形成了一个具有意义完整性的心理结构。文化构成了心理生命意义性的根本源泉,而缺乏文化滋养的心理生命不仅干瘪枯瘠而且毫无意义。在他看来,每种心理活动都是一个以文化为目标导向的经验实体,只有当文化附着于内部经验时心理活动才会产生,文化为心理经验得以创造提供了意义情境,并赋予它丰富而独特的意义内容。也就是说,每种心理活动本身都是无意义的材料,我们所能够相互理解的仅仅是我们主观经验的文化意义,而不是经验自身的作用过程。

第三,斯特恩从人格主义的整体论视角出发,认为人生活在一个具有道德标准和文化意义的世界里,通过对道德标准、道德法规和文化价值的认识而意识到自身,从而形成自己具有整体性、目的性、活动性、体验性、价值性和目标导向性的独特人格。人格作为完整而鲜活的心理生命组织,不仅自给自足而且对外开放,是一种“心”“物”不可分割的中性实在,整体性、文化性和鲜活性保证了它的意义性。正如斯特恩所言:任何心理之物要么本身是一个意义统一体,要么属于这样一个整体,而不可能作为简单元素或由简单元素机械相加而成的聚合物直接呈现于我们的内部经验中。

三、主客互动而非主客分离的认识论立场

心理学的认识论主要是关于心理知识是什么、怎么样、来自哪里、如何获得及其论断的可信度和有效性的理论思考。它背后所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知者与被知者或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关系的问题,认识论立场不同,对心理知识的理论阐释自然就不同。量的研究从心理是一种物化实在的本体论精神出发,认为主体与客体是两个截然分离、不能相互渗透的实体,主体可凭借一套既定工具和方法程序获得对客体的说明性(explanatory)认识。相反,质的研究从心理是一种意义实在的本体论精神出发,认为研究者要想深入而全面地认识充满文化意蕴和生活意义的变动不居的复杂心理世界,就必须在自然情境中与被研究者密切交往和互动,融入到被研究者的经验世界之中深入体会其感受和知觉,从被研究者的立场和视角诠释心理经验的意义。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的自我意识不仅可以包容被研究对象的心理世界,而且可以创造一个主体间进行心灵对话的共同意义世界,获得关于心理经验的意义理解的描述性知识。正如陈向明教授所指出:“这种理解不仅仅涉及研究者在认知层面上‘了解’对方,而且需要研究者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去‘理解’对方,并通过‘语言’这一具有人类共同性的中介,将研究结果‘解释’出来。只有当研究者进入对方所关切的问题域时,‘意义’才可能向研究者展现。”

显性渗透。如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介绍了现代人地关系的发展。引用了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等地理学家的观点理论,或直接引入地理学中的一些经典理论,如“和谐论”“中心地理论”等经典理论。

在心理学的认识论层面,描述心理学孕育并彰显出浓厚而澄明的质性精神。它反对主客彼此分离的二元论立场,而坚持主客视域融合的主体间性立场,以期获得关于心理生活的描述性知识。人的心理是一个充满文化和生活意义的鲜活世界,心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就不仅受知识内在法则的限制或由单纯理性推论来确定,而是受日常生活世界中人的意识的作用,主体与客体的主观互动产生了可供沟通的具有情境性、本土性和多样性的心理知识。基于这种认识,描述心理学试图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的桎梏,主张在主客视域融合的主观互动框架内,从“第一人称视角”出发,洞悉和把握心理经验的事实及其内在关系。在它看来,心理知识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之间意义互动的结果,产生于我们的内部经验,是在我们内心中直接显现的独特的经验性知识而非假设的普遍的概念性知识,我们可以融入认识对象(包括我们自己与他人)的经验世界中获得。如此一来,描述心理学实则承认了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的能动主体地位,心理学研究便不只是对一个固定不变的“客观心理事实”的了解,而是研究双方彼此互动、相互构成、共同理解的过程。这种认识论观点实则是在偏离甚或批判康德的心理认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导游词是在导游讲解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应用性文体,它有别于演讲稿和朗诵稿,为了保持文体一致,在创作中要善于使用导游语言,应设置导游词必要的称呼和问候。

康德强调心理知识始于经验或知觉,但认为知觉主体与对象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知觉受其先验形式制约只能给予现象的知识而非物自体的知识。描述心理学家布伦塔诺和狄尔泰针对康德的主张,认为知觉心理与被知觉心理之间并非二元对立关系,它们在内部知觉框架内可以实现统一,进而呈现作为物自体的真实心理的知识。布伦塔诺指出:我们可以直接地、不容置疑地或者绝对明证地认识心理及其规律,而无需通过假设来认识它们。狄尔泰指出:心理事实内在于体验之中,对于“我”而言不是客体,而仅是可意识到的存在。这种“知”与“被知”之间鸿沟的弥合,实际上首先意味着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处在同一意义系统或认识框架内,两者是一种互动的主体间性的关系,彼此视域的融合是获得“鲜活”心理知识的必要条件。认识过程包括对自我心理的认识和对他人心理的认识。对于前者,我们将自我作为平等对话的主体,通过内部知觉直接获得自身显现的心理的知识。对于后者,我们将所欲认识的他人作为平等对话的主体,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视角通过反思“客观地”审视和领会互为主体的“主观”。狄尔泰主张通过移情(empathy)或再体验等方式,来达到对他人心理的理解和认识。正如他所批判地指出:“实验心理学探讨感觉及其联合,而无法像人看待和感受自己那样来看待人。”

除布伦塔诺和狄尔泰外,他们的后继弟子斯顿夫和胡塞尔、斯普兰格和斯特恩等,也都明确反对心理实验学家和测量学家所坚持的主客分离的认识论立场,而坚持认为认识主体与对象之间是一种互为主体的主体间性关系,心理知识就是由主客双方通过视域融合的互动而达成的经验共识。例如,斯顿夫确信在具有直接自明性的内部知觉框架内获取心理经验事实的知识,要比通过无实际经验的间接推测和理论建构获得心理知识更加真实可靠,因而即便是做心理实验,他也强调“从第一人称视角出发”。再如,斯普兰格把文化关系框架内的理解视为人类认识心理世界的最基本方式,认为理解即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把握在客观有效的认知中所知觉到的心理关系,不单指关涉另一主体的再体验、移情或共情活动,而是始终伴随着意义。这背后所反映的正是主客通过视域融合而达成意义互动的认识论立场。正如伽达默尔所认为:理解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不同主体之间视域的融合。

四、主观探究而非客观实证的方法论策略

从整句看,这是对比的最佳使用:当听者沉浸于对秀才的失利的叹息,词作者却将笔锋一转,画面切换到秀才与妻子相处的画面。“风雪之中咳嗽/依偎在她胸口”既是写夫妻情谊,又是贫贱夫妻身份的交代。至此“离开清贫如水巷口便不再回头”的种子在秀才心中扎根,而妻子仍等在原处。丈夫的“动”与妻子的“静”形成对比;但同时“她立春/她立秋/她人比黄花瘦/霜白了头”,可见妻子也是动态的。这样动与静的二人之间的对比、静中有动的妻子主观“不动”但客观却老去的对比可以说几乎是完美显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也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Wolman, B. B. “Immanuel Kant and His Impact on Psychology.” In B. B. Wolman, ed., HistoricalRootsofContemporaryPsychology, 229-247.New York: Harper & Row, 1968;Wolman, B. B., and S. Knapp. ContemporaryTheoriesandSystemsinPsychology.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1, 410-430.

布伦塔诺从康德和歌德等人那里吸纳了朴素的现象学思想并对之作了重要发挥,领先性地将之引入心理学研究作为至关重要的方法论基础,从而开创了严格科学传统的描述心理学。他从直接“面向实事本身”而不作间接因果假设的现象学精神出发,反对冯特专注于分析静止心理内容和琐碎心理片断的客观实验范式,主张通过具有直接性、无谬性和自明性的内部知觉,直观、可靠、准确地描述当下完整、真实、充满意义的心理活动经验。他的这种现象学的主观经验范式,强调主体对自己的意识领域进行直接而自然的审视、体验和反省,将感性、偶然或虚假的东西从呈现于意识领域内的现象中排除,从而达到对纯粹心理活动经验的基本结构和内在本质的描述性把握。

斯顿夫传承了布伦塔诺的现象学方法论,认为心理机能作为一个意义整体是在主观经验中被直接给予的,我们通过内部知觉的主观描述方法可以对它进行真实有效的分析和分类研究,并通过归纳和演绎的综合来获得心理规律。他承认解剖、观察、实验、测量和统计等客观方法对心理研究的重要辅助作用,但认为客观实证的方法若不以内部知觉的主观方法为前提,或者若没有一种相应的主观检验是相当危险的。胡塞尔为“重建全部人类的精神生活”,在开创现象学哲学和缔造现象学运动的过程中,正式确立了现象学作为人文科学心理学基本方法论的地位。他认为心理现象的观念本质是直接显现或被给予的,我们可通过纯粹直观的方法予以证实、澄清和把握,而不必像发生心理学那样掺杂过多的理论假定,导致将说明得来的结果与直接所予的现象混淆在一起。

狄尔泰受布伦塔诺现象学描述思想的影响,并把它作为研究心理生命体验和意义的基本方法论,从而开创了浪漫主义传统的描述心理学。他认为心理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完整结构性和文化意义性的因果系统,并且有序和连贯地直接呈现于我们的体验中,我们无需通过假设验证和理论建构到生理或物理系统中寻求原因,而仅需通过“自身思义”(selbstbesinnung)的内部知觉对所体验到的心理生命的结构和意义系统进行“面向实事本身”的描述和理解。描述作为一种纯粹经验的方法,可以高度确定和准确地告诉它所发现的东西,而不涉及任何关于形而上学或物理主义的心理本质假设。他还强调描述要以理解为基础,认为“理解过程奠定了描述心理学的最深刻基础”。这其实已经涉及解释学的方法论,即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尽管狄尔泰很早就接触了解释学并赋予“理解”以很高地位,但他在早期主要强调内部知觉意义上的现象学描述,而且将“理解”的内涵仅限定为在体验基础上对心理生命意义的直接把握。后来他认识到,心理生命的真正知识不应仅靠基于体验的内部知觉来直接寻获,还应采取迂回路线,通过对体验的外在表达的理解和解释来达到对深层心理生命意义的间接把握。这标志着解释学已正式地成为描述心理学的另一种基本方法论。

斯普兰格传承了狄尔泰的现象学和解释学方法论,认为要确保心理生命的意义完整性,就必须摒弃自然科学心理学的客观主义、假设主义和元素主义的倾向,而采纳如实描述、意义理解和整体探究的主观方法论策略,在社会、历史和文化视野下真实地把握心理生命内在而丰富的意义关系。对于他而言,心理学不是探究心理元素和生理过程,而是探究真正有意义的心理活动的目的和价值,进而达到对各种精神现象的理解和内识。斯特恩受狄尔泰主观方法论思想影响,反对极端的客观实证主义,认为要研究人格这样一个生理与心理、自然与文化、遗传与环境、凸显与内嵌、整体与部分的“多元统一体”(unitas multiplex),就必须首先运用描述和理解的方法获取经验资料并对之加以分类,然后再运用元素分析和实验说明的方法使具体资料隶属于抽象规律,最终达到对完整人格特性及其意义关系的综合把握。

五、观念涉入而非观念无涉的价值论态度

心理学的价值论主要是关于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兴趣偏好、态度情感和个人意愿等主观因素是否会渗入并影响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理论阐释。量的研究从客观实证立场出发,认为研究者通过既定的研究工具和方法程序,能够对人的心理开展“价值中立”的纯客观研究,而在研究过程中可以置身事外地不掺杂任何个人的主观信念。相反,质的研究不仅承认研究者的主观信念会影响研究过程和结果,而且主张将价值观念涉入的情况予以公开和反省,而不是去隐瞒和回避。质性心理学认为,研究者努力避免个人的主观臆断,并不意味着他/她就是一种被动的工具。或者说,努力保持“价值中立”是以“价值关联”为前提的。研究者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观察哪些对象、采取什么方法以及想得到什么说明,都取决于他/她个人的价值判断。即使在设计甚为严密且具有善良意向的研究中,研究者透过自己的预设和主张的诱惑,也会过滤掉自己不喜欢的内容,进而影响研究的观察过程和结果解释。不过,质性心理学只是承认价值观念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会产生影响,但并不主张研究者在资料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强加个人意愿,也不允许通过应用预定的编码范畴来严格控制所得出的结果。

在心理学的价值论层面,描述心理学孕育并彰显出浓厚而澄明的质性精神。它肯定事实与价值、是与应该的统一,承认心理研究与研究者个人的主观信念、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密不可分,认为我们不可能超越已有的主观倾向和价值观念而进行完全中立的纯粹客观研究。心理生活区别于客观实在的特殊性决定了研究者不可能置身于研究过程之外,任何心理知识的获得都隐含和承载着研究者的价值诉求和主观信念。伟大哲学家康德早就指出:一切作为现象而被我们观察和研究的东西,都是被认知主体先验的认识框架整理过了的,先验的认识框架就好像永远戴在认知主体鼻梁上取不下来的有色眼镜,任何被观察和研究的东西都打着认知主体的烙印。描述心理学坚持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论立场,前者要求研究者排除个人成见而以“面向实事本身”的精神直接、明证、原本地把握心理生活本身,后者要求研究者在与被研究者“视域融合”的基础上领会和解读心理经验及其外在表达的真实意义,尽管两者都要求研究者站在被研究者立场尽量“客观真实”地把握心理生活原貌,但它们都承认研究者难以摆脱个人的主观偏见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在描述心理学家看来,实证心理学宣扬事实与价值、是与应该以及科学与信仰的割裂纯属无稽之谈,“价值中立”永远都只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美梦,我们必须承认研究者的主观信念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不可避免的影响。

描述心理学的现象学研究主要体现为通过内部知觉获取心理经验的事实及其内部关系。按照布伦塔诺的观点,内部知觉是对刚刚过去、在记忆中仍呈现鲜活状态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的反省。许为勤教授在其著作《布伦塔诺价值哲学》中指出:内部知觉具有自明性、无谬性、当下性、统一性、次第性和实践性六大特性。次第性和实践性意味着,每位个体在内部知觉的能力、过程和结果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呢?内部知觉者的价值观念、兴趣偏好、态度情感和个人意愿等主观因素,是我们需要着重考虑的背后深层次原因。胡塞尔指出:“只要我们不再陷身于我们的科学思维,只要我们能够觉察到我们科学家是人,并且是生活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整个科学都与我们一起进入到这个——主观、相对的——生活世界之中。”置身于各自不同的生活世界的研究者,在对心理世界进行现象学描述的过程中,自然就难以摆脱在生活世界中所形成的主观信念涉入的影响。

描述心理学的解释学研究主要体现为研究者通过与被研究者交互主体意义上的“视域融合”,理解和解释完整心理经验及其外在表达的真实意义。研究者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将自己的主观信念和态度价值从研究过程中摒除,而是如何更为恰当地将自己的观念带入特定的研究阶段并加以充分利用,以更加准确和灵敏地捕捉到心理生命的真实意义。甚至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对正试图理解的事物的意义作出某些初步假设,否则理解就不可能发生。例如,狄尔泰曾明确表示,人文科学的历史理解总是包涉着人性、道德和价值等伦理成分。斯普兰格更是强调,心理学研究依赖于心理学家的个人哲学以及文化对他们的信念的影响。

六、结语

黑格尔曾言:“每一有限物都包含着自我否定的内在倾向,力图超出自身转化为他物,在不断的转化中趋向于无限。”描述心理学产生于科学心理学创建之初,但作为一个理论派别最终因自身的思辨缺陷遭到科学主义的排挤而匿逝于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然而,它的基本精神诉求通过融会和渗透到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现象学心理学、存在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其他后续人文科学心理学理论派别之中而得以延续。特别是,它所孕育并彰显出的浓厚而澄明的质性精神,在现时代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的质性心理学中得到了延续、弘扬和发展。例如,它的“描述性”和“理解性”原则成为当代质性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基点。质性心理学不仅传承了描述心理学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四个层面的质性精神,而且将它们深化、发展并落实到了具体的研究步骤和操作程序中,围绕着有意义的主题开展了大批富有成效的具体研究并预示着光辉的未来前景。因此,可以说,描述心理学是质性心理学的思想源泉和精神预示,而质性心理学是描述心理学的当代传承和新生存在,两者在基本精神上根本一致。正所谓,描述心理学通过“超出自身转化为他物”而“趋向于无限”。

注释

①尤尔根·哈贝马斯:《新的非了然性——福利国家的危机与乌托邦力量的穷竭》,薛华译,《哲学译丛》1986年第4期。

②Wertz, F. J. “The Qualitative Revolution and Psychology: Science, Politics, and Ethics.” TheHumanisticPsychologist 39, no. 2 (2011): 77-104;Wertz, F. J. “Qualitative Inquiry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QualitativePsychology 1, no. 1 (2014): 4-16.

Energy simulation and energy efficiency potential analysis of an office building in Qingdao

③王申连、郭本禹:《描述心理学的历史演变》,《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第2期;王申连、郭本禹:《描述心理学的理论形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1期。

王申连、郭本禹:《从经验到本质:胡塞尔对布伦塔诺描述心理学的理论推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⑤王申连、郭本禹:《描述心理学的理论形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1期。

第一,农户知识储备较少,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特色农产品与互联网相结合,需要拥有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知识做支撑,而农户知识储备较弱,对互联网了解较少,缺乏专业的技术培养,同时,农户思想观念较为保守,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当地政府应该积极制定相应的农户电商学习机制,安排专业知识人员为农户进行讲解,同时加大相关产业扶持力度,着力打造新时代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⑥高新民:《意向性理论的当代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50页。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白藜芦醇对照品于量瓶中,用乙醇溶解并定容,制得含白藜芦醇1.00 mg/mL储备液。

⑦⑩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王炳文、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79页,第101-102页。

⑧Mulligan, K., and B. Smith. “Franz Brentano on the Ontology of Mind.” PhilosophyandPhenomenologicalResearch 45, no. 4 (1985): 627-644.

⑨Brentano, F. PsychologyfromanEmpiricalStandpoint. trans. by Rancurello, A. C., Terrell, D. B., and L. L. McAlister.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95, 89.

④Thomas, W. I. TheUnjustedGirl. Boston: Little Brown, 1931, 41.

Huemer, W., and C. Landerer. “Mathematics, Experience and Laboratories: Herbart’s and Brentano’s Role in the Rise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 HistoryoftheHumanSciences 23, no. 3 (2010): 72-94.

心理学的方法论主要是关于心理研究的哲学方法论、研究范式以及具体方法和策略的基本主张,是对如何有效探究人类心理真实本质和存在样态的“工具性”思考。量的研究为获取人类心理的客观性知识,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客观主义研究范式,通过理性的工具,对预设为“客观物”的心理作因果/相关假设、严格控制、元素分析和寻求通则的精确定量研究。质的研究则倾向于关注心理经验的品质和意义,描述并对心理事件和经历给出可能的解释,而不是去寻求和预测变量间的因果或相关关系。质性心理学家班伯格(Michael Bamberg)指出:“在知识的假设-演绎模型内发展和形成的说明性方法已经过时,观察、描述和理解成为新的关键性术语,新的任务是知识构建和知识生成,而非对某些先前确立的假设的证实或证伪。”因此,质的研究主张采用以研究者本身作为主要工具,去描述和理解人的完整心理生活经验的主观探究策略,而这主要表现为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论。质性心理学家雷尼指出:所有心理学质性研究的方法论本质都是解释学的。随后,另一位质性心理学家乔治作了纠正:解释学方法虽然重要,但并非心理学质性研究的唯一合法方法,现象学的描述方法对于心理学质性研究不可或缺且意义重大。

埃德蒙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18页。

Teo, T. TheCritiqueofPsychology:FromKanttoPostcolonialTheory. New York: Springer, 2005, 79.

Stern, W. GeneralPsychologyfromthePersonalisticStandpoint. trans. by H. D. Spoerl. New York: Macmillan, 1938, 14-15.

梅拉尼·莫特纳、玛克辛·伯奇、朱莉·杰索普、蒂娜·米勒:《质性研究的伦理》,丁三东、王岫庐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iii页,第xiii页。

(1)路堤表面工后沉降曲线大致呈“勺”形,处理前,工后沉降最大值为6.7 cm,地基处理后,工后沉降值减小至2.2 cm。原因在于地基处理使地表沉降明显减小,路堤表面工后沉降也随之减小。

在心理学的方法论层面,描述心理学孕育并彰显出浓厚而澄明的质性精神。它认为人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下具有鲜活人性的生命存在,人的心理具有根本区别于客观自然物的独特价值、意义和特征,我们不可照搬自然科学的客观实证模式来开展心理研究,假设验证、严格控制、精确定量、元素分析、因果说明和寻求通则都不适合,而必须尊重人作为现实生命存在所具有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独特性,采取现象学和解释学的主观探究策略去探究具有丰富意义性的主观心理生活。这主要表现为:如实的经验描述,丰富的意义理解,整体的探究策略,注重内容的质性分析,真实生态的研究情境,对人的独特心理规律的探求。现象学的方法论要求研究者排除或悬置个人的各种预设成见而对显现的心理现象作直观,以切身体验和如实描述人的完整心理生活的本质结构和经验意义。解释学的方法论要求研究者站在被研究者的立场对人的完整心理生活进行意义理解和解释,由于它也接受现象学“面向实事本身”的精神和原则,因而亦可看作是现象学的引申或特殊版本。这两种方法论取向以研究者本人作为探究人的心理生活的主要工具,注重描述和理解个体经历特定事件时的心理感受,而不探求它与外部生理或物理之物的因果关联机制,从而使心理研究摆脱了问卷、量表和实验等需要对研究资料进行数理统计的简单化约方式。描述心理学家最早将现象学和解释学的主观探究策略引入心理研究,并传承性地加以推广和应用。

Hodges, H. A. ThePhilosophyofWilhelmDilthe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52, 205.

Wolman, B. B., and S. Knapp. ContemporaryTheoriesandSystemsinPsychology.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1, 417, 423.

按:美尼埃病在临床是一种常引发眩晕的疾病,由于该病会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强烈的痛苦感,采用西药治疗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无法根除该病。该病的主要症状有眩晕以及呕吐,小柴胡汤可治疗这两种症状,所以在使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后获得了良好的成效。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第23-28页。

卡拉·威利格:《心理学质性研究导论》,郭本禹、王申连、赵玉晶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第11页。

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中,通常我们以课堂听讲作为主要的学习途径,忽视了自主思考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只是从表面上对相应的物理概念进行理解,无法将其灵活运用到物理习题的解答中,进而导致自己物理成绩不理想.所以,我们要融合先进的学习理念,进一步优化自己的学习模式,促进自己物理知识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Camic, P. M., J. E. Rhodes, and L. Yardley. QualitativeResearchinPsychology:ExpandingPerspectivesinMethodologyandDesig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3, ix-x.

Rennie, D. L. “Qualitative Research as Methodical Hermeneutics.” PsychologicalMethods 17, no. 3 (2012): 385-398.

Giorgi, A. “An Affirmation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ical Descriptive Method: A Response to Rennie (2012).” PsychologicalMethods 19, no. 4 (2014): 542-551.

4年前,李丽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上一级的师兄回来做交流时告诉他们,这个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很差,要他们早一点做好准备。虽然没有多少同学把师兄的提醒放在心上,但是李丽却记下了师兄的这句话。在报告结束后,李丽找到了师兄,问道:“那怎么才能在毕业时找到好的工作呢?”师兄想了一下说:“如果你不介意我可以帮你留意一下。”李丽很开心地记下了师兄的联系方式。

Ermarth, M. WilhelmDilthey:TheCritiqueofHistoricalReason.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 180, 310.

张勇:《西方心理学人文取向的生成与发展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40页。

李晓凤、佘双好:《质性研究方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9页。

许为勤:《布伦塔诺价值哲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3-57页。

由图4可知,系统的EER与用户侧流量的变化趋势几近相同。当用户侧流量变小,系统EER也会减少;用户侧流量增加,系统的EER也会升高。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EER也会受系统用户侧流量的影响,所以选择用户侧流量为其输出变量之一[4]。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132页。

2.1 危害特点:成若虫群集叶背吸食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分泌的蜜露还会诱发煤霉病,还可传播病毒病。

刘建军:《追问信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1页。

Gergen, K. J., R. Josselson, and M. Freeman. “The Promis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AmericanPsychologist 70, no. 1 (2015): 1-9.

OntheQualitativeSpiritsofDescriptivePsychology

Wang Shenlian1 Guo Benyu2

(1.Ment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17;2.School of Psych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Abstract: Descriptive psychology was an important discipline modality, which emerged at the start-up period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 It was pregnant with and manifested abundant and clear qualitative spirits, which were in essence humanistic spirits under the horizon of scien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ontology, it opposed to the materialized realism under the guidance of natural science and stuck to the meaningful realism under the guidance of human scien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pistemology, it opposed to the dualist position standing for detachment of subject and object and stuck to the inter-subjective position standing for fusion of horizons of subject and objec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ethodology, it opposed to the objective research paradigm under the guidance of positivism and stuck to the subjective exploratory strategy under the guidance of phenomenology or hermeneutic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xiology, it opposed to the value-freedom attitude insisting that the researcher could keep absolutely neutral during the research and stuck to the value-involvement attitude insisting that the researcher’s personal willingness would inevitably have an effect on the research process. The qualitative spirits of descriptive psychology got continued, promoted, and developed in contemporary qualitative psychology. We might even say that descriptive psychology was the source of ideas and the prediction of spirits of qualitative psychology and qualitative psychology was the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and the new existing form of descriptive psychology. There was fundamental consistence in basic spirits between descriptive psychology and qualitative psychology.

Keywords: descriptive psychology; qualitative spirit; humanism; qualitative psychology

收稿日期2018-09-1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描述心理学”(17FZX045);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青年专项重点资助项目“‘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城市家庭亲子关系问题、机制与对策研究——基于描述心理学视角”(C-a/2018/01/1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描述心理学在当代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研究”(2017SJB0437)

责任编辑曾新

标签:;  ;  ;  ;  ;  ;  ;  ;  ;  ;  ;  ;  ;  

王申连:论描述心理学的质性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