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行宪法论文-周叶中,张权

中国现行宪法论文-周叶中,张权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现行宪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宪法修正案,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规范

中国现行宪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叶中,张权[1](2019)在《论我国现行宪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条款》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一条第二款增加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实现了党的领导由政治原则向宪法规范的转化,形成了我国现行宪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条款。这一条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宪法不断完善的必然。它不仅增强了宪法文本的逻辑连贯性,使宪法中"社会主义"概念更加明确和丰富,使"党的领导"更具有规范性,而且使其所处的宪法第一条第二款形成具有完整的逻辑结构、明确的规范内涵和规范效力的宪法规范,将赋予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引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义务,同时也为该条款的实施指明具体路径。(本文来源于《政法论丛》期刊2019年03期)

彭东昱[2](2018)在《现行宪法:中国命运的铅字刻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国家,有一部什么样的宪法,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宣告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国家行动的纲领,人民权益的渊源,法治建设的根本。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命运的每一个转折点,中国前途的每一个里程碑,中国奇迹之所以成为现实的一切回答,都以铅字刻印在中国宪法里。(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大》期刊2018年23期)

王秀才[3](2017)在《中国文化宪法的基本理论构成与实践指向——以现行宪法相关文化条款为分析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宪法是宪法与文化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宪法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以宪法中文化条款为基石范畴,重在协调国家文化权力与公民文化权利相互关系的部门宪法。文化宪法的价值体系、规范体系和保障体系构成了中国文化宪法的基本理论。中国八二宪法部分文化条款存在"其它文化活动"等概括规定模糊、网络文化自由缺失、相关文化配套法律法规缺失以及文化权利司法救济和权利保障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指出将对中国文化宪法特别是文化宪法条款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一定的补正引导,为文化宪法内容本土化的挖掘提供保障。(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莫于川[4](2014)在《从认识宪法、尊重宪法到依宪治国、法治中国——现行宪法31年变迁、31条修正案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行宪法来之不易、生逢其时、角色特殊,31年变迁、4次修改、31条修正案是在改革开放35年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特别是31条修正案集中回应了我国经济政治改革和民主法治发展的深切呼唤,宣导了摒弃集权、打破垄断、放松规制、约束权力、崇尚民主、追求自由、注重平等、尊重人权、保护权利、鼓励公开等价值追求,具有非常丰富的法治内涵,直观地描述了推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梦想。从宪法规范走向宪法现实必须进行长期艰巨的努力,树立宪法观念、改善施宪机制、完善修宪程序是其中的叁项重要举措;现实生活中人们反复追问的关于宪法权威、宪法生命和宪法发展的若干尖锐问题,应当坦诚认真地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才能在宪法实践中充满自信地不断推动法治进步。(本文来源于《河北法学》期刊2014年02期)

刘大生[5](2012)在《中国特色的军队国家化——我国现行宪法中的军事制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行宪法中的军事制度就是军队国家化的制度。我国的军队国家化与西方国家的军队国家化相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宪法保持一致,承认中国特色的军队国家化,有利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本文来源于《江苏警官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陈斯喜[6](2012)在《现行宪法的时代化中国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部宪法要想得到有效实施,就要既体现时代精神,又符合国情。所谓体现时代精神,就是体现所处时代的核心价值追求,符合所处时代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而不能因循守旧;所谓符合国情,就是符合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切合自己国家的实际发展状况,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就我国现行宪法而言,这意味着时代化和中国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文来源于《法商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胡锦光[7](2012)在《中国现行宪法修改方式之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行宪法颁行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即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1982年宪法),之后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以修正案的方式进行了四次修改,共计通过31条修正案。对宪法的修改所采用的方式体现了一个社会对宪法所秉持的基本态度、对是否真正选择宪法生活的基本态度,特别是对宪法作为调整社会基本关系的法规范的基本态度,(本文来源于《法商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彭瑞英[8](2010)在《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研究----立于当代中国现行宪法价值取向与遵循”,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之下,探讨以宪法为根本的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信仰问题,从而试图确立其根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取向观。这种政治价值取向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这种政治价值取向观,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培育、强固公民的法律信仰,首要的问题是要解决当代中国公民对宪法信仰问题。中国现行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公民的政治遵循。由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入手,以“当代中国现行宪法价值取向与遵循”为主轴的立足点与写作的基点予以构架。通过解读当代中国现行宪法,尤其是宪法总则部分,以阐释当代中国现行宪法的根本属性与其主要内容;分析宪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受到的诸多“攻击”与“挑战”、宪法规定的政治制度被边缘化的现状;最后提出与论证了培育与强固当代中国公民宪法信仰的实现途径,进而确立公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取向观。全文包括前言和正文,共四部分内容。前言,主要界定了本文的重要概念;论述了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分析了学术界就此题目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的基本构架和主要观点;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正文共分叁大部分:第一部分,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的宪法价值指向。主要内容包括:当代中国现行宪法与政治遵循;当代中国现行宪法规范下的主导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当代中国现行宪法政治遵循的价值指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现行宪法所确认的主导意识形态;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现行宪法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本部分最后落脚在当代中国现行宪法信仰的价值指向是培育、强固“叁个历史必然”的认知;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第二部分,当代中国现行宪法信仰的边缘化现状。主要内容包括:当代中国现行宪法规范下的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信仰的“冲击”;当代中国现行宪法规范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信仰的“挑战”;当代中国现行宪法规范下的根本政治制度信仰的边缘化;当代中国现行宪法规范下的基本政治制度信仰的边缘化。通过分析当代中国现行宪法信仰的边缘化现状,指出其危及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弱化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旨在为后文论述培育和强固当代中国公民宪法信仰的途径打下基础。第叁部分,当代中国公民宪法信仰的培育、强固路径选择。主要内容包括:夯实宪法规范下的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地位;坚持和完善宪法规范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坚持和完善宪法规范下的根本政治制度制;坚持和完善宪法规范下的基本政治制度。这部分论述如何培育、强固当代中国公民,对宪法所确认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宪法所规定的政治制度的思想认知问题,以此强固当代中国现行宪法重要政治地位与公民行为上的严格遵循。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解读”、“述评结合”和“逻辑分析”法等。本文所用“文献解读”法,主要解读了宪法总则部分,因为总则是宪法的统领。其中,突出解读了宪法总则确认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宪法规范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其目的是为强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为后文透视与分析政治制度的边缘化境况打下基础。本文所用“述评结合”法,主要分析了为什么宪法是当代中国公民的根本大法?为什么宪法是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遵循?为本文的最终目的,即落脚点是为培育和强固当代中国公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做了铺垫。本文所用“逻辑分析法”,主要分析了当代中国现行宪法信仰遭受被边缘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了培育和强固当代中国公民宪法信仰的路径的可行性。这部分主要从宪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受到的“攻击”和“挑战”、宪法规定的主要内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边缘化等进行分析的,以此为本文尝试性地提出培育和强固当代中国公民宪法信仰的路径打下了基础。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下,力求整体有所创新。本文的创新点突出表现在论文的主题、逻辑构架和主要内容等方面。具体体现在:一是本文的主题,突破了传统上从泛泛的法律来写法律信仰论题的范式。本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下,从研究当代中国现行宪法总则入手,通过论述宪法确认的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来研究“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立于当代中国现行宪法价值取向与遵循”的问题。这不仅区别于研究法律信仰论题在纯法学的视域下研究的一般写法;同时,还将当代中国现行宪法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很好的联系到一起,为本文的最终目的---培育与强固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打下基础。二是本文的写作构架,突破了传统上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这种纯法学的构架定式。本文的构架立足于宪法既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又是我国的政治遵循,从宪法确认的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受到的诸多“挑战”和“攻击”、宪法规范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边缘化开始分析,最后落脚在当代中国公民坚持宪法信仰的路径选择上。这种构架为以后法律信仰论题的构架另辟了新径;同时,也为本文主要内容的写作构筑了支架、骨骼。叁是本文的主要内容,突破了传统研究法律信仰只从基本法、普通法写作的限制。本文内容包括:当代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根本组织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四个方面。这既为跨学科进行法律信仰研究另辟了新径;更是培育、强固当代中国公民法律信仰中的最核心的关键性问题。总之,在本文“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研究—立于当代中国现行宪法价值取向与遵循”写作中,通过运用“文献解读”、“述评结合”和“逻辑分析”法,以求论文整体有所创新。这只是一己之见,略尽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山东轻工业学院》期刊2010-04-11)

沈寿文[9](2009)在《立宪思维与“依宪执政”的悖论——以现行中国宪法文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依法执政"到"依宪执政"表达了人们对于政府执政依据的更高要求,它实质上是将法律置于宪法的天平之上,是在注重政府行政分支依法执法、司法分支依法司法的观念下,进一步主张立法分支应当依宪立法。本文立基于形式意义的"依宪执政",以中国现行宪法文本为例,考察了这种意义的"依宪执政"在我国实践中的不可欲性,进而讨论导致我国现行宪法文本这种难以甚至无法作为形式意义"依宪执政"的依据的原因乃在于立宪思维存在的若干误区。最终,为了使"执政"有可行的宪法文本依据,我们还是不得不回归到讨论实质意义的"依宪执政"的前提上来。(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于沛霖,张贻翠[10](2008)在《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经过了4次修改,修改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依据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具体阐述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与宪法的某些规定不适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通过宪法的修改和完善,可使得宪法与时俱进。(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中国现行宪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个国家,有一部什么样的宪法,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宣告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国家行动的纲领,人民权益的渊源,法治建设的根本。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命运的每一个转折点,中国前途的每一个里程碑,中国奇迹之所以成为现实的一切回答,都以铅字刻印在中国宪法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现行宪法论文参考文献

[1].周叶中,张权.论我国现行宪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条款[J].政法论丛.2019

[2].彭东昱.现行宪法:中国命运的铅字刻印[J].中国人大.2018

[3].王秀才.中国文化宪法的基本理论构成与实践指向——以现行宪法相关文化条款为分析对象[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莫于川.从认识宪法、尊重宪法到依宪治国、法治中国——现行宪法31年变迁、31条修正案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J].河北法学.2014

[5].刘大生.中国特色的军队国家化——我国现行宪法中的军事制度解读[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

[6].陈斯喜.现行宪法的时代化中国化特征[J].法商研究.2012

[7].胡锦光.中国现行宪法修改方式之评析[J].法商研究.2012

[8].彭瑞英.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

[9].沈寿文.立宪思维与“依宪执政”的悖论——以现行中国宪法文本为例[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

[10].于沛霖,张贻翠.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标签:;  ;  ;  ;  

中国现行宪法论文-周叶中,张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