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力平衡装置及吸盘论文和设计-刘仁友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盘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压力平衡装置及吸盘,包括壳体、活动设置于壳体并能够发生形变的形变件、设置于壳体内并用于驱动形变件恢复原状的多个弹性件及装设于壳体内并用于将形变后的形变件卡紧于壳体的卡紧组件,所述形变件的底端突伸至壳体外并用于与外界结构抵触。本压力平衡装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形变件的底端能够与曲面完全接触,使得压力平衡装置受力均匀,达到压力平衡的效果。该压力平衡装置特别适用于吸盘中,形变件的底端抵触吸盘本体,使得吸盘本体的吸附面能够与曲面完全接触,从而实现吸盘对曲面进行吸附,克服了传统吸盘不能吸附曲面的缺点。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压力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活动设置于壳体并能够发生形变的形变件、设置于壳体内并用于驱动形变件恢复原状的多个弹性件及装设于壳体内并用于将形变后的形变件卡紧于壳体的卡紧组件,所述形变件的底端突伸至壳体外并用于与外界结构抵触。

设计方案

1.一种压力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活动设置于壳体并能够发生形变的形变件、设置于壳体内并用于驱动形变件恢复原状的多个弹性件及装设于壳体内并用于将形变后的形变件卡紧于壳体的卡紧组件,所述形变件的底端突伸至壳体外并用于与外界结构抵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力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紧组件包括第一卡紧件、第二卡紧件及用于驱动第一卡紧件与第二卡紧件靠近或远离的卡紧驱动件,所述形变件围绕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设置;当第一卡紧件与第二卡紧件彼此远离时,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将形变后的形变件卡紧于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力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紧件设置有第一开合斜面,所述第二卡紧件设置有与第一开合斜面相对设置的第二开合斜面,当卡紧驱动件的驱动端抵触第一开合斜面和第二开合斜面时,第一卡紧件与第二卡紧件彼此远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压力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紧驱动件包括操作部及连接于操作部的螺杆部,所述螺杆部与壳体螺纹连接并突伸入第一卡紧件与第二卡紧件之间,所述操作部位于壳体外。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力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滑柱,所述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均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滑柱滑动配合的滑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力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件为软胶件,所述形变件包括位于壳体内的主体部及与主体部连接的抵触部,所述抵触部和主体部均呈圆环状,多个弹性件环形阵列设置于主体部上,所述抵触部突伸至壳体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压力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装设有限位座,所述限位座与壳体之间设置有限位槽,所述形变件和多个弹性件均容设于限位槽内,所述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紧部,所述限位座设置有用于供第一卡紧部突伸入限位槽并卡紧形变件的多个第一避空孔。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压力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件包括多个活动件,活动件与弹性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导向座,一个活动件滑动设置于一个导向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压力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均设置有多个第二卡紧部,所述导向座设置有用于供第二卡紧部卡紧活动件的第二避空孔。

10.一种吸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平衡装置、贯穿于压力平衡装置的连杆、转动连接于连杆的一端的推拉件及连接于连杆的另一端的吸盘本体,所述形变件的底端与吸盘本体抵触。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盘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压力平衡装置及吸盘。

背景技术

市场上的吸盘产品有吸附玻璃等光滑面的吸盘,近年来还出现了能吸附粗糙面的吸盘;但现有的大部分吸盘只能在被吸附面为平面基础上达到吸附效果,而无法实现曲面吸附;即使有吸盘能够实现曲面吸附,其让吸盘弯曲的装置使用的结构复杂,零部件多,不利于节省原料成本和加工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力平衡装置及吸盘,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形变件的底端能够与曲面完全接触,使得压力平衡装置受力均匀,达到压力平衡的效果;该压力平衡装置特别适用于吸盘中,形变件的底端抵触吸盘本体,使得吸盘本体的吸附面能够与曲面完全接触,从而实现吸盘对曲面进行吸附,克服了传统吸盘不能吸附曲面的缺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压力平衡装置,其包括壳体、活动设置于壳体并能够发生形变的形变件、设置于壳体内并用于驱动形变件恢复原状的多个弹性件及装设于壳体内并用于将形变后的形变件卡紧于壳体的卡紧组件,所述形变件的底端突伸至壳体外并用于与外界结构抵触。

进一步地,所述卡紧组件包括第一卡紧件、第二卡紧件及用于驱动第一卡紧件与第二卡紧件靠近或远离的卡紧驱动件,所述形变件围绕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设置;当第一卡紧件与第二卡紧件彼此远离时,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将形变后的形变件卡紧于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紧件设置有第一开合斜面,所述第二卡紧件设置有与第一开合斜面相对设置的第二开合斜面,当卡紧驱动件的驱动端抵触第一开合斜面和第二开合斜面时,第一卡紧件与第二卡紧件彼此远离。

进一步地,所述卡紧驱动件包括操作部及连接于操作部的螺杆部,所述螺杆部与壳体螺纹连接并突伸入第一卡紧件与第二卡紧件之间,所述操作部位于壳体外。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滑柱,所述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均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滑柱滑动配合的滑孔。

进一步地,所述形变件为软胶件,所述形变件包括位于壳体内的主体部及与主体部连接的抵触部,所述抵触部和主体部均呈圆环状,多个弹性件环形阵列设置于主体部上,所述抵触部突伸至壳体外。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装设有限位座,所述限位座与壳体之间设置有限位槽,所述形变件和多个弹性件均容设于限位槽内,所述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紧部,所述限位座设置有用于供第一卡紧部突伸入限位槽并卡紧形变件的多个第一避空孔。

进一步地,所述形变件包括多个活动件,活动件与弹性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多个导向座,一个活动件滑动设置于一个导向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紧件和第二卡紧件均设置有多个第二卡紧部,所述导向座设置有用于供第二卡紧部卡紧活动件的第二避空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吸盘,包括上述的压力平衡装置、贯穿于压力平衡装置的连杆、转动连接于连杆的一端的推拉件及连接于连杆的另一端的吸盘本体,所述形变件的底端与吸盘本体抵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常态时,形变件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实际使用时,形变件的底端与外界结构的接触面抵触,当外界结构的接触面为平面时,向压力平衡装置施加向下的压力,使得形变件的底端与平面完全接触,形变件受力均匀,从而使得压力平衡装置受力均匀,达到压力平衡的效果;当外界结构的接触面为曲面时,形变件的底端与曲面没有完全接触,即形变件的一部分与曲面接触,另一部分与曲面不接触,此时向压力平衡装置施加向下的压力,形变件中与曲面接触的一部分受到挤压,使得形变件中受到挤压的那部分沿着曲面的弧度弯曲并压缩相应位置的弹性件,即形变件发生形变,直至形变件的另一部分与曲面接触,从而使得形变件的底端与曲面完全接触,最后卡紧组件将发生形变后的形变件卡紧在壳体的内壁,使得形变件保持形变的状态,从而保持形变件的底端与曲面完全接触,使得压力平衡装置受力均匀,达到压力平衡的效果;当需要不使用压力平衡装置时,只需操作卡紧组件释放形变件,形变件在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恢复原状,以便于压力平衡装置下一次使用或使用在不同的曲面上。本压力平衡装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形变件的底端能够与曲面完全接触,使得压力平衡装置受力均匀,达到压力平衡的效果。该压力平衡装置特别适用于吸盘中,形变件的底端抵触吸盘本体,使得吸盘本体的吸附面能够与曲面完全接触,从而实现吸盘对曲面进行吸附,克服了传统吸盘不能吸附曲面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吸盘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带有实施例一的压力平衡装置的吸盘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带有实施例二的压力平衡装置的吸盘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压力平衡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压力平衡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滑柱;12、壳身;13、壳盖;14、手柄;15、导向座;151、第二避空孔;2、形变件;21、主体部;22、抵触部;23、活动件;231、导柱;3、弹性件;4、卡紧组件;41、第一卡紧件;411、第一开合斜面;42、第二卡紧件;421、第二开合斜面;43、卡紧驱动件;431、操作部;432、螺杆部;44、容纳槽;45、滑孔;46、第一卡紧部;47、第二卡紧部;5、限位座;51、限位槽;52、第一避空孔;6、连杆;7、推拉件;8、吸盘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压力平衡装置,其包括壳体1、活动设置于壳体1并受压能够发生形变的形变件2、设置于壳体1内并用于驱动形变件2恢复原状的多个弹性件3及装设于壳体1内并用于将形变后的形变件2卡紧于壳体1的卡紧组件4,所述形变件2的底端突伸至壳体1外并用于与外界结构抵触,多个弹性件3均匀分布在形变件2上,弹性件3的一端抵触壳体1,弹性件3的另一端抵触形变件2。

常态时,形变件2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实际使用时,形变件2的底端与外界结构的接触面抵触,当外界结构的接触面为平面时,向压力平衡装置施加向下的压力,使得形变件2的底端与平面完全接触,形变件2受力均匀,从而使得压力平衡装置受力均匀,达到压力平衡的效果;当外界结构的接触面为曲面时,形变件2的底端与曲面没有完全接触,即形变件2的一部分与曲面接触,另一部分与曲面不接触,此时向压力平衡装置施加向下的压力,形变件2中与曲面接触的一部分受到挤压,使得形变件2中受到挤压的那部分沿着曲面的弧度弯曲并压缩相应位置的弹性件3,即形变件2发生形变,直至形变件2的另一部分与曲面接触,从而使得形变件2的底端与曲面完全接触,最后卡紧组件4将发生形变后的形变件2卡紧在壳体1的内壁,使得形变件2保持形变的状态,从而保持形变件2的底端与曲面完全接触,使得压力平衡装置受力均匀,达到压力平衡的效果;当需要不使用压力平衡装置时,只需操作卡紧组件4释放形变件2,形变件2在弹性件3的弹性力作用下恢复原状,以便于压力平衡装置下一次使用或使用在不同的曲面上。本压力平衡装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形变件2的底端能够与曲面完全接触,使得压力平衡装置受力均匀,达到压力平衡的效果。该压力平衡装置特别适用于吸盘中,形变件2的底端抵触吸盘本体8,使得吸盘本体8的吸附面能够与曲面完全接触,从而实现吸盘对曲面进行吸附,克服了传统吸盘不能吸附曲面的缺点。

本实施例中,所述卡紧组件4包括第一卡紧件41、第二卡紧件42及用于驱动第一卡紧件41与第二卡紧件42靠近或远离的卡紧驱动件43,所述第一卡紧件41与第二卡紧件42关于卡紧驱动件43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所述形变件2围绕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设置;当第一卡紧件41与第二卡紧件42彼此远离时,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将形变后的形变件2卡紧于壳体1。

当形变件2发生形变后,操作卡紧驱动件43,卡紧驱动件43驱动第一卡紧件41与第二卡紧件42彼此远离移动,直至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彼此远离的一侧均与形变件2抵靠,从而将变形后的形变件2卡紧在壳体1,使得形变件2保持形变的状态,以保证形变件2的底端始终与曲面完全接触。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紧件41设置有第一开合斜面411,所述第二卡紧件42设置有与第一开合斜面411相对设置的第二开合斜面421,所述第一开合斜面411与第二开合斜面421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卡紧驱动件43的驱动端的容纳槽44,当卡紧驱动件43的驱动端抵触第一开合斜面411和第二开合斜面421时,第一卡紧件41与第二卡紧件42彼此远离。常态时,卡紧驱动件43的驱动端位于容纳槽44内,当需要卡紧形变件2时,驱动卡紧驱动件43靠近第一开合斜面411和第二开合斜面421移动,使得卡紧驱动件43的驱动端分别与第一开合斜面411和第二开合斜面421滑动,使得卡紧驱动件43的驱动端插入第一卡紧件41与第二卡紧件42之间,进而使得第一卡紧件41与第二卡紧件42彼此远离移动;其中,第一开合斜面411和第二开合斜面421对卡紧驱动件43起到导向的作用,以便于卡紧驱动件43驱动第一卡紧件41与第二卡紧件42彼此远离移动,另外,当第一卡紧件41与第二卡紧件42释放形变件2时,卡紧驱动件43的驱动端退回至容置槽内,容纳槽44为卡紧驱动件43的驱动端提供存放的空间,以便于卡紧驱动件43下一次驱动第一卡紧件41与第二卡紧件42彼此远离移动,提高了操作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卡紧驱动件43包括操作部431及连接于操作部431的螺杆部432,所述螺杆部432与壳体1螺纹连接并突伸入第一卡紧件41与第二卡紧件42之间,所述操作部431位于壳体1外。实际使用时,转动操作部431,操作部431带动螺杆部432转动,使得螺杆部432与壳体1螺纹连接,螺杆部432连带操作部431向壳体1内移动,螺杆部432的自由端插入第一卡紧件41与第二卡紧件42之间,使得第一卡紧件41与第二卡紧件42彼此远离移动,从而将形变后的形变件2卡紧;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的移动方向与卡紧驱动件43的移动方向垂直。

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滑柱11,所述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均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滑柱11滑动配合的滑孔45,所述滑孔45为腰型孔;在第一卡紧件41与第二卡紧件42彼此远离移动的过程中,在滑孔45与滑柱11的配合下,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分别沿着一个滑柱11左右移动。通过滑孔45与滑柱11的配合,一方面是便于壳体1、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进行装配,另一方面是提高了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移动的稳定性,避免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发生偏摆。

本实施例中,所述形变件2为软胶件,所述形变件2包括位于壳体1内的主体部21及与主体部21连接的抵触部22,所述抵触部22和主体部21均呈圆环状,所述抵触部22的内径大于主体部21的内径,抵触部22的外径小于主体部21的外径,所述主体部21的底面用于与壳体1的内壁抵触,避免形变件2脱离壳体1,多个弹性件3环形阵列设置于主体部21上,所述抵触部22突伸至壳体1外,所述主体部21与抵触部22为一体构造,生产制造方便,成本低,且提高了形变件2的结构稳定性及强度,所述卡紧组件4用于将主体部21卡紧于壳体1的内壁;螺杆部432贯穿主体部21或\/和抵触部22。

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内装设有限位座5,所述限位座5与壳体1之间设置有限位槽51,所述形变件2和多个弹性件3均容设于限位槽51内,限位槽51的侧壁对弹性件3和形变件2的左右位置进行限位,提高了弹性件3和形变件2的稳定性,所述形变件2能够沿着限位座5的外侧壁上下滑动,所述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紧部46,所述第一卡紧件41中第一卡紧部46与第二卡紧件42中第一卡紧部46的数量总和等于弹性件3的数量,所述限位座5设置有用于供第一卡紧部46突伸入限位槽51并卡紧形变件2的多个第一避空孔52,第一卡紧件41的第一卡紧部46和第二卡紧件42的第一卡紧部46经由第一避空孔52突伸入限位槽51内,直至第一卡紧部46将形变件2卡紧在壳体1内。当抵触部22受到曲面挤压时,抵触部22经由主体部21压缩弹性件3,使得抵触部22被挤压的那部分连带主体部21的对应位置沿着曲面的弧度弯曲,直至抵触部22与曲面完全接触,卡紧组件4将主体部21卡紧在壳体1,从而将形变件2保持在形变状态。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3为弹簧,弹簧的结构简单,成本低,维护和更换方便,弹性好,使用寿命长。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3为呈C型的弹片。

优选地,所述壳体1包括壳身12及盖设于壳身12的壳盖13,所述壳身12与壳盖13通过螺钉连接或超声波接合,所述壳身12与壳盖13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第一卡紧件41、第二卡紧件42等结构位于空腔内。

优选地,所述壳盖13的顶部设置有手柄14,手柄14起到连接颈的功能,用于连接手机座等组件;另外,当手柄不与手机座等组件连接时,使用者手拿手柄14即可按压压力平衡装置,使用方便、快捷,也便于使用者拿取压力平衡装置。

实施例二。

如图1、如图3和图5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点在于:所述形变件2包括多个活动件23,多个活动件23呈环形阵列设置于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的四周,活动件23与弹性件3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多个导向座15,一个活动件23滑动设置于一个导向座15,导向座15对活动件23的上下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提高了活动件23移动的稳定性,一个弹性件3容设于一个导向座15内,导向座15的内壁对弹性件3进行限位,避免弹性件3发生倾倒或偏摆,提高了弹性件3的稳定性,所述活动件23的顶部设置有导柱231,所述弹性件3套设于导柱231外,便于弹性件3与活动件23进行组装,所述活动件23由三个圆柱体依次叠加而成,中间的圆柱体的直径最大,上端的圆柱体(导柱231)的直径最小,中间的圆柱体的底面用于与导向座15的底壁抵触,避免活动件23脱离壳体1。

当形变件2中的一部分活动件23受到曲面挤压时,该部分的活动件23向上移动并压缩弹性件3,使得该部分的活动件23所形成的弧面与曲面的弧度相等,从而使多个活动件23与曲面完全接触,卡紧组件4将上移后的活动件23卡紧在壳体1,从而保持形变件2的形变状态。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紧件41和第二卡紧件42均设置有多个第二卡紧部47,所述导向座15设置有用于供第二卡紧部47卡紧活动件23的第二避空孔151,第一卡紧件41的第二卡紧部47和第二卡紧件42的第二卡紧部47经由第二避空孔151突伸入导向座15内,直至第二卡紧部47将形变件2卡紧在导向座15的内壁,该结构设计巧妙,使得第一卡紧件41、第二卡紧件42和导向座15的结构紧凑。

实施例二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其余结构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吸盘,包括上述的压力平衡装置、贯穿于压力平衡装置的连杆6、转动连接于连杆6的一端的推拉件7及连接于连杆6的另一端的吸盘本体8,所述形变件2的底端与吸盘本体8抵触,所述推料件位于壳体1的顶部,所述推拉件7通过销轴与连杆6连接。

实际使用时,向吸盘施加压力,在形变件2的作用下,使得吸盘本体8与曲面完全接触,即吸盘本体8的弧度与曲面的弧度相等,此时,吸盘本体8的吸附面与曲面之间的空气被排出,且曲面与吸盘本体8的吸附面之间达到密封的状态,再按压推拉件7即可拉动连杆6上移,连杆6抽拉吸盘本体8,使得吸盘本体8的吸附面与曲面之间形成更大的密闭空间,提高了吸盘的吸附力。本吸盘还具备上述压力平衡装置所获得的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所有技术特征均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自由组合。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压力平衡装置及吸盘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7313.2

申请日:2019-01-0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523987U

授权时间:20191022

主分类号:F16B 47/00

专利分类号:F16B47/00

范畴分类:27A;

申请人:刘仁友

第一申请人:刘仁友

申请人地址: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苏坑村上甲队上新路367号C栋C4

发明人:刘仁友

第一发明人:刘仁友

当前权利人:刘仁友

代理人:陈万江

代理机构:44215

代理机构编号: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压力平衡装置及吸盘论文和设计-刘仁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