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厌氧氨氧化工艺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脱氮技术,相较于传统脱氮工艺具有无需耗氧量和外加碳源,剩余污泥产生量少等优势。但在其推广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低温、污泥流失等问题的影响,导致该工艺运行的不稳定。针对影响该工艺稳定运行的因素,本研究通过建立絮状-颗粒耦合的厌氧氨氧化系统(SBR1)和颗粒厌氧氨氧化系统(SBR2),探讨不同污泥形态的厌氧氨氧化系统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恢复及稳定策略;随后在瞬时降温和梯度降温两种降温模式下,评估系统在低温下的抗冲击能力和恢复能力;最后结合高通量测序手段,分析不同污泥形态厌氧氨氧化系统的微生物菌群结构特性,探究系统对低温冲击的响应机制;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设置絮状-颗粒耦合的厌氧氨氧化系统和厌氧氨氧化颗粒系统,考察动态取泥和缩短静置时间因素对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在完成污泥接种后,经过63 d SBR1对NH4+-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能达到99.49%和97.74%,到第80 d,SBR2反应器对NH4+-N和NO2--N的去除率都可稳定维持在95%左右。在此基础上,考察反应运行周期、静置时间和污泥量等因子对系统运行效能的影响,研究实验结果发现,通过生物强化、人工淘洗、调整基质浓度、调整反应运行周期等调控措施可实现系统的脱氮性能的快速恢复。(2)为探究系统在低温冲击下的稳定性,设置瞬时降温(35℃→15℃)和梯度降温(35℃→30℃→25℃→20℃→15℃)两种降温方式。在瞬时降温试验中,SBR1和SBR2的总氮去除速率分别下降了24.63%、31.48%,在梯度降温试验中,SBR1和SBR2的总氮去除速率分别在25℃和30℃时出现了急速下降,在温度为15℃时,两个系统的总氮去除速率依次下降了53.58%、71.11%。由此说明,在同一降温模式中,厌氧氨氧化颗粒系统对温度的变化更为敏感,且絮状-颗粒耦合的污泥系统对低温的冲击表现出更高的系统稳定性。另外,相较于梯度降温,SBR1和SBR2都在瞬时降温的条件下,具有更强的系统脱氮性能稳定性。(3)在系统的恢复性试验中,瞬时降温条件下的SBR1和SBR2的NH4+-N去除率分别降低了15.37%、22.63%,NO2--N去除率分别下降了9.80%、18.37%;而梯度降温条件下的SBR1反应器对NH4+-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降低了54.79%、43.41%;SBR2反应器对NH4+-N和NO2--N的去除率各下降了64.81%、43.74%;另外在经历瞬时降温和梯度降温冲击后,SBR1的脱氮性能分别在4 h和16 h后基本恢复,SBR2运行效果的恢复时长依次为12 h和18 h。结果表明,厌氧氨氧化系统的恢复能力与低温冲击的时长呈现一定的正相关趋势,而当冲击时长相同时,多种污泥形态耦合的系统可以更快地恢复其脱氮性能。(4)高通量测序结果说明,厌氧氨氧化颗粒系统中微生物菌群的丰富度高于絮状-颗粒耦合系统,而厌氧氨氧化絮状-颗粒耦合系统的菌群多样性较颗粒系统样本高。菌群结构方面,在门分类水平上,SBR1和SBR2系统样本中的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相对丰度分别为12.26%、10.79%;在属分类水平上,SBR1和SBR2中同时检测到了Candidatus Kuenenia、Candidatus Brocadia和Candidatus Anammoxoglobus这三类厌氧氨氧化菌,且其相对丰度最大,分别为9.6%、9.56%;其他各分类水平上的厌氧氨氧化菌群丰度均占据一定优势,表明不论是在絮状-颗粒耦合的厌氧氨氧化系统,亦或是在厌氧氨氧化颗粒系统中,厌氧氨氧化菌都是主要的优势菌群,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黄睿
导师: 李柏林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絮状污泥,颗粒污泥,温度模式,菌群特性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生物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分类号: X703;X172
DOI: 10.27381/d.cnki.gwlgu.2019.000662
总页数: 78
文件大小: 1539K
下载量: 31
相关论文文献
- [1].戴晓虎:污泥安全处理处置与资源资源化现状、瓶颈与解决途径[J]. 给水排水动态 2017(04)
- [2].多层烧结工艺在冶金污泥上的应用[J]. 柳钢科技 2019(03)
- [3].污泥资源利用研究新进展[J].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19(04)
- [4].一种用于污泥干燥的热发生系统设计[J]. 化工设计通讯 2019(12)
- [5].添加餐厨油脂对高含固污泥热水解及厌氧消化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9(12)
- [6].蚯蚓粪对城镇污泥降解的影响[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0(01)
- [7].乳化污泥固液分离设备的研制[J]. 矿冶 2020(01)
- [8].制革含铬污泥制备陶粒的性能研究[J]. 低碳世界 2020(01)
- [9].污泥中有机质及微生物对混凝土长期稳定性的影响评估[J]. 住宅与房地产 2020(02)
- [10].委内瑞拉油田污泥脱水橇设计[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0(04)
- [11].暂存库填埋调质污泥的压缩与固结特性[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04)
- [12].白酒废水污泥特征及资源化利用思考[J]. 区域治理 2020(03)
- [13].燃煤机组污泥掺烧项目工程设计[J]. 热力发电 2020(04)
- [14].污泥掺混煤粉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模型适应性研究[J]. 热能动力工程 2020(02)
- [15].制革污泥铬形态表征[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0(03)
- [16].制革厂污泥改良土壤对四种芳烃农作物的影响[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0(04)
- [17].制革污泥中铬的提取及测定方法分析[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0(02)
- [18].制革污泥对两种不同土壤中生长的罗勒叶油的产量的影响[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0(04)
- [19].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污泥掺烧技术研究[J]. 电力设备管理 2020(05)
- [20].周期性污泥调堵技术应用[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20(02)
- [21].城镇污泥对麦地农田土壤环境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 2020(11)
- [22].乌鲁木齐市城市污泥保水特性的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20(04)
- [23].掺烧污泥循环流化床锅炉污泥给料及配风系统设计与应用[J].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20(02)
- [24].蚯蚓处理造粒污泥的实验研究[J]. 广东化工 2020(16)
- [25].含氟污泥的理化性质及其对水泥性能和环境安全性的影响[J]. 硅酸盐学报 2020(08)
- [26].超声与溶菌酶协同强化印染污泥溶胞效果研究[J]. 应用化工 2020(08)
- [27].废水处理中污泥减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 智能城市 2020(17)
- [28].基于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的污泥原位减量技术进展[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09)
- [29].EDTA滴定法快速测定粘胶污泥含锌方法探讨[J]. 人造纤维 2020(04)
- [30].含有毒有害组分有机污泥的湿式氧化减量技术[J]. 净水技术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