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证据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证据,证据法,华夏,四重,规则,玉石,易经。
证据法论文文献综述
曹艳琼[1](2019)在《易经中的证据法文化事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易经》作为我国经典文化源头的集大成着作,自然也成为研究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典籍。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国内证据法文化渊源的专门梳理,很多证据法文化的起源都被定格在了西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契机之下,经过对《易经》卦辞、爻辞的解读,并辅以《周礼》的佐证和历朝历代对于《易经》解读的参考,从证据法的视角分析《易经》中所记载的法律现象,初步得出叁个结论:第一,证据裁判思想的起源应当进一步推进,即西周时期已出现证据裁判思想的萌芽;第二,《易经》中记载的证据种类有被告人供述,物证,书证等;第叁,《易经》中体现的证据审查判断原则有刚柔并济、当庭对质以及自由心证等。(本文来源于《证据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秦崇文[2](2019)在《文化大传统理论与四重证据法实践——国际比较文学第22届年会文学人类学圆桌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人类学孕育发展于比较文学学科,在21世纪形成以文化文本及其符号编码原理为核心,以文史哲不分并包容宗教、艺术等学科的"神话历史"为认识目标,以叁重证据法和四重证据法为新方法论的一个完整理论体系,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学术"走出去"和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成功范例,并且日渐发展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成为我国文科创新发展较成熟的动力。本次国际比较文学大会的文学人类学圆桌讨论,围绕"文化大小传统""四重证据法"两个主题展开对话与交流,推进文学人类学的中国理论话语之对外传播。(本文来源于《百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吴洪淇[3](2019)在《证据法体系化的法理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证据法规范与理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证据规范欠缺体系性,理论话语来源复杂、彼此杂糅等现实困境。证据法理问题是证据法学的基础性问题,也是证据法学与法理学的交叉地带。系统反思证据法体系化的法理问题,可形成叁个相对稳定的问题域:一是证据法的本体论问题,二是证据法的价值论问题,叁是证据法的规范论问题;这些问题分别从不同层面系统界定了证据法的整体定位。通过对这叁个问题域的梳理与整合,可以为理解与展望中国语境下证据法的现状和走向提供理论上的参照系。法理学的整体性视角和反思性理念,可以为证据法学科与规范体系提供整合平台。(本文来源于《法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吉利洋[4](2019)在《证据法基本原则的理论阐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处在新时代司法改革之际,"以证据为根据"的司法活动必然会对证据的认定规范化和系统化,而其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实现应是严格遵循证据法的基本原则,以证据为本原则、直接言辞原则和法定证明与自由证明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有效地贯彻证据法学的基本原则,将法律事实与法律规范链接到位,有利于实现司法正义,构建法治中国的目标。(本文来源于《河北农机》期刊2019年09期)
孟倩[5](2019)在《论“叁重证据法”在展览中的应用——以“幽香氤氲——香具·香品·香文化”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历史学研究中运用的"叁重证据法",以安徽博物院策划的"幽香氤氲——香具·香品·香文化"展为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器物类展览内容设计中"器物""传世文献""承载展览主题情节的书画、雕刻及其他器物"相结合的展览表现方法,着重论述第叁种证据在展览情境展示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以期为器物类展览的内容设计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博物院》期刊2019年04期)
柴克东[6](2019)在《何以深度释中国——评《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和《四重证据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文化大传统揭示华夏文明基因——评《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成果之一,叶舒宪教授新着《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一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本书与2015年出版的《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以及即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玄玉时代——五千年中国的新求证》共同构成了文学(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2期)
谢美英[7](2019)在《文学人类学的方法论标杆《四重证据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重证据法研究》从学术史的角度系统梳理了四重证据法的演变历程,指出了四重证据法的方法论价值,并辅以实践个案以检验该方法论的立体释古效力。该书理论视角独到,彰显了文学人类学理论的本土价值,凸显四重证据法融合科学实证与人文阐释的学术诉求,是一部理论研究与实践验证完美衔接的佳作。(本文来源于《百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崔梦雪[8](2019)在《区块链电子存证的证据法价值分析——以杭州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块链脱胎于比特币,2008年出现在大众视野,引发了热烈讨论和密切关注。经过10年的迭代发展,区块链技术不只是应用于比特币交易等金融领域中,在医疗、能源、保险等各行各业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章分析了区块链的特征,以2018年6月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为例,对我国司法领域的区块链电子存证进行个案分析,探讨了区块链电子存证的证据法价值。(本文来源于《无线互联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袁义康[9](2019)在《证据法视野下的刑事缺席审判程序》一文中研究指出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完善应当兼顾程序设计和证据运用,两者分别以保障人权和发现真实为核心,因此研究的重点不能仅集中于程序设计而忽视证据领域。刑事缺席审判程序立足于有效追逃追赃、及时解决刑事案件的不当拖延,不仅需要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才能进行具有过度"杀伤"性质的缺席判决,而且因案件诉讼构造和证据形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适用的证据规则、证明标准和证明方法可以按普通刑事诉讼法规则进行适当调整,可以采取"逻辑相关"的关联性标准以扩大证据来源,严格限制非法证据,并且细化证据印证与补强方式;明确审前程序和审判程序的证明对象,分别采取"原子主义"和"整体主义"证明模式,使统一的证明标准分别针对各自证明对象而非单一的证据;根据案件事实类型分别对应严格证明和自由证明。(本文来源于《政治与法律》期刊2019年07期)
刘强[10](2019)在《澳大利亚联邦证据法的主要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属英美法系国家,澳大利亚的证据法与美国、英国的证据法在整体的制度理念和规则体系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在法典化、具体规则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研究和学习英美法系的证据制度的过程中,很多概括性的表述和观点难免存在不够准确之处。这使得准确介绍和阐述各(本文来源于《人民法院报》期刊2019-06-28)
证据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学人类学孕育发展于比较文学学科,在21世纪形成以文化文本及其符号编码原理为核心,以文史哲不分并包容宗教、艺术等学科的"神话历史"为认识目标,以叁重证据法和四重证据法为新方法论的一个完整理论体系,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学术"走出去"和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成功范例,并且日渐发展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成为我国文科创新发展较成熟的动力。本次国际比较文学大会的文学人类学圆桌讨论,围绕"文化大小传统""四重证据法"两个主题展开对话与交流,推进文学人类学的中国理论话语之对外传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证据法论文参考文献
[1].曹艳琼.易经中的证据法文化事实研究[J].证据科学.2019
[2].秦崇文.文化大传统理论与四重证据法实践——国际比较文学第22届年会文学人类学圆桌会综述[J].百色学院学报.2019
[3].吴洪淇.证据法体系化的法理阐释[J].法学研究.2019
[4].吉利洋.证据法基本原则的理论阐述[J].河北农机.2019
[5].孟倩.论“叁重证据法”在展览中的应用——以“幽香氤氲——香具·香品·香文化”展为例[J].博物院.2019
[6].柴克东.何以深度释中国——评《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和《四重证据法研究》[J].名作欣赏.2019
[7].谢美英.文学人类学的方法论标杆《四重证据法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9
[8].崔梦雪.区块链电子存证的证据法价值分析——以杭州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19
[9].袁义康.证据法视野下的刑事缺席审判程序[J].政治与法律.2019
[10].刘强.澳大利亚联邦证据法的主要特点[N].人民法院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