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吸收动力学论文_张艺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氧化碳吸收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学,二氧化,乙醇胺,溶剂,速率,反应器,热力学。

二氧化碳吸收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艺峰[1](2018)在《相变溶剂吸收二氧化碳反应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捕集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CCS)是当今世界最直接的一种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目前工业上多采用的醇胺法处理存在解吸能耗高的问题。因此研究开发低成本,低能耗的CO_2捕集技术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相变吸收法在吸收过程中出现吸收剂-吸收产物的分相现象,只有吸收产物会送到脱料板再生,吸收剂可直接回用,因此所需的溶剂再生能耗大大降低,被认为是理想的醇胺吸收替代方法。本实验以湿壁塔为反应装置以探索CO_2吸收的动力学,通过DETA/PMDETA/环丁砜为的实验方案,通过最佳实验配比读出实验结论。环丁砜由于热稳定性高,对酸、碱稳定,是一种优良的溶剂。本文以DETA/PMDETA/环丁砜吸收二氧化碳为吸收剂,通过滴定和NMR仔细研究了相分离现象和CO_2容量。利用核磁共振对其进行分析,混合胺溶液的能耗相对较低。进行进一步分析以确定所需的再生能量。为开发新型CO_2吸收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在该研究中,DETA/PMDETA/环丁砜相变溶剂具有CO_2吸收率高、吸收率快、能量低的特点。吸收CO_2后,溶液分裂成含PMDETA/环丁砜的上层和富含CO2的DETA/PMDETA/环丁砜的下层。由于环丁砜和二氧化碳之间有很强的亲和力,所以吸收率提高了0.7倍。随着CO_2负载或气体流速的增加,总传质系数由气膜传质控制向液膜传质控制转变。由于只有富CO_2相被送到汽提塔进行再生,我们计算了DETA/PMDETA/环丁砜的再生热,与5M MEA相比,DETA/PMDETA/环丁砜的显热和汽化热分别降低了49.4%和80.1%,其总再生能耗为2.48GJ/t-CO_2。明显低于传统的MEA工艺(3.85 GJ/t-CO_2)。(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8-12-01)

肖思妮[2](2018)在《混合胺溶液和叔胺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对化石燃料的需求越来越大,能源消耗量的增加导致了全球CO_2气体排放量增加,进而导致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目前来说,有机胺溶剂捕获CO_2技术是应用最广泛、最有应用前景的CO_2减排技术。但是有机胺溶液捕获CO_2的动力学和反应机理研究并不系统完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动力学和反应机理是有机胺溶液捕获CO_2最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因而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本研究使用stopped-flow动力学测定装置测定了在293-313 K温度下MEA+DEA混合溶液与CO_2的反应动力学,总反应速率常数k_0随温度的升高和胺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MEA与DEA浓度配比情况下,MEA-DEA-CO_2-H_2O体系的反应情况是不一样的。将得到的动力学数据分成两组,分别为DEA低浓度组和DEA高浓度组。用修正的叁分子机理分别拟合两组所有的动力学数据,得到的动力学方程能很好的预测总反应速率常数k_0,而且实验值和预测值的绝对平均偏差都在合理的范围内,DEA低浓度组和DEA高浓度组分别为4.71%和3.33%。探讨了DEA低浓度组和DEA高浓度组在吸收CO_2的过程中MEA和DEA之间的竞争和协同关系。在DEA低浓度组中,竞争关系较为明显。在DEA高浓度组中,协同关系较为明显。另一方面,本研究使用stopped-flow动力学测定装置测定了在293-313 K温度下负载CO_2的MDEA溶液与CO_2的反应动力学。考察了MDEA溶液中CO_2负载量对吸收CO_2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发现CO_2负载量影响MDEA溶液中氢氧根含量,从而对MDEA溶液吸收CO_2动力学有较大影响,结果表明氢氧根对动力学的影响不能够被忽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计算MDEA-CO_2-H_2O体系的反应动力学的新模型。该模型成功解释了动力学数据,拟合得到的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预测总反应速率常数,实验值和预测值的绝对平均偏差为4.59%。将本研究得到的负载MDEA-CO_2-H_2 O体系和无负载MDEA-CO_2-H_2O体系的二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_2)和文献值进行了对比,发现本研究得到的负载体系的k_2值与文献中大部分不同设备得到的值较吻合,包括气液传质设备和快速混合设备,说明本研究得到的负载体系的修正k_2值是有效的。为了得到本征动力学,本研究建议使用负载CO_2的胺溶液用于研究stopped-flow装置中叔胺-CO_2-H_2O体系动力学。通过研究胺溶液吸收CO_2的动力学可以得到胺溶液吸收CO_2的速率,为胺溶液吸收CO_2的填料塔的设计及流程模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同时可以从动态角度深入研究相同类型胺体系与CO_2反应的机理。本研究使得有机胺吸收CO_2的动力学和机理研究更加全面系统,为有机胺捕获二氧化碳反应机理研究、工业应用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28)

汤子仟,吕玲红,戴中洋,谢文龙,石丽丽[3](2017)在《负载离子液体吸收二氧化碳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之前实验研究的结果,我们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金红石负载的离子液体([hmim][Tf_2N])在不同担载厚度下吸收二氧化碳的结构、分布和扩散性质的变化,同时将离子液体分别担载在氧化钛和石墨表面,以研究不同固体表面的性质对于其吸收二氧化碳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担载离子液体厚度的减小,离子液体和二氧化碳的扩散系数相应的变大,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容量也相应增加。除此之外,随着担载离子液体厚度减小,更多的二氧化碳分子吸附在氧化钛表面。对于相同厚度的离子液体,担载在石墨表面的离子液体的扩散系数大于担载在氧化钛表面的离子液体,且担载在石墨表面的离子液体的扩散系数比不担载的离子液体的扩散系数大。在相同担载厚度下,担载在氧化钛表面的离子液体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容量要比担载在石墨表面和没有担载的离子液体的大。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我们不但发现负载离子液体的厚度对于其吸收二氧化碳性能的重要影响,同时也发现液固界面的相互作用显着影响离子液体在固体表面的分布。我们期望通过本文模拟研究结果探索负载离子液体吸收二氧化碳的微观机理,而这些微观机理通过宏观实验通常是难以得到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期刊2017-11-17)

钟楠[4](2017)在《有机胺在非水体系中吸收二氧化碳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由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化石燃料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能源消耗量增加导致了全球范围内CO_2气体排放大量增加,而CO_2气体排放量的增加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比如温室效应。目前来说,胺溶剂捕获CO_2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应用前景的(CO_2减排技术,所以进一步优化升级CO_2捕获技术是减少碳排放量的关键。但是,胺溶液捕获CO_2技术也有很大的缺陷,就是它过高的解吸能耗。所以目前研究者的研究重点、热点是开发新的有机胺吸收剂,以及改良捕获CO_2技术的工艺流程。本文重点探究了二乙烯叁胺(DETA)、1,3-丙二胺(DAP)以及异丙醇胺(1-AP)在非水体系中与CO_2的反应过程及动力学。此研究中使用stopped-flow动力学测定装置测定了 293~313K温度下二乙烯叁胺(DETA)、1,3-丙二胺(DAP)以及异丙醇胺(1-AP)分别在乙醇和甲醇中吸收C02的拟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0,其中DETA、DAP体系浓度为10 mol/m3~50 mol/m3而1-AP体系浓度为10 mol/m3~100 mol/m3。所得实验结果表明每个体系的k0值都与温度和胺溶剂的浓度呈正比例关系。另外运用两性离子机理处理了DETA和DAP在乙醇和甲醇体系中的动力学数据,采用叁分子机理拟合了1-AP体系的实验数据,所有得到的动力学方程能很好的预测各个体系动力学数据,每个体系的k0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绝对平均偏差(AAD)都在合理的范围内。本实验研究发现在乙醇和甲醇的体系中DETA和DAP的k_2值比AEEA和EDA的更大,同样的条件下k_2值越大表明反应速率越快,这说明在乙醇和甲醇体系中DETA和DAP要比EDA以及AEEA反应更快。而且正因为DETA和DAP在乙醇和甲醇中有着较快的反应速率以及非水体系在解吸过程中的的低能耗,所以关于DETA和DAP分别在乙醇和甲醇中的体系组合能够很好的帮助优化设计CO_2的捕获工艺。另外,本研究所得到的动力学数据能够很好的补充关于有机胺吸收CO_2的动力学研究的数据库,为后续CO_2捕获技术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对比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6-01)

安山龙[5](2017)在《相变溶剂吸收二氧化碳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捕集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CCS)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醇胺溶液吸收法是目前应用最多的CO_2捕集技术,但由于其再生能耗高,导致CO_2捕集成本占整个CCS过程的60%以上,在经济性方面难以承受。因此,开发新的低成本、低能耗的CO_2吸收技术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相变吸收法由于在吸收过程中出现吸收剂-吸收产物的分层现象,可大大降低再生过程的能耗,被认为是理想的醇胺吸收替代方法。本文以N,N-二甲基丁胺(DMBA)和二乙氨基乙醇(DEEA)的混合液、二乙烯叁胺(DETA)和二乙氨基乙醇(DEEA)的混合液作为新型相变吸收剂,开展CO_2吸收反应动力学研究。利用鼓泡装置制备了不同CO_2负载的相变吸收剂,测定了不同条件下相变吸收剂的物理化学参数,分析了液-液分相后上下层的CO_2负载变化规律;并利用湿壁塔反应装置研究了温度、CO_2负载和气体流速对吸收反应速率的影响。结合动力学模型,计算了气膜传质阻力、液膜传质阻力、总传质阻力和反应的增强因子等动力学参数。实验所筛选叁种新型相变溶液体系:4M DMBA+2M DEEA混合溶液体系、2M DMBA+4M DEEA混合溶液体系和1M DETA+4M DEEA混合溶液体系在吸收足量CO_2后均会出现明显的液-液分层现象。吸收的CO_2主要集中在溶液的下层,且随着CO_2吸收量的增加,下层溶液的体积和CO_2负载均逐渐增大,而上层溶液的体积逐渐减小,且上层溶液CO_2负载很小。分别以4M DMBA+2M DEEA、2M DMBA+4M DEEA和1M DETA+4M DEEA相变溶剂为吸收剂,在湿壁塔中考察不同反应条件对吸收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CO_2负载和气体流速均对吸收反应速率有一定影响。整体来说,在实验条件下,CO_2吸收速率随温度和气体流速的升高而增大,随CO_2负载的增大而减小,但针对不同相变溶剂其表现又有所差别。对比研究了叁种不同相变吸收剂体系的吸收反应特性,结果表明,4M DMBA+2M DEEA具有更高的吸收容量和反应稳定性。结合动力学计算模型,推断出本实验所用相变溶剂吸收CO_2的传质阻力主要集中在液膜一侧,其吸收CO_2过程主要受液膜扩散过程影响。化学反应对CO_2吸收过程的加速作用实质表现在由于反应存在改变了液膜内反应物的浓度梯度。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CO_2相变吸收技术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7-03-01)

张良佺,盖希坤,杨瑞芹,戚倩,程燕飞[6](2017)在《双驱动反应器中热钾碱吸收二氧化碳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驱动反应器研究了热钾碱吸收二氧化碳的反应动力学,根据双膜理论,应用CO_2-H_2O体系,实验首先对气相传质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气相体积流量为80 m L·min~(-1)时,气相搅拌速度在100 r·min~(-1)时可认为气膜阻力消去.通过改变液相搅拌转速,研究了液相传质系数kL变化规律,获得了k_L的无因次关联式.根据热钾碱吸收CO_2反应机理,获得了宏观动力学方程,并结合溶液的非理想性,对速率方程中的浓度效应进行了校正,通过实验测定并进行了模型参数估值,各参数分别为:表观活化能E_(ob)=21.9308 k J·mol~(-1),表观反应级数n=0.1399,表观指前因子K'_0=1.1908×10~(-4)mol·m~(-2)·s~(-1)·Pa~(-1).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获得了热钾碱吸收CO_2的本征动力学方程,各模型参数分别为:本征反应活化能E=59.57 k J·mol~(-1),指前因子k_0=2.1802×1011m~3·mol~(-1)·s~(-1).为进行整个过程反应机制的判断,计算了膜内转化系数γ,结果表明该值远大于2,可知CO_2吸收为快速反应过程,反应主要集中在膜内完成,并由此可知工业反应器选型应采用比相界面积较大的填料塔为优.(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李杰[7](2016)在《二乙氨基-1,2-丙二醇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动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也逐年上升。由于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二氧化碳(CO2)气体的排放量逐年急剧增加,因此,研究高效、可行的碳捕获技术成为减少全球碳排放量必不可少的手段。胺溶剂捕获CO2技术被视为目前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碳减排技术,然而,此技术最大的缺点是它的再生能耗过高。因此,研究开发新溶剂、新流程以得到高效、经济、可行的胺法捕获CO2技术是目前研究工作者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重点研究了一种优选的新型叔胺,二乙氨基-1,2-丙二醇(DEA-1,2-PD)溶剂吸收CO2的反应过程及动力学。分别采用pH计法和13C NMR法跟踪了1.00 mol/L的DEA-1,2-PD-CO2-H2O体系液相离子形成规律,探讨其反应机理,结果发现叔胺溶剂与CO2反应生成的是质子化胺和碳酸氢根,并且新型13CNMR法实验结果比pH法更准确。此外,通过stopped-flow动力学测定装置测定了293~313K温度下,胺溶液浓度为0.20mol/L-1.00 mol/L时吸收CO2的拟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0。结果发现k0值随着温度和胺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分别运用碱催化水解机理和叁分子机理拟合实验数据得到的动力学方程能很好的预测动力学数据,预测结果与实验值的差值(AAD)分别为5.7%和3.8%。本文中采用pH电位滴定法测量了298-318 K温度下DEA-1,2-PD溶剂的酸解离常数pKa,结果表明pKa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通过拟合DEA-1,2-PD溶剂的pKa值与二级反应速率速率常数关系得到的Bransted关系式,能很好地预测DEA-1,2-PD溶液与CO2反应的动力学常数。DEA-1,2-PD溶剂与传统叔胺DMMEA、3DMA1P、1DMA2P和MDEA等溶剂吸收具有更快的吸收速率和更低的解吸能耗,是一种很有潜能的CO2吸收剂。(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10)

张维予,陈健[8](2015)在《1-甲基哌嗪水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CO_2浓度的升高,电厂烟道气排放的CO_2占总排放量的42%,捕集分离烟道气中的CO_2已成为CO_2减排的重要手段。醇胺法吸收CO_2是目前工业上最广泛使用的烟道气CO_2捕集方法之一,针对现有吸收溶剂能耗大的缺点,对反应速率更快、CO_2负载更大的新溶剂体系的研究成了目前的热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选择了一种环状多氨基溶剂1-甲基哌嗪(1MPZ)的水溶液体系进行吸收CO_2的反应动力学研究。利用湿壁柱实验装置,测定溶液体系吸收CO_2过程的反应动力学。在快速拟一级反应假设的条件下,建立了CO_2在多氨基溶剂中的化学传质模型,并求得反应速率常数的观测值。对吸收CO_2后的溶剂中的CO_2负载进行测定。实验表明,该体系吸收CO_2的反应速度,比常用的乙醇胺溶液的反应速度要快45%,并研究了负载与反应速率常数观测值的关系,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和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4-24)

陈健,罗伟亮,李晗[9](2014)在《有机胺吸收二氧化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是针对大气CO2含量增高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全球性解决方案。有机胺吸收法作为经济与技术层面最成熟的技术,是实现二氧化碳捕集的重要工艺过程。从有机胺法吸收二氧化碳的基本反应机理出发,系统评述了应用有机胺法吸收捕集CO2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性质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不同类型胺溶剂分子结构与CO2捕集溶解度和反应速度的关系,并对今后CO2吸收捕集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张宁[10](2011)在《二氧化碳在有机胺中吸收及解吸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了全球的温室效应,其中约有60%的温室效应是由C02产生的,因此选择经济有效的吸收剂控制C02排放已经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途径。有机胺吸收二氧化碳的吸收及解吸动力学在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一乙醇胺为有机胺吸收剂的代表,研究其吸收CO2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MEA对C02的吸收容量及吸收速度随着初始MEA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吸收过程中,提高C02压力可以同时提高其吸收容量及吸收速率,有助于吸收反应的进行;在300.15K的条件下操作,MEA对CO2的吸收速率较高,而且吸收容量达到最高:0.5307mol CO2/mol Amine;当氮气与二氧化碳摩尔比从0增加到9时,MEA吸收CO2的吸收速率及吸收容量随之增加,当氮气与二氧化碳摩尔比从9增加到12时,MEA吸收CO2的吸收速率及吸收容量有所下降。根据不同温度下MEA吸收CO2反应的平衡常数,利用vant't Hoff方程,计算得到MEA吸收CO2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热为-147.68kJ/mol,由此推断MEA吸收CO2的反应是一个强放热反应。通过综合比较有机胺对CO2的吸收速度,吸收容量及解吸转化率,可知多乙烯多胺类作为C02吸收剂具有更大的优势;其中TEPA因为其吸收速度快,吸收容量大,130℃C时解吸转化率最大,可作为一种优异的吸收剂。MEA、DEA吸收C02的动力学方程式对MEA/DEA及C02的反应级数均为一级。TEA、DETA、TETA及TEPA吸收CO2的动力学方程式对TEA/DETA/TETA/TEPA的反应级数为二级,对C02的反应级数为一级。饱和有机胺对C02的解吸动力学模型采用类Weibull方程的形式:x=n(1-e-tm/β)模拟了MEA、DEA、TEA、DETA、TETA及TEPA在不同温度下的解吸动力学。(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1-01-16)

二氧化碳吸收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对化石燃料的需求越来越大,能源消耗量的增加导致了全球CO_2气体排放量增加,进而导致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目前来说,有机胺溶剂捕获CO_2技术是应用最广泛、最有应用前景的CO_2减排技术。但是有机胺溶液捕获CO_2的动力学和反应机理研究并不系统完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动力学和反应机理是有机胺溶液捕获CO_2最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因而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本研究使用stopped-flow动力学测定装置测定了在293-313 K温度下MEA+DEA混合溶液与CO_2的反应动力学,总反应速率常数k_0随温度的升高和胺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MEA与DEA浓度配比情况下,MEA-DEA-CO_2-H_2O体系的反应情况是不一样的。将得到的动力学数据分成两组,分别为DEA低浓度组和DEA高浓度组。用修正的叁分子机理分别拟合两组所有的动力学数据,得到的动力学方程能很好的预测总反应速率常数k_0,而且实验值和预测值的绝对平均偏差都在合理的范围内,DEA低浓度组和DEA高浓度组分别为4.71%和3.33%。探讨了DEA低浓度组和DEA高浓度组在吸收CO_2的过程中MEA和DEA之间的竞争和协同关系。在DEA低浓度组中,竞争关系较为明显。在DEA高浓度组中,协同关系较为明显。另一方面,本研究使用stopped-flow动力学测定装置测定了在293-313 K温度下负载CO_2的MDEA溶液与CO_2的反应动力学。考察了MDEA溶液中CO_2负载量对吸收CO_2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发现CO_2负载量影响MDEA溶液中氢氧根含量,从而对MDEA溶液吸收CO_2动力学有较大影响,结果表明氢氧根对动力学的影响不能够被忽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计算MDEA-CO_2-H_2O体系的反应动力学的新模型。该模型成功解释了动力学数据,拟合得到的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预测总反应速率常数,实验值和预测值的绝对平均偏差为4.59%。将本研究得到的负载MDEA-CO_2-H_2 O体系和无负载MDEA-CO_2-H_2O体系的二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_2)和文献值进行了对比,发现本研究得到的负载体系的k_2值与文献中大部分不同设备得到的值较吻合,包括气液传质设备和快速混合设备,说明本研究得到的负载体系的修正k_2值是有效的。为了得到本征动力学,本研究建议使用负载CO_2的胺溶液用于研究stopped-flow装置中叔胺-CO_2-H_2O体系动力学。通过研究胺溶液吸收CO_2的动力学可以得到胺溶液吸收CO_2的速率,为胺溶液吸收CO_2的填料塔的设计及流程模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同时可以从动态角度深入研究相同类型胺体系与CO_2反应的机理。本研究使得有机胺吸收CO_2的动力学和机理研究更加全面系统,为有机胺捕获二氧化碳反应机理研究、工业应用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氧化碳吸收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艺峰.相变溶剂吸收二氧化碳反应的动力学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8

[2].肖思妮.混合胺溶液和叔胺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反应动力学研究[D].湖南大学.2018

[3].汤子仟,吕玲红,戴中洋,谢文龙,石丽丽.负载离子液体吸收二氧化碳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2017

[4].钟楠.有机胺在非水体系中吸收二氧化碳的动力学研究[D].湖南大学.2017

[5].安山龙.相变溶剂吸收二氧化碳反应动力学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7

[6].张良佺,盖希坤,杨瑞芹,戚倩,程燕飞.双驱动反应器中热钾碱吸收二氧化碳的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7

[7].李杰.二乙氨基-1,2-丙二醇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动力学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6

[8].张维予,陈健.1-甲基哌嗪水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动力学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5

[9].陈健,罗伟亮,李晗.有机胺吸收二氧化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14

[10].张宁.二氧化碳在有机胺中吸收及解吸动力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一3吸收量、平衡时间与温度变化关系高浓度组k0的计算值和实验值对比图低浓度组k0的计算值和实验值对比图不同温度的体系中2CO的空间分布,其中...利用富氧燃烧技术捕集CO2流程图

标签:;  ;  ;  ;  ;  ;  ;  

二氧化碳吸收动力学论文_张艺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