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质量指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群体,产量,质量,籼稻,氮肥,水稻,小麦。
群体质量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熊洁,丁戈,陈伦林,李书宇,邹小云[1](2018)在《密肥对油菜群体质量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的群体结构是油菜获得高产的关键,为明确油菜高产群体的质量指标,以及群体质量指标与生产力的关系,开展了密度、施肥量对油菜群体质量指标的调控研究。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和3个密度处理,通过密肥处理构建不同的油菜群体,检测产量、产量构成、源库结构、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等指标。研究初步明确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产量构成、角果皮指数(PAI)、单位角果皮面积的生产力(PPA)、单位角果皮面积承担的子粒数(SNPA)、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等指标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当施氮量较低时,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产量、PAI、PPA、SNPA、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等均增加;当施氮量较高时,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产量、PAI、PPA、SNPA、终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等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PPA和SNPA可以用来反映油菜后期的源库关系,研究表明,PPA和SNPA呈极显着的正相关,SNPA较高,库容量相对较大,角果的光合产物易向籽粒中输送,从而反过来促进角果的光合作用,因此PPA较高;SNPA较少时,库容量限制了PPA的提高,即使有较多的灌浆物质,也由于子粒库容较小而使得PPA较低。PPA、SNPA均与产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8 1**、0.840 0**。不同时期的干物质重对产量有不同的影响,油菜在苔期和初花期时,子粒产量随着干物质重的增加而增加,但生物量过高,产量又呈下降趋势,这表明油菜在开花前,群体有适宜的干物质积累量是构成高产群体的基础,过低过高都不利于高产群体的形成。而油菜终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重与产量呈增加的线性关系,表明油菜后期形成的生物量与产量关系更为密切。(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期刊2018-11-19)
夏琼梅,黄庆宇,白秀兰,李贵勇,龙瑞平[2](2017)在《云南干热籼稻区水稻高产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鉴定杂交籼稻组合在云南干热籼稻区种植的产量潜力,研究不同产量水平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指标,选用大面积生产应用的6个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了比较试验,并根据当地水稻生产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结果显示,广优1186、德优4727、两优2186、宜优673、两优2161、宜香3003产量分别为15.65、15.29、15.19、15.18、14.89和13.95t/hm~2。为更好的分析水稻高产形成规律,将6个品种产量划分为高产(13.0~14.0 t/hm~2)、更高产(14.0~15.0 t/hm~2)、超高产(15.0~16.0 t/hm~2)3个不同产量水平。超高产水稻较更高产水稻有效穗数提高10.25%,较高产水稻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分别提高32.13%、35.69%、12.50%;超高产水稻高峰苗数较更高产、高产水稻分别低10.32%和30.02%;成穗率随着产量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总LAI为7左右,高效叶面积率70%左右。颖花量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实粒/叶、粒重/叶较高产水稻分别增加20.00%和25.54%。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成熟期、齐穗至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水稻分别提高11.70%、11.96%和12.35%。(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期刊2017-08-17)
夏琼梅,黄庆宇,白秀兰,李贵勇,龙瑞平[3](2017)在《云南干热籼稻区水稻高产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鉴定杂交籼稻组合在云南干热籼稻区种植的产量潜力,研究不同产量水平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指标,选用大面积生产应用的6个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了比较试验,并根据当地水稻生产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结果显示,广优1186、德优4727、两优2186、宜优673、两优2161、宜香3003产量分别为15.65、15.29、15.19、15.18、14.89和13.95 t/hm~2。为更好的分析水稻高产形成规律,将6个品种产量划分为高产(13.0~14.0 t/hm~2)、更高产(14.0~15.0 t/hm~2)、超高产(15.0~16.0 t/hm~2)3个不同产量水平。超高产水稻较更高产水稻有效穗数提高10.25%,较高产水稻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分别提高32.13%、35.69%、12.50%;超高产水稻高峰苗数较更高产、高产水稻分别低10.32%和30.02%;成穗率随着产量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总LAI为7左右,高效叶面积率70%左右。颖花量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实粒/叶、粒重/叶较高产水稻分别增加20.00%和25.54%。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成熟期、齐穗至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水稻分别提高11.70%、11.96%和12.35%。(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7年04期)
谢迎新,谢旭东,白雪莹,周国勤,马冬云[4](2017)在《氮肥施用对豫南稻茬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豫南稻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障碍因子及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在豫南稻茬麦区田间条件下,系统研究了氮肥施用(0,150,225 kg/hm~2)对扬麦15和兰考1 982个冬小麦品种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2个冬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当前豫南稻茬麦区氮肥仍是影响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并且在相同氮肥供应条件下,兰考198小麦籽粒产量明显高于扬麦15品种。研究还发现,实现该地区小麦产量6 000 kg/hm~2左右,产量构成需达到以下指标:成穗数490万~620万穗/hm~2,穗粒数42粒,千粒质量37 g以上。进一步分析发现,达到上述产量目标,小麦起身期群体茎蘖数为680万~780万穗,起身、拔节和开花期的适宜叶面积指数分别为2.89~3.20,4.08~5.60,6.09~7.61,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13 025~16 568 kg/hm~2,20 888~24 090 kg/hm~2,且开花期和成熟期粒数叶比和粒重叶比分别应高于0.38粒/cm~2和9.45 mg/cm~2。根据本试验结果,初步认为,兰考198较扬麦15更适宜当前豫南稻茬麦区种植,实现6 000 kg/hm~2产量水平,全生育期氮肥用量应在225 kg/hm~2左右,并达到主要生育时期适宜的群体质量指标。(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谢旭东[5](2016)在《豫南稻茬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与氮肥调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豫南稻茬小麦公顷6000kg以上产量群体质量指标及其栽培技术,明确关键参数,为进一步提高豫南稻茬小麦产量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于2012年至2015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大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河南省信阳市研究了豫南稻茬麦区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适宜播种方式、施氮范围及群体质量指标等,初步确立了该区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品种筛选于2012~2014连续两年的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产量均呈先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19个品种(西农979除外)均以施氮量在120~225 kg/hm~2时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豫南稻茬麦区新品种以兰考198和周麦26产量相对较高。据此初步确立了豫南稻茬麦区适宜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为兰考198和周麦26。2.播种方式于2014~2015年进行不同播种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机械条播提高产量主要是增加了穗粒数和千粒重,较人工撒播分别增加3.8~8.5%和4.1~7.8%;机械条播能显着提高冬小麦的产量,较人工撒播增产4.8~7.2%。3.不同施氮水平对豫南稻茬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1)随施氮量的增加,次生根条数增加,于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处理间在越冬期差异不显着,起身期后差异开始增大。(2)小麦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呈现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在起身期至拔节期达到最大值,拔节期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3)施氮可显着提高籽粒产量,具体表现为N225>N150>N0。通过对产量构成叁要素发现,施氮主要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的成穗数与穗粒数来增加籽粒产量的,千粒重无显着影响。4.群体质量指标的构建豫南稻茬麦区小麦6000 kg/hm~2产量的群体质量指标:(1)越冬期主茎叶龄在5.4~6.0之间,起身期叶龄在7.8~8.7,拔节期叶龄在9.8~10.5之间,开花期叶龄在11.1~11.5之间;小麦单株次生根数量越冬期在4~5条,起身期13~16条,拔节期15~19条,开花期20~25条。土壤耕层硝态氮含量在小麦起身期、拔节期在12~24mg/kg之间才能满足该期小麦生长发育营养需求;开花期与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分别在1.96%~2.1%和0.84%~0.92%之间。(2)产量叁要素指标范围为最终成穗数490×104~620×104hm-2、穗粒数37~40粒左右以及千粒重37 g以上;基本苗为成穗数的0.45~0.57倍,起身期最适茎蘖数为穗数的1.17~1.36倍,茎蘖成穗率在79.5%~81.8%,分蘖成穗率在63.1%~67.2%;在起身期,拔节和开花期的最适宜LAI值分别为2.9~3.2、4.1~5.6和6.1~7.6;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为12000~14500 kg/hm~2,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20000~24500 kg/hm~2,总结实粒数在210×106粒/hm~2以上,适宜粒叶比在0.38粒/cm~2叶和9.5mg/cm~2以上;2014~2015农户点调查结果表明:小麦低产向中产的过渡,小麦的产量叁要素都需要提高,其中千粒重的作用更显着;中产向中高产主要是通过穗数与穗粒数,特别是穗数;中高产向高产主要是通过提高穗数,保证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协调来实现的。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等量氮肥供应条件下,兰考198在主要生育时期LAI值、干物质重、粒叶比、总结实粒数均相对较高,产量也相对较高,更适宜豫南稻茬麦区种植。机械条播有利于产量提高,且实现甚至超过小麦6000 kg/hm~2产量,除了满足土壤肥力和在主要生育期达到适宜群体质量指标参数外,全生育期施氮量应在225kg/hm~2左右,分基施和起身-拔节期追施,施肥比例为5:5或者6:4。(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刘盼,赵元元[6](2015)在《南疆超高产棉花主要群体质量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是我国棉花的重要生产基地,随着棉花膜下滴灌节水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新疆棉花的单产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在南北疆主要棉区不断涌现出单产皮棉过3 000kg/hm2甚至4 000 kg/hm2超高产棉田。许多学者对新疆高产棉花产量形成的生理机理进行了研究,但与超高产棉花栽培密切相关的群体质量指标的研究报道甚少,而且多局限在内地省区。试验通过对新疆南疆棉区定向培育的超高产棉田田间调查和测定,比较分析不同产量水平棉田棉花在不同生育阶段群体生长发育的变化差异,以期确立新疆高产棉花群体质量的主要诊断指标,为新疆棉花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信息》期刊2015年14期)
訾妍,丁锦峰,黄正金,王丽爱,鞠峰[7](2015)在《扬糯麦1号8000 kg hm~(–2)以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糯小麦因其独特的品质特性而在食品加工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但其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却鲜有研究,制约了该特种小麦的生产。2010年11月至2013年6月连续3个生长季,以扬糯麦1号为材料,通过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及不同生育期施氮比例处理,构建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不同群体的产量结构及群体质量特征,以明确高产群体的产量结构及群体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扬糯麦1号≥8000 kg hm–2高产群体的产量构成叁要素特点是每公顷520~550万穗、每穗43~46粒、千粒重32~37 g。高产群体拔节期最适茎蘖数为穗数的2.3~2.5倍,茎蘖成穗率为44%~49%,分蘖成穗率为25%~33%,孕穗期和乳熟期的最适叶面积指数(LAI)分别为6.2~6.5和3.2~4.0,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为10 000~11 600kg hm–2,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达5900 kg hm–2以上,适宜粒叶比达0.36粒cm–2叶和12.40 mg cm–2叶以上。高产群体各生育时期LAI值、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粒叶比均高于中高产群体(7500~8000 kg hm–2)及中产群体(<7500 kg hm–2)。3年中扬糯麦1号均达到高产指标的小区具有以下特征:基本苗为225×104 hm–2,总施氮量为240 kg hm–2,氮肥运筹(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比例为5∶1∶2∶2。(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张占琴[8](2014)在《新疆机采模式下杂交棉和常规棉稀植群体质量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规模化的优势,是我国重点建设的优质棉基地。新疆地广人稀,劳动力特别紧张,每年拾花季节需从内地引进大量的劳动力,采摘成本不断提高,人工采棉已经不能适应棉花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力推广机采棉技术,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新疆农七师等植棉团场采用杂交棉稀植技术,在6000-8000株/亩的密度下可获得500公斤/亩以上的产量水平,可实现节本增效的目的。但有关稀植条件下杂交棉产量形成的研究较少,基础研究的薄弱限制了杂交棉稀植技术的发展。本文研究在杂交棉稀植栽培方式下,杂交棉群体冠层结构、棉铃空间分布、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材料与方法】以杂交棉鲁棉24号和常规棉锦棉993为材料,采用1膜6行和1膜3行两种处理方式,对杂交棉稀植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小区采取随机区组设计,播种均采用2.05米宽膜覆盖,株距10厘米,行距配置为两种模式:A、76厘米等行距种植,种植密度6420株/亩。B、[(64厘米+12厘米)+(64厘米+12厘米)+(64厘米+12厘米)],种植密度12640株/亩。【结果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品种棉花处理1膜3行的座果率均比1膜6行的座果率高,常规棉锦棉993的座果率比鲁棉24号的座果率高。不同处理的LAI均在7月16日达到最大值,1膜6行的LAI显着高于1膜3行,锦棉993在7月16日LAImax分别为7.43(1膜6行)和4.511(1膜3行),之后其下降速度均较鲁棉24号快。两棉花品种1膜3行模式均比1膜6行模式上部、中部铃所占比例大,下部桃子所占比例小。在不同品种的处理方式下,1膜6行种植模式两处理1果节成铃水平大于一膜3行模式,而2、3及以上果节、0节位及叶枝成铃水平较一膜3行模式小。一膜6行模式常规棉锦棉993和杂交棉鲁棉24号两个处理干物质积累模式比较相近。鲁棉24号的单铃重分别为5.22(1膜6行)、5.89(1膜3行)比锦棉993高(1膜6行为4.94,1膜3行为5.22),鲁棉24号的衣分为41.5和41.7,较锦棉933的41.1和41.2高。杂交棉鲁棉24号1膜3行稀植模式产量为447.83 kg/667m~2比1膜6行模式436.19 kg/667m~2产量高。【结论】杂交棉稀植栽培方式可以发挥杂交棉个体生长的优势,建立合理的高光效群体结构,对于棉花增产具有较高的意义。(本文来源于《2014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8-20)
陈锐[9](2013)在《滴灌小麦群体质量关键指标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调查分析了叁个典型生态区滴灌小麦群体质量关键指标特征,通过小区试验加以验证。旨在对全疆不同生态区群体结构与质量方面指标进行深入探讨,对明确滴灌小麦增产机理以及高产栽培的生产实践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通过大田调查试验与小区试验同步进行的方式,对不同毛管配置下滴灌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等群体指标特征展开分析。大田调查试验选择在小麦成熟期对新疆伊犁新源县(半湿润地区)、巴州和硕县(半干旱地区)、塔城额敏县(半湿润地区)、阿勒泰青河县(半湿润地区)、石河子地区(干旱区)滴灌小麦进行实地采样调查,分析了不同毛管配置下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穗部特征的变化。小区试验采用新春6号为试验材料,重复2011年的试验设计,于2012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进行灌水量与毛管配置的双因素试验,分别设置了3种毛管配置模式,即1管2模式(R1)、1管4模式(R2)、1管6模式(R3),水分处理设置了四个水分处理,即W1(3000m~3/ha)、W2(4500m~3/ha)、W3(6000m~3/ha)、W4(7500m~3/ha)。分析了不同处理下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穗部特征的变化。【结果】大田调查结果显示,在“1管6”和“1管4”毛管配置模式下,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疆伊犁新源县、巴州和硕县、塔城额敏县、阿勒泰青河县)产量数据显示不同行位间无显着性差异,在干旱地区石河子地区则表现出行位效应,即行1产量显着大于行2和行3。在干旱区(石河子)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水(W1和W2)水分处理下,不同行位间表现出明显的行位效应,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均表现出行1>行2>行3;在高水(W3和W4)水分处理下,不同行位之间差异则不显着。而“1管2”和“1管4”处理间、W3和W4处理间产量无显着性差异。小区试验还显示出不同处理间穗长、穗重、结实小穗数、结实粒数均以“1管4”模式下W3水分处理下最优。干物质积累量表明“1管4”毛管配置模式下W3水分处理下花后干物质积累能力最强,成熟期干物质在穗的分配比最高,最有利于产量形成。【结论】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滴灌小麦毛管配置采用“1管4”、“1管6”均可;而在干旱地区,为减少行位效应,建议毛管间距不要过大,采用“1管4”模式较为适宜。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充足,在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时期补充灌溉就可以满足作物本身生长发育,而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不足,补充灌溉时应加大灌水量以减小行位效应,本研究中滴灌春小麦全生育期灌水量以6000m~3/ha为宜。(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3-06-01)
张婧霖[10](2013)在《脱毒夏甘薯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甘薯的食用与保健价值及脱毒甘薯的优越性,提出了阜阳市脱毒甘薯高产群体质量指标,详细介绍夏甘薯高产栽培技术。(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3年07期)
群体质量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鉴定杂交籼稻组合在云南干热籼稻区种植的产量潜力,研究不同产量水平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指标,选用大面积生产应用的6个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了比较试验,并根据当地水稻生产特点制定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结果显示,广优1186、德优4727、两优2186、宜优673、两优2161、宜香3003产量分别为15.65、15.29、15.19、15.18、14.89和13.95t/hm~2。为更好的分析水稻高产形成规律,将6个品种产量划分为高产(13.0~14.0 t/hm~2)、更高产(14.0~15.0 t/hm~2)、超高产(15.0~16.0 t/hm~2)3个不同产量水平。超高产水稻较更高产水稻有效穗数提高10.25%,较高产水稻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分别提高32.13%、35.69%、12.50%;超高产水稻高峰苗数较更高产、高产水稻分别低10.32%和30.02%;成穗率随着产量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总LAI为7左右,高效叶面积率70%左右。颖花量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超高产水稻实粒/叶、粒重/叶较高产水稻分别增加20.00%和25.54%。超高产水稻齐穗期、成熟期、齐穗至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产水稻分别提高11.70%、11.96%和12.3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质量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1].熊洁,丁戈,陈伦林,李书宇,邹小云.密肥对油菜群体质量指标的影响[C].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2018
[2].夏琼梅,黄庆宇,白秀兰,李贵勇,龙瑞平.云南干热籼稻区水稻高产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指标研究[C].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2017
[3].夏琼梅,黄庆宇,白秀兰,李贵勇,龙瑞平.云南干热籼稻区水稻高产形成规律及群体质量指标研究[J].中国稻米.2017
[4].谢迎新,谢旭东,白雪莹,周国勤,马冬云.氮肥施用对豫南稻茬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7
[5].谢旭东.豫南稻茬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与氮肥调控效应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6
[6].刘盼,赵元元.南疆超高产棉花主要群体质量指标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5
[7].訾妍,丁锦峰,黄正金,王丽爱,鞠峰.扬糯麦1号8000kghm~(–2)以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J].作物学报.2015
[8].张占琴.新疆机采模式下杂交棉和常规棉稀植群体质量指标研究[C].2014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9].陈锐.滴灌小麦群体质量关键指标调查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3
[10].张婧霖.脱毒夏甘薯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