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玲(郓城县丁里长镇中心小学,山东菏泽274700)
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标志的社会,而未来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过去,教师一般喜欢老实听话、循规蹈距的学生而有好奇心、喜欢思考、有创见的学生往往受到冷遇。但是现在,“高分低能”“知识偏狭”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中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中学学校数学教育目标应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的态度由“漠不关心”变为“积极探索”,达到数学教育的价值在形式陶冶和应用价值之间的平衡,使未来世纪的中国公民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二、诱发发散思维,拓宽创新的广度
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灵魂和核心。它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分析综合,寻找新的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思维过程。它的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维的发散性就是从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使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程式化使学生缺乏个性化的选择和自由;统一的学习方式抹煞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式的解决问题,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批判,发散思维过分依赖演绎的教学使学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师的手心等等。在创新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能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使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在获取前人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常会有自己的新的看法,或试图进一步发展前人的成果,这种求异的探索知识的心理,在数学方面加以引导,常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由此可见,教学时要多注意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鼓励“标新立异”。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决不能挫伤学生宝贵的创新、探索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如诱导、实践活动、多媒体演示等引导他们发展思维、开拓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
三、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作用。既能使课堂所学的知识得到验证和运用,从而求新立异,也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可在动手、动脑中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能拓展想象空间,激发创造思维,不但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特长,更能培养他们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如在讲“全等三角形”时,组织了“淘气的三角形”课外活动,让学生各自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尽可能多的图案,引导学生说出各种上图案变化的依据。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有无数多种摆法,得到了无数多个图案,逐步认清了变与不变的关系,从而摆脱了因图案变幻而引出的困惑,为证明三角形全等时寻找对应边、对应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注意双基,培养创新能力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点,是创新能力的形成的基础。所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建立在“双基”的教学基础上,这要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使它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但是,这不等于说有了“双基”进行创新能力培养,而应当在进行“双基”教育的过程中就予以渗透,使二者相辅相成。例如,在数学教学中用启发式、问题式、发现式、探究式等教学法,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