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颌骨腭骨正中骨折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陶鑫[1](2021)在《生长发育高峰期后患者上颌MSE扩弓疗效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本研究采用上颌骨性扩弓器(Maxillary Skeletal Expander,MSE)矫治生长发育高峰期后上颌横向发育不足(Maxillary Transverse Deficiency)患者,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治疗前后患者颊侧上颌宽度,上颌基骨宽度,第一磨牙腭尖宽度,腭中缝扩大量,MSE扩弓器扩大量,第一磨牙倾斜角度,评价的其扩弓疗效,为MSE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 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年至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上颌横向发育不足,且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后的患者,采用MSE技术进行上颌扩弓治疗15例(男5例女10例,平均年龄17.1±1.6岁),收集其临床病例资料,采用CBCT测量治疗前后患者颊侧上颌宽度,上颌基骨宽度,第一磨牙腭尖宽度,腭中缝(中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处)扩大量,MSE扩弓器扩大量,第一磨牙倾斜角度,并通过骨性扩弓量百分比,以及磨牙倾斜角度变化,评价采用上颌骨性扩弓器(Maxillary Skeletal Expander,MSE)矫治生长发育高峰期后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患者的扩弓疗效。[结 果]1、MSE明显扩展腭中缝,在中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处平均扩展量分别为 3.08±0.96mm,3.18±0.2mm,3.40±0.98mm,3.50±1.04mm,在中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处骨性扩弓量百分比分别为61%,63%,68%,70%。2、经CBCT测量,不同部位腭中缝扩展不同,但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腭中缝前后基本平行扩大;3、治疗前后第一磨牙倾斜角度略有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在第一磨牙处的颊侧上颌宽度,上颌基骨宽度,腭尖宽度都显着增加,第一磨牙颊侧上颌宽度平均增加4.79±1.34mm,上颌基骨宽度平均增加4.53±1.44mm,腭尖宽度平均增加5.47±3.0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应用MSE技术治疗生长发育高峰期后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患者可有效扩展腭中缝,骨性扩弓效率达70%,且矢状向是平行扩展,能显着增加上颌骨宽度,解决上下颌宽度不协调,同时有效地控制第一磨牙转矩。
李昕[2](2021)在《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上颌结节解剖形态的CBCT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分析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上颌结节解剖形态的差异,明确临床方案制定中扩弓和磨牙远移等非拔牙矫治可达到正畸治疗目标的骨骼类型,并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临界病例磨牙远中移动的限度,为上颌结节区微种植支抗的植入部位、植入角度及稳定性等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选取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骨性Ⅱ类(ANB>4.7°)患者60例,年龄范围为20-40岁,单侧或双侧上颌第三磨牙完全埋伏阻生。所有受试者均用Ka Vo 3D e Xam口腔锥形术影像系统(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进行影像扫描,Invivo Dental 5.0软件将CBCT所得的DICOM数据三维重建,截取测量所需上颌结节的矢状截面及轴截面,测量统计上颌结节不同位置的长度、宽度、高度的数值,并进行相应分析。(1)根据MP-FH、MP-SN角将60例患者分为高角组(平均年龄24.3±4.2岁,22例)、均角组(平均年龄25.9±5.3岁,19例)、低角组(平均年龄25.7±4.9岁,19例)三组。进行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上颌结节长度和宽度的测量统计,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P<0.05时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一侧上颌第三磨牙完全埋伏、对侧先天缺失第三磨牙的患者(平均年龄25.6±3.2岁,11例)进行双侧上颌结节长度和宽度的测量统计,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P<0.05时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探讨上颌结节骨量是否与上颌第三磨牙的存在具有相关性。结果:(1)低角组上颌结节不同测量位置的宽度均大于高角组和均角组(P<0.01);均角组在轴截面上距离上颌第二磨牙最远中3.0mm处的上颌结节颊腭侧皮质板间距离(W3)和距离上颌第二磨牙最远中4.5mm处上颌结节颊腭侧皮质板间的距离(W4.5)大于高角组(P<0.01),而在轴截面上距离上颌第二磨牙最远中6.0mm处上颌结节颊腭侧皮质板间的距离(W6)、距离上颌第二磨牙最远中7.5mm处上颌结节颊腭侧皮质板间的距离(W7.5)和距离上颌第二磨牙最远中9.0mm处上颌结节颊腭侧皮质板间的距离(W9)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低角组上颌结节的长度大于高角组(P<0.01),而与均角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角组与高角组在矢状面上距离上颌第二磨牙最远中釉质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根方6.0mm处牙根至上颌结节最后缘的距离(L6)与矢状测量平面上距离上颌第二磨牙最远中CEJ根方9.0mm处牙根至上颌结节最后缘的距离(L9)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矢状测量平面上距离上颌第二磨牙最远中CEJ根方3.0mm处牙根至上颌结节最后缘的距离(L3)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不同垂直骨面型的上颌结节在W3处的宽度最大,且以低角组最大(17.21mm);L6、L9处上颌结节长度均明显长于L3处长度,以高角组L3最小(4.01mm)。(4)同一患者存在第三磨牙侧上颌结节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先天缺失第三磨牙侧(P<0.01)。结论:低角组上颌结节的宽度显着大于高角组和均角组,长度大于高角组,而与均角组无统计学差异。均角组在W3、W4.5处宽度和L6、L9处长度显着大于高角组。三组不同垂直骨面型上颌结节在L3处的长度最短,临床上判断磨牙远移限度应以长度最短处为参考,特别是高角患者进行磨牙远移时需要分析上颌结节的骨量和长宽度。同一患者存在第三磨牙侧上颌结节的长度和宽度均显着大于先天缺失第三磨牙侧,说明上颌结节区的骨量、长度和宽度可能与第三磨牙具有一定相关性。
盛善桂[3](2020)在《体外沉默FTase β对舌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口腔癌多为鳞状细胞癌,其中舌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ongue,TSCC)最为常见,具有生长速度快,浸润性强的特点。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是舌鳞状细胞癌预后差的主要因素。因此,阐明舌鳞状细胞癌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分子机制和确定其治疗靶点,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发现Ras蛋白在肿瘤形成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口腔癌中RAS基因以HRAS突变较为常见。RAS蛋白异戊烯化翻译后修饰是其细胞膜定位和生物活性发挥所必不可少的。法尼基转移酶(farnesyltransferase,FTase)是参与HRAS异戊烯化翻译后修饰的关键酶。本研究通过RNA干扰沉默FTaseβ,探讨沉默FTaseβ对舌鳞状细胞癌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针对人FTaseβ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3条FTaseβ-siRNA序列,并分别将3条siRNA通过脂质体介导方式转染至3组舌鳞癌细胞系CAL27细胞中。同时设立阴性对照组(转染NC-siRNA)和空白对照组(只加脂质体转染试剂,不加任何siRNA)。1.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沉默FTaseβ后各组细胞FTaseβ、HRAS的mRNA表达,根据FTaseβmRNA的表达量,选取沉默效率最高的一组作为实验组进一步研究。2.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沉默FTaseβ后各组细胞FTaseβ、HRAS、AKT、p-AKT、p65、p-p65(S536)、MMP-9、Cyclin D1、survivin蛋白表达。3.应用CCK-8法检测沉默FTaseβ对CAL27细胞增殖的影响。4.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CAL27细胞转染48h后其迁移和侵袭的能力变化。采用SPSS 19.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多组样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显示,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FTaseβmRNA表达下降(P<0.05),但HRAS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各个实验组间FTase mRNA表达比较,以FTase-siRNA-3组的沉默效率最高,作为实验组进一步研究。2.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FTaseβ、pAKT、p-p65(S536)、MMP-9、Cyclin D1和survivin的蛋白表达下降(P<0.05),HRAS、AKT和p65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3.实验组细胞增殖较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细胞接种Transwell小室48 h后,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通过Matrigel胶迁移到小室膜下的数量降低,表明实验组细胞侵袭能力降低(P<0.05)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24 h和48 h划痕相对愈合面积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表明实验组迁移能力降低。结论:本研究通过在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CAL27细胞沉默FTaseβ提示,沉默FTaseβ可能通过AKT通路降低Cyclin D1和survivin的蛋白表达,抑制细胞的增殖;并可能通过NF-κB通路降低MMP-9的蛋白表达,抑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这提示,FTase在舌鳞状细胞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中起着一定调控作用,进一步研究FTase具体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有利于为控制舌鳞状细胞癌进行靶向治疗提供重要证据。
李敏[4](2019)在《弹性牵引治疗上颌骨腭骨正中骨折29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上颌骨腭骨正中骨折的治疗措施。方法 :对29例上颌骨腭骨正中骨折所形成的裂缝,采用橡皮圈牵引复位术+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复位术(或牵引钉颌间牵引复位术),辅以颅颌固定联合治疗。结果:术后纵向裂口逐渐缩小,骨缝基本拉拢,1月左右CT片显示骨折复位愈合情况良好,拆除全部牵引装置,3月后复查CT显示骨折全部Ⅰ期愈合、咬合关系正常。结论:橡皮圈牵引复位术+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复位术(或牵引钉颌间牵引复位术)辅以颅颌固定联合治疗上颌骨腭骨正中骨折,有利于骨折的复位愈合,能较好地恢复硬腭的形态结构,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恢复咬合功能。是一种价廉物美、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刘轶凡[5](2019)在《两种快速扩弓颅面骨位移的三维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三维重建的方法了解,在传统牙支持式上颌快速扩弓和种植体辅助骨支持式上颌快速扩弓作用下,颅面骨标志点的三维方向上的位置改变及两种扩弓方式间颅面骨位移的差异,明确这些改变对于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及周围组织的影响,为临床上Ⅲ类患者的面容改善以及扩弓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上颌牙弓横向发育不足患者21例,其中,男8名,女13名,年龄11.2-15.2岁,平均年龄13.1±2.7,根据扩弓器适应症分为A、B两组。A组12名,男5名,女7名,采用传统牙支持式上颌快速扩弓(Hyrax螺旋扩弓器);B组9名,男3名,女6名,采用种植体辅助骨支持式上颌快速扩弓(MSE螺旋扩弓器)。具体纳入标准为:(1)安氏Ⅲ类错牙合(2)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上颌骨无骨折或大面积缺损(3)上颌两侧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存在,具有良好的形态和牙周条件满足上颌扩弓器的粘接条件(4)无手术禁忌症(5)无正畸治疗史(6)无颅颌面畸形。所有患者均在扩弓治疗前后按同样要求拍摄螺旋CT,将患者扩弓前后的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医学建模软件Mimics17.0,重建颅面骨三维模型,扩弓前后颅面骨模型经校正配准后,测量颅面骨各标志点三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同一样本治疗前后相应标志点的三维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α=0.05),分析个体治疗前后颅面骨三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对不同方式扩弓的两组颅面骨产生的三维方向的变化量进行独立t检验(α=0.05),分析两种不同支抗扩弓引起的三维方向上颅面骨位移的差异。结果:1.牙支持式上颌扩弓前后颅面骨各标志点三维方向位置改变牙支持式上颌快速扩弓对两侧上颌骨、颧骨和鼻骨均产生了明显的移位。双侧上颌骨向两侧增宽,且上颌骨前部ANS点、A点向前下移动。水平面上,ANS向两侧增宽4.18mm(range2.42mm-5.68mm,Pleft=0.007,Pright=0.014),PNS点向两侧平均扩开2.14mm(range1.96mm-2.43mm,Pleft<0.001,Pright=0.002).上颌骨冠状面观,Spr点向两侧平均增宽4.86mm(range3.34mm-6.22mm,Pleft=0.004,Pright=0.008),随之A点平均增宽4.47mm(range2.87mm-5.97mm,Pleft=0.005,Pright=0.010)。在颧骨的宽度上,Zm点平均向两侧增宽2.18mm(range1.87mm-2.41mm,Pleft=0.001,Pright=0.002)并向后移位,颧骨后上部点Za和Mz同向后移位,Zm点、Za点和O点均有向上位移。鼻骨的外侧边缘向两侧扩张,Ipa点平均向两侧增宽2.04mm(range1.11mm-2.46mm,Pleft=0.008,Pright=0.019),鼻骨的中心向下向后凹陷。2.种植体辅助骨支持式上颌扩弓前后颅面骨各标志点三维方向位置改变种植体辅助骨支持式上颌快速扩弓对两侧上颌骨、颧骨和鼻骨均产生了明显的移位。上颌骨标志点中,ANS向两侧平均增宽6.01mm(range5.30mm-6.42mm,Pleft=0.002,Pright<0.001)并伴有向前下移动;两侧PNS点向两侧增宽4.62mm(range 4.16mm-4.95mm,Pleft=0.002,Pright<0.001)伴向下移位。冠状面观,Spr点扩宽量平均为6.64mm(range6.23mm-7.37mm,Pleft=0.002,Pright=0.006),A点平均向两侧增宽6.41mm(range6.05mm-6.80mm,Pleft=0.003,Pright=0.002)。双侧颧骨向外增宽且向后上移动。Zm点向两侧平均扩宽4.08mm(range3.54mm-4.87mm,Pleft=0.004,Pright<0.001),双侧Za点向两侧平均增宽3.32mm(range3.12mm-3.60mm,Pleft=0.013,Pright=0.008),Zm、Za均向后上方移动。鼻骨边缘向两侧增宽,双侧Ipa平均扩宽2.83mm(range2.26mm-2.93mm,Pleft=0.004,Pright<0.001)并伴有向前下移动,鼻骨中部向后下方凹陷。3.两种扩弓方式颅面各骨位移三维方向上的比较水平方向上,两种方式扩弓后颅面骨双侧扩宽量B组大于A组。其中,在上颌骨各标志点中,B组双侧ANS点较A组平均多增宽1.83mm(P=0.05),B组双侧PNS点较A组平均多增宽2.48mm(P<0.001),B组双侧A点较A组增宽量均值差值为1.93mm(P=0.031),B组双侧Spr点增宽量较A组多1.78mm(P=0.036);颧骨各标志点中,B组双侧Zm扩宽量大于A组,均值差值为1.90mm(P=0.001),B组双侧Za点平均扩宽量较A组大2.17m’m(P<0.001);两种方式扩弓后颅面骨矢状方向上B组左侧Zm点向后位移量小于A组,均值差值为0.13mm(P=0.049);两种方式扩弓后颅面骨冠状方向上位移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1.三维重建的上颌骨复合体扩弓前后的组合模型具有较高的还原性和准确性,能够满足后续的实验分析。2.两种不同支抗上颌快速扩弓后,上颌宽度的增加均影响颧骨和鼻骨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置,引起面部外观的变化。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避免对病人面容产生不良影响。3.MSE扩弓后,上颌骨后部及颧骨扩宽程度大于传统Hyrax扩弓器,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主诉、容貌、适应症来选择扩弓的方式。
高小平,王志恺,哈惠瑜,杨志超,刘静,李霞[6](2018)在《二线减张并贯穿褥式缝合鼻中隔矫正术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二线减张并贯穿褥式缝合鼻中隔矫正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2例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实施鼻中隔软骨面单侧剥离,对鼻中隔软骨与筛骨正中板、犁骨衔接处及鼻底处做骨性条形咬切,进行二线减张并最后以贯穿褥式缝合鼻中隔达到矫正目的。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鼻内镜检查及鼻呼吸量仪检查结果评估术后临床效果。结果 112例手术均一次性成功,鼻中隔矫正达到满意效果,鼻塞症状明显改善,无1例患者出现穿孔、血肿、脓肿及外鼻软骨部塌陷和鼻小柱回缩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VAS评分低于术前(P<0.01)。结论行鼻中隔软骨后、下二线减张,鼻中隔软骨面单侧剥离,尽可能保留完整鼻中隔软骨,对鼻中隔贯穿褥式缝合加以固定,即达到矫正目的,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吴昆旻[7](2017)在《3D打印技术在鼻鼻窦恶性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一、研究背景鼻鼻窦位于面部中央,周围与眼眶、颅脑毗邻。其在解剖上的特点是结构复杂、神经血管丰富。在生理功能方面与呼吸、发音、吞咽和咀嚼等密切相关。鼻-鼻窦恶性肿瘤(nasal sinus malignant tumors,NSMT/sinonasal malignancies,SNM)在耳鼻咽喉科较为常见,发病率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5%,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其临床表现往往局限于单侧,但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易与炎性疾病混淆。待至症状明显得以确诊时,肿瘤已侵犯周围结构,如颅内、眶内。鼻鼻窦恶性肿瘤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NSMT切除术后的遗留的组织缺损,可导致患者局部生理功能的严重障碍及颜面部畸形,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出发,鼻鼻窦恶性肿瘤精准手术切除原则是在确保肿瘤病灶彻底切除干净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具有重要功能的结构(如眼等),同时解决肿瘤病灶切除后组织、器官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问题,最大限度满足美学要求、恢复重建重要功能。因此,精确的术前评估、保留重要结构的手术方式及缺损的修复重建是鼻鼻窦恶性肿瘤手术的关键。医学影像学检查对于准确判定鼻鼻窦肿瘤的原发部位、病灶大小及侵犯范围至关重要。X线平片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鼻鼻窦肿瘤病变的影像学检查中已逐渐被淘汰。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可以清楚地观察肿瘤是否侵犯视神经、脑膜等软组织,同时可以在早期发现鼻窦周围软组织尤其是脂肪的信号改变,有利于鼻鼻窦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计算机断层由于具有较高的特异和敏感度,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已成为鼻鼻窦病变尤其是鼻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鼻鼻窦恶性肿瘤具有的CT征像往往单侧、单个鼻窦实质性病变,即使在范围较广的情况下也会表现为以某个鼻窦为中心,窦壁骨质侵蚀破坏,窦壁外脂肪间隙的改变,窦壁外软组织肿块。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日臻完善以及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的广泛应用,CT图像三维重建得以开展。它借助于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将CT扫描获得的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得三维模型,并实施一系列的定量测定。3D(Three-Dimensional)打印技术的依据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原理。首先在计算机辅助下设计三维模型,再由数字模型直接驱动在快速成形设备里将合适材料通过增量制造法(additive manufacturing,AM)以逐层叠加的方式来制作所需物件三维实体模型。在生物医学领域,3D打印技术在计算机中生成反映组织器官的真实三维结构图像、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对重建的三维结构进行测量,获得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大量精确的解剖参数,使手术医生在术前对患者的病灶范围及其与毗邻结构的关系有更详尽的了解,从而制定精准的手术方案。3D打印技术使得手术仿真模拟操作成为现实,通过在病态三维模型上进行病变切除、修复材料的植入、对位固位等模拟操作,很大程度上实现手术的精准和微创,对术中精准植入修复材料、避免术后移位有重要意义。对于病情严重、手术操作复杂病例,手术者可以在模型上反复模拟手术操作过程、调整术式,选择最佳手术径路与方案。根据反复手术模拟与修正的数据,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出与人体解剖结构表面完全匹配的个体化缺损修复材料,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满足个性化精准修复的需求。在鼻鼻窦恶性肿瘤中以上颌窦恶性肿瘤最为多见,可高达60%80%,且有1/3上颌窦癌患者伴有筛窦癌。上颌窦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往往包括上颌骨、眶壁,造成上颌骨、眶底、眶纸板骨质缺损,导致颌面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咀嚼、语言、吞咽、呼吸等功能。因此,上颌窦恶性肿瘤术后的上颌骨、眶壁骨质缺损需修复以矫正畸形、恢复功能。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一)通过上颌窦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重建,构建并打印三维模型,获取上颌窦切除术及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相关的解剖参数,为应用3D打印技术修复重建鼻鼻窦恶性肿瘤术后的骨框架结构缺损提供解剖依据和技术支持。(二)应用3D打印技术修复重建鼻鼻窦恶性肿瘤术后的上颌骨缺损。(三)应用3D打印技术修复重建鼻鼻窦恶性肿瘤术后的眶壁骨质缺损。优化上颌窦切除术及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的临床手术方案,观察、分析3D打印技术修复重建上颌骨切除手术后骨框架结构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三、研究方法(一)上颌窦三维影像重建、三维模型构建打印:对所有11例因鼻鼻窦恶性肿瘤住院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既往无鼻部外伤及手术史。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行SIEMENS 64层螺旋CT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头颅骨。64排螺旋CT扫描厚度为0.75mm,层间距0.75mm,得到CT图像序列172张。将其CT扫描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存入光盘。利用逆向工程软件Mimics 15.0读取CT原始图像,对上颌窦及其周围结构进行域值划分和图像分割分别生成掩膜,然后重建三维模型。使用3-Matic 7.0软件对Mimics生成的重建模型进行与上颌窦切除、上颌骨及眶壁修复重建相关的解剖定量测定。将上颌窦三维重建模型数据转换为STL格式后传送至3D打印机,打印出上颌窦树脂模型。根据螺旋CT扫描获得的数据,利用Geomagic Studio 12.0软件及镜像反求技术,以健侧上颌窦为模板进行患侧上颌窦形态计算机重塑、树脂模型打印,然后进行正常上颌窦树脂模型及镜像重塑模型比较。在上颌窦树脂模型上模拟上颌骨切除手术、个体化设计鼻鼻窦肿瘤的手术方案;根据模拟手术截骨范围打印、并在模型上预制重建修复材料。(二)应用3D打印技术修复重建鼻鼻窦恶性肿瘤术后的上颌骨缺损:对5例因上颌窦恶性肿瘤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前CT扫描数据,应用镜像和反求及快速成型技术,3D打印出患侧上颌窦的树脂模型,在此模型上对钛网进行塑形,制备出个性化钛网,将个性化钛网植入缺损区。通过临床和CT检查,评价其颌面部外形与功能。(三)应用3D打印技术修复重建鼻鼻窦恶性肿瘤术后的眶壁骨质缺损:鼻窦恶性肿瘤破坏眶壁的患者6例,根据术前CT扫描数据,应用3D技术打印出患侧眼眶的树脂模型,在此模型上对钛网进行塑形、修剪,术中将预成形钛网植入眶壁缺损区。术后3月复查CT扫描,根据钛网重建之眶壁形态、与健侧眶壁的对称性、眼球容积和眼球突出度等指标评价眶壁重建修复情况。四、结果(一)顺利建立并3D打印了上颌窦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模型。模型图像清晰、外观逼真。获得与上颌窦切除、上颌骨及眶壁修复重建相关的解剖测量数据。上颌窦三维模型测量数据与CT图像测量结果一致。利用镜像反求原理根据对侧上颌窦重塑的三维模型与正常上颌窦模型高度吻合。成功打印、预制重建模拟手术后缺损部位所需修复材料。(二)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切除,术中切除范围与术前在3D打印模型上制定的范围符合。预制的钛网无需在术中再次塑形和修剪,植入的钛网与缺损周边骨床贴合紧密。患者术后颌面部外形恢复良好,两侧对称,未见复视及眼球内陷,鼻腔通畅,牙槽突和腭部形态恢复良好,语音清淅,可正常进食,未见明显食物鼻腔反呛等现象。术后随访1236个月,经临床和CT检查未见肿瘤复发。CT扫描显示植入的钛网在位。(三)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钛网修复眶壁骨质缺损。预成形的钛网无需术中再次修整,植入的钛网与缺损周边骨床贴合紧密。术后除1例患者存在一个象限复视,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3月CT检查显示所有病例患侧眶壁形态完整、与健侧眶壁对称。6例患者眼球内陷矫正在3 mm内,无眼球内陷。患侧眼眶容积、眼球突度与健侧相近,无显着差异(P>0.05)。随访12-3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五、结论(一)通过CT扫描图像序列进行三维重建,重建效果好,能清晰成像上颌窦骨组织。通过个体化上颌窦的三维模型分析得出的数据,可用于设计和规划上颌窦恶性肿瘤切除及术后缺损修复重建。3D打印的上颌窦实体树脂模型有利于模拟上颌骨切除手术、打印预制重建术后缺损部位所需修复材料。对于指导临床彻底切除肿瘤组织、修复缺损具有重要意义。(二)按照术前制定的方案,顺利完成上颌窦恶性肿瘤切除手术,应用3D打印技术修复重建术后的上颌骨、眶壁骨质缺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避免并发症,获得良好的框架结构重建、生理功能的保留和恢复。综上所述,我们首次应用3D打印技术在鼻鼻窦恶性肿瘤外科精准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精密的术前设计、准确的术中控制以及可靠的术后预测,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王梦含[8](2017)在《三种上颌快速扩弓方式扩弓效果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建立上颌复合体及螺旋扩弓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比较三种上颌快速扩弓方式使牙齿、牙槽骨、腭中缝产生的应力分布、变化趋势和横向位移等,更深入地探讨上颌快速扩弓过程中生物力学方面的问题,为正畸临床医师对快速扩弓器的选择与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CBCT对1名志愿者进行头颅扫描取得图像数据,通过Mimics、Geomagic Studio、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形态相似度高、临床特性相似的上颌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配合建立Hyrax扩弓器、Haas扩弓器及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器(MARPE)三种螺旋扩弓器的有限元模型。装配并对扩弓器加载0.5mm的横向强制位移,观察分析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产生的横向位移、总位移及Von-mises等效应力;腭中缝的横向宽度增加及最大主应力改变;上颌骨的横向形变、最大主应力、Von-mises等效应力及整体变化趋势;种植体支抗的Von-mises等效应力。结果:三种扩弓方式都有打开腭中缝,扩大上颌骨的作用,也都会使支抗牙产生一定颊倾。其中Hyrax扩弓器扩弓效果较差,牙齿颊倾明显,上颌骨呈楔形打开,有发生顺时针旋转的趋势;Haas扩弓器扩弓效果稍好,应力分布较均匀,上颌骨出现向前为主的变化趋势;MARPE带来的牙齿横向位移最为显着,腭中缝的扩展及应力最大值出现在中段,应变最为显着,上颌骨呈逆时针旋转的趋势。MARPE中的最大应力位于种植体与扩弓螺旋连接区域,相邻骨组织同样应力很大,向周围扩散并逐渐减小。结论:三种上颌快速扩弓方式的扩弓效果有显着差异,MARPE带来的牙性和骨性的横向改变最为显着,Haas扩弓器相较于Hyrax扩弓器有一定优势。
唐天琪[9](2016)在《骨性Ⅲ类错(牙合)鼻中隔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InvivoDental 5.1软件观察骨性Ⅲ类成人和青少年患者鼻中隔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特征,比较骨性Ⅰ、Ⅲ类鼻中隔的特征和差异。材料和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就医的92例(男性38例,女性54例)正畸患者的CBCT影像,并且临床资料完整、CBCT的采集方法一致;成人和青少年的平均年龄分别是20.40±2.79岁和13.02±0.75岁;根据Steiner分析法,中国人正常(牙合)SNA测量均值:82.8±4.0°,SNA<78.8°则为上颌骨发育不足,SNA在78.886.8°之间视为上颌骨发育正常,分成两组,骨性Ⅲ类46例(男性18例,女性28例),骨性Ⅰ类46例(男性20例,女性26例)。纳入标准:面部无外伤史;无鼻部手术史;无先天性唇腭裂;鼻中隔无严重偏曲;无上颌正颌手术治疗史。采用美国KaVo公司的KaVo3DeXam计算机锥形束体层拍摄系统,患者坐位,头部直立,使FH平面与地平面相平行,头面部正中线与CBCT扫描设备的投照正中线相一致,固定自然头位,投照患者牙尖交错位时的CBCT影像,并在相同条件下对所有研究对象的CBCT影像进行扫描,通过三维分析软件InvivoDental5.1获得头颅三维影像,在三维方向寻找最清晰鼻中隔的正中矢状向断层图片,此时断层截取厚度为2.0mm,分别测量鼻中隔软骨面积、犁骨面积、筛骨垂直板面积、以及鼻中隔的总面积。为避免误差,必须由同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测量所有项目,两周后再次测量,这两次测量数据取平均值,而且面积截取时,点与点之间距离≤2mm。将所测得的数据结果输入SPSS20.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通过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鼻中隔软骨,犁骨,筛骨垂直板面积,以及总面积均服从正态分布。方差Levene检验,所有数据符合方差齐性。两组数据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设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差异的统计学意义越显着。结果:1.性别比较,鼻中隔软骨面积无论是青少年组还是成人组,男性均大于女性(P<0.01);2.年龄比较,鼻中隔软骨面积成人组大于青少年组(P<0.01),但筛骨面积并无统计学差异;骨性Ⅰ类和骨性Ⅲ类中,成人组鼻中隔软骨面积都大于青少年组(P<0.05),但是骨性Ⅰ类中筛板面积无统计学差异,骨性Ⅲ类中筛板面积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3.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比较,成人组中骨性Ⅲ类鼻中隔软骨面小于骨性Ⅰ类(P<0.05),筛骨垂直板面积骨性Ⅲ类大于骨性Ⅰ类(P<0.05);而青少年组各部分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鼻中隔软骨性别差异:男性的鼻中隔软骨面积大于女性;2.鼻中隔软骨的年龄差异:成人组鼻中隔软骨面积大于青少年组,生长发育期后鼻中隔软骨仍存在明显的发育趋势;3.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鼻中隔软骨的比较:骨性Ⅲ类鼻中隔软骨面积小于骨性Ⅰ类,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鼻中隔软骨发育不如骨性Ⅰ类。提示:对于生长发育期或发育期之后的骨性Ⅲ类患者,如果伴有鼻相关疾病,可能会加重上颌骨发育不足。
王俊文,彭国光,严鑫,任美幸[10](2013)在《腭部骨折临床分型和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腭骨骨折的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回顾分析94例腭部骨折,根据临床表现并结合文献对腭骨骨折分为三型,分别对每一型腭部骨折进行治疗探讨。其中观察、保守治疗41例,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53例。结果本组资料中所有病例均一期愈合,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未出现术后植入物外露、口鼻瘘等并发症。结论采用不同形式的复位方法治疗不同类型的腭部骨折,能进一步恢复患者的面部外形及咬合功能,固定可靠。
二、上颌骨腭骨正中骨折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颌骨腭骨正中骨折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生长发育高峰期后患者上颌MSE扩弓疗效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上颌横向发育不足临床诊疗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上颌结节解剖形态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样本选择 |
2.研究方法 |
2.1 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 |
2.2 测量平面 |
2.3 测量项目 |
2.4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病例报告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上颌结节生长发育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体外沉默FTase β对舌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来源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1.1 细胞复苏和培养 |
2.1.2 细胞换液 |
2.1.3 细胞传代 |
2.1.4 细胞冻存 |
2.2 FTase β-siRNA合成 |
2.3 FTase β-siRNA转染 |
2.3.1 RNA提取和逆转录 |
2.3.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4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
2.5 CCK-8细胞增殖实验 |
2.6 Transwell侵袭实验 |
2.7 细胞划痕实验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转染FTase β-siRNA后各组细胞FTaseβ、HRAS的mRNA表达 |
3.2 转染FTase β-siRNA后各组细胞FTaseβ、HRAS的蛋白表达 |
3.3 沉默FTaseβ后细胞增殖能力变化 |
3.4 沉默FTaseβ后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 |
3.5 沉默FTaseβ后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 |
3.6 沉默FTaseβ后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 |
3.7 沉默FTaseβ后肿瘤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法尼基转移酶与抗肿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附病例)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弹性牵引治疗上颌骨腭骨正中骨折29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弹性牵引复位术方法 |
1.2.2 治疗急救及早期处理 |
1.2.3 后期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5)两种快速扩弓颅面骨位移的三维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上颌扩弓治疗前后颅面骨三维模型的建立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设备 |
1.3 数据采集 |
1.4 建立三维模型 |
1.5 三维模型的方向校正 |
1.6 治疗前后三维模型的配准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两种不同支抗上颌快速扩弓治疗对颅面骨移位的三维测量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扩弓治疗 |
1.2 测量项目 |
1.3 测量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结果 |
2.1 扩弓后上颌骨三维方向位移变化 |
2.2 扩弓后颧骨三维方向位移变化 |
2.3 扩弓前后鼻骨三维方向位移变化 |
2.4 两种扩弓颅面各骨位移三维方向上的比较 |
3.讨论 |
3.1 两种扩弓方式治疗后上颌骨的位移趋势及对比分析 |
3.2 两种扩弓方式治疗后颧骨的位移趋势及对比分析 |
3.3 两种扩弓方式治疗后鼻骨的位移趋势及对比分析 |
3.4 临床意义 |
3.5 实验优越性及局限性 |
4.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二线减张并贯穿褥式缝合鼻中隔矫正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手术方法 |
1.4 术后鼻腔换药与处理 |
1.5 疗效评定 |
1.5.1 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1] |
1.5.2 鼻内镜检查 |
1.5.3 鼻呼吸量仪检查结果与判定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3D打印技术在鼻鼻窦恶性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鼻鼻窦恶性肿瘤三维影像解剖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3D打印技术在鼻鼻窦恶性肿瘤术后颌面修复中的应用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3D打印技术在鼻鼻窦恶性肿瘤术后眶壁重建中的应用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四部分 全文结论 |
附录 |
文献综述 3D打印技术在耳鼻喉科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在攻读博士期间科研工作 |
致谢 |
(8)三种上颌快速扩弓方式扩弓效果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上颌快速扩弓的研究现状 |
1.2 上颌快速扩弓方法 |
1.3 有限元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上颌复合体及扩弓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3.1 上颌复合体模型的建立 |
2.3.2 腭中缝模型的建立 |
2.3.3 扩弓器模型的建立 |
2.3.4 软件 |
2.3.5 赋予模型材质 |
2.3.6 图像采集 |
2.3.7 缺陷 |
2.3.8 附图 |
第三章 三种上颌快速扩弓器扩弓效果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材料参数 |
3.1.3 设置坐标 |
3.1.4 设置载荷 |
3.1.5 接触关系 |
3.1.6 观察分析指标 |
3.2 结果 |
3.2.1 牙齿发生的位移 |
3.2.2 牙齿的Von-mises等效应力 |
3.2.3 腭中缝的横向宽度 |
3.2.4 腭中缝的最大主应力 |
3.2.5 上颌骨的横向形变 |
3.2.6 上颌骨最大主应力及Von-mises等效应力 |
3.2.7 上颌骨的整体变化趋势 |
3.2.8 种植体支抗的Von-mises等效应力 |
3.3 讨论 |
3.3.1 模型差异 |
3.3.2 求解参数的选择 |
3.3.3 扩弓载荷的选取 |
3.3.4 腭部种植体支抗 |
3.3.5 三种扩弓方式对牙齿产生的影响 |
3.3.6 三种扩弓方式对腭中缝产生的影响 |
3.3.7 三种扩弓方式对上颌骨产生的影响 |
3.3.8 展望 |
第四章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临床病例展示 |
(9)骨性Ⅲ类错(牙合)鼻中隔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测量方法 |
三、测量项目 |
四、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一、鼻中隔软骨面积男性与女性比较 |
二、鼻中隔软骨面积成人组与青少年组比较 |
三、鼻中隔软骨面积成人组和青少年组中骨性Ⅲ类与骨性Ⅰ类比较 |
讨论 |
一、骨性Ⅲ类上颌骨发育不足的病因以及治疗 |
二、CBCT的研究进展 |
三、鼻中隔软骨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
四、鼻中隔软骨对面中部的影响以及鼻通气对面中发育的重要性 |
五、本实验不足 |
结论 |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腭部骨折临床分型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及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分类方法 |
三、临床表现 |
四、治疗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四、上颌骨腭骨正中骨折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生长发育高峰期后患者上颌MSE扩弓疗效的分析研究[D]. 陶鑫.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上颌结节解剖形态的CBCT研究[D]. 李昕.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体外沉默FTase β对舌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D]. 盛善桂. 青岛大学, 2020(01)
- [4]弹性牵引治疗上颌骨腭骨正中骨折29例报告[J]. 李敏.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9(05)
- [5]两种快速扩弓颅面骨位移的三维对照研究[D]. 刘轶凡. 青岛大学, 2019(02)
- [6]二线减张并贯穿褥式缝合鼻中隔矫正术的临床应用[J]. 高小平,王志恺,哈惠瑜,杨志超,刘静,李霞.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8(04)
- [7]3D打印技术在鼻鼻窦恶性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D]. 吴昆旻.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6)
- [8]三种上颌快速扩弓方式扩弓效果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 王梦含. 兰州大学, 2017(07)
- [9]骨性Ⅲ类错(牙合)鼻中隔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D]. 唐天琪.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
- [10]腭部骨折临床分型和治疗[J]. 王俊文,彭国光,严鑫,任美幸.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