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N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GENETIC STUDY ON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论文文献综述)
刘攀[1](2020)在《ALDH2和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新疆汉族、哈萨克族人群染色体12q24区域中ALDH2(乙醛脱氢酶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671(G>A)和c12orf30(N-α-乙醛转移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4767364(A>G)与食管癌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新疆地区食管癌患者哈萨克族65例,汉族62例;同一地区无肿瘤病史的正常人群对照哈萨克族75例,汉族50例。采用Taq Man等位基因鉴别技术检测研究对象染色体12q24区域中ALDH2基因rs671位点和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的多态性基因型分布;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基因型分布情况。分析rs671位点和rs4767364位点各基因型与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关联。结果: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ALDH2基因rs671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15%、40.00%、13.85%和68.00%、26.67%、5.33%,ALDH2基因rs671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rs671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4.84%、40.32%、4.84%和58.00%、38.00%、4.00%,rs671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5.38%、21.54%、3.08%和78.67%、18.67%、2.67%,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4.52%、32.26%、3.23%和66.00%、30.00%、4.00%,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ALDH2基因rs671位点与新疆哈萨克族、汉族食管癌预后均相关(P<0.05),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预后相关(P<0.05),与汉族食管癌患者预后无关(P>0.05)。结论:染色体12q24区域中,ALDH2基因rs671(G>A)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易感性及哈萨克族、汉族的食管癌患者预后可能均相关。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与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预后可能相关。通过对ALDH2基因、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吸烟、饮酒及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得出,ALDH2基因的rs671位点在饮酒人群和不饮酒人群中,以及在不同分级的BMI指数人群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均不显着。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在饮酒人群和不饮酒人群中、吸烟人群和不吸烟人群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均不显着。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在III+IV级人群中分布差异显着,经性别、诊断年龄、家族史、吸烟、饮酒等因素调整后则无显着相关性。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ALDH2基因、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ESCC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显示ALDH2基因rs671位点的AA基因型的放疗疗效与其他两个基因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余均与放射敏感性不相关。
张漫玉[2](2020)在《TNFSF15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5(Tumor necrosis factor superfamily,TNFSF15)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与结直肠癌易感性关系,采用病例-对照的设计研究,对TNFSF15基因启动子区位点的多态性与结直肠癌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对患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或其易感个体的筛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设计的研究方法,入组了70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病例组,7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选择TNFSF15(rs6478109,rs7848647)2个SNPs作为研究靶点,对研究对象的血液DNA进行基因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用χ2检验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性别、年龄、吸烟及饮酒状况等相关因素的分布差异,同时分析不同基因型对细胞分化程度的影响;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OR值及95%可信区间,以评价2个SNPs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与携带TNFSF15 rs6478109 TT基因型相比,TC与CC基因型携带者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均增加(OR=1.52,95%CI 1.20-1.91;OR=1.75,95%CI 1.30-2.37);与携带rs7848647 AA基因型人群相比,GG基因型携带者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OR=1.76,95%CI 1.30-2.39)。进一步分层分析性别、年龄、吸烟与饮酒行为对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携带rs6478109 CC基因型的男性(OR=0.51,95%CI 0.35-0.75)、年龄>60岁(OR=0.47,95%CI 0.31-0.72)、不吸烟(OR=0.46,95%CI0.33-0.66)、不饮酒(OR=0.57,95%CI 0.41-0.80)者较同人群中TT基因型者结直肠癌发病风险降低;同时在男性(OR=0.53,95%CI 0.36-0.77)、年龄≤60岁(OR=0.50,95%CI 0.32-0.77)、年龄>60岁(OR=0.62,95%CI 0.40-0.95)、不吸烟(OR=0.57,95%CI0.40-0.81)、饮酒(OR=0.45,95%CI 0.23-0.88)、不饮酒(OR=0.58,95%CI 0.41-0.82)人群中,携带rs7848647 GG基因型者较AA基因型结直肠癌发病风险降低。未发现两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细胞分化程度相关性的证据。结论TNFSF15-358T>C(rs6478109)及-638A>G(rs7848647)遗传变异影响结直肠癌的遗传易感性。图2幅;表10个;参192篇。
王佳美[3](2020)在《小窝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窝蛋白-1(Caveolin-1,CAV-1)基因多态性与甘肃女性乳腺癌(Breast Cancer,B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穿刺和(或)手术切除病理活检确诊的乳腺癌患者148例和乳腺良性肿瘤患者52例、以及同期就诊于我院经体检确定的166例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女性。通过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法(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KASP)对筛选的CAV-1基因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检测。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所选取的CAV-1三个位点(rs3807987G>A、rs7804372 T>A、rs12672038 G>A)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若符合,则对该基因位点进行卡方分析,探讨该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不同比较组(良性组/健康对照组、恶性组/健康对照组及恶性组/良性组)之间的频率分布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AV-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关系;分析CAV-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乳腺癌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关系;应用Haploview分析rs3807987和rs7804372位点间是否存在连锁不平衡,SHEsis在线软件分析上述两基因位点所构建的单倍型与BC的易感相关性。结果:(1)CAV-1三个SNP位点(rs3807987 G>A、rs7804372 T>A、rs12672038 G>A)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2)rs12672038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各比较组间(良性肿瘤组/健康对照组、BC组/健康对照组及BC组/良性肿瘤组)的频率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s3807987、rs7804372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恶性组/健康对照组间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良性肿瘤组/健康对照组、BC组/良性肿瘤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3)CAV-1基因rs3807987、rs7804372和rs12672038位点与乳腺良性肿瘤发病风险无相关性;rs12672038位点与BC发病风险无相关性;rs3807987和rs7804372在共显性、显性及等位基因3种模型下与BC易感性存在相关性(P<0.05)。rs3807987位点:相较于GG基因型,携带AG和AG/AA基因型者BC的罹患风险增高(OR=1.894,95%CI:1.2853.392,P=0.012;OR=1.197,95%CI:1.2933.280,P=0.017),携带A等位基因较G等位基因,其BC的罹患风险增加(OR=1.542,95%CI:1.0142.344,P=0.043);rs7804372位点:相对于TT基因型,携带AT和AT/AA基因型者BC的罹患风险也增高(OR=1.924,95%CI:1.1963.093,P=0.007;OR=1.912,95%CI:1.2143.012,P=0.005),携带A等位基因较T等位基因,其BC的罹患风险增加(OR=2.184,95%CI:1.4953.190,P<0.01)。(4)rs3807987和rs7804372基因多态性与腋窝淋巴结转移、ER、Ki67蛋白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5)CAV-1基因rs3807987和rs7804372位点间存在较强的连锁不平衡,两位点所构建的单倍型与BC易感性无显着相关性。结论CAV-1基因多态性位点rs3807987、rs7804372和rs12672038与乳腺良性肿瘤易感性无相关性;rs12672038位点与BC易感性无相关性;rs3807987和rs7804372位点与BC易感性相关,携带有rs3807987位点的A等位基因、(GG、AG/AA)基因型、或rs7804372 A等位基因、(TT、AT/AA)基因型均显着增加罹患BC的风险。
张海莲[4](2019)在《中国家族遗传性乳腺癌家系肿瘤易感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乳腺癌已成为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约5%10%的乳腺癌为家族性乳腺癌,具有遗传易感性。本研究通过对乳腺癌患者家族史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家族遗传性乳腺癌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对其进行乳腺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情况检测,从而获得中国家族遗传性乳腺癌易感基因较为全面的数据,并探讨肿瘤易感基因突变检测在中国乳腺癌高危人群中的临床意义,以提高对高危人群的监控和防治水平,为乳腺癌预防及干预治疗提供依据,从而为制定适合中国人群的遗传检测策略以及为开展乳腺癌的遗传咨询工作奠定基础。方法:1、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二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中国家族遗传性乳腺癌家系23个(共计91例样本)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2、收集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治的28例乳腺癌患者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3、采集91例样本外周静脉血并提取基因组DNA样本,利用二代测序平台Ion Torrent S5?,设计并采用108个肿瘤相关基因的多基因测序panel对91例样本进行测序,着重分析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突变情况,同时利用SPSS22.0软件对筛选出的胚系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通过对91例样本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最终筛选出80个高质量突变。分别发生在26个基因上。其中共发现23个BRCA1/2基因突变位点(包括9个致病性突变,以及14个VUS突变),以及57个非BRCA基因突变位点(包括致病性突变17个,VUS突变40个)。2、在91例样本中,有76例携带基因突变(突变携带率为83.5%),其中携带BRCA基因突变者37例,携带非BRCA基因突变者71例,其中32例(42.1%,32/76)样本同时携带BRCA和非BRCA基因突变,提示BRCA和非BRCA共突变的现象在家族遗传性乳腺癌中非常常见。3、在携带BRCA突变的样本中,BRCA1基因突变者13例,BRCA2基因突变者29例,其中5例同时发生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本研究发现,在中国家族性乳腺癌家系中,BRCA2发生突变的频率比BRCA1高2.12倍。4、在91例样本中,携带基因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之间在不同民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基因突变在汉族女性中检出较多;携带BRCA基因突变者比未携带突变者易发生流产;携带非BRCA基因突变组与未突变组在是否患乳腺良性疾病史以及有无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方面存在差异(P<0.05)。5、在91例样本中,家系乳腺癌患者和家系成员健康人在每周运动时间以及每日夜间睡眠时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进一步将91例样本分成两个亚组:即携带易感基因突变组与未携带基因突变组,发现在携带易感基因突变组中,其家系乳腺癌患者与家系成员在每周运动时间和每日夜间睡眠时间仍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在未携带基因突变组中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6、在28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家系乳腺癌患者中,BRCA基因突变者与突变阴性者相比,BRCA突变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29)以及TNM分期更高(P=0.043);而非BRCA基因突变者和突变阴性者相比,非BRCA突变者更容易伴发乳腺良性疾病(P=0.046)。结论:1、本研究再次证明在乳腺癌遗传风险中BRCA1/2基因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除BRCA外其他基因对乳腺癌遗传风险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本研究对家族遗传性乳腺癌家系同时进行BRCA基因检测及DNA损伤修复基因检测,可以增加致病性胚系突变携带者的检出率。因此,在适宜人群中开展BRCA外其他乳腺癌易感基因的扩大检测十分必要。2、通过本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肿瘤易感基因突变,进一步扩展了家族遗传性乳腺癌易感基因胚系突变谱,但大部分非BRCA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不明,未来需要针对性开展功能实验明确其致病性。3、携带非BRCA基因突变的人群可能更容易患乳腺良性疾病,而乳腺良性疾病是影响乳腺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在有家族史的乳腺良性患病人群中开展非BRCA基因检测,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早诊和早治。4、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且TNM分期更高,提示BRCA阳性乳腺癌的侵袭性更强,因此对携带BRCA基因突变患者,需制定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同时进行严密随访,以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存率。5、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中携带肿瘤易感基因突变的未发病个体,增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时间,有助于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减少乳腺癌的发生。
凯丽比努尔·艾尔肯[5](2019)在《基因多态性及其相关非编码RNA在新疆维吾尔族宫颈鳞癌发生中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宫颈癌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女性中常见的癌症之一。在我国的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于其他民族,但其发病机制还尚不明确。近几年医学研究发现基因多态性及其相关microRNA及lncRNA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目的:1)探究五个肿瘤相关基因(CDK6、CRY2、FAM109A、TCF12和ZNF609)3’-UTR多态性位点与新疆维吾尔族女性宫颈鳞癌易感性之间的潜在相关性。同时,明确这些基因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其与候选SNP之间的关联;2)探究以上5个基因相关的miR-138-5p、miR-7-5p、miR-34a-5p、miR-218-5p及miR-214-5p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宫颈鳞癌临床指标、潜在靶基因mRNA的表达及候选SNPs的相关性;3)探究LncRNA HOTAIR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宫颈鳞癌临床指标及miR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招募了研究对象616人(宫颈鳞癌病例组306人,健康对照组310人),通过Agena MassARRAY平台对五个基因的多态性位点进行了分型。在不同遗传模型下,采用逻辑回归分析评估候选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宫颈鳞癌患病风险的相关性。利用Haploview分析软件(version4.2)构建单倍型,估计位点连锁不平衡。利用SHEsis在线软件平台分析多态性位点的遗传关联。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利用qRT-PCR检测53例宫颈鳞癌组织样本和46例对照人群正常宫颈组织样本中5个基因、5个miRNA和LncRNA HOTAIR的表达情况。通过Student t检验分析基因、miRNA和LncRNA HOTAIR在宫颈鳞癌病例样本和对照组织样本之间的差异及其与宫颈鳞癌临床指标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用来评估miRNA表达与其靶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和LncRNA HOTAIR表达与miRNA表达的相关性。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tudent t检验分析基因型模型、显性模型及隐性模型下候选SNP位点的多态性与基因、mi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在不同遗传模型下,CDK6基因多态位点rs8179和rs42033可能与维吾尔族女性宫颈鳞癌的患病风险的相关。分层分析显示TCF12-rs7164298、-rs8035097位点、CDK6-rs8179、-rs42032、-rs42033位点和FAM109A-rs3742004位点显着影响维吾尔族女性宫颈鳞癌的患病风险。单体型分析显示FAM109Ars3742004|rs874286|rs10849938-“ACC”与降低宫颈鳞癌发病风险有显着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表明,ZNF609基因和CDK6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在宫颈鳞癌组织样本中表达下调。ZNF609、TCF12、FAM109A、CDK6和CRY2的表达水平与宫颈鳞癌临床特征包括分期、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深层间质浸润深度、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相关。基因表达与SNP分型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FAM109A和TCF12基因的表达与它们的候选SNPs位点多态性相关。miRNA表达结果显示,miR-138-5p、miR-218-5p及miR-214-5p在宫颈鳞癌组织样本中表达降低,miR-34a-5p在宫颈鳞癌组织样本中表达升高。miR-138-5p、miR-34a-5p、miR-218-5p及miR-214-5p的表达水平与宫颈鳞癌临床特征包括分期、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深层间质浸润深度、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相关。相关性分析发现,在宫颈鳞癌组织样本中miR-138-5p及miR-218-5p与其靶基因mRNA的表达存在相关性。miRNA表达与SNP分型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miR-138-5p、miR-34a-5p、miR-218-5p及miR-214-5p的表达与候选SNP位点多态性相关。LncRNA HOTAIR在宫颈鳞癌组织样本中表达降低,且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深层间质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等指标相关。相关性分析发现,在宫颈鳞癌组织样本中,LncRNA HOTAIR的表达与miR-34a-5p、miR-218-5p及miR-214-5p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1)研究结果表明,CDK6、TCF12、FAM109A和ZNF609基因的3’-UTR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女性宫颈鳞癌的患病风险相关,其中ZNF609基因和CDK6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存在显着差异;2)miR-138-5p、miR-34a-5p、miR-218-5p及miR-214-5p在宫颈鳞癌组织样本中表达异常,且其表达被证实与宫颈鳞癌临床指标相关,可作为宫颈鳞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3)LncRNA HOTAIR在宫颈鳞癌中表达异常,且其表达被发现与临床指标相关,该分子可能参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
陈兴栋[6](2012)在《基于TZL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食管癌及动脉粥样硬化》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其中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由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的科学家发起和参与的“泰州人群健康跟踪调查”项目(TZL)是以泰州市全市城镇居民为目标人群进行中国人群慢性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该研究通过建立泰州20万人的健康队列,进行长期跟踪调查,期望探索中国经济转型期重大慢性疾病(各种常见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分子流行病学队列研究需要解决的共性关键问题,阐明若干环境和遗传因素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关系,为国人慢性病防治工作做出贡献。本论文在TZL建设的基础上,整合现有队列资源和医院资源,分两部分就慢性病中两大主要疾病——恶性肿瘤(食管癌为代表)和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为代表)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食管癌的环境病因学研究,此部分在一个严格、科学设计的人群为基础病例对照研究基础上,系统的评价各种行为相关因素和环境微生物(主要为口腔菌群)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第二部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表型的遗传易感性研究,此部分在泰州队列的基础上结合医院收集的丰富病例资源,运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索遗传易感性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贡献。第一部分中,我们首先分析了泰州市下辖泰兴市近年的食管癌发病情况,发现2003~2010年食管癌的发病粗率为60.67/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4.62%;8年中新发病例数5810例,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年龄高于女性,每年发病的绝对人数基本保持平稳;发病趋势分析发现女性发病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3.07%,男性和男女合并未见显着的变化趋势。其次,通过对583例食管鳞癌病例和774例对照人群的生活方式评估中也鉴定出一些食管癌的危险因素,我们证实了饮酒可能是食管鳞癌的独立风险因子,OR值为2.21(1.68~2.90),随着饮酒年限和饮酒频率的增加,患食管鳞癌的风险也在增加。另外,自来水饮用年限的增加,对食管鳞癌的发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当饮用年限超过5年时OR值为0.56(0.35-0.88)。我们还分析了食物保存方式对食管癌的影响,不使用冰箱和不使用密闭容器均与高的食管癌危险度有关,OR值分别为2.33(1.72~3.14)和2.99(2.10~4.25)。每天刷牙少于一次或者不刷牙者,OR值为2.02(1.56~2.62)。最后本部分还应用barcoded454测序技术在中国人群的食管鳞癌样本中,首次进行了口腔菌群的宏基因组学研究,共获得451,187条高质量序列,展现了该人群中特有的口腔菌群多样性组成。发现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该人群中优势的细菌门。在门的水平上并未鉴定出年龄组和性别之间的明显差异。p多样性分析显示在100例食管鳞癌病例中存在明显的亚组,但并未找到这种亚组分组的原因。综上所述,我们通过一项严格设计的人群为基础病例对照研究,系统的分析了食管癌的环境病因学,鉴定出一些同泰兴市食管癌高发有关的环境危险因素,包括饮酒、饮水、口腔卫生状况和口腔菌群等。第二部分中,我们选取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表型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遗传易感性。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如冠心病、脑卒中等,此类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的原因。近期,已有多个GWAS对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紧密相关的一些性状如血脂浓度的相关基因和位点进行了研究和报道。但在这些不同研究中,尽管每个研究小组尽量采用相同的研究策略和类似的技术手段,却仅有少量的基因和位点是能够在不同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项目中得以相互的重复验证。由此,我们认为在西方人群中发现的一些GWAS阳性位点,有必要在中国人群中进行验证。首先,我们进行了一项两阶段的关联研究。第一阶段包括451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和462例正常对照,在这些样本中验证92个GWAS发现的阳性位点是否同中国人群的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SCVD)相关,其中79个是脂代谢相关GWAS-SNP,13个是冠心病相关GWAS-SNP。第二阶段包括一组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对照(779病例和836对照)和一组心肌梗死病例对照(824病例和737对照)。研究中我们发现:位于KLF14基因上游的rs4731702-T等位基因可显着的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性(OR=0.72,P<3.85×10-3); rs4731702-T等位基因也可显着降低ASCVD发病的风险(OR=0.78,P<5.43×10-4);我们还发现位于KLF14基因外显子上的非同义突变rs111400400(Ser58Pro)同心肌梗死相关。本部分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发现是KCNQ1基因上的基因多态性首次被发现同血脂水平相关,而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最为紧密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的GWAS研究曾多次报道KCNQ1基因与二型糖尿病及胰岛素代谢相关,本部分中我们在一组小样本维吾尔族人群中(N=478)和一组TZL汉族人群中(N=2485)研究KCNQ1基因的基因多态性是否同包括脂类指标在内的代谢性表型相关。我们发现:rs2237892-T等位基因可以显着的降低血浆甘油三酯(TG)水平(P=0.001); rs12720449的G等位基因也可以显着降低血浆TG水平,而且此等位基因的频率在高加索人群和东亚人群差异很大(分别为0.2%和14%);此外,rs1057128-A等位基因也显着的降低血浆TG水平。综上所述,我们发现KLF14基因内和附近的遗传变异和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而且我们也首次报道了KCNQ1基因上的非同义突变rs12720449和血浆甘油三酯水平相关。TZL队列平台作为一个基于中国人群健康研究的大型队列,已经逐渐显示其在病因学研究中的作用。我们通过队列基础上的横断面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初步探索重大慢性疾病(如食管癌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本论文结合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分析方法对食管癌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表型的分子流行病学做了探索尝试并发现了一些研究结果,期望可以为后续的研究和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有用的线索。
周福有[7](201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基因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显着的地域性分布差异和家族聚集现象提示环境和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生中均起重要作用。既往研究表明遗传改变在食管癌变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缺乏在大规模人群研究中识别遗传改变的高通量技术,有关食管癌变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是一种高通量的生物芯片技术,被公认为是识别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的一项技术突破。目前,GWAS在寻找结肠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高风险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iotide polymorphism, SNP)上已取得迅猛进展,但基于病例-对照设计的中国食管癌的GWAS研究罕见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中国人群ESCC的遗传倾向(家族史)特征,采用GWAS技术筛选易感SNP位点和基因,并分析其与吸烟、饮酒、BMI和ESCC发生的相关性。2材料及方法2.1食管癌遗传倾向(家族史)研究2.1.1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调查ESCC患者39833例(男24498例,女15335例),全部经病理学确诊;对照组调查健康个体9242例(男6083例,女3159例),均经胃镜检查排除早期ESCC和其它上消化道肿瘤。吸烟、饮酒、身高和体重资料齐全的ESCC患者4229例(男2316例,女1913例),健康对照4133例(男1947例,女2186例)。病例资料来自全国ESCC高、低发区45家医院,对照组资料源于上述医院胃镜室。2.1.2研究方法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内容包括:家族史、吸烟、饮酒、身高和体重等信息,所有信息录入EXCEL软件,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标准取α=0.05。2.2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2.2.1研究对象进入GWAS研究共21496例。其中初筛2810例(病例组1077例,对照组1733例),验证18686例(病例组7673例,对照组11013例),均为中国汉族人。采集每位患者及正常对照3-5ml外周静脉血,-20℃储存。2.2.2研究方法用德国QIAGEN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液样本基因组DNA,准确测定每份待标化样本DNA的浓度,用于初筛的DNA浓度保持在50ng/μ1,OD值在1.8-2.0之间,用于验证的DNA浓度保持在15ng-20ng/ul,OD值在1.7-2.0之间。初筛选用Illumina Human 610-Quad芯片,验证选择Sequenom iPLEX芯片。计算样本得率、SNP得率、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MAF)、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 HWE)(?)平衡律。对质控后的数据用Plink1.03软件分析并输出结果,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计算P值、优势比(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吸烟、饮酒、BMI亚组分析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进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标准取α=0.05。2.3免疫组织化学研究138例ESCC手术切除标本中来自高发区43例、低发区95例,家族史阳性41例、阴性97例;131例癌前病变和59例正常对照组织取自138例手术切除标本。免疫组织化学实验采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卵白素-生物素-辣根过氧化氢酶复合物(ABC)方法。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标准取α=0.05。3结果3.1 ESCC家族史调查结果高发区ESCC患者FH+比例明显高于低发区(34%vs21%),且男性和女性结果一致(分别为34%vs24%;33%vs22%)(P<0.001)。吸烟、饮酒者全部为男性,女性均否认吸烟和饮洒。吸烟、饮酒者FH+比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I级BMI在病例组所占比例显着多于对照组(27%vs6%,P<0.001),Ⅱ级BMI在病例组所占比例和对照组相似(63%vs63%,P>0.05),而Ⅲ级和Ⅳ级BMI在病例组所占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11%vs30%,P<0.001)。病例组FH+者Ⅰ级、Ⅱ级BMI所占比例与FH-者均无差异,病例组FH+者Ⅲ级和Ⅳ级BMI所占比例低于FH-者(8%vs12%,P<0.001)。高发区和低发区病例组各级别BMI所占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2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通过初筛分析,筛选出18个有价值的SNP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在18686例样本(7673例病例和11013例对照)中,进行了高通量的验证。2个SNPs显示出了独立的关联证据:10q23上的rs2274223(P=7.46E-56,OR=1.43,95%CI=1.37-1.49)(?)(?)20p13上的rs13042395(P=1.21E-11,OR=0.86,95%CI=0.82-0.90)。分析了目标SNP和其相关区域重组和链锁不平衡类型之后,2个SNPs分别定位于10q23的PLCE1基因和20p13的C20orf54基因上PLCE1基因多态性rs2274223位点在吸烟/不吸烟、饮酒/不饮酒、各级BM1人群中都与ESCC有关。但经Breslow-Day异质性检验,发现吸烟、饮酒、Ⅱ级和Ⅲ+Ⅳ级BMI对rs2274223位点的效应无明显影响(吸烟/不吸烟:P异质性=0.37;饮酒/不饮酒:P异质性=0.27;Ⅱ级和Ⅲ+Ⅳ级BMI:P异质性=0.14)。在Ⅰ级BMI人群中经卡方检验发现等位基因分布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G、GG基因型与ESCC显着相关(P<0.05),在调整年龄、性别、高低发区、家族史等因素后无显着相关性(P>0.05)。C20orf54基因多态性位点rs13042395在吸烟/不吸烟、饮酒/不饮酒、及Ⅰ级/Ⅲ+Ⅳ级BMI人群中经卡方检验发现等位基因分布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Ⅱ级BMI人群中卡方检验发现等位基因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C、CC基因型与ESCC显着相关(P<0.05),调整年龄、性别、高低发区、家族史等因素后无显着相关性(P>0.05)。3.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随食管癌变过程的发展,即正常→癌前病变→浸润癌各级组织中PLCE1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分别为41%、82%、83%,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PLCE1蛋白表达与家族史及高低发区均无相关性(P>0.05)。4结论4.1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与中国人群ESCC发病显着相关的2个重要易感位点rs2274223、rs13042395,并分别定位于10q23的PLCE1基因和20p13的C20orf54基因上4.2携带PLCE1基因多态性位点rs2274223 AG、GG基因型比携带AA型的中国人群发生ESCC的风险增高,G等位基因增加ESCC患病风险(P=7.46E-56,OR=1.43,95%=1.37-1.49),携带C20orf54 T等位基因降低ESCC患病风险(P=1.21 E-11,OR=0.86,95%=0.82-0.90)。4.3 rs2274223在吸烟/不吸烟、饮酒/不饮酒、及各级BMI人群中都与ESCC有相关性;但吸烟、饮酒、BMI对rs2274223的效应无明显影响。rs13042395在吸烟/不吸烟、饮酒/不饮酒、及各级BMI人群中未观察到与ESCC的相关性。4.4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提示:PLCE1蛋白表达变化在食管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5大样本量家族史调查发现:ESCC肿瘤遗传易感性明显,高发区FH+患者可能具有更高的肿瘤遗传易感性。在中国,吸烟、饮酒与ESCC发生无明显关联,体重过低者可能增加ESCC风险。
张勇晶[8](2009)在《TGF-β1通路基因多态性、环境暴露因素与结直肠癌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国家是结直肠癌的传统高发地区。虽然我国是结直肠癌的传统低发国家,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结直肠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许多环境因素如饮食习惯、吸烟和饮酒等生活方式、超重与肥胖、肠道疾病史等都与结直肠癌密切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TGF-β通路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广泛参与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可能成为影响结直肠癌易感性的潜在遗传因素。本研究以浙江省嘉善县作为研究现场,开展了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旨在综合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信息,全面分析影响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环境暴露因素和TGF-β通路基因多态位点,深入探讨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潜在交互作用,为结直肠癌的病因学研究提供流行病学线索,并为结直肠癌的人群防治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研究以浙江省嘉善县作为研究现场,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确诊日期在1990年5月至2007年5月之间确诊的原发性结直肠癌现患存活病例组成病例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健康人群中抽取无肿瘤患病史的嘉善县常住居民作为对照组。采取调查员现场入户的问卷调查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调查员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访问。问卷调查结束后,在研究对象知情同意情况下收集每位调查对象外周静脉血共5mL,应用改良盐析法基本原理抽提基因组DNA。采用以PCR为基础的多种基因分型技术对TGF-β通路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以人口学特征等作为调整因素的调整OR值及其95%CI,估计各基因型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联强度。应用叉生分析的方法对两因素交互作用进行分析,应用分类回归树模型对高阶交互作用进行深入挖掘。结果人口学特征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肥胖、饮酒和肿瘤家族史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没有统计学关联。与不吸入肺的吸烟者相比,深吸入肺的吸烟者直肠癌患病危险度OR高达2.15(95%CI=1.23~3.76),而对结肠癌的患病风险则无影响。饮茶可以显着降低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40%左右(OR=0.59,95%CI=0.42~0.82),特别是饮用绿茶有显着的降低结肠癌和直肠癌风险的作用,其OR值分别为0.56(95%CI=0.35~0.89)和0.60(95%CI=0.40~0.92)。TGF-β1 G-800A、codon25、codon263和TGFβR2 A-364G等4个SNP没有检测到变异基因型,在研究人群中均以野生纯合基因型存在。TGF-β1-509TC和TT基因型都可以显着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调整后的OR值分别为0.69(95%CI=0.51~0.94)和0.50(95%CI=0.36~0.71)。C-509T和codon10(T+29C)之间存在较强的连锁不平衡关系(D’=0.724,r2=0.431),与.509T/+29T相比,-509C/+29C可以显着的增加机体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其OR值为1.38(95%CI=1.13~1.68)。LTBP-1L GA-CC只有在隐性遗传模式下表现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其变异基因型可以显着的增加结直肠癌约53%的发病风险,并且对结肠癌和直肠癌的作用基本相同(结肠癌OR=1.48,95%CI=1.02~2.16,直肠癌OR=1.58,95%CI=1.11~2.25)。叉生分析和分类回归树模型显示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LTBP-1L GA-CC在与TGF-β1 C-509T、TGF-β1 codon10和TGFβR1int7G24A等3个SNP联合作用时,以同时携带低风险基因型的个体相比,同时携带高风险基因型的个体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显着升高。饮茶与基因之间多存在联合作用,在所有研究因素中肠道疾病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TGF-β1及其受体基因中的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分布特征与其他种族人群存在差异。该通路中,TGF-β1C-509T基因多态是影响结直肠癌易感性主要多态位点,它和LTBP-1L GA/CC基因多态位点可以显着改变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他们可能单独或联合通路中其他位点对结直肠癌罹患风险产生影响。影响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基因之间、基因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从构建的分类回归树模型中可以发现肠息肉、慢性结直肠炎是影响结直肠癌发病最重要的高风险因素,饮茶和吸烟等生活习惯也可以对结直肠癌发病产生影响。环境因素和基因相互交织,在不同特征的人群中高风险因素可能产生不同的效应。应当以通路为基本单位,根据研究设计和数据结构等的不同采用CART和MDR等新型统计分析方法深入挖掘基因、环境和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
王可人[9](2008)在《乳腺癌与DNA修复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着广大妇女的身体健康。乳腺癌的发病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易感基因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步完成,越来越多的易感基因被人们所了解。最近的研究表明参与DNA损伤修复过程的基因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实验拟从DNA损伤修复通路中相关联的ATM/ATR/BRCA1/BRCA2基因多态性位点入手,通过病例-对照分析,研究各位点与乳腺癌的相关性,并探索各基因及位点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通过收集乳腺癌患者及正常健康者静脉血样各180例,共计360例血样标本,通过PCR-RFLP方法对上述4基因5个多态性位点进行SNP分型,计算各位点基因型频率。确定符合人群遗传平衡后,计算各位点与乳腺癌风险0R值,并通过多因子降维法及互作图谱分析各基因位点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ATM基因rs228593位点A/A基因型和rs611646位点T/T基因型组合提高了乳腺癌患病风险,且在绝经组中更为显着。ATR基因rs13091637位点T/C基因型可显着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BRCA1基因rs4793191位点等位基因G具有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作用。BRCA2基因rs9567623与乳腺癌易感性无明显关联。多因子降维分析中最佳的模型为上述5位点联合作用模型,ATR基因rs13091637位点在其中具有最高独立主效应熵,而ATM基因rs611646位点具有最高的基因间协同效应。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评价和识别DNA损伤修复通路中相关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相互作用,阐明乳腺癌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及可能存在的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本研究发现的与我国人群乳腺癌易感性相关的多态性位点及基因型,验证后可作为分子标志物用于筛选高危人群,对乳腺癌实施有效和目标明确的个体预防、早期诊断等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缪小平[10](2005)在《单核苷酸多态与肿瘤遗传易感性》文中研究表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是叶酸代谢的关键酶,为细胞内的各种甲基化反应提供甲基基团。本实验探讨该基因的两个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C677T和A1298C,与肿瘤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方法,检测了217例贲门癌、505例肺癌、248例大肠癌和217例乳腺癌病例以及以人群为基础的正常对照468例和专为乳腺癌匹配的218例女性对照的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多态,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肿瘤风险的关系,以及两个多态位点联合与肿瘤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发现MTHFR基因677TT基因型携带者罹患肿瘤的风险是677CC基因型个体的2倍(OR,1.97;95%CI,1.44-2.68),而杂合子基因型CT携带者罹患肿瘤的风险也有增加(OR,1.36;95%CI,1.04-1.76),呈等位基因-剂量效应关系。此外,在乳腺癌的研究中发现,与MTHFR 677CC基因型比较,携带677TT基因型者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了84%(OR,1.84;95%CI,1.09-3.14),没有发现677CT基因型与乳腺癌的相关性。MTHFR A1298C基因型在病例和对照组中的分布无显着差别,但与MTHFR C677T基因型之间存在一定的联合作用。我们的结果表明,MTHFR多态可能与中国人的肿瘤遗传易感性相关,同时也为制定个体化的肿瘤预防策略提供了依据。
二、AN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GENETIC STUDY ON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GENETIC STUDY ON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论文提纲范文)
(1)ALDH2和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ALDH2 基因rs671、C12orf30 基因rs4767364 多态性在新疆汉族、哈萨克族ESCC中的分布情况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随访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ALDH2 基因、C12orf30 基因多态性与吸烟、饮酒及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ALDH2 基因、C12orf30 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ESCC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癌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TNFSF15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仪器 |
1.1.3 提取外周血DNA |
1.1.4 SNP的筛选 |
1.1.5 基因分型 |
1.1.6 质量控制 |
1.1.7 统计分析 |
1.2 实验结果 |
1.2.1 TNFSF15 基因启动子区SNP选择 |
1.2.2 TNFSF15遗传变异基因分型及测序分析 |
1.2.3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
C及 rs7848647 A>G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1.2.4 TNFSF15 rs6478109 T>C及 rs7848647 A>G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 |
C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相关关系分层分析'>1.2.5 TNFSF15 rs6478109 T>C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相关关系分层分析 |
G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相关关系分层分析'>1.2.6 TNFSF15 rs7848647 A>G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相关关系分层分析 |
C与 rs7848647 A>G与结直肠癌细胞分化程度相关关系分析'>1.2.7 TNFSF15 rs6478109 T>C与 rs7848647 A>G与结直肠癌细胞分化程度相关关系分析 |
1.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TNFSF15基因与肿瘤易感性的关系研究进展 |
2.1 研究背景 |
2.2 单核苷酸多态性 |
2.3 TNF及TNFSF |
2.3.1 TNF |
2.3.2 TNFSF简介 |
2.3.3 TNFSF/TNFRSF功能 |
2.3.4 TNFSF15结构与生物学功能 |
2.3.5 TNFSF15与肿瘤 |
2.3.6 TNFSF15与结直肠癌 |
2.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小窝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标本收集和保存 |
2.3.2 全血基因组DNA提取 |
2.3.3 DNA浓度和纯度测定 |
2.3.4 DNA完整性鉴定 |
2.3.5 SNP选择策略 |
2.3.6 CAV-1基因多态性位点分型 |
2.3.7 测序验证 |
2.4 统计学数据分析处理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CAV-1基因分型 |
3.2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分析 |
3.3 CAV-1 基因SNP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差异 |
3.3.1 乳腺良性肿瘤组与健康对照组中各SNP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
3.3.2 BC组与健康对照组中各SNP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
3.3.3 BC组与良性肿瘤组中各SNP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
3.4 CAV-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良、恶性肿瘤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
3.5 CAV-1基因多态性与BC临床特征、分期及病理学相关性 |
3.5.1 CAV-1基因型与BC临床分期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
3.5.2 CAV-1基因多态性与BC免疫组化、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 |
3.6 CAV-1基因多态性与浸润性BC易感性相关研究 |
3.6.1 浸润性BC组与健康对照组中CAV-1 rs3807987、rs7804372 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
3.6.2 CAV-1基因多态性与浸润性BC发病风险的关系 |
3.7 连锁不平衡及单倍型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CAV-1的结构与肿瘤相关信号通路 |
4.2 遗传因素在BC中的作用 |
4.3 CAV-1基因多态性与BC相关性研究 |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5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国家族遗传性乳腺癌家系肿瘤易感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材料 |
1.3 主要试剂 |
1.3.1 DNA提取及质控实验试剂 |
1.3.2 Ion Torrent S5~(TM) Sequencer DNA测序实验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1.5 实验方法 |
1.5.1 流行病学调查并绘制家系图谱 |
1.5.2 外周血的采集及DNA的提取 |
1.5.3 提取的DNA质控 |
1.5.4 Ion Torrent S5~(TM) Sequencer DNA测序实验方法 |
1.6 参照标准 |
1.7 突变识别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家族遗传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及家系基本信息 |
2.1.1 家族遗传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信息 |
2.1.2 家族遗传性乳腺癌家系基本信息 |
2.2 基因测序数据质量统计 |
2.3 Ion Torrent S5~(TM)测序遗传易感基因突变情况 |
2.4 基因突变结果与流行病学特征的相关性 |
2.4.1 携带基因突变者与未携带突变者流行病学特征 |
2.4.2 家族遗传性乳腺癌患者与家系成员流行病学特征 |
2.5 基因突变结果与家族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乳腺癌家系遗传易感基因 |
3.2 基因突变与家族遗传性乳腺癌生物学特征及其流行病特征 |
3.2.1 基因突变与家族遗传性乳腺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3.2.2 基因突变与家族遗传性乳腺癌生物学特征分析 |
3.3 乳腺癌家系的遗传咨询与预防性治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附录1 家系图 |
附录2 乳腺癌108基因测序panel |
综述 乳腺癌家系遗传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因多态性及其相关非编码RNA在新疆维吾尔族宫颈鳞癌发生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维吾尔族女性多基因遗传位点与宫颈鳞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收集 |
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数据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MICRORNA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靶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LNCRNA HOTAIR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MICRORNA表达的相关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1.5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6)基于TZL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食管癌及动脉粥样硬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汇 |
前言 |
第一部分 食管癌的环境病因学研究 |
引言 |
第一章 食管癌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现状 |
第一节 食管癌的流行趋势 |
第二节 食管癌的环境病因学 |
第三节 食管癌的遗传易感性 |
第四节 第一部分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2003~2010泰兴市食管癌发病趋势分析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泰兴市食管鳞癌环境危险因素研究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泰兴市食管鳞癌病例口腔菌群分析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表型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
第一章 复杂疾病遗传易感性探索 |
第一节 复杂疾病易感基因(染色体区段)定位研究 |
第二节 关联分析涉及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阳性位点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关联分析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KCNQ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血脂水平的关联分析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束语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附录一 大型队列研究调研报告 |
附录三 QIIME命令 |
附录四 Taqman MGB基因分型 |
发表的学术文章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7)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基因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论文第一部分 食管鳞状细胞癌遗传倾向(家族史)的病例-对照研究 |
1.1 研究背景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ESCC肿瘤家族史阳性/阴性标准 |
1.2.3 ESCC高、低发区划分 |
1.2.4 吸烟、饮酒分级标准 |
1.2.5 体重指数的计算及分级 |
1.2.6 调查数据来源 |
1.2.7 流行病学调查 |
1.2.8 质量控制 |
1.2.9 调查相关信息的电子计算机录入 |
1.2.10 统计学分析 |
1.3 结果 |
1.3.1 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肿瘤家族史特征 |
1.3.2 吸烟人群肿瘤家族史特征 |
1.3.3 饮酒人群肿瘤家族史特征 |
1.3.4 体重指数和ESCC关系分析 |
1.3.4.1 ESCC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人群各级体重指数特征 |
1.3.4.2 肿瘤家族史阳性/阴性ESCC患者各级体重指数特征 |
1.3.4.3 不同性别ESCC患者各级体重指数特征 |
1.3.4.4 高、低发区ESCC患者各级体重指数特征 |
1.4 讨论 |
1.5 小结 |
1.6 参考文献 |
2 论文第二部分 中国人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及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入组标准 |
2.2.3 实验试剂 |
2.2.4 实验仪器 |
2.2.5 分析软件和电子数据库查询信息 |
2.2.6 实验方法和步骤 |
2.2.6.1 基因组DNA制备 |
2.2.6.2 基因分型 |
2.2.6.3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初筛结果 |
2.3.2 验证结果 |
2.3.3 基因定位 |
2.3.4 基因功能 |
2.3.5 吸烟、饮酒、BMI亚组分层分析 |
2.3.5.1 吸烟/不吸烟亚组基因多态性分析 |
2.3.5.2 饮酒/不饮酒亚组基因多态性分析 |
2.3.5.3 不同BMI亚组基因多态性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2.6 参考文献 |
3 论文第三部分 PLCE1 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3.1 研究背景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试剂 |
3.2.3 实验方法 |
3.2.4 对照 |
3.2.5 免疫组化阳性分级标准 |
3.2.6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食管癌变不同阶段组织中PLCE1蛋白的表达结果 |
3.3.2 PLCE1蛋白表达与家族史的关系 |
3.3.3 PLCE1蛋白表达与高、低发区的关系 |
3.4 讨论 |
3.5 小结 |
3.6 参考文献 |
综述1 |
参考文献 |
综述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国际会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8)TGF-β1通路基因多态性、环境暴露因素与结直肠癌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次 |
1 引言 |
2 结直肠癌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TGF-β1通路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CART在分析基因和环境因素高阶交互作用中的应用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5 结论 |
5.1 结直肠癌环境影响因素 |
5.2 TGF-β1通路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 |
5.3 基因-基因与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1 |
综述2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乳腺癌与DNA修复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SNP的研究进展 |
2. DNA损伤修复基因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 研究对象与样本收集 |
3. SNP位点的选择及引物设计 |
4. 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
5. PCR扩增目的片段 |
6. 限制性酶切确定基因型 |
7. 数据库的建立 |
8.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2. 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 |
3.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
4. 单基因多态性位点与乳腺癌的相关分析 |
5. 多基因位点互作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 SNP检测与乳腺癌 |
2. 候选基因与多态性位点测定方法的选择 |
3. 单基因多态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 |
4. 多基因联合作用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0)单核苷酸多态与肿瘤遗传易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MTHF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肿瘤遗传易感性 |
第二章:XRCC1基因T-77C多态对基因转录功能的影响及其与乳腺癌风险的关联 |
第三章:STK15 Phe31Ile功能性多态与肿瘤遗传易感性 |
第四章:单核苷酸多态与贲门癌遗传易感性:多位点联合分析 |
综述:单核苷酸多态与肿瘤易感性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AN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GENETIC STUDY ON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论文参考文献)
- [1]ALDH2和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研究[D]. 刘攀.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2]TNFSF15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影响[D]. 张漫玉.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小窝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D]. 王佳美. 兰州大学, 2020(01)
- [4]中国家族遗传性乳腺癌家系肿瘤易感基因的研究[D]. 张海莲.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基因多态性及其相关非编码RNA在新疆维吾尔族宫颈鳞癌发生中的相关性研究[D]. 凯丽比努尔·艾尔肯.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6]基于TZL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食管癌及动脉粥样硬化[D]. 陈兴栋. 复旦大学, 2012(02)
- [7]食管鳞状细胞癌易感基因定位研究[D]. 周福有. 郑州大学, 2011(12)
- [8]TGF-β1通路基因多态性、环境暴露因素与结直肠癌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D]. 张勇晶. 浙江大学, 2009(10)
- [9]乳腺癌与DNA修复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D]. 王可人. 吉林大学, 2008(11)
- [10]单核苷酸多态与肿瘤遗传易感性[D]. 缪小平.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