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需要借鉴的国外经验

西部大开发需要借鉴的国外经验

一、西部大开发中需要借鉴的外国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璟谛[1](2019)在《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统一有序、社会公平公正、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基于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安排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推进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必然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建立符合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然要求,也是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并提出了加大力度支持革命地区、民族自治地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给民族自治地方尤其是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带来了新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坚实的财力保障和规范的制度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和原来国家战略大局安排,民族自治地区财政经济发展还明显地落后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自主财力还较为薄弱,目前中央支持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政策还欠稳定欠规范,转移支付力度与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背景下,加强在国家治理视角下开展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建立符合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全面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和收集八个民族省区的财政经济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民族自治地方存在的财政问题开展一定范围的实地调研,从国家治理视角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财政运行的特殊性进行再认识,按照“理论分析—统计描述—实证分析(案例分析)—改革设计”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面分析了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体系、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政策、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制度和债务管理制度等财政体制问题,以及国家的财政法律制度建设和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法规建设问题,并分别提出了政策建议。本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为:一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现代财政制度框架(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和地方税体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和修订,并提出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框架(财政收支体系、财政体制、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法律)。二是用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分析,得出受国家发展战略影响,民族自治地方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自身定位不准发展滞后等多重因素制约,在一定时期内,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优先于地方组织收入工作。三是论文提出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必须体现历史补偿原则,中央和发达地区支持是民族自治地方成功从“输血”转向“造血”的重要保障。四是通过研究中央部委不当政策干预造成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优、资金使用绩效不高的案例,得出结论是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重赋金、轻赋权的指导思想应该要调整,并进一步指出财政法制建设任重道远。五是提出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先试先行天然试验区,根据建设现代财政制度需要,先行全面深化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率先试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机构改革,尤其是突破人大机关职能职责的改革,率先推进财政大数据。

赵玉华[2](2019)在《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起与进步往往伴随着对外开放。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虽然发展路径有所不同,但均无例外地实行了对外开放。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对外开放已成为不可改变的潮流。正确认识和全面梳理我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将会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经过数十年艰辛探索和实践开拓,经过规律总结和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辉煌理论成果。任何一个理论、思想体系都不会凭空产生,都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也不例外。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首先,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人在其作品中较早地表达了交往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着作中阐述了对外开放思想。他们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中,运用了大量的“分工”“交往”“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词汇对开放进行了定义和表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整个世界联为一个整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国际交往、民族交往和个人交往的扩大,从而构成了丰富的对外开放思想,这一切极其珍贵的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渊源。再次,列宁在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放事业中对马克思开放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实践,形成相关的对外开放理论,加上苏联及东欧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开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这一切都为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和宝贵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中,经过驰而不息、接力传承的努力奋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寻求、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对外开放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型运用,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基础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完善丰富起来的思想理论。从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主体看,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分别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袖人物和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的伟大决策与深刻的开放思想、党的历史文献起草者的政治智慧、国内学界众多着名学者和广大研究专家的学术探索成果、勇于实践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劳动成果。从发展历程来看,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在中国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对外开放思想内容。从各个历史时期,全面梳理和总结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历程,能使我们清晰地把握对外开放思想的特征,促进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发展。在七十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开放思想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思想脉搏发展的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即建国初期的探索中的开放思想;历史转折时期的改革中的开放思想;21世纪前后的调整中的开放思想和新时代新常态中的开放思想这样的四个思想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充分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开放思想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开放事业中的时间演进和思想传承。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外开放思想宝库的不断丰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开放事业和思想的贡献。思想需要实践的验证和丰富,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和发展。自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带来了开放观念的增强、对外贸易的繁荣、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开始深入融入世界经济,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自由贸易区,进而加速“互联互通”建设、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等,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丰富和发展对外开放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下,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面临着改革时代的新要求,进一步全面梳理和掌握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规律、特征、成就,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认识中国现实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在新的征程上更进一步的前进。

李占录[3](2016)在《地方竞争与区域化 ——兼论兰西经济区》文中指出民族国家是当今世界体系的基本行为主体(actor)。民族国家的结构体系的完善和创新是政治哲学的重要课题,当今世界各国的结构体系主要有中央集权制与联邦制两种制度形式,这两种国家结构形式主要体现了民族国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中央政治系统是国家政治体系的大脑;中央与地方关系则是国家政治体系的脊柱,地方政治系统是影响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变量因素。作为国家次级体系的地方共同体,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于提升地方竞争力和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制度条件。本文沿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路径,运用制度分析方法,结合甘宁青区域一体化与兰(州)西(宁)经济区的案例,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方竞争与区域化问题进行了政治哲学研究。第一章内容从地方政治或地方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的视角,分析了省级地方政治系统及其与中央的关系模式,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并结合当代中央与地方关系,说明了地方政府的应然角色和当代地方政府的实然角色。政治单一制决定了当代地方政府是政治任命制下的代理人政权,经济联邦主义则决定了当代地方政府又是谋利型政权或经营型政权,按道理和宪法规定,地方政府应该是地方公共利益的代表;这样,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实际是一个复杂利益主体:它同时具有代表中央政府利益、地方公共利益和地方政府主要官员利益政府的多重角色。一个代理型+经营型角色的地方政府不能真正代表地方公共利益,其执政行为倾向于短期化。地方政府的角色与党和国家政治制度则决定了地方政府职能,政治任命制和干部定期交流制、对地方政府的GDP绩效考核标准等决定地方政府的谋利经营性质和执政短期行为,也决定了地方竞争主体的政府色彩和恶性竞争特征。这些对国家统一市场、地方关系、环境资源保护及地方公共利益造成了长远的腐蚀。政府职能转型与地方民主自治是促进地方间规范竞争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条件。地方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普遍规律,在市场机制、全球化、制度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当代中国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地方竞争掺杂了恶性竞争的诸多弊病,需要通过政府职能转型与制度环境变革去克服。第二章通过论述竞争的哲学意义,并由此推导出地方竞争的必然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因客观物质条件、制度环境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因素,造成中国各地方竞争力差异及发展差距,特别是西北地区处于明显欠发达状态,竞争力明显不足。就各地方竞争力而言,全国发展水平基本呈现为四大区域: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现阶段,西部欠发达地区竞争力明显不足,其原因有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市场机制、制度环境、区域梯度放权政策或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地方竞争力是决定地方竞争效益的重要因素,它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决定的,硬实力中的比较优势,在制度条件、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的共同作用下,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区域化通过税收同盟、区域共同市场、区域内部优势互补、规模经济、争取中央资源与政策支持等内容,是提升区域整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1971年,美国着名学者约瑟夫·奈在《局部和平:区域组织中的一体化和冲突》提出,区域是基于地理上的关系和一定程度的相互依赖而导致有限数量的国家联系在一起。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JacobViner)在《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学术界开始将关税同盟理论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理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同于国际政治经济范畴的区域主义,而是是地理位置接壤或接近的若干数量有限的地方之间通过建立组织框架和制度框架,在经济、社会、环保等领域开展的区域经济合作与交往联系活动。根据后现代建构主义区域观,人文特征与认知观念是区域化进程的主观精神条件,区域化同时也是是语言塑造的产物。第三章内容论述了政治意义的地方自治与作为经济意义的区域化的关系,界定了地方概念与区域化概念的异同,指出区域经济体系是对行政区经济的突破和超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但国内区域一体化并不是政治或行政实体,而是行政区经济与国家统一市场之间的中间环节。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现阶段国家区域发展需要从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入均衡发展战略,其具体体现是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建构区域化,西部部分欠发达地区可以培育经济增长极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构区域合作组织和合作机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区域化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条件,从而把区域一体化从理念规划变成现实经济体系形态。中国中西部新型区域化进程是市场机制、全球化、制度环境、地方竞争、模仿借鉴、语言塑造等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争取中央资源与政策支持的一种积极策略和途径。国内区域化是对国家政治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扬弃,它没有政治和安全功能,但它可以借鉴国际区域合作组织的组织框架和制度模式,建构具有正式法律约束与奖惩功能的区域合作机制,从而把区域化进程推向成熟、正式和法治的水平阶段。第四章论述小西北甘宁青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区域功能,其战略地位对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国家生态战略屏障、多民族社会结构、资源富集区等特征是甘宁青地区的主要比较优势,是国家进行重点开发与支持的重要动因。根据现阶段条件,兰西经济区是甘青两地首先尝试区域协同发展的启动机制和具体形式,进而为甘宁青区域一体化探索新的合作发展形式。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兰西经济区建设和甘宁青区域一体化化进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地处西北的甘宁青多民族地区迫切需要通过建构区域化和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来提升地方竞争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兰新经济区的地理范围、具体合作内容、组织结构与制度模式以着名三产化学者贺有利《构建兰州—西宁经济区和格尔木循环经济区的建议》一文做了初步论证和说明。从国家发展战略转移枢纽地位、生态战略屏障、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布局四个方面分析,建设兰西经济区极具必要性和重要性,它的顺利推进会对新疆、藏区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的示范性影响作用。从地缘市场联系、资源基础、社会人文、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兰西经济区建设也具有很强的可行性,本文进一步对兰西经济区的物质空间形态、经济分工布局与产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合作机制等具体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规划与论证。甘宁青地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还存在一些动力、资源和组织成本等限制性因素,需要甘宁青地方政府和中央共同通过建设区域共同市场、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培育经济增长极、制度革新和中央资源与政策支持等措施,来促进兰西经济区建设和甘宁青区域一体化发展。兰西经济区建设和甘宁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顺利推进,不仅可以提升甘宁青多民族欠发达地区的竞争力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以此促进国家区域均衡发展和为解决好中国西部民族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它还可以对国内其它欠发达地区通过区域一体化途径提升地方竞争力贡献一份典范经验借鉴。

朱海强[4](2014)在《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与西部中小城市带动城乡一体化研究 ——以广西玉林市为例》文中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根本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城镇化严重滞后,城乡分割的政策、制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纠正,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在占我国全部人口四分之一、国土占全国面积百分之七十的广大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广大西部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发展基础薄弱、体制机制创新不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西部民族地区能否顺利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直接影响该地区的发展与稳定,直接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能否实现。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为指导,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融合思想的发展,立足于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以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玉林模式”为个案,比较分析“玉林模式”与“成都模式”的异同,总结玉林模式的成功经验与基本规律,为进一步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为7部分,除绪论和结论外,正文共有5章,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站在理论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的理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第二章从普遍意义出发探讨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紧迫性与特殊性。全章首先探讨了“城乡一体化”在我国提出的时代背景;继而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紧迫性和特殊性,并结合玉林的具体情况,说明玉林面临着与西部广大地区同样的发展困境。第三章从长时段的角度探讨当代玉林城乡关系演变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本章首先从百年前的近代追溯了当代玉林城乡关系的演变发展的历史源流;其次介绍了建国之后玉林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玉林城市经济与城乡关系的发展情况,;第三是讨论了改革开放以来玉林先后经历了“玉林经济体制改革”到“农民办市”再到“县域经济发展”,最后是“玉林模式”的形成。第四章从理论与实证两个维度上探索了“玉林模式”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小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的成功模式所具有的内涵、特点、实效,以及与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的“成都模式”之间的异同点。第五章从理论的高度对“玉林模式”之于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总结了五个方面的借鉴意义。

徐文文[5](2011)在《绿色电力发展的法律机制》文中认为上个世纪,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急速恶化,潜伏于经济繁荣背后的各种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蔓延、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环境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福祉的根本基础。于是,“绿色”一词开始流行,“绿色经济”、“绿色GDP”、“绿色能源”等词汇,人们耳熟能详。与之相关的一个新的名词——“绿色电力”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绿色电力是指生产自绿色能源的电力,与常规电力的区别在于绿色电力产自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由于不需要燃烧化石能源,绿色电力生产过程中几乎不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因此称之为“绿色电力”。本文所界定的“绿色电力”范畴与有些学者所称“绿色电力”不同,本文中的“绿色电力”不包括水力发电,仅指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原因在于水力发电难以避免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水能不属绿色能源。早在半个世纪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即开始了绿色电力发展的尝试,在认识到绿色电力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实现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等方面有巨大作用之时,各国纷纷出台法律规范促进绿色电力产业的发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我国发展绿色电力的时间并不长,自产业萌芽至今也不过20余年的时间,却已取得卓然成就。我们在为我国跻身绿色电力产业大国倍感欣喜之时,也应当正视我国绿色电力发展法律机制不完善的现实状况。本文试图构建能够有力促进我国绿色电力发展的法律机制。本文绪论介绍了本文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本文的研究方法,并且对本文的核心范畴——“绿色电力”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第一章绿色电力发展的理论与现实基础。该章第一节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能源安全理论和产业政策理论及其与绿色电力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绿色电力的发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上述理论均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石。第二节分析了我国发展绿色电力的现实基础,包括发展绿色电力的必要性、可行性,并且总结了我国发展绿色电力的现实困境。能源结构多样化和能源安全,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西部大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绿色就业岗位的拓展等方面的需求,均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电力;良好的绿色电力能源条件、日渐完善的技术和制度条件,均证成绿色电力发展的可行性;然而法律规范体系不健全、产业政策规划不合理、产业技术瓶颈的制约、价格、税收和融资激励机制不到位,是我国绿色电力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故,下文分别针对上述问题展开论述,力图提出完善绿色电力发展法律机制的建议。第二章绿色电力发展的立法保障机制。绿色电力的发展需要多重保障,重中之重是立法保障机制。该章分阶段阐述了我国绿色电力的立法沿革,梳理了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绿色电力发展的法律、规章和政策性法文件,对目前在绿色电力发展中起到基本法作用的《可再生能源法》进行评析,认为该法在立法目的、立法原则、立法技术、监管体制和执行机制等方面有待完善。该章最后一节中根据美国、德国和日本的立法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绿色电力发展的立法保障机制的建议,认为产业政策对绿色电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国应当在修正现有绿色电力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将其法律化,以《绿色电力产业政策法》或《可再生能源法》为基本法完善绿色电力立法: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绿色电力立法目的;将创新原则、国际合作原则等作为绿色电力发展的法律原则;融合既有的法律、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法文件,采用恰当的立法技术完善立法内容;建立权责明确的监督管理体制和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法的执行机制。第三章绿色电力发展的价格规制法律机制。该章从分析绿色电力价格规制的理论基础入手,界定了价格规制在本文中的含义:规制包括鼓励与限制两种行为,由于绿色电力的生产不产生负的环境外部性效益,因此对其进行价格规制指的是采取鼓励措施影响上网电价的形成。该章第二节分析了国际上现行的三类五种绿色电力价格规制模式,第三节总结了我国近20年来所采取的价格规制措施,指出从规制效果、规制成本和市场基础等角度考虑,在我国现有的产业发展状况下固定电价制度最具有可行性。第四节借鉴德国实施固定电价制度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绿色电力价格规制法律机制的构想,认为我国应当将现有风力发电价格规制机制,即标杆上网电价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至所有的绿色电力,并且采用科学合理的定价方法,完善其配套措施。第四章绿色电力发展的财政补贴法律机制。该章第一节从国内法与国际法两个层面阐释了与绿色电力发展相关的财政补贴的内涵与特点,并且利用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等理论对绿色电力发展的财政补贴制度进行了经济学分析。第二节论证了绿色电力财政补法律机制的正当性,指出对绿色电力产业进行财政补贴,不仅是国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措施,同时还是国家利用环境经济手段调节市场的重要方式,在培育绿色电力供给和需求两个市场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此外,根据《SCM协定》的相关规定对绿色电力财政补贴进行考察,认为国家对绿色电力产业研究与发展所进行的财政补贴应当适当,避免引起相关缔约国提起反补贴申诉,而绿色电力生产与消费的补贴因为并不使得被补贴者获得利益,因此不属于《SCM协定》所规制的补贴。第三节对我国绿色电力产业财政补贴法律制度的现状进行了评析,从补贴法律依据、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和补贴的期限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议。第五章绿色电力发展的税收激励法律机制。第一节阐述了税收激励法律机制的理论源泉,指出经济的外部性理论和庇古理论是绿色电力发展的税收激励法律机制的理论依据,绿色电力生产不产生负的经济外部性,因此对其应当施以税收优惠,而常规电力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产生了负的经济外部性,应当对其进行征税。上述两种有区别的税收机制即为绿色电力税收激励法律机制的正向激励机制和逆向激励机制。第二节中系统介绍了美国促进绿色电力发展所采取的正向税收激励机制,其激励手段涵盖了税收、补助、债券、担保等方面,激励对象包括企业、政府和居民,激励措施的制定者包括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以及联邦和州的立法机关,应该说美国的税收激励法律机制是健全的、有效的,对我国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第三节在评析我国现有绿色电力发展税收激励法律机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该机制存在税收优惠覆盖面窄、逆向激励机制不完善、法律规范的效力位阶低等不足,进而在第四节中针对上述不足重构了我国绿色电力发展税收激励法律机制,认为法律依据应当法律化,税收激励机制的负税主体应当涵盖企业和个人,同时完善我国的资源税、增值税、所得税、关税等税收法律制度,并且开征碳税或环境税,从正反两方面为绿色电力的发展提供税收激励机制,鼓励其发展。第六章绿色电力发展的金融激励法律机制。绿色电力产业的特征之一是初期投入成本高,因此融资难是制约绿色电力发展的主要困境之一,该章第一节指出金融激励法律机制是解决企业资金难题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产业政策目标的保障措施。第二节以德国、日本和美国为视角,介绍了外国绿色电力金融激励法律机制的主要措施,受所搜集资料的限制,文中重点介绍的措施为各国的低息贷款及相关计划与项目。第三节评述了我国绿色电力发展的金融激励法律机制的现状,认为政策性金融占主导地位的融资模式并不合理,商业性金融对绿色电力产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不够,促进绿色电力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金融激励法律机制体系有待完善。该章最后一节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结合,鼓励银行接受赤道原则,并据此完善绿色电力产业的绿色信贷制度;建立健全包括产业投资基金、项目融资和融资租赁等重要融资模式的多元化金融激励法律机制体系,拓宽绿色电力产业的融资渠道;在简化审批与交易程序、完善合同制度内容的前提下,利用清洁发展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保障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外资发展我国的绿色电力产业。

高小平[6](2010)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的进程和成就》文中提出本文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的进程,分析了行政管理学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间的同步、互动的关系,梳理了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多方面成就,特别对行政管理学的繁荣状况作了描述,对学术研究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所作出的智力支持作了论述,提炼和概括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系统化、中国化、拓展化、应用化等主要特点,并简要提到了学术界对行政管理学存在问题的批评意见。

蔡丹[7](201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崭新概念,并对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个讲话,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成熟以及“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学界对它的研究也是刚刚展开。因此加强对“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研究尤其是加强对其形成发展过程的研究,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为指导,主要采用史论结合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运用系统思维,从整体入手,尝试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整篇文章以总体布局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其基本内容涵盖总体布局思想的先期探索——初步形成——完善发展——“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最终确立等几个基本问题,其中穿插了总体布局思想的理论依据和“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的现实依据。文章主体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主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社会有机体的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所具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第二章论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的可贵探索。主要探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进行的可贵探索及其取得的宝贵成果。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间设定;“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等。第三章论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主要探讨:“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过程。邓小平“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等。邓小平“三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第四章论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主要探讨:“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和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制定。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所蕴涵的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战略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五章论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确立。主要探讨:“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党对社会建设的探索及其成就为社会建设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科学涵义:四位各自的基本内涵以及四位一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第六章论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问题。主要探讨:关于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问题。关于建国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要正确认识“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要正确处理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围绕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刘军[8](2006)在《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后半叶,发展理论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也开始成为中国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的发展问题。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既是一个具有深邃内涵和丰厚外延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和时代意义的实践问题。发展实践的拓展,需要发展理论为先导,而发展理论的构建和运用,又要求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则进一步强调:我们“要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因此,本文以邓小平发展理论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分析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观,其着眼点不仅在于论证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观是什么,而且在于论证这一发展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来源以及历史与时代来源,在于说明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之间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及进一步说明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的发展的,它们在发展中的理论地位、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与社会相适应的实践模式。这一过程表明当代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正在走一条独特的,既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又不同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国家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具体而言,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探讨: 第一部分论述了邓小平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厚理论基础。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以一位政治家、战略家的宏伟气魄和敏锐洞察力,审时度势,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对时代发展主题和特征作出了正确判断,对世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科学总结,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出了有关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如何评价发展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邓小平发展理论作为20世纪下半叶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发展学说,不仅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彰显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论述了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科学的,主要缘由之一是因为它的形成具有深厚的理论前提、坚实的国情基础和宽广的全球视野;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一任任党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和关心发展问题。他们从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和中国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和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怎

罗崇敏[9](2006)在《中国边政学新论》文中提出本文试图探索广义边政学的思路和构架。在充分借鉴以往边政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立足现实实践,理性考察历史,面对未来发展的学术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边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并突出边疆发展、边疆和谐和边疆安全这三个重点。 本文在学习借鉴中,对边政学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和反思,把边政学发展过程进行历史和逻辑性的归纳,提出边政学研究和发展的四个阶段,即:边疆史地研究阶段、边疆史治研究阶段、边疆民族研究阶段、边疆发展研究阶段。而四个研究阶段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融汇、相互促进的。在肯定以往边政学的积极贡献后,指出了以往边政学研究的特点是:诠释性强、政策性广、单一性多、狭义性明显、人本性不突出。对广义边政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探索,提出广义边政学是关于边疆地区以人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管理和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国内陆地疆界内地区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管理和发展。它具有六个特性:人本性、发展性、集成性、统筹性、和谐性、前瞻性。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展开的。广义边政学的主要范畴包括:边疆史地范畴、边疆政治范畴、边疆经济社会范畴。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边疆发展战略、边疆经济发展战略、边疆城市化演进、边疆新农村建设、边疆文化建设、边疆和谐社会构建、边疆治理方略、边疆安全建设等问题。 关于边疆发展战略。分析了边疆发展的基本特性和以往边疆发展战略的特点,提出加快边疆发展战略转变的思路。在探讨边疆发展战略的本质和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社会要素良性互动集成的边疆发展思路,即以人为核心要素、以梯度推进与中心辐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社会要素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思路。我们处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快。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系统。边疆地区的发展应以社会系统论思想为指导,探索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边疆地区实施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一个基本的要求是促进“三个转变”和“五个良性互动”。“三个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方式转变。“五个良性互动”是:经济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区域之间的

高井会[10](2006)在《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发展观之比较》文中提出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和第一要务。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观以世界各国发展经验为借鉴,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中国发展的实践中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完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坚持五个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科学发展观,它已经成为指导我国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思想理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任务、发展机遇等有关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探索、科学判断,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理论体系,并体现出了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等理论特色,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地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日趋成熟,因此对中国共产党发展观之比较的探讨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拓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共党史研究的领域和视野;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更好更坚决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本文着重对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在“为什么要发展、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等有关发展观的重大问题上的认识和观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分析和梳理,对党的发展观不断深化和日趋成熟的历史进程进行初步总结,力图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与启示。

二、西部大开发中需要借鉴的外国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大开发中需要借鉴的外国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主要研究范围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4 文献述评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第二章 国家治理与财政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家治理
    2.2 财政分权理论
    2.3 财政职能划分
    2.4 民族区域自治与地方财政相关理论
    2.5 构建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的再认识
    3.1 .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特殊性的再认识
    3.2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特殊性的再认识
    3.3 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发展特殊性的再认识
    3.4 民族自治地方地理生态和历史文化特殊性的再认识
    3.5 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对财政问题的影响
第四章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问题分析
    4.1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4.2 民族自治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水平分析
    4.3 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补助收入分析
    4.4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证分析
    4.5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第五章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的制度分析
    5.1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财税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5.2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分析
    5.3 民族自治地方分级财政体制问题
    5.4 民族自治地方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低效与缺失
    5.5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制度的低效与缺失
    5.6 民族自治地方债务管理制度缺失
第六章 建设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体系的政策建议
    6.1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总体构想
    6.2 建立并完善财政收支体系,夯实民族自治地方治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6.3 坚持并完善符合民族区域自治的财政体制机制,理顺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关系
    6.4 .构建现代财政法律体系,提升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法治化水平
    6.5 创新配套地方性法规和制度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一、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二、主持或参与研究的课题
后记

(2)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社会改革理想的对外交往思想
        一、莫尔《乌托邦》中的城邦交往观
        二、康帕内拉《太阳城》中的城邦交往观
        三、安德里亚《基督城》中的城邦交往观
    第二节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交往关系思想
        一、圣西门“实业制度”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二、傅立叶“和谐社会”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三、欧文“新和谐公社”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的经典文本
        一、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世界历史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与交往理论
        三、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中的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思想
        四、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进程思想
        五、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世界市场和自由王国思想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的观点梳理
        一、生产力的发展与交往关系扩大是相伴随的
        二、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将各民族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四、地域性的封闭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
        五、共产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现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思想回溯
    第一节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实践
        一、列宁一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
        二、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实践的演变
    第二节 列宁社会主义对外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生存不下去的
        二、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
        三、我们的革命只有在得到全世界工人支持的时候才能取得胜利
        四、社会主义要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
        五、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交往中要反对大国沙文主义
    第三节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政策与实践
        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思想与政策思路
        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实践演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设探索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关系思想
    第一节 新中国对外关系实践的持续探索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49 年-1956 年)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56 年-1966 年)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66 年-1976 年)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对外关系理论
        一、毛泽东对外关系思想的主要着作
        二、毛泽东对外关系思想的观点梳理
    第三节 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对外关系思想
        一、周恩来对外关系论述
        二、刘少奇对外关系论述
        三、陈云的对外关系论述
        四、张闻天对外关系论述
        五、李先念对外关系论述
    第四节 我国学术领域对外关系思想的探讨
        一、孙冶方的对外关系观点
        二、卓炯的对外关系观点
        三、薛暮桥的对外关系观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第一节 历史转折时期对对外关系的理性反思
        一、历史转折时期对外关系的环境
        二、历史转折时期对外关系的反思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对外开放战略措施
        一、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提出
        三、“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四、开放型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中对外开放思想的丰富内容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二、邓小平时代主题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四节 我国经济学家对对外开放思想的研究探索
        一、于光远对外开放观点
        二、许涤新对外开放观点
        三、刘国光对外开放观点
        四、萧灼基对外开放观点
        五、厉以宁对外开放观点
    第五节 中国学术界对邓小平开放思想的研究探索
        一、关于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
        二、关于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战略的研究
        四、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内涵及特点的研究
    第六节 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对外开放的实践成果
        一、开放信念的不断增强
        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三、经济体制改革有了突破
        四、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21世纪前后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挑战
        一、全面改革深入化
        二、开放观念多元化
        三、国际环境复杂化
        四、开放格局立体化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对外开放的贡献
        一、对外开放要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基点
        二、对外开放要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动力
        三、对外开放要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对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经济社会发展是对外开放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是对外开放的核心立场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四、统筹兼顾是对外开放的根本方法
    第四节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一、强调“走出去”对外开放战略
        二、丰富经济特区“对外窗口”思想
        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思想
        四、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思想
        五、和谐世界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五节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国内学术界对对外开放的探讨.
        一、我国学界对国际形势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研究
        二、我国学界关于树立新开放观研究
        三、我国学界对对外开放三十年整体研究
    第六节 21世纪初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开拓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环境
        一、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
        二、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三、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显现
        四、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日趋突出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梦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二、新发展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四、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五、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对外开放思想的贡献
        一、走出去的战略思想更明确
        二、全球化应对的思维更确定
        三、对外开放依托文化传统的思路更鲜明
        四、由近及远的开放战略考量更周密
    第四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扩大对外开放的理论探讨
        一、关于全球化问题与对外开放
        二、关于参加全球治理体系与对外开放
        三、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对外开放
        四、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对外开放
    第五节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实践的深化
        一、加速“互联互通”建设
        二、“一带一路”建设取得进展
        三、扩大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本章小结
结论: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的启迪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力量
    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根本保障
    三、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活力源泉
    四、走向世界是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坚定信念
图表清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地方竞争与区域化 ——兼论兰西经济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及意义
        (一) 问题提出
        (二) 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二、文献述评
        (一)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 现有研究理论的不足与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理论借鉴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地方治理与地方竞争
    第一节 地方概念及政治含义
        一、地方与行政区划
        二、地方政府及其职能
    第二节 地方竞争
        一、决策规则与制度环境
        二、地方关系与市场竞争
        三、竞争关系中的地方发展
    第三节 地方治理
        一、地方竞争与竞争规则
        二、地方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
        三、地方合作与区域化
第二章 地方竞争力与提升途径
    第一节 地方竞争力
        一、竞争理论
        二、地方竞争力理论
        三、当代地方竞争力比较分析
    第二节 地方竞争与竞争策略
        一、竞争主体
        二、竞争策略与制度建构
    第三节 地方竞争力提升途径
        一、竞争力提升与区域化
        二、作为地方竞争策略的区域化
        三、区域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区域化及其合作机制建构
    第一节 地方自治与区域化
        一、国家主权与地方自治
        二、地域主义与国家统一性
        三、地方自治与区域化
    第二节 区域均衡发展与区域化
        一、非均衡发展战略与转型
        二、统一市场与区域化建构
        三、新型区域化——兰西经济区
    第三节 区域合作机制化
        一、区域化的经济社会意义
        二、区域化的特征
        三、制度建构:区域合作机制
第四章 兰西经济区:欠发达地方提升竞争力的尝试
    第一节 多民族地区的协调合作发展
        一、甘宁青地理与人文特征及区域功能
        二、甘青区域经济合作与兰西经济区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兰西经济区
        四、区域均衡发展及差异化竞争标准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区域化与中央政府角色
        一、区域化的动力
        二、影响区域化的因素
        三、区域化与国家统一市场
        四、中央政府在区域化进程中的角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4)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与西部中小城市带动城乡一体化研究 ——以广西玉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及意义
    二、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一) 城乡融合
        (二) 城乡统筹
        (三) 城乡一体化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的梳理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乡融合”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
        (二) 列宁的城乡融合思想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的发展
        (一) 毛泽东的城乡融合思想
        (二) 邓小平的城乡融合思想
        (三) 江泽民的城乡融合思想
        (四) 十六大以来党的城乡融合思想发展
第二章 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紧迫性和特殊性
    一、“城乡一体化”在我国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两个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
        (二) “三农”问题的凸显
        (三)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负担较为沉重
        (四) 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五) 农村发展滞后,与城市的差距拉大
    二、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特殊性
        (一) 地理环境的恶劣
        (二) 生产生活方式相对滞后
        (三) 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
        (四) 封闭性自给经济导致先天基础不足
        (五) 制度机制创新任务艰巨
    三、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紧迫性
        (一) 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 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能否顺利推进
        (三) 是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近现代以来玉林城乡关系变迁的长时段考察:从历史到现实
    一、近代玉林城乡关系变迁的历史考察:1840-1949年
        (一) 近代玉林城乡的空间架构:村——镇——城
        (二) 近代玉林的城市人口
        (三) 近代玉林地区圩镇的崛起
    二、改革开放之前玉林城乡发展:1949 -1978年
        (一) 建国初期玉林城乡行政建制的变化
        (二) 计划经济时期的玉林城乡人口的起伏变化
        (三) 计划经济时期的玉林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改革开放以来玉林城乡关系的新发展:1978-2012年
        (一) 1978-1992的玉林城乡体制改革
        (二) 1992-2002的“农民办城市”
        (三) 2002-2009年玉林城乡关系的变革
        (四) 2009至今“玉林模式”的形成与完善
第四章 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玉林模式”分析
    一、“玉林模式”的内涵
    二、“玉林模式”的基本特点
    三、“玉林模式”与“成都模式”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玉林模式”对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以中小城市的发展带动广大农村,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
    二、以工扶农,带动农业结构升级和农村人口转移
    三、以商促农,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两旺
    四、加强城乡各方面的对接联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加强制度创新,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难题
结论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5)绿色电力发展的法律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绿色电力范畴解析
第一章 绿色电力发展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第一节 绿色电力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能源安全理论
        三、产业政策理论
    第二节 我国发展绿色电力的现实基础
        一、我国绿色电力发展的必要性
        二、我国绿色电力发展的可行性
        三、我国绿色电力发展的现实困境
第二章 绿色电力发展的立法保障机制
    第一节 我国绿色电力的立法沿革
        一、绿色电力立法初步发展时期
        二、绿色电力产业政策主导时期
        三、绿色电力立法体系化时期
    第二节 我国绿色电力的立法评析
        一、《可再生能源法》的主要内容
        二、绿色电力立法中的不足
    第三节 国外绿色电力立法经验借鉴
        一、美国的绿色电力立法
        二、德国的绿色电力立法
        三、日本的绿色电力立法
        四、美国、德国、日本的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节 我国绿色电力发展立法保障机制完善构想
        一、绿色电力产业政策法律化
        二、绿色电力发展的立法目的
        三、绿色电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四、绿色电力立法内容的完善
        五、绿色电力立法的执行机制
第三章 绿色电力发展的价格规制法律机制
    第一节 绿色电力价格规制的动因
    第二节 绿色电力价格规制法律机制模式评析
        一、强制上网价格模式
        二、招标价格模式
        三、绿色电力证书模式
    第三节 我国绿色电力价格规制法律机制的发展演变与评析
        一、我国绿色电力价格规制法律机制的演变
        二、我国绿色电力价格规制法律机制的评述
    第四节 借鉴德国经验完善我国绿色电力价格规制法律机制
        一、德国固定电价制度的实践经验
        二、我国绿色电力价格规制法律机制的应然取向
第四章 绿色电力发展的财政补贴法律机制
    第一节 财政补贴的法学与经济学分析
        一、财政补贴的法学分析
        二、绿色电力财政补贴的经济学分析
    第二节 绿色电力财政补贴的正当性
        一、财政补贴之于绿色电力发展的作用
        二、《SCM 协定》下绿色电力财政补贴的考察
    第三节 我国绿色电力发展财政补贴法律机制的构建
        一、我国绿色电力发展财政补贴法律机制的现状
        二、我国绿色电力发展财政补贴法律机制的匡正
第五章 绿色电力发展的税收激励法律机制
    第一节 绿色电力发展税收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一、绿色电力发展税收激励法律机制的理论依据
        二、正向与逆向税收激励法律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第二节 美国绿色电力发展的税收激励机制及经验借鉴
        一、美国绿色电力发展税收激励机制概况
        二、美国联邦绿色电力发展税收优惠机制
        三、美国部分州的绿色电力税收优惠机制
        四、美国绿色电力发展的税收激励机制的经验借鉴
    第三节 我国绿色电力发展税收激励法律机制评析
        一、我国绿色电力发展相关税收制度种类
        二、我国绿色电力发展税收激励法律机制的特点
    第四节 我国绿色电力发展税收激励法律机制重构
        一、我国绿色电力发展税收激励法律机制的目的及原则
        二、我国绿色电力发展税收激励法律机制的制度架构
第六章 绿色电力发展的金融激励法律机制
    第一节 绿色电力金融激励法律机制概述
        一、金融与金融激励法律机制
        二、金融激励法律机制之于绿色电力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节 外国绿色电力发展的金融激励法律机制
        一、德国和日本的低息贷款措施
        二、美国绿色电力产业的金融激励机制
    第三节 我国绿色电力发展金融激励法律机制的实然状况
        一、政策性金融在绿色电力产业融资中占主导地位
        二、商业性金融对绿色电力产业融资支持力度不够
        三、促进绿色电力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金融激励体系尚待完善
    第四节 我国绿色电力发展金融激励法律机制的完善对策
        一、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结合完善绿色信贷法律制度
        二、建立健全绿色电力产业多元化的金融激励法律机制体系
        三、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绿色电力产业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的进程和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一、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同步发展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政府职能改革与管理方式创新成为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主线”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成为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主体”
    (三)行政管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主力”
    (四)学科的分化整合与国际化成为行政管理学发展的“生态力”
三、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多方面成就
    (一)明确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内容,确立了行政管理学独立的学科地位
    (二)加强对中国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发挥了政府的参谋咨询作用
    (三)造就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人才,形成了一支研究和教学的专兼职队伍
    (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大量引进外国行政管理学研究成果
四、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和发展的特点集中在“四化”
    (一)行政管理学研究的系统化
    (二)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三)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拓展化
    (四)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应用化
五、结语:中国的行政管理学尚未成功仍须努力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述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
    四、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基本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三、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
        一、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二、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三、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共生的过程
        四、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线的过程
        五、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展开的世界历史性的过程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二章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的可贵探索
    第一节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贵探索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方面的探索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方面的探索
        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方面的探索
    第二节 “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
        一、“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
        二、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时间设定”
        三、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经济社会“两步走”发展战略
第三章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邓小平“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三节 邓小平“三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三、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深化
    第一节 “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和发展
        一、“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正式确立
        二、“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深化与发展
    第二节 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第三节 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蕴涵的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战略思想
        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科教兴国战略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五章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确立
    第一节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现实依据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需要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三、党对社会建设的探索及其成就为社会建设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
    第二节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
    第三节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科学涵义
        一、四位的基本内涵
        二、四位一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问题
    二、关于建国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
    三、“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
    四、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 本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
一、邓小平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深厚理论基础
    (一) 邓小平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实践基础
        1、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对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晶
    (二)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什么是发展的深刻揭示
        2、对为什么要发展的准确把握
        3、对怎样发展的深入探索
        4、对如何评价发展的科学判断
    (三) 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历史地位
        1、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发展理论
        2、是指导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发展理论
        3、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初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基础
        4、为当代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二、科学发展观: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一)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主要依据
        1、理论依据
        2、现实依据
        3、历史依据
        4、时代依据
    (二) 从邓小平发展理论到科学发展观的演进
        1、关于发展地位的新论断
        2、关于发展目的的新认识
        3、关于发展目标的新追求
        4、关于发展方法的新总结
        5、关于发展阶段的新定位
        6、关于发展动力的新推进
        7、关于发展途径的新部署
        8、关于发展机遇的新判断
        9、关于发展道路的新设计
    (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及其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创新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2、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创新
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一) 科学发展观中人本思想的主要来源
        1、基础性来源
        2、直接性来源
        3、民族性来源
        4、补充性来源
    (二) 科学发展观中人本思想的基本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2、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辩证地看待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3、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 科学发展观中人本思想的理论创新
        1、人本理念上的创新
        2、价值本位上的创新
        3、政绩观上的创新
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一) 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
        1、实践层面—“四个文明”的整体发展
        2、价值层面—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 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的目标指向
        2、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3、协调发展的制度对策
    (三)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1、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特点
        2、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3、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一) 统筹城乡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妥善处理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
        2、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二) 统筹区域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统筹区域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2、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三)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2、实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对策
    (四)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五)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和谐社会是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的有机统一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和谐内部环境
        3、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和谐外部环境
结语—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继承和创新的集中体现
    (二) 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世界发展观的有效整合与超越
    (三)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边政学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边政学缘由
        一、边疆文化的滋养
        二、边疆履职的体验
        三、边政理论的研究
        四、边疆发展的需要
        五、学业学养的选择
        六、研究的现实性
    第二节 边政学历史沿革及反思
        一、边政学历史沿革
        二、目前相关研究情况及成果
        三、边政学反思
    第三节 边政学新论的理论框架
        一、广义边政学研究的意义
        二、广义边政学的研究方法
        三、广义边政学的主要范畴
        四、边政学新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边政学新论的特点
第一章 边疆发展战略
    第一节 边疆发展的基本特性
        一、民族性
        二、滞后性
        三、不平衡性
        四、复杂性
        五、差异性
    第二节 边疆发展战略选择
        一、边疆发展战略内涵
        二、边疆发展战略反思
        三、边疆发展战略转变
        四、边疆发展战略选择
    第三节 坚持以人为本的边疆发展观
        一、以人为本是边疆战略发展的本质
        二、把人作为边疆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把人才战略作为边疆发展的根本性战略
        四、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边疆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四节 梯度推进与中心辐射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方式
        一、梯度推进方式
        二、中心辐射方式
    第五节 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良性互动集成发展战略思路的含义
    第六节 构建边疆发展战略体系
        一、边疆发展战略体系内容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
        三、边疆新型工业化战略
        四、边疆城市化战略
        五、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六、科教兴边战略
        七、可持续发展战略
        八、和谐社会构建战略
        九、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战略
第二章 边疆经济联动发展战略
    第一节 边疆经济联动发展构想
        一、边疆经济特征
        二、边疆经济增长与发展
        三、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制定
        五、边疆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第二节 边疆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是边疆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市场化调整: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
        三、产业化经营:产业与市场贯通,农户与市场承接
        四、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五、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的系统工程
    第三节 边疆新型工业化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二、边疆新型工业化面临的问题
        三、实施产业转型战略
        四、建设边疆群体支柱产业
        五、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
    第四节 边疆服务业现代化
        一、推进边疆服务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二、边疆地区加快服务业现代化的重点领域
        三、加快边疆地区服务业现代化的对策选择
    第五节 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
        一、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的内涵和依据
        二、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战略意义
        三、实施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战略
    第六节 发挥设施、体制联动功能
        一、发挥基础设施的联动功能
        二、发挥体制机制联动功能
第三章 边疆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二、边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性
        三、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第二节 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
        一、边疆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二、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
    第三节 边疆现代农业建设
        一、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特点
        二、建设边疆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
    第四节 改善边疆农民生活质量
        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实施新型农民素质工程
        三、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
    第五节 建设新农村保障体制
        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二、加强乡村治理机制建设
第四章 边疆城市化建设
    第一节 城市化内涵、意义及建设历程
        一、城市化内涵
        二、边疆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中国城市化建设历程
        四、边疆城市化建设特点
        五、世界城市化建设趋势
    第二节 边疆城市化战略选择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二、实施城镇多元化战略
        三、坚持大城市主导战略
        四、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
        五、实施城市特色建设战略
    第三节 边疆城市全息式建设思路
        一、边疆城市规划与设计
        二、边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三、边疆城市产业建设
        四、边疆城市文化建设
        五、边疆城市管理经营体制建设
    第四节 边疆省区城市化发展思路简述
        一、内蒙古建立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化布局构思
        二、新疆非均衡的城市化发展思路
        三、甘肃城市化发展框架模式
        四、云南新昆明建设战略
        五、广西打造现代沿海城市群思路
        六、西藏拉萨中心辐射思路
第五章 边疆文化建设
    第一节 文化和文化功能
        一、文化的涵义、特征和社会功能
    第二节 边疆文化优先发展战略
        一、文化优先发展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实施文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客观必然
        三、文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内涵
    第三节 实施科技兴边战略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
        二、弘扬边疆科技文化
        三、实施科技兴边战略
    第四节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一、坚持教育科学发展观
        二、实施边疆教育整体发展思路
    第五节 边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二、边疆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三、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文化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六章 边疆人力资源建设
    第一节 人力资源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建设及其内容
        二、人力资源建设的特点
        三、人力资源建设的主要形式
        四、边疆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五、边疆人力资源建设的现状
    第二节 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构想
        一、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取向
        二、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选择
        三、致力于人力资本开发
    第三节 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重点和对策
        一、人力资源建设重点
        二、边疆地区人力资源建设战略对策
    第四节 实施人才强边战略
        一、实施人才强边战略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二、实施人才战略,应坚持能力建设为核心
        三、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实用机制
        四、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建设
第七章 边疆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传承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
        二、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体
        三、风俗和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表征
        四、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点
        五、羁縻、怀柔是历代封建帝王促进边疆和谐的战略思想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意义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关系问题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
        三、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关系
        五、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第四节 构建和谐边疆的战略举措
        一、贯彻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二、保持边疆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发展边疆社会主义民主
        四、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六、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七、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八、加强边疆社会建设和管理
        九、加强边疆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
    第五节 构建和谐的边疆民族宗教关系
        一、民族宗教问题对构建边疆和谐社会的现实影响
        二、努力构建边疆和谐的民族宗教关系
    第六节 构建和谐的国际周边环境
        一、构建和谐边疆面临的周边环境条件
        二、构建和谐的边疆国际周边环境
第八章 边疆治理方略
    第一节 古代边疆治理方略简述
        一、经营边疆的政治方略
        二、守备为本的军事方略
        三、边疆经济发展方略
        四、边疆教化方略
    第二节 新中国边疆整体治理方略
        一、边疆政治发展方略
        二、边疆经济发展战略
        三、边疆文化发展战略
    第三节 边疆开发战略
        一、20世纪50-70年代两次西部开发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
        三、兴边富民行动
    第四节 边疆民主法制建设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
        二、边疆民主法制建设的特性
        三、边疆民主法制建设原则
        四、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五、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趋势
    第五节 边疆地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
        一、边疆地区党的建设
        二、边疆地区民主政治制度化建设
第九章 边疆安全建设
    第一节 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与边疆安全建设
        一、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内涵
        二、和谐世界思想的重大意义
        三、努力实践和谐世界战略思想
    第二节 坚持新的国家安全观与边疆安全建设
        一、坚持新的国家安全观
        二、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三、构筑中国安全战略
    第三节 发展周边国家关系与边疆安全建设
        一、中国同东北亚国家的关系
        二、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关系
        三、中国与南亚大国的关系
        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第四节 边防建设与边疆安全建设
        一、边防的基本概念
        二、中国新时期边防的特性
        三、边防的地位作用
        四、边防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五节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
        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三、中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发展
        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10)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发展观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1章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中共领导核心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1.1 发展观的含义
    1.2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探索
第2章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发展观的演进
    2.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
        2.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于发展问题的探索
        2.1.2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展观的逐步形成
    2.2 邓小平对毛泽东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2.2.1 邓小平发展观的集中概括:“发展才是硬道理”
        2.2.2 发展首先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
        2.2.3 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2.4 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
    2.3 江泽民对邓小平发展观的丰富与发展
        2.3.1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3.2 在继承“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新“三步走”、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
        2.3.3 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跨跃式发展
        2.3.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2.4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
        2.4.1 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以人为本
        2.4.2 科学发展观的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4.3 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4.4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坚持五个统筹
第3章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发展观之比较
    3.1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发展观的同一性
        3.1.1 始终保持坚定如一的政治方向
        3.1.2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1.3 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实质所在
    3.2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发展观的差异性
        3.2.1 对发展模式的设计
        3.2.2 对发展道路的探索
        3.2.3 对发展阶段的定性
        3.2.4 对发展战略的部署
        3.2.5 对发展任务的提出
        3.2.6 对发展机遇的判断
第4章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发展观比较的现实启示
    4.1 中国的发展必须把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创造性地走自己的道路
    4.2 中国的发展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3 中国的发展不是社会某个层面的发展,而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4.4 中国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渐进地推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研究生履历

四、西部大开发中需要借鉴的外国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D]. 王璟谛.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1)
  • [2]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D]. 赵玉华. 兰州大学, 2019(08)
  • [3]地方竞争与区域化 ——兼论兰西经济区[D]. 李占录.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8)
  • [4]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与西部中小城市带动城乡一体化研究 ——以广西玉林市为例[D]. 朱海强.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5)
  • [5]绿色电力发展的法律机制[D]. 徐文文. 华东政法大学, 2011(11)
  • [6]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的进程和成就[J]. 高小平. 公共管理高层论坛, 2010(01)
  •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D]. 蔡丹.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8]邓小平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D]. 刘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2)
  • [9]中国边政学新论[D]. 罗崇敏.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2)
  • [10]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发展观之比较[D]. 高井会. 大连海事大学, 2006(07)

标签:;  ;  ;  ;  ;  

西部大开发需要借鉴的国外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