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词、句、篇、典故中的汉英文化
摘要:作者根据数年教学经验,将汉英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并结合汉英语言特点以及两种文化差异,主要从语音、语汇、句法、语域/篇以及汉英文化典故差异等方面出发,辅以相应的语言材料及相关理论依据,分析说明了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因素;文化意识;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与学习
[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4-0067-02
1.引言
文化是人们所思、所言、所为的总和,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而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语言作为符号系统,不仅是意义的代码,而且也是文化的代码。两者局部相互交叉、渗透,形成血肉相依的关系。就文化最宽泛的意义而言,语言是文化的工具,两者是一致的。
2.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的必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同时也是文化教育。但现实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言文化没有很好地融入课堂。为此,笔者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对汉语的浓厚兴趣,有效培养学生们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及熟练使用汉语的能力,不仅要注意对具体语言现象与语言规则的分析,而且要注意介绍、传授相关的交际文化背景知识、交际规则,将文化贯穿整个课堂,以便学生在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发展一定的语言技能与言语能力时避免出现“交际或文化真空”,避免汉语交流时因文化取向差异而产生语用失误或失败,顺利实现英-汉中介语过渡。
2.1语音层次上的文化差异
大多数人认为文化对语音现象的影响比较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殊不知文化本身具有穿透性。文化虽然对语音的影响比较弱,但正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并传承了特定的语音表达方式。文化对于语音的影响不仅不可以忽略,反而应引起重视,要注意区分汉语中独特的发音方式与变化,某些发音相近但不同的语音现象等,尤其要注意标准汉语中特有而英语中没有的语音现象。例如,“鱼”和“驴”中的声母“ü”是英语中没有的,很多汉语初学者经常把这个音误作英语中的/ju:/。再如,汉语语音系统中的尾音“儿”,对留学生来说也很难掌握。可见,教学中需强调语音文化理念,培养学生语音文化意识,结合发音特点、舌位变化,训练标准发音,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2.2词汇层次上的文化内涵差异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词语的发展与人们所处的社会、自然等因素决定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文化反映在语汇上最明显、集中,在此层次上文化差异现象体现得最为突出,涉及的方面最为广泛。
此外,汉语词汇对应的英语词汇所指示的意义,虽然基本概念相同,但文化内涵可能有区别,甚至所指示的意义可能会截然相反。
例如“猫头鹰”,本是益鸟,但鉴于自古以来的迷信传说,民间认识的局限,至今有人仍把它们看作是不吉利的化身。民间有“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把猫头鹰当作“不祥之鸟”、“逐魂鸟”。古书中还称之为“怪鸱、魑魂或流离”,视作厄运和死亡的象征。古人还用“鸱目虎吻”来形容凶暴之貌,称其为“恶声鸟”。《说苑?鸣枭东徙》中就载有“枭与鸠遇,曰:我将徙,西方皆恶我声……”。英语中对等的“owl”也有不吉利的意义,给人联想到凶兆与死亡。不过,“owl”并非全是恶的化身。据说古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Athene的爱鸟就是猫头鹰,认为它是智慧的象征,如“aswiseasanowl”。
此外,英语中也有汉语借来词,如“Fengshui(风水)”。有一些汉语借来词还更多发展了英语文化特点。如:
Hewasshanghaied.违反了他的意愿。
“shanghai(vi.)”与Shanghai(上海市)不尽相同,前者来自早期美国西部淘金时代,一些收藏家要到中国,却招募不到自愿出洋的搬运工,于是想出一个办法:他们在酒馆门口等候,遇到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就请到酒馆让他们免费饮酒,直到大醉。当酒醒时,他们已置身于开往上海的货船上了,无可奈何,只好就范。于是“Hewasshanghaied.”表示“违反一个人的意愿”,或“差遣人意”。1915年前,这种非自主劳务现象一直广泛存在于美国的船上,19世纪50年代,“shanghai”与“crimping、sailorthieves”等一同被收入词典。
可见,汉语学习与交流时,不但要把握字面意思,而且要吃透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
2.3句法层次上的文化差异
东方语系的汉语与西方印欧语系的英语之间,在句法层次上的文化差异也极其明显,主要是因为汉语属意合语言,注重意义的表达,取决于语义上的搭配是否合乎事理逻辑等;而英语是形义相融合的语言,重在结构规范,“形”达则“意”显,句子结构比较严谨,要求合乎语法规则。这种句子结构模式差异归根结底是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造成的。此外,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使用时的差异也比较典型。例如,时间概念是人类共有的,所有的语言都有时间概念的表达,但“时态”并非所有的语言都有时态。英语有十六种时态,通过谓语动词本身的屈折变化来实现时态表达;而汉语动词则没有这种变化,时间概念通常需要通过词语意义上的限定来实现。
再者,汉语是分析型语言,其中动态概念即动词使用较频繁,不仅有大量的动宾结构,还有连动式,兼语式等两个以上动词连用的现象。英语则属于分析型和综合型的语言,静态现象较多。例如:
我们最好在飞机到达之前准备好。We’dbettergetpreparedbeforethearrivaloftheplane.”。
2.4语域层次上的文化差异
传统的语言教学过分集中于词汇、句子、语法等方面,忽视了语域层次的因素。实际上,语域层次上的汉英语言文化差异也很明显,尤其是同样的语言表达,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也有差别。如:
你臭小子,最近死哪儿去了?Yousuchabrat,wherehaveyoubeentorecently?
本来是好友之间打趣的俚语,但有一次,一位留学生冲我这样大喊,引得周围的人回头看我们。属于语言使用中的语域不当。
此外,选择话题也应考虑文化差异。一位美籍华人曾闷闷不乐地问我,“是不是中国人也有种族歧视啊?”原来多次有中国人问她“你是南方人?”碰巧她的祖先是福建人,所以误解别人对福建人有歧视。给她解释那是中国人想认识她并和她搭讪的方式时,她才破愁眉为笑脸。
当然,语域方面的问题反映在书面阅读、写作中,就成了语篇方面的内容。中心理解,措辞造句等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结合文化背景因素,积极促进语言正迁移。如:
Giventheobscurenatureofthecharge,ifIhadcomefromadifferentbackground,thereiseverychancethatIwouldhavebeenfoundguilty.鉴于控告捕风捉影的本质,如果我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那么很有可能被判处有罪。(FromABrushwiththeLaw)
若要将英语翻译成地道的汉语,不仅需要知道英语划线的汉语表达,而且还需要了解这个句子的语篇环境,以及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因素。近200名不同层次的汉语学习者,只有约5%的人能够正确或基本正确表述,但是绝大多数人译作了“鉴于控告模糊的自然……被发现内疚……”或类似的表达,属于语言负迁移。
2.5英汉文化典故差异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透射着巨大的精神财富和民族特征。汉英两种民族传承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与语言方式,具有特有的文化典故。不过两种文化中有些不同的历史文化典故所映射的内涵仍可能重叠。比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中丫环对贾环道:“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此典故源自民间传说《八仙过海》中吕洞宾和其好友苟咬(音同“狗咬”)的故事,用来骂人“不辨黑白,不识好歹”,英语对应有“Youarebitingthehandsthatfeedyou”(直译:你在咬喂食你的手指)。
不同文化的语言典故,没有文化背景知识会很难理解。如果将汉语文化典故作为汉语教学的一部分,将有助于培养留学生汉语文化意识。
3.结语
“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W.B.Pearce,1994)。倘若能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那就是“还语言以血肉之躯”,使人感受到了活生生的语言实体,赋予语言符号以灵魂与生命,使之成为一定社会环境中负载着文化内容、有意义的语言个体。对外汉语教学与学习中,若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机械记忆相关的语言知识符号便会转化为含有丰富意义的两种文化下真正的交流与对话。有益于汉语的教学与学习,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简介:梁颖萍(1977—),女,山西汾阳人,太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ESP(专门用途英语),汉英文化对比,对外汉语教学(山西太原市,030024)。
赵安源(1959—),男,山西平遥人,太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专门用途英语与语体学(山西太原市,030024)。
卢绍刚(1959—),男,山西太原人,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山西太原市,030024)。
梁慧萍(1980—),女,山西汾阳人,汾阳市贾家庄中学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汉语教学(山西汾阳市,032200)。
张旺喜(1986—),男,甘肃兰州人,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上海市,200062)。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年,第1期。
[2]梁颖萍,从语言意识差异角度分析汉英中介语[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月,第3期66-71。
[3]梁颖萍,留学生汉语学习中汉英语言意识差异现象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第5期:73-79。
[4]林纪诚,俞青海,《语言与文化综论》[M]原载于《教学研究》1989年第3期,后收集于王福祥、吴汉樱1994合编的《文化与语言(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Goodenough,WardH.,CultureandSociety.[M],198
[6]Ramsden,PaulLearningandTeachinginHigherEducation[M],Sydney:RoutledgeFalmer,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