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其包括镜头筒及收容于镜头筒内的镜片组,镜头筒包括设有通光孔的第一筒壁和自第一筒壁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镜片组包括靠近第一筒壁的第一镜片,第一筒壁包括与第一镜片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面,第一内侧面包括靠近光轴的第一表面、自第一表面向靠近物侧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二表面及自第二表面向远离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三表面,第二筒壁包括靠近光轴并与第三表面相接设置的第二内侧面,沿镜头模组的物侧至像侧方向,第二内侧面对应第一镜片的部分逐渐远离光轴设置,第二表面、第三表面及第二内侧面共同围成收容槽,第一镜片坎合于收容槽。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头模组可提高装配良率,保证组装精度。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及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的镜片组,所述镜头筒包括设有通光孔的第一筒壁和自所述第一筒壁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所述镜片组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筒壁的第一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壁包括与所述第一镜片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面,所述第一内侧面包括靠近光轴的第一表面、自所述第一表面远离光轴一端向靠近物侧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二表面及自所述第二表面向远离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二筒壁包括靠近光轴并与所述第三表面相接设置的第二内侧面,沿所述镜头模组的物侧至像侧方向,所述第二内侧面对应所述第一镜片的部分逐渐远离光轴设置,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及所述第二内侧面共同围成收容槽,所述第一镜片的周缘部分坎合于所述收容槽且与所述镜头筒固定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及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的镜片组,所述镜头筒包括设有通光孔的第一筒壁和自所述第一筒壁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所述镜片组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筒壁的第一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壁包括与所述第一镜片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面,所述第一内侧面包括靠近光轴的第一表面、自所述第一表面远离光轴一端向靠近物侧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二表面及自所述第二表面向远离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二筒壁包括靠近光轴并与所述第三表面相接设置的第二内侧面,沿所述镜头模组的物侧至像侧方向,所述第二内侧面对应所述第一镜片的部分逐渐远离光轴设置,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及所述第二内侧面共同围成收容槽,所述第一镜片的周缘部分坎合于所述收容槽且与所述镜头筒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筒还包括自所述第三表面靠近所述第二内侧面的一端向远离像侧方向凹陷形成的容胶槽,通过向所述容胶槽内打胶实现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镜头筒的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片包括与所述通光孔相对设置的光学部、坎合于所述收容槽的坎合部及连接所述光学部和所述坎合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表面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片为玻璃镜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组还包括沿所述镜头模组的物侧至像侧方向依次叠设的第二镜片、第三镜片、第四镜片、第五镜片及与所述第五镜片间隔设置的第六镜片,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第一镜片抵接,所述第二镜片、所述第三镜片、所述第四镜片、所述第五镜片及所述第六镜片均与所述第二筒壁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模组还包括遮光板和多个遮光片,所述遮光板夹设于所述第五镜片和所述第六镜片之间,多个所述遮光片分别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和所述第二镜片之间、所述第二镜片和所述第三镜片之间、所述第三镜片和所述第四镜片之间、所述第四镜片和所述第五镜片之间及所述遮光板和所述第六镜片之间。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镜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不断地朝着智能化发展,除了数码相机外,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也都配备了镜头模组。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对镜头模组拍摄出的物体影像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拍摄出的物体影像质量很大程度上与镜头模组内各镜片之间的稳定性有关。
请参阅图1,相关技术的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80及收容于所述镜头筒80内的镜片组90,所述镜头筒80包括设有通光孔的第一筒壁81和自所述第一筒壁81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83,所述镜片组90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筒壁81的第一镜片91,所述第一筒壁81的内侧面设置有坎合槽,所述第一镜片91包括坎合于所述坎合槽的坎合部911,所述坎合部911与所述第二筒壁83间隔设置。
然而,在相关技术中,为了保证所述第一镜片91的外径精度,所述第一镜片91的外径与所述镜头筒80必须松配,所述第一镜片91通过与所述坎合槽的坎合进行定位,但由于组装机画像识别精度低,导致组装过程中所述第一镜片91容易发生偏斜,从而降低组装良率;同时由于所述坎合槽与第一镜片91坎合紧配,在组装力释放的过程中,所述坎合槽与所述第一镜片91坎合的位置对所述第一镜片91产生作用力,从而导致所述第一镜片91的位置发生偏移,组装不到位。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镜头模组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提高装配良率,保证组装精度的镜头模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及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的镜片组,所述镜头筒包括设有通光孔的第一筒壁和自所述第一筒壁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所述镜片组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筒壁的第一镜片,所述第一筒壁包括与所述第一镜片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面,所述第一内侧面包括靠近光轴的第一表面、自所述第一表面远离光轴一端向靠近物侧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二表面及自所述第二表面向远离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二筒壁包括靠近光轴并与所述第三表面相接设置的第二内侧面,沿所述镜头模组的物侧至像侧方向,所述第二内侧面对应所述第一镜片的部分逐渐远离光轴设置,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及所述第二内侧面共同围成收容槽,所述第一镜片的周缘部分坎合于所述收容槽且与所述镜头筒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镜头筒还包括自所述第三表面靠近所述第二内侧面的一端向远离像侧方向凹陷形成的容胶槽,通过向所述容胶槽内打胶实现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镜头筒的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镜片包括与所述通光孔相对设置的光学部、坎合于所述收容槽的坎合部及连接所述光学部和所述坎合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表面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镜片为玻璃镜片。
优选的,所述镜片组还包括沿所述镜头模组的物侧至像侧方向依次叠设的第二镜片、第三镜片、第四镜片、第五镜片及与所述第五镜片间隔设置的第六镜片,所述第二镜片与所述第一镜片抵接,所述第二镜片、所述第三镜片、所述第四镜片、所述第五镜片及所述第六镜片均与所述第二筒壁抵接。
优选的,所述镜头模组还包括遮光板和多个遮光片,所述遮光板夹设于所述第五镜片和所述第六镜片之间,多个所述遮光片分别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和所述第二镜片之间、所述第二镜片和所述第三镜片之间、所述第三镜片和所述第四镜片之间、所述第四镜片和所述第五镜片之间及所述遮光板和所述第六镜片之间。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镜头模组通过设置由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及所述第二内侧面共同围成与所述第一镜片坎合的所述收容槽,且沿所述镜头模组的物侧至像侧方向,所述第二内侧面对应所述第一镜片的部分逐渐远离光轴设置,在所述镜头模组的组装过程中,所述第一镜片通过所述第二内侧面先进行一次导正,再通过坎合进行精定位,从而保证所述第一镜片组装时不会发生偏斜,提高组装精度,提升良率;同时通过在所述第三表面靠近所述第二内侧面的一端设置向远离所述第一镜片方向凹陷形成的容胶槽,在所述镜头模组的组装过程中,所述第一镜片通过所述容胶槽内的胶水与所述镜头筒实现固定连接,使得组装压力得到释放,所述第一镜片不会受力弹起,保证了组装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相关技术的镜头模组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头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镜头模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镜头模组的B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结合参阅图2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100,所述镜头模组100包括镜头筒10及收容于所述镜头筒10内的镜片组30、遮光板50和多个遮光片70。
所述镜头筒10包括设有通光孔的第一筒壁11、自所述第一筒壁11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13及用于将所述镜片组30固定于所述镜头筒10的容胶槽15。
所述第一筒壁11包括与所述镜片组30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面111。
所述第一内侧面111包括靠近光轴的第一表面1111、自所述第一表面1111远离光轴一端向靠近物侧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二表面1113及自所述第二表面1113向远离所述光轴方向延伸的第三表面1115。
所述第二筒壁13包括靠近光轴并与所述第三表面1115相接设置的第二内侧面131。且沿所述镜头模组100的物侧至像侧方向,所述第二内侧面131靠近所述第一筒壁11的部分逐渐远离所述光轴设置,所述第二表面1113、所述第三表面1115及所述第二内侧面131共同围成收容槽。
具体的,所述容胶槽15自所述第三表面1115靠近所述第二内侧面131的一端向远离像侧方向凹陷形成。
所述镜片组30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筒壁11的第一镜片31、沿所述镜头模组100的物侧至像侧方向依次叠设的第二镜片32、第三镜片33、第四镜片34、第五镜片35及与所述第五镜片35间隔设置的第六镜片36,其中,所述第一镜片31的周缘部分坎合于所述收容槽且与所述镜头筒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镜片32与所述第一镜片31抵接,第二镜片32、第三镜片33、第四镜片34、第五镜片35及所述第六镜片36均与所述第二筒壁13抵接。
具体的,通过向所述容胶槽15内打胶实现所述第一镜片31与所述镜头筒10的固定连接。通过在所述容胶槽15内打胶使所述第一镜片31与所述镜头筒10固定连接,使得组装压力得到释放,所述第一镜片31不会受力弹起,保证了组装精度。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片31为玻璃镜片。所述第一镜片31包括与所述通光孔相对设置的光学部311、坎合于所述收容槽的坎合部313及连接所述光学部311和所述坎合部313的连接部315。其中,所述连接部315与所述第一表面1111间隔设置。
所述遮光板50夹设于所述第五镜片35和所述第六镜片36之间。
多个所述遮光片70分别夹设于所述第一镜片31和所述第二镜片32之间、所述第二镜片32和所述第三镜片33之间、所述第三镜片33和所述第四镜片34之间、所述第四镜片34和所述第五镜片35之间及所述遮光板50和所述第六镜片36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遮光板50和所述遮光片70均为遮光部件,两者的作用基本相同,所述遮光板50和所述遮光片70一方面用于集中散射的光线,另一方面用于保证所述镜片组30在组装时,相邻镜片不会因为直接接触而造成损伤。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镜头模组100通过设置由所述第二表面1113、所述第三表面1115及所述第二内侧面131共同围成与所述第一镜片31坎合的所述收容槽,且沿所述镜头模组100的物侧至像侧方向,所述第二内侧面131对应所述第一镜片31的部分逐渐远离光轴设置,在所述镜头模组100的组装过程中,所述第一镜片31通过所述第二内侧面131先进行一次导正,再通过坎合进行精定位,从而保证所述第一镜片31组装时不会发生偏斜,提高组装精度,提升良率;同时通过在所述第三表面1115靠近所述第二内侧面131的一端设置向远离所述第一镜片31方向凹陷形成的容胶槽15,在所述镜头模组100的组装过程中,所述第一镜片31通过所述容胶槽15内的胶水与所述镜头筒10实现固定连接,使得组装压力得到释放,所述第一镜片不会受力弹起,保证了组装精度。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77526.0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SG
国家/省市:SG(新加坡)
授权编号:CN209387968U
授权时间:20190913
主分类号:G02B 7/02
专利分类号:G02B7/02;G02B27/00
范畴分类:30A;
申请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新加坡卡文迪什科技园大道85号2楼8号
发明人:马杰
第一发明人:马杰
当前权利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巍巍
代理机构:44298
代理机构编号: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