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豪:张居正的用人之道解析论文

辛豪:张居正的用人之道解析论文

摘 要: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新政,提拔和任用了大批人才,体现出他个人杰出的用人之道。在用人目标方面,他注重兴利除弊,尽人之智;在用人原则方面,他不限资历,不求全责备;在人才管理方面,他创造空间,爱才惜才。张居正的一系列举措最终造就了明王朝中后期最后的人才盛世。

关键词:张居正;用人之道;兴利除弊;爱才惜才

张居正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他在担任明神宗内阁首辅的10年期间,对官场积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选拔任用一大批有才干的官吏。对此,《明史》给予很高的评价:“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1]。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迭出,则国家富强。本文将对张居正用人之道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人才兴国战略提供一点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

一、用人目标:兴利除弊,尽人之智

自古以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张居正能够选拔和利用大量人才,最重要的是他确定了正确的用人目标,即兴利除弊,尽人之智。

兴利除弊,就是领导和团结各类人才,兴办对国家和民众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尽人之智,就是说要创造条件,并通过各种因素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最终达到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智慧和潜能的用人境界。而张居正很好的完成了这一任务。

张居正成长于嘉靖年间,当时政治腐败,国势江河日下,官僚们彼此倾扎,结党营私,大量人力都浪费在无休止的官场斗争之中,行政效率更是十分低下。张居正对此心知肚明,绝不同流合污,而是“勇敢任事,豪杰自许……慨然以天下为己任”。[2]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他考取了二甲进士,成为庶吉士,不久又升任翰林院编修。不同于其他的翰林院编修,张居正重视的不是儒学经典和文字雕琢,而是朝堂之上的国事要政。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张居正第一次上书皇帝,便提出“人才贵养”“随才任使”[3]等观点。他将人才比喻成木柴,必须养育,必须栽培,如此才能成器。而在当时明朝对于人材缺乏培养,官员们在一个岗位上往往任职时间很短,不等他们办成什么事就被调走了。选拔官员时又论资排辈。因此,朝廷中虽然人才济济,许多衙门却又喊着缺人。张居正对此呼吁到:要给人才成长的机会和平台,不能求全责备,要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他们到合适的岗位,尽其力,尽其才。

“人有所长,亦有所短。”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协理阴阳,他当然明白不可能会有完吏,但他敢于任用干济之才,即使那人有无法洗脱的恶名。事实证明人才的缺陷只要不影响全局,那么大胆任用也能事半功倍。其实张居正同样也是存在“瑕疵”的官吏,他的用人之道中可能掺杂了同气相求的情感在里面。

二、用人原则:不限资历,不求全责备

张居正委任汪道昆去巡视蓟辽地区的军事,汪道昆到蓟辽后,既不听汇报,也不搞巡视,只是和当地文人相聚,吟诗作赋。回到北京后,他却字斟句酌,堂而皇之地向皇帝上了一篇辞藻华美的奏章。张居正得知后,当机立断,以“芝兰当道,不得不锄。”的批语将同科的大诗人革职。他知道官场不是文场,也不是名利场,官吏是需要做出突出政绩的。所以终其一任,他拒绝了王世贞,冷淡了海瑞,这是争议颇大的举措,但张居正有整治官场痼疾的决心与魄力。他坚持提拔并任用了一大批循吏,不论是作为考成法坚定支持者的吏部尚书的王国光,还是“一条鞭法”的推行者福建巡抚庞尚鹏。不限资历,只重政绩,都是张居正用人原则的体现。

再来苇湖小区时是一个月后,麦小秋匆忙打开阳台,她看见那些苇缨已经白了,像铺天盖地的白绸。而饶建的神色里却是一层沮丧,尽管被他竭力地掩藏着,还是丝丝缕缕渗露出来,平时吸烟并不厉害的饶建已经把烟缸里插满了烟头。后来他干脆直截了当地说:“我败了,你知道那种职场的竞争么!他不比你经历的服装厂光明多少,只能更黑、更狂、更厉害!”

明朝实现世兵制度,有专门的兵户为军队补充兵源。但世兵的社会地位低下,缺衣少粮,训练不足,这对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削弱是非常明显的。戚继光本来镇守沿海,抗击倭寇,但明朝现有军队战斗力薄弱,抗击倭寇不力,戚继光因此组建了戚家军,戚家军运用新式战法,配有新式武器,招募大量农村流民,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但人数很少,只有三千人。[7]即便如此,戚继光仍然遭到弹劾。因为明朝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绝不允许地方将领拥兵自重。自明成祖“靖难”成功之后,对将领势力的控制则更加严格。从这方面看,戚继光遭受弹劾也在意料之中。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小吏黄清,他是个颇有才具的循吏,但因只是一名吏员,且不攀附高官,所以久久得不到重用。张居正得知他的才干后,便立即将他破格提拔到正三品的太仆寺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居正对待名声与资历俱佳的汪道昆。

张居正选才,不同于其他官员那般看中资历。他曾经在《与贺藩伯澹庵书》中写道:“其所拔识,或出于杯酒谈笑,或望其丰神意态,或平生未识一面,徒说其行事而得之,皆虚心独鉴,匪得人言。”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是非常可贵的。

合理拱轴线为跨中对称的抛物线,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可取一半进行受力分析,如图5所示。图5中,q为合理拱轴线在y轴方向上承载的均布推力,Fx为拱脚与拱顶的水平力,Fy为拱脚竖向力,f为拱高。

明万历年间,烽烟四起,国防安全令人担忧,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北部边境处处告急。然而张居正却委任了两名有“瑕疵”的官吏去镇守国防要地。万历元年(1573年),四川都掌蛮叛乱,四处掳掠,造成极大动荡。张居正任命抗倭大将刘显前去平定叛乱,但这一任命却遭到了文官的集体反对。原来刘显虽然是一名功勋卓越的战将,但他身上武官习气太浓,贪赃受贿无所不为,为同朝文官所不齿。张居正却力排众议,顶住朝政压力,坚持派刘显前去。他包容了刘显的缺点,因为他懂得一点,没有比刘显更熟悉四川情况的将领了。刘显发兵之后,果然势如破竹,接连攻下数座城池,不到半年即平定了四川叛乱,而且还扩土四百里,暂时解决了明王朝的一大隐患。同样的还有万历一朝名将殷正茂。高拱曾评价说:“吾与百万银与正茂,纵乾没者半,事可立办。”[6]显然,张居正与高拱一样都很支持这个“瑕玉”,他任命殷正茂为两广总督来平定两广叛乱。殷正茂也不负期望,几个月内便荡平了倭寇,使原来“天高皇帝远”、几乎脱离中央政府统治的两广地区恢复平定。

《卜算子慢》最早见《全唐诗·附词》中所录五代钟辐词。词调中有“慢”字的作品,唐五代仅仅有此一首。慢词创作,宋人可能直接取名《卜算子》,例如柳永的《卜算子·江枫渐老》,“调下原无‘慢’字,据毛本、《词律》、《钦定词谱》补”。柳词和张先的《卜算子慢·溪山别意》比较,张词较柳词,在字数上多添四字,句式上也异于柳词的各片均八句,上阕四仄韵,下阕五仄韵。句数上,张词双阕各添一句,用韵上,上阕五仄韵,下阕六仄韵。

隆庆六年(1572年),张居正联合宦官冯保击败高拱,成为内阁首辅。他掌权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推行考成法,通过改革,他改变了人浮于事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官员的积极性和政府的办事效率。所谓考成法,就是立下“军令状”,加大对官员办事的监管力度。考成法能够奏效的秘籍就在三本账簿上。简单的来说就是六部监察行政官员的行为,六科督查六部的工作进展,最后由内阁来评估六科的工作。这样一来,对官员的生杀大权自然集中到了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手中。张居正仅仅依靠小小的三本账簿,就严格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他将秉公办事、实心为民的官员列为上考;专靠花言巧语、牟取信行的官员列为下考,同时,张居正又不拘一格,大量选拔任用人才,对那些拥护改革、政绩卓越的官员,委以重任,因为有考成法在,“立限考成,一目了然”,从而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偏见,极大地提高了官员们的行政效率。

伴随着文化营销的热潮,国内外学者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目前,有关文化营销的论文研究已有上千篇。相关成果从文化营销的内涵、意义、功能分析、层次分析到对策研究,研究视角、运用领域也在不断转变和深入。

三、人才管理:创造空间,爱才惜才

张居正不但有知人善任的本领,同时他还知道如何为人才创造空间,以便于他们施展才能,实现抱负。最著名的当属明朝名将戚继光,戚继光与张居正关系密切,深受张居正的赏识。实际上戚继光不仅仅在抗击倭寇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北方他也战功累累。这一切其实与张居正有很大关系,因为没有张居正的鼎力支持是不可能有戚继光的光辉战绩。

此外,张居正用人必容人。他在一封奏疏中他提出:“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眚掩其大节。”[5]的人才评判标准。这确实是张居正用人的另一原则:不求全责备,才干第一。在实践中他也牢牢贯彻着这一用人准则。

明代人才选拔的途径比较狭窄,非进士出身的官吏不但遭受排挤,甚至会招人嘲笑。史料中曾记载山东昌邑知县孙鸣贪污枉法,恣意妄为,神宗对此评价道:“此人乃进士出身,何如籍如此?”张居正对曰:“正恃进士身,故敢放肆,以后不必以资格授官。”[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进士科官员的猖獗程度,也可以略窥张居正选拔人才的态度。实际上张居正对于人才选拔的观点是,不论出身,不论资历,只要拥有才干、敢于担当的官吏都可以被提拔。他同时建议恢复“三途并举”,扩大人才的选拔范围,从而使乙科、吏员出身的人才也能够得到重用。

隆庆二年(1568),戚继光调任蓟镇以后,深感北兵战斗力低下,先后组建了一批两万人规模的新军,在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大学士张居正的调度;张居正还专设“总理”一职让戚继光担任,全权管理蓟镇的军事;在人事关系上张居正给予戚继光最大的支持,每任蓟辽总督上任,张居正都会给双方书信调和关系;对于弹劾戚继光过的言官他也一一迁调。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戚继光创造空间,发挥他出色的军事才干。戚继光先后在蓟镇十六年,苦心经营,修筑长城等边防设施,他不仅击退了朵颜等部的入侵,甚至由于他的坐镇蓟镇连小规模的战事也极少发生,使本来九镇中形势最危急的蓟镇固若金汤,而这一切这不得不归功于张居正爱才惜才,给人才创造空间的谋略。

张居正爱才惜才的另外一个例子是起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县(今属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他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27年。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潘季驯吸取前人成果,全面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治河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发明“束水冲沙”法,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治黄”理念,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潘季驯曾在隆庆朝遭遇弹劾,被士林非议,但张居正认定潘季驯才是治河的人才,于是他拟旨道:“治河事宜,既经河,漕诸臣会议停当,著他实行,各该经委分任官吏,如有玩谒推诿,虚费财力者,不时拿问参治。”[8]他不仅为潘季驯罢免了阻挠漕运治理方案的杨化隆,王宏化等官员,而且直接从国库拨款大量白银给潘季驯,在张居正的支持下,潘季驯运用挽淮入河,束水攻沙的办法,仅用一年有余就将河道治理完善,不仅使得漕粮能够安全北上供应京师,而且使黄淮的地区水患大为减少。在张居正麾下,潘季驯的治河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终成为明朝首屈一指的水利专家。张居正敢于抵住非议,创造出一个对人才有利的环境,体现出他成功的人才管理之道。

四、结论

当然,张居正的用人也绝非完美无缺,历史上也有他心胸狭窄,任人唯亲的例子,如谪戍门生刘台,任用亲家王篆。但瑕不掩瑜,对于古人我们不必过于苛求。况且张居正创设的考成法可以说是现代绩效考核法的先驱,他所提拔的人才大多可以名留史册。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弹指一挥间400多年过去了,中国社会依然不变的是对人才的渴望,对公平公正选拔制度的追求。张居正选才用人之道的得与失对当代社会依然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肝癌患者肝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数据(见表1),实验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清甲胎蛋白均高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两者差异明显(P<0.05)。

[ 参 考 文 献 ]

[1]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5640.

[2]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5653.

[3]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82.

[4]不详.明实录卷五五.

[5]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6088.

[6]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5612.

[7]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三联书店,2013:209.

[8]朱东润.张居正大传[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276.

中图分类号:K248;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9)20-0088-02

标签:;  ;  ;  ;  ;  ;  ;  ;  ;  ;  

辛豪:张居正的用人之道解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