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诗歌语言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利维斯,诗歌语言观,诗歌批评,艾略特
诗歌语言观论文文献综述
熊净雅[1](2017)在《利维斯的诗歌语言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弗·雷·利维斯的语言观是其诗歌批评的核心,也是支撑其批评大厦的支柱。通过考察利维斯对英国诗歌史的"重新评价",尤其是他为帮助英语现代主义诗歌在理论上摆脱维多利亚时代诗歌遗风的桎梏所进行的批评实践,本文分析了利维斯所提倡的理想的诗歌语言即口语化和生活化的"鲜活的语言"的内涵和特征。通过将语言与生活相联系,利维斯发展出了融合道德、哲学和文化元素的整体语言观。(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评论》期刊2017年01期)
李瑄[2](2016)在《开放诗世界的无限可能——袁宏道的诗歌语言观与中国诗学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容量的扩展是一个难题。诗歌体制成熟之后,语言也趋于凝固。明代复古诗学极力维护诗歌语言的雅正,排斥更新;性灵文学思潮冲击复古,语言观是关键。其代表人物袁宏道的诗歌语言大致经历了叁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追随复古理论,努力掌握经典唐诗模式。第二阶段意欲颠覆复古理念,打破诗歌语言限制,有混同诗与非诗语言的极端倾向。第叁阶段尝试诗歌语言自由,寻求自然而强烈的艺术效果。为此他重新体认诗学传统,进行各种试验,以求极尽变化的可能、超越难度的极限、任意驱遣语言。袁宏道使诗歌语言由封闭转向开放的努力,在中国诗学史上应引起更多重视。(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郝燕萍[3](2016)在《流水之于圆石——论韩东诗歌语言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韩东作为第叁代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在当代诗坛上独树一帜,他的诗歌语言观也成为了贯穿其诗歌发展始终的一个理论观点。他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诗从语言开始"和"中国当代诗歌到现实汉语为止"几个命题。这些看似观点各异的命题,其实亦有相通之处,而对这些命题的理解都不应离开具体的历史语境。简而概之,韩东对语言的重视从未发生过变化,这种重视一贯建立在对语言的信任上,不同的命题只是变换了表述方式而已。(本文来源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朱志荣[4](2015)在《论《沧浪诗话》的诗歌语言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严羽的诗歌语言观与他诗论的整体思想是协调合拍的。他重视诗歌的音节,强调"一唱叁叹之音",推崇诗歌音韵的抑扬顿挫的特点,反对押韵必有出处,反对和韵和俗韵,反对因韵害意,同时也批判了江西诗派"以文为诗"的倾向。在用字方面,他强调字眼,要求除俗句,用字不必拘来历,体现了他复古创新的诗艺追求。在句法方面,严羽继承前人的思想,要求参活句,重视诗的起结,要力避俗句和语病、语忌。在言意关系上,严羽要求言能达意,言意为一,在此基础上透彻脱洒,从而使诗歌获得空灵剔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5年02期)
葆乐心[5](2014)在《徐志摩的诗歌语言观的构建与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志摩创作的诗歌作品语言文字魅力独具,给读者一种清新活泼的艺术感受。而这主要是由于他的诗歌创作有着独特的语言观,并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进行着诗歌语言的建构与解构,从而使得徐志摩的诗歌语言在特殊偏好的有利条件下不断地向着艺术化方向发展,进而力求有限的语言文字含有无限的艺术韵味,并通过一定的诗歌语言形式来展示诗人的内在情感,实现精神与形体的完美结合。(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4年14期)
苍耳[6](2013)在《徜徉在语言途中——对几种诗歌语言观的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中国现代诗史在不同时期出现过不同或相似的诗歌语言观,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传达了不同时期诗歌系统内部诸要素的关系,以及诗歌系统与非诗歌系统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这些诗歌语言观的疏理与辨析,力图在新的视界下对它们作出重新考量与展望。(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周建新[7](2012)在《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语言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艾米莉.狄金森认为语言涵蕴丰富,可以产生巨大威力和深远影响,因为它可以有效传递信息,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但语言无法表现真理,真理通过无言展现自身,语言只能通过比喻或暗示的方法间接指涉真理。持这一矛盾诗歌语言观的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终生竭力借助诗歌语言向世人喻示她对宇宙和人生的领悟和感受,体现了她对真理的不渝追求,对人类美好和进步的坚定信心和使命感。(本文来源于《译林(学术版)》期刊2012年01期)
西渡[8](2011)在《“诗歌……乃是创世的‘是’字”——骆一禾诗歌语言观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于非非和"他们"诗人群把语言意识建基于对语言的怀疑,骆一禾从对语言的信任出发,试图建立一种创造的、建设的诗学。骆一禾认为,诗的语言与上帝的语言具有类似的性质:语言和存在同一,说出的沟通和连结着存在的。而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却是抽象的概念,失去了语言原初的行动性,也不再具备连结人与世界、自我与他者的功能。诗歌从本质上说是对语言行动性的召唤,通过唤起语言潜藏的魔力,在音乐性的推进中重新赋予语言行动力,并由此向他者洞开。从创作学角度说,诗乃是诗人高强度的艺术思维活动体现在语言中的成果。从这一认识出发,骆一禾对诗歌创作中判断力和创造力的作用,语言的超前性、速度、音乐性、意象等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文学与文化》期刊2011年04期)
西渡[9](2011)在《“诗歌……乃是创世的‘是’字”——骆一禾诗歌语言观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1 1980年代中后期是新诗"语言觉醒"的年代。在朦胧诗的"自我觉醒"之后,这个"语言觉醒"推动了新诗美学更新和诗人的换代,也开辟了新的写作空间。非非的"语言还原",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是1980年代"语言觉醒"最响亮的口号。正是这两个简化的口号完成了对众多诗人的语言启蒙。由此,诗人们开始以一种超乎工具的眼光来看待语言,"不是我写词,而是词写我",不但在先锋诗界成为共识,也成为先锋诗人针对官方诗界的一个自我认同的身份标志。但考其实际,1980年代先锋诗人的语言观并不牢靠,其诗歌宣言和语言主张并不总能在创作中得到贯彻,在很多情况下甚至背道而驰。2主张"语言还原"、"感觉还原"、"意识还原"(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诗歌的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06-25)
张琰[10](2008)在《郑敏的诗歌语言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郑敏是九叶派的着名诗人之一,在诗学理论方面的成果丰硕。随着20世纪中叶现代语言学的迅猛发展及其向其他人文学科的全方位的渗透,诗歌语言问题渐渐成为一个显着的诗学问题。在众多诗学研究者中,郑敏独树一帜,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同中国新诗批评结合起来,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当代诗学的语言论转型倾向。从整体上看,郑敏的语言观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补充和完善中,但目前已具备了较系统而稳定的特征。本文力图在对郑敏诗学理论进行细致研读的基础上,在传统/现代,中/西的比较进程中,对郑敏的新诗语言观进行梳理和阐发。论文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传统与文言。一、二层阐述郑敏对汉语文言及传统的态度。在众语喧哗、价值失范的90年代,郑敏猛然回首发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的精髓,转而撰文呼吁诗歌回归古典,回归传统。第叁层深入分析郑敏上述语言观形成的根源。她对汉语传统、古典文言的一系列看法,除了对中国传统语言观纵向的继承外,80年代以来西方解构主义哲学则是更为深厚的理论根基。第四层进而探求其意义和局限。郑敏借助解构主义重新认识东方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然而提问角度及方式则具有明显的片面性。第二部分:“五四”与白话。首先追溯现代汉语的起源。将郑敏的语言观与“五四”时期胡适的语言观进行分析对比,得出郑敏对白话文的态度正是基于对胡适语言观的批判。其次进一步阐述郑敏对白话/文言之争的态度;她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和对白话的态度,其理论基点,正是对西方语言学的理解和阐释上的。不但采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且反映出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直接影响。最后一层是对新的语言策略的展望。郑敏从现代语言学角度重新审视五四白话文运动,给一直引起争议的白话文运动研究带来新的视角,但批判过激的立场又产生了偏差。应当回到真正的新诗语言范式的探讨上来,力求寻找一种合适现时代的新的语言策略。第叁部分:西方与欧化语。从翻译体的由来及郑敏对欧化语言的态度入手,阐述了欧化语言出现的深刻历史根源。在郑敏对五四运动的质疑中,欧化始终处于争执的理论中心之一。郑敏批判欧化语言,关键在于借而不化。郑敏对后新诗潮语言进行批判,指出欧化走势潜藏的危机。第叁层追根求源,其理论背景是西方语言学转向及影响。最后一层对郑敏欧化语言观进行评价。在如何对待西方语言理论资源上,郑敏自身的理论与创作存在矛盾,心态也十分矛盾。应摆正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的关系,力求在汉语和外语之间寻找到一条“中间道路”,从而产生合适的文学语言。(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诗歌语言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容量的扩展是一个难题。诗歌体制成熟之后,语言也趋于凝固。明代复古诗学极力维护诗歌语言的雅正,排斥更新;性灵文学思潮冲击复古,语言观是关键。其代表人物袁宏道的诗歌语言大致经历了叁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追随复古理论,努力掌握经典唐诗模式。第二阶段意欲颠覆复古理念,打破诗歌语言限制,有混同诗与非诗语言的极端倾向。第叁阶段尝试诗歌语言自由,寻求自然而强烈的艺术效果。为此他重新体认诗学传统,进行各种试验,以求极尽变化的可能、超越难度的极限、任意驱遣语言。袁宏道使诗歌语言由封闭转向开放的努力,在中国诗学史上应引起更多重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歌语言观论文参考文献
[1].熊净雅.利维斯的诗歌语言观[J].外国文学评论.2017
[2].李瑄.开放诗世界的无限可能——袁宏道的诗歌语言观与中国诗学传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郝燕萍.流水之于圆石——论韩东诗歌语言观[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4].朱志荣.论《沧浪诗话》的诗歌语言观[J].社会科学辑刊.2015
[5].葆乐心.徐志摩的诗歌语言观的构建与解构[J].语文建设.2014
[6].苍耳.徜徉在语言途中——对几种诗歌语言观的辨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7].周建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语言观探析[J].译林(学术版).2012
[8].西渡.“诗歌……乃是创世的‘是’字”——骆一禾诗歌语言观初探[J].文学与文化.2011
[9].西渡.“诗歌……乃是创世的‘是’字”——骆一禾诗歌语言观初探[C].中国现代诗歌的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10].张琰.郑敏的诗歌语言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8